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史》元代的陶瓷工藝分析_第1頁
《中國陶瓷史》元代的陶瓷工藝分析_第2頁
《中國陶瓷史》元代的陶瓷工藝分析_第3頁
《中國陶瓷史》元代的陶瓷工藝分析_第4頁
《中國陶瓷史》元代的陶瓷工藝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陶瓷史元 代 的 陶 瓷 工 藝分析 青花鳳穿花執壺 青花鳳穿花執壺,高,口徑,足徑,腹徑13cm。 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腹一側安有上細下粗的長彎流,另一側有如意形把柄,柄上端安小系。平頂蓋,圓珠鈕。底白釉,無款識。流繪以火云紋,柄有銀錠、寶釵等紋飾,蓋繪菊瓣紋。器身于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圖案,并間以火珠云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所用青花料汁深入胎骨,色澤濃艷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呈色純正之作。 青花麟鳳紋盤 青花麟鳳紋盤,高,口徑,足徑。 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圈足。器身施青白釉,底

2、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谘厣巷椧蝗聿菁y,里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的纏枝牡丹6朵,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一周,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云紋。盤外壁為纏枝蓮花6朵。全器構圖嚴謹。 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以白色為地,藍色為花,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進行繪制。另一種是青花為地,以湛藍青翠的地色襯托出白色的花紋。青花麟鳳紋盤為藍地白花器之代表作,表現出與白地藍花器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此類器之傳世品極罕見,鳳毛麟角,世之珍品。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高10cm,口徑,足徑。 碗墩式,口微外撇,圈足。通體白地紅花,內外口沿各繪回紋一周,碗內壁為纏枝菊紋,碗心雙

3、圈內飾折枝花卉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足外墻繪回紋一周。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 此碗紋飾活潑明快,紅色較艷,無論造型或紋飾構圖都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為元代釉里紅瓷器的代表作品。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口徑,足徑。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瓶身中部六條白龍凸起,襯以青花海水、火焰紋,瓶肩和下腹部各繪青花云頭紋,內畫鳳穿牡丹紋。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艷。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上繁復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

4、裝飾藝術的特點。 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青花鴛鴦蓮花紋盤,高,口徑,足徑。 盤折沿,16瓣菱花口,盤心坦平,圈足。盤內、外施亮青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內沿面環繞錦紋。內壁飾串枝花一周,6朵仰覆牡丹相間綴于曲折的枝莖上。盤心繪鴛鴦戲蓮主題紋飾,并蒂蓮豎向環置,一對鴛鴦戲于其間。盤外壁亦以串枝牡丹環繞,與內壁紋樣相對應。青花鴛鴦蓮花紋盤 此器造型美觀大方而規整,為元代典型盤式。其繪畫精致,紋飾構圖嚴謹,以多層帶狀輔紋襯托主題花紋,各層花紋間以青花雙圈線相隔,裝飾飽滿但主次分明。青花色澤艷麗,系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此盤為元代晚期景德鎮窯青花瓷器之精粹。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通高41cm,

5、口徑,足徑。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附獅鈕蓋。罐蓋頂堆塑坐獅鈕,鈕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口沿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肩部飾下垂如意云頭紋,云紋內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云頭紋間隔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勾菱形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園景,其中釉里紅繪山石、花卉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云頭紋相對應。腹的底部飾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罐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青花、釉里紅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 青花

6、釉里紅瓷器創燒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劑是氧化鈷,呈色穩定;釉里紅的呈色劑是氧化銅,極易揮發,對窯室的燒成氣氛要求十分嚴格。元代景德鎮工匠創造性地將二者珠聯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這一新的釉下彩品種的出現,是元代瓷器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為近似的兩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 藍釉描金匜 藍釉描金匜,高45cm,口至流17cm,足徑。 器圓形,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有長方槽形流,流下一小系。胎細薄致密,釉厚潤而不均勻??诤屯獾谉o釉。器內繪金彩寶相花,器壁畫5朵金色祥云。 該器仿青銅匜,造型秀美,藍釉深沉厚潤,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光彩奪目

7、,華美異常。這件藍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窖藏,同時出土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的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艷如新,實屬罕見。釉里紅刻兔紋玉壺春瓶 釉里紅刻兔紋玉壺春瓶,高,口徑,足徑。 瓶撇口,細頸,圓腹,圈足。俗稱“玉壺春瓶”。通體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四道,上腹部暗刻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間,刻花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里紅點睛,形象栩栩如生?;y空白處隨意涂抹釉里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施釉里紅。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除釉里紅外,尚見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由于釉里紅瓷器燒造難度

8、大,傳世較少,故愈珍貴。以釉里紅裝飾的玉壺春瓶,除北京故宮收藏的這件之外,還有日本大和文華館及松岡美術館收藏的釉里紅飛鳳紋玉壺春瓶、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釉里紅花卉紋玉壺春瓶等。 釉里紅高足杯 釉里紅高足杯,高,口徑,足徑。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塊釉里紅斑,并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艷,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1980年,江西省高安縣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紅印花塑貼蟠螭紋高足杯,其杯足亦可轉動。由此可知,轉把高足杯是元代高足杯的時代特征之一。 景

9、德鎮窯釉里紅蓋罐 通高厘米口徑厘米 1959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釉里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繪出紋飾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燒成的瓷器,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它是元代景德鎮制瓷工匠,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銅紅釉的重大突破。由于燒成難度大,產量低,所以傳世和出土的都不多。此罐的紋飾雖暈散,但內容尚能看清。其釉里紅色鮮艷,實為難得。 龍泉窯青瓷玉壺春瓶 高厘米腹徑厘米 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明陳聞墓出土胎色潔白,胎體渾厚凝重。釉色溫潤如玉。頸飾蕉葉紋,蕉葉下飾回紋一周。腹部飾纏枝牡丹和變形蓮瓣紋。圈足飾回紋一周。造型端莊,紋飾精致,為龍泉窯的精品。 據墓志記載,該墓葬于明永樂十二年(

10、公元1414年),墓主陳聞,生于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此器雖出土于明代墓葬,但其形制、紋飾和釉色,都具元代瓷器的特征。 景德鎮窯青花盤 高厘米口徑厘米 1977年安徽省安慶市出土 胎質潔白精細??谘卣圻?,作八瓣葵花形,平底??谘乩L忍冬紋一周,盤心繪兩組并蒂蓮和水草紋。色澤濃艷,紋飾秀麗,為元代景德鎮窯青花瓷的精品。元代器物。1977年于通遼市庫倫旗征集。青花玉壺春瓶,通高厘米,口徑厘米,最大腹頸厘米,足頸厘米。此瓶敞口,頸細長,廣圓腹,圈足外撇。通體遍飾青花,筆劃流暢,多而不亂。青花玉壺春瓶實為元代瓷器珍品。 青花玉壺春瓶 元代刻花蓋罐 元代器物。1982年于通遼市開魯縣三義井鄉出土。

11、圓唇、直口、鼓腹、圈足。蓋作笠形,上頂有鈕,下有子口。蓋施綠釉,有三道螺旋紋。器身刻花,施黃、綠、黑、紅褐四彩。器形端莊,胎骨輕薄。實為元代器物精品。 龍鳳蓋罐 元代 通遼市征集,此蓋罐(缺蓋),高29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11厘米。為短頸直口式,溜肩鼓腹,內圈足,通體施白釉,繪以鐵花紋飾,上部為對稱均勻的卷云式纏枝花卉,下部繪龍鳳紋,龍鳳間又飾以兩兩相對的牡丹花紋和蕉葉紋,整個畫面滿而不亂,技法嫻熟,為元代磁州窯珍品。青釉鐵花玉壺春瓶 元代器物。1978年春 于庫倫旗六家子出土。此瓷器通高26.5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8.7厘米。玉壺春瓶,撇口,束頸,溜肩,圓垂腹,寬圈足微外撇,外壁繪

12、花卉,器形莊重古樸。 高37.6厘米。小口外撇,短頸豐肩,胎白體重,施白釉,上繪青花紋飾,在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為主體紋飾,有四個菱形開光,內繪“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梅、鶴,人物形象生動,下層為一圈變體仰覆蓮紋,三層紋飾以忍冬和錦帶紋相隔。整體紋飾層次分明,繁而不亂,為進口青料,故色彩青翠艷麗。四愛梅瓶元,通高39,口徑20,底徑15。磁州窯位于河北磁縣一帶,宋屬磁州,故名。該窯始燒于宋代,終于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這件白釉褐彩開光人物蓋罐為元代磁州窯的制品。器形碩大,渾圓厚重,自上至下呈S形變化,穩重中見秀美。罐

13、蓋形的頭盔,蓋面繪有卷草間弦紋。罐的主體紋飾為腹部三面菱花形開光的人物、花卉圖案,二開光內人物神態各異,或展卷讀書,或在江邊戲耍觀花,不一而同,但每個人物周圍均點綴有浮云、山石,似乎寄情山水、放浪江濤。菱形開光外有一橢圓形褐帶文飾,褐帶之間有上下相對的三角垂云和云紋。其他上下均為弦紋。磁州窯白釉褐彩開光人物蓋罐 這些弦紋與寫實的人物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水墨人物的風彩和神韻。通高34厘米,口徑26厘米,底徑 18.5厘米,采用多種技法做成,特別是蓋頂上的獅鈕,除采用雕刻堆塑外,在施釉技法上采取革新,一只仰天嘶吼的臥獅完全不施釉,由于胎內加了紫金土,含有大量鐵,經爐溫燒出后呈火石紅色,下

14、面用肥厚的粉青釉,襯出胎上刻劃的菊花紋,顯得非常美觀。青釉劃花獅鈕蓋罐吉州窯,高24厘米。用褐色彩在頸、肩、腹等處繪四道弦紋,將罐分成四段,分別在頸部繪弦紋,在肩部繪覆蓮紋,腹部對稱兩側開光,各繪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鳳頭相向,兩眼望前方,雙翅撲打作追逐嬉戲狀,在開光之間繪工字形錦地紋,脛繪回紋。整個造型敦厚典雅,紋飾繁而不亂,疏密有致,色澤清晰絢麗,為吉州窯精品。褐彩開光飛鳳紋罐磁州窯,高39厘米。上覆盔形蓋,蓋面繪卷草間弦紋。此罐器形碩大,渾圓厚重,自上至下呈S線變化,穩重中見秀美。該罐的主體紋飾為腹部三面菱花形開光的人物、花卉圖案,二開光內人物神態各異,有的展卷讀書,有的在江邊玩耍觀花,不

15、一而同,但每個人物周圍均點綴浮云、山石,似乎寄情山水,放浪江濤,菱形開光外有一橢圓形褐帶飾,褐帶之間以上下相對的三角垂云和朵云紋。其他上下均為弦紋。這些弦紋和寫實的人物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水墨人物的風彩和神韻。白釉褐彩開光人物蓋罐 景德鎮窯,樞府釉,又稱“卵白釉”,釉層較厚,釉色白中微閃青,呈失透狀,因同類器物常有“樞府”字樣而得名。胎體厚重。器內壁刻飾雙龍間云紋。碗心刻花朵及變形蓮瓣。是元代樞府器的典型。樞府釉刻花云龍紋高足碗 蚌仙子器件,高為16cm匠人隨心所欲創作之佳品,用于饋贈已故戀人之禮品,隨之入葬。 造型極其別居一格,比例十分精確,實為難得佳品。景德鎮元代影青瓷 1970

16、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郊元代豐州城遺址出土,高厘米、口徑17厘米、底徑18厘米。鈞窯鏤空座瓶 鈞窯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境內,產品屬北方青瓷系統,釉色以青藍為基調而多變化。鈞窯成品釉層較厚,而且呈“乳濁現象”,不像其他青瓷那樣有透明感。元代鈞窯產品以瓶、盤、碗、盆、尊為主,亦仿造古器造型。此件瓷瓶通體掛天青色釉,但釉色不勻。釉層較厚,燒制時流于底部,俗稱為“流釉”。瓶上有大塊紅斑,是此處釉料中的含銅成分在燒制時還原而成。 1994年遼寧省綏中縣三道崗海域元代沉船附近出土,高30厘米、口徑厘米、腹徑31厘米、足徑12厘米。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省磁縣的漳河兩岸,產品以罐、盤、碗、瓶為主,又有瓷枕及

17、小型玩具等。釉色白中帶黃,以黑、褐色花紋為裝飾,有繪花、劃花、剔花等手法。圖像則為嬰戲、禽魚、龍風、水波、卷葉以及花卉等,紋樣簡練粗礦,極富民間情調。此件瓷罐造型渾厚,在白釉地上用黑色釉繪出嬰戲等圖案,具有磁州窯產品的典型風格。 磁州窯白釉黑花嬰戲圖瓷罐 1970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郊元代豐州城遺址出土,高厘米、口徑厘米、底徑13厘米。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創于北宋,元代繼續燒制。其產品屆青瓷系統,因釉料中含氧化亞鐵(FeO),燒成后呈青色。隨釉中含鐵量之異,釉色有淺有深,甚至有土黃色、褐色,但以粉青、淺綠為代表。元代產品器形加大,胎厚體重,樣式有高足杯、束頸瓶、環耳瓶、荷形蓋罐

18、等。器上除沿用宋代常用的劃花、刻花、堆花外,元代又采用了印花、貼花、鏤刻等技法。此件瓷瓶頸部為弦紋,腹之上半是劃花纏枝牡丹,下半為凸雕蓮瓣紋,通體掛粉青色釉,均勻晶瑩,是元代龍泉窯瓷器的精品。 龍泉窯纏枝牡丹紋瓶 高厘米、口徑厘米、足徑厘米。這件瓷盤是景德鎮樞府窯產品,系元朝樞府院定制,盤底圈足內有釉下壓印的樞府二字。樞府窯的器型以盤、碗、洗為主,常見紋飾有纏枝花、雙龍等,采用模壓印花技法。器物胎體較厚重,釉色發白而微帶青色,故又稱卵白釉。樞府窯瓷盤 1955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高51.5厘米、口徑9.5厘米、腹徑23.5厘米、足徑12厘米。 此瓶素面無紋飾,仿自瓷器造型。同出的銀壺底部有“至順

19、癸酉”、“章仲英造”、“廬州丁鋪”字樣,可知這批銀器是元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丁家銀鋪工匠章仲英打造的。銀玉壺春瓶 高厘米、口徑厘米、腹徑厘米、底徑厘米。 釉里紅亦是釉下彩,先施彩釉,再掛透明釉,然后一次燒成。彩釉中含有銅(Cu)的成分,燒成高后呈紅色,故稱為釉里紅。釉里紅是元代的新創造。此器紅色較淺,說明配制釉料及掌握火候的技術尚不夠成熟。釉里紅纏枝菊玉壺春瓶 高厘米、口徑厘米底徑厘米。釉下彩技術,是在器物坯材上先用釉料繪出花紋,再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后高溫燒制。彩色釉被覆蓋在一層透明釉之下,故稱為釉下彩或釉里彩。若在第一次所施釉中加入鈷(Co)的成分,燒成的瓷器呈

20、藍青色,稱為青花瓷,這種工藝在唐宋已使用,但不普遍。到了元代,則大量燒制青花瓷器,因釉料中含鈷量的多少不等,加之火候亦有差異,故燒成品的顏色有深有淺。玉壺春瓶的器形前代就有,元代繼續流行,但頸部縮短,腹部突出,圈足變矮以致近似于平底,增加了穩重感。青花云龍玉壺春瓶 元.白地黑花花鳥紋枕,高11厘米,長厘米,1980年江西省新干縣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花鳥紋枕 元.白地黑花魚藻紋盆,此盆板沿,內壁繪仰蓮瓣紋,內底繪魚藻紋,魚游于水草間,形象生動逼真,器內盛水后有“如魚得水”的藝術效果。高9厘米,口徑38厘米,首都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魚藻紋盆 元.白釉釉下彩海水波濤紋小膽瓶,高厘米,口徑

21、厘米,底徑厘米,小口稍撇,長頸,膽形腹,矮圈足,口沿下畫弦紋一,頸上部畫蝴蝶,下部畫寬窄不等的六道弦紋,腹間繪海水波濤紋,近足處畫弦紋兩道。瓶雖小彩繪極精,海水洶涌澎湃,亦不失為精品。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白釉釉下彩海水波濤紋小膽瓶 元,白釉釉下褐彩開光折枝花卉膽瓶,高厘米,口徑厘米,底徑厘米,撇口,唇外凸,長頸,膽形腹,矮圈足稍寬。頸部畫弦紋十余道,腹部為連弧形二開光,兩面相對,內畫赭色折枝花卉,光外繪海水波濤作地,腹下部至足間畫二粗弦紋,施白釉泛灰色,廣東省博物館藏。 白釉釉下褐彩開光折枝花卉膽瓶 元,白釉釉下褐彩鴛鴦蘆葦紋瓶,高厘米,口徑厘米,底徑厘米,直口,短頸,鼓腹,圈足,口沿下飾卷草

22、紋,頸部飾回紋,各以粗細弦紋相隔,腹部繪錦地兩連弧形開光,形象十分生動,饒有情趣。紋飾精細,布局嚴謹,當為吉州窯釉下彩繪瓷之精品,廣東省博物館藏。 白釉釉下褐彩鴛鴦蘆葦紋瓶 元.鈞釉貼花雙耳三足爐,高厘米,口徑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鈞釉貼花雙耳三足爐(一) 元.鈞釉貼花雙耳三足爐(之二),高厘米,口徑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鈞釉貼花雙耳三足爐(二) 元龍泉窯纏枝牡丹紋瓶,高厘米,口徑厘米,底徑13厘米,通體施天青色釉,晶瑩潤澤,為元代龍泉瓷中的佳品,頸部有弦紋數道,中部飾3組變形鳳紋,腹部飾纏枝牡丹,下部承托一組劍葉紋。 纏枝牡丹紋瓶 元龍泉窯青釉貼塑龍紋盤,口徑厘米,土耳其博物館收藏。 青釉貼塑龍紋盤 元.龍泉窯凸花海水云龍紋瓶,高厘米,口徑厘米,1976年北京海淀區元墓出土。龍泉青釉創燒于北宋中期,此瓶侈口,細長頸,溜肩,圈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