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胚胎學》復習資料_第1頁
《組織胚胎學》復習資料_第2頁
《組織胚胎學》復習資料_第3頁
《組織胚胎學》復習資料_第4頁
《組織胚胎學》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組織學緒論一、組織學基本概念人體的組成:細胞+細胞間質=組織一一器官一一系統(掌握)基本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組織學定義:研究正常人體微細結構和相關功能的學科組織學研究技術:1 .光鏡技術:組織標本制備方法:切片,涂片,撕片,磨片等切片制作過程:取材一一固定一一包埋一一切片一一染色(掌握)HE染色:用蘇木精和伊紅染色的方法嗜堿能與蘇木精結合的特性,呈藍色一儲酸能與伊紅結合的特性,呈紅色2 .電子顯微鏡技第:3 .組織化學技術第二章上皮組織一、上皮組織的一般特征、分布、分類與功能:(掌握)1.一般特征位于界面上細胞多,細胞間質少細胞有極性,分為游離面和基底面無血管,有豐富的

2、神經末梢,故感覺靈敏。2 .分類:根據功能和分布分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分泌部腺上皮導管部3 .功能:為保護、吸收、分泌和排泄等。二、被覆上皮(掌握)1.單層上皮:由一層細胞組成,細胞基底面均附著于基膜,根據細胞形態可分為:扁平,立方,柱狀,假復層上皮(1)單層扁平上皮:內皮、間皮內皮:襯貼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動。間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蓽p少器官之間的摩擦。(2)單層立方上皮分布:腎小管、甲狀腺濾泡等功能:吸收、分泌等(3)單層柱狀上皮特點:有時可見杯狀細胞分布:胃、腸、子宮等功能:保護、吸收、分泌等(4)假復層上皮(柱狀

3、細胞+梭形細胞+椎體形細胞)特點:柱狀細胞常夾有杯狀細胞,柱狀細胞游離面有纖毛分布:呼吸管道功能:保護、分泌、排出塵粒2復層上皮:有多層細胞組成,只有最深層細胞基底面附著于基膜,根據細胞形態可分為:復層扁平上皮,復層變移上皮。(1)復層扁平上皮分類與分布:角化:皮膚表皮未角化:食管、口腔、肛門和陰道功能:機械性保護作用(2)復層變移上皮分布:泌尿道(腎盞、腎盂、輸尿管、膀胱)功能:保護、有利于器官活動三、上皮組織的特殊結構(一)游離面:1. 細胞衣:又稱糖衣(名解)部位:上皮細胞游離面結構: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酯外伸的糖鏈部分,為一層薄柔狀結構。功能:粘著、保護、支持、物質交換、識別。2. 微

4、絨毛(掌握)結構:細胞膜和細胞質形成的指狀突起,內含縱行的微絲。功能:擴大表面積,利于細胞的吸收。3. 纖毛(掌握)結構:細胞膜和細胞質形成的指狀突起,內含9+2的微管。功能:防御、運動。比較微絨毛和纖毛的形態結構與功能微絨毛:由上皮細胞游離面的細胞膜和細胞質共同向外伸出的細小指狀突起,其內含許多縱行微絲,光鏡下為所見的紋狀緣或刷狀緣。功能擴大細胞表面積,有利于細胞的吸收。纖毛:由上皮細胞游離面的細胞膜和細胞質共同向外伸出且能擺動的細長突起,內含9+2的微管。纖毛比微絨毛粗而長光鏡下可見。功能是能快速擺動,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顆粒物等排除。(二)側面:(123為基本連接)1. .緊密連接

5、:(名解)部位:位于相鄰細胞間隙的頂部。結構:為相鄰細胞膜上脊狀的蛋白彼此緊貼形成。功能:封閉,連接。2. 中間連接(名解)部位:緊密連接下方。結構:呈帶狀,細胞間隙內有絲狀物連接兩側的細胞膜。功能:連接,維持細胞形狀,傳遞細胞收縮力。3. 橋粒部位:中間連接深部。(名解)結構:斑塊狀,細胞間隙有絲狀物,胞膜的胞質面有致密的附著板,張力絲伸入并反折。功能:最牢固的細胞連接4. 縫隙連接(掌握)(名解)結構:呈斑狀,細胞膜上6個亞單位圍成小管,相鄰細胞膜上的小管彼此連接,互相通連。在鈣離子作用下管道可開發或閉合。功能:物質交換;信息傳遞。(三)基底面1. 基膜(掌握)(名解)部位:介于上皮細胞的

6、基底面和與結締組織之間的一層薄膜。化學成分:"膠原蛋白、層粘連蛋白、硫酸乙酰肝素和纖連蛋白。PAS結構:分為基板和網板?;逵山z狀物和細顆粒狀物組成,由上皮細胞產生。網板由網狀纖維和基質組成。功能:支持,連接及半透膜性質。2. 質膜內褶:細胞基底面的細胞膜折入胞質內形成。3. 半橋粒四、腺上皮腺上皮:由腺細胞組成,主要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外分泌腺:由分泌部(腺泡)和導管組成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分泌物滲入血液,如甲狀腺、腎上腺總結:上皮組織具有共同的結構特點。上皮組織可分成被覆上皮和腺上皮兩類,被覆上皮又可分成單層、復層和假復層。單層上皮有單扁、單立和單柱上皮,復層有復扁和變移上皮。上皮

7、細胞的表面可形成細胞衣、微絨毛和纖毛;側面形成四種細胞連接;基底面形成基膜。第三章結締組織第一節固有結締組織1、 結締組織的一般特征、起源、功能與分類(掌握)1. 一般特征:位于組織之間。細胞少,細胞間質多。無極性,散在分布,分布廣泛。血管豐富。2. 起源:胚胎時期的間充質。3. 功能:連接、支持、營養、運輸、保護、防御等。4. 分類:固有結締組織(疏松結締組織,致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網狀組織)軟骨和骨及血液。2、 疏松結締組織(掌握)組成:細胞+細胞間質1. 細胞(掌握)(名解)( 1)成纖維細胞:形態:光鏡:細胞大、多尖銳突起;核大,染色淡,核仁清楚;胞質弱嗜堿性電鏡:豐富的粗面內質網、

8、游離核糖體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功能:合成三種纖維和基質蛋白。( 2)巨噬細胞形態:光鏡:有圓鈍突起;核呈卵圓形或腎形,染色深;胞質嗜酸性。電鏡:表面有許多微褶皺,胞質內含大量溶酶體、吞噬體。來源: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功能:趨化運動;吞噬功能;分泌功能;參與免疫應答( 3)漿細胞形態:光鏡:胞體圓形或卵圓形;核小而圓,偏位,染色質呈車輪狀;胞質嗜堿性。電鏡:粗面內質網和高爾基復合體豐富。功能:合成與分泌抗體,參與體液免疫。( 4)肥大細胞:分布于小血管周圍。形態:光鏡:細胞圓形,核小,胞質內含嗜堿性顆粒,顆粒有異染性。電鏡:胞質內含膜被顆粒。功能:顆粒內含組織胺、肝素、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和慢反應

9、物質,釋放后引起過敏反應。細胞間質:纖維+基質2. 纖維: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狀纖維(掌握)( 1)膠原纖維:組成:膠原蛋白膠原原纖維膠原纖維特點:粗細不等,嗜酸性。功能:抗拉力強。2)彈性纖維:組成:彈性蛋白彈性纖維特點:纖維較細,淺紅色。功能:彈性回縮。( 3)網狀纖維(嗜銀纖維)組成:膠原蛋白網狀纖維特點:很細,交織成網。功能:支架作用。3. 基質(掌握)組成:蛋白多糖+糖蛋白+組織液( 1)蛋白多糖(名解)分子篩:部位:基質中結構:蛋白質+多糖功能:屏障作用( 2)糖蛋白( 3)組織液:毛細血管動脈端基質毛細血管靜脈端、毛細淋巴管(三)致密結締組織(四)脂肪組織(五)網狀組織第二節軟

10、骨骨(一)軟骨根據纖維的類型,軟骨可分成三類:透明軟骨膠原原纖維纖維軟骨膠原纖維彈性軟骨彈性纖維(名解)軟骨細胞:部位:位于軟骨陷窩中光鏡:不同部位大小形態不一,邊緣細胞小呈橢圓形,中央細胞變大呈圓形。核圓著色淺,核仁清楚;胞質嗜堿性。電鏡:豐富的內質網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功能:合成纖維和基質。(名解)同源細胞群:在軟骨組織的中部,由同一個細胞分裂而來的一群軟骨細胞。每群含有28個軟骨細胞,位于軟骨囊內。(二)骨1. 骨組織( 1)骨質骨板:膠原纖維+粘蛋白+鈣鹽( 2)細胞骨原細胞:位于骨內膜,屬于干細胞成骨細胞:位于骨組織生長面,具蛋白分泌細胞特征。骨細胞:位于骨陷窩內,多突起,突起位于

11、骨小管內,相鄰細胞的突起間有縫隙連接。破骨細胞:部位:骨組織吸收處形態:由多個單核細胞融合而成,多核,胞質嗜酸性,胞質內含大量的溶酶體;骨組織面有皺褶緣。功能:破骨作用2. 長骨的結構(1)松質骨:位于長骨末端、扁骨、不規則骨內部。骨小梁:由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細胞組成(2)密質骨:主要位于長骨骨干。結構:環骨板+骨單位+間骨板(名解)哈佛式系統:又稱骨單位,主要分布于長骨的骨密質中,位于內、外環骨板之間,是骨密質主要的支持性結構。是由中央管和數十層骨單位骨板所構成的圓筒狀結構。中軸為中央管,內含穿行的血管和神經等,其周圍有420層呈同心圓環繞排列的骨單位的骨板。血液和血細胞一、血液組成:血細胞

12、+血漿血細胞45%血漿55%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黃色的液體(掌握)血細胞的分類和記住正常值:紅細胞:男400-500萬仙;女350-450萬仙白細胞:4000-10000個/ul有粒白細胞:中性粒細胞50-70%嗜酸性粒細胞0.5-3%嗜堿性粒細胞0-1%無粒白細胞:淋巴細胞20-30%單核細胞3-8%血小板10-40萬/ul1、紅細胞(掌握)形態:光鏡:直徑6.5-8um;雙凹圓盤狀電鏡:無細胞核和細胞器;胞質內充滿血紅蛋白功能: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血紅蛋白正常值:男12-15g/100ml;女10.5-13.5g/100ml網織紅細胞(掌握)(名解)形態:煌焦油染色時,胞質內有藍色細網狀

13、或顆粒狀結構,為尚未消失的核糖體。正常值:成人0.5-1%;新生兒3-6%意義:為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2 、白細胞(掌握)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結構:直徑10-12um;核分葉(2-5葉);胞質內含嗜天青顆粒和特殊顆粒吞噬素和溶菌酶)功能:吞噬功能,濃細胞白細胞一一嗜酸性粒細胞結構:直徑10-15um;核常分2葉;胞質內充滿粗大、均勻的嗜酸性顆粒(內含酸性磷酸酶、過氧化物酶、組胺酶等。功能:殺滅寄生蟲;減輕過敏反應。白細胞一一單核細胞結構:直徑12-18um;核呈卵圓形、腎形或馬蹄形,著色淡;胞質多,灰蘭色,含嗜天青顆粒。功能:吞噬功能;轉化為巨噬細胞。白細胞一一淋巴細胞結構:主

14、要為小淋巴細胞,直徑6-8um;核圓形,染色深,呈塊狀;胞質少,天蘭色。功能:免疫反應3 、血小板(熟悉)(名解)結構:呈雙凸圓盤狀,直徑24微米,無細胞核。細胞中央為顆粒區,周邊染為透明區。電鏡下,中央區顆粒分特殊顆粒與致密顆粒,胞質內可見開放小管系統和致密小管系統。血小板是巨核細胞質脫落的小片,有凝血,止血作用。4 、血細胞發生造血器官:紅骨髓:造血組織+血竇造血組織:網狀組織為支架,網眼內有不同發育階段的造血細胞。造血干細胞第四章肌組織組成:肌細胞+細胞間質(C.T.,血管,神經)命名:肌纖維(musclefiber)=肌細胞(musclecell)肌膜(sarcolemma)=i田胞膜

15、(cellmembrane)肌漿(sarcoplasm)=細胞質(cellplasm)肌質網(sarcoplasmicreticulum)=滑面內質網分類:骨骼肌隨意肌平滑肌>不隨意肌一、骨骼?。╯keletalmuscle)(掌握)結構:1?光鏡:長圓柱形;多核,位于肌膜下;胞質嗜酸性,有橫紋。橫紋:暗帶(darkband):中間有H帶,中央有M線明帶(lightband):中央有Z線(名解)肌節(sarcomere):相鄰兩條Z線之間的肌原纖維,是肌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單位,是肌纖維收縮和舒張的基礎結構。每個肌節由1/2明帶+暗帶+1/2明帶,2. 電鏡:橫小管、肌質網、肌原纖維(1)肌

16、膜(2)肌原纖維(myofibril):粗肌絲+細肌絲肌絲的蛋白組成:粗肌絲(thickfilament)肌球蛋白細肌絲(thinfilament)肌動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 3) 橫小管(transversetubule,T小管):組成:肌膜向肌漿內凹陷形成管狀結構,其走向與肌纖維垂直,故稱為T位置:人與哺乳動物的橫小管位于A帶和I帶交界處,分支吻合并環繞每一條肌原纖維。功能:傳遞電興奮(將肌膜興奮迅速傳遞到每個肌節)。(名解)( 4) 肌質網(sarcoplasmicreticulum):高度發達,形成縱小管(L小管),末端膨大形成終池(terminalcisterna),由于儲存和

17、釋放Ca+。(名解)三聯體:哺乳動物的三聯體分布在骨骼肌的明帶和暗帶交界處,由橫小管及兩側的終池組成。橫小管將興奮從肌膜傳至肌漿網膜,使肌漿網膜上鈣通道開放,大量鈣離子涌入肌漿,引起肌纖維收縮。二、心肌(cardiacmuscle)(掌握)1?光鏡:分支短桿狀,有閏盤;核1-2個,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胞質嗜性,有橫紋。2?電鏡:與骨骼肌相比,有以下特點:(1)肌原纖維少,常常僅形成肌絲束(2)橫小管粗,位于Z線水平( 3) 縱小管不發達,終池小,常形成二聯體( 4) 有閏盤(intercalateddisc):是心肌細胞的連接結構。橫向部分位于縮、舒張同步。(名解)三、平滑?。╯moothm

18、uscle)光鏡結構:細胞梭形;單核,位于細胞中央;胞質嗜酸性。比較骨骼肌纖維和心肌纖維光鏡、電鏡下結構異同點。骨骼?。篖M細胞呈長柱形,多核,核扁橢圓形,位于細胞周邊肌膜下,肌漿中有許多與肌纖維長軸平行的肌原纖維,胞質嗜酸性,有橫紋。EM肌原纖維由大量粗肌絲和細肌絲排列而成,肌膜向肌漿內凹陷形成橫小管,肌漿網發達,橫小管及兩側的終池組成共同構成三聯體。心?。篖M心肌纖維呈分支短桿狀,連接處有閏盤;核1-2個,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胞質豐富;胞質嗜性,有橫紋但不如骨骼肌明顯。EM肌原纖維少,常常僅形成肌絲束;橫小管粗,位于Z線水平;縱小管不發達,終池小,常形成二聯體;有閏盤,位于Z線水平,橫向

19、部分有中間連接和橋粒,起連接作用;縱向部分有縫隙連接。第五章神經組織神經組織:神經細胞 ( nerve cell )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neuroglial cell )灰質 ( 白質):神經元胞體和突起白質:神經纖維 神經膠質周圍神經系統神經,神經節神經元( neuron )+ 突起(掌握)1. 胞體: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細胞膜:可接受、產生和傳遞神經沖動。細胞核:核大,染色淡,核仁清楚。細胞質:尼氏體:分布:核周細胞質及樹突內形態: LM : 顆粒狀或斑塊狀的 嗜堿性物質EM :許多規則平行排列的 粗面內質網和 散在于其間的游離核糖體功能:合成結構蛋白和分泌蛋白尼氏體可作為

20、神經元功能狀態的標志。(名解)神經原纖維(neurofibril):神經絲組成,為細胞骨架。2. 突起=樹突+軸突1. 1)樹突(dendrite)結構:粗,多,有分支,表面有樹突棘,有尼氏體。功能:接受刺激,傳導沖動。2. 2)軸突結構:細、一根、光滑、無尼氏體、軸丘、軸突終末功能:傳導沖動,運輸軸突內的物質(二)突觸(synapse)(掌握)(名解)突觸: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靶細胞之間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接結構,可以傳遞信息,進行細胞與細胞間的聯系。突觸按結構和功能可分為化學突觸和電突觸。電鏡下突觸結構可分為三部分:突觸前成分(包括突觸前膜、突觸小泡和線粒體)突觸后成分(突觸后膜

21、、神經遞質受體和離子通道)(名解)3. 化學突觸(chemicalsynapse)(1)突觸前成分:突觸前膜+突觸小泡功能:釋放神經遞質。(2)突觸間隙(3)突觸后成分:突觸后膜、神經遞質受體和離子通道功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4. 電突觸(electricalsynapse)縫隙連接二、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lcell)(熟悉)(一)中樞神經膠質細胞1?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纖維形膠質細胞):形態:突起細長,分支多,末端附于毛細血管,形成血管足。功能:支持;營養;形成血-腦屏障。血-腦屏障(bloodbrainbarrier):內皮細胞,基膜,血管足2?少突膠質細

22、胞(oligodendrocyte)形態:胞體橢圓形,突起細而少。功能:形成中樞神經系統髓鞘。3. 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形態:胞體橢圓,突起細長有分支,表面有棘突。功能:吞噬,屬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二)周圍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神經膜細胞(Schwanncell):形成周圍神經系統的髓鞘,誘導再生。衛星細胞三、神經纖維(nervefiber)組成:軸突+膠質細胞1. 有髓神經纖維(myelinatednervefiber):(掌握)組成:軸突+髓鞘+神經膜特點:相鄰的神經膜細胞間形成神經纖維節(Ranviernode,郎飛結)(名解)郎飛結:髓鞘由神經膜細胞的細胞膜反復包卷軸突并相互

23、融合而成。包卷時神經膜細胞的胞質被擠至細胞的邊緣,在相鄰兩個神經膜細胞的連接處由于未形成髓鞘,在切片中呈現一縮窄部,稱郎飛結2. 無髓神經纖維(unmyelinatednervefiber)組成:軸突外無髓鞘,僅有神經膜細胞包裹特點:傳導沖動慢而不準確三、神經末梢(nerveending(熟悉)1. 感覺神經末梢(sensorynerveending)(1)游離神經末梢(freenerveending):感受痛、冷、熱覺。(2)有被囊神經末梢:觸覺小體(tactilecorpuscle):感受觸覺環層小體(lamellarcorpuscle):感受壓覺和振動覺肌梭(musclespindle)

24、:感受肌纖維的收縮變化2. 運動神經末梢(motornerveending):運動終板第六章循環系統組成:心血管系統 + 淋巴管系統淋巴系管統:毛細淋巴管,淋巴管,胸導管和右淋巴管(單心血管系統組成(體循環)心臟靜脈動脈毛細血管功能:物質運輸;物質交換。一、毛細血管(掌握)1. 基本結構:( 1)內皮細胞:單層扁平細胞,細胞膜帶負電( 2)基膜( 3)周細胞:被基膜包裹,起支持和修復功能2. 分類:( 1)連續毛細血管:特點:內皮細胞完整無孔;胞質內有吞飲小泡;細胞間有緊密連接;基膜完整。分布:肺、肌肉組織、結締組織、中樞神經系統、外分泌腺等。( 2)有孔毛細血管特點:內皮細胞有孔,有或無隔膜

25、;細胞間隙有細胞連接;基膜完整。分布:腎、胃腸黏膜、內分泌腺。( 3)血竇特點:腔大、囊薄、形狀不規則;內皮細胞間有孔;細胞間隙大;無隔膜;基膜連續或不完整或缺。分布:肝、脾、骨髓等。3. 毛細血管物質交換的結構基礎: 內皮薄,有利于氣體的直接擴散 吞飲小泡 內皮孔 內皮細胞間隙二、動脈: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掌握)1. 中動脈:(1)內膜:內皮:單層扁平上皮內皮下層:L.C.T.內彈性膜:(2)中膜:10-40層平滑肌(3)外膜:L.C.T.彈性膜2. 大動脈:內皮下層厚,內彈性膜不明顯,中膜以彈性膜為主,故又稱彈性動脈。3?小動脈:直徑0.3-1mm,中膜為4-10層平滑肌。4?

26、散動脈:直徑V300um,內皮外僅1-2層平滑肌。3、 靜脈特點:管腔大而不規則管壁薄管腔內常有紅細胞4、 心臟(1) 心臟壁結構: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掌握)1. 心內膜(1)內皮(2)內皮下層:LCT(3)內膜下層:LCT;束細胞:細胞呈桿狀,胞體大,染色淡,常有雙核。(名解)蒲肯野纖維(束細胞):部位:位于心內膜下層結構:特殊的心肌纖維,比心肌纖維大,有12個核,細胞質淡,含豐富線粒體和糖原,肌絲少。功能:傳導沖動2. 心肌層:內縱、中環、外斜三層平滑肌。3. 外膜:漿膜,內含小動脈、小靜脈、神經。(2) 心肌膜(3) 心傳導系統簡述毛細血管的一般結構有哪幾層?在電鏡下的分類。毛細血管

27、一般由內皮,基膜以及緊貼管壁的周細胞極少量結締組織組成。電鏡下可分連續毛細血管、有孔毛細血管、血竇三類。它們的結構特點如下:(1)連續毛細血管:特點:內皮細胞完整無孔;胞質內有吞飲小泡;細胞間有緊密連接;基膜完整。(2)有孔毛細血管特點:內皮細胞有孔,有或無隔膜;細胞間隙有細胞連接;基膜完整。(3)血竇特點:腔大、囊薄、形狀不規則;內皮細胞間有孔;細胞間隙大;無隔膜;基膜連續或不完整或缺。第七章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的組成:一、淋巴細胞:T細胞;B細胞;K細胞;NK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直接殺傷B細胞漿細胞分泌抗體,間接殺傷二、淋巴組織:1.彌散淋巴組織2.淋巴小結三、淋巴器官:(1)中樞淋巴器官:胸

28、腺T淋巴細胞成熟場所、骨髓B淋巴細胞成熟場所(2)周圍淋巴器官:淋巴結;脾;扁桃體1. 胸腺(熟悉)結構:皮質髓質2. 皮質:T淋巴細胞(多)+網狀細胞3. 髓質:T淋巴細胞(少)+網狀細胞+胸腺小體4. 功能:T細胞成熟場所、分泌胸腺激素血-胸腺屏障:組成:內皮細胞,基膜,網狀細胞突起功能:阻擋血液大分子及抗原物質進入胸腺皮質,維持乃環境穩定、保證胸腺細胞的正常發育。n、淋巴結(掌握)(一)組成:被膜:LCT;輸入淋巴管;小梁;門部實質:周圍深染的皮質、中央淺染的髓質(1)皮質組成:淺層皮質+副皮質區+皮質淋巴竇1. 淺層皮質:淋巴小結(B細胞):帽、明區小結區:暗區2. 副皮質區:位于皮質

29、深層和淋巴小結之間,是大片彌散淋巴組,主要由聚集而成,故又稱胸腺依賴區。還有少量的交錯突細胞、巨噬細胞、內皮靜脈。參與細胞免疫。(名解)3. 皮質淋巴竇:被膜下竇和小梁周竇(2)髓質組成:髓竇+髓索1. 髓竇:為淋巴竇,竇壁:內皮細胞;竇腔:淋巴液,巨噬細胞2. 髓索:網狀細胞,B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2) 淋巴通路:輸入淋巴管被膜下竇小梁周竇髓竇輸出淋巴管(3) 淋巴細胞再循環:淋巴結(淋巴液)血液毛細血管后微靜脈淋(4) 淋巴結功能:濾過淋巴液、免疫應答川、脾(掌握)(1) 結構:被膜(厚),小梁(粗大,內有平滑?。嵸|:白髓+紅髓+邊緣區1. 白髓:動脈周圍淋巴鞘+脾小結( 1)

30、中央動脈:小動脈( 2) 動脈周圍淋巴鞘:T淋巴細胞( 3) )脾小結:B淋巴細胞2. 紅髓:脾竇+脾索( 1) 脾竇:血竇,內皮細胞呈桿狀。( 2) 脾索:網狀細胞,B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血細胞。3. 邊緣區:皮、髓質交界處,主要含B細胞、巨噬細胞、少量紅細胞,為淋巴細胞首先接觸抗原處。(2) 血液循環通路:脾動脈小梁動脈中央動脈筆毛動脈脾索脾竇小梁靜脈脾靜脈(3) 脾的功能:濾血、免疫應答、儲血、造血IV、扁桃體結構:被膜:黏膜面:復層扁平細胞上皮,有淋巴細胞浸潤。實質:淋巴小結+彌散淋巴組織四、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定義:來源于血液單核細胞,具有吞噬功能的一系列細胞。組成:單核細胞、巨

31、噬細胞、破骨細胞、小膠質細胞、肝Kupffer細胞、塵細胞等。試述胸腺的結構與功能。胸腺表面包有結締組織被膜,與小葉間隔的結締組織相連。小葉間隔將胸腺分隔成許多不完全分隔的胸腺小葉,胸腺小葉分周圍的皮質和中央的髓質。皮質染色深主要由上皮性網狀細胞和密集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組成。髓質染色淺上皮性網狀細胞多,淋巴細胞少,髓質內還有嗜酸性的胸腺小體。功能:T細胞成熟場所、分泌胸腺激素試述脾的結構與功能。脾由實質和間質組成。間質有被膜和小梁,實質有白髓,紅髓和邊緣區。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細胞組成,分為動脈周圍淋巴鞘和脾小結兩部分。紅髓富含血細胞,可分為脾竇和脾索。邊緣區位于白髓和紅髓交界處。功能:濾血、免

32、疫應答、儲血、造血第八章消化系統消化管消化管的組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一、消化管的一般結構(掌握)管壁分四層: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外膜1. 黏膜(包括上皮、固有層、黏膜肌)(1)上皮:消化管兩端為復層扁平上皮,其余均為單層柱狀上皮,起保護、分泌和吸收作用。(2)固有層:為細密的結締組織,內含淋巴組織、小消化腺、平滑肌等。腺體分泌消化液。(3)黏膜?。阂话銥楸觾拳h、外縱行走的平滑肌,其收縮可調節黏膜活動,有利于吸收。2. 黏膜下層:為疏松結締組織,富有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組織,使黏膜連于肌層。3. 肌層:除消化管兩端有骨骼肌外,一般為內環、外縱行走的平滑肌,其收縮以利于推進進食糜。

33、4. 外膜:除食管等為纖維膜外,大部分為漿膜,即表面覆蓋有間皮。食管(熟悉)1. 黏膜( 1)上皮:未角化復扁( 2)固有層:細密結締組織3)黏膜?。嚎v行平滑肌束2. 黏膜下層:LCT,食管腺3. 肌層:上1/3骨骼肌,中1/3骨骼肌+平滑肌,下1/3平滑肌4. 外膜:纖維膜二、胃(掌握)胃壁四層結構:粘膜;粘膜下層;肌層;外膜1. 黏膜:表面形成胃小凹上皮:單層柱狀細胞,相鄰細胞近游離面形成緊密連接。柱狀細胞分泌黏液,起保護作用。2. 固有層:含胃腺胃底腺:有五種細胞組成(壁細胞、主細胞、頸粘液細胞、未分化細胞和內分泌細胞)(1)壁細胞(又稱泌酸細胞)(名解)部位:頸部和體部。結構:光鏡:細

34、胞大,胞質紅,可有雙核。電鏡:線粒體豐富;微管泡系統;細胞內小管。功能:合成HCl殺菌,激活胃蛋白酶,促進胰液分泌分泌內因子幫助維生素B12吸收當胃炎等疾病,由于內因子缺乏,維生素B12吸收障礙,可出現惡性貧血。(2)主細胞:(又稱胃酶細胞)(名解)部位:胃腺底部形態:光鏡:柱狀,胞質嗜堿性電鏡:RER和核糖體豐富,有膜被顆粒。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3. 黏膜?。浩交∪?、小腸(掌握)小腸壁四層結構:皺襞:黏膜和黏膜下層向腸腔面形成的突起絨毛:上皮和固有層向腸腔面形成的突起微絨毛:細胞膜和細胞質向腸腔面形成的突起(一)黏膜1. 上皮:單層柱狀細胞(吸收細胞)+杯狀細胞單層柱狀細胞:表面有大量的微

35、絨毛、細胞膜表面含雙糖酶、氨基肽酶等杯狀細胞:分泌黏液,起保護作用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淀粉酶雙糖酶受體淀粉>雙糖>單糖>柱狀細胞內血液蛋白水解酶氨基肽酶受體蛋白質多肽氨基酸柱狀細胞內血液脂肪酶脂肪)單酸甘油脂+甘油+脂肪酸)脂肪(柱狀細胞內)中央乳靡管)血液2. 固有層:LCT(細密結締組織),中央乳糜管,小腸腺(柱狀細胞,杯狀細胞,內分泌細胞未分化細胞,潘氏細胞)(名解)中央乳糜管:在小腸絨毛中軸內有12條縱行的毛細淋巴管,稱中央乳糜管。該管壁通透性較大,可運送上皮皮吸收的脂肪物質。:為小腸細胞的一種,主要位于小腸腺的底部,為錐體形細胞,胞質內含嗜酸性顆粒,能分泌溶菌酶,有

36、殺菌作用。3. 黏膜肌:內環外縱(2) 黏膜下層:L.C.T.;含小A.小V(3) 肌層:內環、外縱平滑?。?) 外膜:主要為漿膜大腸(熟悉)結構特點:杯狀細胞特別多腸腺長而直外縱肌形成三條結腸帶闌尾(熟悉)特點:腸腺短而少;淋巴組織多,黏膜肌不完整胃腸道內分泌細胞1. 閉合型2. 開放型試述胃底腺細胞的組成,各有什么功能?胃底腺由壁細胞、主細胞、頸粘液細胞、未分化細胞和內分泌細胞組成。壁細胞體積大,呈圓形或椎體形,胞質嗜好酸性,分泌HCl和內因子。主細胞呈柱狀,胞質嗜堿性,具有典型的蛋白質分泌細胞的特點,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經鹽酸作用后轉變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頸粘液細胞位于胃底腺頸部,呈柱

37、狀,胞質中充滿黏原顆粒,分泌黏多糖。內分泌細胞可分泌多種激素。消化腺消化腺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1.小消化腺:不是獨立的臟器,位于消化管各段的管壁中,如食管腺、胃腺、腸腺等。2. 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獨立形成器官,并有導管開口于消化管腔,如唾液腺、胰腺、和肝臟。一、唾液腺大唾液腺的一般結構:腺泡+導管1. 腺泡可分三類:漿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1)漿液性腺泡:(腮腺、下頜下腺)形態:核圓形,偏于基底部,核下胞質嗜堿性,核上嗜酸性。電鏡下具有蛋白質合成細胞特點。功能:分泌漿液,內含酶。(2)黏液性腺泡:(舌下腺)形態:核扁,位于細胞底部,胞質染色淡,呈空泡狀。電鏡下胞質內含粘原顆

38、粒。功能:分泌黏液。(2)混合性腺泡:由上述兩類腺泡共同組成2. 導管:閏管、紋狀管、小葉間導管和總導管二、胰腺(實質型臟器)(掌握)組成:外分泌部+內分泌部(一)外分泌部:漿液性腺泡+導管結構特點(1)純漿液性腺;(2)腺泡中央有泡心細胞;(3)閏管長;(4)無分泌管功能:分泌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二)內分泌部: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細胞:分泌胰島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名解)胰島:為胰腺的內分泌部,是散在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間的細胞團。人胰島主要由A,B,D三種類型細胞組成,分別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島素和生長抑制素。三、肝(掌握肝小葉、肝細胞、肝血竇、竇周隙的結構)組成:肝小葉+

39、門管區(一)肝小葉組成:中央靜脈+肝細胞(肝板)+膽小管+肝血竇+竇周隙1. 中央靜脈2. .肝細胞:(掌握)(名解)形態:光鏡:細胞多面體形;胞質嗜酸性;核大,染色淡,可有雙核。電鏡:各種細胞器發達。功能:線粒體:豐富,2000個/細胞。為肝細胞代謝活動供能。粗面內質網:很發達,分布于核周。合成各種血漿蛋白,如血清蛋白、纖維蛋白原?;鎯荣|網:多,廣泛分布于胞質內,膜上有許多種酶系分布。合成膽汁;脂肪代謝;糖原代謝;膽紅素代謝;激素滅活;解毒。高爾基復合體:很發達,50個/細胞,主要分布于膽小管周圍和核附近。蛋白加工;膽汁分泌。溶酶體:較多,多位于膽小管及高爾基復合體附近。細胞器更新;膽紅素

40、代謝;貯鐵。微體: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有解毒作用。內含物:糖原,脂滴和色素等。3. 膽小管(熟悉)(名解)部位:相鄰肝細胞之間。結構:局部細胞膜向胞質內凹陷形成,邊緣形成連接復合體,肝細胞形成微絨毛,伸入膽小管內。功能:膽汁通路。4. 肝血竇:腔大,不規則(掌握)(名解)( 1)內皮細胞:內皮細胞有孔,無隔膜,無基膜,細胞間隙大,所以肝血竇通透性較大,有利于肝細胞與血液間的物質交換。( 2)肝巨噬細胞:又稱枯否細胞,位于肝血竇內,大而多突起,有防御功能。4. 竇周隙(Diss隙):(掌握)(名解)部位:位于肝細胞和內皮細胞之間的狹窄間隙內容物:血漿(為肝細胞和血液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41、貯脂細胞:部位:竇周隙內;形態:形態不規則,胞質內含脂滴功能:貯存VitA;合成纖維;可轉化為成纖維細胞。(二)門管區(熟悉)1. 小葉間動脈:管壁厚,有幾層平滑肌2. 小葉間靜脈:管壁薄,腔大3. 小葉間膽管:較細,單層立方或柱狀細胞圍成(三)肝的血液循環(熟悉)肝動脈小葉間動脈肝血竇中央靜脈小葉下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小葉間靜脈(周邊中央)(四)肝的膽汁通路(熟悉)肝細胞分泌膽小管閏管小葉間膽管左、右肝管肝總管試述肝小葉的結構;肝小葉是肝的基本結構單位,呈多角棱柱體。肝小葉中央有一條沿其長軸走行的中央靜脈,以中央靜脈為中心向周圍呈放射狀排列的單行肝細胞組成肝板,肝板和肝板之間為肝血竇。肝血竇內皮細胞與肝細胞之間的間隙稱竇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