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Q正傳》看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_第1頁
從《阿Q正傳》看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_第2頁
從《阿Q正傳》看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_第3頁
從《阿Q正傳》看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阿Q正傳看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讀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感覺全文充斥著一種尖銳的矛盾與諷刺意味。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無不讓人感受到辛亥革命前后一個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所展現出的一種畸形的社會病態,及一群丑惡的國人扭曲的人性特征。在當時那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下,阿Q那身心受到嚴重戕害的悲劇形象在魯迅筆下刻畫地淋漓盡致:作為一個落后的流浪雇農,他的個性復雜而豐富: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用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在那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村里,“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割麥便

2、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還必須被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但即使這樣,他仍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以一種病態的“精神勝利法”聊以自慰:以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的方式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愈陷愈深,妄圖沉陷于自己圈畫的虛妄世界里。我起初在想,魯迅沒有從腐朽無能的統治階級入手,而是從一個下層農民的形象中去詮釋當時人性的一種消極、可恥、丑陋的病態,到底是別有用意還是無心之舉?但當我讀完整篇小說后,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這種獨道手法的運用,恰恰是對辛亥革命背景下的流浪赤貧生活最無偽飾的寫照,也是對當時令人嗟嘆的社會現狀最鮮血淋漓的刻畫。它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

3、,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阿Q的遭遇,仿佛讓我們看到了無數貧苦農民命運多舛的苦難的身影。辛亥革命似乎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但這希望很快就歸于破滅,隨著舉人老爺的重新上臺,他們的苦難反而愈益加重。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未莊里沒有人能對趙太爺構成真正的威脅。當農民尚處在種種精神愚昧的重壓下面的時候,突如其來的革命是不可能很快地改變他們,并進而從他們那里獲取真正有力的支持。因此,只要廣大農村還是只有阿Q式的革命黨,任何革命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辛亥革命恰是有個力的見證。小說中,阿Q作為當時落后的無產階級典型形象的象征,其卑怯、虛妄、健忘,善于投機取巧,自

4、高自大,畏強凌弱,以丑為榮等特點,及其那種對女人的那種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蔑視,到更弱者身上去發泄惱恨的劣習,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卻去調戲小尼姑等行徑,都無疑是魯迅筆下當時整個民族精神病態的形象典型。它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后農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觸目驚心的國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輕自賤、守舊排外、漫夸歷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機鉆營、色情狂,在那入木三分的情節刻畫中,我不禁感受到:這些所謂的中國歷史上遺傳下來的奴隸意識,近代以來隨著社會半殖民地化而產生的畸形心理,在當時已經逐漸演變為社會中一種可怕而不可救藥的精神病態。在阿Q示精神勝利法的陰影

5、籠罩下,各種奇形怪狀的社會形態無不深刻地顯露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及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和不徹底性。這無疑折射出的最可悲的現象即是:除阿Q本身外,舊社會意識形態下整個民族的國民“精神勝利法”心理也如出一轍。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卻仍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種“已到死亡邊緣,卻仍幻想于精神勝利”的病態思想已成為勞動人民不覺醒的麻醉劑,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斗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小說通過對辛亥革命背景下一系列社會丑態的細致刻畫,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

6、通過阿Q自身的悲慘結局,映射出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徹底性,及農民問題在中國民族革命中的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應該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他們的政治經濟要求應該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然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卻忽略了這些。結果讓封建勢力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導致辛亥革命的失敗。小說真實地描寫了這場“換湯不換藥”的情景,“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很顯然,這場革命并沒有給社會帶來實質性的變化,農民階級的命運沒有絲毫的改變。阿Q想參加革命,而不得其門,反而成為革命黨與封建

7、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推上了斷頭臺,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也如阿Q“大團圓”的命運一樣,落了個失敗的結局。因此,阿Q這一悲劇形象及一切苦果的釀成,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作品正是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這場革命因為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而終于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更進一步論證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辛亥革命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等方面的積極變化。但它沒有改變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治的

8、統治基礎,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務: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未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未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其資產階級革命派映射出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都注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一系列失敗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些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一起參加革命,壯大革命隊伍,反而對要求革命的農民采取排斥和壓制的態度,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他們也沒有徹底打擊和鎮壓封建勢力,反而采取了妥協、寬容和姑息態度。這就就導致了幾乎不可能解決中國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問題。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后,仍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

9、,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在這種形勢下,帝國主義得以與封建勢力勾結,一起向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進行反撲,最終導致孫中山被迫辭去大總統的職務,代表地主買辦階級的袁世凱竊取政權,辛亥革命流產,中國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淵。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中國建立一個獨立、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夢想也由此破滅了。總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中華民族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凌而走向衰敗,社會變得奇形怪狀。魯迅敏銳地洞察到了畸形的社會與國民的相關性與必然性,于阿Q正傳中,淋漓盡致地再現了辛亥革命映射出的幾千年來國民的劣根性,于這場戲劇般的演出見證了舊勢力頑固、狡猾而兇殘,革命黨幼稚、脆弱而易變,窮苦百姓們的麻木、虛妄與故步自封,它引人深省,給歷史與現實以最赤裸而犀利的批判。阿Q正傳整篇小說以其悲喜交融,強具諷刺藝術手法,在奠定了濃烈的感情基調的同時,用各種夸張、幽默、滑稽、譏嘲、反語等手法表現了對趙太爺等重在揭露其貪婪陰毒的丑惡靈魂的鞭撻,和對阿Q虛妄、健忘和恥辱含淚的哀嘆。那個個鮮活而可悲、冷漠而無恥的形象,尖銳地諷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病態的靈魂,揭示了人性的最致命弱點,和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最不可救藥的畸形病態。于勞苦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中,魯迅以筆作刀槍,勾勒出沉默的國民的靈魂,為療救當時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以喚醒那沉睡的民眾。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