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選修3第五單元《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word復習教案_第1頁
人教版選修3第五單元《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word復習教案_第2頁
人教版選修3第五單元《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word復習教案_第3頁
人教版選修3第五單元《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word復習教案_第4頁
人教版選修3第五單元《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word復習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選修3第五單元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課標要求】1、了解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認識局部戰爭與“冷戰”格局的關系。2、了解中東戰爭的發展過程,認識中東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中東問題的艱難性。3、了解印巴戰爭與兩伊戰爭,分析地區沖突產生的原因和教訓。4、了解海灣戰爭,認識高科技戰爭的特點和影響。【知識結構】一、“冷戰”背景下的局部熱戰:(一)朝鮮戰爭:1、背景:;國際:兩大陣營對峙,美蘇冷戰(根本)國內:朝鮮南北兩個政權之間不斷發生矛盾沖突,1950年6月內戰爆發;歷史:“二戰”結束時,美蘇分區受降,形成南北兩個占領區;現實:美國出于爭霸的需要,插手朝鮮內戰,遏制共產主義。(美國操縱安理會,指責北朝鮮是侵略

2、者,授權美國組成干涉朝鮮的“聯合國軍”;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出兵朝鮮后,侵占平壤,把戰火燒到中朝邊界,轟炸中國邊境,侵略中國。目的:遏制蘇聯,遏制共產主義。美國在冷戰思維下,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視為自己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認為朝鮮內戰是蘇聯實力的擴張,威脅了美國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維護美國在東亞的利益,也可以進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權政策,加緊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包圍和封鎖。)2、過程:(1950.61953.7)(朝鮮內戰的爆發:時間:1950.6.25;內戰初期戰況:對北方有利。美國干涉朝鮮內戰:A、原因:視社會主義陣營為稱霸全球的最大障礙;維護和擴大在東亞的利益,加緊對社會主義陣營的

3、包圍和封鎖。B、表現:見教材P106107);C、影響:戰爭性質變化:由內戰演變為國際性局部戰爭;戰場形勢變化:a、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b、威脅到中國的安全。中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A、原因: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安全,鞏固政權;意識形態:當時“冷戰”全面開始,中、朝同屬社會主義陣營;朝鮮向中國提出請求出兵援助;中國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援助社會主義國家抵御外來侵略和干涉。蘇聯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外交解決無望。B、過程:第一階段:1950.101951.6。中朝軍隊五戰五捷,殲敵23萬人,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第二階段:1951.71953.7。邊談邊打,1953.7,雙方在板門店正式簽署了停戰協

4、定,朝鮮戰爭宣告結束。C、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原因: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戰;國際援助;戰爭的正義性。3、性質:“二戰”后以東、西兩大陣營對立為背景的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4、影響:對朝鮮半島: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對中國: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捍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支援了朝鮮人民的正義事業,提高了中國國際威望;建立了一支較為現代化的軍隊,并取得了對美國作戰的經驗;中美長期敵對,失去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時機。對美國:通過戰爭扼殺亞洲社義國家企圖失敗,打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美國對中國實行長期封鎖,致使兩國長期處于敵對狀態;冷戰加劇,由削弱日本轉到扶植日本。對蘇聯:有利于蘇聯恢復發展經濟與科技,縮小

5、與美國的差距;鞏固了蘇聯對北朝鮮的控制;有利于蘇聯在遠東地區與美國對抗。對日本:軍國主義回潮;刺激了經濟的發展;美國改變對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轉為扶植,把日本作為對抗社會主義的前緣基地。對“冷戰”格局:加劇兩極對峙。【探究】朝鮮戰爭與冷戰格局的關系?;從戰爭起因看:是“冷戰”的產物(美國認為朝鮮內戰是蘇聯擴張的產物,要遏制蘇聯);從戰爭過程看:內戰國際性局部戰爭,是“冷戰”背景下中的局部熱戰(在亞洲的發展)從戰爭結果看: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體現了兩種社會制度較量的勢均力敵。(二)越南戰爭:1、背景:“印度支那問題”。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島,因為新航路開辟之后,歐洲人普遍認為亞洲只有兩個

6、國家,即中國和印度,所以對于印度和中國的“結合部”,即中南半島,稱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個國家,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范圍:亞洲中南半島上的三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印支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印支三國曾為法國殖民地。經過長期斗爭,“二戰”后,三國的獨立、主權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1954年簽訂的日內瓦協定);美國積極推行霸權政策,并把中國視為其亞洲擴張的主要障礙。在東西兩大陣營對抗的大背景下,美國為“遏制共產主義”在亞洲建立起“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并提出所謂“多米諾骨牌論”;50年代中期,越南分裂。美國加緊干涉越南內政,支持南越政權,越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

7、,為以后的大規模侵越戰爭創造條件。南越人民掀起了反抗吳庭艷政權,要求祖國統一的斗爭,并得到北方的支持。【探究】美國干涉越南問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與其對朝鮮的侵略有什么關系?“二戰”后,美國在全球推行遏制共產主義,實行霸權主義政策。這是越戰發生的深刻的國際背景。中國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再讓越南成為社會主義國家。2、過程:從“特種戰爭”到局部戰爭。開始:19611964年,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種戰爭”。擴大:19651973年,美國借口“北部灣事件”把在南越的“特種戰爭”升級為侵略整個越南的“局部戰爭”(特點:南打北炸),并進一步擴大到老撾、柬埔寨。轉折:1968年,越南人民發動“新春攻勢”

8、戰場主動權。結束:1973年,美越簽署停戰協定。3、結果及原因:結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取勝,美國失敗。1973年,美國撤軍。1975年,越南實現統一。原因:越南人民反侵略戰爭的正義性;越南軍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利用有利地形,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人民游擊戰爭);越南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得到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大力支援;美軍陷入越戰泥潭,士氣低落,國內反戰運動高漲,美國政府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4、實質及影響:實質: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公開軍事較量(或:既是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也是美、蘇兩國和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影響:對越南:越南捍衛了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南北分裂局面

9、結束,實現了統一,但戰爭也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對美國:戰爭的失敗,對美國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使美國政府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實行戰略收縮: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以便盡快從越南“脫身”;對世界格局:成為“蘇攻美守”局面出現的原因之一。【探究】1、越南戰爭的爆發與整個冷戰的大背景有什么關系?其結果對冷戰格局產生什么影響?背景:“二戰”后,美國在全球實行爭奪世界霸權、遏制共產主義的政策。為配合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的冷戰政策,在亞洲發動了侵略越南的戰爭。關系:“二戰”后美國的總體戰略是對蘇冷戰,東亞“熱戰”是冷戰的補償,是冷戰的產物,是冷戰中的熱戰。影響:使美國政府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使

10、其不得不實行戰略收縮;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美、蘇兩國的爭奪中,呈現出“蘇攻美守”的態勢。2、比較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異同。相同:(1)背景:都以美、蘇冷戰為背景,朝鮮、越南都形成分裂局面;(2)根本原因和性質:都是美國為稱霸世界、遏制共產主義、干涉亞太地區熱點事務所致。美國發動的都是非正義性的侵略戰爭;(3)過程:蘇聯、中國都給被侵略國家有力的支援;(4)結果:都以美國失敗而告終;(5)影響: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力量,影響了冷戰雙方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也給被侵略國家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不同:(1)過程:朝鮮戰爭持續3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進行侵略,使從內戰擴大為一場國

11、際性的局部戰爭。越南戰爭持續10多年,是美國在南越進行的特種戰爭擴大為侵略整個越南的局部戰爭。(2)對中美關系影響:朝鮮戰爭后,美國對中國實行長期封鎖,致使兩國關系長期處于敵對狀態;越南戰爭后期,美國內外交困,不得不實行戰略收縮,改善與中國的關系。(3)結果:朝鮮戰爭后,朝鮮半島南北仍處于分裂狀態;越南戰爭后,越南實現了統一。二、“二戰”后世界長期的熱點中東戰爭:(一)中東概況和紛爭的由來:1、地理概念與特點:“(1)概念:中東是指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提出的概念,具體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指非洲東北部與亞洲大陸西南部的地區。名稱的來源據說是:16

12、17世紀歐洲殖民者向東殖民時,把距離歐洲的地理位置按遠近劃分成了:近東,中東,遠東。(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別是:中東不包括外高加索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中東包括非洲的埃及。中東包括了土耳其的歐洲部分。)“中東”不屬于正式的地理術語,而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是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問題,也稱巴以沖突。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2)特點:中東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匯點上,是東、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兩洋、三洲、五海之地(處在溝通大西洋、印度洋,聯系亞、歐、非三大洲,連接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的樞紐地位,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線,可順利運

13、送石油到各國)。2、歷史特點:豐富的多種文明,民族糾紛與沖突的“多事之地”。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歷史演進過程中的復雜性是聯系在一起的。中東地區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許多民族曾在這里居留和繁衍,發展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的圣地。自從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遺跡西墻,仍是猶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圣經記載,這里是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升天的地點(傳說耶穌死后3天從墓中復活,天后升天)伊斯蘭教也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

14、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一圣事。關于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一個祖先;兩個民族(猶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三次流散:約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波斯帝國支

15、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3、戰略地位:石油資源豐富,歷來是大國、強國看重并傾力爭奪之地。石油首先是中東產油國致富的源泉,也是中東國家紛爭的誘因,同時也是西方大國插足、爭奪的利益所在。在歷次的中東戰爭中,美國支持以色列原因之一就是石油利益所驅使;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撈取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4、“貝爾

16、福宣言”(1917年):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英國政府表示贊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的公開保證。1897年8月,以T赫茨爾為首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之家”的復國綱領。英國對巴勒斯坦垂涎已久,決定利用猶太復國主義,攫取巴勒斯坦,進而控制中東地區。“,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AJ貝爾福致函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LW羅思柴爾德。信中說: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并愿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但應明確理解,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損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猶太人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或者損害其他國家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

17、和政治地位。”這封信后來被稱為“貝爾福宣言”宣言中的“猶太人的民族之家”實即猶太國。貝爾福宣言對猶太復國主義的發展和中東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宣言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提供了依據,也埋下了猶太復國主義者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糾紛和沖突的禍根。5、巴以分治,以色列建國:1947年11月聯大通過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國家。【探究】中東地區何以會成為世界一熱點地區?(中東問題產生的歷史背景)內因:戰略位臵的特殊性:連接兩洋三洲五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石油海洋”;民族關系的復雜性:阿拉伯人、猶太人;宗教關系的獨特性:耶路撒冷是三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圣地。外因:大國力量的對

18、抗性;戰略利益的需要(第二次中東戰爭前:英、法;第二次中東戰爭后:美、蘇)。現實原因:分治沒有解決巴勒斯坦建國等問題(“貝爾福宣言”、“聯大181號決議”);兩大矛盾:阿拉伯國家與猶太國家的矛盾;阿拉伯國家與西方大國的矛盾;沖突關鍵: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的排他性主權要求(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小結】中東紛爭的緣由是由多方面造成的,既有歷史原因(同一祖先,兩個民族,導致猶太人三次流散世界各地),又有宗教原因(耶路撒冷成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教的圣地,也就成為是非之地),還有戰略原因(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石油資源豐富)再加上大國的插足,使得中東問題國際化、復雜化。(二)、五

19、次中東戰爭:類別戰次第1次1948第2次1956又稱巴勒斯坦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起因以色列建國埃及收運河參戰國埃等5國VS以埃及VS英法以結果以獲得勝利埃及勝利第3次1967第4次1973第5次1982六日戰爭十月戰爭黎巴嫩戰爭以色列襲擊埃敘收復失地以打擊巴解總部埃敘VS以埃敘VS以巴解黎敘VS以以占埃敘部分領埃敘奪回部分土地以勝利1、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5月1949年7月起因: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雙方: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以色列;經過:第一個階段:阿拉伯聯軍兵力,裝備占優勢,迅速掌握主動,以色列暫時處于劣勢;第二個階段:以

20、色列利用停火之機,搶運武器,招募兵力,迅速強大,利用阿拉伯國家內部分歧,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采用靈活機動戰術,各個地區擊破。結果: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影響: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阿拉伯國家未能建立。大量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沒有解決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國的矛盾,又引起新的領土紛爭,為以后中東地區的動蕩埋下了隱患。2、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10月1957年3月原因:1956.7埃及新政府(納賽爾)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的行動與英、法產生沖突。以色列一直視埃及為直接威脅。雙方:英、法、以色列埃及;經過:1956年10月底,以色列軍隊侵

21、入埃及領土,隨后英、法派出大批艦艇和飛機參戰;埃及軍民進行了頑強抵抗;國際社會對英、法以予以譴責;1956年12月英、法軍隊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1957年3月撤軍。各方態度:聯合國:要求雙方立即停火,禁止把軍火運入交戰區;美國:乘機排擠英、法在中東的勢力,要求英國停火;蘇聯:也對英、法表示不滿。埃及能以弱勝強的原因:埃及人民斗爭的正義性;阿拉伯國家站在埃及一邊,切斷了英、法的石油供應;英、法發動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國內反戰運動高漲;美、蘇兩國對英、法施加壓力,迫使其停火;世界各國予以譴責施加壓力,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優勢通過了要求雙方立即停火的決議。影響:對埃及:維護了民族利益,掃清了英、法殖民

22、統治的殘余;對中東:推動了中東地區民族解放運動,民族獨立與自決運動呈現高潮;對英法:削弱了英、法在中東的地位,其國際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對美蘇:美、蘇走上了中東角逐的舞臺,中東問題又增加新的復雜因素。3、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1967年6月5日6月11日背景:A、中東地區形勢出現新的變化:埃及和敘利亞一度合并,威脅以色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法塔赫”)成立,開展武裝斗爭,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開展有組織、有統一領導的反以斗爭(新階段);B、美、蘇等大國的介入(維護在全球的政治、經濟利益):世界能源結構變化,中東石油成為爭奪熱點;美國扶植和武裝以色列;蘇聯向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提供經濟援

23、助。交戰國:埃及、敘利亞VS以色列;結果: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國家的失敗;影響: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以色列擴張了領土,增強了實力;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242號決議,不歸還新占領土;阿拉伯國家也沒有承認以色列;使中東局勢更加復雜。4、第四次中東戰爭(十月戰爭):1973.10起因:埃及、敘利亞為了收復失地和洗刷恥辱(必然性);埃、敘在蘇聯的幫助下迅速提高軍備水平(可能性)。交戰國:埃及、敘利亞VS以色列;經過:戰爭初期:埃、敘進攻階段;戰爭后期:以色列反攻階段;雙方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結束戰爭;結果:埃及、敘利亞取得局部勝利。取得局部勝利的原因:突然襲擊(猶太教的贖罪日發動戰爭);蘇聯的援

24、助下軍力增強;影響:埃及收復了蘇伊士運河東岸部分地帶,敘利亞收回了戈蘭高地部分地區;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這對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提高了中東地區國家政治地位,并引起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開始調整全球戰略)。【探究】前四次次中東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后果?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示?后果:戰爭嚴重阻礙了中東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戰爭并不能解決中東問題: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的幾乎全部領土和其它阿拉伯國家的部分領土,卻無法使阿拉伯鄰國承認它在中東的合法地位;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無法通過戰爭收得失地;

25、大國插手加劇了中東矛盾。啟示:戰爭難以化解阿以間的分歧和積怨,只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5、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9月。為了消滅巴勒斯坦游擊隊,摧毀巴解組織的總部,以色列對黎巴嫩、敘利亞發動進攻(以軍侵入黎巴嫩),結果以色列勝利。(三)、曲折的中東和平之路:1、原因:前四次中東戰爭的啟示前四次中東戰爭并沒有解決雙方的矛盾,反而形勢更加復雜,且對雙方造成很大損失,(都逐漸意識到和平談判才是明智的選擇。背景:20世紀70年代末,隨國際大環境的緩和,阿、以和平問題出現了和平的曙光。)2、和解表現:A、埃、以和解:薩達特首開中東和平進程。(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簽署

26、戴維營協議,實現雙方和解,開啟中東和談先河;1980年,埃、以建交。1981年,薩達特遭暗殺:和平的代價;1989年,以色列將占領的埃及土地全部歸還。)B、巴、以和解:20世紀80年(第五次中東戰爭后),雙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中東和平進程正式啟動。1993.9,以總理拉賓同阿拉法特在華盛頓簽署關于在被占領土上巴勒斯坦臨時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議,以色列的生存權得到承認。這是和談的重大突破。1998年10月,經雙方艱苦談判,阿拉法特與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白宮簽署了一項“以土地換和平”的臨時和平協議。通過談判解決中東問題的原則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2003年,巴、以雙方接受“

27、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3、和解中的曲折:(1982年,以軍侵入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建立猶太定居點;1995年11月,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中東和平“路線圖”2003年,聯合國、歐盟、美國、俄羅斯宣布了分階段實現中東和平),陷入困境;巴勒斯坦“以暴抗暴”的活動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軍事鎮壓。【探究】1、(教材123【學思之窗】)“血與淚”指什么?思考造成中東地區沖突的主要原因,解決的難點在哪里?為什么?;“血與淚”:指的是糾紛與沖突給巴、以雙方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害,經濟發展受到影響。沖突原因:內因(民族、宗教、領土、文化遺跡歸屬等)外因(美、蘇等大國介入);

28、現實原因(分治、巴勒斯坦建國等問題);關鍵因素(雙方缺乏足夠的理解和信任)。中東和平進程中的難點:首要:耶路撒冷最終地位問題;其次:猶太人定居點拆除;其它:難民回歸、邊界劃分、水資源分配等關鍵問題均未解決。中東和平進程艱難的原因:歷史遺留問題太多(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雙方就關鍵問題缺乏足夠的理解和信任,巴以難以達成一致;大國的干預;極端民族主義和恐怖分子興風作浪。2、中東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中東問題的艱難性表現在哪些方面?(1)耶路撒冷地位問題上的針鋒相對;(2)巴勒斯坦內部“以暴抗暴”的活動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軍事鎮壓,造成雙方仇視;(3)“路線圖”計劃陷入困境,難以貫徹執行;(4)不同政

29、治派別的分歧使和平進程面臨挑戰;(5)大國插手中東事務,希望朝著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3、美國人為什么插手中東地區事務?如何插手?原因:中東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國在中東地區有重要的經濟利益(石油)。插手:支持以色列,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間維持力量平衡。三、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局部戰爭:1、印巴戰爭:“蒙巴頓方案”與印巴分立:A、印度的特點:印度自18C成為英國殖民地;存在兩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和兩大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B、“蒙巴頓方案”:(1947.6)背景:英國實力下降,想從印度“脫身”;印度人民要求獨立;兩大政黨在立國問題上存在分歧。內容:“印度獨立法案”(即“蒙

30、巴頓方案”),根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英國分別向兩者移交政權。1947年8月15日,印、巴正式實行分治,分別獨立。后來,它們又先后成立了共和國。A影響:印、巴的獨立,標志著英國對印度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終結;但這種根據宗教原則的分治,卻給印、巴兩國人民帶來了嚴重后果:、印、巴居民間摩擦對立嚴重(a、在分治過程中,帶來一股居民遷徙浪潮,兩種教徒的遷徙和仇殺,造成了大批的難民;b、兩國在土邦歸屬問題上沖突激烈,造成長期不和。)B、原來統一的經濟被割裂,造成兩國經濟發展的嚴重困難;C、印度民族領袖甘地因譴責教派仇殺,呼吁教派團結,竟于1948年

31、1月30日被印度教狂熱分子刺殺,造成了悲劇。這種不利影響延續至令,成為南亞次大陸局勢不安定的重要原因。引發印、巴沖突的主要原因:英國殖民統治者推行“分而治之”造成沖突(印、巴并立,有利于英對其控制);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隔閡與敵視(禍根);邊界和領土歸屬的長期不確定;美、蘇兩大國的介入與出售武器。三次印巴戰爭:戰爭起因時間結果(影響)第一次印巴戰爭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位臵、居民成分、法案規定、王公顧慮)1947.101949.1劃定停火線,克的歸屬未解決第二次印巴戰爭克什米爾局勢再度緊張1965年8月9月下克什米爾局勢再度緊張旬第三次印巴戰爭印介入東巴基斯坦自治運動1971年1112月197

32、2.1,孟加拉國成立【探究】1、通過對印巴沖突的回顧,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處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在確定民族國家時,要遵循大多數人民的意愿,不能實行自相矛盾的“雙重標準”邊界和領土的歸屬盡早確定。對大國的干涉提高警惕,獨立自主解決內政問題。2、試分析“二戰”后印巴長期尖銳對立乃至三次爆發戰爭的背景(原因)及影響。殖民主義者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其政治導向會造成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居民之間的隔閡與敵視。將宗教信仰作為劃分國家的惟一原則,極易導致宗教排斥和對立,不利于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邊界和領土歸屬的長期不確定,也是引起兩國糾紛和沖突的重要

33、原因。克什米爾是不同宗教信仰居混居之地,它的歸屬也一直未被印巴雙方同時認可。美蘇兩個大國不斷向印巴出售武器,事實上也推動了印巴兩國一次次走向戰爭。3、英國把印度變為其殖民地的簡要經過:1600年,英國入侵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英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849年,英國占領印度全境。4、印度民族獨立簡史:1858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19051908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義。19191922年,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81930年,印度獨立運動。19451946年,印度第四次民族獨立運動高潮。1947年,印巴分治。2、兩伊戰爭:背景(原因):領土問題(

34、最主要):阿拉伯河河界的劃定。宗教問題: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矛盾;薩達姆和霍梅尼的個人恩怨:薩達姆行地區霸權主義。美、蘇等大國力量介入:兩伊盛產石油,成為大國爭相控制的對象,也增加兩伊矛盾的復雜性。時間:1980年9月1988年8月戰爭過程:(三個階段)階段:第一階段:1980年9月,伊拉克突然襲擊(進攻)、伊朗防御階段;第二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御階段:“襲船戰”、“襲城戰”、甚至使用化學武器;第三階段:邊境地區互有攻守階段。結束:1988年8月,兩伊宣布停戰。戰爭教訓和影響:殘酷的戰爭不僅影響了兩國的經濟,而且造成了經濟的全面倒退;戰爭給兩國人民心靈投下了極大的陰影;兩伊戰爭還造成了中東國家

35、的分裂;兩伊戰爭為美、蘇等國插手這一地區事務創造了條件。【探究】分析地區沖突產生的原因和教訓:原因:殖民主義政策的產物;宗教與民族沖突;領土(能源)爭端;地區霸權主義的抬頭大國力量的介入。教訓:殘酷的戰爭不僅制約本國的經濟發展,而且影響世界經濟;戰爭給交戰國人民心靈投下了陰影,不利于世界和平;地區沖突為大國插手地區事務創造了條件,往往加劇沖突升級;地區霸權主義也是影響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四、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1、海灣戰爭:背景:地理位置重要:“海灣”是波斯灣的簡稱,位于西亞。這一地區是世界石油的主要生產地,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海灣國家伊拉克和科威特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一直存在爭端;兩伊戰爭結束

36、后,伊拉克欠下科威特巨額債務;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聯合國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對聯合國的決議置之不理,頑固堅持侵略立場,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道路被堵死,聯合國決定對伊拉克動武。原因:伊拉克:A、伊拉克和科威特的主權與邊界的爭端;B、伊拉克企圖解決出海口、兩伊戰爭的債務,地區稱霸;美國:A、美國企圖控制海灣石油資源;B、鞏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在中東建立符合美國利益的“新秩序”過程:第一階段:伊拉克挑起海灣戰爭: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美國實施“沙漠盾牌”計劃,以聯合國的名義組成一支由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38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

37、進駐海灣,以阻止伊拉克進一步擴大侵略。第二階段:多國部隊空中轟炸,伊拉克完全失去了制空權。1991年1月17日,開始的“沙漠風暴”行動,在長達38天的空襲中,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的通訊樞紐、指揮中心、情報系統、機場橋梁、化學武器基地等進行轟炸,指揮系統陷入癱瘓,伊軍的戰斗力被嚴重削弱。第三階段:地面作戰階段,消滅了科威特境內和伊、科邊境的伊軍。1991年2月24日,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地面攻勢。多國部隊分三路進攻伊拉克,迫使伊拉克于1991年4月無條件接受安理會決議。海灣戰爭的特點和影響:A、特點:現代高科技戰爭(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后第一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高科技戰爭);

38、信息化戰爭(電子戰、信息戰誕生);動用多國部隊,實行海、陸、空立體、全面作戰;規模大、節奏快,雙方傷亡人數懸殊;更需要強大經濟的支持。(海灣戰爭是一場高科技戰爭,是一場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裝備和以之相適應的作戰方法而進行的現代化戰爭。海灣戰爭不僅是冷戰時期向冷戰后時期的轉折點,也是機械化戰爭時代向信息化戰爭時代的重大轉折點。)B、影響:海灣戰爭對伊拉克以沉重打擊,損失嚴重(2000億余美元);海灣戰爭對美國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獨霸世界的野心;海灣戰爭對世界的影響:它打破世界格局,這場戰爭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

39、于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探究】1、如果理解局部戰爭對世界的威脅:通過印巴戰爭、兩伊戰爭,認識到隨著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趨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兩個: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國際舞臺上到處施威,企圖獨霸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以來抑而未發的深層矛盾,如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隨時爆發而導致的局部戰爭和沖突不斷。2、海灣戰爭是一場高科技戰爭。未來的戰爭將是高科技戰爭的舞臺。有人認為高科技將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也有人認為人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和認識。思路:同意后一種說法。“人才是戰爭勝

40、負的決定性因素”,這個命題的普遍真理性,今天依然存在。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戰爭對“人的因素”的具體內涵提出了挑戰,人的因素”在戰爭尤其是局部戰爭中的作用形式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在信息化戰爭中,人仍然處于主體地位,戰爭還是人與人的較量。具有現代軍事素質的新型軍事人才,具有高超的戰斗技能、深厚的知識積累和良好應變能力的軍事人才,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3、海灣戰爭:重點把握高科技發展對世界戰爭的影響。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表明戰略空襲和反空襲是未來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有時甚至是惟一的戰爭樣式(如同科索沃戰爭一樣)。電子戰

41、成為未來戰爭的核心,對戰爭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電磁優勢將成為現代戰場雙方激烈爭奪的制高點,成為未來戰爭的核心。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后方。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4、列舉“二戰”爆發前和結束后發生的局部戰爭各一例,并說明其對當時的國際形勢的影響。“二戰”前:1931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影響:加快了二戰的全面爆發。“二戰”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印巴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影響:與大國爭霸相互交織,加劇了地區和世界形勢

42、的緊張。5、“二戰”以來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此起彼伏,但并沒有演變為新的世界大戰,為什么?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抑制;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反戰和平運動的發展,有力地制約著戰爭;美、蘇兩極格局達到均勢和核戰爭的毀滅性。2、伊拉克戰爭:背景:2001年,美國遭到“9、11”恐怖襲擊,反恐成為美國國家政策中的頭等大事;在美國大規模的反恐名單中,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榜上有名;2003年3月,英、美兩國宣稱已經掌握薩達姆政權隱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并以此為借口,在未得到聯合國受授權的情況下,不顧世界各國的反對,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爆發:2003年35月過程:在首先進

43、行的空中打擊中,美國相繼進行了“斬首”作戰行動、震懾”作戰行動和“切斷蛇頭”作戰行動,目標分指伊拉克最高領導人和統帥機關、巴格達的戰略目標及通訊指揮系統。開戰第二天,美、英聯軍就出動地面部隊,采取“蛙挑戰術”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迅速推進,沒有遇到有效的抵抗。4月,美、英聯軍幾乎兵不血刃地占領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5月,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結束。結果:美國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沒有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點:伊拉克戰爭更是一場高科技戰爭。啟示: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就占領了當代戰爭的制高點。因此,科技強軍戰略是做好反侵略戰爭準備的正確決策。【檢測提高】1、閱讀下列材料:

44、材料一伊拉克戰爭大事記:時間2003年1月22日2003年3月20日2003年5月1日2003年12月13日2004年6月28日2004年10月6日2005年10月15日2007年2月21日2009年2月27日事件歐盟輪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對未經聯合國授權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美、英等國對伊拉克發動全面戰爭主要戰事結束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被抓獲美國占領當局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權力美國首席武器核查員迪爾費爾稱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新憲法通過全民公決英國首相布萊爾表示英國將從伊拉克撤軍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未來18個月之內從伊拉克撤離大部分美軍據世界知識年鑒等材料二世界已經失衡。如果有人曾經懷疑美國的壓倒性軍事實力,伊拉克戰爭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而,美國人常常錯誤理解自身實力的性質,并且錯誤地由此推斷未來僅僅討論各國之間的軍事不平衡將是誤導的。事實表明,即使在這樣的表面結構之下,在20世紀最后十年里,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1年的“911事件”宛若劃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閃電,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變化的世界。摘自約瑟夫奈伊拉克戰爭之后的美國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