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與反思吉林省公主嶺市第六中學 徐兆敏教材分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詩五首中的一首。是公元 761 年杜甫在成都所寫的一首著名歌行體詩。該詩結構分明,形式自由,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連續的韻腳變換體現了“歌”的特點, 單行的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 又體現了 “行” 的動感。 全詩打破了七言和駢偶的形式束縛,隨著詩人感情的波瀾而變化起伏,通過形象的語言呈現出了鮮明的畫面。現實的觸動、內心的渴望,使詩句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涌現。全詩先敘事,后議論抒情,寓情于描寫之中,既寫了詩人貧窮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學目標
2、一、知識目標:、 熟讀本詩,把握詩的主要內容、 了解歌行體詩的特點。二、能力目標:、進行朗讀的訓練,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2、領會全詩主旨,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及思想境界。三、情感目標:、從作品的社會背景及當時的社會狀況出發,引導學生珍惜生活,珍惜今天。2、從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仁愛情懷出發,引導學生關愛他人,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重點、難點和問題研討一、教學重點:通過朗讀,體會本詩沉郁頓挫的風格,把握全詩的主旨。二、教學難點:對“盜賊”的理解。三、問題研討:怎樣看待詩人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的想法?教學對象及學情分析本詩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在初一
3、已經學過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等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于詩人杜甫的其人其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來說,受經歷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思想的古詩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感悟能力精心安排問題,啟發學生思維,使他們在對本詩反復朗讀、解讀、誦讀的基礎上,把握歌行體詩的特點,感受杜甫憂國憂民、克己為人的博大胸襟,從而使學生受到人道主義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教學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從本詩的歷史背景開始導入,營造學習氣氛,創設特定情境。開篇語: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一首詩茅
4、屋為秋風所破歌 。為了更好地理解此詩,首先我們來再現一下本詩產生的歷史背景。 (播放多媒體課件中有關“安史之亂”的視頻內容)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場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當時田園荒蕪,生靈涂炭。這期間,杜甫四處漂泊,飽受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血淚的偉大詩篇。公元 759 年末,杜甫來到成都,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結束了流離失所的生活。然而 761 年秋,一場大風卷走了茅草,詩人在風雨中渡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詩人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二、整體感知,初步探究1 、學生齊讀課文,自我感知,初步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2、教師范
5、讀,提示學生注意詩歌的節拍、層次和韻腳,體會詩的思想感情。(用多媒體課件打出杜甫草堂的畫面,配以凄涼的樂曲)3、提出問題,初步探究。1 )全詩用了幾種表達方式?試舉例說明。明確:描寫。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風怒號下者飄轉沉塘坳”。敘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歸來倚杖自嘆息” 。抒情。如:第四段“嗚呼!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用多媒體課件將文章中的例句用紅線標出)2 )誰能用詩中的詞語簡單地概括一下每一小節的內容呢?(找部分同學概括,并請大家討論合理性,教師適當引導后加以明確。 )明確:秋風卷茅群童抱茅長夜沾濕廣廈庇寒3 )根據你的理解,從第1 節到第 4 節,詩人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6、?(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予以明確。 )明確:痛惜無奈凄苦憂國憂民三、深入探究,感悟主旨這部分主要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喚起學生積極思維,再通過教師的點拔歸納,引導學生揣摩詩歌語言,深刻體會詩歌特點,從而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1 、探究第一節:設計問題( 1) :第一節中,詩人用一系列動詞“號” 、 “卷、 ” “飛” 、 “渡” 、 “灑” 、 “掛” 、 “飄” ,動態地組成了一幅幅圖畫。為什么這些茅草能如此牽動詩人的視線呢?通過討論明確:詩人多年飄泊,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和他作對,怒號而來,卷去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焦急萬分呢?“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
7、卻隨風“飛”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無法收回來,這一幕一幕都緊緊地牽動著詩人的視線,撥動著詩人的心弦。詩人雖然沒有直接地抒情達意,卻通過這種動態的、富有濃烈感情色彩的客觀描寫說明了自己的當時的窮困處境和焦急心情。(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個衣衫單薄的老人拄著拐杖,眼巴巴地看著狂風把他茅屋上的草一層層地卷走,吹過江,灑在江郊,有的掛在樹上,有的掉到池塘里。老人臉上露出焦灼和怨憤之情) 。請學生觀看后指出還可以再畫面上補充一些什么?通過討論調動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詩中意境的理解。2、探究第二節:設計問題( 1) :在第二節中詩人寫到“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詩人當時只有49 歲,為什么“老無力”了呢?
8、“老”字有沒有別的含義?通過討論明確:更主要的是寫詩人的心情。詩人飽經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設計問題( 2) :為什么詩人把群童說成了“盜賊” ?通過討論明確:作為一個心憂天下,始終將自己關注的目光投在社稷百姓身上,充滿悲憫情懷的偉大詩人,把小孩子稱為“盜賊”絕對不是本意,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在當時窮困潦倒的處境下,憤懣的心情而已。杜甫與其說生孩子們的氣,倒不如說生社會的氣,是動蕩的社會造成了百姓的貧困和災難。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 !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走茅草。這一切,都是為結尾做的
9、鋪墊。設計問題( 3) :在“歸來倚杖自嘆息”一句中, “自”說明了什么?詩人嘆息的又是什么?通過討論明確: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能自己嘆息,一個“自”字寫出了詩人的無奈,下筆沉痛。而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群童又頂著狂風抱茅時,他嘆息的內容,也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自己,還有那些同樣處境的無數百姓,以及給人們帶來無數痛苦的社會狀況。(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群孩童把茅草抱走跑進了竹林,老人倚在拐杖上,搖頭嘆息) 。3、探究第三節:設計問題( 1) :在第三節中,哪一句最能進一步說明詩人的窮困?通過討論明確: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被子破舊,又冷又硬,不能御寒, 被里還破 了,形象具體地
10、寫出了詩人凄慘的處境。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人是寫不出來的。設計問題( 2) :在“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一句中, “少睡眠”和“何由徹”矛盾嗎?通過討論明確: “少睡眠”是因為頻繁戰亂,飽受痛苦,憂國憂民,以致夜不能眠。 “何由徹”是因為眼前的處境“長夜沾濕” 。一縱一收,從安史之亂的痛苦經歷,回到現實。(多媒體課件展示:濃密的烏云,昏黑的夜晚,飄潑的大雨,漏雨的茅屋,破舊的被子)設計問題( 3) :這重重的不幸,如果換了是你,你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根據學生的討論,教師自然地引出第四節中詩人的表現。水到渠成。4、探究第四節:設計問題(1) :怎樣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一句中的“安得
11、”?通過討論明確:這是詩人欲得而不能的一種想象,是詩人的理想和愿望。設計問題(2) :你怎樣看待詩人在窘困的環境下,產生出的“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的想法?通過討論以及利用多媒體課件列舉詩人其他描寫戰亂和百姓痛苦的詩作,如:石壕吏 中寫到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 “室中更無人, 唯有乳下孫, 孫有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 。可以看出,戰爭殘酷,死傷慘重,民不聊生,衣食無著,就連老婦人也被逼上戰場。月夜中寫到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 ,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在逃亡中和在長安俘虜營中所寫的。痛訴上戰爭給詩人
12、帶來妻離子散的痛苦。從而明確得出:詩人推己及人,生出這樣的愿望是基于對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體會。詩人的人文關懷意識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使他寧愿凍死,以換取天下窮苦者的溫暖。這句詩使詩人的崇高理想和熱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躍然紙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價值所在。設計問題 ( 3) : 第四節以七言為主, 間有九字句和二字句, 對于詩人情感的表達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通過討論明確:句式長短不齊,韻律回轉變換,有一種參差錯落、曲折跌宕的感覺,這有助于表現詩人坎坷的生活和悲涼的心情,能夠迸發出激越憤懣的力量。設計問題( 4) :通過分析探究全詩,請回答詩人僅僅是為了“茅屋為秋風所破”而“歌”
13、嗎?通過討論明確:詩人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 “茅屋為秋風所破” 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自身的痛苦來表現所有“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不僅在為自己的境遇而“歌” ,更是在為人民的“疾苦”而歌。進一步解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詩歌的主旨。設計問題(5) :如今杜甫草堂依舊在,現在的浣花溪畔已是一幢幢高樓拔地起了。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詩人的理想得以如實了。假如你通過時空隧道見到了杜甫,你最想對他說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引導學生珍惜今天的生活,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實現情感的升華。四、再次閱讀本詩(多媒體課件展示郭沫若和朱德對杜甫評價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對哲
14、,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杜甫的詩所產生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文藝的范圍,詩中愛國愛民的精神千百年來感召后世,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再次齊讀全詩。五、課堂小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歌行體古詩。本詩以七言為主,間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層次清晰,語言樸素,朗朗上口,極富感染力。全詩共4 節:每一節寫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節寫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節寫長夜沾濕的凄苦。第四節寫期盼廣廈的美好愿望。前三節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己的痛苦,情緒含蓄壓抑;最后一節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國憂民之情,激越軒昂。前三段的
15、層層鋪敘,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韻律的跌宕,情緒的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甫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展現了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胸襟。課外研究性學習本詩形式自由,曲折跌宕,揮灑自如,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1 、試研究歌行體詩與七言詩的區別。研究方法:從句式、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比較不同。2、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繪畫、朗誦、表演、舞蹈、寫作等)再現本詩。教學反思1 、由于社會環境、時代背景的不同,學生對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境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局限。本課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展示呈現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面貌,為學生營造詩的氛圍,然后再從字詞小節全詩,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去探究。在
16、初步探究部分,注重巧妙設問,側重學生的自我感知、自我體會,教師適當地進行點拔;在深入探究部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討論,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世界的理解,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當時所經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從而激發學生愛國愛民的思想感情;在課外探究部分,采用了讓學生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再現本詩的方法,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化了所學的知識,也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和體會本詩。2、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公然抱茅入竹去”這部分的理解略有偏頗,認為是詩人在諷刺世態的炎涼。教師通過引用詩人又呈吳郎中的話“不為困窮寧有此” ,予以講解和分析,使學生明白了,正是因為戰亂使得人民貧困不堪,才會使得這些孩子頂著狂風來抱這些不值錢的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品技術轉讓合同
- 干粉滅火器買賣合同
- 商鋪租賃合同擴大面積補充協議
- 外包門窗安裝合同
- 發電機采購合同書
- 醫院食堂承包經營合同
- 公司廣告制作服務合同
- 錄音機采購合同
- 茶藝師練習試卷附答案
- 計劃財務部練習卷附答案(一)
- 全國城市一覽表-excel
- 綠色施工實施細則及評價標準
- 瘋狂動物城臺詞(配音片段)
- 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Excel版)
- A4版2023陜西省中考英語答題卡word版可以編輯
- 02R112 拱頂油罐圖集
- 高考臨界生輔導一生一策
- 寧波業主、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指導規則
- MT/T 94-1996液壓支架立柱、千斤頂內徑及活塞桿外徑系列
- GB/T 27689-2011無動力類游樂設施兒童滑梯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專題六古詩文默寫與詩歌鑒賞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