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云寺_第1頁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云寺_第2頁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云寺_第3頁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云寺_第4頁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云寺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天下山水之覲在蜀,蜀之月券曰嘉州,州之月券曰凌雪寺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云寺編者按:2010年11月,千年名剎凌云寺二期維修工程將全面完工。同月21日(農歷十月十六),還將隆重舉行“樂山凌云寺重光暨照觀法師榮膺凌云寺方丈、烏尤寺晉院法會”及慶典。天下多名寺,還看此寺奇-千年名剎凌云寺紀略千年名剎凌云寺,位于樂山岷江東岸,古楠環翠,寺宇軒昂,俯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雄踞凌云山就日峰、丹霞峰、望云峰、祝融峰、兌悅峰、棲鸞峰、集鳳峰、靈寶峰、擁翠峰九峰,與峨眉山遙遙相對,蔚為西南第一。寺旁是天下聞名的樂山大佛,寺外氣勢浩蕩滾滾而來的三江水匯流凌云山麓,從大佛足下向南迤遮而去。凌

2、云寺是大自然奇景和人類杰作的奇妙和諧組合。天造妙景,彰大自然之奇美;千年古寺,顯佛文化之深邃。因寺前三江交匯的臨江峭壁上,鑿造有世界之最的彌勒佛坐像,人們將樂山大佛作為了凌云寺的象征、標志,所以普遍稱樂山凌云寺為樂山大佛寺,大佛也就稱為凌云大佛、樂山大佛。明o萬歷三十九年(1611)嘉定州志稱“凌云寺在凌云山,一名大佛寺”。凌云寺也因高僧海通禪師首倡修建樂山大佛,更加名聲顯著。明正德三年(1508)進士、五年(1510)嘉定州同知胡績宗凌云寺詩贊凌云寺:倚江山突兀,夾澗草蕨蕤。客擊云中磬,僧磨石上詩。泉聲流竹細,塔影照山遲。天下多名寺,還看此寺奇。寺早于佛凌云寺建于初唐高祖李淵武德年間(618

3、626),距今近1400年,早于樂山大佛的建造,是中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凌云寺名取意高入云霄,山河升騰,意氣昂揚,佛法宏遠,佛圣之地。唐開元初,開鑿大佛前,寺宇又有擴建,有“歷朝敕九頂山凌云大佛等額”。唐宋以來就是著名的佛國名剎、朝拜靈域。凌云寺殿宇布局獨特,寺宇輝煌,有歷史悠久的佛教文物,摩崖詩文,石刻佛龕。亭塔樓閣依山傍水而造,錯落巧構,各具風姿。寺周名花異草,古木參天;巖畔仙禽語,林端花露香。晨鐘暮豉,梵音縹緲,滌濾心清,體絕塵俗。開元元年(713),凌云寺方丈海通禪師發宏愿在寺旁開山劈石建造大彌勒石像。開元十八年(730),大佛“全身未畢,禪師去世。”海通去世時,阻塞三江急流的山崖已全

4、部打通,大佛的頭部和胸肩這段設計精妙、費時費工的工程已完成。“開元初,有沙門海通者,哀此習險,厥惟天難?克其能仁,回彼造物。以此山淙流激湍,峭壁萬仞,謂石可改而下,江或積而平。若廣開慈容,增廓輪相,善因可作,眾力可集。由是崇未來因,作彌勒像,俾前劫后劫,修之無窮”(唐o韋皋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有黔僧因山鑿像,綱殿十層,其徒日眾,盤礴至今"(明o彭汝實嘉定州創建九峰書院記)“在昔凌云寺處水勢湍急,行舟每致撞破,為害甚大。唐初,海通禪師見而愍之,欲為救護,遂于山上整一當來下生彌勒尊像,高三十六丈,所坐蓮華不在數內。由師愿力感佛慈加,水改其道,靠山之處,涌一沙洲而居人焉。師意以彌勒

5、為當來世尊,慈無能勝,造此大像,不徒仗佛慈力,救護行舟,深冀見聞之人,納于八識田中,為現生發心修行,往生西方,將來回入娑婆,輔弼龍華,一大因緣。終師之世,尚未圓功,至德宗貞元間始成。”“此吾國第一大佛也。然佛真法身充滿法界。至于應化所現,則渺無一定"(民國o釋印光四川樂山縣大佛凌云寺創建藏經樓功德碑記)。開元二十八年(740),劍南道節度使章仇兼瓊、貞元初年(785),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繼續修建樂山大佛,于唐貞元十九年(803)峻工,前后歷時90年。唐建中元年(780),德宗頒修葺寺觀詔,要求各州府培修振興寺廟。凌云寺隨即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唐會昌五年(845)七月,武宗李炎下滅佛令。

6、“佛教除長安、洛陽各四寺,地方諸州各一寺外,悉毀壞之”(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嘉州、眉州、陵州等奉詔毀佛寺,凌云山上八寺俱毀。凌云寺因當時屬“上州”的嘉州最具規模“中心大寺”,且“工作精妙”,得以保存,并在佛教寺院改名現象較普遍的唐宣宗時,一度改名報恩寺。南宋祝穆所撰方輿勝覽云:“九頂山,在城左,有九峰會昌以前峰各有寺,今唯存報恩一寺。”明萬歷進士、四川按察使曹學詮蜀中名勝記指由:報恩寺即凌云寺。唐宣宗元年(847),廢除滅佛令:“其靈山勝境,天下州府,應會昔五年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復能修創,一住住持,所司不得禁止”(舊唐書),使佛教“法難”之后得以迅速恢復。唐僖宗年間(873888),凌云寺

7、僧眾在凌云九峰的靈寶峰頂建凌云塔,后稱靈寶塔,封藏高僧舍利,供奉法物珍寶。第三層塔門洞頂上有唐昭宗光化(898-900)年間渭南賀雨誠墨字。“書院西為浮圖,唐時建,十三級,石磴可登”(明o范醇敬凌云寺志略)。州之勝日凌云寺五代、兩宋300多年間,凌云寺保護完好,香火旺盛。北宋末,于凌云寺南棲鸞峰清音亭故址,始建蜀中名樓東坡樓,初名載酒樓,取蘇軾“載酒時作凌云游”詩意。南宋時曾一度改為橫山堂,后邵博復名清音亭。南宋紹興八年(1138)同進士,曾任果州(今四川南充)知州,后居四川嘉定犍為而卒的邵博游訪凌云寺,請教照禪法師,了解凌云山清音亭歷史,寫下著名的清音亭記:“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日嘉州,

8、州之勝日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勝也。嘉祐中,東坡先生字其亭日清音,則又南山之勝也”宋末,元兵至蜀,戰亂迭起,禍及嘉定。宋軍率嘉州百姓、僧眾,與元軍作戰長達32年。凌云山“九頂”外圍軍事城是主戰場之一,凌云寺建筑、文物古跡毀壞嚴重。元時,凌云寺毀于兵燹,明初重建。“元時寺廢,國初重建。寺麓有唐放生碑。循石磴而上,有雨花臺,有兜率宮,彌勒石像甚古。山門曲轉,為殿三層,兩疣列羅漢十八海內梵宇所僅有也”(明。萬歷嘉定州志。寺觀)。明永樂十四年(1416)春,僧正海覺及凌云寺住持心果大和尚化募鑄造“佛日增輝”大鐘一座。鐘高2米,重約兩千多斤,質料為鐵合金,兩瑞獸躍然鐘頂復為鐘鈕,鐘上蓮花、祥云圖案鑄造精美

9、,音色純正,聲徹九重,響遏行云。鐘面鑄文至今清晰可辨。根據鑄文判斷,凌云寺在明代永樂年間稱“大佛禪寺”。此鐘至今完好,存于寺內,有重要的文物史料價值。明成化十五年(1479),凌云寺僧正常真募資對凌云寺加以擴建。明弘治七年(1494)端午,歷時十五年的凌云寺擴建裝飾完工,蔚為西南大寺。常真及僧正明福等立石碑重新凌云寺記。此碑現存凌云寺藏經樓旁桂園。明嘉靖十年(1531)秋,“御史大梁熊子爵奉命諭蜀,所至以興學育才為務”,撥公銀五百兩,由嘉定知州鄭鼎在凌云山創建九華書院,嘉靖十二年(1533)建成。院址在今凌云寺擁翠峰。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嘉定知州袁子讓編撰峨眉、凌云二山志,作序贊嘆:“

10、云之勝,如入金谷,諸華爭麗。登峨望峨,乾坤一目,云物百由,于天下無不有;人云玩云,芙蓉九削,錦煉三文,于天下為希有。一擅至大,一窮絕奇,其賦形供眺,各樹一幟,其為域中佳山水則一也。得天下于蜀,得蜀于嘉,得嘉于峨眉、凌云。登峨眉、凌云,乃知天下有如此流峙也。噫!夸父之技,巨靈之工,一至是耶!二山據天下之勝,二山乃貴;嘉州并得二山,嘉州乃愈貴“明末袁韜、武大定作亂,(嘉州凌云)寺為灰燼。y#o王士楨蜀道驛程記)。“凌云之勝,古今人人能言袁韜起營,并毀此寺及僧舍百余。千年古寺,一旦成瓦爍之場”(清。康熙嘉定州志。卷之二)。清康熙六年(1667),四川按察史李腫霄由資,由凌云寺方丈重建凌云寺,維修大佛,修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