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分析_第1頁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_第2頁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_第3頁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_第4頁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中地理教材分析第九章 中國的區域差異(第二節:青藏地區 第三節:沿海地區)古北口中學劉東寶第二節 青藏地區一、學習標準:1、 運用地圖說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并對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進行簡單評價。2、 在地形圖上識別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類型,并用語言描述該區的地形特征。3、 閱讀地圖和氣候圖表,說明青藏地區的氣候特征。4、 舉例說明青藏地區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5、 依據資料,分析、對比和歸納青藏地區內的主要地理差異。6、 分析青藏地區主要環境問題及其造成的后果,說明在西部大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二、教材的結構特點 “第九章中國的區域差異”分別選取了我國五個有代表性的地區來

2、講授,青藏地區是依據海拔高度單獨劃分的一個區域,地形是影響本區地理環境形成的主導因素,青藏地區地勢高、氣溫低,于是,“高”、“寒”就成為青藏地區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一切地理要素都受到它的嚴重制約。例如:(1)氣候、水文、植被、動物、資源等要素在它影響下都具有其獨特性。(2)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表現的比其他區域明顯。(3)深刻影響著人類活動。教材從“祖國的西南邊陲藏族文化的發源地”、“世界屋脊”、“獨特的高原氣候和農牧業”、“豐富的能源和礦產”、“交通建設和環境保護”五個方面選取了最能代表青藏地區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內容,抓住了青藏地區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三、教學安排:第二節

3、中國的青藏地區安排四課時第一課時:祖國的西南邊陲藏族文化的發源地(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運用青藏地區圖明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地形類型、地形特征。(2)、結合教材相關文字、圖片,了解青藏地區的歷史、主要民族以及人民的生產生活。2、過程與方法:閱讀地圖說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并對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青藏地區歷史、民族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青藏地區是祖國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二)、教學重難點:重點:1、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 2、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類型、地形特征。難點:無(三)、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教學方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

4、練為主線的原則,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通過邊學邊練的方式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習方法:讀圖歸納法、觀察分析法(四)、教學用具:青藏地區分層設色地形圖 學習用具:地理圖冊(五)、教學設計:導入本課: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同時展示一些青藏地區有代表性的圖片),問題:這首歌曲反映的是那一地區?這個地區有什么特色?(教師總結:青藏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神秘的王國”,就是21世紀的今天到青藏高原去也很不容易,因此,青藏地區對我們充滿了神秘感,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青藏,去認識和了解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讀圖練習:運用教材14頁青藏地區圖,確定青藏地區位置范圍、主要地形類型及地形特點。活動1、(1)學生結合青

5、藏地區圖完成填空(青藏地區位于 以南,位于 以北, 以西,包括 省, 自治區和 等省區的部分地區。(2)按逆時針順序找出青藏地區的鄰國。問題:通過我們剛才對青藏地區位置和鄰國的學習,請分析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特點。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青藏地區位于祖國的西南邊陲,鄰國眾多國境線漫長的特點。(活動目的:通過確定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臨國、分析青藏地區位置特點,來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活動2、在青藏地區圖上識別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類型,分析青藏地區地形特征。問題:我們過去都學過那些陸地地形,他們各自的形態特征是什么?活動:(1)在青藏地區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確定青藏地區的地形類型種類,以那種類型為主。 (2)依據陸

6、高表判斷青藏地區的海拔高度和高低起伏狀況。教師總結:青藏地區地表有一些起伏但起伏不大,因為青藏地區雖然海拔高,但高原上的一些山脈相對高度卻很小,在高原上這些山脈呈現出遠看是山,近看成川的特點。(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問題能力)活動3、出示我國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面積和人口對比表中國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面積和人口對比表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人口約5.2億約7億約9000萬約1000萬面積(平方千米)約192萬約172萬約345萬約250萬活動:計算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說出青藏地區人口分布有什么特點?(活動目的:通過人口密度的計算,使學生加深

7、對青藏地區地廣人稀這一特征的認識)活動4:了解青藏地區的歷史和民族問題:(1)青藏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哪個民族?請說出你對這個民族的了解?(2)歷史上漢藏兩個民族有那些交往和聯系? 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 布達拉宮教師介紹:在解放前,西藏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今天這里已經建立起了包括電力、煤炭、化工、機械、紡織等現代化企業,具有傳統特色的民族工業也有較大發展,地毯、工藝品已走向國際市場,交通、郵電的發展改變了西藏的閉塞狀態。 和平解放 青藏鐵路 藏族舞蹈 西藏的通訊(活動目的:通過青藏地區歷史、民族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青藏地區是祖國領土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第二課時:世界屋脊、獨特的高原氣候和農

8、牧業(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閱讀青藏地區圖找到青藏地區的主要山脈、河流、湖泊。(2)閱讀青藏地區氣候圖表說明青藏地區氣候特點。(3)認識高寒環境對農牧業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1) 舉例說明青藏地區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2) 運用資料分析對比青藏地區內的主要地理差異。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各地理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樹立科學求實的思想。(二)、教學重難點:重點:1、青藏地區的氣候特征。 2、青藏地區的高寒環境對氣候、水文、農牧業的影響。難點:青藏地區的高寒環境對氣候、水文、農牧業的影響。(三)、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學為主的

9、教學方式,圍繞青藏地區高寒兩大特征為主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相關資料和圖像,引導學生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學習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歸納法(四)、教學用具:青藏地區圖、中國地形圖、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地區景觀圖 學習用具:地理圖冊(五)、教學設計:活動1: 長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采用體驗學習的方式,一位同學扮演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小朋友,一位同學扮演青藏地區的小朋友,由他們分別用電腦課件介紹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學生活動:運用中國地形圖分析探究造成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景觀差異的原因。(海拔差異大)(活動目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探究活動,從而提高分析地理問題的

10、能力)活動2:運用中國地形圖明確青藏地區所處階梯和海拔高度,識別青藏地區的主要山脈、河流、湖泊。出示中國地形圖,學生看圖回答:(1) 我國地勢共分幾級階梯?青藏地區處在第幾級階梯?海拔高度是多少?(2) 青藏地區地形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在圖上找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山脈、河流、湖泊。(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活動3:討論:為什么青藏地區能成為我國許多大河發源地?教師總結:地勢高導致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地勢高形成了大面積的冰川,豐富的冰雪融水為河湖提供了水源,使青藏高原成為許多大河的發源地。地勢高導致河流四面分流。地勢高,高原的邊緣山高谷深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活動目的: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青藏地

11、區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活動4:根據教材圖9-15分析青藏地區的氣候特點和成因(1) 根據拉薩、那曲的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說明青藏地區冬夏氣溫狀況和降水特點。概括青藏地區氣候的最大特點(寒冷)(青藏地區氣候特點)(2) 對比同緯度的拉薩與重慶各月氣溫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高寒氣候產生的原因)(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活動5:青藏地區海拔高,氣候寒是本區最突出的特征,那么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本區的農業生產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討論:1、青藏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條件?哪些不利條件?2、根據藏北(那曲)和藏南(拉薩)的氣候條件分析青藏地區的種植業和畜牧業應如何分布?(活動

12、目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活動6: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比較藏南谷地和藏北高原在地形、河流、氣候、農業生產上的差異。閱讀青藏地區地形圖、拉薩、那曲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完成下表地形河流氣溫降水農業生產方式主要農產品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活動目的: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對比、歸納青藏地區內的地理差異能力,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第三課時:豐富的能源和礦產(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青藏地區的主要能源,柴達木盆地的主要礦產。2、過程與方法:分析青藏地區太陽能、地熱、水能豐富的原因。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青藏地區能源礦產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青藏地區的熱愛。(二)、教學重難點:重點:

13、青藏地區的主要能源和礦產難點:青藏地區太陽能、地熱、水能豐富的原因。(三)、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設計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機會,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習方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四)、教學用具:中國地形圖、全球板塊分布圖、雅魯藏布江谷地地熱分布圖、柴達木盆地礦產分布圖 學習用具:地理圖冊(五)、教學設計:新課引入:對于人類來說,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是非常惡劣的,我們是否應該放棄這片土地?如果不放棄,我們應該怎樣開發這片土地呢?問題:青藏地區有哪些資源可供人類開發?(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水能、礦產資源、科研旅游資源等)又有那些無污染的潔

14、凈能源?活動1:了解青藏地區的太陽能資源閱讀地理圖冊18頁“中國太陽能分布圖”找出我國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問題:為什么青藏地區氣溫低、太陽能卻非常豐富,拉薩有“日光城”之稱?閱讀拉薩與同緯度的上海日照時數對比表說出拉薩成為日光城的原因?拉薩與同緯度的上海日照時數對比北緯海拔日照時數(小時)拉薩31度17分3643米3005小時上海31度12分5米2036小時教師總結:從表中得知,一年中拉薩比上海的日照時數多969小時,達到3000多小時,一年中共有8000多個小時,除去夜晚,有4000多小時是白天。可見拉薩絕大部分日子是晴天,因而有“日光城”之稱。(活動目的:體會青藏地區的資源優勢)活動2、了

15、解青藏地區的地熱資源閱讀地理圖冊18頁“青藏地區地熱分布圖”了解青藏地區地熱分布情況。(設問)為什么青藏地區地熱資源豐富?(展示地圖)全球板塊分布圖(簡要講解)由于青藏地區處在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所以地殼活躍,特別是雅魯藏布江谷地附近地熱類型豐富,沸泉出露的熱水達93度,地熱釋放能量巨大,羊八井地熱電站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地熱電站。(學生活動)在青藏地區能源礦產分布圖上找到目前我國最大的蒸氣田羊八井,觀看教材提供的羊八井彩圖。(活動目的:體會青藏地區的資源優勢)活動3、 青藏地區的水能資源閱讀教材19頁課文資料,說出(1)雅魯藏布江東部大拐彎處水能蘊藏量?(2)居全國江河的位次?(3)水能

16、豐富的原因?(活動目的:體會青藏地區的資源優勢)活動4:青藏地區的礦產資源?問題:在青藏地區有一個地區被稱為“聚寶盆”,這是哪一個地區?(柴達木盆地)它為什么稱作“聚寶盆”?(學生活動)閱讀教材19頁提供的柴達木盆地礦產分布圖,(1)找到柴達木盆地的主要礦產(2)找到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講解)柴達木蒙語“鹽澤”的意思。察爾汗湖的鹽是多成分的,有鉀、鎂、硼、硝等,我國在這里建設了最大的鉀肥廠。察爾汗鹽湖內光是食用鹽就可供世界人口吃2000年。這里的鐵路、公路都建在鹽蓋上,修補公路時用鹽水澆灌路面即可。在這里炒菜用不著買鹽,住房用鹽塊砌墻,吹來的風都帶有咸味。所以,這里被稱為“鹽的世界”(活

17、動目的:體會青藏地區的資源優勢)活動5、討論:青藏地區的自然資源有那些特征?如何開發那里的自然資源?(活動目的:通過青藏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討論增強學生對青藏地區的熱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資源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第四課時:交通建設和環境保護(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運用青藏地區鐵路、公路分布圖找到四條入藏公路和青藏鐵路。(2) 閱讀教材資料,理解青藏地區生態保護的緊迫性。2、過程與方法:分析青藏地區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造成的后果,說明西部大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了解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在學習過程中,樹立科學求實的

18、思想。(二)、教學重難點:重點:1、青藏地區的交通狀況。 2、青藏地區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難點:無(三)、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設計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機會,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習方法:小組探究學習、討論法(四)、教學用具:中國地形圖、青藏地區鐵路、公路分布圖 學習用具:地理圖冊(五)、教學設計:教學導入:青藏地區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我們在開發青藏地區的資源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教師介紹青藏地區過去的交通狀況。活動1:1、觀察中國地形圖,如果要修建通往西藏的公路,公路的起止點在哪里?大致線路如何?并在地形圖上用筆勾畫出來。2、在

19、青藏地區公路鐵路分布圖上找到四條入藏公路,并對比驗證、修改自己的設計。(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讀圖及分析問題能力)活動2:閱讀教材20頁做一做的資料及青藏地區鐵路公路分布圖1、 在圖中找到青藏鐵路的位置,確定青藏鐵路起止點,2、 討論:(1) 修建青藏鐵路的困難和重大意義?(2) 假如暑假你到西藏旅游,你所選擇的鐵路線以及攜帶那些物品?(活動目的:認識修建青藏鐵路遇到的困難及修建青藏鐵路的重大意義,以及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承轉)青藏地區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在旅游、登山、采礦、畜牧業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由于人們缺乏環保意識,目前青藏地區的環境正受到嚴重的威脅,特別是

20、三江源地區。活動3、閱讀教材21頁三江源地區圖,明確三江源的位置(1) 找到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脈。(2) 找出長江源頭、黃河源頭、瀾滄江源頭。(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活動4、三江源地區的環境保護教師介紹:三江源地區位于青海省境內,被譽為中華水塔,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環保區,具有重要的環保意義。讀教材22頁“三江源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資料思考:(1)三江源地區正面臨著那些環境問題?(2)三江源地區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學生活動:從旅游、畜牧業、工礦業、以及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偷獵等方面,討論“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如何保護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能源?”

21、(活動目的:通過分析三江源地區的主要環境問題,認識到西部大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第三節 沿海地區一、學習標準1、 運用地圖說出沿海地區的位置、范圍,并對沿海地區的地理位置進行簡單評價。2、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分布特點。3、 根據有關資料,說出支柱產業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4、 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沿海地區發展的促進作用。二、教材特點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新教材新加入的內容,是從經濟發展角度來劃分的區域,教材以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對全國經濟發展的作用,這條主線來闡述的。改革開放給經濟特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我國又發展了15個沿海開放城市,最

22、后又建立了6個沿海開放區,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起到示范作用,給全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三、教學安排:第三節 沿海地區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 沿海地區重要的地位、沿海地區的開放(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沿海地區的位置范圍以及發展經濟的優越條件。2、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分布特點。過程與方法:運用資料分析外向型經濟對沿海地區發展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使學生體會到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重點:1、 沿海地區發展經濟的優越條件2、 外向型經濟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難點:外向型經濟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

23、的作用和影響。(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教學方法:首先為學生明確我國沿海地區是如何發展經濟的這一學習思路,抓住改革開放這一主線,從五個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的順序進行講解,在教學中通過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外向型經濟對地區發展的作用。學習方法:探究學習 (四)教學用具:沿海地區圖、沿海地區交通圖, 學習用具:地理圖冊(五)、教學設計教學導入:出示東部地區夜景圖片,提問:燈光密集的地區是哪里?來引出沿海地區。活動1:結合教材24頁沿海地區圖完成:(1) 找出沿海地區包括的省級行政單位。(2)分析沿海地區地理位置特點。(教師歸納:沿海地區共有遼寧、廣東等11個省區,北京雖不臨海,但北京近海又有強大的

24、政治、經濟、科技實力,所以劃歸沿海地區。)(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活動2:閱讀25頁“做一做”的資料,并結合沿海地區圖、沿海地區交通圖討論(1) 沿海地區在全國經濟建設中的意義?(2) 結合沿海地區圖、沿海地區交通圖從氣候、地形、交通等方面分析沿海地區發展經濟的優越條件?(3)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和那些地理因素有關?(活動目的:體會沿海地區發展經濟的優越條件)活動3:過渡:我國沿海地區經濟迅速騰飛,除了地形、氣候、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等優越條件外,還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先后建立了五個經濟特區。讀26頁沿海地區開放圖,找到我國的五個經濟特區并說出它們所在的省區。結合教材26頁“讀一讀”

25、資料討論五個經濟特區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港口、僑鄉、靠近港澳)(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讀圖及分析問題能力)活動4:學習概念:什么是外向型經濟?探究學習:運用教材27頁“五個經濟特區的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特區發展圖片來分析外向型經濟特點。(五個特區引進技術吸引資金發展高新技術發展工業、高效農業、開發旅游資源、建立大型商場、培養新型人才。此外,五個特區的出口貿易額在進出口貿易總額中占很大比重。說明外向型經濟特點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出口創匯為目標,利用海外市場產品大量外銷。)(活動目的:通過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外向型經濟對地區發展的作用。)第二課時:沿海地區的開放、沿海地區的發展方向(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

26、能:1、 明確什么是外向型經濟和支柱產業。2、 沿海地區的發展方向。過程與方法:1、 運用資料分析外向型經濟對沿海地區發展的作用。2、 運用資料分析支柱產業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使學生體會到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重點:外向型經濟、支柱產業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難點:外向型經濟、支柱產業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教學方法:首先為學生明確我國沿海地區是如何發展經濟的這一學習思路,在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探究學習等方法使學生體會外向型經濟對地區發展的作用。學習方法:探究學習 (四)教

27、學用具:沿海地區開放圖 學習用具:地理圖冊(五)、教學設計引入:前面我們學習了沿海地區發展經濟的優越條件,外向型經濟的特點。下面我們來分析外向型經濟是如何使一個地區的經濟騰飛的。活動1:案例教學:以深圳為例來分析外向型經濟資料:深圳的發展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經濟特區。位于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側。原來是廣東省寶安縣境內的一個小村莊。“圳”的本意是田野間的水溝。由于它與香港九龍地區接壤,是出入境的必經之地,漸漸地成了一個邊陲小鎮。深圳鎮舊區的總面積不到三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三萬,十分貧窮落后。1980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設經濟特區。從那以后,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就在這荒灘野嶺上神話

28、般地崛起。現面積為0.2萬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20萬。為外向型工業基地,已形成計算機及其軟件、通訊、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激光等7大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鹽田港、深水良港、皇崗口岸、深圳機場等構成發達的交通網絡。石巖湖、西麗湖、香蜜湖等度假村,小梅沙、海濱度假營久負盛名,“錦繡中華”“世界之窗”微縮景區,中華民俗文化村、野生動物園等旅游景點等令人向往。現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口岸之一。問題:(1)深圳取得了那些變化?(2)這些變化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活動目的: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體會到外向型經濟對地區發展的作用)活動2:五個經濟特區的設立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我國在建立經濟特區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擴大了對外開放。在沿海地區設立了15個開放城市。在26頁沿海地區圖上找到我國的15個沿海開放城市。(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活動3:案例教學:以天津為例分析沿海地區產業結構特點,支柱產業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 天津市將加快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重點發展壯大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