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官窯窯變釉的微觀變化_第1頁
清乾隆官窯窯變釉的微觀變化_第2頁
清乾隆官窯窯變釉的微觀變化_第3頁
清乾隆官窯窯變釉的微觀變化_第4頁
清乾隆官窯窯變釉的微觀變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清乾隆官窯窯變釉的微觀變化本文探討一件鮮為人知的瓷器清代乾隆官窯窯變花釉瓷器。通常人們都認 為清代官窯僅在景德鎮,其它地方沒有乾隆官窯。此件瓷器是不是可以證明在河南 禹縣亦有乾隆官窯?其產品為窯變花釉,見圖A “大清乾隆年制”高足帶蓋托盤。一、器型:圖A高足盤全貌該器各細部尺寸如下:全器高為176mm,其中蓋高62mm,盤高 32mm,足高82mm;托盤外徑164mm,內徑130mm,盤口外侈18mm,盤底內直徑48mm,下 凹深度3mm,沿口壁厚為1.0mm;蓋外徑130mm,內徑126mm,壁厚2.0mm,沿 口外部直折向下7mm;高足最細處52mm,足外徑90mm,足內徑80mm,自盤下

2、 凸弦紋算至足底,高為84mm;足底為泥鰍背狀,寬度為3mm,足底內部有一凹下圖1.a蓋全圖圖1.b蓋提鈕圖圖1.d蓋折沿與弦紋圖1.c托盤中心下凹圖臺階,深2.0mm;全器重610克,其中蓋重 145克,高足托盤重465克。詳圖1.a、b、 c、d。蓋上部中心有去尖寶塔式提鈕,上部 頂珠直徑18mm,高20mm。其下有一圓形 底托,直徑28mm (也可稱為大弦紋),整 個提鈕全高為32mm。托盤下部見圖1.e (向 下倒扣的照片),有兩道弦紋與向下的折沿。圖1.e足部弦紋及折圖2.a蓋表刻牡丹紋圖2.b牡丹葉圖2.c暗刻纏枝紋圖2.d托盤內上部弦紋二、紋飾:蓋中心部位有二道凸弦紋,依次分別高

3、于蓋表1mm和2mm。蓋自大弦紋外至 折沿口,有暗刻纏枝牡丹一周圈,見圖2.a、b、c。其中a為開放的牡丹;b為葉片; c為纏枝,四朵牡丹兩兩相對,八片牡丹葉每兩片一組,布局精準。圖d為盤沿口, 有二道凸弦紋,外弦紋略高,盤內近中心部有一較深凹弦紋,與蓋口沿正好對接, 基本沒有誤差,放在一起正合適。盤中央(與高足頂部對應部位)有一深為約3.0mm 的下凹圓心,見前圖1.c。整個盤外沿有弦紋,見圖2.d。盤下面為四組纏枝蓮,但 沒有蓮花。高足最上部與盤接合處有一凸弦紋,高足下端有一凹弦紋,其下為底足。 底足上亦有暗刻山石水草紋,共五組。可參見圖1.e。三、款識:在底足內部有楷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

4、,見圖3.a、b、c、d、e、f、g。其 中a為全款,b、c、d、e、f、g為單個文字。乾隆青花為釉下彩,現今仿品無以數 計。釉下青花的鑒定秘笈在于掌握一個主要特征,這也是現今無人提及的。只要是圖3.a款識全圖真正的乾隆時期的瓷器,如果其上有青 花,無論紋飾或款識,都可以側著陽光、 調整角度,當在某一合適的位置上,在 青花的表面會出現蘭紫色的光澤,異常 奇特。這種方法需要借助現在檢驗珠寶 的放大40倍的放大鏡。乾隆青花除有彌 散特征外,彌散的寬度往往較大。且青 花色彩深沉,有入胎骨之感覺,但這些圖4.a胎多種色變(蓋胎)圖4.b胎內變物人*乾隆千累 圖3.b大字 圖3.c清字 圖3.d乾字 圖

5、3.e隆字 圖3.f年字 圖3.g制字 方面較難掌握,而此文介紹的側光先找紫光澤,極易掌握和運用。此盤“大清乾隆 年制”款識,文字俊秀、工整、素雅等不再討論,因為仿品都能辦到。唯獨側光出 現的紫光,現在辦不到。須注意的是側光時,用放大鏡觀察青花表面,僅在青花之 表有,而且在紋飾或款識用料多的部位會重、用料少的筆劃會輕或弱,手寫的款識 或筆繪的紋飾都有抑揚頓挫、蘭紫反射光會有輕重不等的變幻。如果經過上述方法 檢驗,找不到蘭紫光顯現在青花之表,這件瓷器就不會是乾隆時期的(有關款識的 討論尚有后續文章細議,包括青花及其表層的透明白釉)。四、胎:此盤有兩處露胎,一處是蓋的下沿口,另一處是足底,分別見圖

6、4.a和4.b。 胎體細膩、純凈,加工精準。但歷經二百余年已有多種變化,全部在胎表與一定深 度內反映出來。有關乾隆瓷器胎體的微觀變化,后邊自有文章專題探討,此文不詳 述。五、釉:這是本文的重點,看似灰不灰、綠不綠、蘭不蘭、紫不紫的托盤,其釉究竟為 何類種,需要認真討論一番。而對于歷經二百余年釉層的變化,更有必要仔細探討。 前文乾隆賞瓶講的是單純紅釉,這里分析是紅釉中的窯變及時空變化。有關窯變紅釉的探討可謂內容豐富,古往今來為數不少。此文選擇兩個較為典 型的例子:一個是1942年趙汝珍編寫的古玩指南瓷器;一個是現今上海博物 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試驗論文清代紅釉(彩)瓷的呈色元素分析。兩篇文章 從

7、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就窯變紅釉瓷器進行了傳統和科技分析,其宗旨均為 鑒賞、鑒定窯變紅釉瓷器提供了依據與方法,都是為了弘揚華夏文化的努力奮斗, 都做出了一定貢獻。此盤直觀看似乎有些像茶葉末釉,其實不是。乾隆茶葉末釉偏綠,它是以鐵為 呈色劑高溫還原所成,釉面失透。景德鎮陶瓷學院方豪教授論文茶葉末結晶釉之 釉象的研究指出,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棕黑色底釉或綠黑色底釉中泛現一種錯落 自然、金光燦爛的綠色晶點。此盤的底釉為紫紅色,雖不十分明顯,但在綠色斑塊 的周邊,無一不顯露出來,可見各微觀照片。而釉中的綠色不是晶點,也不存在金 光燦爛,故非茶葉末釉。還有一些像爐鈞釉,但也不是。爐鈞釉是蘭、綠、月白色

8、釉。此盤釉色雖然有些偏綠,那是釉中大量的綠色斑塊影響而產生的,同時釉層略 帶蘭色,但無絲毫的月白色,在微觀之下亦見不到。此外也有些像綠松石釉,但也 不是。綠松石釉是淡黃中微微發綠,此盤無論直觀抑或微觀,都不見黃色。再有就 是有點像仿鈞瓷,同樣也被排除。因為仿鈞瓷像鈞瓷一樣,釉層有明顯的流動狀, 而此盤的釉層無任何流動感,包括所有的綠色斑點都無動狀。剩下的有兩種釉與本 盤釉種關聯度較大。古玩指南瓷器中對紅釉作了五種大的分類:祭紅(含寶石紅、大紅、 鮮紅、抹紅等)、胭脂水、豇豆紅、粉紅、朱紅(朱砂之紅)。其中對豇豆紅描述如 下:“系由祭紅變化而來者,以其似豇豆、故以名之。釉中多有綠胎點,或大片綠

9、斑,亦有大紅者,以康熙款者為最多,若雍正款者,則其釉與豇豆紅無異,人亦輒 以雍正祭紅呼之矣。豇豆之暗敗者,俗稱乳鼠皮,價值殊貶,稍深入云豆色,近紫 又入茄皮紫。豇豆紅之所以可貴者,在瑩潤無比,居若鮮若暗之間,妙在難以形容 也。”此段文中與本文介紹的高足托盤有兩個直接關聯,其一是豇豆紅“釉中多有 綠苔點,或大片綠斑”。該高足盤釉內有大量綠色班塊,其面積已經大于其下的紫 紅釉(總面積),同時也有局部較大面積的綠釉;其二是顏色“暗敗者,俗稱乳鼠 皮(哺乳期的小老鼠,粉紅色的皮),價值殊貶”。直觀看該高足盤;確有灰不灰、 紫不紫、蘭不蘭之色,是否為趙汝珍所云乳鼠皮極不明確。因為鼠皮絕無紫和綠的 色彩與

10、光澤。其核心是變化,亦指窯變。清代紅釉(彩)瓷的呈色元素分析指出:“清代紅釉名稱更是多達幾 十種,如“礬石”、“抹紅”、“珊瑚紅”等”。為弄清各種稱謂紅釉的主要呈色 劑及其影響作用,本工作采用無損X射線能譜分析技術對清代瓷器的紅釉進行系 統測試,獲得了各種紅呈色元素定性及半定量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清代紅釉彩可 依據呈色劑元素劃分為四類,即低溫鐵紅釉(Fe),高溫銅紅釉(Cu),低溫金紅 彩(Au)和朱砂紅彩(Hgs),并且各元素含量的改變會影響紅釉呈色。”其中把高 溫銅紅釉又分為郎紅、祭紅、豇豆紅、寶燒、窯變花釉等數種,指出豇豆紅釉層透 亮,有紋片、深艷,似牛血(紅中泛紫)。郎紅有綠色苔點、淡

11、雅。這兩種釉與本 文討論的高足盤釉層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點。豇豆紅釉有紋片,這與該足盤相 符,釉中有開片。但此高足盤釉層不十分透亮,似乎有微弱的乳濁狀,且釉色不深 艷,與豇豆紅釉不完全相符。而郎紅有綠色苔點、淡雅,也與此高足盤釉層有所相 符。但郎紅釉汁有垂流狀,且口沿為“燈草邊”顯白色。但此盤口沿顯紫色,釉層 無垂流現象,這又不相符。在上海博物院的論文中,提到了一種窯變花釉,雖然沒 有具體特征的描述,但指出產地為河南禹州,似乎是地方小窯。在趙汝珍關于紅釉 的分類中,也講到紅釉有一種變種。這兩種觀點對紅釉的探討都出現了紅釉有“窯 變”,結合此盤的釉層,可以看出紅釉的窯變。雖然高溫銅紅釉有多種變

12、化,但此 盤的紅釉窯變有其獨特之處。下面就以微觀變化的方法,把具體特征公布出來,這里不僅包括窯變,更包括時空變化。誰也不知道該盤剛剛燒制出來的真實面目,現 在見到的已然是有了二百多年歲月痕跡的新生態。這個新生態孕育著“老年斑”, 即它所走過的歷程,也孕育著某些變化甚微的方面含著的“原生態”;更孕育著時 空之下變化的全方位與全程化,絕沒有單打一的變化。時空的協調一致必然產生變 化的和諧與匹配。提到窯變釉,首先想到的是鈞瓷,它是典型的窯變。在青釉中產生紫紅色的斑 塊,形態千變萬化、云蒸霞蔚、奇妙動人。但它的釉層是流動的,無論青釉還是紫 紅斑塊,處處都顯示了釉層的“流”,似行云流水。其次使人想到汝窯

13、,汝窯與鈞 瓷有相似之處,多數釉層也有流動,釉層之內也有極少和較弱的紫紅色。再次想到 的爐鈞釉,除了動感和色彩之外,往往出現月白色,并多伴有蘭色。乾隆時的仿鈞 釉具有鈞瓷和爐鈞釉的某些主要特征,同時也有釉層的流動。這幾種窯變釉由于是 在窯內加熱過程中產生的,釉層熔融后流動,又因氧化還原反應的變化加之原材料 的不同,液態的釉層出現流動是自然現象,人們也無法控制,造成釉層不會出現雷 同的,一器一個樣。然而比高足盤的釉層無一絲一毫的流動,在紫紅色的釉中沒有, 而在綠色的斑塊內部及其周邊也沒有。可以說是“硬生生”的在紅釉中無規則的變 成了綠釉斑塊,這些斑塊既像鑲嵌在紫紅釉之中,又有些漂浮在紫紅色釉之上

14、,多 數綠色斑塊微微高出紫紅釉。綠斑塊集中的部位,中間被淡紫紅色的釉層分隔開, 形成綠色的斑塊在紫紅色釉中的彌散,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見圖5.2.a、b。一般情 況下兩種色彩不同的釉在熔融后會有分界線,既便有些部位會消失,但很難出現所 有相交部位的全部彌散、混融。但此盤的綠釉與紫紅色釉全部以混融的狀態存在, 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鈞瓷、汝瓷、仿鈞與爐鈞不同色彩的消失和混融,是在 流動的釉層中發生的,形成從一種色向另一種色的轉換與過渡。可以總結出高足盤 釉色的主要特征:其一是總體釉層以綠斑為主(總面積大于紅紫);其二是綠色斑 塊全部點綴在紅紫釉之內;其三是二色釉完全不存在流動;其四是兩色釉在交接

15、處 完成窯內的混融;其五是局部綠斑高出于紅紫釉;其六是開片與氣泡獨特(詳后文)。圖5.2.a綠斑放大例子圖5.2.b綠斑彌散北宋官、汝、鈞、耀等諸瓷都存在開片,其中的老開片內均有次生物,次生物 的色彩以黃為主;以白、褐色次之;少量局部有黑色次生物。次生物有的凸出釉表, 形成類似小山崗狀,大部分與釉表持平,少數部位尚有凹下,形成不同的層面。多 數次生物有油脂狀,有些部位似松香,絕無干巴巴的。有些老開片的口沿產生鋸齒 狀,開片剛剛形成時的直線與曲線沿口已不存在。多數開片兩側的釉色發生變色, 不同于無開片處。有部分開片兩側的釉面已經被拱起來,使釉層變形,可以用手摸 出來。嚴重的開片兩側有釉層變質,形

16、成白衣或黃衣,甚至引發釉層的脫落。乾隆 瓷器從棒槌瓶到此文的高足托盤,其釉層也不同程度地有了開片,其中的老開片內 部也有白、黃等色的次生物,但各種變化均不明顯。這里要特別強調次生物的形與 色,這是區分真偽開片的最最關鍵標準。空氣和水中存在的少量物質,如硅、鋁、 鐵、鈣、錳、鉀、鈉、鈦、砷等等,只有二氧化硅顯灰黑色,三氧化二鐵顯紅棕色, 其它物質的氧化物均為白色或銀白色。當它們的“駐扎”在開片內時,結晶后析出 只有極少的灰黑色或紅褐色微粒或斑點,不可能使開片內出現灰不灰、黑不黑的“物 質”,要有也只能是以白色或帶黃色的物質為主,并且都是實體,會顯示出立體帶 油的狀態。面對一件標榜為乾隆時的瓷器,

17、其釉層沒有任何開片是不對的,而開片 內沒有次生物也是不對的,次生物不是白或帶黃的,而全是灰黑色的更是不對,次 生物體現不出實體物質,只是開片兩側釉層色彩的改變也不對。鑒定乾隆時代的瓷 器,開片及其內部的次生物重要性遠遠大于和重于氣泡。在黃、綠、金、紅、黑及 本文的釉層開片內,提供的照片均已揭示了開片及次生物的真相,同時也揭露了偽 開片和偽次生物的面目。造假與作偽、作舊產生的開片及“次生物”,基本是灰不 灰、黑不黑的偽次生物,沒有與時空變化對接,不是時空作用下的產物。乾隆窯變釉有多種,此高足盤的釉極具特色,同一種釉分為不同的色彩與形態。 一般官窯瓷器的單色釉色彩比較統一,很少出現較重的深淺區別。

18、但此盤的紅釉和 綠釉極特殊,紅釉并非只有紅色一種,而是有深淺之別,甚至其中有紫色的,形成 斑塊而超越其周邊的底紅釉,而綠色也分極淡的和較綠的多種。下文中用“斑”表 示的一般都指色彩較深、形體較大的。在底紅釉和綠斑之間的“隔離帶”,亦有深 淺之別。我們不知道成器時釉的色彩有多少種,現今見到的紅色底釉和綠斑、紫紅 色斑基本成器時就有,而釉內雜質也會有不同色形。但釉內淺淡的白色、粉紅色、 淡黃色等等,極有可能是成器后時空中的脫玻化或內變物或釉色變引發的,因為它 們的布局極無規律,而且淺淡的彌散狀也不同于紅、綠斑。如果成器時就有,大體 有相應的規律,因為是同一件器物、同樣的釉、同樣的窯溫。在紅斑與綠斑

19、的中間 區內,異形異色的顆粒較多,而在紅、綠斑內部雜質幾乎沒有,這就是此盤釉的規 律。異形異色的顆粒有原材料中的雜質,或許也有后天脫玻化和質變形成的,因此 才不會有規律,乃至差異極明顯。窯變釉的混融與不同釉色在交接部位的混融,在 不同釉層疊壓處釉質沒變,仍屬于各自的釉質,只是產生了熔融而混合到一處。而 窯變釉為質變,原有的釉層質變而出現了另一種釉,混融表現的更加獨特與生動。該器釉層主要包括紅紫色釉和綠色斑,輔以粉紅色、黃色、白色,以及多種異 形異色的微粒。粉紅、黃、白盡管淺淡,但在微觀之下也很明顯,極有可能是后天 形成的,而紅、紫斑與雜質可認定為窯變。首先看一下帶有不同程度紫色的紅釉, 紅釉是

20、釉層的主體,綠色斑塊只是星羅棋布地分散在紅釉之內。紫紅色釉內有不規 則的微粒,這些微粒顯灰黑色,棕褐色、棕黑色等,個別的形體稍大一些。紅釉內 部的色彩也并非完全相同,有輕與重的區分。在綠斑不集中的部位紫紅色明顯,而 綠斑集中的部位紅紫色較微弱。紅釉內有氣泡和開片(變化詳后),釉層屬乳濁釉, 透明度較弱,見圖5.2.c、d。綠斑似揉得很緊、又很圓的棉球,其內有極少不規則 的棕黑色、棕褐色等斑點,仍然屬于乳濁釉,透明度較紅釉稍高。綠斑之內基本沒圖5.2.c紫斑微觀圖5.2.d紫斑色差圖5.2.e綠斑邊緣這些雜質基本全分布在紫紅色釉內,在綠斑之中極少。按常理釉層中的雜質會均勻 地分布,無論何種施釉方

21、法,都不會使雜質集中在某些局部。但此盤綠斑內部往往 很少,絕大多數出現在紅釉與綠斑的“分隔帶”中間,有些在綠斑與紅釉的結合部圖5.2.f紅釉中紫斑圖5.2.g “分隔帶”內雜質有氣泡,但有開片,開片也弱于紅釉內的 開片。綠斑周邊呈彌散狀,有些似松散開 的棉團。綠斑色彩也有輕與重的不同,其 中有些綠色濃艷,見圖5.2.e。此外便是釉 層中的雜質,它們大多為棕黑色、棕褐色, 形體不一,但邊緣基本清晰,可以得出是 釉質不純產生的,但此盤釉內雜質極其特 殊,不同于其它釉層內雜質。主要表現是密密麻麻的非常多,是否為窯變中的一種特殊有待研究,見圖5.2.f、g。在其它窯 變釉中尚未發現這一特征。關于此盤釉

22、層的時空變化,主要可概括為下列各項。六、釉層時空變化:次生物:釉層最表面有一層淡淡的銀白色物質,這是筆者定義的次生物。 它不同于附著物或粘結物。附著物和塵埃、污物等,這類物質一經洗擦便會脫落; 粘結物如具有粘性的膠類粘上某些細微物質,這類物質經洗泡也會脫落。但次生物 不會脫落,反而會越擦洗越油亮。之所以稱為“次生”,是這些物質與釉層(也包 括露胎的部位)生長到了一起,成為釉層的一部分。此盤最特殊的次生物是在綠斑 的縫隙之內多,在紫紅釉表面較弱,在紋飾的凹下處較重,在口沿的棱角處也較重。 當然還有開片之內,在一些老開片之內比較“豐滿”,而新開片內沒有。有些綠斑周邊的裂縫內聚集的更多。次生物成為鑒

23、定乾隆時期瓷器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棒槌 瓶的黃綠釉到賞瓶的金彩、黑、紅釉表層均有,這些就說明了時空作用的普遍性和 相通性。實際上當瓷器在時空中存在七、八十年以后,就會有次生物不斷產生,只 是存在的部位較少一些,主要產生于陰紋和洼下的部位。隨時間的增長才會在平面、 凹面、曲面上陸續出現(可見后續民國彩瓷的討論)。所以次生物不是有沒有的問 題,而是必須要有。又由于器型各部位的差異與人手摸拿有關,次生物會有輕重的 區別,這是時空產物的特色。次生物與釉層的不同在色和形,無論何種釉色,均沒 有銀白的,而且也不會獨立存在于釉表。次生物在釉表沒有高度差,附著物和粘結 物與釉層有高低差,基本以顆粒或斑塊形態存在

24、。有些人做的次生物“黑糊糊”,圖6.1.a次生物(開片)圖6.1.b次生物(開片)圖6.1.c次生物(劃痕)圖6.1.d次生物(混融)“鉆入”開片之內,有些次生物在微觀下極亮,有刺目的金黃色光芒,有些“次生 物”在釉表凸起,成臺階狀等等。真正的次生物包括高古文物上次生物,均沒有臺 階狀,且極其牢固,甚至深入到胎釉之內,乾隆期瓷器沒有到這種程度,但也不會 被清洗掉,見圖6.1.a、b、c、d。釉層脫玻化:瓷器的釉層與玻璃除了因需要在原材料的配比上各有取舍與 增減、在制作工藝與流程上不同外,二者的本質并無天壤之別。都是以二氧化硅為 是主要原材料、經高溫燒制(有些為中、低溫)、在較快的時間內冷凝所成

25、。由于 冷凝時間過短,都屬于具有非固體物的液態物質(微觀之下)。制釉過程稱為玻化, 使多種原材料熔融、混合到一起,在玻化過程中大多數原子形成無序排列,近似于 液體,其內部能量并未得到充分釋放,有待日后逐漸完成。這個漫長的過程稱為脫 玻化,使無序的原子重新排列成有序的晶體,這個過程與結果可以從高古瓷的部分 釉層上看出來。硅的單質為白色,無雜質時無色,所以配上呈色劑都會產生多種彩 釉。高古瓷中的釉層內有灰黑色顆粒,這是二氧化硅的分子,二氧化硅呈灰黑色, 在乾隆期瓷器的釉層內,可見灰黑色微小顆粒,表明了釉層內有二氧化硅。從理論 上分析,在脫玻化的漫長歲月內,會使玻璃失去光澤或被破壞,更會使玻璃質逐漸

26、 結晶,這便是脫玻化。玻璃內所含的極少量鐵先行析出,呈現粉紅、淺黃、淺褐色 等,它們均為隱晶質結構,有些局部會出現紫紅、褐紫、甚至暗綠色。這些色彩的 出現表明亞穩定狀態的玻璃內部結構間自動結合,從無序狀態到有序排列組合的轉 換和固定。不僅鐵如此,就是硅質也會再結晶,只是時間問題了。脫玻化過程基本 無須外界能量的作用,完全靠其內部各分子、原子間的自身能量。這就是為什么釉 層時間久了會產生熔融,其釉色會有不同的差異。由于此高足盤的釉種極其特殊, 有必要從脫玻化的方面分析一下(現今科技界仍在研究玻璃制造過程中和制成后的 脫玻化,很多問題尚未得出準確結論,尤其是玻璃在長期時空中的變化,玻化和脫 玻化原

27、理筆者也說不清,只能就此盤釉的變化略加介紹)。此盤的窯變釉有燒制時 產生的綠斑,但也有后天產生的粉色、淺黃、紫紅、白色等斑。在乾隆紅、黑釉賞 瓶中未有這類現象,而黃綠釉棒槌瓶中也沒有紫紅、綠斑等。由此可以得出脫玻化 在不同釉種間轉化的速度是不同的,或許也與材質構成不同相關,所以在賞瓶和棒 槌瓶中未深入討論(棒槌瓶文內略有涉及)。此盤釉的變化,極鮮明地揭示了脫玻 化。從脫玻化原理產生的多種顏色隱晶斑,便知在時空中歷經二百余年后,脫玻化 便會呈現,此盤的釉層多種變化,已然證實了脫玻化原理。可分別見圖6.2.a、b、 c、d (也可結合其它微觀照片看相關變化)。脫玻化不屬于流釉,當釉層不同時會 產生

28、流釉的疊壓,有較明顯的分界線。脫玻化原則上也區別于內變物,內變物為釉圖6.2.a綠斑中顯黃圖6.2.b紫斑內顯黃圖6.2.c紫斑中顯白圖6.2.d紫斑內混融層內點狀變質(乾隆時瓷器),脫玻化一般不會以點狀出現,也不會使釉層不透明, 而是改變了那一部分釉的色彩,回歸自然,也就是糾正短時間高溫階段的“玻化”, 把無序的分子、原子按有序的排列組合起來,一般沒有質的改變。燒制時產生的綠 斑、紫斑屬于窯變,而脫玻化的產物可不是燒制過程中產生的,而是緩慢在時空中 變化的。脫玻化在不同的釉層內表現不一,紅、黑釉中現在沒有發現,但在棒槌瓶 的黃、綠釉中已然出現,可見前文棒槌瓶的有關微觀照片。此盤釉層內隱晶狀不

29、同 色彩的斑塊是脫玻化最好的證明。瓷器釉層的色變、內變物(質變)是否與脫玻化相關,換言之脫玻化是否必然 “引發”釉層的色變和內變物?或許有關,或許并非單一。因為白紙、白布沒有脫 玻化,但同樣會變色與變質,而黃紙、紅布也會褪色,這里只有時空因素。但瓷器 釉層的褪色、變色和內變物就不會如白紙或紅紙那樣簡單,從前述棒槌瓶的黃綠釉 和本文的窯變釉之內異色斑塊的產生,預示著脫玻化對釉層變化的作用,也證明釉 層脫玻化的復雜性和色變、內變物的復雜,需要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探討。紙、布的褪色和變色、釉層的褪色與變色都是現象,對釉層變化本質的真正認知或許還要 經過很久。釉面形變:新瓷器的釉面平整度一般有兩類:一類

30、是像玻璃或盤碗之內的 水面一樣平整光滑;另一類則如橘皮紋或海洋的波浪般,為非平整面(包括器物造 型的曲面、弧面)。成器時它們的表面釉層不存在點、線或面的形變,放大百倍時 看不到各部釉層的缺失。但經歷一定的時空后,現在可以準確地得出結論:當一件 瓷器成器后在空間存在八十年左右后,其釉表便不同程度地產生點、線、面的形變。 點的形變主要是釉表過高的顆粒被磨擦掉(長久多次的清洗,非短期人工磨擦)。 線的形變主要是無開片的釉層出現開片,釉層越厚這一特征越明顯。面的形變是厚 度的減少,時空與人為作用會不同程度地使釉面產生脫落,尤其是邊角棱沿和釉層 疊加部位。二百年以上的瓷器更加明顯一些,前文的棒槌瓶和賞瓶

31、的各種釉已然給 出了證據。結合此高足盤,看看釉層是否有這種形變?可先見圖6.3.a、b、c、d。 形變無須放大百倍;只要四十倍左右就可以了,側光轉動瓷器觀察釉面,就可以見圖6.3.a形變直觀圖6.3.b形變微觀圖6.3.c形變直觀圖6.3.d形變微觀到上述三類形變,其中還有面狀形變中較少數量的塊狀脫落。形變使釉層的平整度 和光澤發生改變,同時形變又為外界物質滋生在其內提供了場所。有些經過清洗被 除去了,而有些會以次生物的形式“長期駐扎”在其內。所以釉層的形變加上脫玻 化和次生物三重作用,使釉層的強烈反射光澤大降,其間或許還為釉層的色變與質 變提供了某些條件。此盤釉層的形變又不同于賞瓶的金、紅、

32、黑釉,也不同于黃綠 釉棒槌瓶。此盤釉層形變主要產生于局部的紅釉和綠釉的結合部位,尤以綠斑集中 的部位突出,在一塊塊綠斑周邊不僅有奇異的開片,開片內還有較重的次生物,有 些伴隨黃色的釉變,同時有較明顯的線狀形變。這種形變不同于開片,在棒槌瓶和 賞瓶的釉層上沒有出現,形變造成的小溝溝沒有穿透釉層,只是在紅、綠釉中間形 成下洼,這種下洼絕不是成器時就有的。圖6.4.a開片變化較重圖6.4.b開片變化較重開片:此盤釉面的開片具有三種類型,或者說有三種差異:一種是開片相 當明顯,開片不僅“形體粗壯”,而且其內產生了較重的次生物,開片的口沿已經 增加寬度,周邊聚集的次生物也較多,見圖64a、b;第二種是開

33、片雖很明顯,但圖6.4.c開片變化次重圖6.4.d開片變化次重圖6.4.e開片變化輕其內次生物略少些,口沿也未放寬,周邊同樣有次生物的聚集,總體不如第一種“強 壯”,見圖6.4.c、d;第三種產生的時間最晚,其內部干干凈凈,口沿也未變形, 同時周邊次生物相對薄弱,見圖6.4.e、f。三種開片的存在位置有區別,最重的第圖6.4.f開片變化輕一種多數出現在蓋的提鈕和口沿,中等變化的出現在蓋的表面、盤的下部與高足部 位,變化輕的出現在蓋的內部和盤的內部。三種變化第一種相對數量少,但變化豐 富、多姿多彩,第二、三兩種所占比較大,基本全器上均可見到(一般放大到10 倍、20倍時見不到,就是40倍時也極其

34、微乎其微,只有放大百倍左右時才能有照 片所示奇妙的景觀)。此盤的開片說明三個問題:其一是釉層經過一定時空后必然 會有開片產生,自然天成的開片必有老、中、新三個層次,不可能無差距;其二是 開片的產生與人體功能有直接關系,提鈕和口沿局部明顯的開片,與人們用手拿摸 有關,促進了開片的“生長發育”。筆者曾幾次提到鑒定一件瓷器時,首先要用常 用的方法拿起來,在微觀下查你手先摸到的部位,看看它的釉層是否有變化,如果 沒有變化,這件瓷器不是老的(對應同時代應有的變化),變化過了頭也不行,那 是人為做出來的;其三是開片的變化不會孤立,必然要與其它變化有機的結合,如 次生物的有無與輕重、釉層的形變與色變(結合此

35、文相關處的描述與照片)等等。 干凈的開片和單一變化的開片不是自然天成的,該件瓷器也就不會是老的。鑒定乾 隆時期的瓷器,開片的證明力度遠遠重于氣泡!開片及其所在部位的相關更加重要!內變物:從青銅器、高古玉、陶瓷器到乾隆瓷器,筆者一直都在強調的它 們體內存在內變物。既然是內變物,就不是成器時物體內部原來就有的,而是后天 生成的。瓷器的釉層內是否有內變物?這就要從釉層的組成原材料說起(胎體也一 樣,著名鑒定家馮先銘先生很早就明確指出:“釉由氧化矽(硅,SiO2)、氧化鋁 (Al2O3),氧化鈣(CaO)等主要化學成分及少量三氧化二鐵(Fe2O3)、氧化鎂 (MgO)、氧化鉀(80)、氧化鈉(Na2O

36、)組成。鈣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不同地區 的瓷窯采用不同的原料,如景德鎮采用鳳尾草灰,廣東潮洲楓溪用蚌殼灰,有的瓷 窯用稻草灰兌入釉內摻合”。在它些主要原料中,氧化硅是灰黑色的、氧化鐵是紅 褐色的,此外的其它氧化物均為灰白或銀白色,而它們的單質都是白色的。可見單 質與氧化物不同。按一定比例將它們混合在一起后,經過高溫(或中低溫)會產生 多種顏色,其間發生的化學變化現今基本沒有明確的結論。當組成釉層的各種原材 料純凈時,燒成的釉色內無雜質微粒,透明釉就是最好的證明。但過去很難做得到 這一點,各種原材料內都會有不等量的雜質,哪怕極少也會影響到釉色。從棒槌瓶、 賞瓶到此處的高足盤,在釉層中均有不等的多色

37、微粒。此盤釉內微粒從顏色上可分 三種:一種是紫黑、灰褐色微粒,它們是最多的、形體也比較大,多數分布在紅釉 與綠斑之間,在綠色斑點內極少;第二種少量的黃斑,有些在綠斑之上,也有與綠 斑合體的;第三種是極少量的金黃色微粒。晶點多數分散在紅釉范圍之內。這三種 異形異色的微粒與斑塊,使原本只有紅、綠的色彩更加豐富。內變物與釉中雜質不圖6.5.a紅釉內變物圖6.5.b紅綠交接處內變物同,可從放大光學100倍的照片中分辨出來,見圖6.5.a、b、c、d,重點在形、色 上區別,但主要依靠兩類不同性質的微粒周邊彌散和混融上劃分。如何分辨出哪種是內變物呢?紅色的釉不是;而綠色的斑塊為窯變?也不是; 極少量的金黃

38、色晶點也不是;與綠斑合體少量黃斑最有可能;其次是棕黑色微粒。 在絕大多數綠斑之內或表面沒有黃斑,這說明與窯變無關,否則應在綠斑上應該也圖6.5.c交界處內變物圖6.5.d雜質有。只有少量時才有可能為后天生成。而紫黑色的微粒多數為不規則的顆粒,邊緣 比較清晰,也只有極少數的紫黑色顆粒邊緣蒙蒙朧朧,呈彌散狀,這就有可能是后 天生成的,否則應與其它紫黑色微粒邊緣一樣。從上述釉層的主料和呈色劑各種原 材料中,可以得出鐵可以產生黃色與棕褐色,其它原料基本不可能。而氧化硅是灰 黑色,不是紫黑色。所以這些紫黑色微粒是何物質實難確定。綠斑上的黃色斑塊, 則有可能與鐵有關,是銅原料中含有鐵所至。討論釉層的內變物

39、,較之釉層的形變、 色變、次生物等難度大得多。形、色、次一般較容易看出來,也較容易區分開,但 內變物不易。理論上講應該提供相應的證據,是何種物質變為何種物質以及在什么 條件下才會產生,但這種要求現今根本辦不到。除了有相應的科技手段外,更主要 的是時間,不可能用二百年的時間完成一個試驗,因此只能依靠分析與邏輯推理, 并且要有相應的理由。總括起來必須體現邏輯的成立與科學原理(自然法則)。邏輯是所有事物內在聯系的紐帶,正常事物間的邏輯關系對應才成立,無對應 關系時則不成立。比如甲問乙吃飯沒有?乙回答說北京好玩,就沒有對應關系。如 果乙回答說吃得很飽,就有對應關系。結合老瓷器,邏輯關系必然是為什么是老

40、的? 由哪些方面(特征)來證明它是老的?各個特征與老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特征的表 現狀態是否與時空有相應的對接關系?等等一環扣一環的邏輯。具體到內變物,無 論胎與釉,首先它必須是物質,而不是簡單的色;其次必須有具體的形狀,可以細 微到點,也可以擴張到體,是可見的實體;最后則要堅決反對兩種傾向:其一是極 少量或為數不多幾個點或體(在釉層內和胎骨內),這種特例不是時空產物,而是 加工制作中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不能作為依據;其二大量雷同的點或體,尤其是千 篇一律的相似,其中包括形體的大小之差,這也不是時空自然產生的。怎樣尋找內變物呢?既然是內變物,必然要有發生變化的物質。地球上現在已知的物質除了惰 性氣

41、體之外,全部會發生變化。瓷器的胎釉雖然僅有幾十種物質,已經不算少了, 它們自身存在變化的可能,而相互之間也存在變化的可能。既然是內變物,它就不 是成器時存在的,而是緩慢地逐漸生成的,這就必然是由分子(原子)的始變發生, 當時間足夠長時,這些分子會相聚,不斷發展壯大。因此內變物的典型特征除色形 外,關鍵是其中心部位的色重、透明度低、“密度高”,而周邊色淺、透明度高,形 態“臃腫”。內變物要具有活與動的基本屬性,還要顯現“臃腫”身材的彌散狀, 似有不斷向外“擴張”的趨勢,似有改變周圍的“野心”。在胎與釉內查找到這樣 的點與微粒,就找到了內變物,見前圖6.5.a、b、c。釉層中未熔化的顆粒或雜質,

42、在高溫時沒有變化,在常溫和被“固定”在釉內,更不會變化,只能保留原形體, 照片中的6.5.c、d中有原生態的雜質微粒,再補充四張照片,見圖6.5.e、f、g、h, 可對比它們的形、色、質、態、融等方面。其中6.5.e、f為紅綠釉交界處的內變物,.g、h為胎體內變物(乾隆瓷器胎另行討論,圖中內變物與雜質一般以形態區分)。圖6.5.e交界處內變物圖6.5.f紅斑內變物圖6.5.g胎內變物圖6.5.h胎內變物氣泡:此盤釉內的氣泡相對少,同時沒有發現大氣泡,像釉層特殊一樣, 此盤釉內的氣泡也極特殊,分布不均勻,主要存在于紅綠釉交界的區域內。氣泡基 本可以劃分為三類:一類為破泡,多為燒制時產生的,數量極

43、少,處于釉表,尤以圖6.6.a老破(爆)泡變圖6.6.b老破泡內部圖6.6.c老破泡周邊圖6.6.d紅斑內泡(白色中間)圖6.6.e新破泡(蘭綠色)圖6.6.f新破泡內干凈綠斑頂端最明顯。這類氣泡內部有的內部有次生物,有的尚未出現。但要特別注意 破泡的內部,其內壁之光亮程度與表層釉完全相同,沒有了賊光。雖然色彩較表面 釉層略顯鮮艷一些,但已是柔和的色彩,類似粉彩瓷器綠釉破泡的內部。這一特征 充分說明氣泡破裂后,在時空中若已存在二百年,其內壁不會有賊光刺目。作舊之 器的破泡,當把其內部人工填充之物清洗掉后,泡內壁仍然閃爍著刺目之光,這也 是區分新老瓷器的基本條件之一。泡變可見圖6.6.a、b、c

44、、d、e。清洗后的泡內部 干凈;第二類是在紅斑之內(所謂紅斑是紅釉產生的色彩極重的斑塊,它與底釉不 同,一是色極重,二是成斑塊狀。底紅釉分淺淡與濃重,但沒有成塊狀,在綠斑周 邊分布,紅斑則集中在很少面積上),此盤紅釉內氣泡沒有諸如鈞瓷、仿鈞瓷、爐 鈞釉等窯變釉氣泡漂亮,色彩單一。但泡內基本不清透了,呈現霧蒙蒙的水蒸汽狀, 泡壁也有所增厚。這類泡極小、極少,既便放大百倍以上也不易發現,但相當亮,圖6.6.g交界處氣泡變圖6.6.h交界處泡變可見前圖5.2.d,6.1.a和6.6.d。(泡內的亮點為微觀照相機內的燈光,不是泡內有 閃光點);第三類為紅斑周邊的分界部位,這種氣泡相對也多些,同時具有紅

45、斑、 綠釉氣泡的特征,見圖6.6.g、h。后兩類氣泡的變化在形色上不完全相同,各有輕 與重的程度,這才是時空變化的結果。在如此小的空間內做出多種不同的形、色變 化,目前人類尚無能為力,就像在翡翠內可以“種出不同的顏色”,但沒有辦法在 不同的色彩內“種上核”一樣。從較薄的黑、紅釉到較厚的黃、綠釉,再到本文的 窯變釉,證明瓷器的釉層內有氣泡,釉內沒有氣泡是不可能的。同樣也證明無論何 種釉層,當時間達到相應的階段后,釉內氣泡會產生多種變化,不變化的氣泡也是 不存在的。使用痕跡:此類痕跡表現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釉、胎表面的次生物,多與 人經常手摸、擦洗有關;其次是變色的部分原因,經常洗滌的衣服會脫色、變

46、色;圖6.7.a蓋鈕劃痕圖6.7.b 口沿劃痕圖6.7.c蓋上表劃痕圖6.7.d托盤下部劃痕再次是形變,把玩清洗會把釉表的凸包磨掉。與脫玻化和釉內變物的形成是否有關, 現今做出結論尚欠足夠事實和依據。形、色、次前文各處已作了描述和附加了照片, 這里再從劃痕方面加以補充,見圖6.7.a、b、c、d,是不同部位的輕重表現。圖a 是蓋的提鈕,可見劃痕在次生物和釉層上的聚集,有些與開片相互交叉。圖b是蓋 的沿口部位,也可見較多的劃痕,但較提鈕要弱一些,同樣有其它變化的配合。圖 c是蓋的上表面。圖d是托盤下部劃痕,劃痕相對弱了許多。提鈕摸拿(清洗)的 次數遠大于蓋的清洗次數,變化必然應該重,否則不合乎邏

47、輯與常理。使用或陳設 了二百多年的老瓷器,沒有劃痕是不可能的,而劃痕必與次生物、形變(劃痕自身 就是形變)、色變等有機地配合,才是時空效應的真正體現。如何認知使用痕跡和 人為作舊?作舊一個方面是磨擦,在釉表產生劃痕,這種劃痕無論形態如何也無論 多與少,都沒有次生物、開片、形變、色變等的配合,所以使用痕跡也是全方位的, 只不過是以劃痕為主要表現而已。查劃痕一要查劃痕所在的位置,二要查劃痕的輕 重及其分布,三要查劃痕內部的狀態,四要查劃痕與形、色、次、融、態(詳后) 的協調組合。方法最低也要把瓷器的釉層放大40倍,如能到百倍以上最好。瓷器 很多自然變化直觀根本看不到,你連看都看不到,又如何來討論鑒

48、定呢?不知曉真 品是什么樣,又不開動腦筋思考時空變化的全方位,如何實現正確的鑒定呢?態變:古瓷的新生態必然是直觀的態與微觀的態絕對統一。當我們直觀看 一件瓷器時,可能斑駁陸離、老態橫生,甚至外觀“髀亂差”。這時在微觀下就有 兩可能:一種是器表的釉層透過斑駁的髀亂差,見到的是新釉層,包括作舊未到家 遺留下的空白釉表閃現賊光、包括明亮清透的氣泡、包括開片內黑糊糊“次生物”、 包括用酸腐蝕出的坑坑洼洼等等,這是直觀的態與微觀的態根本沖突。這樣的瓷器 不可能是老瓷器。而老瓷器在微觀下依舊會斑駁陸離。這種特征通過釉層光澤的改 變,不但全無賊光,有時是五顏六色變幻的斑駁陸離。而老態橫生是釉內多種表現: 包

49、括釉表,猶如老年人皮膚上的皺紋、黑斑;氣泡發烏、發混、不透亮,似乎充斥 著水蒸汽;中老開片內有次生物,其中老開片內更多;釉層表面似乎有一層塑料薄 膜和不等的銀白色霜狀物;釉層內有一定數量的異形異色微粒;各種不同的釉層在 相匯處產生共融;不同部位的釉層有相應的色變和形變等等。總之,老瓷器直觀態 與微觀態是天然的一致,找不到相互矛盾之處。讀者可結合黃綠釉棒槌瓶、黑、紅 釉賞瓶與此文的高足盤,把直觀的態與微觀的態統一起來,看看是否有矛盾存在。 直觀的態現在有些很容易通過作偽作舊實現,微觀的態很多是作偽作舊無法實現 的。所以偽品直觀與微觀的態為“二張皮”,各自表演,形不成“一統天下”。而自 然天成之物

50、是直觀與微觀的統一。由此也可得出鑒定古老的東西,微觀是多么的重 要。時空在變化,物質在變化,相應的態在變化。你今天見到的瓷器與明天再見到 時不會一樣,只不過極難觀察出來!但是二百年后它的變化會使你大跌眼鏡。七、鑒定:對于此盤的鑒定,必須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并以此作為依據,也就是以事 實為依據(胎體變化另有后續文章討論)。是否為老文物?從上述有關釉的變化,特別是微觀變化,已經證明了它是 一件老東西,有了二百年以上時空效應,既不是新仿,又不是作舊,是一件實打實 的老文物。是否為特殊釉或是少數釉?一般釉可以通過釉層、釉色、釉質、氣泡、開圖7.2.a1開片變化圖7.2.a2開片變化圖7.2.a3開片

51、變化圖7.2.a5開片、劃痕、次生物圖7.2.a4開片與周邊協調片、透明度等共性看出來。但是此盤釉層有四個獨特的微景觀:一是局部的開片有 些以綠斑為分界線,在綠釉內部與周圍產 生開片,見圖7.2.a1、a2,而在綠斑周邊的 紫釉中沒有開片;二是氣泡的分布,在綠 斑之內極少有氣泡,大多為爆釉,而只在 紫斑內部有,且泡壁較厚,有些泡壁上有 非常亮的橙色晶體,閃閃發出極亮的光,見圖72a3、a4;三是紫紅色釉層作為底釉,不是均勻的,特別是在綠斑周邊色彩 較淡,而在綠斑不集中的部位和距離紅斑中心的部位,紫色略重一些,見圖7.2.a3、a4、a5;四是綠斑并非各自獨立,有些層層疊疊、上下壓在一起,有些又

52、成為片狀, 各自獨立,中間以紅釉為分界線,見圖7.2.a1 a5。這些奇特的現象在所有已知的 釉中均沒有。開片一般不會分釉色,只要有開片,不同的釉層都會有(200年以上)。圖7.2.b1紅斑微觀圖7.2.b2紅斑內變化圖7.2.c2釉色的變化圖7.2.c1釉色的轉換圖7.2.c3釉色變化氣泡也不會僅僅存在于某一種釉中,三彩、 五彩、粉粉、青花都如此。瓷器的底釉在 官窯瓷器上基本不會出現厚薄不等、色彩 不均的現象(時空產生的形變引起釉層薄 厚變化不在此例)。在某些高古瓷綠釉中產 生的綠斑,如漢綠釉(漢綠釉雖然以鉛為 呈色劑,漢綠釉為低溫釉,但其內含有銅, 也會出現綠斑)、唐翠釉等,其釉內的綠斑

53、都是以塊為單位,沒有疊壓現象,也不存在一塊綠斑被分割成若干小塊。這四個微 景觀加上前述對釉層的描述和微觀照片,表明此盤不同于現在大量介紹的瓷器釉 層,屬于極少的釉種或獨立的釉種。釉層的變化可見圖7.2.b1、b2、c1、c2、c3、d1、d2、d3、d4。是民窯還是官窯?這個問題稍復雜一些,由于實物太少了,通常人們認為圖7.2.d1釉色直觀圖7.2.d2不同色釉的轉化圖7.2.d3紅綠分界圖7.2.d4多色疊加清代的官窯只有景德鎮一家,其它地方未有官窯的記載。此盤從料上講相當考究, 不是民窯之器。而從做工上講,更是精細標志,可以從前述的照片上得出結論,無 論器型、紋飾,還是細部構造,完全不存在

54、粗制濫造的部位,每一處都極具官窯的 水平,極具清宮造辦處水準,讀者可自行判斷。特別是器底內“大清乾隆年制”六 字款更是有力的證明。參照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試驗室的結論,此盤的 釉與河南禹州的窯變花釉極似,但也不能僅以紅綠兩色稱為花釉。這就可以討論一 下此盤的產地(款識青花與與表面透明釉的微觀變化分析見后續文章)。此盤的產地如果為景德鎮所造,應該不會僅此一例。但筆者在六十余年的收藏 中未見同類器物(主要指釉),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各種所謂的窯變花釉基本全有 流釉,此盤釉無一處有流動感。從制作工藝上應為清宮造辦處之物,景德鎮為清朝 所辦官窯,凡官窯瓷器均出自于景德鎮。如果不是景德鎮所造,就有

55、兩種可能:一 種是景德鎮之外還有清朝所辦官窯;另一種是景德鎮與其它地方官窯合造。迄今為 止,未見有景德鎮之外還有官窯的披露和證據。如是景德鎮與其它窯合造,則河南 禹州可能最大。這里又有幾種可能:如胎體在景德鎮加工完成后,到禹州施釉和燒 制,就成為二地的共同產品。這一可能性較少。因為胎在運輸中會破損,特別是在 二百年以前,保證運輸中的質量較難;還有一種是把禹州的釉運至景德鎮加工成器 后再運回禹州,利用禹州的窯燒制,這種可能更小、更難保證質量。這兩種情況都 表明景德鎮沒有這種釉料和水質,也許與窯溫和自然環境有關,無法加工出這類產 品,剩下的就是禹州獨立生產了,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自行燒制。但是又落

56、上了 “大清乾隆年制”之款,該款書寫筆畫完全同于景德鎮的官款。如果未經官方同意, 這種作法在當時是行不通的,只有官方授權才可以。因此當時禹州的“窯變花釉” 也有可能是乾隆另設的一座官窯。如果此結論有效,那將證明乾隆官窯并非僅景德 鎮一家。拿此盤的釉與景德鎮的豇豆紅釉、郎紅、鈞紅、爐鈞釉等釉相比,的的確 確有不同之處。但由于實物量極少,一件瓷器不足以得出確切的結論,有待收藏界 朋友們不惜努力,發掘更多的藏品,讓更多藏品說明自己的身份。是不是“豇豆紅”等釉?趙汝珍對豇豆紅的分析中有“乳鼠皮”一說,指 出景德鎮產豇豆紅“暗敗者”為“乳鼠皮”,也就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小老鼠皮之顏 色。那是一種粉紅色為主的色彩,不含有蘭、綠、紫、灰、黑、白等色。只有成年 老鼠之皮才是灰的,但同樣無蘭、綠、紫、黑等色。此盤直觀似蘭、紫、灰,但微 觀之下以綠、紫為主,無灰色。故此盤非豇豆紅的所謂“乳鼠皮”,故不屬于豇豆 紅,也不是仿鈞、爐鈞、郎紅等釉。是不是真款識?一件瓷器上的款識,無論在釉上、釉下,還是直接書寫在 胎骨之上,它也會隨著該件瓷器的變化而變化,只有滿足這種情況,款識才可起到 鑒定作用。沒有與胎、釉同步的變化,不管書寫或刻印的如何逼真,都不能作為鑒 定的依據。齊白石老先生在世時,某一家極著名的書畫店請齊老去該店,拿出兩張 落款為白石的畫,讓齊老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