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1頁
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2頁
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3頁
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4頁
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指導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地質學基礎課程組二OO六年五月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一、實習目的和要求3 HYPERLINK l bookmark31 o Current Document 二、實習內容和路線4 HYPERLINK l bookmark143 o Current Document 三、實習方法和要求8 HYPERLINK l bookmark153 o Current Document 四、實習安排和組織9 HYPERLINK l bookmark204 o Current Do

2、cument 附一、實習專題報告(論文)提綱11 HYPERLINK l bookmark201 o Current Document 附二、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12 HYPERLINK l bookmark238 o Current Document 附三、實習區(qū)地質特征13 HYPERLINK l bookmark282 o Current Document 附四、沉積巖及火山碎屑巖的描述及其巖性花紋22附五、實習區(qū)地貌特征24 HYPERLINK l bookmark323 o Current Document 附六、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30一、實習的目的和要求野外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地理

3、科學專業(yè)(師范類)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 節(jié)。而地質地貌野外實習則是地質學基礎及自然地理學教學計劃中 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力圖使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和掌握課 堂上所學的專業(yè)基礎理論,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質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意志,為將來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和指導中學生地 理課外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做以下要求:(一)地質學基礎方面1、熟練地掌握地質羅盤儀的使用方法,學會閱讀和使用地質圖,了解圖上 定點和劃分地質、地貌界線的方法。2、學會對地質構造現(xiàn)象和沉積巖、火山碎屑巖和侵入巖進行野外觀察、描 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基本掌握實習區(qū)地質構造特點,學會野外觀察、分

4、析節(jié)理、劈理、褶皺、 斷層和不整合等構造現(xiàn)象,初步分析和判斷其類型和成因。4、熟悉實習區(qū)各時代的地層層序和特征,初步理解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原理, 掌握地層的觀察、巖性的描述的具體方法,并能采集一定規(guī)格的巖石和化石 標本。5、理解實測地質剖面的工作方法,根據所收集的資料編制實習區(qū)地層綜合 柱狀圖,并進一步作巖相古地理分析,最后總結實習區(qū)地殼發(fā)展簡史。6、提交地質野外實習報告(論文)一份、1: 1000的實習區(qū)地層綜合柱狀圖 一張、各地質時代的巖石或化石標本一套以及有關野外地質記錄本和素描圖 等。(二)地貌學方面1、觀察和掌握實習區(qū)的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等地貌類型的形態(tài)特征及地貌發(fā)育的動力

5、原理、分布規(guī)律和沉積物的特點。2、學會運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大基本動力分析地貌發(fā)育的基本方法, 掌握野外觀察和綜合分析地貌成因的能力,初步了解地貌發(fā)育具有繼承性、 階段性和多生性特點。3、初步掌握地貌形態(tài)的野外素描、地貌要素的計量、地貌縱橫剖面的繪制 等地貌研究的野外一般工作方法的技能。4、根據地貌與生產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初步探索實習區(qū)內各種地貌類型的利 用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對地貌類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5、提交地貌實習專題報告(論文)一份和有關地貌照片及素描圖等素材。二、實習內容和路線(一) 永安五里亭 龜山觀察點及觀察內容:1、永安大橋北剖面1)觀察地層剖面,練習地層巖性的描述。

6、2)觀察與練習野外測量地層產狀。2、龜山1)觀察和描述沙溪河漫灘產出的地貌特征。2)說明河流及河漫灘的成因。(二)永安魏坊道班采石場茅坪觀察點及觀察內容:1、魏坊1)觀察和描述實習區(qū)奧陶一一志留系羅峰溪群(OS)地層的巖性特征、 構造特征。2)測量巖層的產狀3)采集地層標本和化石標本。2、道班1)觀察的描述奧陶一一志留系(OS)地層與泥盆系南靖群(D2-3n)地層的 接觸界線及其產出特征。2)觀察的描述泥盆系南靖群(D2-3n)地層的巖性特征、構造特征。3)測量巖層的產狀。4)采集地層標本。3、采石場1)觀察和描述石炭系下統(tǒng)林地組(七)地層的巖性特征、構造特征。2)測量巖層和褶皺、斷層的產狀。

7、3)采集地層標本。4、茅坪1)觀察和描述益溪上游的河流地貌特征、作平面素描圖。2)分析形成這種地貌形態(tài)的動力機制。(三)永安 下渡黑風坑邊觀察點及觀察內容:1、下渡灰窯小路旁1)觀察的描述上石炭統(tǒng)黃龍組(C)地層的巖性特征。2h2)測量巖層的產狀并采集地層標本。2、黑風口公路旁1)觀察的描述上石炭統(tǒng)船山組)地層的巖性特征。2c2)測量巖層的產狀并采集地層標本。3、坑邊普濟寺后1)觀察的描述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P)地層的巖性特征。1q2)測量巖層的產狀并采集地層標本。(四)永安 坑邊百步橋益口 造紙廠觀測點和觀測內容:1、坑邊新村1)觀測和描述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地層巖性特征2)測量該地層的產狀并采集巖石

8、標本2、坑邊鐵道涵洞橋1)觀測和描述下二疊統(tǒng)及筆山組地層巖性特征2)測量該地層的產狀并采集巖石標本3、坑邊 益口鐵道沿線1)觀測和描述上侏羅統(tǒng)南園組第一第三段地層巖性特征2)測量該各段地層的產狀并采集巖石標本4、百步橋東北側1)觀測和描述上侏羅統(tǒng)坂頭組地層的巖性特征2)測量該地層的產狀并采集巖石標本5、百步橋西南側1)觀測和描述南金山大斷裂及斷裂兩側地層的巖性特征2)測量兩側地層的產狀并采集糜棱巖標本6、益口一一造紙廠中段1)觀測和描述上白堊統(tǒng)沙縣組地層的巖性特征2)采集該地層巖石標本(五)永安 豐海 加福安砂水電站觀測點和觀測內容:1、加福大橋北側1)觀測和描述斷裂及斷裂兩側地層的巖性特征2

9、)測量斷層和兩側地層的產狀并作地質素描圖2、永安安砂公路34公里處1)觀測和描述褶皺及斷裂等地質構造的特征2)測量斷層及褶皺兩翼地層的產狀并作地質素描圖3、永安一一安砂公路36公里處1)觀測和描述褶皺構造的特征2)測量褶皺兩翼地層的產狀并作地質素描圖4、安砂水電站1)觀測和描述褶皺構造的特征2)說明褶皺構造的地貌特征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3)作褶皺構造的地質素描圖(六)永安大湖石林風景區(qū)觀測點和觀測內容:1、石林風景區(qū)內1)觀測和描述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地貌類型的基本特征2)說明地貌的成因3)作典型地貌的地質素描圖2、十八洞1)觀測和描述地下喀斯特地貌一一溶洞的基本特征2)說明地貌的成因3)作典

10、型地貌的地質素描圖3、石洞寒泉1)觀測和描述地表及地下喀斯特地貌垂直分帶的基本特征2)說明地貌的成因3)作典型地貌的地質素描圖(七)永安一一桃源洞觀測點和觀測內容:1、桃源洞景區(qū)口1)觀測和描述上白堊統(tǒng)一一下第三系赤石群地層的巖性特征2)測量該套地層的產狀并采集該地層巖石標本2、桃源洞景區(qū)1)觀測和描述丹霞地貌主要地貌類型的基本特征2)說明地貌的成因3)作典型地貌的地質素描圖三、實習方法和要求1、選取典型的剖面和觀測點,進行專題或多項目綜合觀測。2、野外現(xiàn)場教學一般采用先由指導教師作啟發(fā)式介紹,然后再由學生進行 獨立觀察記錄、繪圖及其其他現(xiàn)場操作和現(xiàn)場討論。3、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和其他專

11、題研究。4、要求學生實習的當天,認真整理野外記錄和做好標本的編錄,并進行階 段性小結。5、指導教師根據野外教學進度和階段總結進行必要的現(xiàn)場或實物考核。6、野外實習后的室內整理和總結階段,要求學生全面總結實習期間的各方 面表現(xiàn),并根據所確定的實習研究專題認真撰寫野外實習報告或專題研究論 及。四、實習安排和組織()時間與地點實習時間為2周,根據專業(yè)教學計劃設置,一般安排在大二第一學期(秋季) 的第一二周。實習地點視實習階段而定,實習全過程原則上分三個階段:1、實習準備階段:時間23天,地點在校。2、野外實習階段:時間89天,地點為永安地區(qū)地質地貌實習基地。3、室內整理總結階段:時間34天,地點在校

12、。(二)實習準備工作1、進行野外實習的動員并布置實習計劃。2、各實習指導教師介紹實習區(qū)地質、地貌基本情)兄和實習內容。3、組織閱讀和觀看有關實習專題的參考資料和教學錄象。4、作好野外實習的組織、生活準備和實習器械的分發(fā)。(三)實習紀律1、服從領導,服從分配,堅決完成各項實習任務。2、一切行動聽指揮,在野外實習期間,應自覺服從指導教師或隊長的指揮。3、自覺遵守野外實習期間的紀律和制度:1)準時出發(fā),按時歸隊,不得無故缺席,有事要事先請假。2)不得擅自離隊、掉隊或進行未經批準的其它自由活動。3)休息時間遇事需要外出,應向帶隊教師請假并及時銷假。4)實習期間嚴禁游泳。5)在旅途(汽車、火車)和旅社等

13、公共場所應注意公共道德和紀律。6)不做有損學校和學院聲譽的事,不做有失大學生身份的事,要做精神文明的楷模。7)在旅游區(qū)應注意旅游形象,愛護旅游區(qū)的公物。4、要尊敬師長,關心同學,發(fā)揚風格。5、要注意保管好實習儀器設備和有關資料。6、注意團結,樹立互相學習、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良好風氣。7、要吃苦耐勞,勇于克服野外條件所帶來的學習上、生活上和爬山跑路的 困難,并千萬注意人身安全,有問題應及時反映。8、對違反上述實習紀律的同學要進行批評教育,并視情節(jié)輕重給予批評、 警告和終止實習的處理。(四)實習組織1、教師實習指導小組:全面負責實習隊的思想、學習和生活上的領導和指 導工作。2、實習隊學

14、生組織:1)實習隊隊委由隊長、副隊長、學習委員、生活委員、文體委員、宣傳委 員和各實習小組長組成,原則上由原班級相應的干部擔任。2)實習隊隊委應配合教師指導小組,做好實習隊分組及名單打印,具體組 織學生的業(yè)務學習、生活和文體等活動,并配合指導教師抓好實習期間的組 織紀律,以保證各項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附一:實習報告(論文)提綱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實踐專題報告(論文)提綱一、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二、實習區(qū)地質特征三、實習區(qū)巖相古地理分析四、實習區(qū)地殼發(fā)展史地貌學課程教學實踐專題報告(論文)提綱一河流地貌專題一、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二、實習區(qū)河流地貌特征三、實習區(qū)河流地貌成因分析四、小結地貌學課程教學實

15、踐專題報告(論文)提綱一喀斯特地貌專題一、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二、實習區(qū)喀斯特地貌特征三、實習區(qū)喀斯特地貌成因分析四、小結地貌學課程教學實踐專題報告(論文)提綱一丹霞地貌專題一、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二、實習區(qū)丹霞地貌特征三、實習區(qū)丹霞地貌成因分析四、小結注:每個實習生任選一個專題提交調查研究報告(論文)附二: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處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之間的中斷,東經 116。56,-117。46,北緯 25。33, -26。13,;地理坐標 X: 27-45, Y: 67-93 公里, 屬福建省三明市管轄。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鷹廈鐵路的必經要 沖,全區(qū)

16、鐵路、公路四通八達,除鷹廈鐵路外,還有永安至加福、永安至福 建水泥廠鐵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閩西諸縣的公路,其 他次一級公路貫穿全區(qū),故交通十分方便。永安地區(qū)是我國華南區(qū)比較典型的低山丘陵區(qū),全區(qū)山脈連綿起伏,一 般高程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由于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該區(qū)河谷水系十 分發(fā)育,主干河流為沙溪,上游稱九龍溪,支流稱及川溪,其他大小河流溝 谷遍布全區(qū),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永安地區(qū)屬華南地區(qū)比較典型的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19。C以上,最高氣溫達41。C,最低氣溫為-7.6。C。全年以7月份氣溫最高。 全區(qū)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00-1700毫米。一

17、般三月至六月為全年的 雨季。永安地區(qū)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除了有十分豐富的水力資源外,尚有豐 富多樣的礦產資源,以煤、重晶石和石灰石為主,主要分布于加福、豐海、 李坊和坑邊一帶,其中李坊重晶石礦為我國華南地區(qū)罕見的特大型礦床;坑 邊石灰石礦是上市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的主要礦產地, 該地區(qū)是福建省主要的礦產地之一。此外,由于全區(qū)90%以上的地表均被植 被所覆蓋,因此,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是上市公司永安林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永林股份)的主要原料產地。永安也是福建生的一個重要的工農業(yè)生產基地,主要工業(yè)有福建水泥廠、福建維尼倫廠和永安火電廠、永安機床廠、永安造紙廠以及加福煤礦、 豐海煤礦等

18、。此外,近年來大小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如竹木器加工、小五金等蓬勃興 起。農業(yè)生產也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小麥、甘蔗、 煙葉、竹筍等。此外,永安地區(qū)的交通旅游業(yè)也占有相當?shù)牡匚唬劽韧獾闹饕糜尉?點有風景秀麗的桃源洞和石林風景區(qū),尚有眾多的地下喀斯特溶洞,如十八 洞、石洞寒泉、黑風洞和小陶的甘露洞等。附三:實習區(qū)地質特征一、地層永安地區(qū)是福建省地層分布和出露最完整的地區(qū)之一,從下古生界到新 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其中正常沉積巖、淺變質巖和火山巖約各占三分之一。 就地層層序上看,該區(qū)出露的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下古生界的奧陶-志留系 地層,上古生界的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地層,中生界的三疊系

19、、侏羅系、 白堊系地層和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地層。具體特征如下:1、奧陶-志留系(O-S)主要分布于魏坊一帶,為一套韻律發(fā)育淺變質巖系自下而上分為兩段: 下段(O-Sa):巖性為灰、灰黑色薄層狀千枚巖、千枚狀粉砂質泥巖、泥硅質巖或硅質巖夾 變質石英細砂巖,厚度867. 1米。上段(O-Sb):巖性以薄層狀變質粉砂巖、千枚狀泥巖為主,夾極少量變質石英砂巖及薄層 硅質巖,微細水平層理發(fā)育。厚度為761.2米。奧陶-志留系地層,也稱下古生界羅峰溪群,該地層因缺乏化石資料,其地質時代長期一直難以確定,1975年由福州大學地礦系首次在該地層發(fā)現(xiàn)并采 集獲得海相筆石類化石,經鑒定為對筆石,從而使該地層的

20、時代的確定有了 比較確切的依據。2、上泥盆統(tǒng):南靖群(D )2-3n主要分布于魏坊、道班和益口一帶,為一套厚-巨厚層狀由礫巖、砂巖、 粉砂巖共同組成的淺海-濱海相碎屑巖建造,巖性主要為灰白色厚層狀石英 礫巖、砂礫巖組成,夾紫紅色薄層狀石英砂巖、粉砂巖,根據沉積旋回與巖 性組合可分為兩段:下段:(嘰):巖性為灰白、黃白色厚-巨厚層狀石英礫巖,夾灰綠色、紫紅色薄層狀石英 砂巖,厚度約200米。上段:(D:巖性為灰白色厚層狀石英砂礫巖、礫巖,上部出現(xiàn)灰白、灰綠、紫紅色石英 砂巖、千枚狀粉砂巖夾砂礫巖,厚度約300米。該地層質地堅硬,且目前化石資料很少,與下伏奧陶-志留系地層呈角度不 整合接觸。3、下

21、石炭統(tǒng):林地組(C)1l主要見于黑風洞郭坑、江坑及嶺崗一帶,本組屬濱海相碎屑沉積,與下 伏南靖群地層呈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厚度約100-300米。巖性主要為一套黃白色、淺灰白色厚層狀石英砂礫巖、砂礫巖、砂巖及紫紅 色中厚層狀石英砂礫巖、千枚狀粉砂巖、泥巖,本組巖性與南靖群較相似, 且界線不清,因此主要依靠其風化后呈米黃色調、石英礫石常呈玫瑰紅色且 顆粒較小而渾圓、含泥質較高而區(qū)別之。4、上石炭統(tǒng):黃龍組(C)2h主要分布于黑風口、田螺巖及嶺崗一帶,本組為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交互沉積,厚度為25-100米。巖性為灰白-灰色巨厚層狀白云質灰?guī)r夾薄層泥質 條帶灰?guī)r,含蜓類化石,該組地層與下伏林地組地層

22、呈不整合接觸。5、上石炭統(tǒng):船山組)2c該地層廣泛分布于黑風口、田螺巖、獅子巖、大小力巖及大湖一帶,為 一套淺海相碳酸鹽巖建造,巖性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層狀微晶灰?guī)r,上 部含少量燧石結核和白云質灰?guī)r,產假希瓦格蜓、麥蜓及犬齒珊瑚等化石, 厚度約200米。本組石灰?guī)r厚度大,質地純,除普遍開采燒制石灰外,還可 作為水泥、化工及維尼倫的原料及練鋼鐵之溶劑等,同時也是永安地區(qū)喀斯 特地貌發(fā)育的地帶。本組地層與下伏黃龍組地層呈整合接觸。6、下二疊系統(tǒng):棲霞組(P)1q主要分布于坑邊、大湖一帶,巖性為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狀含燧石條帶 灰?guī)r為主,頂部常有硅質巖或硅質巖與灰?guī)r、粉砂巖互層,含豐富的蜓類、 珊

23、瑚、腕足類、苔薛蟲等化石,厚度70-305米。本組石灰?guī)r以含較多的燧 石結核及燧石條帶和有機質,擊之發(fā)瀝青臭味而區(qū)別于黃龍組和船山組,本 組地層與下伏船山組地層呈整合接觸。7、下二疊系統(tǒng):及筆山組(P)1w主要分布于坑邊、大湖一線以西,為一套淺海相細碎屑巖建造,該組巖 性主要為深灰色-灰黑色薄層狀泥巖、粉砂巖夾細砂巖,偶夾砂巖透鏡體, 泥巖極易風化,風化后多呈紫紅、粉紅、灰黑色,本組含有較多的黃鐵礦、 菱鐵礦結核和豐富的菊石化石,厚度約150米。本組地層與下伏棲霞組地層 呈整合接觸。8、下二疊系統(tǒng):童子巖組(P1t)主要見于加福、豐海一帶,為一套典型的海陸交互相含煤細碎屑巖建造, 是我省主要含

24、煤地層之一,按沉積旋回和含煤性,本組可劃分為三個段: 第一段(下段)(P/):巖性為海陸交互相泥巖、粉砂巖夾石英細砂巖、炭質泥巖及煤層,底部為厚 層狀中細粒石英砂巖、產菊石、腕足類、植物化石,厚度250米。第二段(中段)(七2):巖性為海相泥巖、粉砂眼夾細砂眼、常含有黃鐵礦及鈣質結核,產豐富的菊 石、腕足類等海相動物化石,厚度120米。第三段(上段)(P1t3):巖性為海陸交互相砂巖、粉砂巖、泥層夾煤層,化石豐富,主要有腕足類, 雙殼類和植物化石,厚度320米。該組地層與下伏及筆山組呈整合接觸。9、二疊系上統(tǒng)翠屏山組(P/主要分布于豐海、陳坑一帶,除頂部為海陸交互外,基本以陸相沉積為 主,巖性

25、為灰、灰綠、灰黑色含菱鐵礦鮞粒泥巖、粉砂巖夾煤線,其下部多 為粗砂巖夾粉砂巖和砂質頁巖,中部為灰綠色粉砂巖、砂質頁巖及細砂巖夾 黑色炭質頁巖和煤線;上部為灰綠色粉砂巖夾石英細砂巖,本組厚度約433 米,化石以植物為主,腕足類及雙殼類次之。本組含煤性較童子巖組差,多 為煤線,其底部以燧石細角礫的紅砂巖與童子巖組分界,二者呈假整合接觸。10、二疊系上統(tǒng)大隆組(七)主要分布于豐海一帶,為淺海相細碎屑沉積,巖性為黑灰、黑色薄層粉 砂眼、頁巖為主,局部地區(qū)夾泥巖或灰?guī)r透鏡體,厚度100米,產豐富的菊 石、腕足類及雙殼類等化石。該組地層與下伏翠屏山組呈組合接觸。11、三疊系下統(tǒng)溪口組(七)主要分布于沙溪、

26、溪口村一帶,為一套淺海相含鈣質粉砂巖沉積,巖性 以青灰色中一中薄層狀鈣質粉砂巖或灰色、黑色之條帶狀硅質或硅質粉砂巖 為特征,產豐富海相雙殼類等化石,如克氏蛤、正海扇等,厚度大于353米。 該組地層下伏大隆組呈整合接觸。12、侏羅系上統(tǒng)長林組(JQ本組僅見于下渡附近,屬于陸相山間盆地和內陸湖泊相沉積,為一套 火山噴發(fā)沉積巖系,巖性為深灰、灰白及灰綠色凝灰質沙礫巖、礫巖、砂巖、 粉砂巖夾薄層凝灰?guī)r、頁巖及硅質巖,下部以沉積巖為主,上部為火山碎屑 沉積巖,夾層中產有植物化石,厚度約30米。本組地層與下伏童子巖組地 層呈不整合接觸。13、侏羅紀上統(tǒng)南園組(J)3n主要分布于五里亭至坂頭村,大致呈南北向

27、長條狀展布,為一套陸相中、 中酸性火山噴發(fā)熔巖夾火山碎屑巖和正常沉積巖,本組地層按其噴發(fā)旋回特 征,自下而上可分為三個巖性段: 第一段(J3n1):本段為一套爆發(fā)相和噴發(fā)相的巖石,主要有灰白色爆發(fā)角礫巖、紫紅色集塊 角礫巖,角礫巖以及凝灰?guī)r組合,角礫巖成分復雜,主要為硅質燧石和少量 凝灰質泥巖、熔巖等,厚度約160米。第二段J,;):本段為一套噴溢相的熔巖夾火山碎屑沉積巖,主要有紫紅色、肉紅色、流紋 質、流蚊一英安質、英安質晶屑凝灰容顏組合,夾凝灰質砂巖、粉砂巖、泥 巖等,厚度約200米。第三段(J3n3):主要為一套噴發(fā)相的灰綠色厚一巨厚層狀熔結凝灰?guī)r,凝灰?guī)r組成,普通合 碧玉,厚度50米。

28、本組地層在永安地區(qū)出露厚度為410米,呈噴發(fā)不整合于長林組及其它 地層之上。14、侏羅系上統(tǒng)坂頭組(JQ主要分布于坂頭村、百步橋和下渡一帶,以陸源相碎屑沉積為主夾少量 火山物質,其巖性下部為灰綠色厚層狀凝灰質砂礫巖夾凝灰?guī)r粉砂巖;中部為灰、灰綠色中厚層狀的泥質粉砂巖、細砂巖夾凝灰質、粗砂巖、含礫粉砂 巖;上部為灰白、灰黑色中薄層狀粉砂巖、紙片狀頁巖,含豐富的葉肢介和 植物等化石。本組厚度為769米,與下伏南園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觸。15、白堊系上統(tǒng)沙縣組(K2s)主要分布于流陰亭一一益口一帶,呈帶狀北北東向展布,本組屬于干燥 炎熱環(huán)境下的內陸盆地沉積,主要有一套質地較粗的紅色碎屑巖組成,巖性

29、以紫紅色中一厚層鈣質,泥質粉砂巖為住,間夾紫紅色砂巖、砂礫巖含石膏、 芒硝,巖層層理清楚,旋回明顯,普遍含鈣質,易風化成平緩低丘地形,厚 度為272米,產植物和魚類等化石。該組地層與下伏坂頭組呈不整合接觸。16、白堊系上統(tǒng)赤石群(K2c)廣泛分布與永安東北部,與沙縣組共同構成了永安盆地的主體堆積,屬 陸相盆地堆積,巖性以紫紅、磚紅色厚一一巨厚層狀礫巖,砂礫巖為主夾磚 紅、紫紅色暗中一一薄層狀泥巖、粉砂巖、鈣泥質膠結,結構致密堅硬,滴 酸強烈起泡,裂隙發(fā)育,經構造切割及風化淋濾作用常形成奇峰陡壁的丹霞 地貌,厚度400米。本群地層呈整合或假整合覆于沙縣組之上,或直接覆于 其它地層之上。17、第四

30、系(Q)主要分布于河谷兩側、山間盆地以及山麓、矮丘之上,由未成巖的粘土、 泥砂、礫卵石等組成,形成河漫灘及一至三級階地,為沖積、殘積、坡積物 等堆積,厚度較薄。二、實習地區(qū)主要地層單位的識別標志1、林地組(C1l):其巖性組合為灰黃、黃白、白色石英礫巖夾千枚巖, 千枚狀粉砂巖,其頂部以古風化殼與上復地層為界。2、黃龍組(CQ本組以含鎂質較高的白云質灰?guī)r,白云巖,微細層理發(fā)育,揉皺強烈 而區(qū)別地上覆船山組和棲霞組灰?guī)r層,含豐富海相化石。3、船山組):本組灰?guī)r質純,各種溶蝕地貌齊全,尤以發(fā)育中有2c晚期喀斯特地貌為特征,如溶蝕洼地波立谷、孤峰等。4、棲霞組(P/:本組灰?guī)r以不純?yōu)樘卣鳎假|易污手

31、,含瀝青質 擊發(fā)生臭味,本組地層普遍含燧石結合,在頂部以硅質巖或硅質角礫巖與上 覆地層為界。5、及筆山組(PQ:本組地層以其水平層理的海相泥巖為特征,風化 呈紫紅、粉紅色為特征,富含阿爾圖菊石、壽昌菊石。6、童子巖組(P):以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為特征,即為含煤的砂頁1t巖沉積,產豐富動植物化石。7、翠屏山組仲):本組地層以陸相沉積為主,一般的劃分是以第一2c次出現(xiàn)燧石角礫的粗砂巖為其底,而與下伏童子巖組地層相區(qū)別,往上當出 現(xiàn)海相化石層是,即為其上復地層單元一一大隆組。8、長林組(J):陸相火山噴發(fā)沉積,不整合于下伏地層之上。3c9、南園組(J):陸相火山噴發(fā)熔巖為主,夾火山碎屑巖和正常沉積3

32、n巖,以灰綠色,紫紅色為主,不整合于下伏長林組之上,其與上復坂頭組呈 平行不整合接觸。10、坂頭組(J):以陸相碎屑巖沉積為主,夾少量火山物質,下部以3b紫紅、磚紅色凝灰質砂礫巖、砂巖為主,上部以灰綠色為主,頂部以含葉肢 介的紙片狀頁巖為特征。11、沙縣組(K2S):本組為陸相紫紅色碎屑沉積,以平緩低丘地形為特 征。12、赤石群(K2c):本組地層分布區(qū)以丹霞地貌為標志,即巖性具有鈣 質密膠結的特征,其巖性較堅硬但抗溶蝕能力低。13、第四系堆積(Q):以松散堆積或僅半膠結狀態(tài),水平或近水平產 狀為特征,分布于現(xiàn)代堆積場所(盆地、河谷、山等)。三、實習地區(qū)構造參考資料實習地區(qū)位于永(安)一一梅(

33、縣)上古生代臺陷帶北部,夏茂胡坊 復式背斜與三明復式向斜的交界處,包括沉積巖出露較齊全的沙縣、三明復 式向斜的坂尾向斜、百步橋向斜、大背山向斜、坑邊向斜以及泉水峽背斜、 曹遠向斜等次級構造和芹田境曹遠大斷裂。根據區(qū)域不整合面、沉積建造、構造跡象和巖漿活動的特點,可劃分 為加里東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馬拉雅旋回等四個構造層,現(xiàn)就實 習地區(qū)有關的各構造層的構造特征介紹如下:1、加里東旋回構造層的構造特征:本構造層由寒武系一一奧陶志留地層組成,主要分布于實習區(qū)的西北 部,其上界以角度不整合與其上構造層接觸,反映早古生代,特別是留紀末 期的加里東運動對該區(qū)地殼發(fā)展的作用。本構造層以廣泛的淺海相碎

34、屑巖沉積為主,沉積厚度大,構造以褶皺 為主,次之為斷裂,演講活動不發(fā)育,僅見于少量花崗巖、偉晶巖脈侵入。2、印支旋回構造層的構造特征:本構造層由上古生界的南靖群,石炭系,二疊系和中生界的溪口組組 成,廣泛分布于實習地區(qū),其上界以角度不整合與上復地層接觸反映晚古生 代的海西運動和中生代初的印支運動對該區(qū)地殼發(fā)展的作用。在整晚古生代中,海西運動對華南區(qū),包括實習地區(qū)地殼的影響不是 很強烈,因此,這個階段的地殼運動以頻繁而幅度小為特征,在上古生界的 地層中反映出幾個較小的旋回,第一,南靖群一一林地組從海相過渡為海陸 交互相沉積,與上復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第二黃龍組一一加福組,從淺海相碳酸巖沉積過度

35、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沉積,與上復地層呈平行不整合 接觸。第三,翠屏山組一一溪口組,從海陸交互相過渡為海相含鈣、硅質巖 沉積。到中生代初,印支運動對華南區(qū)地殼產生空前的影響,使海相含鈣、 硅質砂頁巖產生強烈褶皺上升,形成陸相環(huán)境,局部地區(qū)并接受陸相含煤的 梨山組沉積。本構造層構造以褶皺為主,斷裂也頻為發(fā)育,主體構造為沙縣三明復 式向斜的次級構造一一坑邊向斜,向斜軸向NNE,向斜兩翼由南靖群地層所 組成,核部保存有船山組至及筆山組地層,由于斷裂的影響,向斜不具對稱 特點,巖層傾角一般在2050,西北翼局部出現(xiàn)倒轉現(xiàn)象。3、燕山旋回構造層的構造特征:本構造層由中生界的文賓山組一一赤石群地層組成,根據

36、沉積建造區(qū) 域不整合和構造特征,可分為上、中、下亞構造層。實習地層僅出露長林組、 南園組和坂頭組、沙縣組、赤石群,因此,從構造層講實習地區(qū)僅涉及到中、 上亞構造層,廣泛分布于實習地區(qū),長林組、坂頭組與沙縣組、赤石群與第 四系之間呈不整合接觸,這三個區(qū)域不整合分別反映燕山運動第二、三、五 幕對該區(qū)地殼發(fā)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換句話說,燕山運動基本奠定了我省 廣大地區(qū)的大地構造的基礎骨架。就本區(qū)的構造層看,中亞構造層中的褶皺主要有百步橋向斜、向斜兩 翼地層由南園組地層組成,核部為坂頭組地層,軸向表現(xiàn)為NNW向,上亞構 造層中的褶皺主要有遭遠向斜,由于斷裂不,實習區(qū)僅殘留一翼。本區(qū)涉及的斷裂主要有燕山

37、晚期的瑤田北北西向斷層及芹田境一遭遠 北西向斷層和芹溪北西向斷層等,它們切過燕山旋回的早期花崗巖和坂頭組 地層,而未切過沙縣組地層。總之,燕山旋回構造層的特點是:以斷裂為主,褶皺簡單,多形成平緩的單個向斜,伴隨著大規(guī)模的巖漿侵入活動和火山噴發(fā)活動一反映構造層 巖性以陸相火山沉積為主。4、喜瑪拉雅旋回構造層的構造特征:自晚白堊后,本區(qū)進入了相對穩(wěn)定時期,地殼只表現(xiàn)為繼續(xù)隆升,造 成第三紀沉積缺失,故本構造層由第四系地層組成,到了更新世末,由于喜 瑪拉雅山運動II幕影響,致使本區(qū)地殼繼續(xù)隆升,造成全新統(tǒng)與下伏地層呈 假整合接觸。本構造層,構造變動以繼承性斷裂復活運動和斷塊差異隆升活動為主, 褶皺不

38、發(fā)育,地層傾角一般都比較平緩,巖漿活動不甚發(fā)育。附四:沉積巖及火山碎屑巖的描述及其巖性花紋、沉積巖描述的基本要求1、巖石定名:全名=原色+單層厚+粒級+巖石例如:灰白色中薄層狀細砂巖2、描述項目:1)顏色:野外觀察巖石的顏色首先必須區(qū)分原生色和因風化等其它原因 影響的次生色,野外見到的巖石顏色有下列幾種情況:顏色單一,則可簡單描述,如黑色、白色等。由兩種顏色的組合顏色,則應區(qū)分主、次色,按次色前主色后描述,如灰綠 色、黃灰色等。顏色多種難以區(qū)分主次時,可簡單描述為雜色,或根據巖石的深淺程度加以 說明,如深灰色、淺褐色等。顏色有時也可用實物顏色來說明,如磚紅色、銀灰色等。2)單層厚度:沉積巖單層

39、厚度一般可分為五個級別,即巨厚層狀1米,厚層狀0.5-1米,中厚層狀0.1-0.5米,薄層狀V0.5米,頁片狀V0.01米3)粒級:野外觀察沉積巖的碎屑粒度時,通常分為五個級別即:礫巖2 毫米、砂巖2-0.5毫米,細砂巖0.5-0.2毫米,粉砂巖0.2-0.1毫米、泥巖 V0.1毫米。4)構造:a.碎屑成分和膠結物成分;b.顆粒大小及自下而上變化;c.碎 屑分選性和磨圓度;d.巖層的層理構造和層面構造。5)礦物包體和化石:礦物包體主要有兩種即結核和包裹體,化石的描述 應包括:化石的種屬,保存程度等等。6)巖層的接觸關系:野外常見的類型有:a.明顯接觸,以層面分界b.過 渡接觸,不以明顯層面分開

40、;沖刷接觸,以不平整的沖刷面分界。二、火山碎屑巖分類和描述的基本要求實習地區(qū)所涉及到火山碎屑巖的類型比較齊全,主要分布于上侏羅南園 組、坂頭組,現(xiàn)將分布的主要類型及描述的基本要求概括如下:1、火山碎屑熔巖類:按照火山碎屑的粒級可分為集塊熔巖10厘米、角礫熔巖0.2-10厘米 和凝灰熔巖V0.2厘米。對該類巖石的命名首先要考慮各個級別的火山碎屑在巖石中的含量,如 果含量大于50%則作為基本名稱,如火山角礫在巖石中含大于50%則該巖 石的基本名稱為角礫熔巖,其次再考慮含量居第二的碎屑,如果含量大于 25%,則參加命名,如,上述巖石中除含60%以上的火山角礫外,還含25% 以上的集塊,則巖石稱集塊角

41、礫熔巖,如果小于25%則稱含集塊角礫熔巖, 最后還要考慮膠物的成分和巖石的顏色,如,淺灰綠色流蚊質含集塊角礫熔2、正常火山碎屑巖類:該類巖石在實習地區(qū)分布廣泛,按火山碎屑的粒級也可分為集塊巖( 10厘米)、火山角礫巖(0.210厘米)和凝灰?guī)r(V0.2厘米)。命名和描 述的基本要求同火山碎屑熔巖類。3、熔結火山碎屑巖類:該類巖石中火山碎屑物質大于90%,經熔結成巖,按粒級大小可分為熔 結集塊巖(10厘米)、熔結角礫巖(0.2-10厘米)和熔結凝灰?guī)r(V0.2 厘米,以后一種最為常見,是典型似流動構造。其命名及描述的基本要求同 火山碎屑熔巖類。4、火山碎屑沉積巖類該類巖石是正常火山碎屑巖向沉積巖

42、過渡的巖石,巖石中火山碎屑僅含 10-50%,正常沉積物含50-90%,按正常沉積物碎屑的粒級分為:凝灰質礫 巖(2厘米),凝灰質砂巖(2-1毫米)、凝灰質細砂巖(1-0.1毫米)、凝 灰質粉砂巖(0.1-0.01毫米)和凝灰質泥巖(0.01毫米),其命名和描述的 基本要求如沉積巖。附五:實習區(qū)地貌參考資料一、桃源洞丹霞地貌觀察資料1、赤石群巖石多為磚紅色、厚至巨厚層狀含礫雜砂巖、粗粒雜砂巖、礫巖 等,膠結物為泥鈣質,膠結堅硬,赤石群是一套紅色沙礫巖曾,代表晚白堊 世沖,洪積山間盆地堆積,最厚可達1350米,整合或假整合覆蓋在下伏地 層之上,巖層走向一般為北東5度,傾向北西,傾角約10度,為一

43、平緩的 單斜巖層。2、該實習點有水平層理,單斜層理(巖層產狀:走向北東5度,傾向北西, 傾角10度),層狀的交錯曾里,遭狀的交錯層理,沖刷坑,重菏模等構造現(xiàn)象,有向上變細的沉積韻律和復成分礫巖(礫石計有灰?guī)r、石英巖、火山巖、 花崗巖等)。3、砂巖、礫巖的巖層產狀平緩,在應力及中立作用下易形成垂直層面的直 立節(jié)理,經地表水的沖刷溶蝕作用形成“一線天”,“一線天”100多米,高 數(shù)十米,延伸方向約為北西300度一南東150度。4、丹霞地貌:成層巖石形成以后,未經強大的擠壓,而只經抬升作用出露 欲地面,巖層產狀仍保持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稱水平構造,由白堊系厚曾紅 色沙礫巖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被強烈侵蝕

44、分割后,常造成頂平、坡陡、孤 立突出的塔狀地形,如河北承德附近的雙塔山,廣東北部的丹霞山等,這種 地貌稱丹霞地貌。二、大湖喀斯特地貌觀察資料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溶解作用為主而產生的地貌,也稱 為巖溶地貌,這種化學溶解作用簡稱為喀斯特作用,這里所指的水包括地下 水和地表水,但主要是地下水的作用,在喀斯特地區(qū),與喀斯特作用的同時, 還有沉淀作用、侵蝕作用、堆積作用以及重力崩塌作用,巖溶作用為這些作 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這些條件又促進了喀斯特作用,但是,從喀斯特地貌發(fā)育 的整個過程來說,喀斯特作用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其他作用則處于次要 地位,從而區(qū)別于其它外力作用。1、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因素

45、1)可溶性巖石:這是喀斯特地貌的內在因素,根據巖石成分不同,可溶性 巖石分為三類:碳酸鹽類(包括石灰?guī)r、白云巖和它們的過渡巖)石膏和硬 石膏,鹵類巖類(如鹽巖等)。在這三類可溶性巖石中,由于可溶性礦物不 同,其溶解度大小也不一樣,在25C,一個大氣壓的條件下,組成可溶性巖 石的某些礦物在純水中的溶解度分別是:方解石(CCO3)0.015克/升硬石膏(CSO3)2.10克/升巖鹽(NC1)3.20克/升a然而,在自然界中,純水是很少見的,常含有各種酸類和氣味,當水中 含有二氧化碳是,可溶性巖石的溶解能力就會大大提高,雖然碳酸巖類的溶 解能力不如鹵素巖類或石膏、硬石膏等,但是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最好的是

46、碳酸 鹽類中的石灰?guī)r,這是因為其他兩類可溶性巖石所形成的地貌不易保存的緣 故。可溶性巖石還以起內部結晶顆粒大小、巖層厚薄、裂隙發(fā)育程度、巖層 傾角等方面影響喀斯特地貌的發(fā)育,一般來說,結晶顆粒愈細,質地愈松的 可溶性巖石則愈易溶解,巖層較薄或有不透水夾層時,喀斯特作用受限制; 巖石裂隙愈發(fā)育或巖層傾角愈大時,則可增加巖石透水性,導致頂部喀斯特 作用的發(fā)生。2)水的作用:水是喀斯特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水的溶解能力決定于水中 的侵蝕性二氧化碳的含量,水腫二氧化碳的來源主要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它在大氣壓力增加時直接進入水中。此外,土壤腐爛的動植物在化學作用下 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植物根呼吸時放出的

47、二氧化碳,也是水中二氧化碳的 來源,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與水化合生成碳酸氫鈣(重碳酸鈣),碳酸氫 鈣的溶解度較碳酸鈣大20倍,易溶于水而被流失。在正常情況下,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隨溫度升高而減少,如下表:溫度 C 010172530CO2 毫克/公升 1.010.700.560.450.39但是,化學反應的速度是隨溫度的升高而加速的,通常溫度每升高10C, 其化學反映速度約提高一倍,因此,溶解速度還是隨溫度升高而增高的,我 國南方高溫多雨,動植物繁殖較快,水流動快,二氧化碳補充也快,所以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較北方為強烈。水不僅對可溶性巖石發(fā)生溶蝕作用,而且還發(fā)生機械沖蝕和搬運作用, 從而促進喀斯特地貌

48、的發(fā)育。3)氣候影響:氣候通常以其氣溫和降水,配合水的作用影響喀斯特地貌的 發(fā)育,在一定的氣候帶內都有它相適應的喀斯特地貌類型,我國喀斯特地貌 發(fā)育具有明顯的氣候分帶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四種喀斯特地貌氣候類型: 熱帶型一一包括廣西、貴州南部,湖南南部和云南動部,峰林是熱帶型的主 要標志。此外,還有尖背式和石林式石芽。如廣西桂林和云南路南都是峰林 和石芽典型發(fā)育的地區(qū)。溫帶一一亞熱帶型一一包括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山地和貴州高原的大部分地 區(qū)。溶蝕洼地、漏斗等是這類型的主要特征,峰林發(fā)育不典型。溫帶型一一包括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呂梁山區(qū)、北京西山和山東西部丘陵等 地區(qū),這類型現(xiàn)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較微弱,地

49、表水充向底下,成為地下河 或巖溶泉。熱帶型和干旱型一一包括我國西部高山區(qū)及內陸旱區(qū),這類型喀斯特作用微 弱,喀斯特地貌不發(fā)育,只是在降雨時,對石灰?guī)r表面進行化學溶解,產生 石灰?guī)r表面的溶蝕現(xiàn)象。4)地面坡度:它是通過地表水的匯聚或散流,地下水的補給等方面影響喀 斯特地貌的發(fā)育。在坡度較小的地面,地表水流流速緩慢,地表水容易沿著 裂隙、漏斗,落水洞等通道深入地下深處,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發(fā)育。5)植被覆蓋:這主要是通過改變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地表水流失等方 面影響喀斯特地貌的發(fā)育。綜上所述,應該全面分析影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以及各個因素在 該地區(qū)喀斯特地貌發(fā)育中的地位,以闡明這一地區(qū)喀斯特地

50、貌發(fā)育的規(guī)律, 為工農業(yè)生產服務。2、喀斯特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的形態(tài)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型:1)溶溝和石芽: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的表面裂隙進行溶蝕和沖蝕作用,是 可溶性巖石表面形成一些石制溝糟,稱為溶溝,相鄰溶溝之間的凸起的石瘠, 稱為石芽、溶溝和石芽的高差從幾米到十幾米或更大。2)溶斗與落水洞:地表水沿著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滲透,在滲透過程中對周圍巖石進行 溶蝕,有時伴隨有沖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狀洼地,稱為溶斗 其深度 由幾米到幾十米,直徑由幾十米到幾百米,漏斗成群分布的地方,地面呈蜂 窩狀,貴州的梅花山即以地面不滿漏斗狀如梅花而得名,漏斗大多分布在高 原,斜坡或分水高地下。落水洞是喀斯

51、特地區(qū)從地表通到地下溶洞的通道叫落水洞,也叫消水 洞,一般口徑不大,但深度卻很大,可達幾十米或百米以上。落水洞是地表 水沿著裂隙進行溶蝕和沖蝕作用使其不斷擴大而形成的,也可由地下河道和 溶洞頂部崩塌而形成的,按其形態(tài)可分為兩種:裂隙狀落水洞,形態(tài)狹長; 井狀落水洞,開狀似井。在落水洞發(fā)育的地區(qū),地表往往卻水,但落水洞有 時卻成為尋找地下水的標志,因為有的落水洞與地下河道相通,可以在地下 河道適當?shù)囟位虺隹谔幹涡薜佬藿ㄋ畮欤喔然蛴脕戆l(fā)電。3)盲谷和干谷:地表河流被崖壁阻擋,從巖壁下的落水洞流入地下深處使 地表成為干枯無水的河谷,稱為干谷。4)峰林:一群孤峰叢立似樹林,故稱峰林,四壁陡峭、

52、巖層裸露高者可達 百余米,峰林是熱帶季風條件下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態(tài),我國南方桂林、陽 朔等地的峰林是世界上峰林發(fā)育最典型的地區(qū)之一。5)溶洞和地下河:從巖溶裂隙和落水洞向地下深處滲透的水,在向下滲的 同時也對周圍巖石起溶蝕作用,擴大其空間,形成大小不一的溶洞,這些溶洞起初是彼此鼓勵互不相聯(lián)的,因而沒有統(tǒng)一的地下水面和固定的流向。隨 著溶蝕作用、沖蝕作用和塌陷等不斷加強,溶洞不斷擴大以致相互溝通,這 時,地下水歸并成一個統(tǒng)一的地下水面,并流向附近河谷,這就是地下河, 地下河繼續(xù)擴展,頂部巖石逐漸變薄,直至崩塌形成落水洞或轉變?yōu)榈孛婧?流,連接相鄰落水洞的列島部分則形成天然橋,天然橋演化,最終崩塌

53、,便 成為峽谷,于是地下河轉變成地面河流。地面河流流進地下深處,又從地下流出地表,在地下的那段河流稱為伏 流(暗河),伏流是巖溶區(qū)水系的特征,其規(guī)模可以很大,如潮北青江在利 川發(fā)源后從消水洞流入暗河,伏流七公里,至里洞流出地表。地下水不斷雕刻可溶性巖石,同時又在不停地塑造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形 態(tài),從溶洞形成的時刻起,地下水不但起著溶蝕、沖刷、崩塌等破壞作用, 而且在溶洞內又不斷地進行堆積,充填等建設作用,常見的洞穴堆積有鐘乳 石、石筍和石柱。當含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shù)牧严稘B出時,水中的二氧 化碳散逸到空氣中,易溶的碳酸氫鈣轉變?yōu)樘妓徕}附在洞頂上,形成從洞頂 向下懸垂的鐘乳石;當水滴落到洞底,形

54、成從洞底向上突起的石筍,石鐘乳 和石筍不斷生長,相互接起來,形成石柱。此外,溶洞內還有地下河流沖積 物和崩塌角礫積物,當溶洞以溶蝕作用為主是,溶洞就擴大發(fā)展喊,而以堆 積作用為主是,則逐漸充填而消亡。有些溶洞是古人類居住的場所,已發(fā)現(xiàn)的周口店中國猿人,湖北長陽人, 廣西柳江人和廣東韶關馬壩人等古人類骨骼化石,都是在石灰?guī)r溶洞中發(fā)現(xiàn) 的,同時還找到古人類用國的石器和骨器,這為研究人類起源和發(fā)展史奠定 了重要的基礎,同時對研究第四紀地質和溶洞發(fā)育也提供很好的科學資料, 溶洞內有各種各樣的礦石,我國云南筒泗錫礦和廣西賀縣錫礦就是形成在溶 洞中的沉積礦之一,巖體巨厚的大型溶洞還可作為某些重大工程的廠址

55、,有 的被作為冷藏利用,如及本柳州的凍肉加工廠等,有的溶洞辟為旅游勝地。溶蝕洼地:指以溶蝕作用為主的,近似橢圓狀或長條形的平底洼地,它可有 漏斗合并成盲谷擴展而成的,往往眼斷裂帶或可溶性巖與非可溶性巖接觸地 帶發(fā)育,溶蝕洼地的規(guī)模,小者幾百平方公尺,大者幾平方公里甚至幾百平 方公里。溶蝕洼地上常有河流發(fā)育,并有黏土覆蓋,是重要的農業(yè)區(qū)。例如, 我國廣西的桂林,柳州等地都是大型溶蝕洼地組成的溶蝕平原。總之,喀斯特地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結果。在內力作用的基礎上, 外營力造就了可溶性巖石,深埋在地下的可溶性巖石在內力作用下抬升并接 受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在地殼運動相對穩(wěn)定時期,地下水作水平運動,

56、 可溶性巖石常可形成一層溶洞。水平溶洞形成后,如果地殼上升,河流下切, 地下水也隨之下降,形成垂直的通道,垂直通道形成后,如果地殼運動由處 于相對穩(wěn)定時期,地下水又作水平運動,則形成第二層水平溶洞。以此類推, 因此,在地殼間歇性上升,地下水面停頓式下降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垂直通道 相連的層狀溶洞,如廣西桂林七星巖就有三巖溶洞。在地殼運動相對穩(wěn)定較長的時期,強烈的外力作用占優(yōu)勢。喀斯特地區(qū) 散布在地面,地下的漏斗、落水洞、地下水等,在不斷擴展的過程中互相串 通以至消失,最后形成肢離破碎的圓筒形成圓錐形的峰群峰林是喀斯特地貌 發(fā)育深化的產物,峰林進一步發(fā)展則成為孤峰,最后夷為平地。永安幾大溶洞的大約高

57、程 TOC o 1-5 h z 石洞寒泉230米十八洞250米黑風洞260米牛角洞(清村)260米附六: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一、準備工作為了保證野外地質工作的順利進行,每次出發(fā)前,都要進行大量的技術 性、事務性的準備工作,籌備充足的工作、交通和生活需要的裝備和用具。 工作內容不同,要求也不盡相同。本次野外實習要求準備的東西有:地質包、 地質錘、羅盤、放大鏡(以上可集體借用)、野外記錄本、文具(2H鉛筆、 紅鉛筆、量角器、三角板、小刀等)、飯具、飲水用具、遮陽用具、登山用 鞋(以上各項自備)。所攜裝備應妥善保管,不要丟失。二、野外記錄無論是正式的野外地質工作和實習,野外記錄都是寶貴的原始資料,

58、是 以后進行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習評定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不 能丟失或污損。記錄需鉛筆書寫。內容要真實、詳盡,文字通順、條理清楚,圖及并茂。記錄本前面應空兩頁,第一頁為扉頁,填上工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 址、郵編、工作(或實習)地區(qū)。第二頁填寫目錄。記錄格式(另講)觀察點多設在巖層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許多地質內容,如巖石、古生 物、地層和構造等,記錄時應分門別類、順序地將觀察的資料詳盡反映在筆 記中。第二天的實習記錄要從新的一頁開始。對初學者,剛開始時常常不知從何做起,它不同于課堂上聽課記筆記, 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都會有變化。因此在野外一要認真聽取教師的指導和啟 發(fā),二要充分發(fā)揮自己

59、的主觀能動性。在野外應做到三勤:眼勤、腦勤、手 勤。在觀察點上,首先要了解要觀察的內容,運用學過的書本知識,反復觀 察,認真思考,及時描述和記錄。不懂就問,也可互相討論。通過不斷學習, 反復實踐,每天都會有新的收獲。對于地質工作者,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每天都是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成就的一天。每天回駐地,應把當日記錄的野外地質資料分門別類(按構造、巖石、 地質作用等)進行系統(tǒng)整理,確認當日的收獲,找出不足,以利于明日改進, 不斷進步,同時為編寫實習報告準備素材。野外記錄除了文字資料,有條件時還應配有圖件(照片、素描圖、示意 圖等)。一幅圖往往更能直觀、典型地反映野外實際情況,常勝過大

60、段文字 描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準確的觀察和認識,還要 具備一定的美術素養(yǎng)和地質學家特有的靈感。這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練就的。 有關類似圖件在教科書中經常出現(xiàn),學習者可對照練習。因時間關系,本次 實習不做要求。三、地質羅盤的使用地質羅盤是一種簡易的袖珍地質、礦山測量儀器。它是在我國古代發(fā)明 創(chuàng)造的指南針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完善起來的。成為一種攜帶方便,又具有多 種測量功能的儀器(圖示)。它可以測定出地理方向和角度,確定地質觀察 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地層層面或礦體的三維空間方位(即延伸走向、 傾斜的方向、傾斜的角度);利用地質羅盤,也可以簡易地測量一個地形的 高度,如山頂?shù)拇笾?/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