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毒結膜絡論治類風濕關節炎_第1頁
從毒結膜絡論治類風濕關節炎_第2頁
從毒結膜絡論治類風濕關節炎_第3頁
從毒結膜絡論治類風濕關節炎_第4頁
從毒結膜絡論治類風濕關節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毒結膜絡論治類風濕關節炎【摘要】從病位、病因病機兩個方面闡述毒結膜絡與類風濕關節炎之間的聯系,提出以益氣解毒、通絡止痛之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毒;膜絡;膜原;病因病機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慢性、進行性、侵蝕性的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癥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發展至晚期可呈現不同程度的關節強直和畸形,且可伴關節外損害,其發病與環境、遺傳、病毒等因素密切相關,目前尚無法根治。本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歷代有“歷節”“頑痹”“尪痹”等稱謂,中醫多采用臟腑、八綱辨證進行論治,雖具有一定優勢,但RA病情易反復,且難以遏制其進展。筆者結合歷

2、代文獻及現代研究,提出“毒結膜絡”為RA的主要病機,采用“益氣解毒,通絡止痛”法論治,以期進一步豐富中醫藥診治RA理論,提高臨床療效。現將“毒結膜絡”與RA的相關性論述如下。毒結膜絡理論毒邪致病素問刺法論篇記載:“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邪干。”可見毒邪作為致病因素在中醫典籍早有記載,且有典籍認為邪氣的蘊集、亢盛,皆可謂“毒”,既可由多種邪氣蘊蓄釀毒,亦可指特異性致病因素。如王冰注素問五常政大論篇謂:“夫毒者,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為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氣蘊蓄不解之謂。”李元文2亦認為,邪盛謂之毒,邪氣均可

3、化毒、產毒、聚毒、釀毒,且毒邪具有很強的致病性。膜絡特點黃帝內經素問中多次提及“膜”“筋膜”“膜原”“肓膜”等,表明古人在黃帝內經時期已經通過解剖發現“膜”的存在,并對不同位置的膜進行命名。如素問舉痛論篇記載:“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素問瘧論篇謂:“由邪氣內薄于五臟,橫連募原也。”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曰:“五臟皆有募原。”隨著歷代醫家對膜原理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該理論至明清時期已漸成體系,認為膜原卷身之半表半里,提出肉理、臟腑、胸腹等之間,與其夾縫之處的膜狀組織均為膜原的觀點,且明確其理論對痹證的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如吳又可瘟疫論3記載:“邪氣盤于膜原,內外隔絕,表氣不能通于里,里氣不能過于表

4、是為半表半里。”薛生白濕熱病篇論述:“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張景岳類經疾病類痿證記載:“筋膜者,按全元起曰:人皮下肉上筋膜也。蓋膜猶幕也,凡肉理臟腑之間,其成片聯系薄筋,皆謂之膜,所以屏障血氣者也。凡筋膜所在之處,脈絡必分,血氣必聚,故又謂之膜原。”周學海讀醫隨筆卷四證治類伏邪皆在膜原記載:“膜原者,夾縫之處也故能邪伏其中,不礙大氣之往來,古書所謂皮中淫淫如蟲行,及行痹、周痹左右上下相移者,皆在皮肉夾縫之中也。”隨著膜原理論及西醫學的發展,膜原理論體系更加趨于完善,具備新時代的生命力。如姜欣等4基于中醫文獻及西醫學觀點對“膜”的認識,提出膜為人體最大器

5、官的觀點,認為膜系包含現代解剖學的結締組織、脈管組織、黏液組織等,具有行津血、調臟腑、絡筋骨、通表里等作用,寒、濕、熱等邪氣易侵襲膜系而致病,與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存在關聯,且認為膜系與經絡密切相關。絡病以絡脈損傷為基本病機,氣血瘀滯為病理,累及形體、臟腑等為臨床特征。素問痹論篇謂:“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臨證指南醫案指出:“百日久恙,血絡必傷。”醫門法律絡脈論記載:“故外邪從衛而入,不遽入于營,亦以絡脈纏絆之也然風寒六淫外邪,無形易入,絡脈不能禁止。”說明絡病在臨床較為多見,且絡脈易受風寒等外邪侵襲。徐光福5認為,絡病的定位與毛細血管相關,具有病變范圍廣、臨床表現復雜

6、、病程長、久發難愈等特點。吳以嶺6提出“孫絡-微血管”概念,且基于“孫絡-微血管”研究通絡治療心系疾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上膜原及絡脈各自特點及相關論述,均表明膜原及絡脈之間具有一定關聯,且釋名釋形體曰:“膜,幕也。幕絡一體也。”直接提出“膜絡一體”之說。若毒邪侵襲結聚于膜絡致病,可表現為疾病遷延難愈、癥狀復雜多變,且致病劇烈、傷正明顯等特點。RA與毒結膜絡論病位靈樞周痹記載:“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內不在臟,外未發于表,亦為半表半里之地。風寒濕邪客于外分肉之間,提示痹證的

7、發病部位為半表半里之地,暗合膜原之半表半里之論。臨證指南醫案記載:“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然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皆傷,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絡,蓋有諸矣。”亦表明絡脈是痹證的常見病位之一。西醫學研究亦證實,滑膜炎、血管翳的形成為RA基本病理改變,與“膜原-結締組織”“孫絡-微血管”的認識基本相同。病因病機RA的病因病機以正虛為本,外感為標。如素問痹論篇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類證治裁痹證記載:“諸痹良由營衛先虛,滕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為痹。”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記載:“痹者,閉也。三氣雜至,雍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

8、為痹。”諸病源候論首先提出“熱毒致痹”的觀點,且體現了毒邪致病具有暴烈、復雜多變、內傷臟腑等特點,其記載:“熱毒氣從臟腑出,攻于手足,手足熱赤腫痛也。”許崇卿等7結合中西醫文獻資料研究,探討RA之“痹”證外邪的現代理解,認為外邪之病原微生物感染機體作為始動因子,引發針對自身抗原的免疫反應。這些觀點與邪氣蘊蓄釀毒,結聚膜絡、耗傷正氣并猛烈損害機體的認識基本一致。與現代研究認為RA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免疫復合物沉積,促使多種細胞因子、mRN破信號轉導通路在滑膜和骨質中發揮破壞作用的認識具有相似性。RA論治益氣解毒素問評熱病論篇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日本著名漢醫學家丹波元簡釋曰:“此非邪湊

9、則氣虛之謂,言氣所虛處,邪必湊之。”RA的發生以內外合邪為基本病因病機,正虛是RA發生的關鍵,也是毒邪深伏膜絡的基礎,疾病遷延不愈,以致正氣更虛,結合前文論述外邪蘊蓄釀毒,結聚膜絡、耗傷正氣為患之論,故治療當注重培元益氣解毒,現代免疫學研究證實,常用益氣類中藥黃芪甲苷可增加T、B淋巴細胞增殖和抗體生成,亦可抑制白細胞介素-1(IL-1)和腫瘤壞死因子-a(TNF-a)的產生,抑制促炎癥因子高遷移率族蛋白1(HMFB1而緩解炎癥反應,在RA的治療中發揮積極作用8。通絡止痛醫門法律絡脈論曰:“而用藥之際,不加引經透絡,功效羈遲,安得稱為良工耶?”RA發展至后期常累及多組織、器官,中醫學載有“久病入

10、絡”“不通則痛”之謂,即邪毒結聚膜絡隱曲之所,阻滯氣機,不通故痛,用藥非引經透絡之品不達病所,故RA的治療當注重通絡止痛。部分學者針對中華本草通絡類中藥研究,發現通絡類中藥高頻功效有祛風、止痛、活血、舒筋、除濕等,多應用于風濕痹病、肢體麻木等病癥,且認為通絡類新藥的研發中應重視藤類藥應用9。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雷公藤可通過NLRP3TLRTREM-1等模式識別受體分子及其信號通路,抑制與RA疾病活動相關的促炎細胞因子,從而對RA的治療發揮積極作用10。蘇嘉凝等11研究發現,南蛇藤、雞血藤配伍可顯著提高抑炎細胞因子的分泌,并降低促炎細胞因子分泌,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并降低其毒性

11、。毒結膜絡相關理論論治RA的研究陳廣峰等12認為,伏毒是導致RA復發的潛在病理因素,臨床以伏毒理論指導辨證立法,以大劑量黃黃、雷公藤等藥治療某5年RA病史女性患者,取效頗佳。劉維13研究發現,解毒通絡法(青風藤、黃黃、乳香、沒藥、生地黃等)可能通過干預RA的Kupple樣因子6-卵泡抑素相關蛋白(KLF6-FRP)控炎性因子的分泌、釋放,從而減輕膠原誘導性關節炎大鼠的炎性反應,延緩其炎性病變進展。亦有部分醫家探討從膜原論治RA的中醫理論,驗之于臨床取效頗佳14-15。小結RA因具有病情易于反復,病程中受累關節疼痛難忍、病變后期受累關節畸形及無法治愈等特點,治療頗為棘手,已然成為世界性醫學難題。

12、中醫藥從臟腑、八綱辨證論治RA雖取效頗佳,但難以詮釋其病情易于反復等特點。本文從病位、病因病機兩個方面對RA毒結膜絡理論進行總結,認為結毒隱匿,深伏膜絡,以致膠著難解,每因外感或正虛而復發,可更好地解釋RA全病程。疾病初期,機體正氣不甚虧虛,毒邪結聚膜絡,隱于幽曲夾縫之所,尚難傷正致關節畸形等,病變較輕;病變后期,正氣暗耗,當外邪引動伏邪,內外合邪而發病,可因毒盛正虛,或邪正抗爭激烈,患處紅腫熱痛明顯,侵筋蝕骨而畸形致殘。RA緩解期雖病情平穩,癥狀輕微,但亦當規律服藥,防毒邪暗耗正氣,損膜傷絡,侵筋蝕骨。部分醫家運用膜原理論、伏毒理論治療RA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更是從療效上得到證實,故在此基礎

13、上,提出RA的“毒結膜絡”之論;以期進一步豐富中醫藥辨治痹證理論,指導臨床診治RA立法處方,提高中醫藥臨床診治RA水平;更期待下一步能運用現代科學方法闡釋該理論,豐富“毒結膜絡”論治RA的現代科學內涵。參考文獻趙璐,何東儀.類風濕關節炎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6,5(7):71-74.付蓉,張豐川,蔡玲玲,等.李元文教授從毒論治皮膚病經驗J.世界中醫藥,2018,13(11):2685-2689.3明吳有性.瘟疫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5.姜欣,谷曉紅,劉鐵鋼,等.中醫膜系理論探究J.中醫雜志,2018,59(17):1441-1445.徐光福.絡病的內涵

14、及其外延釋義J.中醫藥學刊,2005,23(1):96-98.常成成,魏聰,吳以嶺.脈絡學說“孫絡-微血管”概念及其臨床指導意義J.中醫雜志,2016,57(1):7-11.許崇卿,齊曉鳳,施杞,等.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痹”證外邪的現代理解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6,18(11):1883-1890.曹玉冰.黃芪甲苷的藥理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7,32(5):954-960.齊彪,胡小勤,杜正彩,等.中華本草收載通絡類中藥藥性規律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18,37(8):655-657,661.謝艷,郭云鵬.雷公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4):72-75.蘇嘉焱,張錦錦,王程成,等.南蛇藤、雞血藤配伍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藥效學與毒性的影響J.中成藥,2018,40(9):2068-2072.陳廣峰,許冰,張艷艷,等.類風濕關節炎緩解期從伏毒論治探討J.山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