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書報告盧舒婷_第1頁
《萬歷十五年》讀書報告盧舒婷_第2頁
《萬歷十五年》讀書報告盧舒婷_第3頁
《萬歷十五年》讀書報告盧舒婷_第4頁
《萬歷十五年》讀書報告盧舒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山大學政務學院本科生“悅讀家”閱讀計劃導師姓名:讀書報告學 號:16357067姓名:盧舒婷報告名稱:從萬歷年史窺探中國近現代落后癥結導師評語:成績評定:口優秀 口良好口合格不及格批閱人:日期:.書目信息書名:萬歷十五年作者:黃仁宇出版社:三聯書店出版時間:2016年4月.報告題目:從萬歷年史窺探中國近現代落后癥結關鍵詞:(3-8個)道德、法律、文官、體制文摘:(200-350 字)萬歷十五年是作者黃仁宇的成名之作, 其采用傳記體的鋪敘方式, 主要敘及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史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物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功德圓滿。作者意欲通過對這些人物及其事例的敘述以從側面揭示明朝

2、制度上的缺陷,并延續到近基于作者觀點,中國兩千年來,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在于著重說明這一看法。該書深刻思考剖析了明朝社會,實際上也是整個古代王朝政治的縮影,其體制上的種種不健全也為中國近代落后與西方埋下伏筆。正文(3000字以上):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黃仁宇先生是明 史研究的大家,在萬歷十五年中他通過對明朝萬歷年間幾位 名士一一張居正、中時行、史海瑞、戚繼光、李贄的傳記性鋪敘, 再結合明朝政治,分析王朝體制弊端,以映射中國近代落后與西 方原因。在黃仁宇先生看來,“中國兩千年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 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萬

3、歷十五年三聯書店2016出版p45)誠然,這也許就是中西政治社會層面的 根本不同點,即中國是所謂的“人治”,而西方則是“法治”。 為仔細推敲其與中國近現代落后挨打的或明或暗的聯系,筆者特意著重分析萬歷十五年第二章首輔中時行,從中可以窺 視禮儀道德在中國古代政治統治所占地為之重。而在此之前,筆者認為實有必要事先為中國社會所謂的“人治”予以解釋,弁分析道德的真正作用。其實,在費孝通先生的 鄉土中國中就早已詳細解釋過中 國的“人治” o在費孝通先生看來,與其說中國是“人治”社會, 倒不如說是“禮治”。因為西方的“法治”也弁不意味著是法律 本身的統治,只是依據法律而統治。在中國,則是依靠禮儀道德。 這

4、實際上與黃仁宇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 .。“我們的帝國在體制 上實施中央集權,其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 牘”(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 2016出版p59)這是作者對中 國古代社會客觀現象的描述, 弁不代表本人認同的觀點, 恰恰相 反的是,在作者看來,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政府統治過多依賴于道 德而忽略了法律的至高無上性才導致了中國難以跟上時代的步 伐轉型邁向近代法治社會。我們強調不可簡單粗暴地用道德代替法律,法律也同時不能 代替技術,弁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道德, 而是表明我們應理性地 在國家治理中運用道德。如今現代美國在遵守憲法的至高無上 性,用法律維持社會秩序的同時也會進行公民美德的宣傳教育

5、。 因為畢竟應公民內心信念上的誠服比法律帶來的效果更穩定持 久。總而言之,在黃仁宇先生看來,道德不可代替法律,但可輔 助法律以維持統治。討論完“人治”及道德的作用問題,現在就不妨開始根據原 文總結概括道德在中國古代體制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與中國近 現代落后與西方的聯系。本章主要以中時行為主角講述了他執政期間所遭遇的問題 弁分析了首輔中時行的思想及性格。 中時行是繼任于張居正之后 的一位轉折式人物,他面臨著張居正清算運動以及皇帝執政態度 轉變的種種問題,可以說中時行是身處于政治斗爭風起云涌的時 代,他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而中時行的性格不同于前面幾任首 輔的強勢專制,他更傾向于溫和謙雅的協調式性格

6、, 他默默維系 著“經筵”等傳統儀式,弁深信道德及臣民的信念對于中央鞏固 統治的重要性,他也作為妥協式人物調和著著君臣關系,即解決 張居正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中時行也獨具現實眼光,他深刻認識到文官這一群體對政策 實施甚至國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因此必須團結文官這一群體, 使其互相產生信任,方能鞏固統治。同時他還揭示文官的“陰陽” 兩性。總而言之,也正是因為中時行對傳統禮儀道德的維護,其自身的協調式定位及其對中國官僚體制的頗具代表性的解讀使 讀者著重選取了萬歷十五年的第二章進行分析解讀。傳統道德的不斷鞏固體現在歷朝歷代的各種儀式性活動中O 從古至今,各朝代都會舉辦許多祭天儀式,以表明皇帝的權力乃是

7、上天授予,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也表明皇帝心系百姓、 為百姓 祈福的仁厚之心。而在明朝,同樣也有祭天、親耕等儀式,還有 一種一個月三次的活動一一經筵,這一儀式是為皇帝登極后聽授 講師講學的傳統活動,其中的繁文緡節頗為繁雜, 包括皇帝的座 位乃至坐姿儀態都有嚴格要求, 且特別的是,九五之尊的皇上在 經筵期間也會受制于各種禮儀規范,如不可當場向講師提出質 疑,即使是講師自身問題。這邊反映了在傳統儒家思想道德下, 即使貴為天子也受制于尊師重道的種種道德觀念,由此可見傳統道德在古代社會中地位之重。經筵實際上是一種儀式性的表率, 目的是以身作則達到教化百姓, 遵守傳統道德以鞏固封建統治的 目的。在明朝的社會

8、統治中,傳統禮儀道德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視, 其能起到如此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央的不斷教育強化,那么中央又為何如此重視道德教化呢?黃仁宇先生給了很好的解 釋。“皇帝以一人而君臨天下, 具有最高的權威,實因天意所歸, 天意必須通過臣民的信念而體現出來。”(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2016出版p56)即是這些儀式是為了讓人們相信君權神授 而達到鞏固皇帝權威的目的。“無數次的磕頭加強了皇帝神圣不 可侵犯的意義” “儒家經典的教條愈簡單平淡簡單,就愈要加強 學習。”不斷地從百姓觀念上進行教化, 使得三綱五常等傳統道 德禮儀深入人心,以使百姓行為規范,從而起到類似法律辦維護 秩序的目的。同時,道德在政府擬定乃

9、至頒布決策時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 用。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說:“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用常情來度量, 即便是最為嚴格的教條,也承認因情理而發生例外。”(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 2016出版p64)這句話實際反映了中國古代 甚至現代在理性與感性上的抉擇,西方人偏向理性,而中國更多的則是感性。在政府擬定決策時也同樣如此。因為中國古代法令 缺乏對具體問題評判是非的準則,決策時也缺乏科學數據。例如古代政府征稅,通常是總數一經規定,就因襲而不加修改,不考 慮常年的土地增減變化,也無科學準據的數據作為憑據,征稅多少全憑主觀經驗或感情用事,如皇帝大婚或冊封太子時減免稅 收。政府決策的擬定備受統治者的主觀因素及官員間利益沖

10、突 影響,因而在決策頒布解釋原因時也只可引用經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為依據。即以抽象的原則,施用于實際問題,或者把實際 問題抽象化,用道德觀念大而化之,是政策的頒布更具合理性。其次,在官員的任命時道德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在此之前,筆者認為是有必要先引用黃仁宇先生對于文官陰陽雙重性格的 概括。作者提出,文官既有表面上崇尚禮儀道德、追求高尚情操 的“陽”,也有內心人固有貪欲的“陰”,文官雖稱公仆,實系 主人。因此,文官的選拔勢必難逃“陽”的考核,及對道德標準 的評判。同時,文官在任時也需時刻注意言行舉止是否暴露道德 弊端,如“丁憂”制度考核了官員的孝道。可見,道德在官吏選 任之間的重要地位。那么,以

11、道德為標準對官員進行考核又有什么弊端呢?這不 正體現了當代人才的需求嗎?對于此問題的回答,應有前提假 設,若是能確保對官員到的考核結果的客觀性與正確性這當然可 喜,可是問題就在于道德評判是一個非常主觀的過程,其評判標準也缺乏固定的、科學的、量化規定,即使忽略主考官主觀因素 影響,但誰又能確定被考核者所說的是真實的?這就會造成官員 選人的不確定性和不客觀性, 由此也可窺見中國古代 (明朝)制 度上的漏洞,即用道德代替法律,這也是中國難以跟隨世界潮流 進行近代化轉型以致落后于西方列強在近代慘遭瓜分的重要原 因。考核官員的制度性疏漏再加上官員俸祿等政策及傳統升官 發財觀念的影響,使得官員貪污腐敗蔚然

12、成風。 更可怕的是社會已普遍默認了做官是一個發財的機會的事實,官商勾結,結黨營私已然普遍。“大多數人覺得在似合法似非法之間取得一部分額 外收入,補助官俸的不足,以保持他們士大夫階級的生活水準,與情操無損。”(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2016出版p65)這就相當于默認官吏貪污,不可否認這種不良風俗在中國近代鴉片 戰爭后對中國近代化轉型形成巨大阻礙。封建官僚的壓迫嚴重抑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是中國失去了追上西方經濟發展水平的 契機。同時“道德”也是文官之間因為利益之爭或政見分歧而彈劾 對方的有力武器。中國古代宗法血緣關系影響深遠,各式各樣的社會關系也使得文官之間結成小集團,如“鄉誼”“年誼” “姻誼”,

13、其形成私人派系而在朝政之中分為對立的不同派別,如清朝末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和以光緒帝為首的改良派。兩者相互對峙,通常是通過種種小事而累積成大事,將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為整個道德的問題,予以抨擊。因此黃仁宇先生說:“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2016出版p79)由此可見“道德”成為官員間爭斗的手段, 同時更深層次的反映出政府制度上因缺乏有威信的法律而造成 的維漏。道德不可替代法律。法律是一個國家維持運轉秩序的根基, 是治國的利器,但這也正是中國歷朝歷代,包括明朝所最缺乏的。 當然,這弁不是否認中國存在法律, 而是說中國的法律不具有至高無上的威信,可隨意改動,。即因

14、人設法,同時弁無實施人人 平等原則,及法律面對不同階層其效力不同。中國古語云:“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是最好的反映。中國的法律是為皇 帝統治而服務的,其缺乏平等性,也于無形中助長了官僚集團的 勢力,為清末及民國時期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埋下伏 筆,壓抑了近代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傳入,阻礙了中國 近代思想解放。此外,中國除了缺少權威、體系完備的法律外,司法機構的 不公正也是一大癥結。明朝中央對地方的智力相比于體制, 依靠 的更多是“責任”二字,“一個地區發生了問題,府縣官自然責 無旁貸,至于是否真的是縣官是指, 也無需深入調查,只要找到 責任人,維護文管機構的規律與體制的安定既

15、可,而不計較對一人一事的絕對公允。”(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2016出版p66) 犧牲少數人,正是維持大局的辦法,因此,司法機構只是皇帝 用于維護統治的工具,全無公正司法的觀念, 也以至于民間出現 一個鐵面無私的清官會受百姓如此追捧愛戴,仿佛公正司法不應是常例,反而成了意外。也正是因為中國古代司法體制的不健全, 公正司法官的缺乏,才讓中國近代追上西方近代化的步伐更加緩 慢沉重。司法體制的不完善,以及其服務與專制統治的作用也反 映出明朝封建統治的逐漸落后腐敗, 也為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局 面埋下伏筆。除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外,作者也提到導致中國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有:維護落后的農業經濟,不愿發展商業及金

16、融業。同時阻礙貨幣流通。“貨幣是一種公眾的制度, 他把原來屬于公 眾的權力授予私人,私人資本積累愈多,他操縱公眾生活的權力 也愈大。”(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 2016出版p4)而這也恰 恰是中央集權高度發達的明朝所不愿看到的,他們絕不希望私人財富擴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為王朝的安全之累。于是才有了 “重 農抑商”政策,這也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芬與民族工商業發展緩慢 的原因。萬歷十五年雖講述的是明朝歷史,但作者黃仁宇先生通 過人物鋪敘從而聯系社會背景, 揭示了中國體制上癥結與近代落 后與西方原因,也給當代予以法律建設的警示。參考文獻: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2016出版 作者:黃仁宇鄉村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你和 作者:費孝通基本內容.書目:將選讀之書名、作者、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