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文學史發展屈原和楚辭含義和鑒賞 第一節 楚辭的含義與背景第二節 屈原的生平經歷第三節 屈原代表作:第四節 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節 宋玉第一節 楚辭的含義與背景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和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初源,合稱為“風騷”。楚辭書目五種.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楚辭補注.(宋)洪興祖.中華書局1983屈原集校注.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中華書局1999楚辭集注. (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楚辭集解. (明)汪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山帶閣注楚辭. (清)蔣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離騷草木疏(四卷).(宋)吳仁杰 .四庫本楚辭植物圖鑒.潘富俊、呂勝由.上海
2、書店2003楚辭源流選集(5冊).周殿富譯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一、楚辭的含義1、楚辭的定義:(p111段3)“楚辭”之名,始見于漢武帝時,載史記酷吏列傳。此時“楚辭”已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與“六經”并列。宋黃伯思翼騷序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在形式上與北方詩歌有較明顯的區別。其直接淵源應是以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間祭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離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響甚至決定了楚辭的表現方法及風格特征。史記酷吏列傳: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
3、大夫,用事。漢書朱買臣傳: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詞,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俱侍中。2、“楚辭”的多重含義:(1)詩體:戰國時楚地出現的一種新文體,如九歌(民間集體性創作);(2)作品:屈原和后來其他作家用這種新文體所寫的一些作品,如離騷、九辯)(作家個性創作);(3)書名:由這些作品選輯而成的一部文集:楚辭。(專書)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曾注離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談及屈原作品如下:離騷、天問、招魂、哀郢和懷沙。西漢末年,劉向把戰國屈原、宋玉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等所作楚辭體以及自己的九嘆,輯成一書,取名楚辭。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思。 這是
4、今本楚辭的基本篇目。楚辭目錄:離騷經第一、九歌第二、天問第三、九章第四、遠游第五、卜居第六、漁夫第七、九辯第八(宋玉)、招魂第九、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惜誓第十一(賈誼)、招隱士第十二(淮南小山)、七諫第十三(東方朔)、哀時命第十四(嚴忌)、九懷第十五(王褒)、九嘆第十六(劉向)、九思第十七(王逸)楚辭形成的原因楚地的民歌為楚辭的產生在藝術形式上提供了基礎;楚地盛行的巫教滲透于楚辭,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楚辭的產生還與楚國的音樂、方言的影響分不開;宋黃伯思翼騷序云:“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
5、,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荃、藥、蕙、若、蘋、蘅者、楚物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楚雖蠻夷,久為大國,春秋之世,已能賦詩,風雅之教,寧所未習,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淪亡,交錯為文,遂生壯采。”二、 楚地民俗文化楚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產物:楚國最早具有的或吸收的是夏商周的中原文化,在江漢建國并開拓領域之后,與南方土著民族相交往,不可避免的相互吸收和融合,逐漸創造了富有特色的代表南方文化系統的楚文化。從所謂“楚人”的構成來說,它包括所謂的“九夷八蠻”,即南中國諸多部族、民族,如越、巴、苗、濮、氐、羌等,他們和楚國的創建者共同形成了楚民族。 在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上,楚文化和中原
6、文化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下),這種崇尚巫風的習俗,既有夏商文化的遺跡,更有南方文化的特色。王逸楚辭章句九歌序中說:“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做歌樂鼓舞以樂諸神。”而在“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巫風更是濃烈。這種巫風是和當時當地的宗教密切相關的。蠻俗遍布,巫風盛行,熏染了整個楚文化。 楚國國勢強大:“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馬萬騎,栗支十年”;文化兼容并包:“在楚國之北的好多周朝封國,楚國之南的各方國部族,都被囊括于此文化圈內”;楚人獨特的文化品質:強調意志自由和感情至上、強調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對人生的積極執著態度;以上這些楚文化的特質共同構成了楚辭產生的精神基礎。楚辭與楚
7、文化的關系地理環境與楚辭關系密切:劉勰文心雕龍 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在語言聲調與音樂方面,楚地有“南音”系統,即后來通稱的“楚聲”;(語言載體)北人重史,南人重巫重史則重人事,務實際;重巫則多虛幻,充滿神秘的氛圍;(激發了楚辭絢麗的想象與系統的象征)楚文化中的宗教、舞蹈、繪畫、音樂以及建筑園林等內容也都是“楚辭”表現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楚辭又成為楚文化的文學載體。劉師培:“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虛無。民崇實際,故所作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
8、多為言志抒情之作。”(南北文學不同論)梁啟超:“詩經乃中原遺聲,大端皆主于溫柔敦厚,屬極質正的現實文學;而楚辭為南方新興民族所創之新體,大端將情感盡情發泄,屬富于想象力之純文學。”鳳舞九天 1949年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繪一身著寬袖長袍側身左向而立的婦女,雙手合什,袍裙曳地。其頭部上方有引頸張喙的鳳鳥,作展翅騰飛狀主題為引魂升天。 T形帛畫 19721974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共五幅,一為 T字形 ,帛畫分三段分別描繪 了天上 、人間 和地下的不同景象 。主題仍為引魂升天。內容豐富,構圖繁復而不紊亂。線條流暢,色彩富麗,為漢代繪畫之精品。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1979年在湖北隋縣出土
9、的虎座鳳鳥懸鼓,做功精細,表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越王勾踐銅劍越王勾踐劍通高厘米,寬厘米,柄長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 曾侯乙編鐘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鐘是一種打擊樂器,用于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鐘、鈕鐘、镈鐘等不同稱呼。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鐘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
10、稱之為編鐘。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鐘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鐘,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注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鐘,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鐘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
11、,都是關于音樂方面的。錯金鄂君啟銅節1957年在安徽壽縣曾發現“鄂君啟節”,就是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水陸通行符節。節為青銅制,有兩組,每組原為五枚,合之成竹筒狀。上面有錯金銘文,寫著持節者所擁有車船、通行路線等事項。持此節者,在沿途各驛站,可以免費食宿。 王子午銅鼎淅川縣出土的“王子午”銅鼎有銘文84字,是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物 曾侯乙銅冰鑒湖北省博物館藏 此冰鑒為重要祭典或宴請重要賓客時使用。銅冰鑒為方鑒內套方形尊缶,方鑒底部安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缶足穿眼,把缶穩住。其中一只栓鉤還裝有倒鉤,栓鉤插入后,倒鉤即自動倒下卡緊,使缶不能搖動。灌酒挹(y)酒不需打開鑒蓋,只用打開缶蓋,設計巧妙。方鑒四面
12、和四角各有一條攀附狀的龍作耳,龍尾部又有小龍纏繞,并附有兩朵小花點綴其上,狀貌十分俏麗,鑄作精細,是失蠟法鑄造的較早的典范作品。蓋內銘刻“曾侯乙作持用終”。方鑒與方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季可置冰塊于其中冰冷食物,冬季則可置木炭以溫燙食物。既是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楚辭招魂:“挫糟凍飲,酎(zhu)清涼些。”冰鑒旁邊有漏酒的漏斗,即是去糟的設備。 第二節 屈原的生平經歷一、生平:(參考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名平,字原。又,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祖先屈瑕,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為氏。 (趙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時代則上溯至楚武王熊渠之子熊伯庸)
13、屈原生卒年說法紛紜(生年,教材采用浦江清先生說: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卒年,采用郭沫若說:頃襄王二十一年,終年62歲)漢代最早提到屈原的,是西漢初年的賈誼吊屈原賦。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最早提及屈原作品的,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后有司馬遷、劉向、班固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序:“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訓,使淮南王安作離騷經章句,則大義粲然。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 屈原大事記,據趙逵夫先生說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十年。升任楚懷王左徒。秋,屈原首
14、次出使齊國。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張儀自秦赴楚,勸懷王親秦絕齊,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的空言為餌,懷王信之。屈原力諫不可輕信,懷王不聽,命其不得參與朝政。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楚懷王受騙入秦,被扣留,在位三十年。楚立太子橫,是為頃襄王。屈原勸王毋行:“秦,虎狼之國,不可信。”懷王不聽。公元前296年,楚頃襄王三年。 懷王死于秦,秦歸其喪于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屈原于本年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他從郢都出發,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屈原兩次離開郢都,一次是在漢北,楚懷王疏遠之時;另一次是在江南,楚頃襄王放逐之地。 屈原為后人提供了一個人生的進取模式,其內容包括:忠君愛國;獨立不
15、遷;上下求索;好修為常;蘇軾:“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蔣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第三節 屈原代表作: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由詩人自覺創作、獨立完成的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抒情詩。不計“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二句(據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考訂為衍文),共373句2477字。 離騷纂義.游國恩主編;金開誠補輯;董洪利、高路明參校.中華書局1980離騷箋疏.詹安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一、解題:“離騷”二字解釋多種。常見的幾種解釋: 司馬遷“離憂”(罹)、班固“遭憂”、王逸“別愁”;游國恩“牢騷”、錢鐘書“排解憂愁”、李嘉言“騷為地名”,徐仁甫古詩別解自敘說:“離騷,
16、舊解遭憂,為動賓關系;解別愁,為偏正結構。屈原曰: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離、疏分言,疏、騷雙聲,是離騷即離疏”,“為平列結構”。姜亮夫屈原賦校注認為是楚方言的聯綿字,“離騷、騷離皆楚之方言矣。聲轉則為愺恅(co lo ),廣韻云心亂。”二、寫作時間: 屈原離開郢都往漢北之時,即楚懷王時期。壯年說:司馬遷史記、劉向新序節士、 班固離騷贊序、王逸楚辭章句均持此說。但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中又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似是作于襄王時。晚年說:游國恩楚辭論文集屈原作品介紹:“離騷作于頃襄王朝再放江南之時,屈原至少已過六十。”三、篇章結構:離騷是屈原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抒情詩。全詩突出刻畫
17、了詩人志行高潔、不改初衷的人格形象,表達了對佞臣當道、國政日蹙的深廣憂憤,抒發了對故土深沉纏綿、欲舍不能的刻骨眷戀。1、兩部分:(1)開篇豈余心之可懲,對已往歷史的回溯;(2)女媭之嬋媛兮篇末,對未來道路的探索。朱冀離騷辯云:“蜷局回顧,正為懷字寫照。不行,亦只是說馬,所以妙絕。便把己之系心宗國,不忘故君,一一俱在言外吞吐。曲終余韻,真覺意味無窮。” 篇終亂辭重申詩人的志向,知音難求,報國無門,離國不忍,當自我放逐,效法彭咸,終老故土。賀寬飲騷云:“彼彭咸已往,前依其遺則,今則從而居,所謂九死不悔也。故都固不可懷矣,而沅湘猶楚水;當朝秦暮楚之日,何王庭不可曳長裾?惟屈子一人以一死報宗國、酬先人
18、。太史公所云可與日月爭光,信哉,信哉!”離騷以不同于詩經的面貌誕生于楚地,既展現了楚地神巫文化與中原禮樂文化的不同,也體現了作家的鮮明個性和寫作匠心。貫穿全篇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熔鑄上古神話和歷史人物于一爐的瑰麗想象,運用楚地方言句式的純熟自如,抒發情感或如火山噴發,或如曲水嗚咽,如在目前,無不深深打上了屈原天才的個人印記。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贊云:“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采云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質,艷溢緇毫。”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篇幅宏偉),其思甚幻(想象奇瑰),其文甚麗(文辭絢麗),其旨甚明(主題鮮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四、
19、離騷的藝術特色1、動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抱負遠大、志行高潔;身系宗族、情懷故土;遭際坎坷、矢志不渝。2、深刻的比興寄托:善鳥香草、惡禽臭物、靈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龍鸞鳳、飄風云霓。文心雕龍辯騷:“虬龍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楚襄信讒,而三閭忠烈,依詩制騷,諷兼比、興。”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 3、特別的語言形式:(1)句式:六言為主(去掉語助詞“兮”),句中第四字多為虛詞、代詞等。單句末用“兮”字,偶句末
20、字往往押韻,使上下兩句成抑揚頓挫的連貫態勢,誦讀節奏搖曳多姿,增強了語言表現力。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修辭:夸張、對偶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第四節 屈原的其他作品一、天問 1、天問是屈原第二長詩,共374句,1553字,172個問題。戴震屈原賦注:“問,難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測者,設難疑之。” 2、內容與藝術特點(1)內容:先問天地萬物之形成,次問歷史人事之興衰,最后表明對楚國現實政治的傷痛。(2)特點:一問到底,節奏明快,感情激烈。四言句為主;四句一組一韻。 “千古萬古至奇之作”最為難解之作清夏
21、大霖屈騷心印:“其創格奇、設問奇、窮幽極渺奇、不倫不類奇、不經不典奇。一枝筆排出八門六類,堂堂井井,轉使讀者沒尋緒處,大奇大奇!然不得其解,便是大悶事。” 以詠史為內容,史與論兼備,情與理相融的作品。它的宏富的內容和對宇宙的探索,歷史的反思,表現了詩人博大精神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表現了詩人企圖挽狂瀾于既倒,積極救亡的愛國熱忱。二、九歌1、篇目及得名:(1)九歌共11篇,包括:東皇太一 、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 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2)A、“九”,多也,非實指。B、東皇太一為迎神曲、禮魂為送神曲,其他為九歌。(聞一多說)九歌應是楚地民間祭祀歌辭,屈原加以修訂潤
22、色。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又,“奏九歌而舞韻兮,聊假日以媮樂。” 2、內容:(1)祭歌:東皇太一、禮魂。(2)戀歌:東君(太陽神)與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壽命之神)與少司命(主子嗣之神);湘君與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與山鬼(山神) 。(3)挽歌:國殤。3、藝術特色1、人神相戀的特殊情感形象。2、原始戲劇的濃重表演色彩。(1)以歌舞演故事(王國維: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2)巫、神扮相及分角演唱3、歌辭清麗,意境奇幻,韻味深長。招魂亂辭:“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23、魂兮歸來哀江南!”湘夫人開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妙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三、九章1、解題:九章包括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涉江、哀郢、抽思(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思蹇產之不釋兮,曼遭夜之方長)、懷沙(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思美人、惜往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詩)、桔頌、悲回風(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 這些作品并非作于一時一地,因而多為單行作品,在西漢初年,它們還被人視為單行的作品,史記屈原列傳中就記載了懷沙、哀郢等,并無九章之稱。西漢末年劉向的九嘆有“嘆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于九章”之語,一般認為,當是劉向編輯楚辭時,
24、合此九篇為一組,命名為九章。 2、(1)桔頌:四言詩、詠物詩桔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首詠物詩。此詩圍繞著楚地特產桔樹進行細致描寫,并借物喻人,借物詠志,表達了屈原對故鄉楚國的深沉依戀和終身一以貫之、超拔流俗之上的高潔志向。 此詩在楚辭中篇幅短小,通篇采用四言句式,有可能是屈原早年受詩經影響而寫的作品。其突出特點是詠物與喻人、詠志吻合無間,深情自然流露,無斧鑿之痕。林云銘楚辭燈說得好:“句句是頌桔,句句不是頌桔,但見原與桔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2)涉江自我形象與離騷參看: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
25、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溆浦山林一段與山鬼參看: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3)哀郢關于哀郢,歧說甚多,在此采用明代汪瑗楚辭集解所創、王夫之楚辭通釋所辯之說,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早已遠放的屈原聞之,悲悼故都而作,追敘自己九年前離開郢都一路向東漂泊的情景,表達了無日或忘、至死不渝的故土之思。關于屈原的作品,姜亮夫分為三類解讀:離騷九章大多有事可
26、據,是其創作重心,帶有自傳性,乃情愫與事實之糾合而成篇;天問是其思想與學術造詣、批判精神的表現;九歌從民間祀神樂曲整理加工而成,是代人或代神表述,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屈原的影響政治思想愛國行為與品行操守文學創作: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序:“屈原之辭,誠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辭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開創了個性化的文學;推動了愛國主義文學的形成、發展;開創了新的詩歌體裁;奠定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優良傳統;提出了“發憤以抒情”的悲劇理論;形成了中國山水文學發展的基礎;宋玉一、生平屈原弟子說爭議史記屈
27、原賈生列傳:“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漢書藝文志:“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并時,在屈原后也。”漢書地理志:“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 零星記載如:韓詩外傳(卷七)、新序雜事(第一)、(第五)、楚辭章句(卷九)等。二、作品:1、九辯(1)長篇抒情詩。155句,1500多字。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原是古曲之名,宋玉舊瓶裝新酒,古題創新制。楚辭章句:“辯者,變也。”周禮大司樂鄭注:“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又,王夫之楚辭通釋:“辯猶遍也,一闋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于風雅,蓋楚聲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九辯本古辭,玉取其中,創為新制。” (2)九辯的悲秋感遇主題: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雁雍雍而南游兮,鵾雞啁晰非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這一段詩章可謂是耳目一新;前無古人,后啟來者。僅僅末后的四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平臺防水施工合同協議
- 后期設備收購合同協議
- 高層房屋出售合同協議
- 建筑用木料采購合同協議
- 建筑模板廢料銷售合同協議
- epc國際工程合同協議
- 建筑泥土購買合同協議
- 上海招聘合同協議
- epc聯合體合同協議
- 高效電機出售合同協議
- 教研項目合同協議
- SL631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第4部分:堤防與河道整治工程
- 2025年4月版安全法律法規標準文件清單
- 品管圈PDCA改善案例-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
- 人工智能引論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學
- 《電工電子技術基礎》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JTG F90-201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范
- 平面位置(軸線)測量記錄表
- 生物制造國內外狀況課件
- 處分通報范文員工處分通報范文4篇
- 罰沒收繳物品處理管理流程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