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物介紹—密_第1頁
外國人物介紹—密_第2頁
外國人物介紹—密_第3頁
外國人物介紹—密_第4頁
外國人物介紹—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3.27.1969.8.17.)賦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今天的形式而不應是昨天的,也不應是明天的,只有這樣的建筑才是有創造性的 密斯凡德羅1簡 介設計 思想設計 風格設計與人生作品及簡介代表 建筑主要 成就榮 譽2密斯凡德羅 1886年,密斯凡德羅(18861969)生于德國亞琛,原建立自己的實驗室之后便更名為密斯凡德羅密斯原本為一石匠,年輕時苦學出身,甚至沒有正式的高中學歷。但是它對現代建筑的影響,已很難有是現代主義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紀中期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現代建筑大師之一。3設計思想 密斯凡德羅堅持”少就是

2、多”的建筑設計哲學,在處理手法上主張流動空間的新概念。他的設計作品中各個細部精簡到不可精簡的絕對境界,不少作品結構幾乎完全暴露,但是它們高貴、雅致,已使結構本身升華為建筑藝術。 由于形式上的精簡,容易模仿,因此很快影響到世界各地,也影響了其它 領域的設計。因此稱為國際風格。然國際風格卻已缺乏早期現代主義烏扥邦式的社會理想及批判精神。并且后來的模仿者未必如密斯一 般注重對細部結構的處理。但現代主義卻至此達到一個高峰。 4設計風格 密斯凡德羅的貢獻在于通過對鋼框架結構和玻璃在建筑中應用的探索,發展了一種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極端簡潔的風格。 其作品特點是整潔和骨架露明的外觀,靈活多變的流動空間以及簡練

3、而制作精致的細部。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對玻璃窗體的大量運用,這使之成為其成功的標志。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當重視細節,用他的話說“細節就是上帝”,他用極為大膽、簡單和完美的手法進行設計,將建筑學的完整與結構的樸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5設計與人生密斯的名聲,從1929年設計巴塞羅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開始,走過40年的人生,為他的祖國設計的,標志著人生最后乃至最高的到達。新國家美術館6新國家美術館 1968年設計的新國 家美術館是一件鋼與玻璃 的雕塑,里面的陳列品有 從印象派到德國表現主義、 現實主義、立體主義的繪 畫作品,乃至亨利摩爾 等人的大型雕塑。7德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新國家美術館的設計標志著密斯

4、人生最后乃至最高的到達,是密斯的封筆之作。其平面式一格幾乎不需要切割的巨大正方。與巴塞羅那的德國館相比,設計在單純中尋找到歸宿。美術館本身就是一件玻璃雕塑。德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的代表8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平面圖 新國家美術館平面構造圖 德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9純凈、透明與施工精確的鋼和玻璃方盒子 德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10 全部用鋼和玻璃建造,構造與施工非常精確,內部沒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純凈與透明,清徹地反映著建筑材料、結構與它的內部空間。德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11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 1929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 博覽會中的德國館。建于1929年, 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個主

5、廳、 兩間附屬用房、兩片水池和幾道 圍墻組成。除少量桌椅外,沒有 其他展品。其目的是顯示這座建 筑物本身所體現的一種新的建筑 空間效果和處理手法。 12 這座展覽館所占地段長約50M,寬約25M。其中包括了一個主廳,兩間附屬用房,兩片水池和幾道圍墻。特殊的是這個展覽建筑除了建筑本身和幾處桌椅外,沒有其他陳列品。實際上,這是供人參觀的亭榭。它本身就是展覽品。 巴塞羅那展覽館密斯凡德羅流動空間概念的代表作之一。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密斯范德羅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巴塞羅那德國館13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墻板也是簡單光

6、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間。巴塞羅那德國館14 整個建筑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筑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筑物顯出高貴、雅致、生動、鮮亮的品質巴塞羅那德國館15這座建筑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建筑形體處理比較簡單屋頂是簡單的平板,墻也是簡單的光光的板片,沒有任何線角,一切都是非常簡單明確,干凈利索同過去建筑上繁瑣裝飾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以清新明快的形象巴塞羅那德國館16有十字形柱的巴塞羅納國際博覽會德國館(1928-1929) 然而這座建筑對于

7、密斯來說最重要的是創造了不銹鋼十字形柱的結構,這個結構成為象征密斯的符號,看到這 個符號就讓人們聯想到密斯的一切,他就是密斯的信仰. 即十字形柱是基督教信仰的暗示。 17范斯沃斯住宅 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1945年為 美國單身女醫師范斯沃斯設計的 一棟住宅,1950年落成。住宅坐落 在帕拉諾的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 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夾雜著叢 生茂密的樹林。與其他住宅建筑 不同的是,范斯沃斯住宅以大片的 玻璃取代了阻隔視線的墻面,成 為名副其實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18 這座玻璃亭宅位于芝加哥城外一面10英畝的僻靜林地,福克斯河在其南部流淌。它充分利用周圍的自然景致,體現了密斯在人居與自然

8、之間建立強有力聯系的理念。密斯對玻璃亭宅這種結構做了如下說明:“大自然也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我們一定不能因住宅的顏色和內部裝飾而擾亂自然的氛圍,反而更應該嘗試使自然、居所以及人類三者結合,從而達到高度統一。” 范斯沃斯住宅19范恩沃斯住宅的構思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已被普遍認為是現代建筑的經典范例之一。這幢住宅標志了他晚期作品的轉折,即把結構突出到支配一切的地步。 就方案內容來說,它只是一個為單身人居住用的次等住宅。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唯一的一幢把所有暴露的鋼構件全部徐以白漆的建筑,這決不是偶然的。現代建筑嗜用的顏色在這里避免了鋼鐵本性象征性的表現而將結構抽象化了。范斯沃斯住宅20這塊沿著福克斯河邊的低

9、洼地,定期地被河水淹沒,因此這住宅不得不造高到平均水位以上。同時這種從地面架空的做法是密斯在各類設計中都采用過的形式。它不僅保持了結構的獨立性而且幾乎對位般地顯示出人造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對比。似乎為了要突出表達它占領大自然景色的一時性,住宅與其說是建在地上不如說是翱翔在地面之上。范斯沃斯住宅21222324圖根哈特別墅外觀圖圖根哈特別墅25圖根哈特別墅1929年設計,這一創意作為不容忽視的紀念物載入了現代建筑史的史冊。在歐洲,他的作品圖根德哈特別墅就是最具權威的。這一建筑物在戰爭期間被破壞了,直到最近才作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1995年這別墅成為國家的紀念館和博物館 26圖根哈特別墅圖根哈特別墅

10、的簡介: 圖根哈特別墅位于捷克布魯諾年是為一位銀行家Tugendhat修建的住宅建筑主體共有兩層,另有一個地下室。而住宅的正立面,也就是住宅的向南的一面,有一個大花壇。因此大部分的私密性活動空間臥室等均放在二樓。它的周圍是露天活動平臺。 圖根哈特別墅是密斯在歐洲的作品中最具權威的作品之一。他的革命化的觀念不僅改變了住在內部的傳統安排而且還引進了外部簡單設置的潮流。現如今吐根哈特住宅被稱作“布爾諾城市的唯一標志”。27圖根哈特別墅革命化的觀念改變了住宅內部的傳統安排而提倡外部的簡單設置。坐落在面朝南的斜坡上并能觀賞到城市美麗外景的這棟房子,從街道的高處看上去象是個低陷著的、標準的矩形。其最初的設

11、計觀念是“自由移動的空間”。所謂的自由可以假設為這房子面向花園而沒有邊界,可以逐步改變空間覆蓋著大約230平方米的遮蓋物,并且兩邊的玻璃墻是完全開放的。外表通風,和里面成為一體。建筑的基礎是交叉于地面的、規則的柵欄中的細鋼柱。它們的表面是一層鉻,從而隱藏了結合處的接口。 圖根哈特別墅28 一樓則因地形而營造了一個通透空間,使人們可以從中欣賞美麗的室外景色,視野開闊,心情舒暢,并有融入大自然的沖動,平臺和踏步可以直接通向花園,這也是吐根哈特別墅最出名的地方。 我們可以通過這幅底層平面圖看出橫豎的線條,不同的寬度長度,形成一幅不對稱的動態構圖。特別是在50*80英尺的起居部分,將他設計成一個敞開的

12、大空間。在客廳與書房的分界處用一塊獨立的墻體分割。他在并不影響必要使用空間的前提下,做了一個以前住宅從沒有的敞開空間,這也是吐根哈特別墅名聲之大的一個原因。圖根哈特別墅29因為地處公路旁的坡地上,所以圖根哈特別墅的主入口和車庫入口均在二樓上,也就是朝向北鄰街的立面。人們進出或穿越住宅是會產生一種有趣的層次感,這是地形造成的,密斯也正是利用了這點讓建筑空間不只停留在平面上. 大部分的私密性活動空間臥室等均放在二樓。圖根哈特別墅30 立面分析一樓的窗的面積明顯大于二層窗的面積,而且一層是規則的整塊落地玻璃。這就表現了吐根哈特的特點:一層面向花園,通過大面積的玻璃窗形成開敞的大空間,二層則主要集中私

13、密性的居住空間,所以窗的面積小。圖根哈特別墅31家具設計巴塞羅那椅(Barcelona Chair) 代表作32家具設計巴塞羅那椅由設計師密斯在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上,為了歡迎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而設計,同著名的德國館相協調。這件體量超大的椅子也明確顯示出高貴而莊重的身份。當年的世博會德國館是密斯的代表作,但由于建筑的設計意念獨特,竟沒有合適的家具與其搭襯,所以他不得不專門設計了巴塞羅那椅來迎接國王和王后。創作背景33家具設計著名的“巴塞羅那椅”(Barcelona Chair)是現代家具設計的經典之作,為多家博物館收藏。它由成弧形交叉狀的不銹鋼構架支撐真皮皮墊,非常優美而且功能化。兩塊長

14、方形皮墊組成坐面(坐墊)及靠背。椅子當時是全手工磨制,外形美觀,功能實用。巴塞羅那椅的設計在當時引起轟動,地位類似于現在的概念產品。產品特征34家具設計 密斯1929-1930年為圖根哈特住宅設計的圖根哈特椅巴塞羅那椅連同德國館都引起前去參觀過的捷克人圖根哈特夫婦(Tugendhats)的注意,他們于次年邀請密斯為其在家鄉布爾諾設計住宅及家具并要求與巴塞羅那的德國館及其家具風格一樣。密斯為他們設計了一組家具。用與巴塞羅那椅相同的材料和工藝制作。第一件是后來稱為“圖根哈特椅”的休閑椅,這件作品從構思上是對前幾年設計的“先生椅”及巴塞羅那椅的一種綜合,主要構架之間仍是設計師慣用的焊接方式,這件作品

15、雖不如前兩件影響大,但它實際上使用起來更舒服。35代表作品1927 白森毫夫公寓大樓(Weissenhof Apartment Building) 1928 德國克雷費爾德朗格住宅(Lange House Krefeld, Germany) 1929 西班牙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 1930 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Tugendhat House, Brno) 1933 德國柏林 密斯凡德羅住宅(Mies van der Rohe House Berlin) 1946 美國伊利諾斯州普萊諾 范士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 Plano, IL) 1

16、948 湖濱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 1952 美國伊利諾工學院建筑及設計系館(Chapel of Saint Savior IIT) 1956 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 皇冠廳(Crown Hall IIT) 1959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 New York, NY) 1968 梅隆 科技館(Mellon Hall of Science) 1968 德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Berlin, Germany)36紐約西格拉姆大廈371948 湖濱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

17、s)381930 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Tugendhat House, Brno)391933 德國柏林 密斯凡德羅住宅(Mies van der Rohe House Berlin)40榮譽Friedensklasse des Ordens Pour le Mrite (1957年) 英國皇家建筑協會金牌獎(1959年) 美國建筑師協會金牌獎(1960年) 柏林藝術獎 (1961年) 自由代表獎章 美國 (1963年) 德國聯邦金牌獎 (1966年) 41對現代建筑的影響 在西方,這是種全新的東西,而在古老的東方,中國古代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園林工匠已經知道并精通了流動空間的創造和應用,并

18、且那本很著名的將其理論化了。“步易景移”,“虛實互生”,蘇州那些名著中外的園林就是中國造園者們千百年思想的總結,方寸之地中的千山萬水就是他們對流通空間出神入化的理解與應用。“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國文人對這種空間的理解與密斯凡德羅又多么相似。 “流通空間”,在二十世紀初這應該是個很前衛的名詞。我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羅那的德國館后歐洲建筑界的震動是多么巨大。 密斯在很多領域中都起了相當的作用,他在自傳中說道:“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 42對現代建筑的影響 他的設計作品中各個細部精簡到不可精簡的絕對境界,不少作品結構幾乎完全暴露,但是它們高貴、雅致,已使結構本身升華為建筑藝術可以說,他的建筑思想是從實踐與體驗中產生的.無論是在柏林的布魯諾.保羅事務所當學徒,還是在彼得.貝倫斯手底下做一名繪圖員,或者是在柏林開辦他自己的事務所.這些經歷使他一步步的投身于二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