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區別_第1頁
黃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區別_第2頁
黃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區別_第3頁
黃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區別_第4頁
黃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區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黃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區別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主產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果實成熟 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生用或炒用。白芥子性味辛溫,入肺經。功能溫肺豁痰,消腫止痛。主治咳嗽痰多氣急,胸脅痰涎停留, 外瘍流注陰疽。白芥子泥可外敷能除腫毒,對寒痰哮喘、胸脅刺痛等癥療效亦好。有皮膚潰瘍者勿用。白芥子是什么【別名】辣菜子(中藥志)【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 子,除去雜質。【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白芥條。【生境分布】主產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產量 為大。【性狀】

2、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5毫米,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 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后有薄 膜狀的胚乳粘著于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并于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 胚根亦折轉而藏于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后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 純凈者為佳。【化學成份】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堿、芥子酶、脂肪、蛋白質及粘液質。白芥子甙經 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堿及葡萄糖。酸性硫 酸芥子堿經堿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膽堿。【采收】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加工】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3、。【炮制】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一)功能主治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 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別錄: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口黃赤。又醋研敷射工毒。陶弘景: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孫思邀:治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日溫酒吞下七粒。醫學入門: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氣,中風不語,面目色黃,安五臟,止 夜多小便。又治撲損瘀血。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現代實用中藥:搗爛如泥,外用作皮膚刺激引赤藥。藥材資料匯編:功能暖胃,增進食欲,并可為中毒后

4、之催吐劑。東北藥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劑。溫肺祛痰:白芥子味辛性溫,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故能溫肺祛痰。本草衍義補遺曰: “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溫化寒濕:白芥子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除濕,故有溫化寒濕之功效,常用于反胃嘔 吐,腳氣等證。利氣散結,本品辛溫走散,專入肺經,功能利氣機而散結。常用于陰疽腫毒等證。通絡止痛:本品辛散溫通,本草綱目言:白芥子“散腫止痛,治筋骨腰節諸痛”。藥理作用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異硫氰酸芐酯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酵母菌、20種真菌及數十種其它菌株均 有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或陽性細菌的有效抑菌濃度為1 : 10(2)-3x10(2)。白芥子水浸 液在試管

5、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黃芥子甙水解產生 甙元芥子油亦具殺菌作用。抑制炎性滲出。白芥子苷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滲出,使漿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滲出減少 和重吸收。白芥子尚有鎮咳作用。增加腺體分泌。白芥子粉小量內服可使唾液分泌,胃液和胰液增加,大量可引起嘔吐。皮膚刺激。白芥子油外敷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使局部充血、發皰、溫度上升。芥子苷本身無刺激 作用,遇水后在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產生揮發油而具有刺激作用,并有強烈的刺鼻辛辣 味。抑制甲狀腺功能。大鼠連續灌服白芥子水煎劑5天,甲狀腺1311吸收率明顯降低。動物長期喂飼芥屬植物 可使甲狀腺腫大,可能是甲狀腺受抑

6、制而功能低下引起的代償性肥大。三子養親湯能抑制甲狀腺吸碘率,本藥是該方這一作用最強的中藥。蘇子也有抑制甲狀腺 功能的作用。萊菔子無此作用。其他作用。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痰多咳嗽。治療胸膜炎胸腔積液。治療膝骨關節炎滑囊積液。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結節。治療慢性炎癥性淋巴結腫大。寒痰喘咳,懸飲。本品辛溫,能散肺寒,利氣機,通經絡,化寒痰,逐水飲。治寒痰壅肺, 咳喘胸悶,痰多難咯,配蘇子、萊菔子,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若懸飲咳喘胸滿 脅痛者,可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飲,如控涎丹(三因方)。若冷哮日久,可配細

7、辛、 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盲等穴,或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 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黃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區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 一頁查看。陰疽流注,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本品溫通經絡,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腫散結止 痛。治痰濕流注所致的陰疽腫毒,常配鹿角膠、肉桂、熟地等藥,以溫陽化滯,消痰散結, 如陽和湯(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濕阻滯經絡之肢體麻木或關節腫痛,可配馬錢子、沒 藥等,如白芥子散(婦人大全良方),亦可單用研末,醋調敷患處。鑒別應用:白芥子與萊菔子、紫蘇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氣、定喘的作用,但其中萊菔子是散肺氣而 消痰,紫蘇子是堡肺氣

8、而祛痰,白芥子是溫肺而豁痰,三者功用各有所主同中有異,異中 有同。白芥子與天南星:二藥均走經絡而活無形之痰,然前者利氣機消痰結,對于寒痰阻滯經 絡所致的關節不利,疼痛及發為陰疽者宜之;后者祛風滌痰,對于風痰引起的抽搐,半身 不遂之證宜之。(三)白芥子的性味歸經【性味】辛,溫。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熱。本經逢原:辛,溫,微毒。【歸經】入肺、胃經。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胃二經。本草新編:入肝、脾、肺、胃、心與包絡之經。白芥子配伍應用配萊菔子:萊菔子辛甚,長于順氣開郁,下氣定喘,消食化痰;白芥子辛能入肺,溫可散 寒,長于利氣豁痰,溫中散寒,二藥伍用,相互促進,利氣消食,祛痰

9、止咳,降氣平喘之 力增強。配甘遂:白芥子辛溫,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間之痰誕;甘遂善行經隧水濕。兩藥相伍,祛 痰逐飲。用于治療痰涎水飲停言牙截膈之證。配肉桂:肉桂溫陽散寒而通血脈,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兩藥配伍,散寒凝而化痰滯, 常用于治療陰瘋屬陽虛寒凝證。配青皮:青皮苦辛,疏肝破氣,散結消痰。白芥子利氣散結,通絡止痛,兩藥相配,疏肝 理氣,通絡止痛。赤水玄珠曰:“芥子得青皮治脅通”。配白術:白術健脾燥濕,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兩藥合用。則健脾化飲,治療飲停 胸脅之證。本草經解曰:“同白術,棗肉丸,治胸膈痰飲”。配蘇子:白芥子利氣豁痰,蘇子下氣平喘,祛痰止咳。兩藥配伍,治寒痰喘咳痰多,胸脅 脹

10、滿,疼痛等癥。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 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 通三子養親湯)治風濕涎痰,結成痞塊:外用白芥子為末,醋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 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治翻胃,吐食上氣,及羸弱不欲動:白芥子,曬干,為末,酒服方寸匕。(普濟方)治傷寒后,肺中風冷,失音不語: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熱,帶熱包裹熨項頸 周延,冷則易之。(圣濟總錄芥子酒熨方)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真白芥子、木鱉子 各三兩(麩炒),沒藥

11、(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婦人良方白芥子散)治風濕腳氣腫疼無力:白芥子、蕓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一兩,胡桃 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圣濟總錄芥 子膏)治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涂之。(瀕湖集簡方)治小兒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調,攤膏貼之,以平為期。(本草權度)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羅、蕓薹子各一兩。搗細羅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邊疼,即吹 右鼻中,如患右邊,即吹左鼻中,仍先凈洗鼻中,吹藥。(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婦女痛經:白芥子研末備用,取10克,加入等份面粉、冰片,用老陳醋調勻,制成餅狀, 敷于神闕穴(肚臍),用膠布

12、固定,于月經來潮前5天貼一次,月經期間貼一次,一個月經 周期為一療程。3個療程即可痊愈。面神經炎:白芥子50克,研細末,米酒適量,調制成膏狀。取患側陽白、地倉、四白穴, 將膏藥攤于紗布上貼敷穴處,膠布固定,每兩天一次。淋巴結核:白芥子20克,夏枯草、浙貝母各10克,共研細末,米醋適量調勻,敷于患 處。3天換藥一次,7次即可治愈。脂肪瘤:白芥子研末取適量調為稀糊,涂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兩天一次。脂肪瘤:白芥子研末取適量調為稀糊,涂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兩天一次。跟骨刺:用生白芥子研末備用,洗凈足跟部,取白芥子粉適量,醋調成糊狀,敷于患處, 繃帶包扎固定。每天換藥一次,敷35天即可見

13、效。急性支氣管炎:取白芥子末100克研細,分3次使用。每次加9克冰片,用溫水調勻做 成餅,每晚睡前敷背部肺俞穴,晨起去掉,一般連用23次即可。黃芥子和白芥子的功效和特征區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 一頁查看。乳腺增生:取白芥子、山慈姑、制香附、橘絡各10克,水煎,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 服。7天為一療程,7個療程即可治愈。骨質增生:取白芥子、葛根、鎖陽各30克,水煎,每日一劑,代茶頻頻飲服。白芥子的副作用【副作用】(一)傳統文獻本草綱目:無毒。(二)毒理試驗ld50 :芥子油小鼠、大鼠灌服的ld50為134mg/kg和128m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 76107mg/

14、kg 和 72mg/kg。毒性反應:白芥子有強的刺激作用,內服過量會引起嘔吐,外敷局部有刺激性,時間過長 會引起紅腫、水皰,而且恢復很慢。芥子末誤入眼睛,會引起結膜水腫。說明有一定的毒副反應。(三)臨床觀察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本品性味辛溫,只宜用于寒證,陰虛內熱者服之很不適服。超過15g,會有胃不適、惡心, 甚至嘔吐等刺激反應。對于沒有白痰、沒有積液的病人,一般不宜使用。對紅腫熱痛辨證為陽證、熱證者不宜內 服和外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注意】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本草經疏:肺經有熱,與夫陰虛火炎,咳嗽生痰

15、者,法在所忌。本經逢原:多食昏目、泄氣、傷精。白芥子的做法大全白芥子燉金瓜材料:白芥子20克,金瓜350克,清湯1000克,鹽5克,雞精3克,糖1克。做法:(1)將金瓜去皮切塊,白芥子洗凈待用。(2)凈鍋上火,放入清湯、白芥子、金瓜,大火燒開轉小火燉40分鐘調味即成。牛肉燉白芥子材料:牛肉200克,白芥子10克,炮姜10克,肉桂3克,黃酒、鹽、蔥段、味精、豌豆各適 量。做法:將牛肉洗凈,切成小方塊,備用。白芥子放入紗布袋扎緊口。鍋中加入適量水,放入牛肉、 藥袋,先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煨燉。最后,加入肉桂、蔥、炮姜、鹽、豌豆 繼續燉煮至牛肉熟爛,撈出蔥、姜、紗布藥袋,以味精調味食之。藥

16、膳功效:本品溫陽散寒、益氣補血。材料: 白芥子10克,大米100克。做法:將芥菜子擇凈,用水浸泡510分鐘。鍋中加適量清水,放入泡好的白芥子,水煎取汁。 用藥汁煮大米煮粥,每日一劑,連續23天。藥膳功效:本粥溫肺祛痰、通絡止痛,適用于咳嗽氣喘、胸膈滿悶、肢體關節疼痛、麻木等。白芥子甲魚湯材料:白芥子、蘇子各12克,萊藤子15克,鮮海帶50克,活甲魚350克,蔥、姜、蒜、胡椒、 黃酒、鹽、清水、雞湯各適量。做法:(1)將蘇子、萊藤子、白芥子裝入紗布袋中,扎緊袋口備用。(2)將海帶洗凈,切成方塊;把活甲魚宰殺放血,去除內臟及爪甲,將背殼、腹板剔除, 留下裙邊,將甲魚肉切成小塊備用。(3)將甲魚塊放

17、入沙鍋中,加入蔥、姜、蒜、胡椒、黃酒、鹽,按等比例加入雞湯和水, 入沙鍋中。(4)用武火煮沸甲魚湯5分鐘后改文火煲2小時,至甲魚、海帶爛熟為止。白芥子的作用功效2017-05-1017:02|#2 樓【異名】辣菜子(中藥志)。【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植物形態詳白芥條。【采集】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藥材】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5毫米,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 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后有薄 膜狀的胚乳粘著于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并于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 胚根亦折

18、轉而藏于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后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 純凈者為佳。主產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產量為大。【化學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堿、芥子酶、脂肪、蛋白質及粘液質。白芥子甙經 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堿及葡萄糖。酸性硫酸 芥子堿經堿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膽堿【炮制】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性味】辛,溫。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熱。本經逢原:辛,溫,微毒。【歸經】入肺、胃經。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胃二經。本草新編:入肝、脾、肺、胃、心與包絡之經。【功用

19、主治】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 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別錄: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口黃赤。又醋研敷射工毒。陶弘景: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孫思邀:治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日溫酒吞下七粒。醫學入門: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氣,中風不語,面目色黃,安五臟, 止夜多小便。又治撲損瘀血。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 現代實用中藥:搗爛如泥,外用作皮膚刺激引赤藥。藥材資料匯編:功能暖胃,增進食欲,并可為中毒后之催吐劑。東北藥植志:大量用可作.劑。【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

20、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宜忌】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本草經疏:肺經有熱,與夫陰虛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本經逢原:多食昏目、泄氣、傷精。【選方】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 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治風濕涎痰,結成痞塊:外用白芥子為末,醋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 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治翻胃,吐食上氣,及羸弱不欲動:白芥子,曬干,為末,酒服方寸匕。(普濟方)治傷寒后,肺中風冷,失音不語: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熱,帶熱包裹熨項頸 周延,冷則易之。(圣濟總錄芥子酒熨方)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真白芥子、木鱉 子各三兩(麩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