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1.4理學學案岳麓版08必修_第1頁
歷史1.4理學學案岳麓版08必修_第2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和科技第 4 課理學教 案教學重難點重點:理學、陸王心學的內容及其學術代表難點:正確評價教學內容導入江南春唐理學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首詩反映了什么現象?(的興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一、理學興起的背景1儒學獨尊地位的動搖(社會不安;受到道、的沖擊)的確認和扶持,儒學在社會自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因為文化領域里一舉占據了地位。這一時期的儒者們研究儒家經典專重發揮詞章考據和文字訓詁,死守著所謂“注不駁經,疏不駁注,不取異義,一家”的教條;同時,又繼承和發揚董學說中的“讖緯”,專注于、天人感應等內容,將現實世界里一切政治的

2、、道德的、人生的現象都歸結為天意的安排。然而,伴隨著社會的不安,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更替,軍閥割據,不斷,面對社會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如國家、人心敗壞等,漢代經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的解釋能力。從現實需要出發,當時有不少學者開始從事對先秦諸子學說的研究,試圖通過綜合各家以另創新說,如“玄學”。兩漢之交進入中國并通過本土化得以迅速開來的,適應了社會環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們對自身、對現世、對國家的思考和的概念,如宣揚“因果”,號召人們忍受苦難,到來世尋求。這自然而然受到者日益重視,也容易為久經戰亂的,也為許多厭倦世俗權利角逐人們所接受。而中國古代追求長

3、生不老、隱逸無為的道家的士大夫和逃避戰禍的普通民眾所信奉。2三教合一儒道佛三教之間在反復辯駁中相互吸納滲透。到唐宋時期,調和的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3儒家學者的探索和思考為了重興儒學,回答“三教合一”氛圍下人們在世界觀等方面尤其興盛。“三教合一”問題,唐宋儒家學者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索。儒學體系的豐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學的影響。二、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一)含義理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又繼承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理學是儒學新的表現形式,在宋代興起,在掀起一個,它是以“理”或“天理”為的哲學體系。(二)派別1理學(1)代表人物:、“二程”開創了一

4、個重新解釋儒學的系統,而是新儒學的集大成者。“二程”在哲學義理的闡發和個人性格方面有所異:大程德性寬宏、謙和,在隨處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啟發感悟(如沐春風);小程氣質剛方、門立雪)(2)主要“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程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同時這種“理”又是與社會秩序和個人身心相貫通的,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這是性都理學的共同特點,即通過恒古不變的“理”,能夠將個人與世界、儒家道德與人起來。基于理的最高指導性,理學家們強調個人個性必須服從儒家,所謂對婦女貞節的強調即是由此而發。“存天理,滅人欲”個人修養要以敬畏天理為準

5、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當人的私欲與準則發生天理,滅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時,就要“存“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格物,接觸事物;致知,獲得知識;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徑,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這是一個強調不斷進取從而不斷完善的過程,從世界觀到方法論,“”就這樣給當時的人們提供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問題探究: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格物致知”的前提是“理”是在人們心中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過接觸存在的“理”的體驗;實踐出真知,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是在實踐的

6、基礎上去認識、探求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根據這一理論,規律、真知是通過實踐而發現、認識的,而不是人們中存在的。(3)發展編著四書章句集注元朝將其作為科舉地位的內容明初確立界的問題探究:理學被官學化的原因是什么?理學是吸收了佛、道哲學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部分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儒學。強調“存天理,滅人的道德規范,適應了者的需要。2陸王心學代表人物:南宋主要主張、明朝。的心學理論A 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在理學的自身發展過程中,理學家們也對一些具體產生了歧異。南宋時期,一些儒學理學對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瑣。家如等在認同理學主流觀點的同時,他們不滿意相對而言,這批學者更受到佛、道教強調修養作用

7、這一的影響,認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理”就是內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觀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被稱為“心學”。B 求“理”的方法“發明本心”陸認為,“理”就像、月亮一樣明顯,簡單明了,不用學習也能體會,不需要旁求他索,通過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經書,都是繁瑣無用的求證方法。因此提出認識來自心中,所謂“發明本心”也就是要直達自己的內在良知,“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強調自能動作用,這與格物致知的方法發生。A 背景:隨著別是的心學理論理學界地位的確定,其本身也逐漸成為者人們的工具。特理學與科舉制度正式掛鉤之后,許多地將理學看作求取科

8、舉功名的敲門磚,逐漸失去以之尋求圣賢學問的精神。等很多學者認為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從而引起社會,主張以心來更新理學。這種思潮的結晶便是“學”。B:“致良知”認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會論理道德觀念其實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這就強調了自知識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年少時,非常喜歡下棋,常常為此耽誤功課。其父屢次責備他,但總是不能改正,一氣之下將象棋扔于河中。心受,頓時感悟,當即寫詩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終日,苦被嚴親一日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 響一聲天

9、,忽然驚起臥龍愁。”他以十二年考取進士。自喻,決心做一番事業,從此發憤苦讀,學業。明(3)陸王心學的地位和影響創立了龐大的心學體系,兼之他身居,事功顯赫,又勤于講學,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學說得到了廣泛的;重視的主動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當性,具有一定的解放作用;心學的崛起,直接沖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對激作用。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注意:不同。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爭論是理學的,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于求“理”的方法三、理學的影響理學是時期的儒學主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影響極為深遠:消極: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壓抑、扼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如清代學者所的,“酷吏以法,后儒以理”,“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積極:理學重視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提示認識歷史現象要采用辯證的觀點,全面、客觀,一分為二的進行分析。任何只強調一個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課后探究理學與陸王心學相同點:異同之處? 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仁”、“禮”的,都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者,壓抑、扼們的自然欲求;都重視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