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A卷 教師版_第1頁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A卷 教師版_第2頁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A卷 教師版_第3頁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A卷 教師版_第4頁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A卷 教師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 姓名 準考證號 考場號 座位號 單元訓練卷高三地理卷(A)第十三單元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第卷(選擇題)本卷共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

2、的。下圖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隨深度的變化。該沙丘位于毛烏素沙漠的南緣,無人為擾動,多年保持穩定。據此完成13題。1該固定沙丘( )淺層土壤含水量低深層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高ABCD268月,該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顯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風速較大 蒸騰量較大 氣溫較高 降水較少ABCD3為維護生態安全,毛烏素沙漠的南緣適合( )A植樹 B種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總體而言,該地59月土壤含水量隨深度的增大而增高,正確、錯誤;68月土壤含水量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較高,正確、錯誤。第2題,毛烏素沙漠位于我國西北地區,6

3、8月(北半球夏季)氣溫較高,蒸騰量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較低;冬半年的風速較大,降水較少。綜上可知,選項B正確。第3題,無人為擾動,多年保持穩定,也就是說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毛烏素沙漠南緣適合自然演化。【答案】1C 2B 3D科爾沁草原,曾經水草豐美,但前些年卻變成荒漠化嚴重的沙地。從2019年開始,科爾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轉了“沙進人退”的局面,開始走向“沙綠民富”的道路。讀科爾沁沙地位置示意圖,完成45題。4科爾沁沙地曾經“沙進人退”、荒漠化嚴重的主要原因有( )過度樵采 過度放牧 過度農墾 不合理灌溉導致的鹽堿化A B C D5科爾沁沙地“沙綠民

4、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全球氣候變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邊緣構建喬、灌、草防護帶C配套排灌設施,合理引用水資源D推廣沙地植被恢復配套技術【解析】第4題,科爾沁沙地位于農牧過渡地帶,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過度農墾和過度放牧。第5題,全球氣候變暖,短時間內冰雪融水會增加,但蒸發越旺盛,會越干旱,加重荒漠化,故全球氣候變暖不會導致“沙綠民富”。【答案】4B 5A下圖示意我國39N附近某區域。讀圖,完成68題。6圖示區域土地鹽漬化最嚴重的地區是( )A甲B乙C丙D丁7限制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坡度D溫度8如果乙地大規模引水灌溉進行農業開發,將會導致( )A甲地區植被退化B乙地

5、區沙化C丙地區荒漠化D丁地區植被改善【解析】第6題,結合該地緯度及圖中時令河、冰川及等高線判斷該地區位于我國西北地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地勢低洼處,地下水位較高,氣候干旱,蒸發強烈,容易產生土壤鹽漬化。根據圖中等高線判斷,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勢低洼,土壤鹽漬化最為嚴重。第7題,根據圖示可知,丙地區附近等高線稀疏,坡度較小,地勢較為平坦;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強烈,所以限制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第8題,該河的主要補給水源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從甲流向丁。在乙地區大規模引水灌溉進行農業開發,下游地區水量會減少,導致下游丙、丁地區出現荒漠化。【答案】6D 7B 8C

6、“到現在我還很清楚地記得1993年的那場黑風暴,只看見天邊遠遠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黃色的云霧,那片云霧就如故事中描寫妖怪出山那般,以非常迅疾的速度遮天蔽日地向我們村莊覆壓過來。”據此完成910題。9“黑風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大風 過度墾荒 破壞植被 氣候干旱A B C D10我國最容易出現文中所描述現象的區域是( )A塔里木盆地B河西走廊C河套平原D青藏高原【解析】第9題,材料中的“黑風暴”反映荒漠化,其形成主要是人為原因,隨著當地人口增長,人們過度墾荒和破壞植被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引發一系列惡性自然災害,符合題意;大風和干旱屬于“黑風暴”形成的自然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符合題意。第

7、10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黑風暴”屬于荒漠化地區的極端自然災害,我國荒漠化主要分布于內陸干旱地區,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氣候干旱,風沙影響范圍廣,生態環境脆弱,極易出現“黑風暴”,A對;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的生態環境較好,灌溉水源充足,植被覆蓋率相對較高,不易出現“黑風暴”,B、C錯;青藏高原屬于高寒地區,風沙較小,出現“黑風暴”的概率小,D錯。【答案】9C 10A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積較大。結合江西省地圖,完成1112題。11江西省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是( )山地丘陵面積較廣 全年降水豐沛土質疏松,多黃土 不合理的開墾與砍伐活動ABCD12水土流失給江西省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A水旱災害加劇B湖

8、泊淤積C土壤鹽堿化加重D河床抬升【解析】第11題,江西省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起伏明顯,水流速度快,容易產生水土流失,正確;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錯誤;本地區主要是黏重的紅壤,錯誤;不合理的開墾與砍伐活動會導致植被破壞,水土容易流失,正確。第12題,土壤鹽堿化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而本地區屬于濕潤地區,所以水土流失給江西省帶來的影響不包括鹽堿化。水土流失會導致河流含沙量增加,進而導致湖泊淤積、河床抬升。還會導致水旱災害加劇。【答案】11D 12B聳立于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綿延500多千米,其南段福建省一側的長汀縣,有韓江支流流過縣城。離縣城約22千米處的河田鎮,曾經是

9、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里原名柳村,據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的縣志記載,當時境內森林茂密,柳竹成蔭,河深水清,舟楫暢行。然而現在的河田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光山禿嶺,一片“紅色荒漠”景觀。據此回答1314題。13“紅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風化作用 B風蝕作用C水蝕作用 D沉積作用14“紅色荒漠”形成的人為原因主要是( )A濫伐森林 B過度放牧 C開山取石D環境污染【解析】第13題,根據材料,“紅色荒漠”區位于我國濕潤氣候區,以流水作用為主,A、B錯。其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壞后,流水侵蝕地表,即水蝕作用,C對。沉積作用發生在低洼處,不是山嶺上,D錯。第14題,“紅

10、色荒漠”形成的人為原因主要是濫伐森林,破壞植被,A對。該地不是牧區,過度放牧不是主要原因,B錯。開山取石、環境污染不是形成支離破碎地貌的原因,C、D錯。【答案】13C 14A下圖為我國歷史時期森林遭破壞地區分布圖。讀圖,回答1516題。15關于下列地區森林現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區為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 b地區以人工林、次生林為主c地區森林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d地區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采伐林區A B C D16圖中e地區與森林破壞有關的常見自然災害和生態問題有( )沙塵暴 泥石流 水土流失 臺風A B C D【答案】15A 16B下圖為西南某地將原始生態林改為橡膠林后的水循環示意圖。讀圖,

11、完成1718題。17與原始生態林相比,橡膠林( )A蒸發量減少B下滲量減少C徑流總量增多D氣候更加濕潤18由原始生態林改為橡膠林,可能帶來的影響有( )A涵養水源能力變強B土壤肥力上升C生物多樣性減少D自然災害減少【解析】第17題,觀察圖發現,橡膠林的降水量比原始生態林小,蒸發量和地表徑流量比原始生態林大,下滲水量則會減少;徑流總量包括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從這個角度考慮徑流總量減少;變成橡膠林后,降水減少,蒸發量增大,氣候會更加干燥。第18題,破壞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壞原始生態環境,使生物多樣性減少;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旱澇災害變頻繁。【答案】17B 18C地處干旱區的寧夏銀

12、川市,其周邊地區曾廣布湖泊,明清時有“七十二連湖”的說法。20世紀80年代銀川周邊湖泊所剩無幾。2019年開始,銀川實施恢復濕地的計劃。下圖示意銀川周圍目前的湖泊分布。據此完成1920題。1920世紀80年代銀川周邊湖泊所剩無幾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積B氣候變暖C排水造田D黃河來水量減少20疏浚、恢復湖泊濕地,對銀川環境的直接影響是( )增強城市排污能力 增加城市空氣濕度 美化城市環境 增大城市氣溫年較差ABCD【解析】第19題,銀川平原是寧夏重要的灌溉農業區,20世紀80年代,農業開發實施排水造田導致湖泊減少,故C正確。第20題,濕地對城市的直接影響是增加空氣的濕度和美化環境。疏浚、恢復

13、湖泊濕地使湖泊濕地的面積擴大,能夠起到增加城市空氣濕度、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故B正確。濕地面積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湖泊濕地的主要作用不是對城市污染進行凈化,城市排污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污水處理廠等市政設施,故錯誤。湖泊能夠增加空氣濕度,降低溫度,使城市氣溫日較差、年較差變小,故錯誤。【答案】19C 20B下圖為人類活動破壞前后東北三江平原濕地氣溫年變化及該區域內某河流流量年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2122題。21圖中反映人類活動破壞濕地后的氣溫曲線、流量曲線分別是(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22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侵蝕,導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環境污染,水

14、體富營養化加速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開墾濕地,擴大耕地面積【解析】第21題,濕地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的作用。人類把濕地破壞后,氣候的大陸性會有所增強,則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都會增大;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也會增大。第22題,三江平原原來是“北大荒”,后來被開墾成為“北大倉”,在糧食增產的同時也導致濕地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答案】21B 22D武漢已總體規劃了6大放射狀楔形綠色生態走廊:大東湖水系;武湖水系;府河水系;后官湖水系;青菱湖水系;湯遜湖水系。結合武漢城市簡圖,完成2325題。23打通這些濕地風道可以( )A緩解城區的熱島效應B發展城區水上觀光旅游C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D緩解城

15、市用水緊張的局面24武漢市有眾多的湖泊,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改善城市環境 調節徑流,減少洪災 供水和提供航運之便 作為土地后備資源A B C D25武漢市有豐富的河灘地資源,對這些河灘地的科學開發應( )A興建高檔觀景(觀江)建筑B修建道路、橋梁C辟為市民休閑觀光公園D興建防洪設施【解析】第23題,結合材料可以分析,打通這些廊道可以促進武漢市的水循環,水循環可以帶走熱量降低城市溫度,因而可以緩解武漢市主城區的熱島效應,A對;打通濕地風道不是拓寬水路,與水上觀光旅游的發展無關,B錯;濕地風道不是交通線,C錯;武漢市淡水資源充足,D錯。第24題,武漢城市內部和郊區的湖泊是重要的濕地資源,能夠

16、改善城市環境,調節河流徑流量,防洪減災,對;武漢市的供水和航運主要依靠長江和漢水,錯;湖泊作為濕地,不屬于土地后備資源,錯。第25題,豐富的河灘地資源是武漢市寶貴的濕地資源,應科學保護和開發,避免出現污染和破壞。興建高檔觀景(觀江)建筑會破壞當地自然環境,出現大量環境污染問題,A選項不符合題意;修建道路、橋梁會破壞河灘地,導致當地生態系統失衡,不符合當地的可持續發展,B選項不符合題意;辟為公園既能讓有限的江景風光資源惠及全體市民,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植被,促進生態良性循環,C選項符合題意;河灘地不適合興建防洪設施,D選項錯誤。【答案】23A 24A 25C第卷(非選擇題)本卷共4小題,共50分。2

17、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下圖所示區域中,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奇峰、沙山等聞名于世。該地年降水量4080mm,年蒸發量超過3000mm,沙漠中卻有100多個湖泊,冬季不結冰。該地沙丘廣布,最高可達5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內部較潮濕,沙丘頂部附近生長有較多的植物。2019年12月,該地尋找飲用水源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共開掘八口井,每晝夜近1萬立方米的優質礦泉水噴涌而出。(1)分析巴丹吉林沙漠降水少的原因。(2分)(2)有學者認為該地湖泊補給水源主要來自深層斷裂帶的地下水,試推測其依據。(3分)(3)試分析該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4分)(4)你是否贊同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區大

18、量開采地下水,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3分)【解析】(1)該地區降水少的原因可從距海遠近、地形兩方面分析。(2)其依據主要從地形、氣溫、蒸發量與降水量的關系方面回答。(3)該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可結合當地地理位置、天氣狀況、植被狀況進行分析。(4)若贊同,從當地水資源儲量、水質、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等角度分析。若不贊同,則從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導致沙塵天氣增多、湖泊萎縮等角度分析。【答案】(1)深居內陸,離海較遠;地形阻擋,水汽難以到達。(2)斷裂帶經過該地,地下水在斷層處出露;該地位于西北內陸,湖泊冬季不結冰,說明水溫高(可能來自地下);該地氣候干燥,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河流欠發育(大氣降水和地表水

19、補給少)。(3)該地位于西北內陸,附近沙源豐富,冬春多大風天氣,挾帶大量沙塵在此處堆積;沙山內部濕度較大,且頂部附近植物較多,形成固定沙丘,沙塵持續堆積,形成高大沙山。(4)贊同。地下水資源豐富,補給穩定;優質礦泉水,水質好;提供生產、生活用水(緩解用水緊張狀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6分)不贊同。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沙丘內部干燥(植被死亡),沙丘活化,沙塵天氣增多;地下水補給速度慢,無法滿足大量開采需求;湖泊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27讀全國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況圖,回答下列問題。(11分)(1)簡述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最大的原因。(3分)(2)分析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較

20、小的共同原因。(2分)(3)分析與松花江流域相比,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原因。(2分)(4)分析水土流失加劇洪澇災害的原因。(4分)【解析】(1)將長江流域地理環境特征與水土流失原因結合起來進行分析。(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面積都不大,且流域植被覆蓋率較高,水土流失面積較小。(3)比較兩流域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可找到原因。(4)流域水土流失會導致河流(湖泊)含沙量增大,河床(湖底)淤積,容納的水量下降,防洪能力下降。【答案】(1)長江流域面積廣;降水量大且暴雨集中;開發歷史悠久,植被破壞嚴重。(2)流域面積都不大,植被覆蓋率較高。(3)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土質疏松,植被覆蓋率較低。(4)水土流失

21、導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積,蓄洪泄洪能力減弱;湖泊淤積,調蓄徑流能力減弱;水庫淤積,降低水庫防洪能力。2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3分)材料一 自1949年以來,大小興安嶺經過近60年高強度開發,可采成熟林蓄積量已由開發初期的7.8億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6600萬立方米,整體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材料二 2019年黑龍江大興安嶺把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災預案體系作為做好森林火災各項應急處置工作的前提。(1)森林火災是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資源破壞的原因之一,大興安嶺的森林火災多發生于春季,原因為春季干旱、降水少、多大風天氣。判斷監測森林火災的技術手段。(2分)(2)分析除森林火災外,導致東北地區森林

22、資源被破壞的原因。(4分)(3)列舉大面積天然森林被破壞給當地帶來的環境問題。(3分)(4)簡述大興安嶺地區要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措施。(4分)【解析】(1)能夠起到監測作用的技術是遙感(RS)。(2)森林資源的破壞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3)森林被砍伐會使它所具有的各種生態功能喪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4)要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既要保障林業資源的不斷更新,又要想方設法提高林區人們的經濟收入,以便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答案】(1)遙感(RS)。(2)采育失調,毀林開荒,亂砍濫伐等。(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劇;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珍稀動植物資源瀕臨滅絕,物種減少等。(6分)(4)合理采伐,實現采育平衡;對木材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發展綠色食品、醫藥和特色養殖業;培育和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改善能源結構,減少以木料作為燃料的現象;加強林區建設與管理;建立自然保護區。29讀美國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分布圖與邁阿密氣候資料圖,回答下列問題。(14分)佛羅里達州大部分地區屬于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于35米。境內有河流17000多條,湖泊3萬多個,其南部分布著大片沼澤,保持著原生的自然狀態。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大沼澤地區面臨著由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