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概念(45張)課件_第1頁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概念(45張)課件_第2頁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概念(45張)課件_第3頁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概念(45張)課件_第4頁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概念(45張)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章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區位概念區域與經濟區域的內涵區域經濟的含義區域經濟學的概念重要問題 第一節 區位概念 第二節 區域與經濟區域 第三節 區域經濟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第一節 區位概念 一、經濟區位 二、區位單位三、區位因素四、區位決策第一節 區位概念 一、經濟區位 1.區位:為某一主體或事物所占據的場所,具體可標識為一定 的空間坐標。2.經濟區位:則是某一經濟體為其社會經濟活動所占有的場所。 工業生產-工業區位 場所 居住活動-居住區位 城市經濟活動-城市區位 3.由空間位置所標識的經濟利益差別 由于距離某一個或幾個特殊地點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場、供求、運輸成本等方面的差異問題所形成的經濟

2、利益差異。 1、經濟區位經濟主體所占據的場所。具體表現為空間的位置。討論: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經濟區位的影響?2、區位單位布局于區位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經濟單位,是區域經濟的主體。各種經濟法人單位,生產單位。二、區位單位1.定義:指布局于某一區位上的某一社會經濟統一體內的各個組成部分,它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2.內涵:因研究層次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工業區某一工業整體 更微觀層次-一個工廠、大樓、公司的業務部門等3.結論: 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主體因素,是社會經濟活動區位布局的物質實體。 第一節 區位概念 3、區位因素(因子)區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制約因素。區位的優劣取決于四個區位因素:(1)地區性投

3、入:具有地區性的不易轉移的投入物供給。(2)地區性需求:具有地區性的不易轉移的需求狀況。(3)輸入的投入:從區位外部輸入的投入物供給。(4)外部需求。從向外部市場銷售可轉移產出中得到的凈收入情況。四、區位決策 為追逐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各決策主體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相應的約束條件選擇最佳的區位。第一節 區位概念 1、區位決策經濟主體的區位選擇過程。生產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動性和分割性,不同區位的區位因素有很大差異:優勢區位將給經濟主體帶來額外的經濟利益:優勢區位將吸引大量廠商、居民的聚集,并帶動資金、人口、物資的聚集。但即使區位因素是均質的,聚集本身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仍會產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鎮。2、區

4、位選擇與生產者、消費者均衡(1)生產者均衡。(2)消費者均衡。由于所處空間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業和消費有很大的差異。3、廠商與居民區位選擇的一般趨勢(1)區位優勢改善了資源約束和收入約束,貨幣效率提高:區位優勢,對于廠商,同樣的投入可以增加產出,或者同樣產出可以節約成本;對于消費者,同樣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滿足可以降低支出。(2)對于區位優勢的競爭必然出現:提高土地使用價格;廠商之間的競爭使得市場份額縮小,產品價格下降造成廠商利潤的下降,直到集聚規模達到最大。居民聚集,相互競爭使得房地產價格上漲,工資水平下降;擁擠成本增加,達到最大人口密度。經濟從其他區位繼續發展,這樣使得各地的區位

5、趨于均衡。4、區位決策偏好(1)居民的區位決策偏好。不同收入階層貨幣支出的邊際效用不同,高收入階層對于較大的空間更具有偏好,而對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對較低。對于較高的交易費用可以承擔或者不太在乎。因此高收入階層對于區位的依賴程度較低,居住在城鎮郊區。(2)廠商的決策偏好。勞動密集型廠商對于人口聚集地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加工企業對于原料的購進和產品的運出距離較敏感。小廠商必須緊緊依賴中心聚集區域;大型廠商可以遠離城區以節約土地成本。三、區位論的精粹在經濟活動中尋求:1、最低運輸費用和最低生產成本。2、最低的購買價格。3、最大市場區位和最大利潤。4、最優地利用社會經濟基礎,以求獲得最佳的生產、生活條件

6、和適宜環境。四、區位論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1、農業生產布局集約化經營和農業產業化問題。必須重新思考,以使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更符合國情,更符合中國絕大部分農村的實際狀況。2、節約運輸我國運輸業的區域差異較大,發達與很不發達交錯并存,導致農副產品豐收成災、資源浪費的例子太多。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對搞好我國的工業區劃、合理安排工業投資布局等都具有直接的指導價值。3、城市的作用城市應在所在的地域中,發揮中心地的功能。以城市為中心,形成緊密聯系的區域經濟。城市規模越小,中心地等級越低,它所發揮的功能也越小。第二節 區域與經濟區域一、區域 二、經濟區域第二節 區域與經濟區域一、區域 1.定義(1)國家的一個特

7、殊的經濟上盡可能完整的地區。這種地區因自然特點,以往的文化積累和居民及其生產活動能力的結合而成為國民經濟總鎖鏈上的一個環節。(1922) (2)根據一定目的和原則劃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圍的空間,是因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內聚力二歷史奠定,并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能獨立發揮功能的有機整體。,是政府計劃、政策的實施地區。(魏后凱)第二節 區域與經濟區域一、區域 2. 分類20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布德維爾吸收佩魯空間方法的框架,吸收地理學區域思想,將區域方法分為三類: 均質區域,即某區域內各變量一致性最大,區際分異最大。以經濟、自然條件、政治、文化等為標準。 極化區域,雖然異質,但在功

8、能上關系密切的區域。或者指地理空間中地方化的異質連續地域,其不同部分通過圍繞區域增長極的相互關聯而相互依存。 計劃區域,是指實際存在的管理區域,它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創造,是政府計劃、政策的實施地區。二、經濟區域 1.定義:人的經濟活動所造就的、圍繞經濟中心而客觀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并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或指經濟活動相對獨立、內部經濟聯系緊密、體系較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間。2.特點(與地理學區域比較): 人的經濟活動的產物; 不能無限劃分; 不是固定不變的; 開放的,界限是模糊的。第二節 區域與經濟區域3. 非平衡、非線性的開放系統。 非平衡性:子系統及其單元的功能、

9、作用不是均勻的。 非線性:各子系統的增長不成比例、系統的整體功能不可加 性和與之相關的放大作用。 開放性:從外部環境獲得物質、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散物質、能量,并傳遞信息;且各子系統是相互聯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閉的。 長三角經濟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4個省份及直轄市共計30個城市。這30個城市是: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南通、泰州、鹽城、徐州、淮安、宿遷、連云港、杭州、寧波、舟山、紹興、湖州、嘉興、臺州、金華、衢州、麗水、 溫州、合肥、馬鞍山、蕪湖、滁州、淮南第二節 區域與經濟區域 第三節 區域經濟 一、區域經濟的含義二、研究區域經濟的現實意義 第三節 區域經濟

10、 一、區域經濟的含義1.經濟發展: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福利增長過程,它不僅是一種財富和經濟機體的量的增加和擴張,而且還意味著其質的方面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創新,社會生活質量和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2.區域經濟發展的含義 : 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在一個長時期內持續穩定的增長; 居民生活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人們有相當程度的安全感; 生產要素數量不斷增加,足以滿足生產投入的客觀需要;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的轉變,形成持續的高級化變化過程; 社會結構不斷完善,收入分配不斷趨向公平與合理; 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發展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 文化發展、觀念習俗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11、; 經濟運行及其調控的機制趨于完善和健全。 二、研究區域經濟的現實意義 1.二次世界大戰后, 眾多發展中國家除了經濟上落后、政治上不穩定以外,區域發展上的不平衡,呈現典型的區域發展的“二元性”。2.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發展經濟學想從經濟上解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不對稱,平衡二元經濟的利益沖突,但在調節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上卻沒突破。3.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研究中討論得最熱烈的話題之一。4.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區域發展政策)產業結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處于不同發展階段; 市場發育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經濟體制的轉換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12、存在兩個相反有互補的梯度差,即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遠遠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又要比東部地區豐富得多; 第三節 區域經濟 不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因此,必須妥善地解決一個國家內部的區域發展問題,這將直接影響我國邁入世界性經濟增長的進程和國家的實力。經濟發展速度不同造成的人均產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擴大,并呈上升趨勢。5.弊處: 第三節 區域經濟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三大基石: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資源稟賦差異)經濟活動的不完全可分性(集聚經濟)產品和服務的不完全可分性(轉移成本:時間、運輸、信息、心里成本)(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一

13、、研究區域結構變動的理論地域分工理論二、大國經濟的區域化發展規律 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理論三、經濟增長理論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一、研究區域結構變動的理論地域分工理論1.定義:社會分工的空間表現方式,相互關聯的社會生產體系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包括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及要素稟賦理論等。2.絕對優勢理論 亞當斯密將不同國家的同種產品的成本進行直接比較,認為在某種產品上所花成本絕對的低,就稱之為具有“絕對優勢”,只有這種產品才應該被生產,并出口換回自己在生產上不具備絕對優勢的產品。 按絕對優勢理論,一個沒有任何絕對優勢產品的地區就不能從貿易中獲利。然而,現實的地域分工與貿易并非如此。3.比較優勢

14、理論 淵源于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國際分工理論,他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通過分析兩個國家在單一生產要素上的差異,從理論上證明了比較優勢的存在和貿易的互利性,奠定了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積極意義在于:指出區域貿易的理論基礎:只要有相對成本優勢,區際貿易就能以較少的勞動耗費取得較多的使用價值。區域貿易理論基礎:只要有相對成本優勢,就能以較少的勞動取得較多的使用價值; 提出了區域交換特殊規則:相對值的高低。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4. 異處: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區域是一個具有整體利益的綜合體,其競爭是在區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上的,因而受到競爭法則的支配。 絕對優勢理論:把區域僅僅視為商品生產的

15、區位,忽略了其作為一個綜合主體具有整體利益的作用。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5.要素稟賦論 解釋了導致產品比較成本區域差異的關鍵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不同的來源各部門技術不同: 資本密集型產品各種生產要素稟賦不同: 較稀缺相對價格高勞動密集型產品較豐富相對價格低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6.要素稟賦論和比較優勢理論比較相同:都使用相對比較原則來說明比較優勢 李嘉圖:著眼于商品本身的差異不同:不足:要素稟賦論假設生產要素總量既定不變且得到充分利用,采用的是短期靜態比較分析,缺乏長期動態的觀點且把技術因素視為無差別、相對靜止的既定因素,顯然有悖事實。 要素稟賦理論:引入資本,對導致比較優勢產生的原因作

16、了深刻、科學的研究,完善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7.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 按赫俄理論,各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應越來越少,而南北國家之間的貿易將擴大。然而事實恰恰不然,這現象暴露了赫俄理論的局限性,從而也推動了比較優勢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有:人力資本論、技術要素論、產品周期理論、規模經濟貿易理論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二、大國經濟的區域化發展規律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理論 1.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理論 基本觀點:區域差異是均衡機制失靈的表現,而這種失靈主要產生于市場的不完善,妨礙要素流動的制度性瓶頸。 缺點: 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視為同質

17、的一元經濟,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差異不僅表現為多層次的經濟發展水平,而且表現為多類型的經濟形態; 假定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已經成熟,從而把要素流動和經濟均衡增長直接聯系起來; 忽略了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因素。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2.無時間變量的區域非均衡增長理論 (1)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1957年,經濟學家繆爾達爾(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經濟”概念和“二元空間結構”理論,認為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別性,主要是區際人均收入工資水平和利潤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且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經濟。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2)區域經

18、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以產品生命周期為基礎,以梯度來表示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區域可被分為低梯度區域和高梯度區域。高梯度區域的產業主要由處于創新階段的興旺部門所組成。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 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勢及其轉移;產業結構的更新是區域經濟向高梯度發展的根本動力; 產業結構的更新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秩序地從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轉移。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3)增長極理論 20世紀50年代,法國著名經濟學家佩魯提出,把經濟空間劃分為計劃經濟空間、力場作用經濟空間和均質經濟空間三種類型,關心的主要是增長極的結構特點,尤其是產業間的關聯效益,而忽略了增長極的空間含義

19、。20世紀60年代初,羅德溫(L.Rodwin)首次提出增長極的空間含義。 20世紀60年代中期,布代維爾重新系統分析了經濟空間的概念,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與一定地理范圍相聯系的經濟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且包含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系,強調了增長極的空間特征。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赫希曼,指出增長極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兩種影響:“極化效應”(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應”(trickling-down effect)。 繆爾達爾赫希曼假說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卡爾多(N.Kaldor) 1970年他提出“相對有效工資”概念,即貨幣工資與生產率增長率的比例。卡爾多及繆爾達爾赫希曼模型的局限性

20、: 都是循環模型,缺乏對初始優勢條件的有力解釋; 卡爾多模型中的有效工資概念無法解釋生產力行為如何引起較快增長的機制。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3.有時間變量的區域非均衡增長理論 1965年,威廉遜發現,經濟增長中區域間不平衡程度的變化呈倒U形,亦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域間經濟發展趨同。1991年又指出,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貫如此。 4.評述尚待解決問題 增長無論處于哪一階段是否都存在對非均衡的依賴性?增長對非均衡的依賴性是否存在某種客觀限制?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所要求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怎樣判斷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合理性?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三、經濟增長理論 1.經濟增長,

21、是指后期的國民經濟產出量在規模上比前期增加。 2.經濟增長的方式 3.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勞動、資本、人力資本、土地、技術等。4.其他經濟增長理論: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新古典增長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發展低階段:大規模物質財富增長經濟較高階段:大規模的信息和服務經濟為主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四、現代區域經濟理論1、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 關稅同盟理論 自由貿易區理論 共同市場理論 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 綜合發展戰略理論四、現代區域經濟理論2、總部經濟的理論體系 3、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理論 4、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理論與增長極理論關鍵術語 經濟區位 經濟區域 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學思考題 1.經濟

22、區位的含義是什么? 2.經濟區域和區域經濟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3.研究區域經濟的意義是什么? 4.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有哪些內容?主要參考文獻1郝壽義等.區域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2張有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北京:北方工業大學(研究生論文),2001 1、不是井里沒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夠深。不是成功來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夠多。2、孤單一人的時間使自己變得優秀,給來的人一個驚喜,也給自己一個好的交代。3、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4、心中沒有過分的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說多余的話,自然

23、禍就少。腹內的食物能減少,自然病就少。思緒中沒有過分欲,自然憂就少。大悲是無淚的,同樣大悟無言。緣來盡量要惜,緣盡就放。人生本來就空,對人家笑笑,對自己笑笑,笑著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謝花開,豈不自在,哪里來的塵埃!5、心情就像衣服,臟了就拿去洗洗,曬曬,陽光自然就會蔓延開來。陽光那么好,何必自尋煩惱,過好每一個當下,一萬個美麗的未來抵不過一個溫暖的現在。6、無論你正遭遇著什么,你都要從落魄中站起來重振旗鼓,要繼續保持熱忱,要繼續保持微笑,就像從未受傷過一樣。7、生命的美麗,永遠展現在她的進取之中;就像大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負勢向上高聳入云的蓬勃生機中;像雄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搏風擊雨如蒼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波濤洶涌一瀉千里的奔流中。8、有些事,不可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