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環評報告書_第1頁
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環評報告書_第2頁
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環評報告書_第3頁
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環評報告書_第4頁
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環評報告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公 示 稿)項目名稱:長城板塊旅游公路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建設單位: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局編制日期:二一九年六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說明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由具有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資質的單位編制。2、項目名稱指項目立項批復時的名稱,應不超過30個字(兩個英文字段作一個漢字)。3、建設地點指項目所在地詳細地址、公路、鐵路應填寫起止地點。4、行業類別按國標填寫。5、總投資指項目投資總額。6、主要環境保護目標指項目區周圍一定范圍內集中居民住宅、學校、醫院、保護文物、風景名勝區、水源地和生態敏感點等,應盡可能給出保護目標、性質

2、、規模和距廠界距離等。7、結論與建議給出本項目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的分析結論,確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說明本項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給出建設項目環境可行性的明確結論。同時提出減少環境影響的其它建議。8、預審意見由行業主管部門填寫答復意見,無主管部門項目,可不填。9、審批意見由負責審批該項目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復。 建設項目基本情況項目名稱長城板塊旅游公路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建設單位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局法人代表趙如戰聯系人徐峰通訊地址忻州市五臺縣臺懷鎮車溝村聯系電真-郵政編碼035515建設地點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

3、內山咀至伏勝段立項審批部門忻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文號忻發改函201951號建設性質改建行業類別及代碼公路工程建筑 E4812占地面積(m2)210000綠化面積(m2)/總投資(萬元)7456.85其中:環保投資(萬元)44.0環保投資占總投資比例(%)0.59評價經費(萬元)預期投產日期年 月工程內容及規模一、項目建設概況及評價任務由來1、工程建設背景臺豆線是五臺山風景區內東西方向的主干道,臺豆線起于中心景區臺懷鎮,與砂石線相接,止于五臺縣豆村鎮,與省道繁五線相接,為三級公路,景區內里程為14.5公里,景區外圍25.5公里。為了改善道路通行狀況,優化景區服務環境,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

4、局將該項目列入“2017年五臺山農村公路網及貧困地區道路建設項目”,并經忻州市發改委批準立項建設。項目共包括36條道路,其中縣鄉公路改造3條,農村公路改造18條,旅游公路改造4條,窄路基路面拓寬11條,合計138.28km,項目分年度實施。本條道路屬于“2017年五臺山農村公路網及貧困地區道路建設項目”中“縣鄉公路改造3條”中的1條。2018年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局將該項目列入山西省三大板塊旅游公路規劃(2018-2027年),同時將項目名稱變更為“長城板塊旅游公路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伏勝-山咀)段”,并經忻州市發改委批準同意。2019年4月建設單位又將該項目的起終點名

5、稱進行調整,項目起點調整為山咀,終點調整為伏勝,并經忻州市發改委批準同意。根據項目可研究報告,本條道路起點位于砂石線K50+289,終點位于臺豆線K28+000處,路線全長28km,瀝青混凝土路面。現舊路路線局部平縱面指標較差,分別為平面指標:K15+620-K15+740段為回頭曲線,曲線半徑為18.43m;K16+900K17+120段最小圓曲線半徑為20m;K18+360K18+460段為回頭曲線,曲線半徑為16.62m。縱斷面指標:K15+290K15+470段最大縱坡為9.855%;K18+410K18+900 段最大縱坡為9.348%;K20+115K21+310段最大縱坡為9.8

6、%;現有舊路為1998年由忻州市公路分局修建,由于修建年代久遠且加之旅游車輛的日益增加,導致現有路面破損嚴重,多處路基略有下沉,且沿線缺少排水防護,安全設施也有待完善。該道路屬于五臺山風景區規劃的車行游覽路,對五臺山景區整體形像造成了負面影響,不利于五臺山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道路的改造是很有必要的。本項目建設性質屬于舊路改造,道路改造前后功能、等級、設計標準及主要技術參數不變,維持原有道路建設標準。山咀-伏勝段公路性質屬于三級公路,路線長度28km,路基寬度7.5m、路面寬度7m,設計行車速度30km/h,本次改造只改造路面,不涉及地下管網。本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排水防護工

7、程、橋梁工程、安全設施,總投資7456.85萬元。2、項目評價任務的由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要求,本項目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局于2019年4月委托我公司承擔本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目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令第44號及修改單)的規定,四十九、交通運輸業、管道運輸業和倉儲業157等級公路 新建30公里以上的三級及以上等級公路;新建涉及環境敏感區的1公里及以上的獨立隧道;新建涉及環境敏感區的主橋長度1公里及以上的獨立橋梁編制報告書,其他(配套設施、不涉及環

8、境敏感區的四級公路除外)編制報告表,配套設施、公路維護、新建四級公路編制登記表。本項目道路工程屬于三級公路改造,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組織相關環評技術人員對該項目的建設規模、建設內容進行了詳細調查,環評技術人員依據有關文件,包括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發展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有關技術導則和相關標準、建設項目其它相關技術資料,并對項目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周圍污染源、存在的敏感因素以及項目的工程內容、建設場地等進行了了解,收集了相關的信息資料,進行了初步工程分析,明確了建設項目工程組成,根據工藝流程確定排污環節和主要污染物。并對工程特點和環境特征進行了分析,結合有關環境保護法規、評

9、價標準,確定出評價工作內容深度,從而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了長城板塊旅游公路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環境影響報告表(報審稿)。忻州市生態環境局于2019年6月22日在忻州市主持召開項目環評技術審查會,根據專家組技術審查意見(附件),我單位在充分消化和認真理解的基礎上,并在建設單位的密切配合下,收集了有關資料,對該報告表進行了認真的補充修改和完善,最終形成長城板塊旅游公路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環境影響報告表(報批稿),現提交建設單位,報請環保主管部門組織審批。二、分析判定相關情況1、產業政策符合性根據產業結構調

10、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訂),本項目屬于鼓勵類“二十二、城市基礎設施中4、城市公路及智能交通體系建設”。 因此,項目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本項目于2017年6月15日取得忻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忻發改發2017181號),于2018年9月28日取得“關于調整變更該項目立項批復及資金來源的補充說明的函”( 忻發改函2018104號),并于2019年4月26日取得“關于同意調整變更該項目起終點名稱的函”(忻發改函201951號)。因此,本項目建設符合地方產業政策。2、規劃符合性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見附圖1-1,由圖可知本項

11、目經過五臺山風景名勝區一級、二級、三級保護區,屬于車行游覽路,符合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要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國土建設局以臺景規土建函20174號對“忻州市2017年五臺山農村公路網及貧困地區道路改造”出具土地預審意見(見附件),因此本項目符合規劃要求。3、“三線一單”符合性3.1生態保護紅線目前山西省尚未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本項目從與五臺山風景名勝區、五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地等敏感區的符合性進行分析。(1)五臺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臺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界限以鄉鎮界及村界為準,風景區面積592.88km2(風景區外景點面積為612ha),風景區外圍保

12、護地帶面積為684.12km2。風景區總體布局結構呈現出一心、二軸、三區眾星拱月環狀綜合型結構形態。以臺懷寺廟群為“核心”。以清水河佛教文化游覽軸和西線佛教文化游覽軸組成兩條風景區游覽主軸線。以佛教文化古建藝術游覽區、臺頂自然風光文化探源游覽區和南梁溝自然山水生態休閑游覽區等組成風景區三大游覽區。根據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一級保護區應嚴格執行以下要求:一級保護區只宜開展觀光游覽、生態旅游活動,嚴格控制游客容量;嚴禁建設與風景保護和游賞觀光無關的建筑物,已經建設的,應逐步遷出;嚴格控制外來機動車輛進入保護區,制定并實施嚴格的機動交通管制措施;區內文化資源嚴格按照文物古跡專項保護執行;區內地質

13、珍跡資源嚴格按照地質遺跡專項保護執行;科學評定5個臺頂現狀建設的環境影響和視覺影響,對不能滿足環境影響評價和視覺影響評價的現狀建設應逐步拆除,恢復原貌,5個臺頂原則上不再新增建筑物或構筑物;嚴格禁止區內宗教寺廟內外的私搭亂建、歷史寺廟的違規亂建、居民社區的違法違章建設,核心景區內原則上不再審批復建新的寺廟建筑;盡快制定出臺五臺山管理條例,區內居民點調控、土地利用、環境綜合治理均應符合五臺山文化景觀世界遺產的保護要求,即山、林、寺、田、佛、僧、眾完美共生的整體性關系。二級保護區應嚴格執行以下要求:嚴格禁止開山采石、破壞地質遺跡和地形地貌的活動。加強區內山林植被、溪流水體的景觀保護,清水河、南梁溝

14、等重要河流、溪澗、泉瀑等嚴格控制污染,控制人工改造;加強區內道路景觀控制和道路交通管理,制定并實施嚴格的機動交通管制措施;加強區內人工設施建設控制,除必要的游覽設施、基礎設施建設外,嚴格限制其他類型的開發和建設;加強區內新增人文景點建設控制,有序增加并進行規模與景觀控制,嚴格履行法定審批程序;控制并減少區內居民點,并對現有違法違章建設制定相應的改造措施和拆除計劃。三級保護區應嚴格執行以下要求:游覽服務設施、基礎工程設施、居民點等各項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履行風景區和城鄉規劃建設的審批程序,嚴格控制建設范圍、規模和建筑風貌,并與周邊自然和文化景觀風貌相協調。根據風景名勝區條例(2006年),在風景名勝

15、區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開山、采石、開礦、開荒、修墳立碑等破壞景觀、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動;修建儲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設施;在景物或者設施上刻劃、涂污;亂扔垃圾。根據山西省五臺山風景名勝環境保護條例(1997年),在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內,禁止毀林毀草、開山取石、挖土采沙、開礦冶煉、建設煅燒、改變水系等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活動。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見附圖1-1,由圖可知本項目經過五臺山風景名勝區一級、二級、三級保護區,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屬于必要的基礎設施改造,不設取土場、棄渣場,不涉及新增占地,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較小;與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

16、劃、風景名勝區條例和山西省五臺山風景名勝環境保護條例的保護要求不沖突。(2)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建于1992年,總面積為191.33km2。森林公園劃分為六個區,分別為三臺亞高山森林草原區、臺懷白塔廟群區、九龍崗田園風光區、懷南生活服務區、南臺天然花卉區、清水河上游森林景區等。兩個亞區分別為三臺亞高山草甸區和三臺森林草園區。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布局結構與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布局結構基本相符,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191.33km2的規劃界限與臺懷鎮鎮區界線基本一致,全部位于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界限內。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分布圖見附圖1-2,由圖可知本項目位于五臺山國家級

17、森林公園九龍崗田園風光區和懷南生活服務區。根據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2011年),在國家級森林公園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擅自采折、采挖花草、樹木、藥材等植物;非法獵捕、殺害野生動物;刻劃、污損樹木、巖石和文物古跡及葬墳;損毀或者擅自移動園內設施;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超標準的廢水、廢氣,亂倒垃圾、廢渣、廢物及其他污染物;在非指定的吸煙區吸煙和在非指定區域野外用火、焚燒香蠟紙燭、燃放煙花爆竹;擅自擺攤設點、兜售物品;擅自圍、填、堵、截自然水系;法律、法規、規章禁止的其他活動。根據山西省森林公園管理辦法(2000年),禁止在森林公園內毀林開墾、采石、取土、露天開礦、放牧和其他危害自然景觀和游覽

18、活動的行為。禁止向森林公園排放超標的廢水、廢氣和生活污水;禁止擅自占用公園林地堆放物品、傾倒垃圾與工業、建筑固體廢渣、廢物。本項目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屬于必要的基礎設施改造,不設取土場、棄渣場,不涉及新增占地,與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和山西省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的保護要求不沖突,對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影響較小。(3)五臺山山地草甸自然保護區五臺山山地草甸自然保護區設立于1993年1月,總面積3333hm2,占五臺山山地草甸總面積的16.1%,海拔24003058m之間,保護區區劃為核心區(547hm2)和緩沖區(2786hm2)。五臺山山地草甸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高山、亞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為主

19、要對象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592.88km2的規劃界限內全部包含了五臺山山地草甸自然保護區3333hm2的保護范圍。五臺山山地草甸自然保護區分布圖見附圖1-3,由圖可知本項目位于五臺山山地草甸自然保護區外2.3km,不會對保護區產生影響。(4)山西省臭冷杉自然保護區山西省臭冷杉自然保護區設立于2002年6月,總面積為25049.4hm2,是以保護臭冷杉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物為主的綜合性省級自然保護區。山西省臭冷杉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為核心區(9524.3hm2)、緩沖區(5270.4hm2)和實驗區(10254.7hm2)三個區。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592.88km

20、2的規劃界限內包含了山西省臭冷杉自然保護區9787.1hm2的范圍(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9.07%)。山西省臭冷杉自然保護區分布圖見附圖1-4,由圖可知本項目位于山西省臭冷杉自然保護區東南4.5km,不會對保護區產生影響。(5)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晉東北忻州市 HYPERLINK /view/644008.htm t _blank 五臺縣境內的五臺山風景名勝區,于2005年9月經國土資源部批準成立,地質年齡在25億年以上,是中國地質表中早前寒紀代表地層單位“五臺群”、“滹沱群”、“石咀亞群”、“豆村亞群”、“東冶亞群”等的命名地,也是前寒武紀重大地質事件“五臺運動”、“鐵堡運

21、動”等的命名地。地質公園自東北西南走向,縱長100km,主要地質遺跡共有120多處,其中特級遺跡點4處,總面積為466km2。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圖見附圖1-5(1),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總圖見附圖1-5(2),由圖1-5(1)可知本項目經過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三級保護區和發展控制區。由圖1-5(2)可知本項目道路沿線地質遺跡有中元古代輝綠巖、九龍缸泉,具體見表1。表1 道路沿線地質遺跡分布表編號地質遺跡名稱景區名稱評級等級類型樁號與道路邊界線位置關系T10中元古代輝綠巖臺懷景區化石點K0+520北側260mT15九龍缸泉泉K2+400北側170m根據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工作指南

22、(試行),三級保護區內應有序控制各項建設與設施,并應與風景環境相協調。本項目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屬于必要的基礎設施改造,不設取土場、棄渣場,不涉及新增占地,不會對沿線地質遺跡產生影響,符合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工作指南(試行)相關要求,對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影響較小。(6)五臺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根據五臺山世界遺產保護和管理規劃,世界遺產提名地臺懷核心區指由臺懷鎮寺廟群及五個臺頂構成的區域,西南部以山脊西南側2000m2100m海拔高度為界;北部以山脊線北側2400m-2600m海拔高度為界,并結合部分公路設定范圍;東北部以石大公路西邊緣為界;東南部以黛螺頂所在主山脈脊線為界。臺懷核心區

23、的緩沖區為上述核心區以外的五臺山風景名勝區規劃范圍,面積為41337hm2。五臺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分布圖見附圖1-6,由圖可知本項目經過五臺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提名地核心區和緩沖區。本項目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屬于必要的基礎設施改造,不設取土場、棄渣場,不涉及新增占地,對五臺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影響較小。(7)五臺山國有林場五臺山及周邊地區現有國有林場為五臺山國有林管理局下屬的七個國有林場和五臺縣林業局下屬的一個國有林場,共計為八個國有林場。其中五臺山林場隸屬于五臺縣林業局,管護面積71.80km2,設立時間為1963年,五臺山林場在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面積為142.74km2。五臺

24、山國有林場分布圖見附圖1-7,由圖可知本項目位于五臺山國有林場內的五臺山林場和豆村林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4年),禁止毀林開墾和毀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本項目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不設取土場、棄渣場,不涉及新增占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保護要求不沖突,對五臺山林場和豆村林場影響較小。(8)文物保護單位本項目沿線文物有金閣寺、龍泉寺,與本項目的位置關系見表2。表2 沿線文物分布表序號文物名稱文物級別樁號與道路邊界線位置關系1金閣寺省級保護單位K11+950西北側95m2龍泉寺省級保護單位K2+400北側166m根據五臺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

25、帶劃分結果,金閣寺、龍泉寺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閣寺保護范圍為以圍墻為界,四面各向外延伸3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以圍墻為界,四面各向外延伸90米。龍泉寺保護范圍為以圍墻為界,四面各向外延伸3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以圍墻為界,四面各向外延伸90米。本項目屬于五臺山風景名勝區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且不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以內,在原有道路上進行改造,不設取土場、棄渣場,不涉及新增占地,項目建設對沿線文物產生的影響較小。(9)五臺山旅游總體規劃根據五臺山風景名勝區臺懷鎮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0),規劃實施全鎮域旅游發展策略,打造集度假+觀光+體驗為一體的多元化旅游發展模式,重

26、點發展休閑觀光、文化體驗、鄉村體驗游,精品度假游。在空間上打造三類旅游片區:分別為文化旅游核心區,規劃以打造佛教文化特色旅游街區為切入點,重點引入民宿、明清街、素食一條街、寺廟觀光和體驗區等旅游項目;石咀-臺懷沿線農耕休閑體驗區,規劃主要引入以金蓮花為主體的休閑觀光、禪文化體驗、民宿、養生度假村、五臺特色工藝品制作作坊、素食制作手工作坊等旅游項目,打造以前石佛村為示范的,以金蓮花種植、禪文化體驗、民宿為主導的五臺山休閑觀光和佛學文化體驗服務中心;打造以白頭俺村為示范,以佛珠制作為主導的五臺山的特色村莊;打造以黃土咀為示范,以素食制作為主導的五臺山特色村莊;打造曹四姐溝特色民宿村,打造護銀溝高檔

27、休閑度假村;東臺、北臺和南臺山林田園休閑觀光區,規劃通過招商引資和品牌宣傳,打造驢友和徒步旅行俱樂部定制專區,主要引入山腳家庭牧場、戶外徒步體驗區、民宿、南臺和東臺休閑健身步道等項目。本項目所在區域屬于文化旅游核心區,項目建設后對五臺山旅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符合五臺山旅游總體規劃的要求。3.2環境質量底線根據收集到的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2018年五臺縣全年環境空氣例行監測數據中NO2、CO均達標,SO2、PM10、PM2.5和O3出現不同程度超標;清水河普化寺斷面2017年11月各因子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類標準;根據聲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數據,項目沿

28、線各聲環境監測點晝、夜間噪聲值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相應類別標準限值要求。本項目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期不產生廢水和固廢,產生的廢氣較少,噪聲可達標排放。項目的建設具有改善區域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項目的建設符合環境質量底線的要求。3.3資源利用上線本項目施工期采用材料主要為砂石、水泥、瀝青、鋼材、水等,資源消耗較少,利用率高,滿足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3.4環境準入負面清單本項目屬于景區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在原有路基范圍內進行,不屬于環境污染型項目,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符合五臺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要求,滿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

29、源利用上線的管控要求,污染物滿足達標排放,不涉及環境風險,符合環境準入條件。本項目與“三線一單”符合性分析見表3,由表可知本項目符合“三線一單”的有關要求。表3 “三線一單”符合性分析“三線一單”項目情況相符性生態保護紅線1、五臺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本項目經過五臺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級、二級、三級保護區,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與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風景名勝區條例和山西省五臺山風景名勝環境保護條例的保護要求不沖突。2、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本項目位于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龍崗田園風光區和懷南生活服務區,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與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和山西省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的保護要求

30、不沖突,對五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影響較小。3、五臺山山地草甸自然保護區本項目位于五臺山山地草甸自然保護區外2.3km,不會對保護區產生影響。4、山西省臭冷杉自然保護區本項目位于山西省臭冷杉自然保護區東南4.5km,不會對保護區產生影響。5、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本項目位于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三級保護區和發展控制區,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不會對沿線地質遺跡產生影響,不涉及新增占地,符合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工作指南(試行)相關要求,對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影響較小。6、五臺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本項目經過五臺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提名地核心區和緩沖區,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不涉及新增占地,對五臺山世

31、界自然文化遺產地影響較小。7、五臺山國有林場本項目位于五臺山國有林場內的五臺山林場和豆村林場,屬于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相關要求,對五臺山林場和豆村林場影響較小。8、文物保護單位本項目屬于五臺山風景名勝區規劃的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在原有道路上進行改造,不涉及新增占地,項目建設對沿線文物產生的影響較小。9、五臺山旅游總體規劃本項目所在區域屬于文化旅游核心區,項目建設后對五臺山旅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符合五臺山旅游總體規劃的要求。符合環境質量底線根據收集到的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及聲環境現狀監測數據,2018年五臺縣環境空氣部分超標,地表水、聲環境均能滿足相應

32、標準要求。本項目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期不產生廢水和固廢,產生的廢氣較少,噪聲可達標排放。項目的建設具有改善區域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項目的建設符合環境質量底線的要求。符合資源利用上線本項目施工期采用材料主要為砂石、水泥、瀝青、鋼材、水等,資源消耗較少,利用率高,滿足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符合環境準入負面清單本項目屬于景區車行游覽路改造工程,在原有路基范圍內進行,不屬于環境污染型項目,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符合五臺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要求,滿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的管控要求,污染物滿足達標排放,不涉及環境風險,符合環境準入條件。符合三、工程概況1

33、、建設項目名稱、性質及地址項目名稱:長城板塊旅游公路忻州市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境內豆村至楊柏峪(山咀-伏勝)段;建設單位: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局;建設性質:改建,不存在道路擴建工程內容;建設地點:道路起點位于砂石線K50+289處,終點位于臺豆線K28+000處,途經大車溝、小車溝、下莊溝、西瓦廠村、東瓦廠村、香峪村、伏勝村。道路起點坐標:東經:1133359.32,北緯:38590.39;終點坐標:東經:113274.39,北緯:385513.36。項目地理位置見附圖2。項目占地:道路全長28km,路基寬度7.5m,占地面積210000m2。本項目在原有道路上改造,不涉及新增用地。2、建設內

34、容本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排水防護工程、橋梁工程、安全設施,分為主體工程、輔助工程、臨時工程、環保工程。道路改造前后功能、等級、設計標準及主要技術參數不變,維持原有道路建設標準。具體見表4。表4 主要建設內容一覽表工程類別工程內容主要建設內容及規模主體工程路基工程路基寬度7.5m,車行道寬23.5m,兩側路肩寬20.25m路面工程采用水泥就地冷再生工藝,瀝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結構為15cm現有路面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層+ +4cm細粒式瀝青砼上面層+5cm中粒式瀝青砼下面層橋涵工程公路沿線有小橋7座,K22+038處2-6米鋼筋混凝土板橋利用下部結構,上部新建3-6米鋼筋混凝土橋面

35、板及橋面系;K26+553 處的小橋需拆除重建;其余5座小橋利用。全線現有涵洞80道,涵型主要為蓋板涵及石拱涵,總體技術狀況良好,對進出水口進行維修后可利用。排水防護工程排水工程:挖方段部分路段增加邊溝、急流槽原有邊溝清淤、抹面處理,路口段邊溝加鋪蓋板;護坡工程:護坡封面處理,增設防護設施。安全設施工程交通標志、交通標線、路側護欄、道口標柱、里程碑、百米樁、振蕩減速標線、輪廓標、明洞維修交叉工程共有平面交叉26處輔助工程土石方工程本工程全線挖方量2.52萬m3,填方量3.15萬m3,外購0.63萬m3。拆除防護工程拆除1座小橋,對拆除廢料采用防護安全兜網收集,收集的廢料用于道路低洼處填料利用施

36、工營地分段施工,道路范圍內設置臨時施工營地臨時便道利用現有道路,不設施工便道臨時工程少量廢渣結合道路修建用于道路低洼處填料利用,不設取土場、棄渣場;采用外購商品混凝土,不設拌合站;臨時便道利用現有公路,不設施工便道;分段施工,道路范圍內設置臨時施工營地環保工程施工期施工揚塵設置圍擋、灑水措施、防塵布苫蓋、洗車平臺、密閉運輸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依托沿線村莊現有污水收集設施棄方全線不產生棄方,廢土石方回用于本道路建設,不設棄渣場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依托沿線村莊現有生活垃圾收集設施施工噪聲限制施工時間,采取低噪聲的施工機械;車輛經過居民地應減速、限鳴,減少夜間運輸運營期車輛尾氣利用已有綠化、加強交通管理車輛

37、噪聲禁止鳴笛、減速慢行、加強道路養護和管理(1)路線走向與主要控制點本項目道路工程路起點位于砂石線K50+289處,終點位于臺豆線K28+000處,途經小車溝、下莊溝、西瓦廠村、東瓦廠村、香峪村、伏勝村。路線主要控制點:臺豆線、沿線村莊、路口。道路走向衛星圖見附圖3。(2)平面設計本項目采用三級公路標準,設計行車速度30km/h,雙向2車道,公路長度28km,路基寬度7.5m、路面寬度7m,瀝青砼路面。典型道路平面設計圖見附圖4。(3)縱斷面設計道路縱斷面設計以在原有路面基礎上加鋪面層為控制,最大縱坡為9.855%,豎曲線最小半徑400m,圓曲線最小半徑20m,回頭曲線最小半徑16.62m,直

38、線最大長度882.972m,最短坡長60m,維持現狀。典型道路縱斷面設計圖見附圖5。(4)路基工程路基橫斷面路基寬度7.5米,路面寬度7米,其斷面尺寸具體為:0.25米(路肩)+3.52米(車行道)+0.25米(路肩)。道路標準橫斷面圖見圖1。7503503502525土路肩車行道1.5%1.5%車行道土路肩圖1 道路標準橫斷面圖路基排水挖方段部分路段增加了邊溝、急流槽。邊溝、急流槽采用矩形斷面,M7.5漿砌片石砌筑;對原有邊溝清淤、抹面處理;路口段邊溝加鋪蓋板。路基防護路基防護主要采用護面墻。護面墻設置段落地層巖性為土混石,受雨水的侵蝕,邊坡存在滑塌的可能,增設護面墻對不穩定的坡面進行封面處

39、理,確保挖方邊坡的穩定性。(5)路面工程原有路面情況原有道路瀝青路面鋪筑于1998年,服役年限較長,路面病害主要是瀝青老化,縱橫裂縫、網裂、坑槽及少量車轍。路面類型通過多種方案比選,認為通過冷再生的方法既節約資源,又有利于環保,同時也能取得很好的改造效果。因此確定對現有路面進行水泥就地冷再生后作為基層使用,然后加鋪4cm細粒式瀝青砼(AC-13)上面層+5cm中粒式瀝青砼(AC-16)下面層的改造方案。通過借鑒已有再生路面改造方案,確定冷再生深度為15cm。改造后的路面結構層為4cm細粒式瀝青砼(AC-13)上面層+5cm粒式瀝青砼(AC-16)下面層+15cm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層。水泥就地冷再

40、生工藝是利用水泥冷再生舊瀝青混凝土和部分基層材料,摻入一定數量的新集料、再生結合料、活性填料(水泥)、水等后,在自然環境溫度下連續完成現場銑刨、破碎、添加、拌和、攤鋪及碾壓成型,實現舊瀝青路面再生的技術。路面結構圖見下圖。圖2 道路路面結構圖(6)橋涵工程橋梁工程本條公路沿線共有7座小橋,分別是K4+013處3孔5米鋼筋板橋、K11+815處1-5米石拱橋、K20+425處1-8米石拱橋、K22+038處2-6米鋼筋混凝土板橋、K22+400處2-6米鋼筋混凝土板橋、K24+392處1-6米石拱橋、K26+553處3-6米鋼筋混凝土板橋(馬尾溝橋)。K22+038處2-6米鋼筋混凝土板橋利用下

41、部結構,上部新建3-6米鋼筋混凝土橋面板及橋面系。馬尾溝橋因上下部結構病害較多,需拆除重建。其余5座小橋利用。涵洞工程道路沿線現有涵洞80道,涵型主要為蓋板涵及石拱涵,總體技術狀況良好,對進出水口進行維修后可利用。(7)交通安全設施交通標志根據調查原有標志的使用情況,部分路段標志存在破損、缺失、凌亂等現象,考慮到新舊混搭或不同規格的標志牌混搭對景區整體形像影響較大,故全線標志全部根據需要補充更換全新的標志牌。新增單柱式標志牌87塊、單懸臂標志牌4塊,拆除單懸臂標志牌5塊,拆除更換單柱式標志牌1塊,利用單柱式標志牌33塊、單懸臂標志牌103塊、雙柱式標志牌1塊。交通標線本路段采用一般標線2083

42、.3m2、減速標線1826m2。路側護欄現有路側波形梁鋼護欄立柱直徑114mm,壁厚3mm,規格與現有規范不一致。主要問題是埋入深度不足,基礎設置不規范,多數段出現變形,部分護欄侵入路面限界。不僅安全防護功能不足,而且影響道路美觀。同時考慮到對路面施工的影響,需對原護欄進行拆除。全線共設路側波形護欄15668m,混凝土護欄2669m(新增382m、利用2287m),城墻式磚護欄152m。其他安全設施全線共設道口標柱24根,示警樁772根,輪廓標10226m,誘導標114塊,反視鏡12處,百米樁281根,里程碑29塊,公路界碑280根。(8)交叉工程本路段共有平面交叉26 處,其中16處為T形及

43、Y形交叉,其余10處采用加鋪轉角或對原有路口范圍加鋪處理。3、技術標準本項目主要技術標準見表5。表5 主要技術標準序號指標名稱單位技術指標一基本指標1道路等級級三級公路2設計速度km/h303車道數24車行道寬度m3.5二路線1長度km282圓曲線最小半徑m203回頭曲線最小半徑m16.6204直線最大長度m882.9725豎曲線最小半徑凸形m400凹形m400三路基路面1路基寬度m7.52路面寬度m73路面面層類型瀝青混凝土4路面m2204499四排水防護工程1漿砌片石(邊溝、路塹墻)m347730.072盲溝m14931五橋梁涵洞1小橋(直接利用5座,下部利用上部新建1座,拆除新建1座)座

44、72涵洞(全部利用)道80五交叉工程處264、交通量預測根據項目可研報告中的交通量預測結果,本項目的特征年交通量見表6。近期為2020年,中期為2025年,遠期為2033年。表6 交通量預測結果 單位:標準小客車/日年份2019年2020年2025年2030年2033年2038年山咀-伏勝段2576268431963733405545495、筑路材料本項目筑路材料名稱、料場狀況、運輸方式情況見表7。禁止在工程現場攪拌混凝土。表7 筑路材料一覽表序號材料名稱消耗量來源運輸方式1砂石0.3萬m3外購汽車運輸2瀝青1350t外購汽車運輸3水泥9000t外購汽車運輸4鋼材70t外購汽車運輸5水1500

45、m3當地取用6、土石方工程本項目土石方平衡見表8。表8 土石方平衡表 單位:m3起訖樁號挖方外購填方棄方全線2.52萬0.63萬3.15萬0施工期道路占地寬度7.5m,開挖深度12cm,填方15cm,道路全長28km。經計算,挖方量2.52萬m3,填方量3.15萬m3,外購0.63萬m3。工程破除少量病害路面、拆除1座小橋,產生廢渣量約200m3,產生少量廢渣結合道路修建用于道路低洼處填料利用,本項目不設棄渣場。7、臨時工程本項目外購少量砂石,廢土石方及少量廢渣結合道路修建用于路基、路肩和道路低洼處填料在當地消化,不設取土場、棄渣場;采用外購商品混凝土,不設拌合站;臨時便道利用現有公路,不設施

46、工便道;分段施工,道路范圍內設置臨時施工營地。8、占地本項目占地范圍為道路路基范圍內,占地面積為21萬m2。本項目在原有道路上改造,不拓寬路面,不涉及征地和拆遷,占地性質為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9、拆除防護工程本項目全線需拆除1座小橋,對拆除廢料采用防護安全兜網收集,收集的廢料用于道路低洼處填料利用。10、建設工期本項目建設工期為3個月。11、投資估算本工程總投資為7456.85萬元,所需資金由區政府自籌。本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見表9。表9 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序號指標名稱單位工程數量一、路線1路線長度km28二、路基路面2土石方m3挖方2.52,填方3.153瀝青混凝土路面m2204499三、

47、橋涵4橋梁座7(直接利用5座,下部利用上部新建1座,拆除新建1座)5涵洞道80(全部利用)四、征地拆遷5永久占地舊路m22100007拆遷1座小橋m2少量五、交叉路線9平面交叉處26六、安全設施10交通標志、交通標線、路側護欄、道口標柱、里程碑、百米樁、減速標線、輪廓標七、財務評價11總投資估算萬元7456.8512平均每公里造價萬元266.3213環保投資萬元44.0與本工程項目有關的原有污染情況及主要環境問題1、原路路基路面工程概況該路段為1998年由忻州市公路分局修建,路面結構為瀝青砼路面,全長28km,路基寬度7.5m,路面寬度7m。路面病害主要是瀝青老化,縱橫裂縫、網裂、坑槽及少量車

48、轍。從面層的病害情況判斷基層疲勞破壞不嚴重,仍有相當的強度。總體評價路面破損率50%以上,路面狀況評價指標為次。挖方段部分路段無邊溝、急流槽等排水設施。現有邊溝破損、淤堵現象嚴重,排水不暢,導致積水漫延到路面上,路面受雨水的浸泡,加劇了病害嚴重程度。沿線多為土混石邊坡,受雨水的侵蝕,邊坡存在滑塌的可能,需增設護坡封面處理,確保邊坡的穩定性;巖石邊坡未做任何防護處理,邊坡危石裸露,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需增設防護設施。馬尾溝橋為3-6m的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橋,現基礎沖刷外露,部分骨料已剝落,橋墩墩頂滲水,橋面板底部開裂,已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的承載能力,需拆除重建。原有護欄需拆除后重新安裝符合規范的護欄

49、,原有標志、標牌部分存在破損、缺失、凌亂等現象,需要規范、統一、補充。2、原路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本項目原路路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由于路面的不清潔和破損會造成過往車輛加大公路揚塵污染和機動車噪聲污染,從而加大對環境的破壞。建設項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簡況自然環境簡況(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水文、植被、生物多樣性等):一、自然環境概況1、地理位置五臺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1135056,北緯382800-390445。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接壤;西與原平、定襄毗鄰;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省的阜平、平山搭界。全縣南北長50km,東西寬70km,總面積2865km2,

50、是忻州市面積最大的縣。五臺山位于忻州市五臺縣境內,山西省東北部,屬太行山系北端。中心地區臺懷鎮,距五臺縣城78km、繁峙縣砂河鎮48km、忻州市150km、太原市240km。在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勢雄偉、連綿環抱,方圓達250km,總面積592.88km2。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本項目位于五臺山風景名勝區,位于砂石線K50+289處,終點位于臺豆線K28+000處,地理位置圖見附圖2。2、地形地貌五臺山地區位于華北臺塊山西臺背斜中北部,地質構造古老。區內廣泛發育前寒武系變質地層,層序齊

51、全,是全國前寒武系地層對比的標準地區。五臺山地區主要為高中山地形,境內山巒綿延,溝壑縱橫,相對高差1000-1500m以上。境內諸山以五臺山五座臺頂為制高點,統稱五臺山山脈,屬太行山山系,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m,為華北地區最高峰,向有“華北屋脊”之稱,臺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而最低處海拔僅624m。五臺山山脈分為北臺、中臺、西臺支系、北臺東臺支系、南臺支系三個支系,山勢較陡,山脊較寬,溝底平緩。項目區地貌單元屬山間河谷地貌,道路沿線平坦。3、地質構造五臺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五臺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恒山太行山連續,相對

52、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巖層和地質構造,完美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于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臺山經過了“鐵堡運動”、“臺懷運動”、“五臺運動”和“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臺群”綠色片巖及“豆村板巖”構成的“五臺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五臺山地區地層由老到新為: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的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五臺山地質亞區可分為:太古界五臺群麻巖系(包括部分火

53、成巖),主要分布在五臺山北坡和中段;元古界滹沱群變質碳酸碎屑巖系,主要分布在五臺山南坡;元古界和古生界的碳酸巖系,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一帶;新生界的松散沉積巖系,多分布在山間河谷。項目區場地及其周圍未發現影響工程穩定的不良地質作用,地層穩定連續。4、水文地質(1)地表水本區河流屬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清水河、泗陽河、濾泗河、小銀河、滹沱河是全縣較大的五條河流,總長度207km,年徑流總量10.4億m3,最后都匯入滹沱河。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內的主要河流為清水河,清水河發源于五臺山的紫霞谷及東臺溝,沿途匯集五臺山地區的諸多溝壑小溪,自北向南經臺懷、金崗庫、石咀、耿鎮、石盆口、胡家莊,于五臺縣坪上附近匯入滹

54、沱河,而后向東流入河北。清水河橫貫基地,水量充沛,水質較好。清水河全長113.2km,流域面積2405km2,平均流量1.78m3/s,汛期流量為25m3/s。區域地表水系圖見附圖6。本項目距離清水河最近100m,距離柳院溝最近40m,柳院溝屬于清水河支流。(2)地下水本區主要含水層為五臺群變質巖系,次為第四系全新統砂礫石層,分布范圍較小,黃土及殘坡積物在區內也有分布。五臺群的巖性為綠泥片巖、絹云母片巖、變礫巖、磁鐵石英巖等。在其出露的溝谷底部可見有小泉水流出。五臺山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水源主要為清水河河谷第四系孔隙水水源。第四系孔隙水含水介質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物,含水層巖性為砂礫卵石,顆粒

55、較粗,分選性差,是典型的山區河流堆積物。項目區含水層賦存孔隙潛水,中等富水性,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地下水動態隨季節和降水變化較大。(3)水源地城鎮集中供水水源地縣城建成區及規劃范圍共有水源地2處,分別為西莊水源地及五臺山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地。西莊水源地位于縣城周邊,共有供水井3眼,分別位于自來水公司院內、幼兒園內、計量局內,水源地分布在濾泗河沖洪積傾斜平原二級階地上,井深介于90m132m,日開采量0.36萬m3,服務人口3萬余人。五臺山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地位于風景區內,都分布在清水河及其支流的岸邊,比較分散,井深介于10m30m。供水人口隨時間而異,旅游高峰期間,日開采量0.

56、70.8萬m3,淡季日開采量0.1萬m3。鄉鎮集中供水水源地全縣所轄19個鄉鎮中,臺城鎮、臺懷鎮和溝南鄉為城鎮集中供水;蔣坊鄉、靈境鄉采用淺井分散供水;門限石鄉由駐地部隊供水;白家莊鎮缺水,用水靠外運。其余12個鄉鎮均屬集中供水,服務總人口約12萬余人,實際供水能力為11940m3/d。本項目沿線無五臺山風景名勝區臺懷鎮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0)確定的飲用水源地,因此本項目不位于五臺山水源地保護區。(4)泉域坪上泉出露于五臺縣南部約30km的滹沱河、清水河會合口上下游河谷中,是以散泉群形式出流的巖溶水排泄帶。據1994年調查,滹沱河甲子灣村以南、清水河胡家莊以西至戎家莊村東的泉域邊界內

57、,有大小泉點221個,構成4個泉組;其中滹沱河區有甲子灣、水泉灣、段家莊3個泉組;清水河區為李家莊泉組(含胡家莊、耿家會、李家莊、坪上散泉群)。此外,在泉域西南端水頭溝有孤立出流的大灣泉,它們組成坪上泉。滹沱河在含水系統內三次切穿區域巖溶含水層底板,故坪上泉屬侵蝕、接觸、溢流全排型泉。坪上泉域地處山西省中東部的五臺山區及系舟山區的北端,屬中山地形,間夾山間盆地(茹村、五臺、豆村盆地)和河流谷地,地形高程一般1000-3000m,相對切割深度500-1000m,總地形是北高南低,北部最高峰北臺頂3058m,南莊附近滹沱河谷最低590m。坪上泉域保護范圍見附圖7,由圖可知本項目不位于泉域重點保護區

58、范圍。5、氣候氣象五臺山年平均氣溫-4.1,月平均氣溫四至十月在5.53以上,七月最熱,平均氣溫17.8,極端最高氣溫31.5,極端最低氣溫-26.4。最大凍土深度1.8m,日最大降水量111mm。全年日平均相對濕度夏季為56.2%以上,最大為77.6%,冬季為50%左右,最低為49%。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風向頻率31%,夏季平均風速不大于1.75m/s,冬季不大于3.42m/s。6、地震烈度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版,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抗震設防烈度為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二、自然生態環境概況1、土壤五臺縣境內主要土類有褐土、山地草原土、山地棕壤

59、土和草甸土4個類別。其中褐土包括淋溶褐土、山地褐土、淡褐土性土、淡褐土及草甸淡褐土五個亞類,主要分布在二級階地以上的丘陵區和1900m以下的低山區,為五臺縣面積最大的農耕地土壤類型,其土體深厚,土質均勻,顏色灰棕褐色,底土可看見微弱的粘化現象和鈣積層,呈微堿性反映;分布于臺懷、金崗庫、石咀、劉定寺等鄉鎮,海拔在18002400m之間的次生林區和殘存林區,為五臺縣主要的林地土壤;草甸土主要為淺色草甸土,分布在該縣主要河流沿岸河灘和一級階地,如滹沱河等河流,在茹村盆地邊沿地帶亦有零星分布,其成土母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質地差異較大,砂粘相間,層次分明。五臺山風景區內也主要分布有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土

60、、山地棕壤土、褐土4個土類,14個亞類,67個土屬,89個土種。2、土地資源五臺山風景名勝區行政區劃內現轄一鎮(臺懷鎮)、一鄉(金崗庫鄉),據五臺縣土地管理局統計資料,全區國土面積為285.8km2。土地利用結構為:耕地1365.6hm2,占4.8%;林地12608.1hm2,占44.1%;牧草地9987.0hm2,占34.9%;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81hm2,占1.0%;交通用地121.9hm2,占0.4%;水域635.3hm2,占2.2%;未利用土地3585.9hm2,占12.6%。可以看出全區的林地和牧草地所占比例非常大,高達79%。3、植被五臺山植被從山基到山頂可劃分為4個帶:山地落葉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