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課件復習課程_第1頁
《道德經-第一章》課件復習課程_第2頁
《道德經-第一章》課件復習課程_第3頁
《道德經-第一章》課件復習課程_第4頁
《道德經-第一章》課件復習課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道德經一、教學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學觀2. 把握道德經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三、作者生平 老子:謚號聃,姓李名耳(古時候“李”和“老”同音,“聃”和“耳”同義),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 (約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創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也被稱為中國的“哲學之父”。著有著名的道德經一書。史料記載 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

2、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注釋:1、司馬遷在史記里為他作傳的時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舉了可能與老子有關的幾個傳說人物,算是“以疑傳疑”最后只好這樣寫道:“老子,隱君子也”。2、縣和相是一個地方,原是屬于陳國,后來楚兵滅陳,就成了楚國的地方了。3、“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美稱,大概凡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這個稱號。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或稱老子五千文老子五千文。 原為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為道教奉為主要經典。唐代尊為道德真經。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

3、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五、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下放,陪臣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現實社會中的士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有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六、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于是,提出了眾多

4、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而當時思想家們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弄清自然界和社會規律性,因此,廣泛談論的是“天道”、“人道”、“治國之道”、“用兵之道”等。 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于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 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

5、不同顯現,同樣深及于行為體的幽深內殿。 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何謂“道”?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 A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存在渾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現實世界而存在。 B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它無音無形,廓然無依地自在,沒有根本性的遷改;循環反復地運行,永不敗壞。可以稱之為天下萬物共同依歸的母本。 C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我不知道它的確切名號叫什么,給它加上一個標號說是“道”,勉強給它一個描述說它是無不包涵的整體存在。這個整體存在綿延運行,運行之中它遠化展開,遠化展

6、開之后又循環反復。 D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是整體性存在,天是整體性存在,地是整體性存在,人也是整體性存在。宇宙中有四個層次的整體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則以隨遇自在作為法則。 “自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2.相關評論 老子的道論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開始 張岱年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國古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他的

7、著作老子中認為天地萬物大的本原為“道”全書即圍繞“道”這一范疇展開, “道”是“無”,是一切存在的根源,“無”生“有,萬物由此產生。“道”永遠存在,運行不息。可以說“道是中國古典哲學無可爭議的最高范疇,道論則可稱為中國哲學的縮影” 陳鼓應等老子評傳何謂“道”?在傳統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于佛經上所說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