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魚,我所欲也孟子學習目標1文言實詞 翻譯2本文中心論點3本文論證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政治研究的形成時期,出現了眾多的學派和思想家 ,主要學派和代表人物如下: 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陰陽家、名家、縱橫家、兵家 孔子、孟子、荀子商鞅、韓非老子、莊子墨子諸子百家“儒”及“儒家”“儒”指以相禮為業的知識分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形成一個以孔子為核心的學派。后世稱為“儒家” 。儒家學派的影響 儒家學派在漫長的歷史中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對陶冶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做出過光輝的貢獻,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儒家思想長期被封建統
2、治者利用,逐步變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孟子共七篇,記述孟軻的言行。此書的寫作與論語不同,是他本人和門徒共同完成的。從體制上說,孟子基本上仍屬于語錄體,但較論語已有很大發展。這不但是因為它的篇幅加長,議論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圍繞著一定的中心,結構完整,條理清楚,只添上題目,就可單獨成篇。 孟子的文學性,還表現在它善于用形象幫助說理。有時是短小的比喻,有時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出爾反爾”“出類拔萃”“綽綽有余”“怨天尤人”等等,都成為后世常見的成語。孟子的名言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
3、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1聽讀課文課前預習一簞食( ) 一豆羹( ) 蹴爾( ) 不屑( ) dn gng c xi2注音3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所識貧乏者得我與?( )( )*鄉為身死而不受( ) “避”,躲避“辨”,辨別“德”,恩惠,感激“歟”,嗎“向”,先前,從前4主要內容 本文提出了“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釋詞:第一段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
4、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命 大義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勝過、超過比 因此 做 茍且偷生 厭惡 禍患 “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假如 沒有 那么 凡是 可以用來 采用某種手段 可是 因此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 只是,僅僅 這種 本心、本性 不 喪失 譯文:第一段 魚,
5、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者 不 可 得 兼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 者 不 可得 兼 ,舍 生 而 取 義 者 也。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魚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具有,那么我就舍棄生命選取大義。生 亦 我 所 欲 ,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 故 不 為茍 得 也 ; 死 亦 我 所 惡 ,所 惡 有 甚 于 死 者 ,故 患 有 所 不 辟 也。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可是我所想要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義),因此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厭惡
6、的,可是我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東西(不義)因此有的禍 患 我不躲避。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則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 使 人 之 所 惡 莫 甚 于 死 者 , 則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何 不 為 也 ?假如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勝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為什么不采用呢?假如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沒有勝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躲避禍患的壞事為什么不干呢? 由 是 則 生 而 有 不 用 也 , 由 是 則 可 以 避 患 而 有 不 為 也 。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 所 惡 有 甚 于 死 者。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
7、人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禍患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因此我們所想要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義),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東西(不義)。非 獨 賢 者 有 是 心 也 , 人 皆 有之 ,賢 者 能 勿 喪 耳 。 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這種本性,只是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釋詞:第二段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木質飯碗 沒有禮貌地吆喝 給 用腳踢 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貧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
8、識貧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高位厚祿“辨”,辨別對益處為了“德”,恩惠,感激“歟”,嗎“向”,從前這停止,放棄天性,天良譯文:第二段一簞食,一豆羹, 得 之 則 生,弗得 則 死 。 呼 爾 而 與 之 , 行道 之 人 弗 受 ; 蹴 爾 而 與 之 ,乞 人 不 屑 也。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會活命,不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他,乞丐也不肯接受。 萬 鐘 則 不 辯 禮 義 而 受 之 , 萬 鐘 于 我 何 加 焉 ! 為 宮 室 之 美 ,妻妾 之 奉 , 所 識 貧 乏 者 得 我 與 ?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9、, 今 為 宮 室 之 美 為 之 ;(可是有的人)見了高位厚祿卻不去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老婆小老婆的侍奉、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自己餓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萬鐘);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為 妻 妾 之 奉 為 之;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為 所 識 貧 乏 者 得 我 而 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自己餓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大老婆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萬鐘);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肯自己餓死也
10、不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卻接受了(萬鐘)。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天性、天良)。探究:第一段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2、本文可分哪幾部分?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四部分 提出“舍生而取義”的論點 正反兩方面分析闡述論點 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本心)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論述“本心”3第一部分是怎樣提出論點“舍生取義”的 比喻論證:作者以魚和熊掌不可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是“舍魚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得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舍生而取義 ”的論點。“魚”喻“生”、
11、“熊掌”喻“義”魚和熊掌比較怎么樣?熊掌是比魚更為珍貴的食品 道義比生命更為珍貴(引喻提出觀點)4第二部分如何論證論點“舍生取義”的? 正反對比論證:先正面論證“舍生而取義”的論點(“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指“義”,“所惡有甚于死者”是指“不義”,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也不做“不義”的事。后反面論證“舍生而取義”的論點(“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者”)。不為茍得不避禍患不擇手段求生不擇手段避患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正面反面舍生取義所欲莫甚于生所惡莫甚于死所欲甚于生所惡甚于死有不用 有不為為義可舍生對比論證5第三部分得出什么結論?“心”指什么
12、?人人都有“是心”(本心、天性、天良、向善之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持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而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結論非獨賢者 人皆有 賢者能勿喪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種“本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也;義也;禮也;智也。6第四部分是怎樣論證人人都有“本心”的觀點? 采用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第一層(從開頭到“乞人不屑也”):是舉例論證,又是正面論證作者舉行道之人和乞人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從正面證明人人都有“本心”。“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這微不足道的“一簞食
13、,一豆羹”,當它關系到一個人生死與品德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呼爾”“蹴爾”而與之,“行道之人”“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 第二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此之謂失其本心):是舉例論證、反面論證、對比論證舉有的人“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的事例,從反面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還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對比,“一簞食,一豆羹”比“萬鐘”更重要,因為“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是生命,“弗得則死”;“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貧乏者得我”。對比可知:拋棄禮義、貪求富貴的行為不值,更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過程,人應反省自己。 由是
14、避患不為 甚于死者 萬鐘受義喪失(反面舉例)舉例論證一簞食一豆羹弗受不屑義存在對比論證7、文中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比喻論證:作者以魚和熊掌不可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是“舍魚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得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舍生而取義 ”的論點。 舉例論證:第四部分第一層(從開頭到“乞人不屑也”):是舉例論證,又是正面論證,作者舉行道之人和乞人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從正面證明人人都有“本心”。“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這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系到一個人生死與品德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呼爾”“蹴爾”而與之,“行道
15、之人”“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 舉例論證:第四部分第二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此之謂失其本心):是舉例論證、反面論證、對比論證舉有的人“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的事例,從反面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還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對比,“一簞食,一豆羹”比“萬鐘”更重要,因為“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是生命,“弗得則死”;“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貧乏者得我”。對比可知:拋棄禮義、貪求富貴的行為不值,更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過程,人應反省自己。 正反對比論證。如第二部分:先正面論證“舍生而取義”的論點(“生亦我所欲故患
16、有所不辟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指“義”,“所惡有甚于死者”是指“不義”,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也不做“不義”的事。后反面論證“舍生而取義”的論點(“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者”)。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拓展延伸鞏固練習1、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2、最能體現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電商平臺建設合同協議
- 《2025份辦公樓開發前期策劃合同書》
- 2025鋼材供銷合同模板
- 干菜外貿采購合同范本
- 2025年的簡易室內裝修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建設施工設備減震夾具采購合同+減震夾具技術要求規格書
- 寬帶耗材采購合同范本
- 2025廣告公司合作協議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解除全流程解析
- 手寫購房合同范本個人
- 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課件
- 2024年涉密人員考試試題庫保密基本知識試題及答案解析
- 院內突發心跳呼吸驟停、昏迷、跌倒事件應急預案及程序
- 北京聯合大學2021年招聘輔導員試題及答案
-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三單元 寄情山水名勝 11 醉翁亭記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年拍賣師資格考試題庫大全(含答案)
- CJ/T 124-2016 給水用鋼骨架聚乙烯塑料復合管件
- 【正版授權】 ISO 21940-11:2016/Amd 1:2022 EN Mechanical vibration - Rotor balancing - Part 11: Procedures and tolerances for rotors with rigid behaviour - Amendment 1
- DL-T-1798-2018換流變壓器交接及預防性試驗規程
- 抖音火花合同電子版獲取教程
- 2024年青海省電力交易員競賽選拔考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