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技術規范》_第1頁
《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技術規范》_第2頁
《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技術規范》_第3頁
《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技術規范》_第4頁
《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Q/LB.XXXXX-XXXXICS 91.120.40CCS M 0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XXXXXXXXX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技術規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本草案完成時間:2020年3月29日) - XX - XX發布XXXX - XX - XX實施GB/T XXXXXXXXX目次前言II1 范圍12 規范性引用文件13 術語和定義14 基本要求45 雷電監測和預警56 雷電防護措施57 防雷安全標

2、志88 防雷裝置檢測與維護9附錄A (資料性)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本11附錄B (資料性) 雷電災害調查16附錄C (資料性) 雷電臨近預警可用資料及參數17附錄D (資料性) 降低戶外雷擊風險安全措施18附錄E (資料性) 防雷安全標志21參考文獻232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全國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345)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安徽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等。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技術規范1 范圍本文件規定了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的基本要求、雷電監測和預警、雷電

3、防護措施、防雷安全標志、防雷裝置檢測與維護。本文件適用于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 12352 客運架空索道安全規范GB/T 18802.12 低壓電涌保護器(SPD)第12部分:低壓配電系統的電涌保護器 選擇和使用導則GB/T 18802.22 低壓電涌保護器第22部分:電信和信號網絡的電涌保護器(SPD) 選擇和使用導則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T 33678 V

4、LF-LF三維閃電定位網技術規范GB/T 38121 雷電防護 雷暴預警系統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 50127 架空索道工程技術標準GB 51017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術規范QX/T 594 地面大氣電場觀測規范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旅游景區 tourist attraction以滿足旅游者出游目的為主要功能(包括參觀游覽、審美體驗、休閑度假、康樂健身等),并具備相應旅游服務設施,提供相應旅游服務的獨立管理區。該管理區應有統一的經營管理機構和明確的地域范圍。來源:GB/T 263552010,3.13.2游步道 tour road景區內供游客步

5、行的通道,由露天道路和護欄構成。注: 又稱為“游覽步道”和“游道”。3.3觀景平臺 viewing platform景區內供游客觀景或休息的場所,由露天平臺和護欄構成。來源:QX/T 2642015,3.33.4游樂園(場) amusement park以游樂設施為主要載體,以娛樂活動為重要內容,為游客提供游樂體驗的合法經營場所。來源:GB/T 167672010,3.13.5游樂設施 amusement devices用于人們游樂(娛樂)的設備或設施。來源:GB/T 203062017,2.13.6應急避雷亭 emergency lightning pavilion景區內供游客觀景、休息、躲

6、雨和避雷的亭式建(構)筑物。注: 又稱避雷亭,也可呈臺、廊、閣等建筑形式。來源:QX/T 2642015,3.8,有修改3.7防雷裝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用來減小雷擊建筑物造成物理損害的整個系統。注1: LPS由外部和內部防雷裝置兩部分構成。注2: 又稱雷電防護裝置。來源:GB/T 21714.12015,3.42,有修改3.8古樹名木 historic trees 樹齡在一百年以上的樹木,珍貴、稀有的樹木,具有歷史、文化、科研價值的樹木和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等。來源:GB/T 511682016,2.0.13.9少雷區 less keraunic r

7、egion年平均雷暴日數不超過25,或年平均雷擊密度不超過2.5次/(km2·a)的地區。來源:GB/T 196632022,5.1.53.10中雷區 medium keraunic region年平均雷暴日數大于25且不超過40,或年平均雷擊密度大于2.5次/(km2·a)、不超過4次/(km2·a)的地區。來源:GB/T 196632022,5.1.63.11多雷區 more keraunic region年平均雷暴日數大于40且不超過90,或年平均雷擊密度大于4次/(km2·a)、不超過9次/(km2·a)的地區。來源:GB/T 1966

8、32022,5.1.73.12強雷區 severe keraunic region年平均雷暴日數超過90,或年平均雷擊密度超過9次/(km2·a)的地區。來源:GB/T 196632022,5.1.83.13外部防雷裝置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組成。來源:GB 500572010,2.0.63.14雷電臨近預警 lightning nowcast未來2 h內雷電發生時間、區域、強度及發生概率的預報和警報。3.15雷電預警系統 thunderstorm warning system;TWS含有雷暴探測儀的系統,

9、該系統能監測到監測區域的雷電活動,并能通過處理所得數據對特定周邊區域發出與雷電相關事件(LREs)或雷電相關條件(LRC)有關的有效雷電警報(預警)。注:又稱為“雷暴預警系統”。來源:GB/T 381212019,3.1.27,有修改3.16雷電監測系統 Lightning monitoring system運用天氣雷達、氣象衛星、雷電探測設備等對雷電監測和記錄的系統。注: 雷電探測設備包括雷電定位系統、雷電磁場探測儀和雷電光學探測儀。3.17雷電定位系統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閃電定位系統 通過探測雷電放電過程中產生的電磁輻射信號,采用多種雷電定位技術和方

10、法,來確定雷電發生時間、位置、極性等多項雷電參數的系統。注: 由多個設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雷電傳感器(又稱子站)、數據處理和系統監控中心(又稱中心站)、產品輸出和顯示系統以及配套的通信設施等組成。來源:GB/T 406192021,3.23.18大氣場強儀 field strength meter;FSM用于持續監測大氣電場的儀器。注: 又稱為大氣電場儀或靜電場傳感器,如場磨式大氣電場儀、MEMS(微機電系統)電場傳感器。來源:GB/T 381212019,3.1.12,有修改3.19景觀照明 landscape lighting 為表現建(構)筑物造型或自然景觀特色、藝術特點、功能特征和周圍環境

11、布置的照明。來源:GB/T 402502021,3.13.20文物建筑 heritage buildings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古建筑或雖未明確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但具有文物價值的古建筑。其中包括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3.21防雷安全標志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sign用以表達特定防雷安全信息的標志,由圖形符號、安全色、幾何形狀(邊框)或文字構成。來源:GB 28942008,3.1,有修改4 基本要求4.1 旅游景區雷電災害防御應根據景區所處雷電活動分區,即少雷區、中雷區、多雷區或強雷區以及景區歷年雷電災害實際情況

12、采取相應的防御措施。4.2 旅游景區經營管理機構應關注當地氣象臺發布的雷電預警信息或與當地氣象部門建立應急聯動,有條件的旅游景區宜建立雷電預警系統。4.3 旅游景區經營管理機構應制定雷電災害應急預案,在收到雷電預警信息后應采取相應措施。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本見附錄A。4.4 旅游景區發生雷電災害后,經營管理機構應及時報告當地氣象主管機構,并協助配合當地氣象主管機構進行災害調查。雷電災害調查見附錄B。5 雷電監測和預警5.1 雷電監測5.1.1 位于多雷區和強雷區的旅游景區應建立雷電監測系統。5.1.2 雷電定位系統的技術條件應符合GB/T 33678和GB/T 38121的相關規定。5.1.3

13、旅游景區宜建設單站運行或多站聯網的大氣場強儀,其安裝、數據傳輸和維護應符合QX/T 594的相關規定。5.1.4 雷電監測系統宜與消防、安防及文物安全管理平臺進行聯動控制。5.2 雷電臨近預警5.2.1 旅游景區雷電臨近預警應綜合利用雷電監測系統、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產品,采用區域識別、跟蹤和外推算法、多種資料集成預報方法或其他相對成熟的算法制作雷電臨近預警產品。5.2.2 宜選取雷電監測、氣象觀測資料和產品的相關參數進行臨近預警,雷電臨近預警可用資料及參數見附錄C。5.2.3 旅游景區雷電臨近預警可劃分成以下三個等級: 雷電三級預警:距離景區15 km范圍內出現雷暴活動,景區2 h內可能

14、發生雷電活動,可能會造成雷電災害事故。 雷電二級預警:距離景區5 km范圍內出現雷暴活動,景區30 min內發生雷電活動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經受雷電活動影響且可能持續,出現雷電災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較大。 雷電一級預警:距離景區3 km范圍內出現雷暴活動,景區10 min內發生雷電活動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有強烈的雷電活動發生且可能持續,出現雷電災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5.2.4 旅游景區應建立明確的雷電臨近預警信息發布流程,預警信息發布對象應包括景區經營管理人員、工作人員、游客以及景區服務單位有關人員等。5.2.5 宜建立針對旅游景區雷電臨近預警的評估程序,并根據評估結果對雷電臨近預警參數進行調

15、整和優化。6 雷電防護措施6.1 一般規定6.1.1 旅游景區應因地制宜地采取雷電防護措施,防止或減少雷擊旅游景區所發生的人身傷亡和文物、財產損失,以及雷擊電磁脈沖引發的電氣和電子系統損壞或錯誤運行,做到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6.1.2 旅游景區經營管理機構宜定期特別是在雷雨季節開展防雷科普、培訓和宣傳。6.1.3 旅游景區內建筑物/構筑物、電氣系統和電子系統、索道纜車等特殊場所應采取防直擊雷和防雷擊電磁脈沖措施。6.1.4 旅游景區內游步道、觀景平臺、古樹名木等特殊場所應采取防直擊雷措施。6.2 人身安全6.2.1 旅游景區雷擊人身安全防護應重點考慮防直擊雷、旁側閃絡、接觸電壓、跨步

16、電壓等造成的傷害,各種傷害形式易發生的區域和場所見附錄D表D.1。6.2.2 戶外人身安全雷擊風險判別可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方法: 接受雷電預警信息; 觀測雷暴移動、聽聞雷聲、看見周邊附近區域有閃電發生; 估算人身與雷暴的距離。示例: 因光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108m/s,聲音的傳播速度僅每秒340米。可利用這一傳播時間差估算人與雷電間的距離。如看到閃電與聞雷的時間差為10s,這個雷電距人約3400m,即近雷暴,危險性較大。6.2.3 位于戶外的人員接收到雷電二級預警信息或者自行判斷雷電即將來臨時,應盡快進入裝設了外部防雷裝置的建筑物/構筑物內。6.2.4 位于景區的人員接收到雷電二

17、級預警信息或者判斷雷電即將來臨而又無法躲入裝設了外部防雷裝置的建筑物/構筑物時,應采取附錄D中推薦的降低戶外雷擊風險安全措施。6.2.5 在建筑物/構筑物、游步道、觀景平臺、古樹名木、游樂設施等設置的外部防雷裝置附近,用于保護人身安全的防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措施應符合GB 500572010中4.5.6的規定。6.2.6 應沿游步道兩側設置獨立接閃桿或裝設了外部防雷裝置的應急避雷亭。應急避雷亭、裝設了外部防雷裝置的建筑物/構筑物或獨立接閃桿的間距,在多雷區和強雷區不宜大于100 m,在中雷區和少雷區不宜大于150 m。當游步道兩側有高大喬木時,宜利用其高度在樹冠部位安裝短接閃桿,并沿樹干彎曲敷設

18、柔性引下線接地。6.2.7 應急避雷亭安裝的外部防雷裝置應符合GB 50057的要求。沿游步道兩側設置的獨立接閃桿應按表1的要求計算保護范圍和做好接地。外部防雷裝置的形狀、顏色等宜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6.2.8 觀景平臺設置的獨立接閃桿應按GB 500572010中附錄D中滾球法計算,使2.5 m高度范圍置于直擊雷防護區(LPZ0B)內。滾球半徑參見表1中的要求。當平臺面積較大時,獨立接閃桿應設置在雷暴活動最多方位) 景區所在地或距離最近的人工觀測站多年(應大于30年)觀測記錄中占單站雷暴記錄方向次數最多的方位。)或采用多根接閃桿進行保護。表1 接閃器保護范圍及接地電阻的要求景區所在地區雷暴區

19、等級滾球半徑(單位:m)沖擊接地電阻(單位:)強雷區4520多雷區6020中雷區10030少雷區100306.2.9 應急避雷亭和觀景平臺安裝的外部防雷裝置,其沖擊接地電阻值應符合表1的要求。6.2.10 游步道和觀景平臺兩側的護欄應優先采用高強度非金屬材料,當采用金屬材料時,應每隔25 m做一次接地。6.3 建筑物/構筑物6.3.1 旅游景區內建筑物/構筑物的防雷分類應符合GB 500572010第3章的要求,并按照第4章的要求裝設外部防雷裝置。建筑物/構筑物上的接閃器宜優先選用接閃帶(網)。6.3.2 旅游景區宜利用孤立建筑物/構筑物,如亭、臺、樓、閣等作為應急避雷(雨)場所,這些建(構)

20、筑物應具備或安裝外部防雷裝置。6.3.3 旅游景區中的文物建筑的雷電防護措施應符合GB 51017的相關規定。6.4 電氣系統和電子系統6.4.1 電氣系統6.4.1.1 旅游景區室外照明系統宜采用鎧裝電纜或穿金屬管埋地敷設。宜利用金屬燈桿作為接閃器和引下線,燈桿的沖擊接地電阻值應符合表1中的要求。6.4.1.2 在獨立接閃桿、架空接閃線的支柱上,不應懸掛電話線、廣播線、電視接收天線及供配電線。6.4.1.3 旅游景區電氣系統應根據所在建筑物/構筑物防雷分類采取防閃電電涌侵入和閃電感應措施,并應符合GB 500572010中4.3和4.4的相關規定。6.4.1.4 等電位連接和屏蔽措施應符合G

21、B 500572010中第6章的相關規定。由室外進入文物建筑內的低壓配電系統線路宜采用埋地敷設方式,入戶段埋地長度不宜小于15 m。入戶處應將電纜金屬外皮或穿電線電纜的金屬導管與防雷裝置作等電位連接。 6.4.1.5 低壓配電系統電涌保護器的選擇和安裝應符合GB/T 18802.12的相關規定。6.4.2 電子系統6.4.2.1 旅游景區內的電視監控系統、廣播系統、售(驗)票系統、緊急電話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信息指示系統等電子系統的室外部分均應處于外部雷電裝置的保護范圍內。6.4.2.2 位于中雷區、多雷區和強雷區的電子系統,其電源線、戶外信號非屏蔽電纜應全線穿金屬管埋地敷設。所穿金屬管或屏

22、蔽層宜在兩端及防雷區交界處與接地裝置進行等電位連接。6.4.2.3 電子系統的線路從不同方位進入建筑物時,宜設若干等電位連接帶,并就近連到環形接地體、內部環形導體或基礎接地體上。6.4.2.4 電子系統信息技術設備(ITE)機房的屏蔽、等電位連接措施應符合GB 500572010中第6章的相關規定。電子系統中電信和信號網絡電涌保護器的選擇和安裝應符合GB/T 18802.22的規定。6.5 特殊場所6.5.1 索道、纜車6.5.1.1 索道、纜車應按表2中的景區所在地雷電活動分區或年預計雷擊次數進行防雷等級劃分,當二者不一致時取等級較高者。表2 索道、纜車防雷等級劃分景區所在地區雷電活動分區年

23、預計雷擊次數(次/年)防雷等級強雷區N >1.0 第一類多雷區1.0N >0.5第二類中雷區、少雷區N0.5第三類6.5.1.2 索道站房、支架等直擊雷防護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的規定。表3 索道站房和支架直擊雷防護技術要求防雷等級索道站房索道支架滾球半徑(單位:m)接閃器網格(單位:m)工頻接地電阻(單位:)引下線間距(單位:m)沖擊接地電阻(單位:)第一類305×5或4×641230第二類4510×10或12×841830第三類6020×20或24×16525306.5.1.3 索道供電、驅動控制、站內安全裝置、線路安全裝

24、置、索道照明等電氣系統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GB 12352和GB 50127的相關規定。6.5.2 游樂園/游樂場6.5.2.1 游樂園/游樂場接收到雷電二級預警信息后應停止露天水上世界等戶外項目和升降空氣球等活動。6.5.2.2 游樂園/游樂場內應設置接閃器使2.5 m高度范圍的設施應處于直擊雷防護區(LPZ0B)內。6.5.2.3 宜利用游樂設施整體結構連貫的金屬結構作為外部防雷裝置,金屬構件應符合GB 500572010的相關規定。外部防雷裝置的沖擊接地電阻值應符合表1中的要求。6.5.2.4 在高聳金屬游樂設施保護范圍之外的空曠地帶,應設置獨立接閃桿或架空接閃線進行保護,滾球半徑要求參見

25、表1。獨立接閃桿或架空接閃線的支柱應設置在游客可能通過或停留的位置3 m以外。6.5.3 古樹名木6.5.3.1 當古樹名木已處在外部防雷裝置的保護范圍內時,可不重復設置。6.5.3.2 外部防雷裝置設置時宜與古樹名木和自然景觀相協調,在安裝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對樹干和根系的影響。外部防雷裝置的設置不應影響行人的正常活動。引下線和接地體距離人行通道或人員密集場所附近不宜小于3 m。 6.5.3.3 曾發生過雷擊火災的林區,宜選擇地勢較高的位置設置獨立接閃桿。獨立接閃桿的高度應高于樹冠1 m以上。當有高大喬木可利用時,可將長度不超過1 m的短接閃桿安裝在樹冠的支干上,應沿樹干彎曲敷設柔性引下線接地

26、。沖擊接地電阻值不宜大于30 。6.5.4 景觀照明6.5.4.1 沒有得到接閃器保護的屋面景觀照明設施的尺寸不超過下列數值時,可不要求附加的防直擊雷措施: 照明設施不超過建筑物/構筑物屋頂平面高度0.3 m。 上層表面總面積不大于1.0。 上層表面長度不大于2.0 m。6.5.4.2 當景觀照明設施不滿足6.5.4.1的條件時,外部防雷裝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接閃器宜采用接閃線(帶、桿),當燈具本體的金屬外殼或金屬網罩符合GB 500572010的接閃器材料規格要求時,可利用其作為接閃裝置。接閃器的布設應考慮對景觀及照明效果的影響; 可利用景觀照明燈具的燈桿、支撐立柱等金屬構件作為引下線,各部

27、件之間均應連成電氣貫通,可采用銅鋅合金焊、熔焊、卷邊壓接、縫接、螺釘或螺栓進行連接; 當采用獨立接地裝置時,其材料、結構和最小尺寸應符合GB 500572010中5.4的規定6.5.4.3 超過15 m的非金屬結構獨立照明燈塔頂應安裝接閃桿,接閃桿的高度不低于塔頂0.5 m。6.5.4.4 附著在構筑物鋼纜、欄桿等金屬構件上的燈具外露導電部分應與金屬構件進行等電位連接。6.5.4.5 旅游景區景觀照明系統配電線路、控制線路架空敷設時,應采用鎧裝電纜或裝設屏蔽線敷設。6.5.4.6 位于戶外的景觀照明控制系統為非金屬外殼,且安置的區域磁場強度大于設備的磁場強度耐受額定值時,應對設備加裝金屬屏蔽網

28、或設置于金屬殼箱內。7 防雷安全標志7.1 旅游景區的防雷安全標志方式應包括圖形標志、文字輔助標志和組合標志。7.2 旅游景區的防雷安全標志作用包括警告標志) 提醒人們對周圍環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發生危險的圖形標志。)和提示標志) 向人們提供某種信息(如標明安全設施或場所等)的圖形標志。),防雷安全標志見附錄E。7.3 旅游景區以下區域和對象應設置防雷安全標志: 大樹; 旗桿、桅桿等高聳金屬物; 觀景平臺; 游步道; 應急避雷亭、閣; 索道支架; 水陸交界處; 防雷裝置; 未安裝防雷裝置的建筑物/構筑物。7.4 旅游景區的防雷安全標志應設置在醒目處。夜間開放的旅游景區,其安全標志應有照明或自

29、動發光功能。7.5 旅游景區的防雷安全標志應標識清晰、安全可靠、方便維護,并由景區相關部門定期進行清潔和維護。8 防雷裝置檢測與維護8.1 旅游景區防雷裝置檢測應符合GB/T 21431的規定。8.2 景區內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根據建設項目防雷工程施工進度要求進行檢測。8.3 旅游景區防雷裝置的維護應由熟悉雷電防護技術的人員負責,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檢查接閃桿、接閃帶(網、線)、桿塔和引下線的銹蝕情況及機械損傷、松動等,若有損傷,應及時修復,特別是引下線兩端和引下線連接處; 檢測內部防雷裝置和設備(金屬外殼、機架)等電位連接的電氣連續性,若發現連接處松動或斷路,應及時修復; 檢查電涌保護

30、器的運行情況:有無接觸不良、漏電、發熱、積塵過多或失效等,應及時排除或進行更換。8.4 旅游景區防雷裝置的以下資料應歸檔保存: 新建、改建、擴建防雷裝置的設計、施工、檢測和竣工驗收資料; 定期檢測資料; 防雷裝置整改資料; 巡視檢查記錄; 日常維護記錄; 雷電災害資料。AABB附錄A (資料性)雷電災害應急預案范本雷電應急預案編號:LD-01雷電應急預案版本號:20220101旅游景區雷電災害應急預案旅游景區頒布日期:年月日AA編 制:審 核:批 準:目 次1 編制目的.12 編制依據.13 適用范圍.14 機構與職責.15 應急處置.15.1 信息報告.15.2 應急響應.15.2.1 響應

31、啟動.15.2.2 現場指揮和協調.15.2.3 現場緊急處置.25.2.4 現場恢復.25.2.5 信息發布.25.3 應急結束.26 后期處置.26.1 調查鑒定.26.2 善后處置.26.3 應急總結.27 預案管理.2旅游景區雷電災害應急預案1 編制目的為了協調、有序和高效地開展雷電災害應急處置工作,防止或最大限度減少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結合本單位實際,特制定本預案。2 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3 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本單位發生雷電災害的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32、4 機構與職責成立應急指揮部,其工作職責如下:負責指揮、協調單位其他部門做好雷電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負責向當地人民政府應急管理機構、氣象主管機構、安全管理機構及上級管理單位報告雷電災害應急處置工作情況;負責雷電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和演練;負責雷電災害突發事件應急信息的發布;負責應急救援工作;負責協助做好雷電災害的調查和鑒定工作;負責防雷設施日常的檢測、維護和保養等工作;負責組織開展雷電災害防護知識科普教育工作;負責組織開展雷電災害的善后工作。5 應急處置5.1 信息報告雷電災害發生后,災害單位應在1h內向當地人民政府應急管理機構、氣象主管機構、安全管理機構報告,并對獲得新的災情信息進行補充報告。

33、5.2 應急響應5.2.1 響應啟動當雷電災害發生時,當事人或發現人應立即報本單位雷電災害應急救援指揮部,緊急情況下要報警(110),發生傷亡、火災、爆炸時,應當保護現場并迅速組織搶救人員和財產。5.2.2 現場指揮和協調 1現場指揮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組織協調對受災人員的搜救;指揮協調相關應急力量實施緊急處置行動;指揮協調有關部門對傷員進行醫療救助和醫療移送;指揮協調對獲救人員及事發地人員的疏散、轉移;指揮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實施封閉現場通道或限制出入的管制等。5.2.3 現場緊急處置參加現場應急救援的隊伍和人員在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協調下開展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應優先將人員撤離、疏散

34、到安全區域,及時救助受傷人員。同時,對現場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根據現場情況迅速探明危險品狀態,并立即采取保護、防護措施,必要時請求專業教援隊伍進行處理。5.2.4 現場恢復在恢復現場的過程中往往仍存在潛在的危險,應該根據現場的破壞情況,檢查檢測現場的安全情況和分析恢復現場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制定相關的安全措施和現場恢復程序,防止恢復現場的過程中再次發生事故。5.2.5 信息發布災害發生后,經應急指揮部負責接受新聞媒體采訪、接待受災害影響的相關方和安排公眾的咨詢,負責災害信息的統一發布,單位各部門及員工未經授權不得對外發布災害信息或發表對災害的評論。5.3 應急結束在充分評估危險和應急情況的

35、基礎上,由應急總指揮宣布應急結束。6 后期處置6.1 調查鑒定應急指揮部積極配合當地人民政府應急管理機構、氣象主管機構、安全管理機構等部門對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及災害起因、性質、影響等問題進行調查、鑒定和評估。6.2 善后處置雷電災害應急響應結束后,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做好災后救助、衛生防疫和災后重建等工作。6.3 應急總結應急響應工作結束后,應急指揮部應及時對災害處置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分析應急經驗教訓,查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不斷提高應急工作水平。2BCB附錄B (資料性)雷電災害調查B.1 旅游景區發生雷電災害后,經營管理機構應保護現場、保管物品、準備與受災設備、系統、設施相關

36、的技術資料,并到達現場協助調查。B.2 旅游景區應配合調查組織完成以下資料及信息調查: 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或區域); 受災對象所處位置及周圍情況; 受災對象的損失(損壞)情況,包括種類、數量等; 現場遺留的痕跡、殘留物,人和其他生命體損傷特征; 災害發生前后現場物體變化情況(包括物體空間位置、形狀、色澤等); 災害發生前建筑物/構筑物及設備的防雷裝置現狀; 災害發生前建筑物/構筑物及設備的防雷裝置檢測報告; 災害發生后的應急處置情況; 防雷安全管理制度; 履行防雷安全崗位職責,執行相關安全操作規程情況; 景區防雷培訓情況; 其他。附錄C (資料性)雷電臨近預警可用資料及參數 宜選取表C.1

37、中的資料及參數進行旅游景區的雷電臨近預警,當資料獲取受限時,可采用一種或幾種進行組合。表C.1 雷電臨近預警可使用資料及參數資料來源參數天氣雷達基本反射率、組合反射率、回波頂高、垂直液態水含量等氣象衛星黑體亮溫閾值、黑體亮溫遞減率閾值等雷電定位閃電發生時間、經緯度、雷電流幅值等大氣場強地面電場強度閾值、地面電場強度變化率閾值等數值預報產品溫度、風速、濕度、氣壓、雷暴云起電、放電的云模式等探空數據0層高度、-10層高度、-20層高度、抬升指數、對流抑制能量、對流有效位能、大氣穩定度指數等。附錄D (資料性)降低戶外雷擊風險安全措施D.1 雷擊傷害形式及易發場所位于旅游景區戶外空間及不同場所時,人體容易遭受直擊雷、旁側閃絡、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等造成的傷害,傷害形式、易發生區域及示例見表C.1。表D.1 雷電對人體的傷害形式及示例傷害形式易發生區域、場所示例直擊雷水面、水陸交界處,地勢開闊的山頂、山坡、游道、觀景平臺、田野,樹林的邊緣地區,水域等。旁側閃絡孤立樹木,桅桿,旗桿,巖石,巖壁,防雷裝置,金屬物,未安裝防雷裝置的建筑物/構筑物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