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生物全國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3+種群和群落_第1頁
2021年高考生物全國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3+種群和群落_第2頁
2021年高考生物全國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3+種群和群落_第3頁
2021年高考生物全國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3+種群和群落_第4頁
2021年高考生物全國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3+種群和群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1年高考生物全國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3種群和群落生物考試注意事項:1、填寫答題卡的內容用2B鉛筆填寫2、提前xx分鐘收取答題卡第I卷客觀題(共16題;共32分)1.(2分)(2021湖北)酷熱干燥的某國家公園內生長有很多馬齒覽屬植物葉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愛。其枝條在大象進食時常被折斷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條會長成新的植株。白天馬齒覽屬植物會關閉氣孔,在涼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儲存起來。針對上述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大象和馬齒覽屬植物之間存在共同進化B,大象和馬齒優屬植物存在互利共生關系C.水分是馬齒覽屬植物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D.白天馬齒覽屬植物氣孔關閉,仍能進行光合作用【答案】B【

2、解析】【解答】A、由題意可知,某國家公園內生長有很多馬齒覽屬植物葉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愛。其枝條在大象進食時常被折斷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條會長成新的植株,大象和馬齒優屬植物是不同種生物相互影響,不斷進化和發展,屬于共同進化,A正確;B、由題意可知,大象喜愛食用馬齒覽屬植物嫩而多肉的葉片,二者存在捕食關系,B錯誤;C、由題意可知,馬齒覽屬植物生長在酷熱干燥的環境中,酷熱干燥環境缺少水分,故水分是馬齒范屬植物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確;D、由題意可知,馬齒覽屬植物在涼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儲存起來,而白天會關閉氣孔,則白天會利用夜晚儲存起來的CO2進行光合作用,D正確。故答案為:Bo【分析】1、

3、協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協同進化。2、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蟻與鞭毛蟲等;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寄生:一種生物寄居于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3、群落的結構主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原因: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群落中的光照強度總是隨著高度的下降而逐漸減弱,不同植物適于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生長。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為:喬木層、灌

4、木層、草本層、地被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與不同層次的微環境有關。如森林中動物的分布由高到低為:貓頭鷹(森林上層),大山雀(灌木層),鹿、野豬(地面活動),蚯及部分微生物(落葉層和土壤)。(2)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它們常呈鑲嵌分布。群落的空間結構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又有利于緩解種間競爭,導致這種結構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5、是光照。2.(2分)(2021湖北)20世紀末,野生熊貓分布在秦嶺、岷山和小相嶺等6大山系。全國已建立熊貓自然保護區40余個,野生熊貓棲息地面積大幅增長。在秦嶺,棲息地已被分割成5個主要活動區域;在岷山,熊貓被分割成10多個小種群;小相嶺山系熊貓棲息地最為破碎,各隔離種群熊貓數量極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熊貓的自然種群個體數量低與其繁育能力有關B.增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可提高環境容納量C.隔離阻礙了各種群間的基因交流,熊貓小種群內會產生近親繁殖D.在不同活動區域的熊貓種群間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貓的種群數【答案】D【解析】【解答】A、種群數量與種群的繁殖能力及遷徙有關,由題意可知,自然保護

6、區中無群體的遷徙,則熊貓的自然種群個體數量低與其繁殖能力有關,A正確;B、環境容納量是指特定環境所能容許的種群數量的最大值,只與環境有關,故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環境容納量,是保護野生大熊貓的根本措施,B正確;C、由于地理隔離存在使熊貓不能相遇,不同種群間不發生基因交流,熊貓只能小種群內近親繁殖,C正確;D、在不同活動區域的熊貓種群間建立走廊,增加了不同種群間熊貓交流的機會,則多個熊貓種群有可能會集合到一起成為一個大種群,導致熊貓的種群數下降,D錯誤。故答案為:D。【分析】1、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動物種群數量受生物因素影響的同時,也受氣溫、日照和降水等非生

7、物因素的影響,氣候、季節、降水等的變化,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沒有關系,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2、最高環境容納量(簡稱環境容納量”)是指特定環境所能容許的種群數量的最大值。環境容納量是環境制約作用的具體體現,有限的環境只能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資源。環境容納量的實質是有限環境中的有限增長。3、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地理隔離:不同種群出現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不同種群間不發生基因交流;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不同的變化。(2)自然選擇:食物和棲息條件互不相同;自然選擇對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不同。(3)生殖隔離:基因庫

8、形成明顯差異,并逐漸出現生殖隔離,從而形成不同物種。3. (2分)(2021遼寧)遼寧省盤錦市的蛤州崗是由河流入海沖積而成的具有潮間帶特征的水下錢灘,也是我國北方地區灘涂貝類的重要產地之一,其中的底棲動物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員利用樣方法對底棲動物的物種豐富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該地底棲動物主要包括濾食性的雙殼類、碎屑食性的多毛類和肉食性的蝦蟹類等。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本次調查的采樣地點應選擇底棲動物集中分布的區域B.底棲動物中既有消費者,又有分解者C.蛤蝴崗所有的底棲動物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D.蛤蝴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大于間接價值【答案】B【解析】【解答】A、利用樣

9、方法調查物種豐富度要隨機取樣,A錯誤;B、底棲動物主要包括濾食性的雙殼類、碎屑食性的多毛類和肉食性的蝦蟹類等,濾食性的雙殼類和肉食性的蝦蟹類是消費者,碎屑食性的多毛類是分解者,B正確;C、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蛤蝴崗所有的底棲動物不能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C錯誤;D、由題意可知,蛤蝴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大于直接價值,D錯誤。故答案為:Bo【分析】1、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1)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是其他生物物質、能量的來源,主要指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

10、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有利于生產者的傳粉或種子的傳播,主要指動物,分解者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歸還無機環境,指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動物。(2)營養結構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3、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直接價值、間接價值、潛在價值;直接價值:是指能為人類提供形式多樣的食物、纖維、燃料和建材等。間接價值:是指對生態平衡、生物圈穩態的調節功能。潛在價值:指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4、不同群落的物種數目有差別。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調查研究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1)統計土壤動物豐富度。采用的方法:記名計算法指在一

11、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物種;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體積)中的種群數量;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2)調查水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采用取樣調查。4. (2分)(2021遼寧)遼河流域是遼寧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為恢復遼河某段水體一一河岸帶”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員選擇遼河流域常見的植物進行栽種。植物種類、分布及葉片或莖的橫切面見下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甲:眼子菜(沉水植物)虞曲乙:菩菜(浮水植物)丙:蘆葦(挺水植物)丁:蛇床(濕生草本植物)注:右側為對應植物葉片或莖的橫切面示

12、意圖,空白處示氣腔A.丙與丁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B.四種植物都有發達的氣腔,利于根系的呼吸,體現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C.不同位置上植物種類的選擇,遵循了協調與平衡原理D.生態恢復工程使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更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增強【答案】AA錯誤;【解析】【解答】A、丙與丁是不同地段分布的不同的種群,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B、四種植物都有發達的氣腔,利于根系的呼吸,這種結構與所生活的環境適應,B正確;C、不同位置上根據環境選擇不同的植物,遵循了協調與平衡原理,C正確;D、生態恢復工程使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更復雜,自我調節能力更強,抵抗力穩定性增強,D正確。故答案為:A。【分析】1、群落的結構主

13、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原因: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群落中的光照強度總是隨著高度的下降而逐漸減弱,不同植物適于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生長。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被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與不同層次的微環境有關。如森林中動物的分布由高到低為:貓頭鷹(森林上層),大山雀(灌木層),鹿、野豬(地面活動),蚯及部分微生物(落葉層和土壤)。(2)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

14、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它們常呈鑲嵌分布。群落的空間結構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又有利于緩解種間競爭,導致這種結構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2、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復雜的環境中,時刻受到環境中各種生態因素的影響。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說,自然界中的每種生物對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否則早就被淘汰了,這就是適應的普遍性。但是,每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都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適應,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對生物的適應性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這就是適應的相對性。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為白色,是一種

15、保護色,不易被其他動物發現,這對它躲避天敵動物的捕食十分有利,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現象。如果降雪推遲,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敵發現而遭捕食,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3、生態工程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物種多樣性原理、協調與平衡原理、整體性原理和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4、生態恢復工程是指人類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系統設計、調控和技術組裝,對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重建,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善,并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5. (2分)(2021山東)某種螺可以捕食多種藻類,但捕食喜好不同。L、M兩玻璃缸中均加入相

16、等數量的甲、乙、丙三種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時間后,將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開始統計L、M中的藻類數量,結果如圖所示。實驗期間螺數量不變,下列說法正確覆乙工丙一加時間慶)B.三種藻的黨爭能力為乙藻甲藻丙藻C.圖示L中使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種間關系是競爭D.甲、乙、丙藻和螺構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答案】A藻數量一直較少最后開【解析】【解答】A、分析L圖,放螺后甲藻數下降,乙藻數量上升之后下降,丙始增多,即螺首先捕食藻甲藻,然后乙藻,最后丙藻,A正確;B、分析M圖,沒有螺之后甲藻數量明顯升高,其次乙藻數量升高,丙藻數量下降,則競爭能力為甲藻乙藻丙藻,B錯誤;C、L圖中加入

17、了螺使得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C錯誤;D、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甲、乙、丙藻和螺只有生物,沒有無機環境,D錯誤。故答案為:A。【分析】1、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1)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是其他生物物質、能量的來源,主要指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有利于生產者的傳粉或種子的傳播,主要指動物,分解者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歸還無機環境,指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動物

18、。(2)營養結構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2、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蟻與鞭毛蟲等;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寄生:一種生物寄居于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生活。6. (2分)(2021山東)調查一公頃范圍內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第一次捕獲并標記39只鼠,第二次捕獲34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15只。標記物不影響鼠的生存和活動并可用于探測鼠的狀態,若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鼠出生而種群總數量穩定,則該

19、區域該種鼠的實際種群密度最接近于()(結果取整數)A.66只/公頃B.77只/公頃C.83只/公頃D.88只/公頃【答案】B【解析】【解答】分析題意由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標記總數=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且由于第一次捕獲并標記39只鼠中有5只死亡,則第一次標記的鼠的數量實際為39-5=34只,即N:(39-5)=34:15,N77只,即該草場中鼠的種群數量大約為77只。B正確、與題意相符,A、C、D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1、估算種群密度時,常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1) 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常用的是樣方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

20、一選取樣方一計數一計算種群密度(2)活動能力大的動物常用標志重捕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一捕獲并標志個體一重捕并計數一計算種群密度。2、標志重捕法是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捕獲一部分個體將這些個體進行標志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定期限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志的個體占總捕數的比例,來估計該種群的數量。設該地段種群中個體數為N,其中標志總數為M,重捕總數為n,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為m,則N:M=n:m。7. (2分)(2021浙江)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樹的生長,最大松針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密度下降,使松樹得到恢復。反過來隨著食物質量的提高,幼蟲

21、數量又有所增加。幼蟲的密度(虛線)與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實線)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呈周期性波動B.食物是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C.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D.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種群數量【答案】D【解析】【解答】A.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會隨著落葉松的長勢呈周期性波動,A說法正確;B.食物的增減會影響昆蟲幼蟲種群數量,所以食物時昆蟲數量變化的外因,B說法正確;C.昆蟲的幼蟲捕食落葉松,所以兩者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C說法正確;D.落葉松的針長會受到昆蟲取食的影響,而昆蟲的數量在一定范圍

22、內波動,未受到落葉松的種群數量,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分析】環境容納量:指在自然條件下(環境資源總是有限的),種群能夠維持的最大種群數量,其用K來表示。同一種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在環境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種群數量會在K值附近上下波動。8. (2分)(2021湖南)以下生物學實驗的部分操作過程,正確的是()實驗名稱實驗操作A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在待測液中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B觀察細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先加甲基綠染色,再加叱羅紅染色C觀察細胞中的線粒體先用鹽酸水解,再用健那綠染色D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再在蓋玻片邊緣滴加培

23、養液A.AB.BC.CD.D【答案】D【解析】【解答】A、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使用斐林試劑。斐林試劑在使用時,需將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再加入到待測樣品中,A不符合題意;B、觀察細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時,是用甲基綠叱羅紅混合染色劑對細胞染色,由于甲基綠和叱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可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B不符合題意;C、健那綠是將活細胞中線粒體染色的專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藍綠色,因此觀察線粒體時不需要用鹽酸水解,C不符合題意;D、用抽樣檢測法調查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應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將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后,吸取

24、多余的培養液后即可鏡檢開始計數,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分析】1.鑒別還原糖用的是斐林試劑,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且現配現用鑒別蛋白質用雙縮月尿試劑,使用時先加A液再加B液。2 .甲基綠和叱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對DNA親和力強,使DNA顯現出綠色,而叱羅紅對RNA的親和力強,使RNA呈現出紅色。用甲基綠、叱羅紅的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同時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3 .線粒體普遍存在于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中,健那綠染液能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藍綠色。通過染色,可以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到處于生活狀態的線粒體的形態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

25、形等。9. (2分)(2021湖南)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和食草動物兩個種群數量的動態模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食草動物進入早期,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理曲線B.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代表食草動物的環境容納量C.該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與植物和食草動物之間的負反饋調節有關D.過度放牧會降低草原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答案】B【解析】【解答】A、食草動物進入草原生態系統早期,由于食物、空間資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約,所以食草動物的種群數量大致呈“理曲線增長,A不符合題意;B、環境容納量是指一定空間中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即該種群在該環境中的穩定平衡密度。而圖中a點對應的數量為該食草動

26、物的最大數量,但a點后食草動物數量迅速下降并在a點下的某個數值處來回波動,所以環境容納量應小于a,B符合題意;C、根據圖示可知隨著食草動物數量增加,植物數量減少,食草動物數量減少后又會導致植物數量的增多,屬于典型的負反饋調節,C不符合題意;D、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過度放牧會使草原生態系統的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抵抗力穩定性降低,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1.J型曲線的條件:食物、空間條件充足;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S型曲線條件:食物、空間、資源限制,個體間斗爭,捕食者增多等環境阻力。2 .K值是環境容納量,即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而種群實際數量有可能

27、超過K值,只不過超過K值后,環境容納不下,種群數量會迅速降下來。3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基礎是負反饋調節。正反饋常使生態系統遠離穩定。4 .抵抗力穩定性:保持自身結構功能相對穩定,物種豐富度越大,營養結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恢復力穩定性:恢復自身結構功能相對穩定,物種豐富度越小,營養結構越簡單,恢復力穩定性越強。10. (2分)(2021河北)關于生物學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A.NaOH與CuSO4配合使用在還原糖和蛋白質檢測實驗中作用不同B.染色質中的DNA比裸露的DNA更容易被甲基綠著色C.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色素時,以多種有機溶劑的混合物作為層析液D.利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

28、壤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推測土壤動物的豐富度【答案】B【解析】【解答】A、斐林試劑的甲液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為0.05g/mL的CuSO4溶液,雙縮月尿試劑的A液為0.1g/mL的NaOH溶液,B液為0.01g/mL的CuSO4溶液,斐林試劑使用時需將甲乙液等量混勻、水浴加熱后使用,雙縮胭試劑使用時先加A液,創造堿性環境,再加4滴B液,A說法正確;B.染色質中的DNA和蛋白質結合,同裸露的DNA相比,更不容易被甲基綠著色,B說法錯誤;C.不同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層析液由20份石油醴、2份丙酮和1份苯酚混合而成,C說法正確;D.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對土壤中的小動物進行采集,

29、并統計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推測土壤動物的豐富度,D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o【分析】1、檢測還原糖時使用斐林試劑,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會產生磚紅色沉淀;檢測蛋白質時使用雙縮胭試劑,會在常溫產生紫色絡合物;2、在提取和分離綠葉中的色素實驗中,無水乙醇提取色素,紙層析法(利用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擴散的快)分離色素。11. (2分)(2021河北)煙粉虱危害會造成番茄減產。研究者對番茄單作、番茄玫瑰鄰作(番茄田與玫瑰田間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發育階段的煙粉虱及其天敵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種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蟲數量(頭葉)若蟲(頭葉)天敵昆蟲多樣性指數

30、上部葉中部葉卜部葉番茄單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鄰作1.40.20.11.82.2A.由單作轉為鄰作,煙粉虱種群的年齡結構改變B.由單作轉為鄰作,煙粉虱種群中成蟲的空間分布類型改變C.由單作轉為鄰作,群落的水平結構改變D.玫瑰吸引天敵防治害蟲,體現了生態系統信息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的功能【答案】B【解析】【解答】A.由單作轉為鄰作,煙粉虱的若蟲與成蟲的比值由16.5:(22.7+3.2+0.8)變為1.8:(1.4+0.2+0.1),年齡結構發生改變,A說法正確;B.由單作轉為鄰作,煙粉虱種群中成蟲在番茄植株仍然是上部葉最多,中部葉次之,下部葉最少,故空間分布類型沒有改變,B說

31、法錯誤;C.由單作轉為鄰作,增加了玫瑰種類,群落的水平結構發生改變,C說法正確;D.玫瑰吸引天敵防治害蟲,體現了生態系統信息調節生物種間關系(捕食)的功能,D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o【分析】此題的自變量為是否間作,因變量為成蟲在植株的分布、若蟲的頭數及天敵多樣性,由表中數據可知種植方式的改變影響著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蟲數量、若蟲數量和天敵昆蟲多樣性。12. (2分)(2021廣東)如圖示某S形增長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與種群數量的關系。當種群達到環境容納量(K值)時,其對應的種群數量是()種群數量A.aB.bC.cD.d【答案】B【解析】【解答】如果某時刻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將增長。如果

32、某時刻種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將下降。如果某時刻種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將維持相對穩定。由圖意可知,在b點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在b點時,出生率巧好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再增加,結合環境容納量的含義,b表示該種群數量已達到環境容納量(K值),B正確。故答案為:Bo【分析】K值的含義: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特點:K值時種群增長速率為0.13. (2分)(2021全國甲)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發生在裸巖

33、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葬階段、草本階段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答案】C【解析】【解答】A、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例如退耕還林、桑基魚塘等,A正確;B、裸巖幾乎沒有生物以及生物全部可能毀滅掉,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正確;C、棄耕農田的土壤含有草本植物的種子等繁殖體,含有少數動物等,棄耕農田保存土壤基質條件,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不經歷苔葬階段,C錯誤;D、一般情況下,演替過程中隨著生物生存的土壤、大氣等環境逐漸優越,群落豐富的逐漸提升,群落的營養結構越來越復雜多樣,抵抗力

34、穩定性變得越來越強,D正確。故答案選:Co【分析】關于群落的演替:1、定義:群落的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實質上可以認為是優勢種的取代過程。2、類型:(1)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演替過程:裸巖階段一地衣階段一苔葬階段一草本植物階段一灌木階段一森林階段(頂級群落)。(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發芽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

35、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4. (2分)(2021浙江)大約在1800年,綿羊被引入到塔斯馬尼亞島,綿羊種群呈“S形曲線增長,直到1860年才穩定在170萬頭左右。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綿羊種群數量的變化與環境條件有關,而與出生率、死亡率變動無關B.綿羊種群在達到環境容納量之前,每單位時間內種群增長的倍數不變C.若綿羊種群密度增大,相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度減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變而種類發生改變,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發生變化【答案】D【解析】【解答】A、綿羊種群數量除與環境條件有關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會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種群數

36、量減少,A錯誤;B、綿羊種群呈“跳曲線增長,種群在達到環境容納量之前,增長率一直下降,故每單位時間內種群增長倍數一直減小,B錯誤;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度會隨著綿羊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錯誤;D、若草的生物量不變而種類發生改變,則綿羊的食物來源可能會受影響,故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發生變化,D正確。故答案為:D。【分析】“S型增長曲線:當種群在一個有限的環境中增長時,隨著種群密度的上升,個體間由于有限的空間、食物和其他生活條件而引起的種內斗爭必將加劇,以該種群生物為食的捕食者的數量也會增加,這就會使這個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從而使種群數量的增長率下降。當種群數量達到環境條件

37、所允許的最大值時,種群數量將停止增長,有時會在K值保持相對穩定。15. (2分)(2021浙江)近年來,我省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在一些地區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退耕區域會發生變化。退耕之初發展到頂極群落期間的變化趨勢是()A.生態系統穩定性越來越強B.群落的凈生產量越來越大C.草本層對垂直結構的影響越來越明顯D.群落中植物個體總數越來越多【答案】A【解析】【解答】A、在次生演替過程中,物種數目會增多,食物鏈和食物網結構變復雜,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來越強,A正確;B、凈生產量通常是指從無機營養生物(自養生物)的光合成生產量以及化學合成生產量中減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該演替過程中,群落的

38、凈初級生產量變化趨勢是增加后減少再穩定,B錯誤;C、隨著演替的進行,灌木和喬木逐漸占據優勢,草本植物因為對光照的競爭不占優勢,故其對垂直結構的影響越來越小,C錯誤;D、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數目會增多,但植物個體總數不一定越來越多,D錯誤。故答案為:A。【分析】群落的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在一個起初沒有生命的地方開始發生的演替,叫做原生演替;在原來有生物群落存在,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嚴重破壞的地方開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退耕還林過程中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過程,據此分析作答。16. (2分)(2021浙江)下圖為一個昆蟲種群在某時期的年齡結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39、A.從圖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該種群的存活曲線為凹型B.用性引誘劑來誘殺種群內的個體,對生殖后期的個體最有效C.環境條件不變,該種群的年齡結構可由目前的穩定型轉變為增長型D.與其它年齡組相比,生殖前期個體獲得的殺蟲劑抗性遺傳給后代的概率最大【答案】D【解析】【解答】A、種群的存活曲線是表示種群中全部個體死亡過程和死亡情況的曲線,圖示只能表示昆蟲種群在某時期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不能得出該種群的存活曲線為凹型,A錯誤;B、常用性引誘劑來誘殺種群內的雄性個體,改變種群的正常性比率,會影響雌性個體的正常交配,對生殖期的個體最有效,B錯誤;C、由圖示可知,該種群的年齡結構目前呈現增長型,若環境條件不變,種群數

40、量會不斷增長,之后年齡結構逐漸轉變為穩定型,C錯誤;D、由于生殖后期個體不再進行繁殖,而生殖前期個體數量遠多于生殖期,則生殖前期個體獲得的殺蟲劑抗性遺傳給后代的概率最大,D正確。故答案為:D。【分析】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各個年齡組個體數量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關系,常用年齡金字塔圖形來表示。分析圖示可知,該昆蟲種群各年齡組個體數量為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呈現為增長型,種群中年幼個體很多,老年個體很少,種群正處于發展時期,種群密度會逐漸增大。閱卷人,二、雙選題(共3題;共9分)得分17. (3分)(2021遼寧)灰鶴是大型遷徙鳥類,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研究者對某自然保護區內越冬灰鶴進行了調

41、查分析,發現灰鶴種群通常在同一地點集群夜宿,經調查,該灰鶴種群數量為245只,初次隨親鳥從繁殖地遷徙到越冬地的幼鶴為26只。通過糞便分析,發現越冬灰鶴以保護區內農田收割后遺留的玉米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統計保護區內灰鶴種群數量可以采用逐個計數法B.可由上述調查數據計算出灰鶴種群當年的出生率C.為保護灰鶴,保護區內應當禁止人類的生產活動D.越冬灰鶴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A,D【解析】【解答】A、數量較少,個體較大的動物,可以采用逐個計數法,A正確;B、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即出生率,題中未涉及到出新個數,不能計算出灰鶴種群當年的出

42、生率,B錯誤;C、越冬灰鶴以保護區內農田收割后遺留的玉米為最主要的食物,禁止人類的生產活動就不能對農田進行收割,C錯誤;D、糞便被分解者利用,屬于上一營養級的能量,不屬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確。故答案為:AD。【分析】1、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死亡)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遷入率和遷出率:在單位時間_內遷入(遷出)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即遷入率(遷出率),遷入率

43、和遷出率也決定了種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響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由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年齡結構是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的主要依據;性別比例: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2、估算種群密度時,常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1)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常用的是樣方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一選取樣方一計數一計算種群密度(2)活動能力大的動物常用標志重捕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一捕獲并標志個體一重捕并計數一計算種群密度。3、攝入的能量有兩個去向,一是成為糞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兩個去向,一是可以作為呼吸作用消耗掉,

44、二是可以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為:一、死后的遺體(分解者分解),二、次級消費者攝入量(流入下一營養級)。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同化量二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營養級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能量流動效率=下一營養級的同化量/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X100%18. (3分)(2021山東)種群增長率是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差,若某種水蚤種群密度與種群增長率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種淡)A.水蚤的出生率隨種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種群密度為1個/cm3時,種群數量增長最快C.單位時間內水蚤種群的增加量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

45、降低D.若在水蚤種群密度為32個/cm3時進行培養,其種群的增長率會為負值【答案】B,C【解析】【解答】A、種群密度增加,種內斗爭加劇,出生率降低,A正確;B、水置種群密度為1個/cm3時,種群數量少,種群數量增長不會最快,B錯誤;C、種群的增加量是單位時間內增加的個體數量,與種群密度的增加關系不是簡單的反比,C錯誤;D、由圖可知,種群密度24個/cm3時,種群增長率為0,則種群密度超過24個/cm3種內斗爭加劇,死亡率大,增長率為負值,D正確。故答案為:BC。【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在

46、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死亡)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遷入率和遷出率:在單位時間_內遷入(遷出)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即遷入率(遷出率),遷入率和遷出率也決定了種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響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由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年齡結構是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的主要依據;性別比例: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19. (3分)(2021河北)我國麋鹿經歷了本土野外滅絕、圈養種群復壯、放歸野外等歷程,成功建立野生種群。2020年,我國麋鹿分布點已

47、從最初的2處發展至81處,數量超過8000只,基本覆蓋糜鹿野外滅絕前的棲息地,展現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智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可采用逐個計數法統計糜鹿種群密度B.增加我國麋鹿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有利于種群的進一步發展C.麋鹿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時,種內斗爭最小D.對麋鹿種群進行圈養復壯、放歸野外的過程屬于就地保護【答案】A,B【解析】【解答】A.麋鹿作為珍稀動物,數量較少個體較大,可采用逐個計數法統計糜鹿種群密度,A說法正確;B.增加我國麋鹿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即增加麋鹿的個體數目,有利于種群的進一步發展,B說法正確;C.麋鹿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時,種群數量為K/2,此時是種群數量快速增加,并不是

48、種群數量最少,種內斗爭最小,C說法錯誤;D.對麋鹿種群進行圈養復壯、放歸野外的過程屬于易地保護,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AB。【分析】1、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2、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是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易地保護,將滅絕的物種提供最后的生存機會;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基因進行保護;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關鍵),制定法律法規進行保護,展開多樣性的保護研究;反對盲目的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做好宣傳和教育。第II卷主觀題第n卷的注釋閱卷人1三、實驗探究題(共3題;共19分)得分20. (8分)(2021

49、遼寧)生物入侵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入侵種一般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繁殖能力和擴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敵,因而生長迅速,導致本地物種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問題:(1) (1分)入侵種爆發時,種群增長曲線往往呈“理從環境因素考慮,其原因有(至少答出兩點)。入侵種的爆發通常會使入侵地的物種多樣性,群落發生演替。(2) (1分)三裂葉豚草是遼寧省危害較大的外來入侵植物之一,某銹菌對三裂葉脈草表現為專一性寄生,可使葉片出現銹斑,對其生長有抑制作用為了驗證該銹菌對三裂葉豚草的專一性寄生,科研人員進行了侵染實驗。方法:在三裂葉草和多種植物的離體葉片上分別噴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將葉片靜置于適宜

50、條件下,觀察和記錄發病情況。實驗結果是:。(3) (1分)為了有效控制三裂葉豚草,科研人員開展了生物控制試驗,樣地中三裂葉豚草初始播種量一致,部分試驗結果見下表。組別三裂葉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A:三裂葉豚草8.0712.2412.24B:三裂葉豚草+銹菌7.656.434.77C:三裂葉豚草+廣聚螢葉甲8.1012.4312.78D:三裂葉豚草+野艾蒿4.894.023.12注:野艾蒿一植物,銹菌一真菌,廣聚螢葉甲一昆蟲分析表中數據可知,除銹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葉豚草的生物是,判斷依據/人匕0(4) (1分)根據研究結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葉豚草入侵但入侵風險較高的區域,可

51、以采取的預防措施是;在已經被三裂葉豚草入侵的區域,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答案】(1)食物充足、空間充裕、沒有敵害等;降低;次生(2)只有三裂葉草出現銹斑,其他植物葉片正常生長(3)野艾蒿;D組的三裂葉豚草生物量明顯低于對照組(4)種植野艾蒿;噴灑銹菌【解析】【解答】(1)“用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生物入侵會使當地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會降低入侵地的物種多樣性,使群落發生次生演替。故答案為:食物充足、空間充裕、沒有敵害等;降低;次生。(2)由題意可知,某銹菌對三裂葉脈草表現為專一性寄生,可使葉片出現銹斑,在三裂葉草

52、和多種植物的離體葉片上分別噴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將葉片靜置于適宜條件下,結果是只有三裂葉草出現銹斑,其他植物葉片正常生長。故答案為:只有三裂葉草出現銹斑,其他植物葉片正常生長。(3)由D組和A、B組相比,可知除銹菌外野艾蒿降低了三裂葉豚草生物量。故答案為:野艾蒿;D組的三裂葉豚草生物量明顯低于對照組。(4)由題意可知,預防三裂葉豚草入侵的方法是種植野艾蒿;已經被三裂葉豚草入侵了,進行噴灑銹菌及時治理。故答案為:種植野艾蒿;噴灑銹菌。【分析】1、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曲線:“J1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S型曲線:是受限制的指數增長函數,描

53、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量增長情況,存在環境容納的最大值Ko2、群落演替的類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過程是裸巖階段一地衣階段一苔葬階段一草本植物階段一灌木階段一森林階段。(2)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過程是草本植物階段一灌木階段一森林階段。3、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后成為野生狀態,并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這些生物被叫做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物種

54、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4、探究實驗需要遵循的原則:對照原則、唯一變量原則、等量原則。21. (6分)(2021天津)為研究降水量影響草原小型嚙齒動物種群密度的機制,科研人員以田鼠幼鼠為材料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其中,野外實驗在內蒙古半干旱草原開展,將相同體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樣地中,5個月后測定相關指標,部分結果見下圖。3刪及睡田豐干早增加降水U半干旱增加降水圖1圖2(1) (1分)由圖1可知,組田鼠體重增幅更大。田鼠體重增加有利于個體存活、育齡個體增多,影響田鼠種群的,從而直接導致種群密度增加。(2) (1分)由圖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生長,其在田鼠食譜中所占比例增加,田

55、鼠食譜發生變化。(3) (1分)隨后在室內模擬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組的食譜,分別對兩組田鼠幼鼠進行飼喂,一段時間后,比較兩組田鼠體重增幅。該實驗目的為.(4) (1分)進一步研究發現,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譜變化后,田鼠腸道微生物組成也發生變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纖維素等物質合成并分泌短鏈脂肪酸(田鼠的能量來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顯著增加。田鼠與這類微生物的種間關系為。請在圖中用箭頭標示腸道微生物三類生物之間的能量流動方向。:mrmi;小道微生物;【答案】(1)增加降水;出生率和死亡率(2)羊草(3)檢驗增加降水組田鼠體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譜變化引起【解析】【解答】(1)由圖1可知,增加降水組田鼠體重增幅

56、更大。田鼠體重增加有利于個體存活,可以降低死亡率,育齡個體增多提高出生率,故影響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從而直接導致種群密度增加。故答案為:增加降水;出生率和死亡率。(2)由圖2可知,增加降水組有利于羊草的生長。故答案為:羊草。(3)室內模擬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組的食譜進行實驗,可以排除室外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目的是檢驗增加降水組田鼠體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譜變化引起。故答案為:檢驗增加降水組田鼠體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譜變化引起。(4)由題意可知,田鼠食用植物,腸道微生物分泌纖維素物質為田鼠提供短鏈脂肪酸,二者的關系【分析】1、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死亡)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