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醫基礎理論試題_第1頁
2022年中醫基礎理論試題_第2頁
2022年中醫基礎理論試題_第3頁
2022年中醫基礎理論試題_第4頁
2022年中醫基礎理論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基礎理論試題(附答案)【典型試題】一、選擇題(一) A型題1. 學習中醫學的入門課程是:學A.醫古文B. 中醫基礎理論 C. 中醫臨床醫學 D. 中醫預防醫 E. 中國醫學史2. 中醫學是發源于哪個國家的傳統醫學:A.中國 B. 日本 C. 印度 D. 埃及 E. 古希臘3. 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傷寒雜病論B.黃帝內經 C. 難經 D. 神農本草經 E. 溫疫論4. 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觀察人體:A.傷寒論 B. 金匱要略C.黃帝內經 D. 神農本草經 E. 難經5. 中醫學中成功運用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著是:A.黃帝內經 B. 難經 C. 神農本草經D.傷寒雜

2、病論 E.小兒藥證直訣6. 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是:A.本草綱目 B.新修本草C.黃帝內經 D.千金要方E.神農本草經7. 藥物的“ 四氣” 、“ 五味” 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經A.神農本草經 B. 本草綱目 C. 新修本草 D. 難 E. 醫學綱目8. 最早提出“ 七情和合” 藥物配伍的著作是:經A.神農本草經 B. 本草綱目 C. 新修本草 D. 難 E. 千金要方9. 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是:A.黃帝內經 B.難經 C.諸病源候論D.三因極一病證方論E.溫病條辨10. 提出病因“ 三因學說” 的醫家是:A.巢元方 B. 華佗 C. 張仲景D.陳無擇 E. 扁鵲11. 下列著

3、名醫家中被稱為“ 寒涼派” 的代表是:A.葉天士 B. 張從正C.劉完素 D. 朱丹溪 E. 李杲12. 下列著名醫家中被稱為“ 攻邪派” 的代表是:A.李杲 B. 李中梓 C. 吳又可D.張子和 E. 王清任13. 下列著名醫家中被稱為“ 補土派” 的代表是:A.葉天士B. 李東垣 C. 李中梓 D. 張介賓 E. 朱丹溪14. 下列著名醫家中被稱為“ 養陰派” 的代表是:A.朱震亨 B. 李東垣 C. 張從正 D. 劉完素 E. 吳鞠通15. 提出“ 百病多因痰作祟” 的醫家是:A.李中梓B. 朱丹溪 C. 李東垣 D. 張介賓 E. 趙獻可16. 倡“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 理論的醫家是

4、:A.劉完素 B. 張子和 C. 李東垣D.朱丹溪 E. 張介賓17. 明確提出“ 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 的醫家是:A.李中梓 B. 趙獻可 C. 張介賓 D. 李東垣 E. 朱震亨18. 溫疫論的作者是:A.葉天士 B. 吳鞠通 C. 薛生白 D. 王孟英E.吳又可19. 創“ 衛氣營血” 辨證的溫病大家是:A.吳鞠通 B. 吳有性 C. 王孟英D.葉天士 E. 薛生白20. 創“ 三焦” 辨證的溫病大家是:A.葉天士B. 吳鞠通 C. 薛生白 D. 王孟英 E. 余師愚21. 提倡中西匯通的醫家是:A.吳有性 B. 王清任C.張錫純 D. 李中梓 E. 王孟英22.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主

5、宰是:A.心 D. 肺 C. 脾 D. 肝 E. 腎23. 中醫學認為構成人體有機整體的中心是:A.命門 B. 腦C.五臟 D. 六腑 E. 經絡24. 重視解剖,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的醫家是:A.葉天士 B. 王叔和 C. 張介賓D.王清任 E. 李杲25. 中醫診治疾病,在辨病辨證和對癥治療中,主要著眼于:A.病 B. 癥 C. 體征D.證 E. 病因(二) B型題A.黃帝內經 B.難經 C.傷寒論 D.金匱要略 E.神農本草經1. 以臟腑病機論雜病的著作是:D.金匱要略2. 提出六經分經辨證治療原則的著作是:C.傷寒論3. 奠定中藥理論體系的著作是:E.神農本草經A.古今圖書集成 醫部全錄

6、 B. 醫宗金鑒 C. 證治準繩D.醫學綱目 E. 千金要方4. 清代國家組織編寫的著作是:B.醫宗金鑒5. 明清時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為:C.證治準繩6. 明清時期集大成的著作中, 系陳夢雷主編者為: A.古今圖書集成 醫部 全錄A.“ 旦慧、晝安、夕加、夜甚”B.“ 春善病鼽衄”C.“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D.東南濕熱,西北燥寒E.“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7. 晝夜晨昏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可反映為:C.“ 平旦人氣生, 日中而陽氣隆”8. 晝夜晨昏對人體一般疾病的影響多為:A.“ 旦慧、晝安、夕加、夜甚”9. 季節氣候對發病的影響可反映為:B.“ 春善病鼽衄”(三) D

7、型題 1. 秋冬氣候寒涼,人體在生理上可反映為:A.江南地區,人體腠理多稀疏 B. 北方地區,人體腠理多致密 C.陰盛則寒D.皮膚致密,少汗多尿 E. 陽氣收斂,氣血易趨于里2. 人與環境密切聯系的體現是:A.人和自然界的統一性 B. 社會的進步C.人和社會關系密切D.地區不同多發病不同 E. 個人的社會地位改變3. 古人探求生命奧秘及人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所采用的觀察方法主要有:法A.宏觀觀察法 B. 微觀觀察法C.直接觀察法 D. 試探E.整體觀察法(四) X型題1. 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 C. 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D.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

8、 的生理病理為基礎2. 明代提出命門學說的醫家是: E. 以精氣血津液及臟腑經絡A.李中梓B. 張景岳 C. 趙獻可 D. 吳又可 E. 王肯堂3. 溫病學理論源于:A.溫疫論 B. 三因極一病證方淪C.內經 D. 傷寒雜病論 E. 難經4. 常被稱為“ 中醫四大經典” 的著作是:A.難經 B.內經 C.傷寒雜病論 D.神農本草經 E.千金要方5. 人和自然界的統一性包括:A.社會制度對人體的影響B.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 C. 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D.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 E. 社會的治和亂對人體的影響6.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體現在:A. 形神一體觀 B. 五臟一體觀 C. 病理上相互影響、傳

9、變D.“ 病在上者下取之” E. “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7. 中醫的“ 證” 包括:質A.病變的過程B.病變的原因 C. 病變的部位 D. 病變的性 E. 邪正的關系8. 哪些著作的成書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的標志:A.諸病源候論B.傷寒雜病論 C.黃帝內經 D.難經 E.神農本草經二、填空題1.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著是。1. 黃帝內經的2. 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是和。2. 脈經3. 傷寒雜病論即后世。3.傷寒論金匱要略4. 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是由、代醫家等編著。 4. 隋巢元方等書。5.黃帝5. 溫病學理論源于、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6. 整體觀念辨6.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證

10、論治論7. 中醫學包括、三部分。 7. 中醫基礎理中醫預防醫學中醫臨床醫學8.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與方法有、四大方面。8. 有利的社會文化背景 醫藥知識的積累 對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觀察 古代哲學思想對醫學的滲透9. 晝夜的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多呈旦、晝、夕、夜。9. 慧 安 加 甚10. 是中醫診療理論體系的一大特點。10. 辨證論治11. 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以 為主宰,為中心的整體;同時認為人和 以及 有密切聯系,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11. 心 五臟 自然界 社會環境12. 人體自身生理上的整體性, 主要體現于、兩大方面。五臟一體觀 形神一體觀13. 人身之“ 三寶” 中,

11、精為 , 氣為 , 神為。13基礎 動力 主宰三、判斷題1.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病理概括。()2. 中醫認識治療疾病,著眼于辨證而不辨病。()括)3. 個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也屬于整體觀念的范疇。()4. 中醫在認識疾病的過程中,首先著眼于整體。()5. 吳有性著瘟疫論,創“ 戾氣” 說。()6. 秦醫醫和提出了“ 六氣病源說” 。()7人身之“ 三寶” 即精、氣、神。()1. (應是某一階段的病理概2. 3. 4. 5. 6. 7. 四、名詞術語解釋氣1. 中醫學 2. 整體觀念 3. 百骸 4. 人7. 同病異治 5. 證 6. 辨證論治 10. 形神一體觀 8. 異

12、病同治 9. 五臟一體觀答案:1中醫學 是發祥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 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 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2. 整體觀念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 整體觀念又叫統一整體觀, 即中 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思想。3. 百骸 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4. 人氣 指人體具有生機的陽氣。5. 證 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由癥狀 和體征構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關系。6. 辨證論治 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

13、、癥狀 和體征,通過分析、 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 論治是在通過辨證思維得出證候診斷的基 礎上,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措施來處理疾病的思 維和實踐過程。7. 同病異治 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 展階段,所表現的證候不同,因而治法亦異。8. 異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 在其發展過程中, 出現相同的證, 可采用同一 方法治療。9. 五臟一體觀 即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以五臟為中 心,以心為主導的五個生理系統,是完整統一的整體。10. 形神一體觀 又稱“ 形與神俱” 。

14、 指形體與精神相互依附, 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五、簡答題 ? 1. 何謂中醫學理論體系?其特征是什么 1含義: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系。其特征是: 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 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以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為生理病理學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治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2.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 2.注重整體觀念, 既強調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整體,環境密切相關。又強調人與自然、 社會系統地將反映當時文化進步的古代哲學思想如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引

15、入醫學領域, 作為思維方法以解釋人體生命的產生、的原因機理及診斷防治等。生命過程的維系、 疾病發生構建了藏象經絡理論, 較詳細地描述了臟腑的生理功能。其主要成就: 奠 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3. 傷寒雜病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 3.傷寒論以六經論傷寒,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綱領;金匱要略以臟 成為歷代醫學 腑病機論雜病。 二書為中醫辨證論治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辨證論治的楷模。4. 中醫學的學科屬性是什么?4. 中醫學的學科屬性是以自然科學為主體的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5. 簡述形與神各自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5. 形體,是指構成人體的臟腑、 經絡、五體和官竅及運行或貯藏于其中的精、氣、血

16、、津液等。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現或主宰者;狹義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形與神的關系表現為:形 與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的。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神不能 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則神旺。而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 著主宰作用。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證。6. 何謂中醫基礎理論?其課程的主要內容有那些?6. 是關于中醫的基本理論、 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也是闡釋和介 紹中醫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包括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以及 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中醫學

17、對人體生理的認識, 主要闡釋和介紹中醫學有關人體生理方面的基 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內容包括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體質學說 等四部分。中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 包括病因、發病、病機和防治原則四部分。7. 中醫學理論的創新思路主要可概括為幾個方面?7. 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 現的證候不同,因而治法亦異。8. 現代中醫學理論發展的特點是什么?8. 現代時期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三方面的特點:中醫學理論經過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統、規范,如 20 世紀 60 年代編寫的全國統編教材內經講義,發展為70 年代的中醫學基礎,再分化為80 年代的中醫

18、基礎理論;用哲學、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現代實證科學等多學科方法研究中醫學,大量的專著和科研成果相繼出現;對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的思維方法進行研究,之源與繼續發展、創新之路。9. 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如何?9. 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主要體現為:探討中醫學理論概念的發生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可出現相應的適應性調節;晝夜晨昏變化,對人體生理也有不同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地域氣候的差異, 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 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機能,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是積極的、 主動的,人類自身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

19、自然,美化環境,使大自然為人類服務。10. 簡述辨證的具體內容。10. 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論分析疾病的癥狀和體征,推導出疾病發生的 原因和機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證候,為針對病因治療提供依據。辨病位,即確定病證所在的部位。 辨病性, 即確定疾病的虛實寒熱之性。疾病是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奮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結果。展變化趨勢及轉歸。11. 辨證與論治有何聯系?辨病勢: 即辨明疾病的發11. 辨證與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銜接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辨證是認識疾病,確立證候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論治是依據辨證的結果, 確立治法和處方遣藥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 論治是辨證的延續,

20、 也是對 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辨證準確,立法無誤,則療效確切。六、論述題1. 如何理解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有何指導意義?1.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整體觀念又叫統一整體觀,即中醫學關于人 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 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思想。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貫穿 在生理、病理、診斷與防治等各個方面,是構筑中醫學思想體系的主導思想,為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其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組成部分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資助、 互相制約、 相互協調, 主要表現在五臟一體觀和形神一體觀兩 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響、互相傳變,局部的病變往往是整體的反映;治療上則 根據

21、個體形神的不同,即使是局部的病變,也必須從整體考慮。(2)人與環境密切相關: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主要表現在人與自然息息相應。 自然界存在著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 本身具備了自我調節能力, 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若自然環境的變化超越了人類自身的調節能力,則會產生病理反應, 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人與社會密切相關:人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人能影響社會,社會的 變動對人也發生影響。 其中,社會的進步, 社會的治或亂及個人的社會地位改變 對人影響最大。所以在治療上必須結合發病季節、地域環境因時、因地防治。以上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及內外環境統一性的思想,即中醫

22、學的整體觀念。2. 病、癥、證的含義有何不同?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 2.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 陰陽失調、 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病理過程。證:是疾病過 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關系。一般 由一組相對固定的、 有內在聯系的、 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 癥狀和體征構成。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 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煩躁 易怒等 ( 稱癥狀 ) ,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征象,如舌苔、脈象等 ( 稱 體征

23、) 。三者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病是一種完整的病理過程,在疾病的過程中又有不同的階段, 而證揭示了某一階段的病理本質,證又由癥組成, 癥是疾病的現象,是內在臟腑病變表現于外的征象。由于證比癥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 體,所以中醫既辨病,更重視辨證論治。3. 你對中醫學的學科屬性是如何認識的?3. 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 但亦具有濃厚的社會科學的特點,同時還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的醫學科學。是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體、 多學科知識相交融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中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主要探討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 防治規律等,因而具

24、有自然科學的屬性。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 人不僅具有自然物質 ( 生物 ) 的屬性,還具有社 會屬性。人生活在社會中, 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由此引起一系列有關健康 和疾病的醫學問題。社會環境的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的變化,對人體 的身心健康常產生較大影響。因而中醫學具有明顯的社會科學屬性。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中醫學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 不斷吸取了當時的哲學成就,用當時盛行的哲學思想如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闡述 關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醫學問題,構建了自己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物候 學、農學、生物學、 礦物

25、學、植物學、 軍事學、 數學以及釀酒技術、冶煉技術等,都曾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起過重要的促進作用。4. 試述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如何形成的?4.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成書,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 形成。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包括:有利的社會文化背景: 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天文、歷算、物候、農學、植物學、礦物學以及冶煉、釀造技術也有諸多創新。 這些都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產生了有利的影響;在哲學思想方面出現了“ 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的局面, 形成了道、 儒、法、兵、

26、陰陽等諸家。 這一有利的文化氛圍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 大影響。醫藥知識的積累: 從原始社會醫藥的起源, 到戰國時期這一漫長的歷史過 程中,我國古代醫藥學家積累了豐富的醫藥學知識,并將此總結、升華,建立起 一些醫學理論雛形,為戰國以后醫藥學的發展及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觀察:古人為了探求人體生命的奧秘及生命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先后采用了兩種不同的觀察方法,即直接觀察法和整體觀察法。直接觀察法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觀察人體;整體觀察法是把活著的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察,通過分析人體對不同的環境條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應,結合已有的解剖知識,并運用精氣、陰陽

27、、五行學說進行類比推理,從而認識人 體生命活動規律的一種方法。古代哲學思想對醫學的滲透:先秦時期出現的精氣、陰陽、五行各學說,作為思維方法滲透到中醫學, 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精氣學說作為古代哲學中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對中醫學的唯物主義生命觀的建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古代哲學中的辨證論思想,推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也促進了中醫學方法學體系的建立。5. 如何理解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 5. 人體是一個內外聯系、 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有機整體。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形體、官竅組成的,而各個臟腑、形體和官竅各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但它們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

28、相關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因此,各個臟腑形體官竅,實際上是人體結構的一部分;各個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實際上是整體功能的一部分。生理上的整體性: 人體自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 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 一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五臟一體觀; 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觀。病理上的整體性: 中醫學在分析病證的病理機制時,著眼于整體, 著眼于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發生病變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絡的影響。又不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診治上的整體性: 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統一

29、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在生理與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因而在診察疾病時, 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的病理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 正確診斷, 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治療也應從整體出發, 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如目赤腫痛可用清瀉肝火的方法治療等。由于形和神是統一的整體,形病可致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 中醫學強調形神共養以養生防病,形神共調以康復治療疾病。6. 怎樣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 6.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古 人以“ 天地” 名之。 天地陰陽二氣處于不斷的

30、運動變化之中,故人體的生理活動 必受天地之氣的影響而有相應的變化。A.季節氣候的影響: 人體生理隨著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而出現相應的適應 性調節。如春夏人體氣血趨于表,汗多尿少;秋冬氣血趨于里,汗少尿多;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性變化;同時,風雨晦明對經絡氣血的運行也產 生一定的影響:天溫日明,氣血易行;天寒日陰,氣血澀滯難行。B.晝夜晨昏的影響:如人體陽氣白天趨于體表,夜間潛于內里的運動趨向,反映了人體隨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的適應性調節。C.地域氣候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機能, 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 如江南多濕熱, 人體

31、腠理多稀 疏;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D.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 人對所處的環境不是消極的、 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入,人類自身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服務。美化環境, 使大自然為人類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氣候變化過于劇烈或急驟,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因此,疾病的發生關系到人體正氣的適應、 調節、抗邪等能力與自然界邪氣的致病能力兩個方 面。若人體正氣充沛,適應、調節及抗病能力強,能抵御邪

32、氣的侵襲,一般不會 發病;若氣候特別惡劣,而人體正氣相對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對減退,病邪 就會乘虛侵入而致病。 季節氣候的異常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如季節性多發病或時 令性流行病;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一般疾病多見旦慧、晝安、夕 加、夜甚;某些地方性疾病的發生,與地域環境的差異密切相關。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的生命活 動和病理變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 必須重視外在自然環境與人體的關系,在養生防病中順應自然規律,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7. 如何理解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 7. 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社會環境不同, 造就了個體的身心機能與 體質的差異。這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會給人們的生活條件、生產方式、思想意識 和精神狀態帶來相應的變化, 從而影響人的身心機能的改變。政治、經濟地位的 高低,對人的身心機能有重要影響。政治,經濟地位過高,易使人驕傲、霸道、目空一切;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又可影響個體體質的形成。社會環境對人 體病理的影響: 社會環境常有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