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2022年版)_第1頁
《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2022年版)_第2頁
《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2022年版)_第3頁
《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2022年版)_第4頁
《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2022年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技術規程CECS146:2022(2022 版).doc1總 則為使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的工程,做到技術牢靠、安全適用、經濟合理、確保質量,制訂本規程。本規程適用于房屋建筑和一般構筑物混凝土構造加固的設計、施工及驗收。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的設計、施工及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的規定外,尚應遵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加固的混凝土構造,長期使用的環境溫度不應高于60。處于特別環境腐蝕、放射、高溫等中的混凝土構造承受碳纖維片材加固時,尚應遵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并實行相應的防護措施。承受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前,應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對原構

2、造進展檢測鑒定。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時,應由對該加固方法生疏的設計人員進展設計,并由專業施工隊伍進展施工。1術語、符號術 語碳纖維片材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laminate碳纖維布和碳纖維板的總稱。碳纖維布 carbon fiber sheet連續碳纖維單向或多向排列,未經膠粘劑浸漬的布狀制品。碳纖維板 carbon fiber plate連續碳纖維單向或多向排列,并經膠粘劑浸漬固化的板狀制品。底膠 primer用于基材處理的膠粘劑。修補膠 repair adhesive用于對混凝土基材外表缺陷進展修補和找平處理的膠粘劑。構造膠粘劑 st

3、ructural adhesive用于浸漬、粘貼碳纖維布和板材等構造加固材料的專用膠粘劑。符 號2.2.2作用效應及抗力M 彎矩設計值;M加固前受彎構件計算截面上實際作用的初始彎矩;iVb梁的剪力設計值; Vc柱的剪力設計值;cf 碳纖維片材的拉應力; cf 碳纖維片材的拉應變; i 考慮二次受力影響時,加固前構件在初始彎矩作用下,截面受拉邊緣混凝土的初始應變;2 cfv到達受剪承載力量極限狀態時碳纖維片材的應變。2.2.1材料性能Ecf碳纖維片材的彈性模量; fcfk碳纖維片材的抗拉強度標準值; fcf 碳纖維片材的抗拉強度設計值;碳纖維片材的極限拉應變;cfu 碳纖維片材的允許拉應變;cf

4、碳纖維片材與混凝土間的粘結強度設計值。cf幾何參數Acf 受拉面上粘貼的碳纖維片材的截面面積;bcf 受拉面上粘貼的碳纖維片材的寬度;hcf U 形箍粘貼的高度;hcfo 側面粘貼碳纖維片材的截面面積形心至受壓區外邊緣的距離;ld 碳纖維片材從強度充分利用截面對外延長所需的粘結長度;scf 環形箍或 U 形箍的凈間距;tcf 單層碳纖維片材的厚度;w環形箍或 U 形箍的寬度。cf計算系數及其它km碳纖維片材厚度折減系數;ncf 碳纖維片材的粘貼層數;碳纖維片材受剪加固形式系數; 碳纖維片材的有效約束系數; cfb 碳纖維片材到達其允許拉應變與混凝土壓壞同時發生時的界限相對受壓區高度;梁受剪截面

5、的剪跨比;b柱的剪跨比;c v總折算體積配箍率。其它符號參見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3項 目抗拉強度標準值 ff,kMPa高強度級3400高強度級3000高強度級2400高強度級2022MPa受拉彈性模量 Ef土正拉粘結強度MPa 纖維體積含量%單位面積質量g/m242.41052.11051.61051.41052.5,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6555300300材 料一般要求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對混凝土構造加固時,應使用聚丙烯腈基PAN 基12k 或12k 以下的小絲束碳纖維片材、配套的改性環氧樹脂膠粘劑和外表防護材料。加固用材料應具有質檢部門的產品安全性能檢測報告和產品合

6、格證;碳纖維片材和配套膠粘劑應具有符合本規程第 3.2 節和第 3.3 節規定的安全性能;對配套膠粘劑還應供給耐濕熱老化性能指標及施工和使用環境要求。本規程所列碳纖維片材的安全性能指標是對單向碳纖維片材的要求。混凝土、鋼筋和其它材料的有關設計指標應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承受。碳纖維片材碳纖維布的抗拉強度應按纖維的凈截面面積計算。凈截面面積取碳纖維布的計算厚度乘以寬度。碳纖維布的計算厚度應取碳纖維布的單位面積質量除以碳纖維密度。碳纖維板的性能指標應按板的截面含膠面積計算,截面含膠面積取實測厚度乘以寬度。碳纖維片材的安全性能指標應符合表 3.2.2 的要求。類 別單向織物布條形板表 3.2.2 碳纖維

7、片材的安全性能指標伸長率%彎曲強度 ffbMPa1.77001.56001.71.5層間剪切強度MPa45355040仰貼條件下纖維復合材與混凝注:L 形板的安全性及適配性檢驗合格指標按高強度級條形預成型板條形板承受。碳纖維片材的受拉性能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定向纖維增加塑料拉伸性能試驗方法GB/T 3354 測定。單層碳纖維布的單位面積碳 纖維質量不宜低于 150g/m2 , 且不應高于300g/m2。碳纖維板的厚度不宜大于 2.0mm,寬度不宜大于 200mm,纖維體積含量, 對 I 級板,不應小于 65%;對 II 級板,不宜小于 60%,且不應小于 55%。配套膠粘劑承受碳纖維片材對混凝土構

8、造進展加固時,應承受與碳纖維片材配套的底膠、修補膠和具有良好浸漬、粘結力量的構造膠粘劑。底膠、修補膠和構造膠粘劑的安全性能應分別符合表 3.3.21、表 3.3.22和 3.3.23 的要求。表 3.3.21 底膠的安全性能指標性 能 項 目性 能 要 求試驗方法標準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當與 A 級膠匹配:14當與 B 級膠匹配:10GB/T 7124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2.5,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 本標準附錄 A不揮發物含量固體含量%混和后初黏度23時mPas996000GB/T 2793GB/T 12022.4注:本表中的性能指標,除標有強度標準值外,均為平均值。表 3.3

9、.22 修補膠的安全性能指標性 能 項 目性 能 要 求試驗方法標準膠體抗拉強度MPa30GB/T 2568膠體抗彎強度MPa4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狀)破壞GB/T 2570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2.5,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本標準附錄 A注:本表中的性能指標均為平均值。5表 3.3.23 碳纖維復合材浸漬/粘結用膠粘劑安全性能指標性 能 要 求性 能 項 目試驗方法標準A 級膠B 級膠抗拉強度MPa4030膠體受拉彈性模量MPa伸長率%25001500GB/T 25681.5性5040抗彎強度MPaGB/T 2570能粘結能力抗壓強度MPa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且不得呈脆

10、性(碎裂狀)破壞701410GB/T 2569GB/T 7124鋼-鋼不均勻扯離強度kN/m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2015不揮發物含量固體含量%GJB 942.5,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 本標準附錄 A99GB/T 2793注:1B 級膠不用于粘貼板材;表中的性能指標,除標有強度標準值外,均為平均值;當板材為仰面或立面粘貼時,其所使用膠粘劑的下垂度40時不應大于 3mm;當按現行國家標準膠粘劑拉伸剪切強度測定方法金屬對金屬GB/T 7124 制備試件時,其加壓養護應在側立狀態下進展。配套的改性環氧樹脂膠粘劑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加固設計標準GB 50367 規定的環境條件和試驗方法進

11、展耐濕熱老化性能檢驗,其老化后的拉伸剪切強度降低百分率應符合以下要求:對 A 級膠不得大于 10%;對 B 級膠不得大于 15%。外表防護材料對已加固完畢的構造外表應進展防護處理。防護材料的粘結性能應與碳纖維片材外表涂刷的膠粘劑相容,并能牢靠粘結。選用的防火材料及其處理方法,應使加固后的建筑物到達要求的防火等級。當被加固的構造處于特別環境時,應依據具體狀況選用有效的防護材料。6設計規定一般規定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時,應通過配套的改性環氧樹脂膠粘 劑將碳纖維片材粘貼于構件外表,使碳纖維片材承受拉力,并與混凝土變形協調, 共同受力。碳纖維片材可承受以下方式對混凝土構造構件進展加固:在梁

12、、板構件的受拉區粘貼碳纖維片材進展受彎加固,纖維方向應與加固部位的受拉方向全都。承受環形箍或 U 形箍對梁、柱構件進展受剪加固,纖維方向宜與構件軸向垂直。承受環向圍束粘貼對柱進展抗震加固,纖維方向應與柱軸向垂直。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時,應按本規程規定的極限狀態設計法進展承載力量極限狀態計算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鋼筋和混凝土材料宜依據檢測得到的實際強度,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確定其相應的材料強度設計指標。碳纖維片材應依據構件到達極限狀態時的應變,按線彈性應力應變關系確定其相應的應力。碳纖維片材應取置信水平為 0.99、保證率為 95%的極限抗拉強度作為抗拉強度標準值 fcfk。碳纖維片

13、材的極限拉應變 cfu 應取其抗拉強度標準值 fcfk 除以彈性模量 Ecf。當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對構造或構件進展加固時,應考慮加固后對構造中其它構件或構件的其它性能可能產生的影響。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進展構造加固時,宜卸除作用在構造上的活荷載。如不能在完全卸載條件下進展加固,應考慮二次受力的影響。在受彎加固和受剪加固時,被加固混凝土構造和構件的實際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 C15。加固設計時,應實行措施使原構造、構件不致因碳纖維片材加固部位意外失效而導致坍塌。7構造要求當碳纖維布沿其纖維方向需繞過構件轉角粘貼時,構件轉角處外外表的曲率半徑不應小于 20mm圖 4.2.1。12r 20mm圖 4.

14、2.1構件角處粘貼示意1構件外外表;2碳纖維布碳纖維布沿纖維受力方向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 100mm。當承受多條或多層碳纖維布加固時,各條或各層碳纖維布的搭接位置應相互錯開。為保證碳纖維片材牢靠地與混凝土共同工作,必要時應實行附加錨固措施。受彎加固承受碳纖維片材對梁、板構件進展受彎加固時的承載力計算,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 對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根本假定外,尚應符合以下要求:構件到達受彎承載力量極限狀態時,碳纖維片材的拉應變按截面應變cf保持平面的假定確定,但不應超過碳纖維片材的允許拉應變;cf當考慮二次受力影響時,應依據加固的荷載狀況,按截面應變保持平面的

15、假定計算加固前受拉區邊緣混凝土的初始應變 i ;碳纖維片材的拉應力 cf 應取碳纖維片材彈性模量 Ecf 與其拉應變 cf 的乘積 Ecf cf ;在到達受彎承載力量極限狀態前,碳纖維片材與混凝土之間不發生粘結剝離破壞。在矩形截面受彎構件的受拉面上粘貼碳纖維片材進展受彎加固時,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按以下公式計算:8當混凝土受壓區高度 x 大于cfbh,且小于 bh0 時圖 4.3.2aMfbxh x+ f A ha +EA hh4.3.21c02ys0cfcfcf0混凝土受壓區高度 x 和受拉面上碳纖維片材的拉應變 cf 應按以下公式確定:fcbxfy A f A +Ecf cf Acf4.3

16、.22sysx0 .8 cuh4.3.23 cu cf i當混凝土受壓區高度 x 不大于cfbh 時圖 4.3.2bMfy Ash00.5cfbh+Ecf cf Acf h10.5cfb4.3.24當混凝土受壓區高度 x 小于 2a 時,Mfy Ash0 a +Ecf cf Acfh a 式中,M包含初始彎矩的總彎矩設計值;A 、 A 受拉鋼筋、受壓鋼筋的截面面積;4.3.25ssAcf 受拉面上粘貼的碳纖維片材的截面面積;fy、 f 受拉鋼筋和受壓鋼筋的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y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Ecf 碳纖維片材的彈性模量;x等效矩形應力圖形的混凝土受壓區高度; cfb碳纖維片材

17、到達其允許拉應變與混凝土壓壞同時發生時的界限相對受壓區高度,取8 cu;cfb cu cf i混凝土極限壓應變,取0.0033;cucu考慮二次受力影響時,加固前構件在初始彎矩作用下,截面受拉邊i緣混凝土的初始應變,按本規程第 4.3.4 條計算;當可以不考慮二次受力時,取 0;i cf 碳纖維片材的允許拉應變,取 cf km cfu ,且該取值不應大于碳纖維片材極限拉應變的 2/3 和 0.01 兩者中的較小值;cfu cf碳纖維片材的拉應變;km 碳纖維片材厚度折減系數,取 km1.16 n cf E cf t cf3080000.90,其9中 tcf 的單位為 mm,Ecf 的單位為 M

18、Pa;ncf 碳纖維片材的層數;tcf 單層碳纖維片材的厚度;b、h 截面寬度、高度;h0 截面的有效高度;a 受壓鋼筋截面重心至混凝土受壓區邊緣的距離x cfbh 時 x cfbh 時圖 4.3.2矩形截面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注:圖中 xn為實際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對翼緣位于受壓區的 T 形截面受彎構件,當在其受拉面粘貼碳纖維片材進展受彎加固時,應按本規程第 4.3.2 條的原則和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 關于 T 形截面構件受彎承載力的計算方法進展計算。10考慮二次受力影響時,加固前在初始彎矩 Mi 作用下,截面受拉邊緣混凝土的初始應變 應按以下公式計算:i hih0+c

19、isici4.3.41M i4.3.420ciE cbh 2 si M iE s As h04.3.43f(3 3 .5 f0 .2 (1 3 .5 )E) 6E4.3.44 1.10.65f tk si te4.3.45 M i4.3.46Asis h0M式中, 加固前受彎構件計算截面上實際作用的初始彎矩;i ci 加固前初始彎矩 Mi 作用下受壓邊緣的混凝土壓應變; si 、 si 加固前初始彎矩 Mi 作用下受拉鋼筋的拉應變、拉應力; 受壓邊緣混凝土壓應變綜合系數; 受拉鋼筋拉應變不均勻系數; 內力臂系數,取 0.87;sEc、E 混凝土、鋼筋的彈性模量;鋼筋彈性模量與混凝土彈性模量的比

20、值;E 受拉鋼筋配筋率, As/bh0;ftk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 te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積計算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 As;AteAte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積,對受彎構件取 0.5bh+b bh。式中:ffbh、 分別為受拉翼緣的寬度、高度;ffff 受壓翼緣加強系數,取f(b b )h bh 0, 、 bhff分別為受壓翼緣的寬11度、高度。當時始彎矩 Mi 小于未加固截面受彎承載力的 20%時,可無視二次受力的影響。計算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時,尚應符合以下要求:受壓區高度 x 不宜大于 0.8 bh0,其中界限相對受壓區高度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 的規定計算;加固后受彎

21、承載力的提高幅度不應超過 40%;b 應按現行國加固后在荷載效應標準組合下受拉鋼筋的拉應力不應超過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當碳纖維片材粘貼于梁側面的受拉區進展受彎加固時,粘貼區域宜在距受拉區邊緣 1/4 梁高范圍內。在進展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時,應將公式4.3.214.3.24中的 h 改用碳纖維片材截面面積形心至梁受壓區邊緣的距離 hcf0 代替,且宜將側面碳纖維片材的截面面積乘以折減系數 10.5 h /h,其中 h 為側面碳纖維片材的粘貼高度。cfcf對受彎加固的構件尚應驗算構件的受剪承載力,避開受剪破壞先于受彎破壞發生。對梁、板正彎矩區進展受彎加固時,碳纖維片材宜延長至支座邊緣。在集中荷載

22、作用點兩側應設置構造的碳纖維片材 U 形箍對梁或橫向壓條對板。碳纖維片材的切斷位置距其充分利用截面的距離不應小于按下式計算得出的粘結延長長度 ld,并應延長至不需要碳纖維片材截面之外不小于 200mm圖 4.3.8。l E cf cf Acf4.3.8bdcfcf式中,ld 碳纖維片材從強度充分利用截面對外延長所需的粘結長度;充分利用截面處碳纖維片材的拉應變,按本規程第 4.3.2 條確定;cf碳纖維片材與混凝土間的粘結強度設計值,取 0.5MPa;cfbcf 受拉面上粘貼的碳纖維片材的寬度;對板取 1000mm 板寬范圍內粘貼的碳纖維片材寬度。12圖 4.3.8碳纖維片材的粘結延長長度當碳纖

23、維片材延長至支座邊緣仍不滿足本規程第 4.3.8 條的規定時,應實行以下錨固措施:對于梁,在碳纖維片材延長長度范圍內應設置碳纖維片材 U 形箍錨固圖a。U 形箍宜在延長長度范圍內均勻布置,且在延長長度端部必需設置一道。 U 形箍的粘貼高度宜伸至板底面。每道 U 形箍的寬度不宜小于受彎加固碳纖維布寬度的 1/2,U 形箍的厚度不宜小于受彎加固碳纖維布厚度的 1/2。對于板,在碳纖維片材延長長度范圍內應通長設置垂直于受力碳纖維方向的壓條圖 4.3.9b。壓條宜在延長錨固長度范圍內均勻布置,且在延長長度端部必需設置一道。每道壓條的寬度不宜小于受彎加固碳纖維布條帶寬度的 1/2,壓條的厚度不宜小于受彎

24、加固碳纖維布厚度的 1/2。當碳纖維布延長至支座邊緣時,假設延長長度小于按公式4.3.8計算所得長度的 1/2,應實行牢靠的附加機械錨固措施。當承受碳纖維板時,應在其延長長度端部實行牢靠的機械錨固措施。圖 4.3.9受彎固時碳纖維片材端部附加錨固措施13對梁、板負彎矩區進展受彎加固時,碳纖維片材的截斷位置距支座邊緣的延長長度應依據負彎矩分布按本規程第 4.3.8 條的原則確定,且對板不小于 1/4 跨度,對梁不小于 1/3 跨度。當承受碳纖維片材對框架梁負彎矩區進展受彎加固時,應實行牢靠錨固措施h與支座連接。當碳纖維片材需繞過柱時,宜在梁側 4f范圍內粘貼圖 4.3.10。板受彎加固時,碳纖維

25、片材宜承受多條密布方案。當沿柱軸向粘貼碳纖維片材對柱的正截面承載力進展加固時,碳纖維片材應有牢靠的錨固措施。圖 4.3.10負彎矩區加固時梁側有效粘貼范圍平面圖h1柱;2梁;3板頂面碳纖維片材; f板厚4.4 受剪加固對鋼筋混凝土梁進展受剪加固時,應按以下公式進展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VbVbrc+Vbcf4.4.11V 2 ncf wcf t cf4.4.12bcf( s cfwcf )cfv E cf hcf 20.2+0.12 4.4.13c f v3式中,Vb梁的剪力設計值;bcfuVbrc未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載力,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 的規定計算;1

26、4Vbcf 碳纖維片材擔當的剪力;到達受剪承載力量極限狀態時碳纖維片材的應變;c f v碳纖維片材的極限拉應變;c f u碳纖維片材受剪加固形式系數,對封閉粘貼取 1.0,對 U 形粘貼取0.85; b梁受剪計算截面的剪跨比,對集中荷載作用狀況取 a/h0,當 b 大于3.0 時,取 b3.0,當 b 小于 1.5 時,取 b1.5;a 為集中荷載作用點至支座邊緣的距離。對均布荷載作用狀況,取 b3.0;ncf 碳纖維片材的粘貼層數;hcf U 形箍粘貼的高度;scf 環形箍或 U 形箍的凈間距; tcf 單層碳纖維片材的厚度; wcf 環形箍或 U 形箍的寬度。對鋼筋混凝土柱進展受剪加固時,

27、應按以下公式進展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VcVcrc+VccfV 2 ncf wcf t cfEh4.4.214.4.22ccf( s cfwcf )cfvcfcf 20.20.3n+0.124.4.23c f v3bcfu式中,Vc柱的剪力設計值;V未加固鋼筋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載力,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crc設計標準GB 50010 的規定計算;Vccf 碳纖維片材擔當的剪力;n柱的軸壓比,取 N/fc A,N 為柱軸向壓力設計值,A 為柱截面面積; c柱的剪跨比,對于框架柱取 Hn/2h0,當 c 大于 3.0 時,取 c3.0,當 c 小于 1.0 時,取 c1.0,Hn 為框架柱凈高度

28、,h0 為框架柱的截面有效高度。承受碳纖維片材對鋼筋混凝土梁、柱構件進展受剪加固時,應符合以下規15定:碳纖維片材的纖維方向應與構件軸向垂直;應優先承受環形箍,也可承受 U 形箍圖 4.4.3a。對碳纖維板,可承受雙L 形板形成的 U 形箍;當碳纖維片材承受環形箍或 U 形箍布置時,其凈間距 scf不應大于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 規定的最大箍筋間距的 0.7 倍;hU 形箍粘貼高度宜取構件截面高度。在 U 形箍的上端,尚應粘貼縱向cf碳纖維片材壓條圖 4.4.3b。圖 4.4.3碳纖維片材的抗剪加固構造方式構件的受剪截面尺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

29、010 的規定。4.5 柱的抗震加固柱的抗震加固應承受環向圍束式粘貼碳纖維片材的方法。柱端箍筋加密區的總折算體積配箍率應按以下公式計算,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 對柱端箍筋加密區體積配箍率的要求:16 + v 2 ncf cf t cf (b h )f cf4.5.1vsv( s cf cf)bhf yv式中,b、h柱的截面寬度、高度;總折算體積配箍率;v按箍筋范圍內核心截面計算的體積配箍率;svv 碳纖維片材的有效約束系數,取 0.45;軸壓比大于 0.5 且加固未卸載時取 0.36;fcf 碳纖維片材的抗拉強度設計值,取 fcfk /1.1;fyv 箍筋的抗拉

30、強度設計值。碳纖維片材在箍筋加密區宜連續布置。碳纖維片材兩端應搭接成環向圍束。碳纖維片材條帶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 150mm,各條帶搭接位置應相互錯開。17施工規定一般規定承受粘貼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應由生疏該技術施工工藝的專業施工隊伍擔當,并應有加固施工技術方案和安全措施。施工必需依據以下工序進展:施工預備;混凝土外表處理;配制并涂刷底膠;配制修補膠并對混凝土外表不平坦處進展填補和找平處理;配制并涂刷構造膠粘劑;粘貼碳纖維片材;外表防護。施工宜在環境溫度為 5以上的條件下進展,并應符合配套膠粘劑要求的施工使用溫度。當環境溫度低于 5時,應承受低溫固化型的配套膠粘劑或實行升溫措施。施工時應

31、考慮環境濕度對膠粘劑固化的不利影響。在進展混凝土外表處理和粘貼碳纖維片材前,應按加固設計部位放線定位。膠粘劑配制時,應按產品使用說明書中規定的配比稱量并置于容器中,用攪拌器攪拌至色澤均勻。在攪拌用容器內及攪拌器上不得有油污和雜質。應依據現場實際環境溫度確定膠粘劑的每次拌和量,并按要求嚴格把握使用時間。施工預備應認真閱讀設計施工圖。應依據施工現場和被加固構件混凝土的實際狀況,擬訂施工技術方案和施工打算。應對所使用的碳纖維片材、配套膠粘劑、機具等做好施工前的預備工作。18外表處理應去除被加固構件外表的夾渣、疏松、蜂窩、麻面、起砂、腐蝕等混凝土缺陷,露出混凝土構造層,并修復平坦。對較大的孔洞、凹陷、

32、露筋等部位,在清理干凈后,應承受粘結力量強的修復材料進展修補。應按設計要求對裂縫進展灌注或封閉處理。被粘貼的混凝土外表應打磨平坦,除去表層浮漿、油污等雜質,直至完全露出混凝土構造面。轉角粘貼處應進展導角處理并打磨成圓弧狀,圓弧曲率半徑不應小于 20mm。混凝土外表應清理干凈并保持枯燥。涂刷底膠應按膠粘劑生產廠家供給的工藝條件配制底膠。應承受滾筒刷將底膠均勻涂抹于混凝土外表。在底膠外表指觸枯燥時,馬上進入下一工序的施工。找平處理應按產品生產廠家供給的工藝條件配制修補膠。應對混凝土外表凹陷部位用修補膠填補平坦,不應有棱角。轉角處應承受修補膠修成光滑的圓弧,其曲率半徑不應小于 20mm。宜在修補膠外

33、表指觸枯燥后,盡快進展下一工序的施工。粘貼碳纖維片材應按以下步驟和要求粘貼碳纖維布:應按設計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纖維布;應按生產廠家供給的工藝條件配制構造膠粘劑,并均勻涂抹于粘貼部位;將碳纖維布用手輕壓貼于需粘貼的位置,承受專用的滾筒順纖維方向屢次滾壓,擠除氣泡,使膠液充分浸透碳纖維布;滾壓時不得損傷碳纖維布;19多層粘貼時應重復上述步驟,并應在纖維外表的構造膠粘劑指觸枯燥時馬上進展下一層粘貼;應在最終一層碳纖維布的外表均勻涂抹構造膠粘劑。應按以下步驟和要求粘貼碳纖維板:應按設計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纖維板,并按生產廠家供給的工藝條件配制構造膠粘劑;應將碳纖維板外表擦拭干凈至無粉塵。當需粘貼兩層時,底層

34、碳纖維板的兩面均應擦拭干凈;擦拭干凈的碳纖維板應馬上涂刷構造膠粘劑,膠層中心應呈拱起狀,平均厚度不應小于 2mm;應將涂有膠液的碳纖維板用手輕壓貼于需粘貼的位置。用橡皮滾筒順纖維方向均勻平穩壓實,使膠液從兩邊擠出,保證密實無空洞。當平行粘貼多條碳纖維板時,兩條板帶之間的空隙不應小于 5mm;需粘貼兩層碳纖維板時,應連續粘貼。當不能馬上粘貼時,再開頭粘貼前應對底層碳纖維板重進展清理。外表防護5.7.1當需要做外表防護時,應按有關標準的規定處理,并保證防護材料與碳纖維片材之間有牢靠的粘貼。施工安全和留意事項碳纖維片材為導電材料,施工碳纖維片材時應遠離電氣設備和電源,或實行牢靠的防護措施。施工過程中

35、應避開碳纖維片材彎折。碳纖維片材配套膠粘劑的原料應密封儲存,遠離火源,避開陽光直接照耀。膠粘劑的配制和使用場所應保持通風良好。現場施工人員應實行相應的勞動保護措施。20檢驗及驗收碳纖維片材和配套膠粘劑應按工程用量一次進場到位。進場時,應會同監 理單位對產品合格證、產品質量出廠檢驗報告、中文標志和包裝完整性進展檢查。同時應對產品的安全性能進展見證抽樣復驗。復驗結果應符合本標準第 3.1、3.2、3.3 節的要求。注:見證抽檢的工程可由設計和監理單位選定。承受碳纖維片材和配套膠粘劑對混凝土構造進展加固時,應嚴格執行本規程第 5 章有關條款的規定,并按隱蔽工程的要求,對各工序進展檢驗及驗收。如施工質

36、量不符合本規程第 5 章有關條款的要求,應馬上實行補救措施或返工。碳纖維片材的實際粘貼面積不應少于設計面積,位置偏差不應大于 10mm。碳纖維片材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質量,可用小錘輕小扣擊或手壓碳纖維片材外表的方法檢查,總有效粘結面積不應低于 95%。當碳纖維布的空鼓面積不大于 1000mm2 時,可承受針管注膠的方法進展修補。當空鼓面積大于 1000mm2 時, 宜將空鼓部位的碳纖維片材切除,重搭接并粘貼等量的碳纖維片材,搭接長度不應小于 100mm。驗收時,應按附錄 B 方法對施工質量進展現場抽樣檢驗及評定。21附錄A 碳纖維片材配套膠粘劑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試驗室測定方法及評定標準適用范圍

37、A.1.1本方法適用于與碳纖維片材配套的樹脂類粘結材料單層或復合涂層與混凝土間的正拉粘結強度的測定。試驗設備和試樣拉力試驗機。拉力試驗機的量程選擇應與試樣的破壞荷載相適應。試驗時所用的夾具應能使試樣對中、固定,試驗機應能使拉力平穩地增加。試驗機具。試驗所用機具應承受鋼材加工而成圖 A.2.2。混凝土試塊。試驗所用混凝土試塊的尺寸為 70mm70mm40m。預切縫深度取 23mm。寬度 12mm圖 A.2.3。試樣制備。試樣為鋼標準塊與混凝土試塊的組合件。在混凝土試塊的中心位置依據正常的施工工序粘貼尺寸為 40mm40mm 的碳纖維片材,然后將鋼標準塊與混凝土試塊粘結圖 A.2.4。膠粘劑的制備

38、和固化,應按相應的膠粘劑產品技術條件或膠粘劑施工工藝說明書中規定的條件進展。試樣數量。每組試樣數量不應少于 5 個。試樣的組數,按試驗設計方案確定。22 圖 A.2.2試驗機具尺寸示意圖 A.2.3混凝土試塊尺寸1預切縫圖 A.2.4試樣組成示意1配套膠粘劑及碳纖維片材;2鋼標準塊;3預切縫;4混凝土試塊;5鋼夾具23試驗條件試驗環境應保持在:溫度 232,相對濕度 60%70%。試驗步驟將制備好的試樣置入拉力試驗機的夾具并對中。以 15002022N/min 的速度進展加載,直至破壞。記錄試樣破壞時的荷載值P,并觀看破壞形式。試驗結果強度計算:正拉粘結強度應按下式計算:式中,f 正拉粘結強度

39、,MPa;f PAA.5.1P試樣破壞時的荷載值,N; A鋼標準塊的粘結面面積,mm2。試樣破壞形式及其正常性判別:試樣破壞形式應按以下規定劃分:內聚破壞:應分為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和受檢膠粘劑的內聚破壞;后者可見于使用低性能、低質量膠粘劑的工程。粘附破壞:應分為膠層與基材之間的粘附破壞及膠層與纖維復合材或鋼標準塊之間的粘附破壞。混合破壞:粘合面消滅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破壞形式。破壞形式正常性判別,應符合以下規定:當破壞形式為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或雖消滅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破壞形式, 但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形式的破壞面積占粘合面面積85%以上,均可判為正常破壞。當破壞形式為粘附破壞、膠層內聚破壞或基材混凝

40、土內聚破壞面積少于85%的混合破壞,均應判為不正常破壞。注:1鋼標準塊與檢驗用高強、快固化膠粘劑取樣膠粘劑之間的粘附破壞,屬檢驗24技術問題,應重粘貼;不參與破壞形式正常性評定。2膠粘劑破壞形式的定義按現行國家標準膠粘劑術語GB 2943 執行。試驗結果表示:試驗結果用正拉粘結強度的試驗結果和破壞形式共同表示。試驗結果的合格評定:組試驗結果的合格評定,應符合以下規定:當一組內每一試件的破壞形式均屬正常時,應舍去組內最大值和最小值,而以中間三個值的平均值作為該組試驗結果的正拉粘結強度推定值;假設該推定值不低于本規程第 3 章規定的相應指標,則可評該組試件正拉粘結強度檢驗結果合格;當一組內僅有一個

41、試件的破壞形式不正常,允許以加倍試件重做一組試驗。假設試驗結果全數到達上述要求,則仍可評該組為試驗合格組。批試驗結果的合格評定應符合以下要求:假設批內的每一組均為試驗合格組,則應評該批粘結材料的正拉粘結性能符合安全使用的要求;假設批內有一組或一組以上為不合格組,則應評該批粘結材料的正拉粘結性能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假設由不少于 20 組試件組成一個批,且僅有一組被評為試驗不合格組, 則仍可評該批粘結材料的正拉粘接性能符合安全使用要求。試驗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膠粘劑的品種、型號、批號和來源;取樣規章及數量;制備試樣的工藝條件;試樣的編號和數量;試驗時環境的溫度、濕度;拉力試驗機的型號、量程及檢定日

42、期;加荷方式及加荷速度;試樣的破壞荷載、破壞形式及正拉粘結強度測定值;試驗中消滅的偏差和特別現象;試驗日期、試驗人員及審核人員。25附錄B 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施工質量現場檢驗方法及評定標準適用范圍B.1.1 本方法適用于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施工質量的現場檢驗及合格評定。試驗設備和試樣粘結強度檢測儀對粘結強度檢測儀的要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數顯式粘結強度檢測儀JG 3056 的規定。粘結強度檢測儀應每年檢定一次。假設覺察特別,應隨時修理,并重檢定。取樣規章現場檢驗應在已完成碳纖維片材粘貼并固化 7d 的構造外表上進展。其取樣應符合以下規定:梁、柱類構件以同規格、同型號的構件為一檢驗批。

43、每批構件隨機抽取的受檢構件應按該批構件總數的 10%確定,但不得少于 3 根;以每根受檢構件為一檢驗組;每組 3 個檢驗點。板、墻類構件應以同種類、同規格的構件為一檢驗批,每批按實際粘貼的外表積不管粘貼的層數均勻劃分為假設干區,每區 100m2缺乏 100m2,按 100m2計,且每一樓層不得少于 1 區;以每區為一檢驗組,每組 3 個檢驗點。現場檢驗的布點應在膠粘劑固化已到達可以進入下一工序之日進展。假設因故需推遲布點日期,不得超過 3d。布點時,應由獨立檢驗單位的技術人員在每一檢驗點處,粘貼鋼標準塊以構成檢驗用的試件。鋼標準塊的間距不應小于 500mm,且有一塊應粘貼在加固構件的端部。現場

44、試樣制備。26外表處理:被測部位的加固外表應去除污漬并保持枯燥。切割預切縫:從加固外表對混凝土基體內部切割預切縫,切入混凝土深度1015mm,寬度約 2mm。預切縫外形為直徑 50mm 的圓形或邊長 40mm40mm 的正方形。粘貼鋼標準塊:承受高強、快固化的膠粘劑取樣膠粘劑粘貼鋼標準塊圖 B.2.3。取樣粘結劑的正拉粘結強度應大于粘貼碳纖維片材的構造膠粘劑正拉粘結強度。鋼標準塊粘貼后應馬上固定。圖 B.2.3碳纖維片材粘結質量現場檢驗示意試驗步驟依據粘結強度檢測儀生產廠供給的使用說明書,連接鋼標準塊。以 15002022N/min 勻速加載,記錄破壞時的荷載值,并觀看破壞形態。試驗結果強度計

45、算正拉粘結強度應按下式計算:式中,f 正拉粘結強度,MPa;f PAB.4.1P試樣破壞時的荷載值,N;27A鋼標準塊的粘結面面積,mm2。試樣破壞形式及其正常性判別:試樣破壞形式應按以下規定劃分:內聚破壞:應分為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和受檢膠粘劑的內聚破壞;后者可見于使用低性能、低質量膠粘劑的工程。粘附破壞:應分為膠層與基材之間的粘附破壞及膠層與纖維復合材或鋼標準塊之間的粘附破壞。混合破壞:粘合面消滅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破壞形式。破壞形式正常性判別,應符合以下規定:當破壞形式為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或雖消滅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破壞形式,但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形式的破壞面積占粘合面面積 85%以上,均可判為正

46、常破壞。當破壞形式為粘附破壞、膠層內聚破壞或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面積少于85%的混合破壞,均應判為不正常破壞。注:同附錄 A 第 A.5.2 條的注。試驗結果的表示:每組取 3 個被測試樣,以算術平均值作為該組正拉粘結強度的試驗結果。試驗結果應包括破壞形式、3 個試樣的正拉粘結強度值和該組正拉粘結強度的試驗平均值。碳纖維片材粘貼施工質量的合格評定:組檢驗結果的合格評定,應符合以下規定:當組內每一試樣的正拉粘結強度均到達 max 1.5,f式正常時,應評定該組為檢驗合格組;的要求,且其破壞形tk假設組內僅一個試樣達不到上述要求,允許以加倍試樣重做一組檢驗,如檢驗結果全數到達要求,仍要評定該組為檢驗

47、合格組;假設重做試驗中,仍有一個試樣達不到要求,則應評定該組為檢驗不合格組。檢驗批的粘貼施工質量的合格評定,應符合以下規定:28當批內各組均為檢驗合格組時,應評定該檢驗批碳纖維片材與基材混凝土粘貼的施工質量合格;假設有一組或一組以上為檢驗不合格組,則應評定該檢驗批構件加固材料與基材混凝土的粘貼施工質量不合格;假設檢驗批由不少于 20 組試樣組成,且檢驗結果僅有一組因個別試樣粘結強度低而被評為檢驗不合格組,則仍可評定該檢驗批構件的粘貼施工質量合格。注:f為原構件混凝土實測的抗拉強度標準值。tk試驗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建設單位、托付單位、施工單位和檢驗單位的名稱;制備試樣的工藝條件;工程名稱、取樣

48、部位、試樣的數量和編號;試驗時環境的溫度、濕度;粘結強度檢測儀的型號、量程、加載速度;試樣的破壞荷載值、破壞形式、粘結強度及評定結果;檢驗過程中消滅的偏差和特別現象;檢驗日期、試驗人員及審核人員。29本規程用詞說明一、為便于在執行本規程條文時區分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行的: 正面詞承受“必需”;反面詞承受“嚴禁”。表示嚴格,在正常狀況下均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承受“應”;反面詞承受“不應”或“不得”。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承受“宜”;反面詞承受“不宜”。表示有選擇,在肯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承受“可”。二、條文中指定應按其他

49、有關標準的規定執行時,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非必需按所指定的標準執行時,寫法為“可參照執行”。30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 構技術規程CECS 146 :2022條 文 說 明31目 次1總則 333材料 343.1一般要求 343.2碳纖維片材 343.3配套膠粘劑 353.4外表防護材料 364設計規定 374.1一般規定 374.2構造要求 384.3受彎加固 394.4受剪加固 414.5柱的抗震加固 425施工規定 435.1一般規定 435.2施工預備 435.3外表處理 435.4涂刷底膠 435.5找平處理 435.6粘貼碳纖維片材 4

50、46檢驗及驗收 45321總 則本條指出制訂本規程的目的和要求,并提出了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必需遵循的原則。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是一項應用外貼高性能復合材料加固構造的技 術。目前國內對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的理論和試驗爭辯成果已較多,設計 與施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加固工程量也快速增加。制訂本規程,是為了在確保 碳纖維片材加固工程質量的前提下,使其在混凝土構造加固領域中的應用標準化, 進一步推廣應用該項技術,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規程的適用范圍為房屋建筑和一般構筑物混凝土構造的加固設計、施工及驗收。混凝土構造因設計失誤、施工錯誤、荷載增加、使用功能轉變等使構造和構件承載力

51、缺乏,均可承受碳纖維片材進展加固處理。在執行本規程的同時,尚應協作使用國家現行有關標準,如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 等。本規程規定構造長期使用溫度不應高于 60,是按常溫固化構造膠粘劑的性能確定的。當承受與碳纖維片材相配套的耐高溫膠粘劑,且有牢靠依據時,可不受此規定限制。在特別環境腐蝕、放射、高溫等下承受碳纖維片材進展混凝土構造加固時,尚應遵守相應的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實行必要的防護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構造加固完成后應進展的防護處理。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前,應進展構造檢測鑒定,并應以我國已公布的工業廠房牢靠性鑒定標準GBJ 144 和民用建筑牢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 為依

52、據,評定原構造及其構件的牢靠性程度,為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的設計和施工供給根本依據。由于承受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構造是一項技術,具有不同于其它加固方法的特別性,故應由生疏碳纖維復合材料性質及其加固方法的專業人員進展設計,并應由生疏該技術作業的施工隊伍進展施工,才能保證加固工程的安全和質量。否則,簡潔導致加固設計和施工的失誤,造成事故和經濟損失,影響該項技術的正常應用。333材 料一般要求本條指出粘貼碳纖維片材加固方法所承受的材料種類,特別指出膠粘劑應是與碳纖維片材相適配的產品。這類材料進入市場前,應托付獨立試驗機構進展驗證性試驗。其試驗報告應能證明該膠粘劑與配套碳纖維片材的粘結效果,以避開

53、因膠粘劑與碳纖維片材不配套而造成加固效果降低或加固失效。本條為加固用材料的一般要求。碳纖維片材和配套膠粘劑的性能必需符合本條的規定,才能作為混凝土構造加固用材料。使用不符合本條規定的產品進展構造加固,會導致加固失效甚至造成嚴峻事故。目前在加固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單向碳纖維片材,故本規程僅列出單向碳纖維片材的性能指標。至于雙向或多向碳纖維片材,因試驗數據缺乏,且工程實踐閱歷過少,故在本規程中暫不予推舉使用。碳纖維片材本規程僅針對碳纖維布和碳纖維板兩種制品形式,統稱為碳纖維片材。 碳纖維布的計算厚度為理論計算值,而不是碳纖維布的實測厚度,由于碳纖維布質地松軟,實測厚度離散性很大。碳纖維板的截面面積指

54、含膠板材的實測截面面積。對碳纖維板產品應說明纖維的體積含量。常用碳纖維布的單位面積碳纖維質量、截面面積和計算厚度見表 1。表 1 常用碳纖維布的單位面積質量、截面面積和計算厚度纖維單位面積質量(g/m2)密度(g/m2)單位寬度的截面面積(mm2/m)計算厚度(mm)2001110.1112501.810-31390.1393001670.167碳纖維材料具有強度高、彈性模量高、重量輕且耐腐蝕性好等特點。目前,34在混凝土構造加固中一般使用高強度型碳纖維片材,其抗拉強度是一般鋼筋的 10 倍左右,彈性模量略高于一般鋼筋的彈性模量。另外,碳纖維沒有類似鋼筋的屈 服點,在到達極限抗拉強度前,其應力

55、應變關系為線彈性。本規程的規定均 以高強度型碳纖維片材為對象。當使用其它類型如高模量型的碳纖維片材時, 應有牢靠依據。當用于重要的建筑物的構造加固時,建議對碳纖維片材伸長率的 要求予以適當提高。試驗爭辯和工程閱歷證明,單層碳纖維布的單位面積碳纖維質量越大,施工時浸漬膠粘劑越不簡潔完全浸透,施工質量越難以保證,故作出了嚴格的限制性規定。至于本規程所說的碳纖維單位面積質量,是指現場復驗時,按現行國家標準 GB/T 9914.3 進展檢測所確定的單位面積質量。碳纖維板過厚或過寬,施工質量均較難保證,所以在設計和施工時,都應使用寬度較小的碳纖維板。爭辯說明,碳纖維板中碳纖維體積含量在 60%70% 時

56、性能最好,故本規程對 II 級碳纖維板的纖維體積含量作出了不宜低于 60%,且不應低于 55%的規定。配套膠粘劑底膠的作用是增加混凝土表層,提高混凝土與修補膠及構造膠粘劑界面的粘結強度。修補膠的作用是填充混凝土的外表缺陷,并進展找平修整,使加固外表平坦度符合要求。同時由于它與底膠及構造膠粘劑具有牢靠的粘結強度,故形成了良好的粘結體系。當混凝土表觀質量和平坦度較好時,宜盡量削減修補膠的用量。構造膠粘劑是粘貼碳纖維布和碳纖維板等的主要粘結材料,其作用是使碳纖維絲之間、層之間以及其與混凝土之間充分粘結,以共同承受構造的作用。本條強調必需使用與碳纖維片材相配套的膠粘劑。膠粘劑的安全性能必需滿足本規程的

57、有關要求。由于膠粘劑的性能與粘結質量和加固效果親熱相關。假設膠粘劑的安全性能達不到要求,必定導致加固效果嚴峻降低,甚至加固失效。膠粘劑與碳鋼粘結的拉伸抗剪強度不僅最能反映構造膠粘劑的粘結特性, 而且還是設計計算不行或缺的性能指標。因此,必需對其進展耐濕熱老化性能檢35驗。當按 GB 50367 規定的環境條件進展 90d 老化試驗時,其鋼對鋼拉伸抗剪強度降低率不超過本規程規定值時,可認為其耐老化性能符合安全使用的要求。外表防護材料外表防護的作用是保護加固構造的碳纖維片材和膠粘劑免受外界不利環境的侵害,如紫外線照耀、火災等。外表防護材料的選擇,可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執行。需要指出,碳纖維片材

58、不能當做防護材料使用。當被加固混凝土構造本身有防護要求時,承受碳纖維片材加固后還應實行相應的防護措施。必需保證防護材料與膠粘劑粘結牢靠,變形協調。本條強調對于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必需依據要求選擇防火材料并進展防護處理,以保證加固后建筑物能夠到達防火標準規定的防火等級。當被加固構造本身需要按使用環境條件實行規定的防護措施時,構造加固后同樣應依據相應國家標準的規定執行。36設計規定一般規定碳纖維片材不能設計為承受壓力,但在反復荷載下碳纖維片材在經受肯定的壓力作用后,仍可承受拉力。碳纖維片材應承受配套樹脂類粘結材料粘貼于構件外表,在構件受力過程中應與構件保持變形協調。應實行措施保證不發生因粘貼面過早

59、剝離而導致加固效果顯著降低。本規程的設計計算方法均基于這一前提建立。到目前為止,碳纖維片材對鋼筋混凝土梁的受彎加固、受剪加固和柱的抗震加固爭辯和應用最多,相應的計算理論也較成熟,故本規程納入了這三種加固方法的設計計算方法和構造規定。受彎加固是指為提高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而進展的加固;受剪加固是指提高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而進展的加固;抗震加固是指為提高構件的抗震性能而進展的加固。在受彎加固時,應使碳纖維片材的纖維方向與構件受拉區的拉應力方向全都;在受剪加固時,原應使碳纖維片材的纖維方向與混凝土中主拉應力方向全都,但為了施工便利,建議承受纖維方向與構件縱軸垂直;抗震加固時,應使碳纖維布以環向圍束方

60、式纏繞在柱上,以較好地提高抗震性能。除此以外,碳纖維片材也可沿受拉構件軸向粘貼,對受拉構件進展加固,或沿構件環向粘貼對軸心受壓構件加固。至于受彎加固,雖可承受對碳纖維片材施加預應力的方法,以提高其加固效果,但由于相應的計算方法和施工方法的爭辯尚不成熟,故暫未列入本規程。本規程對鋼筋混凝土構造構件加固所承受的極限狀態設計計算方法,與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構造設計標準GB 50010 相協調,但考慮到既有建筑物的特性,要求以現場檢測確定的材料實際強度和有關參數進展驗算。同時,在驗算中還應考慮二次受力問題。試驗爭辯說明,碳纖維片材加固的混凝土構造構件有多種破壞形態,除了與一般混凝土構件一樣的以外,還有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