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歷史時期海岸變遷_第1頁
6第六章歷史時期海岸變遷_第2頁
6第六章歷史時期海岸變遷_第3頁
6第六章歷史時期海岸變遷_第4頁
6第六章歷史時期海岸變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章 歷史時期海岸變遷一、我國海岸的基本概況二、渤海灣海岸的變遷三、長江三角洲海岸的變遷四、珠江三角洲海岸的變遷五、歷史時期海岸線變遷分析一、我國海岸的基本概況1、我國的海岸線2、我國海岸的類型 1、我國的海岸線 我國的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倉河口,全長18000多公里。加上5000多個島嶼,海岸線總長度32000多公里。2、我國海岸的類型(1)平原海岸(2)基巖海岸(3)生物海岸(1)平原海岸 海岸形成的動力:主要是在河流、海流和波浪等動力因素作用下,由泥沙堆積而成。 海岸的特點:地勢平坦,岸線平直,缺乏天然港灣。 海岸的類型:根據形成過程、組成物質的差異,又可分為三角洲平原海岸

2、、淤泥質平原海岸和砂礫質平原海岸。 我國杭州灣以北絕大部分屬平原海岸。(2)基巖海岸 巖石海岸。 海岸的特點是岸線曲折,水深灣大,岬ji灣相間,多天然良港。 主要分布于杭州灣以南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沿岸,北方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的海岸也屬于這種類型。(3)生物海岸 主要指由珊瑚礁和紅樹林構成的海岸。 珊瑚礁和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環境下的產物,分布于我國南海及東海的部分岸段。 紅樹林海岸珊 瑚 海 岸二、渤海灣海岸的變遷1、渤海灣海岸簡介2、渤海灣海岸的變遷 1、渤海灣海岸 渤海灣是渤海西海岸的一部分,具體指的是黃河河口和灤河河口之間的海岸。這部分海岸由灤河河口三角洲、黃河河口三角

3、洲和渤海灣西海岸三部分構成。2、渤海灣海岸的變遷 (1)灤河河口三角洲的變遷(2)黃河河口三角洲的變遷(3)渤海灣西海岸線的變遷(1)灤河河口三角洲的變遷A、灤河三角洲B、灤河三角洲岸線的變遷 灤河古稱濡水,發源于大馬群山,過灤縣后發育形成三角洲平原。 灤河為強流量多沙性河流,年均流量148米3/秒,年均輸沙量2670萬噸,使下游三角洲發育。灤河口有弱潮汐,平均潮差11.5米,河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形成環繞三角洲前緣與岸線近于平行的濱岸沙壩。A、灤河三角洲 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時,海岸線在碣石山(昌黎縣北)山腳附近 漢武帝曾到這里觀海(漢書卷6武帝本紀)。 東漢末曹操曾寫下“東臨碣石,以觀滄

4、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的詩句,也反映了碣石山腳下就是大海的情景。B、灤河三角洲岸線的變遷 貞觀19年(645)唐太宗登碣石山,“披襟眺滄海”(全唐詩卷1,唐太宗碣石觀海),說明大海已離碣石山很遠了。 遼在碣石山南設置廣寧縣,金大定29年(1189)改廣寧為昌黎,并設置樂亭縣。既然在這些地方設縣,說明昌黎、樂亭一帶已經成為陸地,海岸線在昌黎、樂亭以東。 距今9001000年左右,海岸線大致位于祥云島尖鋪村附近,1975年曾在這里發掘一艘長十丈的木船,表明當時海岸線大致在這一帶。唐宋時三角洲岸線前移至今樂亭縣以東 明代三角洲南端海岸在柏各莊附近,北端海岸在碣石山南30公里處(中國自然地理歷史

5、地理分冊)。 19世紀末葉以后,隨著灤河上游“圍場”開禁,農業墾殖的發展,三角洲發育迅速,逐漸形成現在的海岸線。明清時期的三角洲岸線(2)黃河河口三角洲的變遷A、公元前7世紀以前的三角洲B、公元初至公元12世紀三角洲C、 1128年至1855年間的三角洲D、 1855年以后的三角洲 這一時期黃河由天津附近入海,此后曾由黃驊、無棣間入海,三角洲部分海岸可能延伸到現在海岸線附近。A、公元前7世紀以前的三角洲 公元11年黃河由千乘(今高苑北)入海,經過幾百年的擴展,到5世紀時黃河在蓼lio城(今博興、利津間)分汊,一條東南與濟水匯合入海,一條東北入海,在黃河河口形成一個扇形三角洲,三角洲的南部與現在

6、的海岸接近,北部在現在海岸線之內。 9世紀時三角洲北部擴展到渤海縣(今濱縣)東160里,海岸線大致在現在的海岸附近。B、公元初至公元12世紀(111148)三角洲 公元1128年人為決河李固渡,黃河由泗水入淮注入黃海,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855年。 渤海灣的原黃河河口三角洲因無泥沙的補給,又受海浪的侵蝕,海岸線由外漲轉為內塌,海岸線大致在魯西沱鐵門關一線。C、 1128年至1855年間的三角洲 黃河決口銅瓦廂后又注入渤海,渤海灣黃河三角洲又有所發育,并逐漸形成現在的河口三角洲岸線。D、 1855年以后的三角洲(3)渤海灣西海岸線的變遷A、貝殼堤B、渤海灣西岸貝殼堤及海岸線的變化 貝殼堤是由貝殼

7、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沿岸沙堤(或沿岸堤),是發育在海灘上與海岸線平行排列的自然隴崗。貝殼堤可作為海岸演變的標志。 A、貝殼堤什么是貝殼堤 貝殼堤形成于比較清而咸的海水環境,當海浪把近岸灘底的貝殼沖到岸邊后,與海岸的沙質沉積物混合形成貝殼堤。一旦河流改道入海時,因海水較淡而渾濁不利于貝殼的生長,貝殼堤的發育也隨之終止。貝殼堤的形成發育的環境 渤海灣西海岸從海岸到內陸大致分布著四條貝殼堤: 第四道貝殼堤:自天津市北部育嬰黨至靜海西北四小屯,大致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距現在的海岸線約50公里。 B、渤海灣西岸貝殼堤及海岸線的變化 第三道貝殼堤:大致分布在小王莊巨葛莊中塘武帝臺西劉莊一線。根據堆

8、積物C14測年,年代距今3400115年,由此推測貝殼堤大約形成于殷商時代。 第二道貝殼堤:大致分布在白沙嶺泥沽上沽林賈家堡一線,年代距今20001500 年,貝殼堤上發現有戰國至唐宋時代的遺物遺跡,估計貝殼堤形成于戰國至唐宋時期。 第一道貝殼堤:基本上與現在的海岸線一致,北起北塘北,南至賈家堡。三、長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的變遷1、古長江的喇叭形河口2、長江口南岸的變遷3、長江口北岸及崇明島的變遷1古長江喇叭形河口 五六千年前長江河口在鎮江、揚州一帶。北岸沙嘴由江都向東北延伸到海安李堡附近,南岸自江陰,沿常熟福山、梅李、支塘、太倉、嘉定外崗、黃渡、青浦盤龍鎮、松江漕涇一線,向東南入海至大金山、王盤

9、山。2、長江口南岸的變遷(1)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海岸線(2)魏晉以前的海岸線(3)四世紀時的海岸線(4)唐代的海岸線(5)宋代的海岸線(6)1418世紀的海岸線(7)19世紀末年以來的海岸線(1)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海岸線 早期長江口南岸形成幾列平行岡身,最西一條約在太倉外崗方泰馬橋一線。 通過對青浦縣菘澤遺址下層出土文物C14測年,年代距今約5360105年。這說明最西邊岡身所在的海岸線形成于距今五、六千前。(2)魏晉以前的海岸線 最東邊的岡身大致婁塘嘉定南翔一線。 岡身以東沒有發現魏晉以前的文化遺址,說明這條岡身形成于魏晉以前(大致和教材上所說的距今2000年左右的時間相當)。(3)公元四世紀的

10、海岸線 東吳征服山越和晉王朝東渡后,江南山地得到大量開發,森林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長江中的泥沙量增多,泥沙淤積在長江南岸沙嘴引起南岸岸線的伸展。長江口南岸沙嘴逐漸向東推移(4)唐代的海岸線 在北起寶山縣盛橋、月浦、江灣,經川沙縣北蔡,南至南匯縣的周浦、下沙、航頭一線有一條與古岡身平行的沙帶,在北蔡西南1公里沙帶內的嚴橋發現唐代的遺址,說明唐代海岸線大致在這條沙帶一線。 (距今1000年)海岸線已伸展到盛橋北蔡航頭一線。(5)宋代的海岸線 南宋乾道8年(1172)修建里護塘(明)曹印儒海塘考)。 里護塘北起高橋以東,南經川沙南匯奉城柘(zh)林一線,大致就是宋代的海岸線。海岸線伸展到里護塘

11、一線(6)1418世紀的海岸線 明萬歷12年(1584)修筑外捍海塘,在黃家灣以南至南匯以東,較里護塘略成弧形突出,外伸最大部分不足5公里。清雍正11年(1733)重修,更名欽公塘(江蘇水利全書)。海岸線在欽公塘一線(7)19世紀末年以來的海岸線 19世紀末光緒年間在欽公塘外筑外圩(wi)塘。位置大致在現在人民塘岸線上。3、長江口北岸及崇明島的變遷(1)唐五代時期的崇明島(2)11世紀至14世紀中期的北岸及崇明島(3)14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的北岸及崇明島(4)18中葉以后的北岸及崇明島(1)唐五代時期的崇明島 文獻記載崇明島最早出現于唐武德年間,當時江中有面積10幾公里的東沙、西沙兩個小沙

12、洲。 五代時吳越王錢鉞yu在西沙設置崇明鎮(輿地紀勝卷41)。(2)11世紀至14世紀中期的北岸及崇明島 公元11世紀長江主泓南偏,海門江岸擴展,江口沙洲迅速發育。宋天圣3年(1025)與東沙接壤處出現姚劉沙,建中靖國初(1101)西北出現三沙,姚劉沙和三沙向北淤漲。嘉定15年(1222)在姚劉沙建立過鹽場(正德崇明縣志卷1)。元至元14年(1277)置崇明州,三沙島置三沙鎮。東沙、西沙相繼沖塌。北岸淤漲,崇明島沙洲增多(3)14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的北岸及崇明島 14世紀中葉長江主泓偏北,海門江岸受江水沖蝕后退。姚劉沙、三沙島面積縮小,洪武年間崇明縣治為水沖毀,萬歷年間三沙以東、以南先后淤

13、成沙家濱、平洋沙、長沙,崇明縣治相繼遷至馬家濱、平洋沙、長沙(正德崇明縣志卷1) ,以后各沙洲逐漸相連,明末清初形成南北長140多里、東西40多里的大沙洲(讀史方輿紀要卷24)。北岸退縮,崇明島沙洲擴大(4)18中葉以后的北岸及崇明島 18世紀中葉以后,長江主泓走南道,北面江岸淤漲,海門縣江岸有較大擴展,同時啟東地方也逐漸淤積成陸。1954年時崇明島面積為600多平方公里,到20世紀80年代時增加到1083平方公里。目前崇明島仍在向海門、啟東靠攏,表現出逐漸與北岸并岸的趨勢。北岸淤漲,崇明島面積擴大四、珠江三角洲海岸的變遷1、古珠江口漏斗狀海灣2、珠江三角洲的形成3、近代三角洲口門堆積1、古珠

14、江口漏斗狀海灣 古珠江口海岸從廣州市東南的黃浦海縣石灣南莊順德縣西樵山九江甘竹均安江門新會沙富。 在這條岸線以北的三角洲地區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遺存,表明這條海岸線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形成。 這個漏斗狀(或稱溺谷型)海灣一直延續到漢晉時期。 直到漢晉時期,珠江流域因氣候濕熱,植被生長茂盛,人類的經濟開發強度不大,河流中泥沙不多,河口的泥沙淤積緩慢。 2、珠江三角洲的形成(1)唐代的河口三角洲岸線(2)宋代的河口三角洲岸線(3)明代的河口三角洲岸線(4)清代的河口三角洲岸線(1)唐代的河口三角洲岸線 唐代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充沛。 唐代后南方山地得到開發,刀耕火種破壞植被,水土流

15、失加劇,泥沙淤積導致河口岸線的伸展。西樵山、佛山、順德一帶岸線向外伸展 唐代西江、北江的泥沙在西樵山、佛山、順德一帶淤積,海岸線逐漸向海灣伸展。東江三角洲仍未發育,今東莞以西2里即為大海(元和郡縣圖志卷34)。岸線伸展的原因海岸線狀況(2)宋代的河口三角洲岸線 宋代西江河口推移至九江、甘竹附近,甘竹以下的小欖大黃圃江門以南泥沙淤積較快。五桂山島北部淤漲較快,宋紹興23年(1152)在新淤漲的三角洲上的石歧鎮設置香山縣。北江河口北側已到黃浦附近,南側延伸至順德附近,九江、桂洲、沙灣以北已成為村落密集的陸地。岸線在黃浦沙灣順德九江江門沙富一線(3)明代的河口三角洲岸線 明代石歧以北的整個地區已淤積

16、成陸,西江三角洲上古井、黃楊山、竹篙嶺、五桂山等已連成一片。西江從江門至虎跳門、崖門的水道基本形成。北江河口向南伸入香山縣境,沖積平原伸展至香山縣以東。東江由于江心洲并岸,河床變窄,在石龍分流形成兩大汊道開始固定下來。(4)清代的河口三角洲岸線 清代北江主干道移至佛山,河口下移至萬頃沙一帶。西江水折向西南流,河口伸展到磨刀門。東江三角洲清初在今漳澎附近,清末向南伸展到獵沙、潯洲、泥洲一帶。 珠江三角洲的發育不像其他三角洲那樣自頂端以同心圓式向海域順序推進,而是由幾條河流從不同方向注入,泥沙在河口堆積并逐漸向海推移過程中,互相連接,并沿著海灣內的孤丘島嶼邊緣沉積,呈現鑲嵌式的發展。3、近代三角洲口門堆積 在西、北江三角洲和東江三角洲之間,近200年內由遼闊的海灣縮窄為獅子洋水道,入海口為虎門; 萬頃沙向東南淤漲,在北面和南面分別形成北江的分汊口門蕉門和洪奇瀝,形成歷史不過150年左右; 因浪網沙的淤漲又形成西將的出水口橫門(清道光年間); 在五桂山與黃楊山之間還有磨刀門(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泥灣門(清乾隆初年)和虎跳門(明代)三個西江分流口門; 三角洲最西段的崖門為潭江和西江支汊江門河匯合后的出水口。150年來三角洲沉積特點是口門堆積旺盛,河系收縮變窄,近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