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芣苢》的文本解讀_第1頁
高中語文閱讀:《芣苢》的文本解讀_第2頁
高中語文閱讀:《芣苢》的文本解讀_第3頁
高中語文閱讀:《芣苢》的文本解讀_第4頁
高中語文閱讀:《芣苢》的文本解讀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米莒的文本解讀大家好,我是李煜暉,今日要給大家解讀的課文是詩經周南米甘。首先,我們 來讀一下這首小詩。采采茉首,薄言采之。采采茉莒,薄言有之。采采米莒,薄言掇之。采采米莒,薄言捋之。采采米莒,薄言秸之。采采米莒,薄言襟之。總的來看,這首詩把詩經重章疊句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全詩共三章,寥寥四 十八字,除虛字外,僅有“采采紫莒”和六個不同的動詞而已。這樣的篇章結構特點, 打算了紫苜的解讀必定是極簡而又極繁的。說它極簡,是由于憑借書下注釋就可以 大體了解全詩的字面意思;說它極繁,是由于全詩留給解讀者的文字信息極少,加上時 代久遠,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大不相同了,一些看似簡潔的語言現象背后,

2、有大量的謎團等待我們破解。這一講,我將從語言文字的解析入手,研討四個方面的問題。一、“采采”究竟是動詞還是形容詞“采”字是一個常用漢字,甲骨文中就已經消失。上手下木,本意是從樹上摘果子, 動詞。后來演化出了名詞、形容詞的意思。例如,殷商鐘鼎銘文有“大采”“小采”,指 朝霞時分和晚霞時分,進而引申出“光明、光榮”等形容詞義項。歷代學者對“采采”這一疊詞的詞性和意義莫衷一是,分歧主要集中在詩經周 南卷耳和詩經周南米甘。一種觀點將“采采”作為動詞,釋為“采了又采二 另一種觀點將“采采”作為形容詞,釋為“茂密的樣子二兩種說法都有肯定的道理,過 去當動詞講占了大多數;而今更多學者實行了后一種解釋。我們看

3、一些理由。有學者統 計,詩經中有17篇消失“采”字,其用法主要有三種狀況。1.單字用法(1)周南關雎:參差若菜,左右采之。(2)郵風谷風:采蔚采菲,無以下體。(3)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4)周禮樂師引逸詩:行以肆夏,趨以采茶。.疊字用法(1)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2)周南米營:采采米營,薄言采之。(3)秦風兼葭:菜葭采采,白露未已。(4)曹風蜉蜷:蜉蜷之翼,采采衣服。.交叉用法(1)唐風采苓: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2)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歸日歸,歲亦莫止。以上三種狀況中,單字通譯為“摘取”,動詞;交叉使用則通譯為“采了又采”,也 是動詞。而疊

4、用則應當視為形容詞。正如丁聲樹先生在詩卷耳米甘“采采”說中指 出:“以全詩之例求之,單言采者其義雖為實行,重言采采必不得訓為實 行更考全詩通例,凡疊字之用于名詞上者皆為形容詞。夫外動詞之用疊字, 此今語所恒有(如言采采花,鋤鋤地讀讀書,作作詩之類),而稽之三 百篇乃無其例;且以聲樹之寡學,仰屋而思,三百篇外先秦群經諸子中似亦乏疊字 外動詞之確例:是誠至可駭怪之事。這正是針對許多譯本把“采采米營”譯為“采呀采 呀采米甘”來說的。新版教材書下注釋把“采采”譯為“茂密的樣子,正是實行了最新 的討論成果。二、“米苜”和詩歌主題的多元理解那么,詩人筆下茂密的米甘究竟是一種什么植物呢?采米營者采的又是紫菖

5、哪個部 位呢?琴甘這一特殊的植物,和詩歌的主題有什么關系呢?這些問題歷來也有爭議。第一種看法,認為米甘是車前草,北方人俗稱“車粘轆菜”。西漢時期的毛詩故訓 傳認為:琴苜,馬舄(音細)。馬舄,車前也,宜懷任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也說: 米甘,一名馬舄,其實如李,令人宜子。三國時期吳國的學者陸磯毛詩草木鳥獸蟲魚 疏說:米甘,一名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日車前,當道也,今 藥中車前子是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煮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產。宋人羅愿在 其爾雅翼中說得更為具體:米甘,婦人所采,今車前草是也。大葉長穗,生道旁,喜 在牛跡中生,故日車前,又名當道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江東呼蜷

6、蟆衣,可煮作茹, 其子主易產,故婦人樂有子者以為興。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假如認為米甘就是車前草,則有三種功能。第一,茉莒嫩葉 可以吃,因此有食用價值,古代糧食短缺的狀況下,人們可以采來充饑,或者作為主糧 的搭配,發揮類似野菜的功能。其次,古人認為若甘籽(結的果實)有藥用價值。但究 竟是什么藥用價值,有爭議。一種是所謂“宜懷任”,就是吃它簡潔懷孕生子。郝敬毛 詩原解云:“米莒之實宜妊,婦人所需也。”也就是說米甘是女性助孕的藥。另一種就 是所謂“其子治婦人難產”“其子主易產”,也就是治療難產,是一種助產的藥。第三, 象征功能。由于米甘生命力特殊強,而且外形大葉、長穗、結子掇,出于原始的生殖崇 拜觀

7、念,人們采摘多籽的米甘,以期宗族得以多子多福。其次種看法,認為米甘就是蔗詼:,也就是大家常見、常吃的蔗米仁兒。例如,山西 高校的劉毓慶教授認為,“薄言掇之”,掇就是拾取的意思,而車前草的種子太小了,怎 么拾取呢?進而他引用趙秀明等慈母:名實考等文獻,輔以訓詁學問,提出米甘就是 意鼓的觀點。意這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一米多,莖直立,粗大有節,似竹,長 葉。外形有點像玉米,果實如珠,故有水玉米、草珠子、菩提珠、晚念珠、珍寶米之稱。 采米苜的主要目的是實行食物,因此不厭其多,采之不已。雖然教材書下注釋實行的是 第一種解釋,但是其次種觀點也可備一說。由于對米菖究竟是什么,以及人們采摘的動機理解不同

8、,米莒這首詩主題的解讀 也就有了很大不同。傳統經學解讀從米甘的藥用價值和象征意義動身,把采米莒和婦女求子、產子、治 療難產等生育行為聯系在了一起。詩序云:“米莒,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 子矣。”鄭箋日:“天下和,政教平也。”孔穎達申述其說日:“天下亂離,則我躬 不閱,豈思子也?今日下和平,于是婦人始樂有子矣。”這些評價,從漢代到清代,始 終影響著人們的解讀。具體來說就是把紫甘視為婦人其樂融融采蘋甘來盼子、求子、 祈求順當產子的詩歌。這些婦人可以指圣明君王的后妃,也可以泛指天下的婦女。指后 妃,則是說君王擅長齊家,雨露均沾,后妃不嫉妒,均以有子為樂,家和萬事興,這是 圣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9、良好效果。指天下婦女,則更能說明太平盛世為婦人制造了 良好的生育環境,于是婦人以有子為樂。這種經學解讀帶有特別明顯的政治教化倫理說 教的顏色,對詩歌的文學性關注不夠,今日讀來感到很牽強。直到清代,才有學者開頭擺脫政治教化思想的束縛,從文學的角度對米甘做出 新的解讀。方玉潤認為,茉莒是描繪婦女采摘勞動的歌謠,并以詩的語言描摹了當時 的景象。他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 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得意其妙焉。今世南方婦人,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焉。 方玉潤的說法影響很大,今人解讀

10、茶甘,大多贊成這首詩寫的就是“群歌互答”的勞 動場面。如程俊英、蔣見元在詩經注析中說:“這是一群婦女采集車前子時隨口唱的短歌。這首詩從勞動的進展過程,表現了心理的進展過程。不斷的實行隨著不斷的唱歌, 越來越多,越唱越興奮。語言的反復,篇章的重疊,表現了對勞動的喜愛。”高亨詩 經今注云:“這是勞動婦女在采車輪菜的勞動中唱出的短歌。”陳子展、杜月村詩 經導讀說:“紫甘是一群婦女在野外采摘車前子時,相互唱和的詩歌。詩分三章, 在重章疊奏中,隨著采茉首由少而多就把婦女們勞動輕快、歡快的形象給烘托出來了。”馬克思認為,“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即“人類在為滿意物質生活需要的生 產勞動過程中萌發和孕育了人類

11、最初的藝術制造和審美意識。”米甘是“婦女勞動 的短歌”,即勞動制造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制造了用以表現美的詩歌。文學解讀雖然已成為主流,但也有它的局限性。縱觀這些看法,評價者把眼光放在 勞動,也就是采米莒上,那么采米莒和采苓、采薇、采蓮相比,究竟所采的對象不同, 米甘作為獨特的、主要的意向,又有著哪些特殊的意味?這是文學解讀關注不足的地方。 因此,另有一種文化人類學的解讀,也值得我們關注。聞一多考證認為米甘與胚胎古音 相近,他認為古人依據一種類似律的魔術觀念,認為食米甘即能受胎生子。今人李山、 華一欣在對話詩經中說:將米甘的子粒兜入腹前衽中(秸),并且斂衽緊系于衣帶(豳), 詩篇精細地描寫這兩個動

12、作,極可能是在示意婦女的受孕與坐胎。由于以某種象征性動 作表達某種祈禱意義,是巫術儀式的慣伎。這樣看來,詩篇所表現的,并不是實際的采 摘米莒的勞作場景,而是呈現著某種祈求愿望的巫術儀式。表達樂有子的詩篇,實際是 祈子儀式上的樂歌。三、“薄言”有怎樣的表意功能采采紫甘,薄言采之。薄言兩個漢字,把茂密的紫莒和采摘者的動作連接在了一起, 前后一共消失了六次,在一唱三嘆中強化了詩歌的韻味。薄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書下 注釋說,薄言兩個字都是助詞,無實義。這樣解釋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助詞雖然沒有特 定的意義,但仍舊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我們有必要做一點補充。毛傳說它是“語辭”,也就是語氣詞。鄭箋以“言”訓“我

13、”,薄言采之,也就是我來采之。程頤、嚴粲以為發語辭,與書下注釋基本相同。楊簡以為“薄猶略也,言語助之辭也,薄言有優悠不迫之意”。這種句式與“靜言 思之”相像。豐坊以為“薄者,聊且之意;言,亦言語之言。”胡文英詩經逢原以為“薄言,不敢自以為足”。王夫之詩經稗疏說:“薄言采之者,采者自相勸勉也。”焦琳詩蠲說“:薄言二字,亦與俗語中且說、就說、可說等字相像,猶之乎語助 耳。”劉毓慶教授認為,簡潔地說,這是個虛辭。虛,彈性就大,可以把許多東西裝進去, 有多種可能性存在,所以它是活的。此處當是表示感動狀態的發聲詞,只可體會它的韻 味,不行強調它肯定是什么。在原始詩歌中,發聲比用語更重要。這個觀點有肯定的

14、啟 發性,可供指導朗讀時參考。四、六個動詞的意義和關聯在“薄言”的后面,緊跟著的是動詞采、有、掇、捋、祐、襁等六字。這六字是全 詩的文眼。它們分別是什么意思,彼此又是什么關系呢?首先說第一組,采和有。首章總言采朱苜之事,故直接用了 “采”字,這個采字有 探尋的意思,與采風、采詩的采意思相近。而有,書下注釋解釋為“取得、獵取”,把結 果前置了。應當理解為“存在”或“豐富”的意思。宋代學者輔廣說:“求其所生之處曰 采,得其所生之處曰有。唐代汝謗毛詩蒙引亦云:“采是求其所生之處,而有則不 負其求矣。”林義光詩經通解云:“采之謂行而往,尚未見米莒也。有之, 則見米莒矣。”再說其次組。詩人既想采茶菖,又

15、見到了茂密的米莒,那么如何采摘呢?這時用到 兩個動詞“掇”和“捋”。掇是拾取的意思,就是把落到地下的米莒子撿起來。說文 說:“掇,拾取也。” “捋”是用手順物抹取。郝敬毛詩原解說:采采既有,所取在 穗,拾其穗而薄言掇之;采采既掇,所用在實,取其實而薄言捋之。胡承琪說:“掇是拾 其子之既落者,捋是捋其子之未落者。”這兩種說法都合理。簡而言之,掇、捋兩個詞, 寫的是獵取紫苜的勞動過程。最終看第三組。“祜”是用衣襟兜物。毛傳說“:裙,執衽也。”爾雅釋器 說:“執衽謂之秸衽是衣襟,即上衣兩旁形如燕尾的掩裳,用手提起衣襟以兜物叫祐。 今農村婦女采集時,仍常采納這種方法兜物。襁是將衣襟插在腰間以承物,就是指把衣 襟一角插在腰帶上,以便盛東西。由于是手的運作,所以字又從手作“擷”,同擷英的 擷字。這兩字講的是裝載勞動果實的動作。至此,采茶營的完整過程被從始至終呈現出來了。后人對六個動詞的連用及其藝術效果贊揚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