小兒推拿穴位課件_第1頁
小兒推拿穴位課件_第2頁
小兒推拿穴位課件_第3頁
小兒推拿穴位課件_第4頁
小兒推拿穴位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天河水【位置】前臂內側中線,總筋至曲澤(洪池),為線狀穴位。【操作】從總筋直推至洪池,稱清天河水。3-5分鐘。亦有大清天河水、取天河水、打馬過天河等操作手法,作用一致,掌握好時間,均較安全。【功效】 退熱解表、清心除煩、鎮驚安神、止抽搐。【主治】一切熱證。外感發熱、內傷發熱、潮熱、口渴咽干、咽喉腫痛、口瘡、伸舌弄舌、重舌、木舌、夜臥不安、夜啼驚風、溲赤便秘、痰喘、咳嗽等。清天河水作用平和,清熱不傷陰,一切熱證,無論虛實,皆可用之。資料來源:清代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天河水三關【位置】前臂橈側,大魚際(陽池)至曲池一條直線。【操作】直推法。上推三關:自大魚際推向曲池。大推三關:自脾經推向曲池。【功效

2、】溫陽散寒、發汗解表、宣肺利水、行氣和血、固本培元。【主治】表寒證、虛寒證。風寒感冒、無汗、咳喘、畏寒肢冷、疳積、痘疹不透、氣血虛弱、腹瀉久痢等。上三關曲池陽池資料來源: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六腑【位置】尺側肘尖至腕橫紋處(陰池)。【操作】由肘向腕直推,稱退六腑。100300下。【功效】清熱除煩、涼血解毒、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主治】實熱證。高熱、驚厥、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痄腮、潰瘍、瘡癰、便秘、痢疾等。【臨床應用】退六腑是大涼要穴,上三關是大熱要穴,兩穴合用,能平衡陰陽、調和臟腑,又稱大分陰陽。兩穴合用時,以熱證為主,六腑與三關之比為3:1,即退六腑300下,三關100下。寒證為主則反

3、之,防止寒熱偏勝,損傷正氣。資料來源:清代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陰池推五經:用于治療外感發熱,尤其6個月以內的嬰兒,效果較好。脾經:脾土,大拇指螺紋面。肝經:肝木,食指螺紋面。心經:心火,中指螺紋面。肺經:肺金,無名指螺紋面。腎經:腎水,小指螺紋面。脾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五經穴:五指螺紋面補充: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五經穴,在五指掌指關節處。五指根紋來回推之,開臟腑寒火,治腹脹。揉之,能和氣血。除去拇指根紋,即大四橫紋。五經穴脾土:又稱脾經、脾穴【位置】大拇指螺紋面。或拇指末節橈側。【操作】推法。310分鐘。旋推為補脾。向心推至指根處亦為補脾。從大拇指根部離心推至指尖為清脾、瀉脾。來回推之,平補平瀉,為

4、清補脾。【功效】清脾:和胃消食、清利濕熱、化痰。補脾:健脾胃、和氣血、化痰濁。【主治】乳食內傷、食欲不振、嘔吐泄瀉、便秘、疳積消瘦、體虛神疲、自汗、痰濕咳嗽、黃疸、痘瘡斑疹隱而不透、不寐等。脾為后天之本,臨床以補為主,其次清補,瀉法少用。助痘疹透發時,補脾手法宜快速有力,取補中有瀉之意。資料來源:小兒按摩經四明陳氏肝經肝經: 肝木、肝穴【位置】食指螺紋面【操作】清肝:從指根部推向指尖,習稱平肝。補肝:旋推食指螺紋面。肝主升,補肝亦升,非肝虛極不能妄用。【功效】清肝火、疏肝解郁、除煩【主治】煩躁不安、口苦咽干、頭暈目眩耳鳴、頭痛、目赤、驚風、夜臥不安、五心煩熱。【應用心得】1、肝經只用清法,不用

5、補法,疏肝解郁之功同逍遙丸。2、肝為心之母,實則瀉其子,清肝亦可以清心經、清天河水代之。3、肝虛應補時,虛則補其母,腎為肝之母,以補腎法,滋水涵木。參考資料:幼科推拿秘書、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平肝心經心火、心穴【位置】中指螺紋面。【操作】推法。直推、旋推。1、清心經:直推為清,從指根推向指尖。2、補心經:旋推,或指尖推向指根為補。3、清補法。來回推之曰清補心法。主治心血不足。4、掐法:掐心經,多用于急救。【功效】清心瀉火,除煩安神。【主治】1、心經熱證。高熱神昏、身熱無汗、口舌生瘡、煩躁易怒、小便短赤、瘡癰、夜臥不安、驚惕不安等。2、心血不足證。心煩、驚惕不安、睡臥露睛等。【臨床應用】1、本穴宜

6、用清法,不用補法,恐引動心火。2、清心經,瀉心火,用于心火熾盛證,可用清天河水、利小腸代之。3、氣血不足而見驚惕不安、心煩失眠者,可補后加清,或補腎代之。參考資料:實用小兒推拿張漢臣肺經 肺金、肺穴【位置】無名指螺紋面【操作】推法。直推為清肺,旋推為補肺。1、清肺:從無名指根推向指尖。2、補肺:旋推無名指螺紋面。【功效】清肺瀉火、利咽通便、 止咳化痰、補益肺氣。【主治】發熱、感冒、咳嗽、氣喘痰鳴、自汗盜汗、脫肛、遺尿、腸燥便秘等。【臨床應用】1、臨床多用清法,常與平肝、清天河水合用。2、肺氣虛需用補法時,虛則補其母,常用補脾法以培土生金。肺經清肺經參考資料:張漢臣實用小兒推拿腎經 腎水、腎穴【

7、位置】小指螺紋面。【操作】推法。旋推,或向心直推為補法。 時間3-10分鐘。【功效】補腎益腦、納氣平喘、溫固下元、 清熱利尿、清虛火、強筋健骨。【主治】腎虛證。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遺尿、尿頻、五更瀉、癲癇、發育遲緩、佝僂病等。【臨床應用】1、本穴主要用補法,不用清法。需清時,用清小腸代之。2、本穴清補手法存在爭議,三字經派以向心直推為補法,有的醫家則反之。3、陰虛、腦發育不良、發育遲緩、佝僂病等,需久推,長期堅持方有效。腎經 參考資料: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張漢臣實用小兒推拿腎頂【位置】小指頂端。【操作】指揉法。210分鐘。【功效】收斂元氣,固表止汗。【主治】自汗盜汗、汗出不止等。腎頂

8、腎頂腎頂參考資料:張漢臣實用小兒推拿:本穴用于自汗、盜汗、汗出不止,療效顯著。腎紋【位置】小指末節橫紋處。【操作】指揉法,3分鐘。【功效】引內熱外散,化瘀結。【主治】目赤腫痛、鵝口瘡、 內熱外寒、高熱手足涼 熱毒內陷、疹出不暢。參考資料:實用小兒推拿張漢臣腎紋胃經【位置】大拇指下節,至板門外側赤白肉際處。【操作】清法。【功效】清胃熱、降胃氣【主治】嘔吐、口臭、腹瀉、煩渴善饑、鼻出血、食積腹脹、噯腐吞酸等。胃經參考資料: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胃穴部位有二,一是拇指下節為胃穴,二是大魚際外緣白皮與掌背黃皮交界處,下齊艮卦部位,亦即小天心穴旁為胃之真穴。小天心膽穴、膻中穴、三焦穴【位置】如圖示,平肝、

9、清肺、利小腸時一并操作。臨床不專用。膽穴膻中穴三焦穴膀胱穴參考資料: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板門板門:橈側赤白肉際處板門:大魚際正中虎口腕橫紋【位置】:有兩種說法。1、手掌橈側赤白肉際處。實用小兒推拿2、大魚際中心。(三字經派)【操作】:清法。1、清板門。于大魚際橈側來回推之,如圖1。2、揉板門。左右旋揉相同次數,如圖2。 3-15分鐘。【功效】清熱除煩、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主治】乳食停積、噯腐吞酸、嘔吐、泄瀉、腹脹、食欲不振、口臭、鼻出血、鼻前庭炎、痘疹不出等。圖2清板門揉板門圖1板門板門: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橫紋可降逆止吐;由腕橫紋推向拇指指根能催吐止瀉;來回推可調整脾胃功能,升清降濁。參考資

10、料:張漢臣實用小兒推拿 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大腸經按摩經【位置】食指外側緣,指尖至虎口處。【操作】推法。5-10分鐘。1、清大腸。虎口推向指尖。清熱,瀉肝膽火。2、補大腸,又稱天門入虎口。指尖推向虎口。升陽止瀉。3、清補大腸。來回推之。【功效】清瀉肝膽之火,調理腸道功能【主治】口瘡、赤白痢、泄瀉、脫肛、肛門紅腫、便秘等。【臨床應用】清則氣下降,補則氣上升,清補則順氣和血。泄瀉痢疾,用清補法,多推此一穴可愈。大腸經清大腸補大腸清補大腸兒推穴位:大腸經合谷 三間 二間 商陽大腸經小腸穴【位置】:小指尺側,指尖到指根。【操作】推法。 指根至推向指尖,稱利小腸、清小腸。 指尖推向指根,稱補小腸。 時間1

11、-5分鐘。獨穴治療10-20分鐘。【功效主治】泌別清濁、通利小便。1、清小腸:清熱利尿。小便短赤、尿頻、尿閉、水樣瀉用之。2、補小腸,下焦虛寒之遺尿、多尿者用之。小腸實用小兒推拿:本穴治療小兒泄瀉或中毒性消化不良癥最效,有通利小便之功,同時尚能分別清濁之能。一窩風 腹痛要穴【位置】:手背腕橫紋正中。【功效】:解表散寒、溫中行氣、通絡止痛。【操作】按揉法。100300下。【主治】各種腹痛、關節痛、傷風感冒等。【應用】一窩風為治腹痛要穴,尤其是寒證腹痛更佳。常與外勞宮、拿肚角配合。參考資料:按摩經總筋總筋掌側腕橫紋中點【位置】掌側腕橫紋中點。【操作】揉法、掐法。【功效】清心火、退潮熱,通調周身氣機

12、。【主治】心經實熱證。口舌生瘡、流涎、潮熱、腸鳴吐瀉、小便短赤、驚風、夜啼等。【臨床應用】為治心火要穴。參考資料:按摩經內八卦【位置】在掌心,以內勞宮為圓心,內勞宮至小天心距離為半徑,畫圓,即內八卦穴。【操作】運法。有順逆之分。【功效】寬胸利膈、開郁降氣、消痞化積、止咳平喘、止吐止瀉。【主治】食積吐瀉、咳喘氣逆、食欲不振、胸悶、腹脹、驚悸不安等。【臨床應用】順運內八卦,可升清,上提中氣,促使嘔吐,治療泄瀉脫肛。逆運內八卦,可降逆氣,止咳化痰平喘。內八卦內勞宮離坎巽 乾震 兌艮 坤中指下南為離北為坎西為兌東為震東南為巽西南為坤西北為乾東北為艮南北西東小天心內八卦掐運法簡述 自乾宮起,順時針推至震

13、宮,重運一次,輕運七次,為定魄。自巽宮起,順時針推至兌宮,重運一次,輕運七次,為安魂。自坤宮起,順時針推至坎宮,重運一次,輕運七次,能退熱。自艮宮起,順時針推至離宮,重運一次,輕運七次,能發汗。自離宮起,順時針推至乾宮,重運一次,輕運七次,治咳嗽。自坎宮起,逆時針推至艮宮,能治熱證,并有止吐作用。自艮宮起,順時針推至坎宮,能治寒證,具有止瀉作用。坎離直推,為水火相濟之法。 參考資料 1、小兒推拿廣意2、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推拿學外八卦小兒按摩經【位置】手背外勞宮周圍,與內八卦相對。【操作】運法。順時針運100-300次。【功效】寬胸理氣、散結消滯。【主治】胸悶、腹脹、便秘、腸麻痹等。【臨床應用】順

14、運外八卦,與逆運內八卦功效相當,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對治療腸脹氣、腸梗阻、早期巨結腸、功能性便秘等有良效。外八卦外勞宮離坤兌乾坎巽震艮參考資料:實用小兒推拿內勞宮按摩經【位置】掌心處。屈指,在中指、無名指中間處。【操作】揉法、運法、點法。1、揉法,中指端揉之,100300下。2、運法。即水底撈明月。3、點法。用中指端點內勞宮。4、引水上天河。將水滴在內勞宮,并吹向曲澤。【功效】清熱除煩、善瀉心火,清虛熱。【主治】高熱煩渴、口瘡、小便短赤、虛煩內熱、失眠等。【臨床應用】內勞宮為清熱除煩、清心火要穴,有導赤散之功。內勞宮內勞宮外勞宮按摩經【位置】在手背中心,與內勞宮相對處。【操作】掐法、揉法。掐5

15、-10次。揉300下。【功效】溫陽散寒、溫固下元、升陽舉陷。【主治】虛寒證。脾虛泄瀉、完谷不化、五更瀉、寒痢腹痛、嬰幼兒消化不良、綠便、粘液便、脫肛、疝氣等。【臨床應用】外勞宮為補陽要穴,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升陽舉陷、固本培元之功效。凡臟腑陳寒痼冷、下焦虛寒等證皆可應用。外勞宮四橫紋按摩經又名四縫【位置】食、中、無名、小指指間關節橫紋處。【操作】推法、掐法、刺法。1、推四橫紋。患兒四指并攏,醫者用拇指從食指橫推向小指橫紋100-300下。2、掐四橫紋。5次。3、刺四橫紋。局部皮膚消毒用三棱針刺之,捏擠出黃白粘液。注意避開毛細血管。每周1-2次。【功效】和中行氣、消食導滯、健脾和胃、退熱除煩。【

16、主治】疳積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積食厭食、口唇皴裂、口瘡、咳喘、百日咳等四橫紋刺四橫紋法,用于治療小兒疳積、厭食咳嗽、百日咳,特別是嬰幼兒,效果佳。參考資料:中醫兒科學大四橫紋 又稱掌橫紋、小橫紋、四橫紋。【位置】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間關節橫紋處。 即五經穴除去拇指根紋。【操作】掐法、推法掐法。5次推法。拇指腹來回推之,100-300次。【功效】消脹散結、退熱除煩。【主治】煩躁、口唇干裂、口唇、腹脹、咳嗽等。大四橫紋參考資料: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稱大四橫紋。實用小兒推拿稱四橫紋。海派兒科推拿稱小橫紋。掌小橫紋【位置】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操作】揉法、推法。1、揉掌小橫紋100-500次。2

17、、推掌小橫紋100-500次。【功效】清熱散結、寬胸理肺、 止咳化痰、疏肝解郁。【主治】痰熱咳喘、口舌生瘡、流涎、百日咳、鵝口瘡、肺炎等。掌小橫紋參考資料實用小兒推拿:本穴為治療喘咳要穴,又如患兒口瘡疼痛不能吮乳、進食,先揉小天心5分鐘,次揉本穴5分鐘,可散結熱,止口瘡痛有效。如肝區痛,揉本穴可緩解。大橫紋海派兒科推拿稱分陰陽【位置】即掌側腕橫紋。近大魚際處為陽池, 近小魚際處為陰池。【操作】推法,分推、合推。1、分推大橫紋,即分陰陽,從總筋處分推之。2、合推大橫紋,即合陰陽。自陰池、陽池合推向總筋。陽證重分陰,陰證宜調陽,以期陰平陽秘,氣血平和。【功效】平衡陰陽、調和氣血。【主治】寒熱往來、

18、煩躁不安、乳食停滯、腹脹吐瀉、痰結喘咳等。大橫紋陽池陰池分陰陽、合陰陽的位置考證一說在掌根小天心處,大魚際處為陽池,小魚際處為陰池。三字經派的記述,徐氏說“從小天心下橫紋處兩分,外推之”。指的應是總筋處。參考資料:按摩經海派兒科推拿實用小兒推拿外關【位置】【操作】【功效】【主治】內關:手厥陰心包經穴,絡穴,通陰維脈內關定位:掌側腕橫紋上2寸(3橫指) 腕橫紋指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的連線。功效:寬胸理氣、寧心安神、通絡止痛、調和氣血應用:咳嗽哮喘、嘔吐腹痛、心慌胸悶、胸痛、頭暈、痛經、精神異常等操作:針刺、艾灸、指壓五指節【位置】1、五指背側各關節處(圖1三字經派)。2、五指背側第一指間關節。(圖

19、2海派)【操作】掐、揉、捻。掐35次。揉30-50下。【功效】通竅、祛風鎮驚、和氣血、消痞積。【主治】咳嗽、驚風吐涎、關節屈伸不利。 各手法推畢,可以此法和血順氣。五指節五指節圖1圖2參考資料: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海派兒科推拿老龍【位置】中指甲根部后1分正中。【操作】掐法【功效】醒腦開竅、鎮驚止搐【主治】暴死昏迷、高熱抽搐。資料來源:小兒推拿廣意老龍端正:中指左右為兩端正。左端正【位置】中指端橈側緣中部。【操作】掐揉。掐5次,揉20次。【功效】升陽止瀉。【主治】泄瀉,慢性痢疾。右端正【位置】中指端尺側緣中部。【操作】掐揉。掐5次,揉20次。【功效】降逆止嘔。【主治】嘔吐、鼻出血。左端正 右端正實

20、用小兒推拿:右端正,有降逆作用,止鼻出血有良效。精寧按摩經【位置】第4、5掌骨交縫處。【操作】掐揉,掐5次,揉1-3分鐘。【功效】行氣、消積、化痰。【主治】積聚、眼翼狀胬肉、疳積、痰喘、氣吼、干嘔等。參考資料:按摩經:掐精寧穴,氣吼痰喘,干嘔痞積用之。精寧,配補腎、揉小天心、揉腎紋,解郁散結,治療眼生胬肉。威靈按摩經【位置】第2、3掌骨交縫處。【操作】掐揉。掐5次,揉30-50次。【功效】開竅醒神、鎮驚【主治】用于急救。急驚風、昏迷不醒。威靈精寧外勞宮參考資料:按摩經:掐威靈穴,治急驚暴死。二扇門按摩經【位置】在食、中、無名指指蹼背側。【操作】掐法、揉法。掐5次,揉1-3分鐘。【功效】發汗解表

21、、退熱平喘。【主治】傷風感冒、高熱無汗、痘疹不暢、痰喘氣促等。【臨床應用】二扇門為發汗要穴,適用于體壯、實證、發熱3940度無汗的患兒。二扇門一扇門揉二扇門二人上馬(二馬、上馬) 滋陰補腎的要穴【位置】第4、5掌骨小頭后凹陷處。【操作】掐法、揉法。掐5次,揉2-10分鐘。【功效】滋陰補腎、固元潛陽、引火歸源、 順氣散結、利尿通淋。【主治】淋證、虛熱喘咳、咬牙、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虛勞、筋骨酸軟、久病體虛、消化不良等。二馬參考資料:實用小兒推拿:本穴為暢通尿道并止尿道疼痛的效穴, 另外對肺部干濕啰音久不消失的,用之有效。咳喘穴【位置】食、中指掌指關節中點。【操作】揉法。10-20分鐘。【功效】化

22、痰止咳【主治】痰濕咳嗽。咳喘穴任醫生:咳喘穴是治療咳嗽的一個特效穴,但不是兒科推拿的標準穴。此外,還有一個叫咳喘新穴,在無名指、小指掌指關節中點處,對于咳嗽有痰效果良好。這個說法來源于同行之間的交流和網絡資料,常見的兒科推拿書籍中沒有相關記載,且留疑待考,再多經實踐以證之。十王(十宣) 小兒推拿廣意【位置】位置有三種說法。雙手十指尖,近甲處,即十宣穴。十指甲根后0.1寸。指甲兩角稍外側,。【操作】掐法、刺血。【功效】醒神開竅、退熱。【主治】高熱驚厥、抽搐、煩躁不安、精神恍惚。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與人中、老龍、少商等合用。十王十宣少商【位置】拇指甲角外側緣1分處。【操作】掐揉法,刺血。【功效】清

23、熱散結【主治】發熱、咽喉腫痛、喉炎、聲音嘶啞。也可治療中風、精神分裂癥。輕癥用掐揉法,重癥刺血。千金方鬼信穴。列缺【位置】在掌根連腕處兩側凹陷中。 不是肺經上的列缺穴【操作】拿法,5次。或10分鐘。【功效】發汗解表、醒神通竅【主治】感冒、高熱無汗、昏迷、不省人事等。【臨床應用】1、拿列缺,治感冒高熱無汗,與天門、風池配合。2、拿列缺,可引上焦之熱下行,改善下肢肌肉無力及皮溫低。3、拿列缺10分鐘,可防治感冒。參考資料: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列缺商陽【位置】食指甲角橈側緣1分處。【操作】掐揉、刺血。【功效】清熱散結。【主治】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熱病、昏迷、中暑、急性胃腸炎、腮腺炎、腸燥便秘等。【臨床

24、應用】與少商配合刺血,主治咽喉腫痛,效果佳。商陽合谷【位置】拇指食指肌間陷中。【操作】掐法、揉法。掐3-5次,揉2分鐘。【功效】散郁結、清咽喉、降胃氣。【主治】咽喉腫痛、牙痛、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面癱等。【臨床應用】合谷穴是治療咽喉腫痛和牙痛的效穴,一般先掐再揉,常與少商、曲池合用。曲池【位置】肘橫紋橈側端。【操作】掐法、點刺法、針刺法。【功效】活血化瘀散結、止痹痛【主治】中暑、昏迷、上肢麻木疼痛、手指屈伸障礙、蕁麻疹等。【臨床應用】1、中暑,多用采血針或三棱針點刺放血。2、上肢麻木、疼痛、偏癱無力,多按摩或針灸。曲池中沖針灸甲乙經【位置】中指尖端近甲緣處。【操作】掐法,5次。或刺血。

25、【功效】醒腦開竅、清心火。【主治】用于急救。昏迷、高熱、中暑、心絞痛、舌強不語、耳聾、小兒夜啼。中沖中沖,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十宣穴之一,具有清心瀉火、醒腦開竅的作用,是急救的常用穴位臨床發現,掐按點壓中沖穴,有緩解緊張、促進排便的作用。特別適應于老年人,亦可用于預防便秘。膊陽池又名陽池【位置】腕背橫紋上3寸。【操作】掐揉。掐5次,揉100-300下。【功效】清腦止痛、疏風解表、清熱通便。【主治】頭痛頭暈、大便秘結、下肢冷涼、肌肉消瘦無力等。【臨床應用】膊陽池,相當于手少陽三焦經的支溝穴,善治頭痛頭暈,頭部疾患不論虛實皆可用之。曲澤(洪池)【位置】在肘橫紋中點。【操作】捏擠法、刺血法。【功效

26、】通經絡、和氣血、利關節、止痹痛【主治】偏癱、上肢麻木、不能上舉、手指屈伸不利、中暑昏迷。曲澤抖肘穴按摩經【位置】肘關節鷹嘴處。【操作】搖法。30次。【功效】通經絡、和氣血。【主治】上肢臂痛、屈伸不利。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點。功效:升陽舉陷、鎮靜安神 操作:按揉百會60-100次。主治:泄瀉脫肛、慢性消化不良、遺尿、煩躁不安、失眠、健忘、子宮脫垂、精神疾患。百會百會: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百會四神聰四神聰鎮靜安神醒腦開竅清肝明目天門即印堂【位置】【操作】【功效】【主治】印堂,奇穴,主治頭痛、失眠、眩暈、鼻腔病癥。絲竹空 攢竹【位置】【操作】【功效】【主治】坎宮【位置】【操

27、作】【功效】【主治】太陽【位置】【操作】【功效】【主治】太陽:為奇穴,諸頭痛、面癱、三叉神經痛、眼疾皆可用之。耳后高骨【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陷處。【操作】掐揉法。掐5次,揉200下。 拇指推運50100下。【功效】清熱解表、鎮靜安神。【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煩躁不安。耳后高骨迎香【位置】鼻翼旁,鼻唇溝中點。【操作】揉法,30-50次。【功效】通鼻竅【主治】感冒鼻塞、流涕。迎香山根山根延年風池【位置】枕外隆突下凹陷處。【操作】拿法、揉法。拿風池5-15下,揉風池30-50下。【功效】祛風解表、通絡止痛、明目。【主治】感冒、鼻塞、頭痛、發熱、頸項疼痛、頭暈、近視、視物模糊、失眠、煩躁等。人中:又稱

28、水溝。【位置】在人中溝上1/3處。【操作】掐法,5次。【功效】開竅醒神。【主治】驚厥、驚風、抽搐、昏迷等。【臨床應用】主要用于急救,對人事不省、窒息用之有效。多與掐老龍、十宣等合用。位置:在唇下凹陷中。操作:掐法。3-5次。揉30次。功效:開竅醒神鎮驚。主治:驚風抽搐、牙疳面腫、口眼歪斜。承漿【臨床應用】作望診用。醫宗金鑒:承漿青驚黃嘔吐,黒主抽搐病纏綿。承漿位置:包括神庭、印堂、山根、年壽、鼻準、人中、承漿。操作:掐法。依次掐2-3下為一次治療。功效:開竅醒神。主治:急慢驚風。掐天庭至承漿年壽神庭承漿天庭印堂山根年壽鼻準人中承漿橋弓【位置】即胸鎖乳突肌。【操作】揉法、拿法、彈撥、拉伸等。【功

29、效】舒筋活血【主治】肌性斜頸、頸項疼痛、落枕、頭痛。橋弓天柱骨【位置】督脈上,風府至大椎一條直線【操作】推法,從風府推至大椎。推100-500次。或刮痧。【功效】清熱止痛、降逆止嘔【主治】發熱、嘔吐、頭痛、項強、驚風。【臨床應用】單推此穴,需推至5-10分鐘。天柱骨風府大椎新建【位置】后發際啞門下,第2、3頸椎之間。【操作】刺血、捏擠至局部紫紅。每日12次。【功效】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主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資料來源:實用小兒推拿張漢臣著風府啞門新建大椎【位置】第七頸椎棘突下。【操作】揉法、捏擠、刺血、艾灸。【功效】清熱解表、通經活絡、止痹痛【主治】感冒發熱、咳嗽、項強、百日咳、嘔吐、癲狂、

30、蕁麻疹、骨蒸潮熱、腦神經病變等。并有強壯和保健作用。大椎天突【位置】胸骨上窩凹陷處。【操作】點、揉、捏擠法1、點天突。中指微屈快速點天突5次,可催吐、排痰。2、揉天突。3、捏擠天突。清熱降氣、利咽消腫、止咳止嘔。【功效】理氣化痰、降逆平喘。【主治】痰多咳喘、咳痰不利、胸悶氣短、嘔吐、咽痛、百日咳。天突膻中【位置】兩乳頭正中間。【操作】分推法、直推法、揉法。【功效】理氣寬胸、宣肺止咳。【主治】胸悶喘鳴、惡心、嘔吐、呃逆、噯氣。膻中中脘【位置】臍上4寸,劍突與臍連線中點。【操作】揉法、推法、摩法。1、揉中脘。指揉或掌揉。2、推中脘。從中脘推至天突,催吐。或天突推至中脘,降逆止嘔、消脹氣。3、摩中脘

31、。理氣散結。4、分推中脘。即分腹陰陽。【功效】健脾和胃、理氣消脹。【主治】脾胃病。腹痛腹脹、嘔吐、泄瀉、消化不良、食積、厭食。中脘,任脈穴位,是胃之“募穴”,善治消化系統疾病。中脘分推腹陰陽神闕(臍、臍中)【位置】即臍窩。【操作】揉法。【功效】消積導滯、散瘀結【主治】腹痛腹瀉、腸鳴腹脹。【臨床應用】神闕是治療腹痛要穴,能補能瀉,溫陽補虛。神闕氣海【位置】臍下1.5寸。【操作】點法。點按1分鐘。【功效】降痰下氣【主治】痰涎壅盛、胸膈滿悶。關元丹田、小腸募穴【位置】臍下3寸。【操作】按揉。1-3分鐘。點關元3-5次。【功效】培元固本、利小便。【主治】遺尿、小便不利、淋證、下腹痛、脫肛、體虛乏力。氣

32、海關元天樞【位置】肚臍旁開2寸。【操作】揉法、點揉法。【功效】理氣和胃、【主治】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痢疾、食積不化、腹脹便秘、腸麻痹。天樞,屬足陽明胃經,是大腸之“募穴”,能通調大腸、理氣和胃,善治胃腸功能紊亂。天樞神闕肚角【位置】天樞下2寸。【操作】拿法,10-20次。【功效】消脹、止腹痛、理氣和胃。【主治】腹痛、腹脹腹瀉等。【臨床應用】肚角為治腹痛之要穴,各類腹痛均有效,尤其是寒證腹痛。拿肚角肚角天樞腹【位置】腹部,劍突及臍至腋中線。【操作】分腹陰陽、摩腹【功效】消食化積、理氣降逆。【主治】消化不良、腹脹腹痛、腹瀉便秘、厭食、嘔吐、疳積等。腹陰陽 從劍突下,或中脘至臍分推腹陰陽雙手拇指

33、從劍突,或中脘處起,分別向兩邊分推,邊推邊向下移動至臍劍突中脘臍(神闕)曲骨【位置】臍下5寸,恥骨上方。【操作】掐法5次。【功效】通利小便【主治】遺尿、尿潴留、尿頻【臨床應用】針刺曲骨,治療小兒遺尿療效可靠,優于推拿手法。脊柱【位置】自大椎至長強。【操作】捏脊、推法。【功效】溫陽通督、調陰陽、和臟腑、理氣血。【主治】夜啼、驚風、煩躁不眠、疳積、腹瀉等。【臨床應用】捏脊是小兒保健常用的手法,能和氣血、調陰陽、通經絡,強身健體。因對疳積治療效著,又稱“捏積”。根據患兒的病情及體質等,在捏脊基礎上,配合背俞穴等,可增強療效。肩井【位置】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操作】拿法、揉法。拿肩井,5-15次。揉肩

34、井30次。【功效】發汗解表、通經止痛。【主治】頸肩臂痛、感冒頭痛等。亦常作為治療后總收之法。肩井肩井風門針灸甲乙經【位置】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操作】揉法,100下。【功效】宣肺解表、益氣固表【主治】鼻塞感冒、咳嗽、氣喘、骨蒸潮熱、頭痛、胸背痛、蕁麻疹等。【臨床應用】灸風門,可防治外感病證及呼吸道感染風門身柱針灸甲乙經【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操作】揉法,1-3分鐘。【功效】清熱宣肺,止咳平喘,補氣助陽,升陽舉陷。【主治】外感發熱、頭痛、咳喘、驚厥、癲疾癇病、腰脊痛、疔瘡發背等。【臨床應用】1、常用于治療感冒發燒、支氣管炎、肺炎及癔證、失眠、心悸、慢性脾胃病、嬰幼兒消化不良、胸腰背痛、痤瘡等病癥。2、灸身柱,可提高機體抵抗力。身柱肺俞肺俞肺俞【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開1.5寸。【功效】健脾化濕【主治】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疳積、黃疸、水腫、慢驚風、四肢乏力等。【操作】揉法。100-200下。脾俞脾俞大腸俞腎俞【位置】【操作】【功效】【主治】大腸俞【位置】【操作】【功效】【主治】【位置】第4腰椎至尾骨端,腰陽關至長強(龜尾)。【功效】溫陽止瀉、瀉熱通便,調節大腸。【主治】泄瀉、便秘、脫肛、痔瘡等。【操作】推法。1、上推七節骨,溫陽止瀉。用于泄瀉、脫肛。2、下推七節骨,瀉熱通便。用于腸燥便秘、痢疾。七節骨腰陽關龜尾【位置】在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