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偏誤分析_第1頁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偏誤分析_第2頁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偏誤分析_第3頁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偏誤分析_第4頁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偏誤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偏誤分析一遺漏偏誤顧名思義,遺漏偏誤指由于在詞語或句子中遺漏了某個/幾個成分導致的偏誤。遺漏偏誤常常出現在下列情況下:1.某些意義上比較“虛”的成分比較容易被遺漏。這包括某些副詞、連詞,特別是復句或結構中某些起關聯或呼應作用的副詞、連詞。在我們的資料中有遺漏偏誤的復旬結構有:不管?,都?(注:中的成分為被遺漏者,下同。)寧可?,也?另如:結構:除了?以外,者B?除了?以外,也表示強調:一點兒也不?疑問代t活用:誰都/也?以上這些起關聯或呼應作用的副詞、連詞之所以容易被遺漏,原因就在于它們的意義比較“虛”。卜丁是關聯詞語,處于句首的那些,地位突出,說話人要說這些話時,首先想到的

2、就是這些詞,二股(實際上我們沒有發現一例)不會漏掉。與學生的母語對比,這些詞語(除“而且”外)都是不出現的。就復旬結構說,雖然也有對應的成對詞語,但是在英語的復合句中只能出現其中之一,兩個都用是典型的偏誤。至于“beside”,“except”,“notinthe?eastanyone/noone這些與“除了?以外,都?”,除了?以外,也?",一:戈兒也不?”等相對應的詞語,使用時根本沒有與“者,“也”等對應的成分。這些都構成了對外國人使用這些結構的干擾,而造成遺漏偏誤。再如外國學生在使用某些動詞一結果補語詞組時,常常遺漏一個成分(動詞或結果補語),如:(1)記住聽到聽見看見跑到寄給

3、(2)聽完(了)看完(了)彳完(了)學完(了)在漢語中,這樣的動補詞組的兩個成分,在語義上一般都是一主一次,次要成分往往是比較“虛”的。以上第一組是前為主,后次;第二組是前為次,后為主。外國學生的偏誤恰恰是遺漏了次要成分。這不是偶然的。從思維過程說,他們常常只想到主要成分,而沒有想到次要成分。再就是在學習這些詞組之前,他們往往已經學了前邊的動詞,在他們還不熟悉或者還沒有掌握這種新的結構形式的時候,還不能自覺地把兩個成分聯系起來,或者還不能從意義上把已經學過的動詞和新學的動補詞組區別開來,因而造成遺漏。母語的干擾也是造成這種遺漏偏誤原因之一。上面第二組中各詞組的意思在英語中可以用一個詞“tofi

4、nish”(完)表示。雖然我們可以把這一組中的四個詞組分另1譯為“tofinishlistening",“tofinishreading/watching”,“tofinishdoing”,“tofinishstudying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并不常這樣說。這種情況造成了對學習漢語這一類動補詞組的干擾。2同類詞語中用法特殊者容易被遺漏。如“天、星期、月、年”是一個表示時段的時間名詞系列,其中“天、星期、年”被認為具有量詞性,直接跟數詞:“一天、一(個)星期、一年”;“月”是這個系列中的特殊者,在與數詞連用時,中間一定要像普通名詞一樣用量詞,說“一個月、兩個月”,量詞“個”不能省略。但是

5、外國學生不知道“月”在這個系列中的特殊性,說出*“我在北京語言學院學中文三月”這樣的帶有遺漏偏誤的句子。按照一般規則,容詞作定語時,都可以直接修飾(有時后邊要加“的”)中心語,但“多”作定語時前邊必須加“很”。正因為學生沒有掌握這一特殊情況,所以才出現遺漏“很”的偏誤,說出諸如“我們學校有多學生”這樣的句子。3.需要重復的成分容易被遺漏。如:(1)*打球打了三個鐘頭(2)*看小說看累了(3)*他有照相機,也有錄音機。(4)*李老師教文學,也教歷史。前兩句話在結構上需要重復動詞;后兩句因為“也”是副詞,只能修飾動詞和形容詞。這里應該重復“有”和“教”。造成這類偏誤的原因主要是母語的影響。前兩例是

6、因為英語中沒有漢語這樣的形式而造成遺漏。后兩例的偏誤是學生把英語的“also”的用法套用在“也”上造成的。4.附加成分,如詞尾、結構助詞等,容易被遺漏,如:(1)*他們打得很好。(2)*他們看的木偶戲非常有意思。(3)*上星期日下午瑪麗看了三個鐘頭小說。造成這種遺漏偏誤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是這些附加成分都是學生母語中所沒有的,在他們還沒有掌握的時候,往往采取初學外語的人經常采取的策略一簡單化。再者,就例(1)來說,也有母語影響的問題。英語中,一般用狀語表達漢語的狀態補語(對外漢語教材中通常稱作“程度補語”)的意思。學生實際上是把想好了的一個英語句子(Theyplayedwonderfully.

7、)逐詞翻譯成漢語。5.漢語中是復合成分,英語中是單純成分時,常常受母語影響出現遺漏偏誤。例如:(1)*從他那兒/家/左邊/身上?(2)*往嘴里/邊?(3)*在河里/上/邊/對岸?從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偏誤都出在介詞“從、往、在”的賓語上。“從、往、在”的賓語必須是表示處所的名詞、代詞或方位詞,一般名詞和代詞(即不表示處所或方位的)必須加上表示處所的名詞、代詞或方位詞,才能作“從、往、在?的賓語。英語中與“從、往、在”相對應的“from,towards,at(in,on?)對賓語沒有這個限制,只有表示人所在地方的時候,才用“his,Tom'"s之類的形式。把英語介詞的用法用在漢

8、語上,就出現遺漏偏誤。實際上,這種偏誤還發生在“至人來、去”等動詞的賓語上,道理一樣。6.表達中需要,但還沒有學到,或學到了還沒有掌握時,會出現遺漏。我們的學生是成年人他們具有健全的、完全的思維,他們要用學到的有限漢語去表達復雜的思想,就必然會遇到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東西,這時候就會形成遺漏偏誤。例如:(1)*左邊(的)那張床是我的。假如要說“那張床是我的。”學生是不會漏掉“那”的,可是又加上了“左邊”,形式就復雜起來了,初學者表達起來就困難了。而漏掉“那”,也可以從母語方面找原因。“左邊那張床”在英文是“thebedontheleft學生已經正確地把“ontheleft譯作定語,放在“床”的前邊

9、,而且他知道“床”的前邊還應該有量詞,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the”,因而出現了偏誤。(2)*你不要做那件事。這里學生想說的是“Don'tdothat”,我們一般把“don'"t譯作“別”,可是在沒出“別”的時候,學生已經有表達“別”的意思的需要了。但他們只學過“不”,而全教材中又沒有把要”,造成遺漏。Don'彳跟“不要”對應起來,學生只好用“不”代替”不二誤加偏誤比起遺漏偏誤來,誤加偏誤的情況比較單純,多發生在這樣一些語法形式上在這些語法形式中,在通常情況下可以/必須使用某個成分,但當這些形式發生了某種變化時,又一定不能使用這個成分。這時,初學漢語的外國學生就

10、常常由于不了解這種條件的變化仍然使用這個成分,因而出現偏誤。這里所說“通常情況”下的語法形式,往往是比較簡單的常用形式,也是學生最先學到的形式。比如,形容詞謂語句一般是基礎漢語教學階段最早學習的幾種句式之一。關于形容詞謂語句有一條規則:在肯定形式中,謂語形容詞前要用一個意義弱化的“很”,如果不用“很”,則句子有比較的意味。這一條規則也適用于形容詞作狀態補語的情況。但是,如果作謂語或狀語的形容詞前邊受其他表示程度的狀語修飾,就不能再用“很”;形容詞謂語后邊帶狀態補語時,它前邊的“很”也不能再出現。教學中比較強調弱化的“很”的使用,而在學到其他程度副詞修飾謂語或狀態補語(由形容詞充任)的時候,卻沒

11、有同時說明這時應該去掉“很”,引起學生的誤會,以為“很”總是跟著形容詞的,于是便出現了其他副詞狀態與“很”并用,或者狀態補語與“很”并用的偏誤。例如:(1)*她非常很高興。(注:口中的成分是誤加的,下同。)(2)*你很非常好。(3)*啊,你的房間多么很干凈啊!(4)*這本小說多么很有意思啊!(5)*小明很高興得直流眼淚。(6)*老大娘很感動得直哭。(7)*她變得越來越很愛生氣。“了”是一個帶有語法標志性質的詞尾,但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標志,使用起來有很大的靈活性。但也有一定要用或一定不能用的情況。外國學生常常把它看成一個完全的語法標志,并且把它與英語中的某個語法范疇等同起來。這樣,在某些情況下就

12、會造成誤加偏誤。例如:(1)*從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個電影。(2)*50年代每到國慶節天安門廣場都舉行了游行。(3)*我是一個星期以前來了的北京。(4)*我們是在國貿大廈看見了謝利的。(5)*我們是跟老師一起去了頤和園的。例(1)(2)都是表示過去發生的經常性行為,例(3)一(5)是用“是?的”結構強調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方式的句子,動詞后邊都一定不能用“了”,學生在這里用“了”,一是不了解“了”的性質和用法,過度泛化了“了”的使用規則,二是把英語一般過去時態的用法套用在“了”上,造成了偏誤。“的”和“地”分別是定語和狀態的標志,但也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用。有時候一定不能用。下面各例都是過

13、度泛化造成的偏誤:(1)*我們買了許多的瓶啤酒。(2)*我朋友是德國的人。(3)*我常常地看電影。(4)*他決心地克服困難。“被”的情況類似。“被”只適用于一部分有使動意義的動詞。漢語中有為數不少的動詞,表示被動意義時,不能使用“被”,用了反而成了誤加。如:(l)*他的作品被展覽在大廳中間。(2)*房間被掃干凈了。(3)*那篇文章被修改完了。再如,漢語的否定形式一般是在動詞、形容詞前加“不”或“沒(有)”構成的,但這一點不適用于可能補語。在學生學過了大量其他句子的否定形式之后再學可能補語的否定形式時,也造成了誤加偏誤,如:(1)*吃得不了(2)*搬得不動總之,誤加偏誤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到根源,一

14、是學生把某些語法規則過度泛化,二是把母語的相近形式的規則套用在漢語上。三誤代偏誤誤代偏誤是由于從兩個或幾個形式中選取了不適合于特定語言環境的一個造成的。這兩個或幾個形式,或者是意義相同或相近,但用法不同;或者只是形式上有某種共同之處(如字同),而意義和用法不同;或者是用法相同,意義相反。總之,這些都是很容易使初學者發生混淆而出現偏誤的。1 .詞語的誤代:我們從中找出發生誤代的成對詞語有:或者/還是(意義相同,用法不同)一點兒/有一點兒(意義相同,用法不同)二/兩(意義相同,用法不同)不/沒(有)(意義相同,用法不同)分/分鐘(意義相近,用法不同)剛/剛才(意義相近,有一個相同的字)還/還有(意

15、義相近,用法不同)來/去(意義相反,用法相同)才/就(意義相反,用法相同)對于/關于(意義不同,詞性相同,有相同的字)舉行/進行(意義不同,用法不同,有相同的字)什么/怎么(意義不同,用法不同,發音相近,有相同的字)次/下兒(意義相近,用法不同)2 .語法形式的誤代:這種情況多由于母語干擾造成。漢語的兩種語法形式有時在英語中是用一種語法形式表達的。也就是說,其中有一種是英語中所沒有的學生常用英語中有相應形式的那種來代替,于是就出現了誤代。例如:英語的狀語在漢語中有時是狀語,有時是狀態補語;學生說漢語時,該用狀態補語的地方就常用狀語代替:3 1)*太晚來(2)*迅速一點發展(3)很多地應用這三個

16、例子說明,學生雖然選錯了語法形式,但是還能把狀語放在正確的地方;下邊的例子是不但用錯了語法形式,而且連狀語的位置也擺錯了:(1)*他唱好極了。(2)*今天下雨很大。再如,該用可能補語的地方,學生多用能愿動詞代替,也是因為英語中沒有與可能補語對應的形式,而有與能愿動詞對應的助動詞。如:(1)*老先生耳朵不好,你說的話他都不能聽見。(2)*這個故事我沒聽懂,所以我不能說上來。3句式的誤代:由于句式選擇的錯誤而發生的誤代偏誤也為數不少。在基礎階段,這種偏誤常常表現為在該使用某種句式時沒有使用,而用已經熟悉的,通常也是比較簡單、比較容易的句式代替。與此相反的情況是,在不該使用某個句式時卻使用了。兩種情

17、況的結果都是造出本族人不能接受的句子。我們可以“把”字句的使用為例:(1)*可以扔石頭到海里去。(2)*請你帶這本字典給小李。(3)*他放一封信在桌子上。(4)*老師讓我們翻譯這篇文章成中文。這幾個例子中,“扔到、帶給、放在、翻譯成”等都是不能分開的,都是必須用“把”字句的句子。學生之所以應該用“把”而沒有用,可以從母語干擾方面找到原因。例(1)一(4)都是逐字從英文翻譯過來的:(1)Youcanthrowthestonesintothesea.(2)PleasetakethisdictionarytoXiaoLi.(3)Heputaletteronthedesk.(4)Theteachera

18、skedustotranslatethisarticleintoChinese.下面是幾個一定不能用“把”字句的句子:(5)*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動。(6)*我把中文學得很努力。(7)*大家把那些話聽見了。(8)*我看見他把教室進去了。這幾句話選錯了句式,完全是由于學生沒有掌握“把”字句的使用條件,對他們所知道的不完全的“把”字句的使用規則進行過度泛化造成的。四錯序偏誤錯序偏誤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個或某幾個成分放錯了位置造成的偏誤。1.單個成分的錯序:1)狀語的錯序:漢語中,狀語一般在主語和謂語中問,只有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可以放在旬首。外國學生的問題是常常把一般狀語也放在句首(主語前),把時間和

19、地點狀語放在句尾。例如:(1)*你們去頤和園?也我。(2)*常常我們去旅行。(3)*我們每天開始上課八點。(4)*我不吃飯在學校的食堂了。這主要是母語干擾造成的。在英語中,副詞狀語一般有三個位置:旬首、旬尾、謂語前,介詞短語作狀語(包括表示時間和地點的)有兩個位置:旬首和旬尾。學生的偏誤恰恰是把英語跟漢語不同的地方用到了漢語上。我們還應該特別提一下“把”字短語的問題。“把”字斌語實際上也是介詞短語,在“把”字句中,“把”字短語的作用如同狀語,應該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有的學生按照教學中對“把”字的解釋,能夠正確地把“把”字放在賓語的前邊,卻忘了應該把這樣形成的“把,字短語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邊,因而

20、出現偏誤。如:(1)*我洗干凈了把衣服。(2)*請拿開把桌子上的東西。在漢語的復句結構中,第二分句中的關聯詞語,有的是連詞,有的是副詞,比如下面這幾個復旬結構中第二分句的關聯詞語,就都是副詞:()更()還?()也(既然/要是/只要?),就(只有)才(無論),都外國學生不了解關聯詞語的這種區別,把以上這些副詞性的關聯詞語也當做連詞使用,于是就出現了諸如“更他?”、“也我?”、“就我?”、“才我?”、“都我們?”之類的錯序偏誤。這類偏誤的發生,一方面與母語的干擾有關,一方面也與教學中忽略了這一點,沒有作相應的說明有關。2)定語的錯序:定語的錯序表現為定語后置(即把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后),而且多發生在

21、結構較為復雜的定語。比如介詞短語作定語、動詞短語作定語等。例如:(1)*情況關于那個工廠(的)(2)*生活在中國(的)(3)*好機會學習中文(的)(4)*那本書我買(的)出現定語后置偏誤的主要原因是母語的干擾。在英語中這些定語都是后置的。但以上幾例中,有的用了“的”,有的沒有用“的”,這又說明學生掌握漢語定語在程度上是有差別的。3)“把”字的錯序:“把”是介詞,卻常常被學生當做副詞使用:(1)*老師把打開了教室的窗戶。(2)*請你們把拿出你們的本子。2.成分組合的錯序:漢語中幾個成分結合在一起是有一定順序的。不按照漢語規則把成分組合起來,就成為錯序偏誤。這種偏誤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詞組內部成

22、分的錯序,一類是并列成分的錯序。現分別舉例如下:1)詞組內部成分的錯序:在我們的資料中,這一類偏誤只出在數量詞組、時問詞組和表示稱謂的同位詞組上,例如把“十樓”說成*“樓十”,把“去年九月”說成“九月去年”等。這些都是在最初階段發生的偏誤,顯然是直接從英語的“Building10","Septemberlastyea,r等翻譯過來的。2)并列成分的錯序:漢語中多重定語和多重狀語并列時,順序是比較固定的。多重定語的順序是:表示領屬關系的名詞/代詞一指示代詞一數量詞組一表示修飾關系的形容詞/名詞+(中心語)這個序列中還應該加上作定語的動詞短語和介賓短語。它們的位置或者在指示代詞之前,或者在數量詞組之后。在實際話語中,很少有一個中心語同時受所有這五項定語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