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專項訓練:詞(4)_第1頁
2011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專項訓練:詞(4)_第2頁
2011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專項訓練:詞(4)_第3頁
2011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專項訓練:詞(4)_第4頁
2011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專項訓練:詞(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1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專項訓練:教學資源網教學資源網教學資源網教學資源網教學資源網教學資源網教學資源網詞(4)1. 古代詩歌閱讀(10分)鷓鴣天 游鵝湖,醉書酒家壁 辛棄疾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閑意態,細生涯。牛欄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1請從景與情的關系角度賞析上闋。(6分)2下闕描繪了怎樣的農村景致?(4分)答案:1、詞的上闋借景抒情,以樂景寫哀情。前兩句把農村寫的恬靜而又生機勃勃,白色的薺菜花開滿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逢春雨,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這樣美好的景致正好襯出作者內心的愁緒、苦悶,后兩句中“白發”正好體現出愁來,

2、因萬種思緒染白了頭發,只能借酒澆愁,即使春天的美景也無法排解愁苦,反而讓讀者更深切受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情緒。(借景抒情,1分。以樂景寫哀情,1分。分析景2分。分析情2分。)2、下闋寫出了農村的清新、恬靜、閑適。村民悠閑自在,生活的井井有序,牛欄左右的空地上種滿了桑麻,春耕剛完,新蠶剛生,春播未及,不知誰家的年輕媳婦,穿著白衣青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趕著走娘家。(特點概括1分,分析解說3分。)2.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臨江仙徐昌圖飲散離亭西去,浮生常恨飄蓬。回頭煙柳漸重重。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天紅。今夜畫船何處?潮平淮月朦朧。酒醒人靜奈愁濃。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1、把“回頭煙柳漸重重”

3、中的“漸”字改為“卻”好不好?請簡要分析。(5分)2、這首詞的下闋與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全詞來看,所表達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答案:1.不好。“卻”字只是表現出被重重煙柳擋住視線,“漸”字則生動的表現出詞人離別時不斷回顧的情態,然而越行越遠,柳色逐漸轉濃,突出詞人不忍離去的情懷,愈來愈深的離愁。2不完全相同,柳詞主要表現對戀人的眷戀和離別之愁,而徐詞中不僅表達了深深的離愁別緒,而且“浮生常恨飄蓬”和對未來旅途的想象,“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等句,還表現了孤寂凄涼、飽經漂泊的羈旅之愁。3. 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完成(7分)水龍吟(宋)章楶燕忙鶯懶芳

4、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沾輕粉,魚吹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注】當時,蘇東坡被貶謫黃州。21.(1)章詞中“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

5、,依前被、風扶起。”一句對楊花的刻畫之工非同尋常,試從表達技巧的角度賞析其妙。(3分) (2)章詞和蘇詞都提到了一個“淚”字,試比較其內涵。(4分) 答案:(1)柳花緊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下到閨房里去,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風吹起來。作者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柳花的輕盈體態并賦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2)章詞中之“淚”既狀寫柳花飄墜似淚花,又刻畫少婦(玉人)望不見正在“章臺走馬”的游冶郎時的痛苦心情,“盈盈”給人以熱淚欲滴之感;蘇詞中之“淚”也是用來比喻楊花,“點點”給人以熱淚灑落之感,情感更為沉重。結合背景,這里的淚可以理解為作者被貶謫黃州,心情落寞、不

6、得意之淚(他把自己比作“離人”,朝廷就是他的郎。)【附:兩宋詞鑒賞】水龍吟(章楶)這首詠柳花的詞曾被蘇軾贊為妙絕,但在詞史上,人們多贊賞東坡的和柳花詞,而對這首原作卻頗多微詞。實際上,這首詞清麗和婉,不失為詞中精品。 首句“燕忙鶯懶芳殘”開篇點題,寫燕忙于營巢,鶯懶于啼唱,繁花紛紛凋殘,表明季節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點;“柳花飄墜”,點明主題。破題之后,用“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緊接上句,把柳花飄墜的形狀作了一番渲染。它為下文鋪敘,起了蓄勢的作用。韓愈晚春詩云:“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意思是說:“楊花(即柳花)和榆莢一無才華,二不工心計;

7、不肯爭芳斗艷,開不出千紅萬絮的花。韓愈表面上是在貶楊花,實際上卻暗寓自己的形象,稱許它潔白、灑脫和不事奔競。章楶用這個典故,自然也包含這層意思。 “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寫到此,詞人竟把柳花虛擬成一群天真無邪、愛嬉鬧的孩子,悠閑地趁著春天的游絲,象蕩秋千似地悄悄進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漸長,而庭院門卻整天閉著。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樣,想探個究竟。這樣,就把柳花的形象寫活了。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柳花緊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下到閨房里去,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風吹起來。這幾句深得南宋黃升和魏關之的欣賞。黃升說它“形容盡矣”(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五評);魏慶之說它“

8、曲盡楊花妙處”,甚至認為蘇軾的和詞也“恐未能及”(詩人玉屑卷二十一)。當然,把這首詞評在蘇軾和詞之上是未免偏愛太過;但說它刻畫之工不同尋常,那是確實不假。這幾句除了刻畫出柳花的輕盈體態外,還把它擬人化了,賦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從“玉人”方面寫:“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霑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稱此詞為“閨怨詞”,估計就是從這里著眼的。到這里,“玉人”已成為詞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襯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終不曾離開柳花的形象著筆,下片無非是再通過閨中少婦的心眼,進一步摹寫柳花的形神罷了。柳花終于鉆入了閨房,粘在少婦的春衣

9、上。少婦的繡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滿,柳花象無數香球似地飛滾著,一會兒圓,一會兒又破碎了。這段描寫,不僅把柳花寫得神情酷肖,同時也把少婦惝恍迷離的內心世界顯現出來。柳花在少婦的心目中竟變成了輕薄子弟,千方沾惹,萬般追逐,乍合乍離,反復無常。 “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這幾句既著意形容柳花飄空墜水時為蜂兒和魚所貪愛,又反襯幽閨少婦的孤寂無歡。 “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借兩個典故,既狀寫柳花飄墜似淚花,又刻畫少婦望不見正在“章臺走馬”的游冶郎時的痛苦心情。章臺為漢代長安街名。漢書張敞傳:“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顏師古注謂其不欲見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臺

10、走馬”指冶游之事。唐崔顥渭城少年行:“斗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臺日半斜。章臺帝城稱貴里,青樓日晚歌鐘起”,即其一例。至于柳與章臺的關系,較早見于南朝梁詩人費昶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已映章臺陌,復掃長門扉。”唐代傳奇柳氏傳又有“章臺柳”故事。 這首詞若有不足,當是上下片主題不一,從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詞仍值用心玩味。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 第一句:“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因為說的是楊花,似花還似非花這句,就顯出味道來了,形態象花,實質不是花。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詞,在感覺上有遠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畫而恍然大悟的驚喜,不禁贊嘆它的神奇。“從教墜

11、”是任憑的意思,無人惜,任楊花墜落。我道:是隨風而落。朋友言:從這句來,應該是沒風,自然慢慢墜落。我想被風吹落和自然墜落,還是有區別的。正好突出了,前面這個“惜”字,這種連風兒都懶得理會,更不要說人來惜的幽怨。 再看下一句:“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一句,他把描寫楊花,慢慢引申到寫人上來。“拋家傍路”本是描寫楊花離開枝頭墜落,依依不舍之意。這里用“拋家”帶有人的感情色彩,用楊花暗指人遠去了,或許還是個趕著做事,無暇顧及其它的人。“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楊花離開枝頭是無情,傍在路旁是有情。親人遠去,是無情。趕著做事是有情。細思量,有情乎?無情乎?如果說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縈損柔

12、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就完全是擬人化寫法了。一幅女子柔腸寸寸繞心頭,睡眼朦朧間,雙眸似開還閉、似醒還睡,愁緒困難眠之態描寫得淋漓盡致。更加襯托出楊花飛飛灑灑,無風自墜的美態。這里的拋家,和擬人,也為后面的孤獨埋了伏筆。“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難眠是為什么?夢中隨風萬里,找尋郎的去處。偏這夢又被鶯啼驚醒,委實讓人著惱。 這上闋在我看來,對楊花的描寫已是出神入化。而古往今來,都說妙就妙在下闋。“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楊花飛盡,還有來年再開,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卻難再上枝頭。這里的花前面指楊花,后面我覺得是泛指。“落紅”有“殘紅”之意

13、,也可暗指初夜。“落紅難綴”,也就是說:我此身已屬了,可你卻離開了,讓我怎么辦的意思。這里也暗合了尾字“淚”。“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一場春雨過后,那拋家傍路的柳絮何處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可以想象,“曉來雨過”指昨夜里還相聚呢,天亮時才離開,才更覺心酸,何況還有上面的“困酣嬌眼”為鋪墊,睡醒了,郎卻無蹤。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我們在網上看到有人說“三分春色即三分楊花”,這樣的解釋不敢茍同,這三分春色,該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楊柳可代,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經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劃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

14、化來作形象化比喻,讓我們在腦中完成一個鮮明的畫面。真是神來之筆,已達生花之境。“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是結尾“不是楊花,是離人淚”,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讓情感達到升華。這時,還有什么話可以說的呢。楊花似花,楊花非花,楊花是愁,楊花是淚。 蘇軾是北宋豪放詞派的先驅,而這首詞卻是屬于婉約派的。單從詠楊花來說,這詞無可挑剔,但結合了當時作者的心境,反而覺得讓此文為之失色。當時,蘇東坡貶謫黃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淚,正是他當時心情的寫照。從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婦,朝庭就是他的郎。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對仕途仍然沒有徹底絕望。這符合古代文人,學而優則仕,為官入朝

15、,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同時光宗耀祖的傳統思想是分不開的。對功名如糞土,他還是沒有全然看開,唯感嘆年華如流水,歲月空蹉跎。4.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2題。(10分)送沈子福之江東唐 王維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柳枝詞宋 鄭文寶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注釋】罟(g)師:漁夫。詩中借指船工。臨圻(q):地名。 1按要求回答問題。(4分)這兩首詩都以 為題材,詩人都借 這一詩歌傳統意象表達情感。王詩首句點題,鄭詩題目寓旨。(2分)這兩首詩描繪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調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2這兩首詩的

16、后兩句,詩人都將自己無形的感情化為有形的景、物,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答案:1(2分)送別(離別) 楊柳 (2分)明快;低沉。(意思對即可)2(6分)王詩以新奇的比喻,把無形的惜別之情比作眼前無處不在、無邊無際的春色(1分),從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邊(1分),表現出對友人惜別之情深厚(1分)。鄭詩把原本無形無象的“離恨”,化為可以運載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畫舸載著詩人的離恨駛向江南(1分),表現出離愁的深重(1分)。(意思對即可)5.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按要求作答。(共10分) 畫堂春 秦觀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

17、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注釋:捻(nin):持取,捻弄。上闋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寫作技巧?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6分)答案:(4分)上闋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寫出其中三點即可得3分,寫一點不得分)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1分)的無奈之情。(6分)細節描寫(或寫動作描寫)(1分)。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2分)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或惜春)到無奈春歸(3分)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翻譯】飄零凋

18、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時間分明已進入春殘時節。天氣乍晴乍雨,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了光澤。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令人傷感。獨自一人登上柳枝掩映的畫樓,斜倚欄桿,信手捻著花枝,一會兒又放下花枝默默無語。對視天空遠處,一道殘陽從云縫露出,夕陽的殘輝照在人的臉上,心中的“恨”又有誰能理解?【解析】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全詞充分體現了秦少游詞纖柔婉約的特點。此為春歸傷懷詞。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開端三句

19、,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不用重筆,只寫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卻表達出極深切的傷春之悲。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明寫出春光遲暮,然而在“憔悴”中也仍然有著含斂的意致。下句雖明寫出“春歸”二字,但也只是 “無奈”之情,寫來句句深美婉約。下片轉寫傷春之人。“放花無語對斜暉”是神來之筆。一般人寫到對花的愛賞多只不過是“看花”、“簪花”、“插花”,可秦觀這首詞是從“手捻花枝”到“放花無語”。當其“捻”著花枝,是何等愛花情深,當其“放”卻花枝,又是何等惜花無奈。而“放花”之下繼之以“無語”,正是由愛花、惜花而引起的內心幽微的感動。“對斜暉”三個字,更增加了一種傷春無奈之情。花既將

20、殘,春亦將盡,面對“斜暉”,嘆今日也將逝去。“放花無語對斜暉”只是極為含蓄地寫了“放花無語”的輕微動作和“對斜暉”凝立的姿態,卻有一縷極深幽的哀傷襲人而來。所以繼之以“此恨誰知”,才會使讀者感到其心中果然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幽微深恨。6.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2題。(6分)菩薩蠻(其三) 韋莊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注】韋莊年少時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薩蠻詞共有五首,為詞人晚年寓蜀回憶舊游之作。1詞中“此度”指的是 ;“歸”指的是 。(2分)2該詞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析其表達效果。(4分)答案:1“此度”指寓居

21、蜀中;“歸”指歸鄉或者還鄉。 詞人極寫少年時在江南的樂事,反襯今日之可悲。當時念念惟在故鄉,故不知江南之可樂,且思終老之還鄉;而今憂患老大之后,還鄉之終不可期,更有不能得歸之痛。“白頭誓不歸”為反語,著一“誓”字,以斷然堅決之語,寫無窮無盡之悲,韋莊詞之勁直由此可見。7.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題后問題。(6分)西江月(張孝祥)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坤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明月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1)“滿載”兩句繪景,試加以解釋。(2分)(2)請簡要分析這首詞的語言特色。(4分)答案:(1)(2分)周圍山色多姿多彩,湖水平鋪十里,一平如鏡,且清明

22、澄澈,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舟行其間,像載滿一船秋色。(2)(4分)這首詞描寫秋水暮泊,用語通俗平實,清新自然,既無華麗辭藻,又無深僻的典故。“秋色”“湖光”“斜陽”“細浪”等詞繪形繪色,色彩紛呈,引人想象,給人美感。8. 閱讀下面的宋詞,根據要求完成賞析。(6分)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 軾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注釋】(1)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時蘇軾因烏臺

23、詩案被貶,居于黃州(今湖北黃岡) (2)平山堂:歐陽修于仁宗慶歷年間所建,址在今揚州市瘦西湖蜀岡法靜寺內。(3)蘭臺公子:戰國時期楚國的宋玉,他曾任蘭臺令。其風賦中有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之語。(1)詞的上片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2)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評價這首詞“其精微超曠,真足以開拓心胸,推倒豪杰”,這句評語中的“超曠”表現在下片哪些方面?(3分) 答案:(1)答: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1分)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接著五句是回憶鏡頭,作者聯想到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

24、江南煙雨”,詞人把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一體,以虛襯實,用實寫虛,表現出快哉亭上所覽之景的高遠空濛的意境。(2分)或答:運用了聯想的表現手法。(1分)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憶起自己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風景:江南煙雨、杳杳孤鴻,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作者借此來比擬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這種憶景寫景的筆法,新穎別致,令人耳目一新。(2分) (2)答:這首詞寫景意境開闊高遠,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在其中貫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1分)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格調豪邁雄健。尤其是結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和豁達豪邁的情懷,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2分)這首詞在藝術構思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縱橫捭闔的特點。(以兩點為主要得分點,3分)9. 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虞美人 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注:蔣捷,字勝欲,生活在宋、元換代之際,一生飽經戰亂。宋咸淳十年(1274)進士,幾年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