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概論》答案教學資料_第1頁
《人文地理學概論》答案教學資料_第2頁
《人文地理學概論》答案教學資料_第3頁
《人文地理學概論》答案教學資料_第4頁
《人文地理學概論》答案教學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人文地理學概論答案-人文地理學概論期末復習要點1、地理學名稱的由來古希臘著名學者埃拉托色尼首創了“地理學”這一名詞,并力圖說明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的關系。2、人文地理學創始人代表人物:拉采爾3、人地關系“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拉采爾4、人地關系“適應論”的代表人物適應論是人們對其周圍自然環境的適應,二是一定區域內的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提出了“協調”思想,即人類需要主動地、不斷地適應于環境對人類的限制,而這種“適應”,實際上是一種不斷的調整,是人類有意識地對人地關系的協調。代表人物:美國

2、學者巴羅斯5、人地關系“和諧論”的代表人物人地關系:是適應論,協調論的繼續。和諧是指矛盾雙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稱和睦英國學者羅士培提出“協調”思想6、人地關系的“挑戰與應戰”學說湯因比的“挑戰與應戰”學說,對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戰和應戰”、“逆境美德”、“中庸之道”三原則7、地理科學的三大原則因果原則、綜合原則、范圍原則(比較原則)8、區域學派的代表人物區域學派:認為區域和區域差異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哈特向9、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經驗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方法論、人本主義方法論、結構主義方法論10、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異同點1、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相同之處(1)人的生物特性與文化傳統的傳遞與

3、繼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遺傳是縱向的,而文化的繼承是橫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舊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種取代舊物種實現,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體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不同2、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的不同之處(1)二者在其發展過程中,既隨著環境變化而發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穩定性(2)兩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過新的性狀和新的文化的產生而實現其變化以增強其適應性(3)在新的取代舊的過程中,都是通過競爭與選擇而實現的(4)在競爭與選擇過程中,環境起著關鍵作用11、文化傳播和擴散的形式1、擴展擴散(1)接觸擴散又稱傳染擴散,指某種文化現象易于為接觸者所接受,幾乎接觸該文化

4、現象的人,如同接觸到易于傳染的病菌一樣,就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文化現象,從而實現了其擴散。(2)等級擴散指該文化現象的傳播或接受該文化現象的人,在空間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種等級現象。(3)刺激擴散指某種文化現象由于某種原因而無法在一地存在,人們不得不將其做某種程度的改變,使其得以存在并傳播。2、遷移擴散遷移擴散是指某種文化現象與擁有這種文化現象的人或集團緊密聯系,當擁有這種文化的人、群體遷移到新的地方,遂將該文化傳播到該地。遷移擴散是由具有這種文化的人傳播出去的,比擴展擴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這種文化本身的特點。另外,由于是隨人遷移,特別是遷移到遠處,使這種文化區出現些孤立的點或小區,其與原文化區在

5、空間上不連續。12、文化區類型及其區別(1)形式文化區形式文化區是指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文化區形式文化區的特征是具有一個文化特征表現典型的核心區、文化特征相對一致而又逐漸弱化的外圍區及邊界較為模糊的過渡帶(2)功能文化區功能文化區是以該文化特征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例如,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都是一個功能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都有中心,它是對該區內某種功能起著協調和指導作用的所在地。(3)鄉土文化區鄉土文化區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區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域自我意識,這

6、種自我意識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還用一種符號作標志。鄉土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的差異性在于其既無功能中心,又無明確的邊界線,與形式文化區的區別在于其區內缺乏形式文化區那種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13、人口的構成類型人口的構成類型:是指一定地區、一定時點的人口單位內部不同屬性之間的比較關系。b.根據人口構成因素的特點和性質,人口構成可歸納為:人口自然構成:性別構成;年齡構成;種族構成人口經濟構成:產業構成;職業構成;收入分配構成;消費構成人口社會構成:語言構成;民族構成;宗教構成;婚姻構成;家庭構成人口質量構成:身體素質構成;文化素質構成;思想素質構成人口地域構成:自然地域構成;行政地域構成;城鄉構

7、成14、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特點分布不平衡:(1)人口分布有明顯的中低緯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2)四大人口稠密區: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歐洲;北美洲東部(3)人口稀少區:“干、冷、熱、高”地區15、國際人口遷移規律16、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標,它反映一定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人/KM2),又稱算術密度17、人口老齡化的界定老齡化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

8、的7%,18、人口增長模式類型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高低過渡型高低高現代型低低低19、民族的特性共同語言:語言是區分民族的主要標志。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質:包括各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及心理情感。20、民族島和隔坨的概念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區的少數民族分布區面積有大有小,面積大的可以稱為民族省,小的則可稱為民族島在城市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可以稱之為民族鄰里或隔坨。21、人種類型及其基本特征人種類型:一:最初的人種劃分是以膚色為主。從生物學觀點出發,根據膚色將人種分為三類:1.黃種;2.白種;3.黑種二:也有人主張將澳大利亞作為

9、棕種分出,共分四類:1.白色種族群;2.黃色種族群;3.黑色種族群;4.棕色種族群三:世界地理人種主要分成以下幾類:1.亞洲地理人種2.歐洲地理人種3.非洲地理人種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5.印度地理人種6.澳大利亞地理人種此外還有美拉尼西地理人種、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和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22、種族與環境的關系(1)膚色:取決于人體內部色素沉淀量的多少,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強度呈正相關。(2)體型:生長于寒冷氣侯區的人比生長于炎熱氣侯區的人其身體較肥大,而后者身體趨向于細長。(3)發型:黑種人的發型為氈狀或絨球狀的,這是系避免灼熱陽光曬傷頭皮的一種保護性適應,而白種人為波浪狀的金發或棕發,這種

10、松軟的頭發是為了使頭皮抵御嚴寒的氣侯,而黃種人介于二者之間。(4)鼻子的形狀及鼻孔大?。喊追N人鼻梁長鼻孔小,這是因為長鼻梁可以使空氣進入肺部之前進行預熱,鼻孔狹小有助于保存體內的熱量,而黑種人鼻梁短且鼻孔大,有助于散發體內多余的熱量。(5)嘴唇的薄厚:粘膜表面廣大有利于熱量的散發。(6)第三期毛發層的發達程度:白種人最發達,黑種人最不發達,黃種人介于二者之間。(7)血型:黑種人O型血最多,占本種族48.158.6%,次為A型。白種人O、A型大體相當,AB型最少。黃種人A型最多,次為O型,AB型在三大種族最高。(8)指紋:黃種人:斗形紋為主。黑種人:弓形紡為主。白種人:箕形紋為主。23、民俗特征

11、民俗作為民族社會心理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直接反映并影響著一個時代的民族精神和社會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的一些特征。內涵的特征包括民族性、地方性、集團性和約束性;外延的特征包括承傳性和變異性。24、中國主要方言的地域分布(1)漢語:漢族語言,一部分少數民族也使用,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七大方言,四大官話,吳語系江南地區閩語系福建大部贛語系江西大部湘語系湖南大部客家語系福建江西廣東局部粵語系廣東大部北方官話其他地區(2)藏緬語族:青藏高原,四川,甘肅,青海,部分地區(3)苗瑤語:云南,貴州,廣西,湖南,四川(4)壯侗語族:除漢語之外我國最多人使用的,

12、云南南部。25、語言傳播與擴散的影響因素26、地名景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反映相對位置的:山南水北為之陽、山北水南為之陰以自然地理實體為中心,取東南西北方位: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以河流為參考系:河之源:湟源、凌源等;河之中:漢中、邁中、場中;河之口:丹江口、漢口;河之岸:臨汾、臨沂與地形有關的:鞍山、巫山、黃岡、南泥灣、井崗山與水體有關的:黑龍江、浙江、松江、北海、寧波、上海27、宗教在空間上的存在形式28、世界三大宗教的空間傳播路線29、不同階段的農業分布空間格局30、主要農作物種植園的區域分布31、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1)現代農業是商品性農業(2)由于廣泛應機械和現代科技成果,農

13、業勞動力在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很低(3)現代農業為高產、高效農業(4)現代農業農場規模大,專門化程度高(5)現代農業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或農工商聯合體)社會化程度高32、工業布局的原則與區位指向原則:1.自然條件2.資源條件3.能源條件4.市場條件5.勞動力條件6.工業發展的環境條件33、工業點、工業區、工業地區和工業地帶概念1、工業點:由一個或為數不多的小型工業企業組成的工業地域單元。2、工業區:是以一個或幾個大中型工業企業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工業企業組成的工業企業群體。面積從幾平方公里到十幾平方公里不等。工業區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業城市,在地域上表現為城市的一部分,少量分散分布在礦山、林區和

14、水電站。3、工業地區:是由兩個以上的工業樞紐,聚集在幾千到幾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城市群。4、工業地帶:是由重要交通線(沿海、江、湖、鐵路、高速公路)連接起來的若干工業地區、工業樞紐等形成大型帶狀工業地域系統。在地域上表現為城市地帶。34、城市區位與環境關系1)城市環境問題;A一般認為,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2)城市交通問題;A城市交通問題的表現形式: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問題;步行者問題;停車問題;3)城市住宅問題;我國城市的住宅問題:住宅建設滿足不了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現行住房制度弊端尚未得到克服;城市危房、棚戶區改造步履維艱;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不夠理想;4)城

15、市社會問題;A就業問題;B貧困問題;C老年人問題;D社會責任感缺乏;E種族與社會爭端;F內城問題。35、城市體系的概念36、城市化的動力機制(一)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動力;A農業生產力水平及剩余糧食的生產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B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二)工業化是城市化直接動力;(三)第三產業是城市化的后續動力;(四)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內生決定力量(五)人口與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續城市化進程37、旅游與環境的關系表現形式旅游與環境之間有獨立關系、沖突關系和共生關系三種38、旅游開發對區域的影響(一)、旅游對區域經濟的影響1旅游與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發展旅游業是廣

16、大發展中國家賺取外匯、實現工業化的一種手段。2旅游與收支平衡不論是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旅游業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賺取外匯,改善收支平衡狀況。3旅游與就業一般認為,旅游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帶動相關部門如建筑、漁業、制造業、輕工食品、商業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因此發展旅游業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4旅游與稅收5旅游與經濟結構:促進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6旅游對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1)、旅游過度超前發展(2)、通貨膨脹和土地價格(二)、旅游對區域環境的影響1旅游對自然環境的影響(1)、旅游與植物:不同的旅游活動對植物產生不同的影響。(見教材264頁)(2)、旅游與水質量:

17、造成水質污染和破壞。(3)、旅游與大氣質量:加劇大氣污染。(4)、旅游與野生動物: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影響。間接影響: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使得某些動物數量急劇增長,從而刺激爭奪食物的“戰爭”,這對弱小的動物將產生致命的打擊;旅游者購買旅游紀念品的愿望和本地居民急于賺錢的欲望,導致大量野生動物被暗殺。(5)、旅游與地質:可造成一些地質景觀的破壞。2旅游對人文環境的影響(1)、旅游對風景區的影響(2)、城市基礎設施的變化: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城市衰落地段的更新和恢復,也可刺激傳統城市和信貸之外的次一級中心的形成。(三)旅游對區域社會影響(一)旅游地居民態度從歡迎到憎畏(二)示范效應(三)旅游和社會道德(四)旅游與宗教(五)旅游與語言(六)旅游與健康39、地理空間衰減規律及其影響因素40、政治地理學對于大國、小國的界定41、世界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42、地緣政治學的代表性學者及其理論學說43、行為空間及影響因素行為空間是指人類活動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類直接活動的空間范圍,也包括人類活動的間接范圍。一、通勤活動的行為空間限制因素:1、能力限制因素2、共軛限制因素3、權威限制因素二、購物活動的行為空間主要與消費者自身的行為特征,商業環境,居住環境及社會環境方面有關。三、鄰里、同事、友人之間的交際,交際行為空間的范圍較?。褐苣?、節假日的閑暇時間較多44、可持續發展概念、內涵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