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與鑒別診斷_第1頁
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與鑒別診斷_第2頁
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與鑒別診斷_第3頁
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與鑒別診斷_第4頁
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與鑒別診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定義:神經根型頸椎病系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理改變所導致神經根受壓引起相應神經分布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總稱。病因:頸椎間盤向側方突出椎體后緣及外緣骨贅形成小關節及鉤椎關節(Luschka)增生肥大黃韌帶、后縱韌帶的局限性肥厚凸向椎間孔發育性頸椎管狹窄、頸椎病不穩根袖處蛛網膜粘連發病特點: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各型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常為單側發病,多見于30-50歲患者,以男性居多,與外傷無明確關系,常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發生于C4-C5以下,以C5、C6、C7神經根受累最多見。癥狀和體征:一、頸痛和頸部發僵:常見最早出現的癥狀,非神經根型頸椎病所特有,疼痛可向肩部及肩胛

2、骨內側放射,也可伴有頸椎活動受限、椎旁肌肉痙攣以及椎旁壓痛,伴有頭痛癥狀者也并非少見。癥狀和體征:二、上肢放射痛,根性痛:最常見、最典型、最重要的臨床表現,有時甚至是唯一的臨床表現,疼痛范圍與受累椎節的脊神經分布區相一致。急性發作者疼痛劇烈,有時難以入睡。頸椎旋轉、側屈或后伸可誘發根性痛或使其加劇。椎間孔擠壓試驗(Spurling試驗)、后仰位椎間孔擠壓試驗(Jackson壓頭試驗)、臂叢牽拉試驗、肩關節外展緩解試驗常可陽性。椎間孔擠壓試驗試驗:檢查者位于患者的后面,患者坐位,頭向患側傾斜,并后伸,檢查者用雙手(手指交叉位)向下按患者頭頂部,誘發或加劇患側肩部及上肢疼痛為陽性。后仰位椎間孔擠壓

3、試驗試驗:患者取坐位,頭稍后傾,檢查者將手置于其頭頂部并縱向施加壓力,若出現患肢疼痛加重、放射痛,即為陽性。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取坐位(站位亦可),稍低頭,檢查者立于患側,一手扶患側頭部,一手握患側腕部,然后兩手向相反方向推拉,若出現放射性疼痛及麻木,為陽性。肩關節外展緩解試驗:肩關節外展,屈肘后將手置于頭頂,神經根壓迫引起的臂痛可解除,如果肢體在此位置持續1-2min后,疼痛加重,則疼痛多由遠側神經壓迫所致,如肘管綜合征、原發性肩關節疾病。常見神經根受壓表現:常見神經根受壓表現:上肢神經檢查:上肢皮節分布:通過檢查多群肌肉、多平面腱反射及感覺異常,像向其他神經損傷一樣,可以對損傷部位準確定位,

4、但肌肉是多神經支配,在確定受損神經根時有時會混淆。另受患者主觀影響,檢查時要反復多次,雙側對比。影像學檢查:一、X線檢查:正位片可見Luschka關節增生(斜位片更為清晰)側位片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椎體后緣的骨質增生對診斷此病有重要意義)頸椎生理前凸減小、變直甚至“反曲”項韌帶的鈣化頸椎動力位片可見可見頸椎不穩影像學檢查:二、CT檢查:病變節段椎間盤側方突出后方骨質增生可測量椎管矢狀徑可排除有無后縱韌帶骨化CT顯示椎間孔的骨性結構尤其出色影像學檢查:但頸椎神經根與椎間盤及黃韌帶在密度上差別不如腰椎明顯,頸椎間盤CT的診斷價值不如腰椎間盤CT。影像學檢查:三、脊髓造影、椎間盤造影:

5、均為有創檢查,現已被MRI取代,在此不做贅述。影像學檢查:四、MRI檢查:是目前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對于術前的評價和手術方法的選擇,MRI可通過矢狀位和軸位清楚顯示骨贅、椎間盤、椎管和神經根的關系,評定有無受壓和刺激,其中以軸位像更具診斷價值。肌電圖檢查(EMG):對于MRI提示多節段病變患者,有助于明確責任神經節段,并有助于與其他神經病變相鑒別。但EMG檢查過程中有一定的痛苦及損傷,檢查對神經受損時間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急性損傷2周后,慢性損傷3-4周后才能保證檢查的準確性),對發病初期缺乏指導意義。鑒別診斷:一、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主要為上肢的下運動神經

6、元損害和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當病變僅僅累及脊髓的中央灰質尤其是脊髓的前角和、或后角時,臨床表現主要為雙側上肢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但下肢檢查并無異常發現。尤其當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一側上肢癥狀時容易混淆,此時MRI檢查所提供信息常具有重要價值。另外神經根型頸椎病還可與脊髓型頸椎病同時存在。鑒別診斷:二、胸廓出口綜合征(TOS):也稱“臂叢神經血管受壓征”,主要病因包括頸肋、前斜角肌肥厚以及鎖骨、肩胛骨喙突或第1肋骨畸形愈合或不愈合、上臂過度外展等。最常見的癥狀為上肢的疼痛、麻木或疲勞感,其次為肩部和肩胛部的疼痛,再次為頸部的疼痛。根據受壓成分的不同可以神經、動脈或靜脈受壓癥

7、狀為主,其中多數主要表現為神經受壓癥狀,以臂叢下干受累機會為多,表現為自上臂尺側到前臂和手部尺側的感覺障礙,同時尺側腕屈肌、屈指淺肌、和骨間肌也受累。Adison試驗多為陽性。本癥的診斷應根據臨床癥狀及上述試驗結果綜合判斷,常規攝X線平片,必要時可行血管造影、CT、神經電生理檢查及臂叢神經MRI檢查。臂叢神經MRI鑒別診斷:三、肩周炎、肩袖損傷:以肩部疼痛、活動障礙為突出癥狀,尤以上肢外展障礙為主,二者可合并存在,肩關節局部封閉及MRI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鑒別診斷:四、尺神經炎:尺神經由C7、C8和T1脊神經組成,在有肘關節骨折及肘關節外翻畸形時發生率高,與C7-T1椎間盤突出導致的C8神經根

8、受壓癥狀相似,兩者均可造成小指麻木和手內在肌萎縮,但尺神經炎患者多有肘部神經溝壓痛,可觸摸到索狀變性的尺神經,且兩者感覺障礙分布區域不盡相同,C8神經根支配范圍大,常有前臂尺側麻木,而尺神經炎一般無前臂麻木。EMG、MRI可輔助診斷。頸椎病患者可同時合并尺神經炎。Case先后于省市多家醫院反復診治,并行右側尺神經松解術3次,術后癥狀明顯緩解,其中右側癥狀術后緩解1個月后反復,肌電圖示:右尺神經肘部受損患者:男,64歲,農民,出現右環指、小指麻木、無力入我院,主訴右手環指、小指麻木、無力,查頸椎MRI示:C3-T1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T1-T2阻滯椎,復查肌電圖示:右尺神經肘部受損

9、,行右側尺神經松解前置術后,癥狀明顯緩解Case,癥狀反復入院,主訴同前,出現右手中指麻木,感覺障礙,查肘關節處B超、X線,頸椎X線、CT、MRI,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反復,主訴同前,查體同前,患者入院主動要求行尺神經手術,行右側尺神經松解前置術,癥狀明顯緩解Case1頸椎正側位及過伸過屈位X線Case右側肘關節正側位CaseCTCaseCase本次MRICase術后X線鑒別診斷:五、腕管綜合征:是正中神經通過腕管時受壓所致,主要表現為用手壓迫或叩擊腕中部時可引起1-3指麻木及刺痛,夜間麻木加重,常可麻醒,腕背屈試驗陽性,腕部局部封閉治療有效,其癥狀主要表現為低位正中神經末梢感覺障礙。

10、頸椎病患者也可同時合并腕管綜合征。Case患者:女,48歲,農民,主訴:左手拇指麻木、無力2年,加重3個月入院現病史:反復以腕管綜合征保守治療,癥狀無緩解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查體:左手大魚際部肌肉萎縮,左手拇指末節掌側感覺減退,無其他陽性體征Case肌電圖肌電圖示:左正中神經受損,受損部位為腕部。Case頸椎側位及過伸過屈位X線CaseCTCaseMRICase術后X線鑒別診斷:六、臂叢神經炎:多見于成人,常在受涼、感冒、手術后發生。急性或亞急性發病,表現一側(少數為雙側)頸、肩胛或上肢肌的麻木、疼痛、無力,肌萎縮,近端重,遠端輕。鎖骨上下窩或腋窩等處明顯壓痛。

11、牽引臂叢上肢外展或上舉即誘發疼痛。肩、上臂外側處和前臂橈側感覺減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腦脊液、EMG、神經MRI可輔助診斷。鑒別診斷:七、脊髓空洞癥:通常青壯年發病,男性多見,起病隱襲,進展緩慢,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Chiari畸形、顱底凹陷等),出現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觸覺與痛、溫覺分離),肌無力和肌萎縮,植物神經、皮膚、關節營養障礙。神經根型頸椎病以根性疼痛為主要癥狀,感覺障礙呈根性分布,不呈分離性分布,肌萎縮不明顯,一般無營養障礙。EMG和MRI和明確診斷。鑒別診斷:八、進行性肌萎縮癥:進行性肌萎縮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的一個亞型。變性限于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特點是進行

12、性、對稱性、以近端為主的弛緩性癱瘓和肌萎縮、肌無力,肌萎縮通常自手的小肌肉開始,蔓延至整個上肢,反射消失,可伴誘發性背部“肌肉震顫”,但感覺障礙不出現。胸鎖乳突肌EMG有助于診斷。鑒別診斷:九、原發性頸椎間盤炎:癥狀、體征與神經根型頸椎病不易區別,早期容易漏診、誤診。原發性頸椎間盤炎多以頸肩部疼痛為初始癥狀,疼痛劇烈,呈痙攣性,而后出現根性疼痛或感覺障礙,可為雙側癥狀。MRI、ESR、CRP可作為早期診斷頸椎間盤炎的重要手段。Case入院前30d出現頸肩部疼痛,呈痙攣性患者: 女,27歲,農民工(賣魚)入院前40d出現發熱,體溫約39,于社區醫院以“感冒”治療10d后體溫恢復正常入院前27天于

13、北京某醫院行頸椎CT檢查未見異常,予口服NSAIDs類藥物治療癥狀未緩解,歸家于當地醫院治療,具體不詳,入院前15天在當地醫院治療期間出現雙上肢疼痛,以神經根型頸椎病行保守治療,癥狀未見明顯好轉,行頸椎MRI檢查示:“椎體間信號異常改變”Case入院X線及CTCase入院MRICase化驗檢查血尿常規正常ESR 57mm/h布魯桿菌實驗(-)結合菌素試驗(-)Case最后診斷原發性頸椎間盤炎鑒別診斷:十、肺、縱隔、累及頸脊神經根的腫瘤:如肺上溝腫瘤,可侵犯臂叢引起肩臂疼痛,體檢可在鎖骨上窩觸及腫塊。如神經鞘瘤累及頸脊神經根等。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腫瘤所在部位及范圍。鑒別診斷:十一、頸脊神經帶狀皰疹:發疹前的沿頸脊神經根分布的帶狀皰疹與神經根型頸椎病易于混淆,患處皮膚自覺灼熱感或者神經痛,觸之有明顯的痛覺敏感,持續13d,年齡愈大,神經痛愈重。一般NSAIDs類藥物效果欠佳。本病好發于成人,春秋季節多見。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呈顯著上升。好發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頸神經、三叉神經和腰骶神經支配區域。出疹后典型的沿神經節段分布的集簇狀皰疹易于診斷。鑒別診斷:十二、心絞痛:可有肩背部劇烈疼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