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發展和要求_第1頁
歷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發展和要求_第2頁
歷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發展和要求_第3頁
歷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發展和要求_第4頁
歷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發展和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發展和要求董仲舒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儒學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并延續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統”、“天人感應”理論,為后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時至今日,仍有學者在研究他的思想體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匯集于春秋繁露一書。 第一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漢代教育家,被譽為“漢代孔子”,代表作:春秋繁露 1、舉賢良對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1)興辦學校以廣教化、育賢才基于董仲舒的建議,漢代在中央設置太學,標志著封

2、建官學制度的確立。(2)行選舉以拔擢賢才董仲舒的建議為漢代察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3)獨尊儒術以統一思想 這一主張,實際上是要求實行思想專制,達到以儒學統一思想的目的,有利于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2、關于教育作用的主張 (1)教育對人性的作用 董仲舒調和孟荀的“性善”論和“性惡”論,認為人性兼含善惡的要素。而善的要素必須通過人為的教育,才能使它進而為善。肯定了后天教育的作用。明確提出了“性三品”說,把人性劃分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o之性”。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主要的教育對象。 (2)教育對社會的作用 董仲舒基于他的陰陽五行學說,提出“王從天命以從事,任德教而

3、不任刑罰”的治國方針,認為德教能夠化民成俗,從而有效地預防犯罪。 董仲舒重視教化的社會作用,認為德教能夠化民成俗,而有效地預防犯罪。 論人性和教育在人發展中的作用人性:“生之自然之資性也” “性者,質也”-“仁氣”、“貪氣” 人性三等級 圣人之性 (毋須教育)中民之性 (教育起決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對象)斗筲sho之性 (刑罰制約) 3、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道德教育的內容“三綱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2)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 :即寬于待人和嚴于責己 。“必仁且智” :即強調德育與智育相結合。 “明道”、“重志” :董仲舒提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

4、其道不計其功” 。【譯文】仁愛的人,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 ,宣明大道而不計較功利 “強勉行道”、“進善誅惡”董仲舒的“明道”并不限于只在認識道德,而是要“強勉行道”的,這種“明道”與“行道”相聯系的思想是可貴的,是一條正確的道德原則。董仲舒在主張“明道”、“行道”中,要求“興善去惡”和“還善誅惡”。這可以說是在德育原則上破立兼行的正確見解,是符合德育規律的。三綱五常學說關于“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天不變,道亦不變”,“三綱五常”經董仲舒的論證變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為不變的政治倫常原則。信智禮義仁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

5、綱夫為妻綱4、關于教學的思想 (1)知識來源“內視反聽” :認為人的知識是經過“內視反聽”的內省過程得來的。 董仲舒認為天在創造人類時,也賦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于人心之中,天道和人心相通,認識了人的本心,也就認識了“天道”。人通過內心反省,就可以體會“天意”。人的知識就是經過“內視反聽”的內省過程得來的,進而達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界 (2)教學內容詩書禮樂 (3)教學的原則和方法:“強勉學問” ;專一虛靜 ;湛思審微,博貫多連 。 董仲舒要求學習必須進行思考與研討。關于思維方法,他主張“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的“連貫”或“一以貫之”的方法,表達了邏輯推理的思想,有可批判吸

6、取之處。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紹興),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贊他孝順。后來到京城,到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扶風(地名)人班彪為師。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寫作了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其中訂鬼已是中學課文。訂正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對鬼的認識。 第二節、王充的教育思想 漢代教育家,代表作:論衡1、對迷信煩瑣的經學教育的批判 (1)反對“信師是古”,主張“極問” 王充認為:“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圣賢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問難”。這是一種盲目迷信

7、的惡習,為了“證定是非”,他主張“問難”。他說:“茍有不曉解之問,迢(追)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道于理?”他大膽寫了問孔、刺孟等文章,并具體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極問”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與混亂 (2)反對“記誦章句”,主張貴通 2、關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重視教育作用 (2)培養目標 王充把人才劃分成四個層次:鴻儒 、文人 、通人 、儒生 。鴻儒是理想的培養目標。鴻儒-“故夫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文人” -既掌握古今知識,又能從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書言事;“通人”-能博通古今,雖缺乏實際從

8、政的經驗與能力,“而以教授為人師者”;“儒生”-只能說一經,猶如鸚鵡學舌背誦經書的章句之生,這種人只比俗人強一點,對社會沒有多大的用處。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 3、知識論和教學思想 (1)知物由學,反對生知 王充認為首先依靠耳目去接觸客觀事物以獲得知識,在這一基礎上還要開動腦筋,進行理性思考以判斷知識的真偽,而檢查知識真偽的標準則是“有效”、“有證”。 (2)關于教學原則與方法距師和問難:主張破除對教師的迷信,敢于問難求解。他主張破除對教師、對古人的迷信,敢于問難求解。即使對孔子、孟子之言也不可盲從。 這種提倡獨立思考,反對盲從和迷信的教育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思想

9、解放的作用。這是王充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專心一志循序漸進,“勤學不舍” 顏之推(531-約590以后)是我國魏晉升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并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后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

10、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正由于顏之推“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流離藩越,聞見已多”入隋以后,便本著“務先王之道,紹家業之業”的宗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為核心。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顏氏家訓一書共7卷、20 篇,計四萬余字,內容包涵宏富。顏之推在其家訓中全面闡發了他關于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的思想,對于一般的治學方法、處世之道亦有深入論及。其關于早期教育的闡述 主要反映在家訓中的序致、教子、慕賢、勉學等篇

11、章中。 第三節、顏之推的教育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教育家,代表作:顏氏家訓,后人以為家教規范,流傳極廣。1、關于家庭教育 (1)實施早期教育 (2)把愛子和教子結合起來,反對溺愛、偏愛(3)父母應以身作則,注意環境習染對子女的影響 2、關于士大夫教育(1)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 (2)培養“德藝周厚”的專門人才 國家政事需要六種人才: 【1】朝廷之臣 【4】藩屏之臣 【2】文史之臣 【5】使命之臣 【3】軍旅之臣 【6】興造之臣3、論學習(1)學習目的在于修身利行 (2)早教與晚學 (3)虛心與勤勉 (4)眼學和切磋 :“眼學”,即親眼直接觀察獲得知識。韓 愈 字退之,河南河陽人,郡望昌黎,世稱

12、韓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25歲進士及第,后任監察御史。貞元19年京畿大旱,上書御史臺論天旱人饑狀,請免百姓徭役賦稅,被德宗貶為陽山令。 元和初,為國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平淮西吳元濟之亂,為刑部侍郎。 后二年,因諫憲宗迎佛骨,謫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召回京師任國子監祭酒。 長慶四年 (824)卒,時年57歲。 第四節、韓愈的教育思想唐代教育家,代表作:師說、進學解一、“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 韓愈繼承和發展孟、荀、揚雄等儒家傳統人性論觀點,提出人性分為三個等級,他說:“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13、”。仁、義、禮、智、信乃是人生來所具有的五種善性,上品的人只要是五種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種,則其他四種也相應的同時具備。中品人在五種善性中,某一種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種也雜而不純。至于下品人在五種善性中,某一種偶而得到一點善的因素,則其他四種都背逆善性了。 韓愈認為在性之外還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區別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上品的人動得其中,中品的人過與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則直情而行罷了。這正是他認為要對勞動人民進行刑罰統治的依據。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韓愈所謂的“先王之教”,其內容概括言之,既是“仁義道德”四個字。如擴而言之,它包括儒家的經典

14、,儒家宣揚的封建道德,封建社會的政治措施等等。用今天的話說,即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他認為,把這些內容學好了,便可以運用無窮。總之他認為誦習古圣之書,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倫,本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三、師說論師(關于教師的思想) (1)闡明了教師的作用“古之學者必有師” (2)明確教師的任務傳道、授業、解惑 (3)提出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4)論述了師生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包含有“相互為師”、“能者為師”和“教學相長”的思想 四、關于學習態度和方法(一)勤勉善思 韓愈在進學解中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學業的精深在于勤奮刻苦,學業的荒廢,在于嬉戲

15、游樂;道德行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慮,敗毀在于因循茍且。(二)“鉤玄提要”,博約相輔而行 在治學方法上韓愈提出“論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意即讀不同性質的書,要采取不同方法。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國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陜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慶歷二年至嘉祐元年歷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老于家。胡瑗與孫復、石介并稱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 第五節、胡瑗的“蘇湖教法”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1、胡瑗的“蘇湖教法” (1)實行“分齋教學”,設有經義齋和治事齋,根據學生專長和愛好分齋而教。經義齋的學生主要學習儒家

16、六經等經典,以培養未來的封建統治人才為目的。在治事齋中分“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建設)和歷法算術等科,主要培養各行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從內容上看來,這一改革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個創造,開了文理教學分科設置和建立主副科制度的先河,對后世教育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2)培養目標:培養明體達用,有實際才干的人才(3)教學方法:循循善誘,能聯系實際,還提倡實地考察,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

17、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一)王安石教育改革指導思想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存在財力日困、風俗敗壞的種種弊病,歸根是人才問題。改革必先要從教育入手,培養有用的治國安民的人才,并且形成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帶動整個國家法度的變革。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出了“教養取任”的系統的人才理論。“所謂陶冶而

18、成之者1.教之之道所謂“教之之道”,是人才的培養問題。王安石批評當時的學校,有名無實,空疏無用。王安石指出學校所教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課試文章”,不足使人成才,反而會毀才。王安石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從中央到地方普遍設立學校,并嚴格淘選學官。第二,教學內容以“實用”為準則,凡是對國家有實際用處的知識,“則無不在于學”;反之,凡是對國家沒有實際用處的內容,則一律“不教也”。第三,以造就有實際才能的治國人才為培養目標。王安石的這些主張是指導他從事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在“熙寧興學”中得到了實現。2.養之之道“養之之道”所謂的“養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問題。王安石提出三條具體措施。第一,“饒

19、之以財”,就是各級官吏應該有較高的俸祿,“使其足以養廉恥,而離于貪鄙之行”。第二,“約之以禮”,就是明確規定各級官吏有關衣、食、住、行、用,以及婚喪、祭養的標準,以此來約束他們的行為,防止發生放蕩、奢侈之事。第三,“裁之以法”就是在上面兩條的基礎上,若有官吏仍違反法規,則依法嚴懲。對于不帥教者,則“摒棄遠方終身不齒”;對于不循禮者,則處以“流殺之法”。3.取之之道“取之之道”所謂“取之之道”,即是人才選拔問題。王安石提出三點主張。第一,選拔人才應該自下而上推薦。“必于鄉黨,必于庠序,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第二,對于推薦上來確是賢能者,則應根據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授予相

20、應的官職。第三,考察人才不能偏聽偏信,而應察其言,觀其行,試之以事。“欲審知其德,問以行;欲審知其才,問以言。得其言行,則試之以事。”在王安石看來在實際工作中進行考察,是最重要的。因此,他說:“所謂察之者,試之以事是也。”4.任之之道“任之以道” 所謂“任之以道”,即是人才的使用問題。王安石的思想主要有兩點。其一,“任其所宜”。由于各人的專長不一,德行之高下,才能之大小不同,因此,使用人才時應該做到用其所長,任其所宜。“知農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其厚德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其二,“久其任”,即任職要相對穩定。他認為這樣就可以使“上狃習而知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

21、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于著” (二)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1.改革太學,創立“三舍法”將太學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程度不同、依次遞升的等級,太學生相應分為三部分,初入太學者,“驗所隸州公據”,經考試合格入外舍肆業,為外舍生,初不限員,后定額700人,元豐二年增至2000人。外舍每月考試一次,每年舉行一次公試(升舍考試),成績獲得第一、二等者,再參酌平時行藝,升入內舍肆業,為內舍生。內舍初定學額200人,元豐二年增為300人,每兩年舉行一次升舍考試,成績為優、平兩等者,再參酌平時行藝,升入上舍肆業,為上舍生。上舍學額為100人,亦每兩年舉行一次考試,考試方式與科舉考試“省試法”相

22、同,太學學官不能參與,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2.整頓地方學校王安石執政后,即奏請恢復和整頓地方學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議,熙寧四年(1071年)二月,先在京東、京西、陜西、河東、河北五路設置學官,接著又在三月,“詔諸路置學官,“使之教導”,即專司地方學校的恢復、整頓和教育教學工作。同時,又命諸州皆設學校,每州學給學田“四十頃以贍士”,并設立小學教授。為了保證教師質量,熙寧八年(1075年),又下詔各州學官先赴學士院考試,“取優通者選差”。 3.頒定三經新義作為統一教材為了統一思想,改變“談經者人人殊”的局面,熙寧六年三月,宋神宗下詔設置經義局,訓釋儒家三部經書:詩經、尚書和周禮,命王安石主持

23、。熙寧八年六月書成,“隨頒于學官,號曰三經新義”。自此,在“熙寧興學”期間,三經新義不僅成為士子必須學習的官定統一教材,而且也是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和標準答案。4.設置專門學校-創設武學、律學和醫學 5.改革科舉考試。王安石還主持了對科舉考試制度的改革。根據他的建議,熙寧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考試罷詩賦、帖經、墨義,試以經義、論、策。 王安石對教育所作的一系列改革,使北宋的教育出現了轉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

24、出生于南劍州尤溪。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第六節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動朱子(1130-1200年)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世稱朱子,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儒學大師。 曠世大儒 朱熹受教于父,聰明過人。集學者、官員、教育家,文學家于一身。五次入仕,出任地方官吏。從政僅14年,專門從事教育活動時間達40年之久。在為官期間,銳意辦學,未曾間斷教育。著名的教育活動1.南康知軍時,修復白鹿洞書院,并在

25、其中講學,制訂一整套學規。武夷精舍,廣收門徒,傳播理學。3.為潭州知州時,倡導州學、縣學,主持修復岳麓書院 。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一、關于教育的目的、作用 的主張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滅人欲”,使“人心”服從 “道心”。這個過程也就是“明人倫”。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切中了時弊,針對當時學校忽視倫理道德教育,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關子教育階段的劃分

26、和教育內容的安排 (1)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劃分教育階段的根據是年齡和智力發展水平。(2)小學階段:8歲至15歲,是打基礎的階段,教學內容是“學其事”。朱熹專門編著小學作為這個階段的教材。(3)大學階段:15歲以后。教學內容是在小學“學其事”的基礎上,以“明其理” 。朱熹精心規劃了教學內容和學習步驟:先讀四書,再讀五經。 三、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1)居敬窮理:這是其教育原則的總綱。 解釋:自己保持謹慎敬重的態度,對事物要探究它的道理。 (2)學思力行 (3)因材施教 (4)循序漸進 四、朱子讀書法 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評價:(1)朱

27、子讀書法,是朱熹關于讀書方法論述的概括和總結,集中體現了他的讀書論和讀書經驗,很有見地,在封建教育實踐中影響很大。(2)需要注意的是,朱熹的讀書法不曾注意到書本知識和實際調查的配合,更談不到實驗或實踐。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動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今貴陽市修文縣境內),驛館破敗不可居住,乃居于館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陽明洞,

28、是貴陽名勝古跡之一。其學說世稱“心學(繼承陸九淵之心學并加以完善)”。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如今位于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陽明祠”就是為了紀念“王陽明”先生而修建的。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動他十歲就能作詩,表現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年輕時他出游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1517年,他平定江西,后又平定南昌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總督兩廣軍務,擊潰瑤族和僮族等少數民族的地

29、方武裝。兩廣役后,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歸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 一、哲學思想“致良知”認識論和道德修養方法“致良知”。“致良知”就是恢復、體認良知并發揚和推行良知。良知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是先天包括一切道德原則的,只要存養本心,發明良知,一切倫理道德自然具備。“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要達到“致良知”這一行為結果,就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說如果沒有“行”,“知”就不能完成。這也是為了反對朱熹“知先行后”的學說。二、教育目的明人倫所謂“人倫”就是“三綱五常之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倫關系。所

30、有這些封建道德觀念,又都是存在于人心的。其所以不能表現出來,只是被物欲蒙蔽了而已。因此,要通過教育把蒙蔽了的人倫加以恢復和發揚光大。 “古圣賢之學,明倫而已。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矣。是故名倫之外無學矣。” 1、教學原則和方法(1)知行并進 提出“知行合一”說 (2)自求自得 強調學貴自得,獨立思考,從而提出天下學術公有的主張。(3)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 2、關于兒童教育的主張 (1)對當時兒童教育的狀況,進行了抨擊和批判。(2)教育兒童要從積極方面入手,要用培養、誘導、順應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的教育方法。(3)教學內容包括歌詩、習禮與讀書。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

31、號姜齋,湖南衡陽人,學者稱其為船山先生。自幼“穎悟過人”,習讀“五經”,廣泛閱讀古代哲學和史學書籍。 14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青年時代他以“東林”、“復社”為楷模組織了“匡社”,曾舉兵起義。阻止清兵南下。失敗后,投身于桂王的南明政權任翰林院庶吉士。嗣后,辭職返家,堅持反清。33歲起流居湘西,與瑤民混居,以授徒講學和從事著述為業。 57歲,遷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在這里十七年如一日,熱心教育生徒,奮筆疾書,寫下了許多不朽著作。 現存船山遺書共72種,258卷。與哲學、教育和政治有關的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噩夢等。 第八節、王夫之的

32、教育思想王夫之、顏元是實學思潮的代表性人物,從他們的思想主張中,可以看到實學思潮的基本特點和內容,以及他們反對傳統理學教育,建立改良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一、人性論和教育作用 王夫之則主張人性是后天學習而成的,是“日生則日成”、“繼善成性”的。 王夫之認為,人性是一種人類所具有的潛在的發展能力,即所謂“氣稟”。這種能力在生活環境變化過程中,通過“新故相推”而發展,因此人性是“屢移而異”,“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 王夫之反對“生而知之”的觀點。他認為人的知識來源于與外界事物的接觸,是通過后天的實際活動取得的,這也正是人和禽獸只有先天本能的重要區別。 二、理與欲統一的道德觀 王夫之

33、反對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欲”之說,他主張“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統一的,“終不離人而別有天,終不離欲而別有理也”,“有欲斯有理”。 三、知行觀和教育過程 王夫之在知行關系問題上,既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之說,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之說。他主張行先知后,知行并進,互相為用。 四、學思結合的教學思想 王夫之認為,學與思的關系,是互相結合,互相補充,互相依賴的關系。他說:“致知之途有二:日學日思。學則不恃己之聰明,而一惟先覺之是效,思則不拘于古人之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 王夫之的觀點,發展了先秦儒家學思結合的論述,同時反映了王夫之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五、學習法和教學法()立志王夫之和其他學者一樣。主張為學要以立志為先。 (二)“有序”和“不息”相結合王夫之認為,教學不但要“習”,還要注重“時”,指出“學而不習,習而不時”是學者的通病。 三)因材施教王夫之主張教者必須了解受教育者,必須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進行教育。 (四)自勉與自得王夫之主張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必須嚴格,絕不能降低標準去迎合茍且偷安的心理;學生對自己也應該堅持高標準,不能要求教師降低要求來遷就“俯從”自己的“易為”與“無知”,否則將使學生陷于“不知不能”的悲境。 顏元(16351704),字渾然,又字易直,河北博野縣楊村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