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英國文學史(絕對標準中文版)_第1頁
大三-英國文學史(絕對標準中文版)_第2頁
大三-英國文學史(絕對標準中文版)_第3頁
大三-英國文學史(絕對標準中文版)_第4頁
大三-英國文學史(絕對標準中文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文學內部遵循自身規律,歷經盎格魯-撒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下面對英國文學的發展過程作一概述。一、中世紀文學(約5世紀-1485)英國最初的文學同其他國家最初的文學一樣,不是書面的,而是口頭的。故事與傳說口頭流傳,并在講述中不斷得到加工、擴展,最后才有寫本。公元5世紀中葉,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三個日耳曼部落開始從丹麥以及現在的荷蘭一帶地區遷入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給我們留下的古英語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貝奧

2、武甫(Beowulf),它被認為是英國的民族史詩。貝奧武甫講述主人公貝爾武甫斬妖除魔、與火龍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話傳奇色彩。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間傳說,隨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傳入今天的英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詩是8世紀初由英格蘭詩人寫定的,當時,不列顛正處于從中世紀異教社會向以基督教文化為主導的新型社會過渡的時期。因此,貝奧武甫也反映了7、8世紀不列顛的生活風貌,呈現出新舊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時期的英雄主義和封建時期的理想,體現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兩種不同的傳統。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領下越過英吉利海峽,征服英格蘭。諾曼底人占領英格蘭后,封建等級制度

3、得以加強和完備,法國文化占據主導地位,法語成為宮廷和上層貴族社會的語言。這一時期風行一時的文學形式是浪漫傳奇,流傳最廣的是關于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亞瑟王和他的騎士為題材,歌頌勇敢、忠貞、美德,是中古英語傳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傳奇文學專門描寫高貴的騎士所經歷的冒險生活和浪漫愛情,是英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成熟階段一種社會理想的體現。14世紀以后,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較快,市民階級興起,英語逐漸恢復了它的聲譽,社會各階層普遍使用英語,為優秀英語文學作品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杰弗利·喬叟

4、(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現標志著以本土文學為主流的英國書面文學歷史的開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從倫敦出發去坎特伯雷朝圣為線索,通過對香客的生動描繪和他們沿途講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紀英國社會千姿百態生活風貌的圖畫。喬叟首創英雄詩行,即五步抑揚格雙韻體,對英詩韻律作出了很大貢獻,被譽為"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的文筆精練優美,流暢自然,他的創作實踐將英語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文學水平,推動了英語作為英國統一的民族語言的進程。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15世紀后期-17世紀初)相對于歐洲其他國家來說,英國的

5、文藝復興起始較晚,通常認為是在15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思想體系被稱為人文主義,它主張以人為本,反對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提倡積極進取、享受現世歡樂的生活理想。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國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義者,他的烏托邦(Utopia)批評了當時的英國和歐洲社會,設計了一個社會平等、財產公有、人們和諧相處的理想國。Utopia現已成為空想主義的代名詞,但烏托邦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狀況進行嚴肅思考的結果。烏托邦開創了英國哲理幻想小說傳統的先河,這一傳統從培根的新大西島(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Gulliver

6、'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科幻小說。文藝復興時期詩歌創作繁榮,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的長詩仙后(The Faerie Queene)歌頌女王,宣揚人文主義思想。他創造的"斯賓塞詩體"每節詩有九行,韻律復雜,具有柔和動聽、縈繞耳際的音樂性。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對文學的主要貢獻是論說文集(Essays),共58篇。這些文章題材廣泛,內容涉及哲學、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愛情、友誼、園

7、藝、讀書等,文筆典雅,略帶古風而又明白暢達。英國戲劇起源于中世紀教堂的宗教儀式,取材于圣經故事的神秘劇和奇跡劇在14、15世紀英國舞臺上占有主導地位,隨后出現了以抽象概念作為劇中人物的道德劇。到了16世紀末,戲劇進入全盛時期。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沖破舊的戲劇形式的束縛,創作了一種新戲劇。帖木兒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劇(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馬耳他島的猶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劇作反映了文藝

8、復興時期那種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極端的個人主義精神。馬洛將戲劇情節集中于一個主要角色的做法、他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體詩戲劇對白,對英國戲劇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兩首長詩,154首十四行詩和38部(一說39部)戲劇。莎士比亞的主要劇作有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哈姆萊特(Hamlet)

9、、奧賽羅(Othello)、李爾王(King Lear)、麥克白(Macbeth),歷史劇亨利四世(Henry IV),傳奇劇暴風雨(The Tempest)等。莎士比亞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交替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宣揚了人文主義和個性解放。他的劇作思想內容深刻,藝術表現手法精湛,歷經幾個世紀,長演不衰。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嫻熟地運用英語,將英語的豐富表現力推向極致。與莎士比亞同時或稍后還有一批劇作家在進行創作,本·瓊森(Ben Johnson, 1572-1637)是其中最主要的作家,莎士比亞曾在他的喜劇人人高興(Every Man in Hi

10、s Humor)中扮演角色。瓊森的諷刺喜劇狐貍(Volpone)、練金術士(The Alchemist)揭露了當時社會人們追逐金錢的風氣,喜劇性很強。三、17世紀文學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后,英國國王與議會矛盾日趨激烈,政局動蕩。1649年1月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同年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積極投入資產階級革命,曾任共和國政府拉丁秘書,寫了不少文章捍衛共和國。1660年,查理二世回國復辟,彌爾頓一度被捕入獄,在朋友幫助下才得免一死,獲釋回家。在雙目失明的狀態下,他完成了長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和復樂

11、園(Paradise Regained)、詩劇力士參孫(Samson Agonistes)。這些作品反映了王政復辟后彌爾頓內心的痛苦以及對資產階級革命始終不渝的態度,文體雄偉莊嚴。17世紀英國詩歌另外的一支是玄學派詩歌,代表詩人有約翰·鄧恩(John Donne, 1572-1631)和安德魯·馬韋爾(Andrew Marvell, 1621-1678)。玄學派詩歌的特點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別具匠心的比喻,揉細膩的感情與深邃的思辯于一體。玄學派詩歌在18和19世紀一直為世人所忽視,直到20世紀初,才從歷史的塵封中重見天日,對現代主義詩風產生很大影響。王政復辟時期最受人歡迎的作

12、家是約翰·班揚(John Bunyan, 1628-1688),他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采用夢幻的形式講述宗教寓言,但揭開夢幻的面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17世紀英國社會的一幅現實主義圖景。查理二世復辟后,被清教徒關閉的劇院重新開放,英國戲劇獲得新生。這一時期出現的風俗喜劇是當時戲劇的最高成就,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670-1729)的以愛還愛(Love for Love)、如此世道(The Way of the World)等劇作是風俗喜劇的代表作品。17世紀下半葉,約翰·德萊頓(John

13、 Dryden, 1631-1700)馳騁文壇,集桂冠詩人、散文家、劇作家于一身。德萊頓關于戲劇創作和舞臺藝術的論述構成英國戲劇史上第一組有分量的戲劇評論,他那簡潔明朗的散文文體影響了18世紀許多作家的文風。四、啟蒙時期文學(17世紀后期-18世紀中期)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王朝,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政權,英國從此進入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時期。18世紀初,新古典主義成為時尚。新古典主義推崇理性,強調明晰、對稱、節制、優雅,追求藝術形式的完美與和諧。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義詩歌

14、的代表,他模仿羅馬詩人,詩風精巧雋俏,內容以說教與諷刺為主,形式多用英雄雙韻體,但缺乏深厚感情。18世紀英國散文出現繁榮,散文風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義美學原則之上。理查德·斯梯爾(Richard Steele, 1672-1729)與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創辦閑談者(Tatler)與觀察者(Spectator)刊物,發表了許多以當時社會風俗、日常生活、文學趣味等為題材的文章,他們清新秀雅、輕捷流暢的文體成為后人模仿的典范。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諷刺散

15、文作家,他的文風純樸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極具魅力的兒童故事,同時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作者通過對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馬國等虛構國度的描寫,以理性為尺度,極其尖銳地諷刺和抨擊了英國社會各領域的黑暗和罪惡。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批評的巨擘,莎士比亞戲劇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詩人傳(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對文學批評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從常識出發,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義的框框,不乏真

16、知灼見。約翰遜的散文風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氣勢與英語散文的雄健、樸素于一體。約翰遜在英語詞典編纂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他克服重重困難,一人獨自編纂英語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歷時七年得以完成,這是英語史上第一部也是隨后一百年間英國唯一的標準辭書。約翰遜青史留名,也得益于詹姆斯·鮑斯韋爾(James Boswell, 1740-1795)為他寫的傳記約翰遜傳(The Life of Samuel Johson),該書逼真地再現了約翰遜的神態容貌及人格力量,標志著現代傳記的開端。18世紀被稱為"散文世紀"

17、的另一個原因是小說的興起。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采用寫實的手法,描寫主人公在孤島上的生活,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開拓者和殖民主義者形象,具有時代精神。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創始之作,為笛福贏得"英國小說之父"的稱號。笛福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摩爾·弗蘭德斯(Moll Flanders)敘述女主人公摩爾在英國因生活所迫淪為娼妓和小偷的經歷。現實主義小說在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的筆下得到進一步發展。他的湯姆·瓊

18、斯(Tom Jones)故事在鄉村、路途及倫敦三個不同背景下展開,向讀者展現了當時英國社會風貌的全景圖。小說以代表自然本性的湯姆與代表理智、智慧的索菲婭終成眷屬結尾,表達了感情要受理性節制的思想。全書共十八卷,每卷都以作者對小說藝術的討論開始,表現出菲爾丁對小說創作的一種理論上的自覺意識。與菲爾丁同時代的塞繆爾 ·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采用書信體創作了帕米拉(Pamela)、克拉麗莎(Clarissa Harlowe)。他將視角投入年輕女主人公的內心深處,心理刻畫淋漓盡致,令讀者潸然淚下。托比亞斯·斯摩萊特(Tobias Smol

19、lett, 1721-1771)是18世紀中葉頗具特色的小說家。他的藍登傳(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繼承歐洲流浪漢小說傳統,布局松散,是一連串發展迅速、好惡交替、變化急劇的冒險經歷的組合。勞倫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項狄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打破傳統小說敘述模式,寫法奇特。小說各章長短不一,有的甚至是空白。書中充滿長篇議論和插話,并出現樂譜、星號、省略號等。斯特恩對小說形式的實驗引起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的注意,項狄傳被認為是&q

20、uot;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評論家指出20世紀小說中的意識流手法可以追溯到這部奇異的小說。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許多作家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給大自然和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帶來的破壞發出悲哀的感嘆,以大自然和情感為主題的感傷主義作品一度流行。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的長詩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是感傷主義詩歌的杰作。他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為中國人信札(Chinese Letters),虛構了一個在倫敦游歷的中國河南人李安濟(Lien Chi

21、 Altangi),把他在倫敦的所見所聞寫成書信寄回北京禮部官員,以中國人的眼光對英國的政治、司法、宗教、道德、社會風尚進行批評。詹姆斯·湯姆遜(James Thomson, 1700-1748)的四季歌(The Seasons)、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 1721-1759)的黃昏頌(Ode to Evening)、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的墓園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表達詩人對時代紛亂狀態的厭惡和對"自然簡樸安排"的向往,吐露

22、了他們的內心感受。英國詩歌開始逐漸擺脫新古典主義的束縛,理性的優勢地位為感情或感受所代替。五、浪漫主義時期文學(1798-1832)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大變。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他的抒情詩自然生動、感情真摯,諷刺詩尖銳鋒利、妙趣橫生。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版畫家兼詩人,想象奇特,極富個性。他的短詩意象鮮明,語言清新,后期的長詩內容比較晦澀。他在詩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獨特的神話體系,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布萊克的革命性、獨創性和復雜性使他成為

23、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1798年,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與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詩集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其中大部分詩歌出自華茲華斯之手,用簡樸的語言描寫簡樸的生活。抒情歌謠集的問世標志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真正崛起。華茲華斯在1802年詩集再版時寫的序中對詩歌作出了著名定義:"好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溢".浪漫主義是對新古典主義的反撥:詩歌內容不再是對現實的反映或道德說教,而是詩人內心

24、涌出的真實感情;詩歌語言不是模仿經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語。浪漫主義詩人崇尚自然,主張返樸歸真。浪漫主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每個詩人各有其特征。同樣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將大自然視為靈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給人力量和愉悅,具有療效作用,使人的心靈凈化和升華,柯勒律治則賦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長描繪瑰麗的超自然幻景。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波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屬于革命詩人,但拜倫自我表現意識強烈

25、,而雪萊深受柏拉圖哲學影響,憧憬美麗的理想和理念。約翰·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一生追求美,是創造藝術美的天才詩人。19世紀20年代初,濟慈、雪萊和拜倫相繼英年早逝,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由強轉弱,風勢漸衰。六、現實主義時期文學(19世紀30年代-1918)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登基。在她統治時期,英國一度取得世界貿易和工業的壟斷地位,科學、文化、藝術出現繁榮的局面。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詩歌表現出與浪漫主義截然不同的詩風,詩人們不再沉湎于主觀感情的發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對詩藝精益求精。羅伯特·布朗寧(

26、Robert Browning, 1812-1889)早年從事過戲劇創作,后來專門寫戲劇獨白。戲劇獨白是一種通過主人公的自白或議論來抒發情感的無韻體詩。在皮帕走過了(Pippa Passes)、指環與書(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詩人帶上"面具",進入戲劇人物內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談,語言極為生動,說話者躍然紙上。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在他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抒情詩、哲理詩和敘事詩,詩風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劍橋摯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對他詩歌創作產生深遠影響。詩人在挽詩悼念(In

27、 Memoriam A. H. H)中表達了真切的傷感和悲痛,同時反映了對生活本質和人類命運的思索和憂慮,成為時代的心聲。19世紀中葉,英國經濟發展迅速,物質豐富,國力昌盛。但是資本主義制度所引起的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社會主義思潮開始流行,作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學思想的挑戰,日益衰微,在繁榮景象的背后潛伏著焦慮不安的暗流。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在寫于雄偉的卡爾特寺院的詩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們的處境:"彷徨在兩個世界之間,一個已經死去,

28、另一個無力誕生。"阿諾德是19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批評的杰出代表,他有關文學與文化的論述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詩歌相比,19世紀英國小說成就更為輝煌。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1771-1832)的浪漫主義歷史小說為他贏得"西歐歷史小說之父"的聲譽。密得洛西恩監獄(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說的特點是講述卷入重大歷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導致書中人物所作所為的那些社會力量和歷史力量。與此相對照,簡·奧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則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銳和

29、細膩刻畫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生活和思想。她認為:"一個鄉村中的三四戶人家是合適的寫作對象。"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愛瑪(Emma)等作品涉及婚姻、愛情、門第和財產,小說結構精巧,人物對話機智,語言幽默含蓄,耐人尋味。勃朗特三姐妹在19世紀英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的簡·愛(Jane Eyre)是一部關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統治社會對女性的種種壓制最后取得自主獨立的成長小說,浪漫愛情故事的背后包含著嚴肅的思想內容,受到20世紀女性主義批評家的青睞。艾米麗

30、83;勃朗特(Emily Bronte, 1818-1848)想象奇特,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采用間接敘述手法講述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小說中野性與文明、浪漫與現實反差強烈,具有神秘恐怖色彩。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 1820-1849)在簡·愛和呼嘯山莊問世的1847年也發表了小說阿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是瑪麗·安·伊萬斯(Mary Ann Evans)的筆名,這位才女是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真正代表。弗羅斯河上的磨房(

31、The Mill on the Floss)、織工馬南(Silas Marner)和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等作品以寫實手法展現英國的社會人生圖畫,對人物內心活動和行為動機的刻畫十分生動細致,艾略特因此被譽為心理小說的先驅。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其作品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同時代的任何作家。狄更斯的著名小說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均以孤兒為主人公,這與作家的不幸童年經歷有關

32、。荒涼山莊(Bleak House)揭露了英國司法制度的腐敗與黑暗。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生動再現了當時倫敦和巴黎的局勢,情節跌宕起伏。狄更斯在他的小說中展示了一幅幅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生活的畫卷,但他是一位具有浪漫、幽默氣質的作家,筆下經常出現性格怪異的人物。威廉·麥克皮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ray, 1811-1863)是19世紀另一位出色的小說家,曾一度與狄更斯在文壇上平起平坐。名利場(Vanity Fair)通過女主人公麗貝卡·夏普不擇手段躋身上流社會的故事,對勢利者進行了

33、無情的揭露和嘲諷。薩克雷的亨利·埃斯蒙德(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歷史小說。19世紀中下葉其他重要的小說家還有安東尼·特羅洛普(Anthony Trollope, 1815-1882),他是一位多產作家,發表小說達47部之多,主要作品是"巴塞特郡系列小說"(Barchester Series)。塞繆爾·勃特勒(Samuel Butler, 1835-1902)的埃瑞璜是一部諷刺小說,"埃瑞璜"是英文nowhere的倒寫,通過一個游客在埃瑞璜的所見所聞,記述了這個烏托邦國

34、家的生活,以此抨擊和諷刺英國社會。他去世后出版的眾生之路(The Way of All Life)批評英國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矛頭直指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庭、宗教、道德。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不少小說家創作出以"幻滅"為主題的小說,最為典型的是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哈代的小說一直以故鄉多塞特郡和該郡附近的農村地區作為背景,早期作品描寫的是英國農村的恬靜景象和明朗的田園生活,后期作品明顯變得陰郁低沉,其主題思想是無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和內心沖動決定著個人命運,并造成悲劇。他的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

35、bervilles)和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講述了英格蘭南部農村青年男女走投無路、陷于絕望的悲劇故事。與此相對照,以海外為題材的小說作為英國當時海外擴張的折射,基調并不那樣灰暗,如拉迪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的吉姆(Jim)宣揚了英雄主義的可能性,帶有帝國主義色彩。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展示了西方擴張主義轉型的歷史過程,并對此進行反思。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表現出他對西方特別是比利時帝國主義的擴張、對民族剝削和壓迫的不滿。吉姆老爺(Lord Jim)的故事發生在東南亞馬來地區,主人公執

36、著于道德理念,因自己的過失常常遭受良心的譴責,為了贖罪,最后導致悲劇性結局,作品包含著對具有殖民主義色彩的英雄主義的批判。康拉德在小說布局、敘述角度及象征手法等方面有意識地進行一系列革新,他的小說成為英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先聲。題材范圍進一步擴大,是這個時期小說創作的特點。阿諾德·本涅特(Arnold Bennett, 1867-1931)的老婦譚(Old Wives' Tale)等自然主義小說描繪了英格蘭北部生產陶瓷的工業城鎮生活。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的創作也深受法國自然主義影響,他的長

37、篇小說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展現了主人公擺脫精神枷鎖的過程。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創作的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等一批科幻小說,將科學幻想與社會批評結合起來。約翰·高爾斯華綏(John Galsworthy, 1867-1933)在福爾賽世家(The Forsyte Saga)中以批判的眼光揭示了資產階級的家庭、社會關系。E. M. 福斯特(E. M. Forster, 1879-1970)的霍華茲別墅(Howards End)針對英國社會經濟與文化、富人與

38、窮人、男性與女性之間愈益尖銳的矛盾沖突,探索建立"聯結"關系的途徑。在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中,他將"聯結"的思想運用于英帝國與殖民地關系這一更大的國際范圍。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塑造了智力超凡、邏輯嚴密、個性鮮明的福爾摩斯這一著名偵探形象。在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中,犯罪威脅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偵探的作用是通過破案來恢復平衡和穩定。19世紀末迎來英國戲劇的復興。英國戲劇在18世紀除了哥爾德斯密斯的屈身求愛(She Stoops to Conquer)與理查德·布林斯利

39、3;謝里登(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1751-1816)的諷刺喜劇造謠學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之外,沒有太多的建樹。在隨后的一百年間,英國戲劇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到了19世紀90年代,在易卜生等歐洲大陸劇作家的影響下,英國發生了新戲運動,戲劇才擺脫了衰退、委頓的狀況,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喜劇天才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的風俗喜劇對上層社會進行揶揄諷刺,妙語連珠,充滿似非而是的怪論、機智詼諧的俏皮話。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以易卜生為榜樣,倡導一種有思想的"問題劇",將社會問題引入劇壇,使戲劇走向現實。蕭伯納一生寫了許多優秀的劇本,如皮格馬利翁(Pygmalion)、圣女貞德(Saint Joan)等。他擅長表現舞臺對話,人物語言銳利、簡潔、風趣。王爾德和蕭伯納是戲劇復興的里程碑,他們的戲劇創作活動使英國劇壇發生根本的變化,一改英國戲劇百年不振的局面。七、現代主義文學時期(1918-1945)20世紀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