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讀書報告_第1頁
科技史讀書報告_第2頁
科技史讀書報告_第3頁
科技史讀書報告_第4頁
科技史讀書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科技史十論讀書報告作者簡介:席澤宗,1927年生。山東垣曲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951年中山大學天文系畢業后,在中國科學院工作至今。曾任中國科 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 現為該所研究員兼中國科學技術史理事長。專攻中國天文學史。兼及科學思想史和科學史綜合研究。著有古新星新表與科學史探索、科學史八講和中國歷史上的宇宙理論等書。第二章:科學史對于歷史學科的研究至關重要,缺少了科技史,“社會經濟背景、 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和思想的變遷”就不可能完整。科學史雖然是一門歷史學科,但科學史的研究 不僅要用到歷史知識,還必須用到科學知識。科學史與歷史學科在實際研究

2、中是相分離的。他們的分離是有原因的。科學史與歷史學科是可以相互交融的,是互補的。科學史的研究需 要歷史科學的幫助,歷史學家的一些研究也要科學史家提供佐證。第三章:中國古代科技有著輝煌的過去,在相當成一段時間內,遠遠領先于世界各國。 中國古代王朝,對于科技雖然談不到重視,但也絕不是壓制。各代對于科學事業癡迷的不乏 其人。從事科學基礎研究也不在少數,如祖沖之研究圓周率,墨經論述光學原理等。古代的整體系統思想,人與自然和諧思想,對于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自然科技史料更是今天 科學研究不可多得寶貴財富。第五、六、七、八章:中國古代科技的范式是陰陽五行,無論是天文、地理、農和醫, 都可以用五行的相生、相

3、克解釋。陰陽五行對自然地解釋是以象釋象,不同于以理釋象,利 于理解,但不利于進一步的發展。天文學在古代科技中占有很大比重。它不僅是一門自然科 學,而且是代天立言,有著許多社會職能,這也是使我國星相學長時間內占據世界第一地位 的原因。但是天文學只求實用這一點,也限制了它進一步發展。第九、十章:中國古代的星象記錄,為現代研究超新星,太陽黑子周期等天文學問題提 供了豐富資料,解答了很多疑問。中國科學研究所成立 40年來,竺可楨、錢臨照兩位前輩在 科技史研究上都做出巨大貢獻。很多成就都開了中國科技史研究先河,同時對整個世界科學 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有關科技史十論幾個問題的讀后感言:一、科學史的研究不止

4、對科學研究提供豐富歷史資料,同時也對歷史研究助益頗大,例 如竺可楨老前輩 論以歲差定四仲中星之年代,判斷尚書年代,可謂科 學考證,勝于文字考證的千言萬語,對歷史研究是一大創舉。二、徐光啟與弗朗西斯培根對比,徐光啟要比同時代的弗朗西斯培根偉大。主要有 三個方面:(1)弗朗西斯培根著有新工具一書,提倡實踐,但本身沒有成就。而徐光 啟對于天文觀測、水利測量、農業開墾方面都卓越成績。(2)培根過分強調歸納法的重要,忽視演繹法的作用。徐光啟則在演繹法方面有所長。(3)培根著有新大陸,主張設立理想研究院,卻說而不作。徐光啟大力發展數學,組織 人力研究與數學相關的十門學科,即天文氣象、水利、音樂、軍事、統計

5、、建筑、機械、地 理、醫學和鐘表。但是培根的學說被后來歐洲科學家發揚光大,徐光啟的學說卻在歷史中散佚。這一點不 能不發人深省。故而一個人無論如何偉大,亦難以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必須要有與這個成 就相匹配的社會環境。一個沒有生存土壤的學說不管多么偉大,都不能長久存在。就如黃宗 羲抨擊君主專制,宣揚民本思想,也不能在中國率先誕生君主立憲制度。因此,科技發展, 必須和時代背景相結合。三、中國人的宇宙模型不同于同時期世界各民族神話模型,在古代先賢的觀念中,宇宙 不是神創造的(基督教思想),不是由原人演化來的(印度教思想),而是由虛無之中誕生的。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并不相信有造物主,道家說:“天下

6、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儒家有“子不語怪力亂神”。后來的晉代玄學家繼承了這一思想, 晉代郭象曾明確說“造物無 主,而物各自造。”體現了中國宇宙模型的唯物性。四、無論是戰爭期間還是和平期間,古代科技發展從來就沒停止過腳步,甚至在戰國時 期和五代十國期間,科技的發展速度更快。中國古代科技在宋元時期一度達到高峰,但在明 清兩朝,思想禁錮嚴重,甚至大修文字獄,朱元璋刪節孟子,刪掉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利用 八股取試,使得科學技術一度衰退,甚至連宋元取得的成就也被人遺忘。由此可見,對于科 學發展而言,戰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上的專制與禁錮。沒有思想的自由,就沒有科技 的發展。五、在中國,一切技藝的極致都以

7、道來體現,術數是道,庖丁解牛也是道。對道的推而 廣之,是除陰陽五行之外古代科技的又一范式。古代崇尚自然,把自然作為道。這雖有利于 對自然的觀察理解,但是不利于對自然的超越,不利于對自然進行理性邏輯的闡釋。六、中國人尊重古人,這有利于對古老文化的傳承,但是在科學上也不脫古人的藩籬, 難以有超越。學術研究大都是返本歸源是的,很多是經典的注釋,如劉徽的九章算術注 這樣改革創新往往有很大阻力,不利于新學說誕生。篇二:中國農業科技史讀書報告中國農業科技史讀書報告賈思勰齊民要術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農經112 徐菊芬16111222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 史

8、上最早的專著之一。 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 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產 生有重大影響。齊民要術是賈思勰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從富有經驗的老農當中獲得 的生產知識以及對農業生產的親身實踐與體驗,認真分析、系統整理、概括總結,最后完成 了齊民要術這部偉大的著作。齊民要術的主要內容齊民要術體系開中國古農書體例之先河,成為后世農書參考和模仿的典范。在結構 安排上,序言全面闡述了賈思勰“以農為主、

9、通過經營農業以求富強”的進步思想和科學觀 點。同時反映了賈氏人定勝天、實事求是、遵重客觀規律和因時、因地、因物、因具體情況 制宜的樸素唯物的辯證觀以及崇尚勞動、重視生產、“后勝于前”的進步歷史觀。卷一講述耕田、收種以及全面總結土壤耕作技術, 抓住黃河流域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 總結了當時北方抗旱保埔的耕作技術。種谷是具體的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敘述谷物的篇幅近 占所有糧食作物篇幅之半,講述也最詳細深刻,說明粟在我國北方旱作農業區中是首要糧食 作物。粟是當時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所載粟類品種達106個,對粟的栽培方法也作了詳細地介紹。卷二主要論述了 13種糧食作物的生產技術。包括土地耕作;時宜地宜要求;

10、品種記錄、 性能分析、選種技術,下種;作物施肥培育中的輪作、綠肥、“壞墻垣”,保育,防蟲;收獲及貯藏等方面的農作物生產技術,諸方面皆有詳細論述。如作物的種期有上時、中時、下時 之分;作物“地宜”有上、中、下之別。同一作物,不同土地用種量不同;同一作物,上時、中時、下時用種量也各異。結構安排呈現如下特點:(1)合計大、小豆敘述字數約占整個糧食作物敘述字數比重的11.6%;由于大豆不但可作為糧食和豆制品,還可作為飼料作物。小豆財被廣泛用與禾谷類作物輪作,同時還可作為綠肥作物。(2)敘述水稻的字數約占整個糧食作物敘述字數比重的10.9%,水稻篇篇幅之大與稻作在北方農業生產中所占比重似甚矛盾,然從其內

11、容分析來看具有合理性。(3)大小麥篇的篇幅占11.3%的比重,其論述以小麥為主,原因在于麥作在魏晉南北朝時是北方地區僅次于粟 的作物。其時已定型的耕耙赭旱作農業技術為冬小麥較大規模在黃河流域的種植奠定了基礎, 同時面食品種的豐富多彩反過來又促使了麥作的生產。(4)黍稷占到整個糧食作物敘述文字的6.5%。北方地區由于戰亂,荒地較多,北魏在恢復農業生產時,黍稷被用作開荒地的主要 作物。(5)以旱作為敘述主體,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旱作農業在生產結構中占絕對優勢。卷三主要記述了 22種蔬菜的栽培技術。魏晉南北朝時期蔬菜栽培技術有較大發展,土地利用率提高,對因土種植,以及諸田園管理技術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2、蔬菜的栽培是種植業 中有機組成部分,是糧食作物的重要補充,安排在卷二之后,體現了作者對于種植業內部結 構的理性認識。卷四總述園籬和栽樹, 之后分述棗、桃、安石榴等11種果樹的品種及選育技術, 總結了 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果樹的經驗。魏晉南北朝時嫁接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果樹管 理方面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如嫁棗法、煙熏防霜法、越冬防寒法等。卷五主要講述林木的栽培技術,所涉樹木主要有桑、柘、榆、白楊等 13種。在林地的選 擇、耕作和整理,樹木的繁殖和移栽,苗木的管理等方面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卷六為畜牧獸醫卷,占全書篇幅11%左右,是齊民要術主體部分。該卷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匯總了北魏以

13、前有關家畜飼養及醫療的經驗;一是吸收了拓跋氏的牧業經驗。內 容上分別敘述了牛、馬、驢、騾、羊、豬、雞、鵝、鴨等 9種畜禽的選種育種、飼養管理、 相畜術、獸醫術以及酥、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氈技術,最后一篇為養魚。卷七、八、九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主要講農產品的貯藏與加工,是齊民要術 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篇幅約占全書的30左右。農產品加工部分在技術上表現出如下特點:首先是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技術全面。農產品加工包括釀造、果品加工、蔬菜保藏、烹飪、 食鹽的精制、肉類的加工保持、淀粉糖化、餅餌、面食、糕點、飲漿、煮膠等有關地主階級 的家庭消費品,從生產、加工到消費的知識應有盡有,甚至連制造筆墨及使用

14、原材料所應具 備的知識也包括在內。其次釀造技術系統全面,造酒技術更趨成熟。有關酒、醬、豉、范等 的釀造技術在齊民要術中占很大篇幅,涉及卷七全部,卷八、九的部分。卷十基本上是作者搜羅歷史上和當時的有關經史子集文獻,引用了280多條資料,記錄了 “非中國物產者”,所引述的100多種有實用價值的熱帶亞熱帶植物。齊民要術的歷史意義.齊民要術在著作結構和思想方面的成就齊民要術微觀農學體系結構的形成,是賈氏對于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全面系統理性認 識的結果。書中對戰國秦漢以來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文化的積累等進行 了比較客觀地總結與歸納。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產中某些新的因素在書中也有比較充分地反映

15、,如農業商品化趨勢增強、地主治生之學出現、農產品加工受到重視、 畜牧比重上升等。齊民要術的農學體系結構反映了上述變化、趨勢,奠定了后世中國傳統農書的體例結構。.齊民要術農業技術方面的主要成就齊民要術提出土壤耕作和保埔,如耕田燥濕深淺要得宜, 適時中耕鋤草,使土壤保護 潤澤;齊民要術還講述了種植綠肥、 應用有機肥料(主要是熟糞)改良土壤,以及種子選育 和品種命名法,如:以品種育成者命名;觀形命名;會義命名;觀形命名法至今還在使用。齊民要術還非常重視作物的輪作與套種,主張不要在同一塊土地上連年種植同一種作物; 輪作既可以保持土壤質量,又可增加收成。這些技術完全合乎耕作的科學原理,正確反映了 土壤、

16、水分、肥力與耕作關系的客觀規律。同時,齊民要術總結了我國六世紀以前勞動人 民畜牧生產的經驗,涉及的家畜(牛、馬、驢、騾、羊、豬)和家禽(雞、鴨、鵝)的飼養 管理,選種繁育,疾病防治以及畜產品加工。并且,首次系統地總結了園林經驗,林木的壓 條、嫁接等繁育技術。此外,在伐木開荒、植物鑒別、植物種與種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 關系上也有正確認識。特別是對遺傳和變異性也有所認識;賈思勰認為只要適其天性,動植 物就能“肥充繁息”,他還認識到遺傳與環境條件的統一性。齊民要術是一部有很高科學價值的農業百科全書,它比較系統地總結了黃河中、下 游地區農業生產技術的成就,初步建立了農業科學體系,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

17、下來的最早 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全書包括各種農作物的栽培,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 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 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在農學方面 具有重大意義。參考文獻:張芳、王思明主編中國農業科技史賈思勰齊民要術石聲漢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農業科學知識篇三:科學技術史讀書報告讀書報告書名:上帝擲骰子嗎作者:曹天元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1日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是作者曹天元以通俗易懂且富有戲劇性的語言創作的有關量子 物理學的讀物,旨在給人們普及一些有關量子物理學的知識

18、。起初作者只是利用業余時間在 網上發表的發表一些極簡的論壇,但看到讀者反應異常熱烈,再加上自己的熱情,于是就完 成一篇將近3萬字的稿子,最后經過修訂出版,普通版2005年問世。而這本書也是作者送給 國際物理年的一份禮物,被評為具有超級影響力的科普讀物,還被譽為“中國的時間簡史”本書主要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帶領我們遇見最偉大的人物、觀看最動人的故事、走近最邊緣 的空間、感受最精微的體驗;本書的范圍跨越之大還是一個顯著特點從微觀到宏觀,從存在 到坍縮,從科學到哲學,從嚴謹到幽默;從你的極限到人類的極限再到宇宙的極限。就是這 樣,他開始帶領我們體驗量子物理之旅。第一次聽說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是選修課時雷

19、老師講的,在聽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只 知道是有關科學技術的書,但是并有想到它是有關量子物理學的知識,更沒有想到居然是以 歷史為線索寫的。而在看到這本書的真面目時,心里也有點怕怕的,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有 關科學的東西幾乎都是令人頭痛的東西,雖然作為一個理科生。但是,當我按著目錄的指引 去閱讀序一(努力演說不可言說之事) 、序二(激動人心的量子史話)和作者的自序時,心理負擔輕松了很多,因為這些序言都有說到本 書是通俗易通的意思,而我就這樣帶著著一種懷疑的心態開始了量子物理學之旅。而在剛開 始的第一章一一黃金時代,我就徹底為之折服了。因為高中時我們理科生也有學習一本有關 量子物理的選修物理課本。當時,我

20、記得也是抱著一種仰視的心態去學習的,而在學習的過 程中,感覺還是挺有趣的,而雖然知道怎么做對題目,但是有一些理解起來還是挺模糊的, 較片面,有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意味,畢竟有關量子物理的過程還是挺復雜的,曲折 的。但是在這本書中,似乎有很多之前我們覺得極其難以理解的東西,在這里,就得以一個 簡單明了的列子來說明了。或者,一些我們想不到的思路或是之前弄不明白的思路,在這里 都被描述得很清析。所以我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也影響了自己的思維。在黃金時代這章中,討論的主要是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但是這個過程是復雜曲折 又是激動人心的。在剛開始時,書中以這樣的一個問題來展開一一光究竟是一種

21、什么東西?而我們能看到光又是你如何發生的呢?接下來就是有關光性質的討論和論述。所以就有一批 又一批聲望很高的物理學家和一些與量子物理有關的人物出場了。在古希臘時代,人們猜想光是一種從我們眼睛里發射出去的東西,當它到達某樣東西時,那個東西就能夠被我們眼睛 看見了。這算是較原始的說法了。但我們都知道正確的應該是著名的伊斯蘭科學家阿爾哈 桑歸納的那樣:我們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是由于光從物體上反射進入眼球的結果。而小孔成像實驗就是他為論證這一點而做的實驗。而我們在了解了 廣德發生時,又要回到一個本質的問題了,那就是光在本質上到底是什么東西?最初的說法 源于古希臘時代,那時的人們認為光是一種細小的粒子流。

22、但同時又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然 聲音可以是波,那光為何不可呢?也就是這樣,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展開了長達數個世紀之 久的戰爭。而至今我們很少聽說的以太這種東西也是為波動說而假定出來的,只是后來被否 定了,因為畢竟只是假定存在的。在這場微粒說和波動說的戰爭中,我們看到了很多著名的 科學家,只是,似乎很多科學家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那就是他們心胸似乎都是較為狹 窄的,而且也是較為固執。但我覺得他們的這種性格其實給他們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 就是他們死要面子不肯屈服或接納其他科學家的觀點而導致他們即使苦苦鉆研幾年時間也一 無所獲,而與此同時其他科學家已經在這一方面取得了成就,這有點類似于固步自封吧。

23、另 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的執著和固執,他們才能在各種議論和壓力中堅持自己正確觀點而不 至于隨波逐流,與成功擦肩而過中。也許科學家就是這樣的吧。而在這場戰爭中,我也體會 到了這兩個派別經歷的挫折。因為,堅持微粒說的牛頓畢竟是有很大名聲的,誰能輕易質疑 他呢?所以微粒說也就將近統治世界一個世紀之長,好在還是有人敢于發出挑戰,那就是托 馬斯楊。這就有跟現實生活很相像,比如一些小學生因為害怕老師而什么都按照老師所得 做;一些小官員怕得罪大官也只能按照他所說的那樣做卻不管會不會違背一些原則。但是很 慶幸,也有那么一些人為了追求真理而敢于與權威作斗爭,也就是這樣,我們才不致于只是限制于微粒說這一觀點上,楊

24、是英勇的, 而干涉條紋實驗就是他做出的強有力的證據,而一直堅持微粒說的科學家也為此感到恐慌, 所以也做出了應對措施, 他們提出了很多對波動說不利的的實驗證據,但是波動說支持者并沒有為此困惑,而是找出解決辦法,也就是菲涅爾有關偏振現象的實驗證明從此奠定了波動 說的基石,但同時以太這個概念也被質疑而到后來就被舍棄了,所以就出現了為了解決這個 問題的麥克斯韋的理論一一光是電磁波的一種,而赫茲也成功的證實了這一理論,但是他絕 對想不到自己的實驗給后世帶來了多大的影響。之所以稱這為黃金時代,也是因為它與之后 帶給人們的暴風雨的生活作對比,確實是小巫見大巫了。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烏云這一章了。說到兩朵烏

25、云,無非就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令人驚奇的實驗結果和黑體輻射的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題,而黑體輻射最終導致了量子論革命的 爆發。但是在科學家們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時,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實驗結果發生了,有一些就 連實驗的設計者都無法相信,而這些結果又是與他們的預期結果相反但是卻符合事實。而有 一些實驗結果又是一個層面再到另一個層面的跳躍,使得做出這個實驗的科學家也畏懼去接 受這樣的驚人的完美的結果,因為他自己也解釋不清這樣的實驗結果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只 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對于前者那樣的情況,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關于探測光以太對于地球的飄移速度,但是結果卻令人失望。而對于后者,黑體輻射中普朗克關于黑

26、體公式的提出,由自己拼湊出來的公式卻完 美解決了維恩公式對于長波的局限。但是,他并不知到其中的原理,更不知里面隱藏的普遍 使用的原則假設,所以他自己也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但是也是因為這個一直困擾他的 問題,所以他才會有更大的成就,那就是量子概念的提出,而書中用貨幣的度量來形象的說 出了能量是可以不連續的,我覺得是最貼切不過了,而這個概念也顛覆了傳統,這也是他自 己都想不到的,甚至難以接受的。但是量子就是這樣艱難的出生了。看到這樣的一些情況,也許很多人都會想說,其實科學家也不是都有準確的預見能力的, 其實他們也只是憑借運氣,正如普朗克一樣。但是我想說的是,運氣也是要憑借才能的,如 果一個人沒

27、有這方面的想法或敏銳的察覺能力,那么就算他意外地提出了普朗克的黑體方程 也只是停留在這一階段而已。所以說普朗克提出黑體方程和量子概念是有一定的基礎和根據 的,即使他自己察覺不到,或許是存在于潛意識里的。當然這本書還說了好多關于這種情況 的著名實驗,也許這也就是作者為什么要取書名為上帝擲骰子嗎的原因吧,但是,如果 要我回答,我會說上帝從不擲骰子,因為一個人得以成功,是靠腳踏實地地努力和自己努力 爭取的。篇四:讀書報告一一科技史中國科技小史中國科技小史讀書筆記書目信息書名:中國科技小史作者:王鴻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次: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報告第一章名為“古華夏文明”,從考古學

28、和傳說中的遠古文明說起,講到了黃帝時代的發明和炎黃文化、禹夏文明、銅器和甲骨文明,講到了天命和天文學、西周的社會、科技和歷史 鐵器時代的技術革命等。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其中介紹的黃帝時代中國先民完成的一項古代 世界的偉大發明一一黃鐘,根據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以及其他一些學者意見,黃鐘的發明把 古代中國的音樂、天文、長度、面積、體積、重量等單位初步統一于一體,它對中國幾千年 中的計量、數學、天文、器樂乃至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例如黃鐘制最初 采用的九和十二成了中國文化中相當重要的數字;從計量學角度看,它構成了中國科學技術 的重要基礎,此舉開創了以自然界不變常數為基準確定單位制的先例。此

29、外關于銅器時代、 鐵器時代和天文學上的一些成就大家都很熟悉,這里不必詳述。第二章講的是“強秦雄漢”,主要是圍繞秦漢兩代的科技發展來講的。春秋戰國時的鐵矛和鐵犁把一個時代送走,迎來了統一華夏地區的秦皇漢武,在這個政治的新紀元,科技也有 了更大的發展。在冶鐵方面,西漢中期出現了炒鋼技術,促進了整個手工制造業的進步,這 項技術歐洲人直到1750年左右才開始使用;同一時期的水法煉銅也是一個重大工藝發明。在世業方面,武帝末年已經在全國推廣了新式畜力工具一一耦犁和樓車,大大促進了生產力地 提高;西漢晚期出現了利用杠桿把杵臼改成了水石垂,這是最初在機械中有效地利用了風和水 作動力,它使谷物加工效率提高了10

30、0倍。在紡織機械方面,手搖紡車、織布機和提花機的性能都有了改進,他們使漢代中國的紡織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以 及羅馬地區。天文學方面,天文儀器得到了重大改進,落下閔創制了渾儀,并用它重測了28星宿的距度,認為天球是圓形的。當然也有讓世人驚嘆的張衡的渾天說及他發明的候風地動 儀,比歐洲最早的要早 1700年。值得一提是造紙術的發明,由于漢王朝要利用知識分子對社會進行教化,辦太學,以及 經學家們的講古學風,春秋以來的竹簡、木牘和絲帛已經遠遠供不應求了。受養蠶制絲過程 中的漂絮這一過程的啟發,當地中海沿岸羅馬帝國的學者們用埃及產的草紙和羊皮紙書寫的 時候,中國人在西漢前期就發明了

31、植物纖維造成的麻紙。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 麻類、繩頭、漁網、破絲舊綢和樹皮等造出了質量優良的蔡侯紙。這項發明注定成為全人類 的財富,引起了人類書寫材料的革命,通過促進社會信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廣泛傳播,而成 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杠桿。此外,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 歷史。秦漢時期,良醫輩出,醫藥學名著很多。這是中國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張仲景寫 成了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的基礎, 一直被后代中醫稱為經典;華佗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施行手術。第三章主要介紹了分立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盡管這一時期是戰亂時期, 科學技術在夾縫中也取得

32、在發展,而且反應了這一時期的時代特點。三國時期曹魏的馬鈞發 明了能把磚石拋射幾百米遠的拋石車,他還改進了東漢人畢嵐發明的翻車,制成了農田灌溉 抽水的龍骨水車。反映這一時代特色的是攻防武器的發明和改造,如鉤車、撞城車、云梯、 火攻車等。這個時期我認為比較突出的成就在數學領域,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勾股定理、二次方 程的解法等。成就最大的要數劉徽,他的九章算術對大部分算法做了理論性的論證,首 次用割圓術來求得了當時世界上嘴精確的 兀值。第四章主要講隋唐帝國和五代十國。隨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科技迅速發展: (一)興盛的建筑業,唐都長安,是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典范,不僅布局合理有效,而且擁 有完備

33、的給排水及供熱系統,對此后周邊的城市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朝李春修建的趙 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石拱橋,早于西方700年。(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現存最早的印刷品金剛經便是出自唐朝。(三)唐朝的醫學成就,唐貞觀年間政府辦分科醫學校,早于 西方200年;唐高宗時政府編訂藥典唐本草早于歐洲800多年;孫思邈編千金方,被尊稱為藥王。 第五章對應的歷史時期是對抗的宋遼夏金。宋朝是中國天文學的巔峰期,儀器方面有蘇頌與韓公廉的水運儀象臺;歷法制定方面,楊忠輔制作統天歷,以365.2425日為一年的長度,這個跟現在世界通用的格里哥利歷完全相同。指南針應用于北宋航海,南宋時將指南針與方位盤結合,形成“羅盤”

34、,于是才有了后來的鄭和下西洋,后來傳入西方,于是有了麥哲倫與哥倫布作的大探險。火藥的應用直接促進了兵器工匠事業的發展。火箭、火球、突火槍,都是這一階段的產 物,“管狀金屬火槍”,借火藥爆炸力發射彈丸,是現代大炮的前身。在中國火藥并沒有使社 會生活和歷史發生了真正的改變,反倒是傳入歐洲之后,引起了世界的變化。此外由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促進了中國文化教育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第六章單獨介紹了大一統的元朝。雖然元代單列出來,但是科技成就并不如前幾代突出,主要有郭守敬、王恂等為編訂授時歷,創制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 10余種天文觀測儀器。在農學方面,農桑輯要總結了中國 13世紀以前的農業生產

35、經驗,保存了大量古農書資料。第七章作者講述了跚眼前行的明朝,明代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時期,傳統科學在這一 時期開始衰退,傳統技術則走向頂峰,農學和醫藥學也有長足的發展,而西方科技的傳入揭 開了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序幕。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總結性的巨著,但比起前代,發明創造 大大減少。第八章是關于發展中落后的清朝。其實清朝就是一個衰落期,和這個時期歐洲技術進步 的節奏相比,清代始終沒有產生真正的近代意義上的技術革命,當歐洲人進去蒸汽時代時候,閉關自守的我們已經落后很多了。從第九章到第十一章談的是從大清帝國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科技發展,從“師夷長技以制 夷” “西學東漸”到中華民國的艱難探索, 再到新中國

36、的逐漸發展強大,作者為我們介紹了我們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歷程,最后道出了對中國未來科技繁榮的展望。縱觀全書,我個人有以下幾點思考:首先,再次游歷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我對此還是很自豪的。在世界所有的古文明中,中 國農業文明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從產生之后就連續地貫穿了人類的全部歷史,而另幾支古 文明都先后在不同人種的生存交匯中分化或發展成為與原來面貌大不相同的東西。由于這種 獨一無二的相對連續性,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無數燦爛的技術、文化和 科學成果,這片土地成了古代世界重要發明和發現的故鄉。在人類社會從古代向近代過渡的 過程中,這里的發明和發現曾穿過西北的戈壁沙漠,經過喜馬拉雅,通過海上航路,向西傳播,為亞歐大陸歷史推進提供了眾多不可或缺的技術條件。然而當近代文明首先在西方崛起之后,世界上最綿長的東方古中國文明卻徘徊不前。為 什么在明代之后又走向衰落了呢?結合學過的歷史和本書內容,分析其原因如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