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新教材)_第1頁
2020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新教材)_第2頁
2020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新教材)_第3頁
2020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新教材)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0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新教材)1.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坐。是孔子引導他的學生暢談人生理想的一個片段。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一、教學目標1、繼續培養學生根據語境推斷詞句意思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點詞語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能夠較準確地翻譯全文。二、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根據上下文來推斷詞句義;抓住關鍵詞語,培養學生根據語境推斷詞句意思的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從四名弟子的

2、言行中總結其不同的性格特征,體會其為政的觀念。審美鑒賞與創造:進入情境,分角色朗讀,分角色翻譯,師生共同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國理念。 文化傳承與理解:讓學生從文中體會學習孔子及其弟子的處世之道,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領會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現實意義。1.根據上下文來推斷詞句義;2.從四名弟子的言行中總結其不同的性格特征,體會其為政的觀念。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論語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礎,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 理解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1、課前導入:播放歌曲視頻孔子說。(設計意圖:營造輕松愉悅

3、的氛圍,使學生迅速從課間回歸課堂。)2、課堂導入:宋代詩人米芾的詩:“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之后,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圣儒的論語,從節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領略圣人的風采。二、知人論世(了解背景)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

4、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教學特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啟發誘導,循序漸進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3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

5、;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4、題解“侍”是倍侍長者,長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沒有寫出來,是學生陪老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坐。是孔子引導他的學生暢談人生理想的一個片段。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題譯: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從孔子坐著。三、誦讀感知(整體感知)1錄音或教師范讀,

6、整體感知。2引導學生正字正音,齊讀,把握字音和節奏。重點字詞讀音及句讀:曾晳(x) 哂(shn) 舞雩(y) 鏗(kng)爾小相(xing) 比(b)及 冠(gun)者 喟(ku)然3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結合注解整體把握文意。(討論交流后,教師點撥。)點撥:本文記敘的是孔子和學生們關于立志的談話。文章先寫孔子啟發學生談自己的志向,再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等人談自己的志向,最后寫孔子對他們志向所作的評論。孔子問志,四個學生的回答,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實都是以“禮治”為中心、為目的的。四、掌握字詞小組合作討論,明確重點字詞句,寫成紙條,教師有選擇地采用實物投影的方式,由寫紙條

7、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對重點字、詞、句加以講解,教師點撥、糾錯。教師可適當提示下列重點字、詞、句(在課文注釋“基礎”上補充,投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著。侍,在尊長旁邊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現了師生關系的親密無間,為下文的對話渲染了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 子曰: 子:指孔子。這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尊稱。“以吾一日長(zhng)乎爾以:因為。一日長乎爾:比你們年紀大一兩天。一日,一兩天的意思,作“長”的狀語。長:年紀較大。乎:介詞,同“于”,這里表比較,可譯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傷乎”一句的“乎”是疑問語氣詞之外,其余都是介詞。爾:代詞,你們。 毋(w)吾以也

8、。 沒有誰任用我了。毋:代詞,表無指,沒有誰。在句中作主語。以:動詞,任用。這是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吾”置于動詞之前。課本注對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這里采用的是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說法。 居則曰: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同“輒”,副詞,往往,總是。這句主語是“你們”。 不吾知也。知:了解。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或知爾, 如或:如果有人。如:連詞,如果。或:無定代詞,有人。則何以哉?” 則:連詞,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這一層記述孔子問志,表現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他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長乎爾”的說法,又充分表現了他的平易近人,

9、謙遜和藹地對待學生的態度。“居則日”一句,反映出他對學生平時的思想動態了如指掌。子路率(shui)爾而對曰:率爾:輕率地。爾,助詞,用作修飾語的詞尾。對:回答。在古漢語里,“對”一般指對上級或尊長的回答。“率爾”一詞生動地寫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謙讓的性格。 “千乘之國, 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這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乘:古時一車四馬叫一乘,這里指四匹馬拉的戰車。攝乎大國之間, 攝:夾。乎:于,在。 加之以師旅, 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國。以:介詞,用。師旅:指軍隊,古二千五百人為一師,五百人為一旅。 因之以饑饉(jn), 因:動詞,繼,接續。之:代詞,指“師旅”所進行的侵略

10、戰爭。饑饉:指災荒。五谷不熟為饑,蔬菜不熟為饉。這句直譯是:又把饑荒年歲接在戰爭之后(加給它)。由也為之,由:子路自稱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語氣詞,用在主語后表提頓。為:治理。 比及三年。比(舊讀b)及:等到。這是介詞性復音虛詞,“比”和“及”是同義并列關系。可使有勇, “使”后省兼語“民”。且知方也。 且:連詞,并且。方:義,正道,這里指禮義。子路的政治抱負,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但他輕率地直言其志,顯得毫不謙虛,并把事情看得過于容易。夫子曬(shn)之。 哂之:對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傳神地表現出孔子對子路的委婉含蓄的

11、表態,既以微笑表示對他的政治抱負的認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評了“其言不讓”。第二課時師生合作,繼續梳理課文實詞虛詞并翻譯課文 “求。爾何如?”求:冉有的名。對曰:“方六七十,指面積六七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縱橫。如五六十,如:連詞,表選擇,或者。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后省兼語“之”,“之”指這個小國。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禮樂,如:連詞,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于”講,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連詞而用法有區別。其:指示代詞,那。以俟君子。” 以:把。后邊省賓語“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禮樂治國,政治主張明確;而語言謙恭,與子路不同。 “赤。爾何如?”赤:公西華的名,“公西”是復

12、姓。對曰:“非曰能之, 能:動詞,能做到。 愿學焉。焉:代詞,指下文提到的事情。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這在古代被視為國家大事。宗廟,天子、諸侯放祖宗牌位的處所。如會同,如:連詞,或者。會:諸侯之間的盟會。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里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愿為小相(xing)焉。” 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焉:兼詞,于是,在這些場合里。 政治抱負不外乎“禮樂治國”。所言均為國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學”,并且只是“為小相”,態度更謙虛。 “點,爾何如?”點:曾皙的名。鼓瑟(s)希,鼓:彈

13、。瑟:古樂器。希:同“稀”,稀疏,這里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這句主語是“曾皙”。鏗(kng)爾。鏗:象聲詞,這里指曲終收撥劃動琴弦的聲音。爾:助詞。舍(sh)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身。從“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動地描繪出了曾皙從容、灑脫的情態;而“舍”“作”兩個動作,又表現了他回答老師問題時的恭敬態度。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n)。”乎:介詞,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詞,復指“三子”。撰:同“供”,善言,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陳述的志向。子曰:“何傷乎! 傷:妨害。乎:語氣詞,呢。 亦各言其志也!亦:副詞,表限于某個范圍。只是,不過。 善于點撥誘導。曰:“莫春者,莫春:指農歷

14、三月。莫,音義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后面表提頓。 春服既成。 既:副詞,已經。成:穩定,指春服已經穿得住。 冠(gun)者五六人,冠者:指成年人。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發加冠(gun)。童子六七人, 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與童子。浴乎沂(y),乎:介詞,在。沂:水名。 風乎舞雩(y),風:名詞用作動詞,吹風,乘涼。舞雩:是魯國求雨的壇,在今曲阜縣東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壇上歌舞,所以稱為舞雩。 詠而歸。”詠:唱歌。 曾皙沒有直接說明怎樣從政治國,而是描繪出一幅“風清俗美,人民安樂”的太平盛世的風情畫,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現了一種“安貧樂道”

15、“澡身浴德”的高潔志趣。 夫子喟(ku)然嘆曰:喟然:長嘆的樣子。 “吾與點也!”與:動詞,贊成,同意。不但盛贊,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贊,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為孔子正經歷“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過“道不行,乘桴(f,小筏子)浮于海”(論語公冶長)的設想,抱有“君子固窮”(君子在處境困窘時還能堅持自己的德操。見論語衛靈公)的態度。曾皙的志趣,與孔子正相投契。寫孔子啟發學生談自己的志向。三子者出,曾皙后。后:用作動詞,留在后面。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指示代詞,那。孔子只對曾皙明說“吾與點也”,故曾皙有問。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6、!” 也已矣:語氣詞連用。“也”表論斷語氣;“已矣”表限止語氣,罷了。曰:“夫子何哂由也?”何:疑問代詞,作狀語。為什么,怎么。也:與“何”相呼應表疑問語氣。曰:“為國以禮,為:治理。以:介詞。靠,用。 其言不讓, 其:他的。讓:謙讓。 是故曬之。是故:連詞性結構,因此,所以。評子路,指出其不謙虛的缺點。 唯求則非邦也與(y)?唯:句首助詞。求:這里指冉求所說的。則:副詞,就。邦:國,這是指國家大事。與:疑問語氣詞。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疑問代詞,作狀語。怎么。也者:語氣詞連用,與“安”相呼應,表疑問語氣。冉求對于“禮樂治國”方面謙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評冉求意在鼓勵。

17、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不是諸侯國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又”。 赤也為之小, 為之小: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這是雙賓語結構。為,動詞,做。之,代詞,指諸侯。小,小相。下句“為之大類同。孰能為之大?” 孰:誰。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為小相”的話,故孔子的評論意在增強其信心。從以上對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的評論,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第三課時五、把握思路整體把握文意結構和思路。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問志。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志。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六、研討性學習設計一:

18、(啟發式)詠讀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幾個人物不同的性格。(一)問志與述志1.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憂外患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說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2.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發問后才開口。子路剛說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冉有則說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說“方六七十”,又說

19、“如五六十”,說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于“足民”一點,至于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愿對自己估計過高)3.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說“非曰能之,愿學焉”,然后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愿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實際上,最低一級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愿”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于

20、辭令的特點)4曾皙,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曾皙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說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即治理國家;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一個場面,描寫一個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富有詩意的情景描寫中,曲折地表達出曾皙的理想;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逍遙自在,將政治和道德的兩種理想熔為一爐,而出之以春風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為道德上的修養追求,使讀者大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索余地。)小結子 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冉 有:謙虛謹

21、慎,說話很有分寸。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曾 皙,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二)評志詠讀課文,體會孔子對弟子的評論。對子 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謙虛,這屬于“其言不禮”。對冉 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對曾 皙:贊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會上人人懂禮愛樂,天下太平,社會大同。孔子為什么贊同曾皙的觀點?因為他的理想是禮治的最高境界,與孔子期望的“風清浴美,老安少懷,人民安樂”的太平景象相符。說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贊。因為孔子懷才不遇,所以要嘆,這世外桃源般的悠閑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

22、是找不到的,也是實現不了的,所以要嘆,而這生活畢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贊。孔子自己懷才不遇,他的弟子這么大年紀了那么有才能還在讀書,也是不得志,所以嘆,而他的學生所擁有的才學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贊。(三)體會孔子形象1孔子為什么不直接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而是先從自己談起?學生看第一段,請個別學生朗讀。明確:先從自己談起,把自己擺在了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下面的提問作出鋪墊。 體現了孔子態度謙和、親切,循循善誘的教風。2還有其他地方表現出孔子這一教風嗎?明確:“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勵曾點說出自己的想法。小結: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態度謙和、親切,批

23、評含蓄,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屋建瓴。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學藝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平易近人。一開口說話,就顯得溫文爾雅,打消學生發言的顧慮,“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充滿對學生的熱愛與期望。因勢利導。孔子針對弟子平時愛發“不吾知也”牢騷的話,提出“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的問題,針對性強。啟發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覺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差別大,不想發表意見。孔子便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暢談自己的理想。評價得體。對子路的發言,“夫子哂之”;對曾晳的發言,“吾與點也”。當四

24、個學生述志后,孔子進行總結,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導意義。七.拓展積累閱讀下面一首宋詩,按要求回答問題。(8分)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蘇軾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注】被酒:剛喝過酒,帶著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稱“四黎”。翁:蘇軾自稱。1.指出“溪邊自有舞雩風”一句所用典故的出處。(2分)2.請結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詩內容,分析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6分)答案:論語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于

25、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族百姓的歡迎,因此表現出曾點曾經具有的那種逍遙自在、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或: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族百姓的歡迎,因此仍然向往曾點描述的禮樂之治,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第四課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知識點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鏗爾: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陰歷三月 3、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歟”,語氣詞 二、古今異義 1、如會同,端章甫 古:諸侯相見、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今:跟有關方面會合起來(辦事) 2、加之以師旅 古:泛指侵略的軍隊 今:軍隊編制單位之一 三、活用現象

26、1、端章甫:端,名作動,穿禮服;章甫,名作動,戴禮帽 2、風乎舞雩:風,名作動,吹風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動,落后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異乎三子者之撰:撰,動作名,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鏗爾:鼓,在金文中鼓的寫法中本身就有動詞“彈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長乎爾 狀語后置 2、毋吾以也 賓語前置 3、不吾知也 賓語前置 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賓語前置 5、攝乎大國之間 狀語后置 6、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狀語后置 7、異乎三子者之撰 狀語

27、后置 8、浴乎沂,風乎舞雩 ,詠而歸 狀語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賓語前置 10、為國以禮 狀語后置 五、重點實詞 1、居則曰:居,閑居,平時在家 2、攝乎大國之間:攝,夾、迫近 3、加之以師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準則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異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8、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何傷,何妨 9、詠而歸:詠,唱歌 10、吾與點也:與,贊成 11、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讓,謙讓 六、重點虛詞 1、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為 (2)毋吾以也:動詞,認為 (3)則何以哉:動詞,做 (4)加之以師旅:介詞,

28、用 2、如 (1)如或知爾: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禮樂: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過是,只不過 4、唯求則非邦也與:唯,句首語氣詞 5、而 (1)子路率爾而對曰:連詞,表修飾。(2)舍瑟而作:連詞,表順接。 (3)非諸侯而何:連詞,表并列。 七、一詞多義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 (2)且知方也:道,是非準則 2、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們 (2)子路率爾而對曰:助詞,形容詞詞尾,表狀態(的樣子) 3、如 (1)如或知爾(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禮樂(至于) 4.為 (1)由也為之(管理,治理) (2)愿為小相焉(做)

29、 (3)赤也為之小(替)(略)1.1.2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 齊桓晉文之事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后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思想領域的變革都沒有當時那么巨大,形式都沒有當時那么多樣,內容都沒有那么自由。這個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一、教學目標1熟

30、讀文本,總體感知全文。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4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二、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思維發展與提升: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審美鑒賞與創造: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文化傳承與理解:讓學生從文中體會學習孟子為政之道,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領會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現實意義。1.根據上下文來推斷詞句義;2. 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孟子中的

31、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礎,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 理解文章。齊桓晉文之事第一課時一、 新課導入 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后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思想領域的變革都沒有當時那么巨大,形式都沒有當時那么多樣,內容都沒有那么自由。這個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能舉出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派別嗎?其中的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對于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對他的再傳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誰能說說孟子的有關情況。 二、 關于孟子 1. 孟子其人 (

32、略)2孟子其書 (略)3. 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

33、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時代意義:孟子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這

34、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 分角色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1教師和學生分別讀問話和答話,其他學生默讀。2分男女兩組分別讀問話和答話。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王道) 2. 孟子的

35、中心觀點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 作業熟讀課文。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兩個重點內容要掌握:一是重點的文言字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這也是今天的作業(分類歸納)。一是文章要表達的觀點,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觀點的。具體到孟子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觀點,他是怎樣表達這個觀點的,孟子是怎樣一步步說服齊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論辯藝術。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對我們大家也很實用。 二、串講課文:(列出基本層次) 三、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 齊宣王畏難孟子解決 1畏難“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

36、以羊易牛”。不忍之心王道基礎:“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悅誠服 2信心不足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比喻說理:“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3大欲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激然后快于心與:“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 緣木求魚的比喻,齊宣王的迷夢被擊碎。(先破后立) 四、語言特點一篇好的文章,決不能只有思想,而沒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飾。語言的運用就特別強調修飾的功夫。為了把自己的思想準確、恰當、得體地傳達出來,課文使用了較多的語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達達到了完美的程度。這些手

37、段是比喻、排比等修辭格的運用和適當的神態描寫。 1. 比喻:比喻這種修辭格,是文學語言的重要的表達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將使文章既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又能夠揭露事物的本質。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樣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 “天下可運于掌”這個比喻,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緣木求魚”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許多比喻一樣,已變成今天習用的成語,它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

38、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有人統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數量達159處之多。漢趙岐孟子題詞說:“孟子長于比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可謂說到了點子上。 2排比 排比的運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參差錯落之美,又聲調鏗鏘,富于音樂性,在內容上既對文章進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強感情,使文章氣勢盛壯這種方法運用得好,則能使文采斐然,行而遠矣。 如“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恩焉”,這一組排比句,以不可辯駁的氣勢說明“不能”是有別于“不為”的。它的淺顯易懂,還由于排比之中

39、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簡御繁地把難懂的道理輕松自然地講得清楚明白。 “為肥甘不足于口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這一組排比句,則是不厭其煩地故意揣度,既擴充了文章的內容,又使齊宣王為生活奢侈而自感慚愧,并進而去檢點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又迫使齊宣王朝著王天下的方向邁進。 “今王發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這一組排比句,從“仕者”“耕者”“商賈”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個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發政施仁”的好處,在齊宣王面前顯示了巨大的誘惑力,展開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麗遠景。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個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景,不但加強了思

40、想上的說服力,而且加強了情緒上的感染力。 3適當的神態描寫 孟子引導齊宣王說出“大欲”時,齊宣王“笑而不言”,這一筆寫出齊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 五、 作業學生歸納文言知識。 六、 板書 提出并明確話題(王道霸道) 實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 不忍之心 齊宣王未能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推恩天下 反面論述“霸道”危害,敦促齊宣王實行王道 推行仁政 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制民之產(略)1.1.3庖丁解牛教學設計 庖丁解牛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作者把牛比喻成復雜的社會,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

41、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養護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會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同時解完牛躊躇滿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斂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一、教學目標1.識記本課的重點實詞及通假字,理解文段的基本含義。2.探究庖丁的優秀之處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蘊含的深刻哲理。二、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思維發展與提升:培養質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討作品主旨。審美鑒賞與創造:探究庖丁的優秀之處和原

42、因,感悟解牛故事蘊含的深刻哲理。 文化傳承與理解:對本文“莊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啟示意的理解。理解“莊子之道”的內涵,培養學生敢于實踐、運用規律的精神。1、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要點,分析人物形象。(重)2、對本文“莊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啟示意的理解。(難)。學生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 理解文章。庖丁解牛一、導語設計中國的先秦是一個屬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莊子是那類耀眼的星座之一。這個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雞,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產思想的雞蛋,然后咯咯地叫著“天道自然,養生全身”八個字,向人們傳播自己的思想。莊子的思想被后人稱之為最早的關注人心靈的哲學。 今天我們就

43、一起走進莊子,走進莊子的哲學,領略莊子哲學的魅力。二、知識積累(多媒體)1、作者簡介2、解題三、進入文本體會文本的魅力1、朗讀課文2、欣賞“解牛之美”(1)劃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細致生動,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這一系列的動作連貫流暢,一氣呵成, 反映了庖丁技藝的高超與動作的嫻熟。(2)作者為什么要強調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經首的節奏?明確: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藝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種藝術的享受。(3)文惠君的贊揚對表現庖丁解牛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確:側面烘托了庖丁的高超的技藝引出下文對實質問題的探討3、探討解牛經(1)齊讀第三段(2)庖丁解牛追求的是

44、什么?明確:解牛之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3)庖丁當過“族庖”“良庖”嗎?他是經過哪些階段才達到當下這個境界的?結合你的親身經歷,說說你的體會。 解牛的三種境界:始臣之解牛,無非牛者(不懂規律)-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懂得規律)-方今之時,以神遇不以目視(運用規律)。(4)課文是怎樣突出庖丁解牛技藝之高的?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結果?目的何在?良:“歲更”“割”明確:對比 族:“月更”“折” 丁:“十九年”解 、“游刃有余” 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運用了規律,突出“道”之重要(5)盡管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但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還是采取了什么態度?明確:“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

45、止,行為遲”。“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謹慎小心。4、小結:得道的過程5、補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出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著和最終的頓悟四、合作探究:1、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生”之道有什么聯系?明確:注意寓言的比喻義作者把牛比喻成復雜的社會,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

46、,養護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會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同時解完牛躊躇滿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斂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五、延伸拓展:由莊子的庖丁解牛看莊子的哲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譯文】我們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疲憊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識的人們,只能(弄得自己)疲憊不堪罷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聲,做壞事不要遭到刑罰。順其自然之理以為常法,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

47、以養護身體,可以享盡天年。六、小結 當我們在滾滾紅塵中疲憊不堪的時候 當我們在橫流的物欲中無法自拔的時候 當我們在物欲與良知的碰撞中迷失的時候 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我們應該好好地看看莊子、學學莊子、品悟莊子七、作業設計1、讀莊子的庖丁解牛給我們什么啟示?生寫200字左右的啟示。2、完成學案板書設計:庖丁解牛始解之時目見全牛 (不懂規律)三年之后目無全牛 (認識規律)方今之時游刃有余 (運用規律)牛體(比喻)社會刀(比喻)人(略)1.2.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第四篇課文。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

48、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一、教學目標1、 理解“以、而、焉”3個詞語。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3、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二、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

49、析人物形象。思維發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審美鑒賞與創造:體味本文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養積極的人生觀。1、積累相關文言知識。2、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學生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 理解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一、導入課文,1)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這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

50、百萬之師”的現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2)論語 子路篇中說 “一言以喪邦,一言以興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謀士如魏征勸諫唐太宗、鄒忌諷齊王、觸龍說趙太后,這些人都是國家的名臣,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另一位為國努力的謀士燭之武。二作者及背景簡介。1、請學生讀注釋1,左傳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2 秦晉圍

51、鄭背景(適時補充給學生)。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

52、,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三、讓學生自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縋(zhu)而出共(gng)其乏困秦伯說(yu)四、題解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五、講解課文(一)講解第一段1、誦讀指導:“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領讀,齊讀) 2、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明確: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

53、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嘗試背誦)(二)講解第二自然段1、誦讀指導:“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領讀,齊讀) 2、重點講清以下詞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3、提問:

54、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如何?明確: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齊讀)(三)串講第三段。1、一生范讀本段。2、學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4、探究“三巧”游說藝術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勢。3)以“史”巧施離間。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闕:形容詞的使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