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語文總復習古文講義之二三Word版_第1頁
2010高考語文總復習古文講義之二三Word版_第2頁
2010高考語文總復習古文講義之二三Word版_第3頁
2010高考語文總復習古文講義之二三Word版_第4頁
2010高考語文總復習古文講義之二三Word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0高考語文講義之文言文閱讀【2010高考定位】 點擊考綱2009年考試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閱讀淺易的古代文言文。能力層級 1B(理解)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C(分析綜合)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整理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詮釋考綱 1理解 (1)理解常見文言實

2、詞在文中的含義。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常見文言實詞”,二是“在文中的含義”,這兩點規定了考查的范圍和內容。 所謂“在文中的含義”,是指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能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這也是一種能力。所謂“常見文言實詞”,應當是古今詞義既有了解又有區別的那一部分。 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直接判斷詞義的對錯,二是要求考生辨別古今詞義的差異。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本考點也有兩個具體要求:一個是“常見”,規定了考查的范圍;一個是“在文中的用法”,規定了考查的內容。 所謂“常見文言虛詞”,就是考試

3、大綱中規定的18個虛詞。所謂“用法”,就是某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及其所具有的語法功能,而虛詞的意義和語法功能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考題涉及的虛詞的用法是中學生常見的,而不是生僻的;是在文章背景中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對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應該是了解,而不是識記。 近幾年對文言虛詞考查的形式主要是選擇題,考查重點是“之”、“以”、“因”、“乃”、“且”、“為”、“于”等詞的用法。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綱對文言句式的考查有明確的規定,即“與現代漢語不同”,同時,又對“不同”作了說明: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等。而對文言句式的考查,要求是“理解”應用,并不要求考生去死記

4、一些句式的具體格式。從命題實踐看,對成分省略、賓語前置考查得較多,而且往往與“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一考點結合起來。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譯文句是文言文閱讀中的一種綜合能力。本考點涉及的內容,既有對語言形式的把握,又有對文段內容的理解。 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即用現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來翻譯所提供的文言語句,做到文通字順,簡明規范,暢達流利。有一點應該明確,我們應把“取法于課內,鞏固積累于課外”視為復習備考的最基本原則。 本考點的考查方式,主要是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2分析綜合 (1)篩選文中的信息。 本考點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有目的的閱讀,根據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劃定區間,

5、從某一角度進行辨別和判斷,選出有關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和冗余的信息。這里所謂的信息,一般是指選文中反映人物思想品格、個性氣質和行為舉止等方面的語言材料。對這些信息的“篩選”,要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進行,對語言材料要有敏銳的感知能力。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要點,概括中心,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這種歸納概括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要求學生答出某個論點的概括、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致的結果等。 這種考查經常采用多角度提問的方式,要求學生作出較為全面的內容歸納和概括。 (3)分析概括整理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這也是對閱讀材料內容的分析概括,與前一條“分析文

6、章的內容”不同的是,它要求學生能夠分析概括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整理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本身的具體內容。整理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直露而明顯,有時卻表現得含蓄而曲折,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也往往會相應增大。 考查對整理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出整理本人的看法,并進而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或概括,以區別于文中的其他內容。 【高考預測】 年高考文言文閱讀,將會呈現以下趨勢: 1閱讀材料仍以史傳作品和散文為主,但其他體裁的文言閱讀材料數量可能有所增加,文言小說也有出現的可能性。 2閱讀材料選擇的范圍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史記漢書等仍然會被命題者回避

7、,明清散文將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熱點。 3文言文閱讀題的分值、題型將趨于穩定。4考查的重點仍然是文言實詞的詞義、文言虛詞的用法、斷句和翻譯、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和觀點態度。 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高考完全解讀】 本要求中值得注章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常見實詞”,這是考查范圍;二是“在文中的含義”,“在文中”這一限制是所給條件,綜合這兩點,再加上“理解含義”的具體要求,既是考查學生掌握文言實詞知識的情況,又是考查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實際上就是指具體語境中的含義。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究竟表示哪一

8、個義項,這也是一種能力。特別注意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及與現代漢語的差異現象。具體講,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同形異義詞等。所謂“常見詞”,應該是在教學中不止一次出現過的古今詞義既有了解又有區別的實詞。 在高考中,實詞的考查多采用選擇題的形式,主要考查類型有:(1)選擇正確的解釋或意義;(2)選擇解釋錯誤的項;(3)選擇意義、用法同例句中相同的項;(4)選擇符合某一實詞現象的項;(5)比較兩句中同一個詞意義的異同;(6)判斷同形詞語的古今異義或同義現象。 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高考完全解讀】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 這項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

9、有兩點:一是“常見文言虛詞”,它特指“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這18個詞語。 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兩者都是對考查范圍的限定。高考中對常見文言虛詞用法的考查,是指能在閱讀材料中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釋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憑空地去歷數哪個虛詞具有哪些用法。“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對于在詞典中的用法而言的,這里“在文中的用法”大致表現為常用法。強調“在文中”這一范圍,主要是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并辨別文言虛詞不同用法的能力。從近年高考命題來看,對虛詞的考查在題型上一般比較穩定,其命題特點主要是:采用分組的方式,4組共考查虛詞數為4個,題量

10、較充足。每組兩句,著重考查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題目的要求往往是:選出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在考查虛詞的同時,并不回避虛詞的實詞義項。所考查虛詞并不完全局限于(考試大綱中所列的18個虛詞這一范圍。 三、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高考完全解讀】 考試說明要求: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近幾年高考所選文言文語段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紀傳體語段,記事的信息量往往比較大,千字以內或敘述人物一生,或概述人物的主要政績、才德,這類內容構成主人公獨特的性格。讀懂此類信息,能從古人那里學到有益的東西。在此設點考查,就是要考生善于把握信息,古為今用。 篩選并提取文言文閱讀語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意理解基礎上的考

11、查方式,它可以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達到讀懂讀通所供語料的目的。這種對信息的篩選和提取,在高考中最常見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由于這種方式的考查效果較好,近年來各省試題屢屢出現。這種對定向信息的篩選和提取,除編組考查外,又可以采用對某一具體問題直接提問的方式。這類試題究竟選用什么內容為考點,以及選用多少句話進行編組,取決于文言文閱讀材料的具體條件。 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高考完全解讀】 歸納要點,概括中心,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這是考查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綜合能力,其難度顯然要比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層。這種歸納概括是對

12、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或推理,要求學生答出某個論點的根據、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致的結果等等。 “分析概括整理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也是對閱讀材料內容的分析概括,與“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不同的是,它要求學生能夠分析概括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整理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本身的具體內容。整理的觀點態度有時直露而顯明,有時卻表現得含蓄而曲折,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也往往會相應增大。 這一考點是對知識和能力更深一層的考查。“歸納”指能夠對所述事件或所說的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推理與提煉;“內容”包括“局部內容”與“整體意思”兩個方面,考點涉及的內容有:1某個

13、論點的根據;2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致的結果。近幾年高考考查本知識點經常采用多角度提問的方式,要求學生作出較為全面的內容歸納和概括,有時也考查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考查對整理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要求學生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出整理自己的看法,并進而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或概括,以區別于文中的其他內容,或對整理觀點態度的單純羅列,要求較高。 五、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高考完全解讀】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主要有兩種形式:語句從文言閱讀材料中選取;選擇一小段獨立成篇的文言文。 從高考的特點與考查的目的出發,文言文的翻譯總是采用直譯為主的方式,意譯只能是一種次要的

14、方法。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謂意譯,則是根據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來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實,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別較大的表達方式。高考的特點固然要考查學生對文言文閱讀材料在宏觀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夠從微觀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因此,歷年來試題的設置主要采用直譯的方式,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高考考查理解并翻譯的形式,過去多為辨別譯文正誤,采用選擇題型。而近年來卻通常把它放在第二卷,要求考生直接把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為主觀題型。

15、不僅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述能力,包括遣詞造句、準確表達、語言精練、書寫等能力。題目的分值普遍較高,一般在5-8分不等。 【典型例題解析】 例1(2008湖北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龍淵義塾記(明)宋濂 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今名。相傳其地即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焉。山深而川阻,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鄉間之子弟無所于學。章君之先世嘗以為病,謀創桂山、仙巖兩書院,以無恒產,未幾而皆廢。章君深憂之,與諸子計曰:“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遂節凡費,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畝。其妻黨陳京兄弟聞之,以曾大父適齋先生所遺二百三十畝有奇來為之助。章君曰:“吾事

16、濟矣!”乃卜地官山之陰,創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師為之配,春與秋行舍菜之禮。后敞正義堂,月旦、十五日鳴鼓,集多士,以申飭五倫之教。前建大門,榜之曰“龍淵義塾”,甓其修途,以達于東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蔭,蓋郁然云。 歲聘經行修明之士以為講師。諸生業進者,月有賞;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其不帥教者,罰及之。田賦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虧,歲二會其數,有余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石華、象溪二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聞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無有所與。章君既列條教,序而刻諸石,復懼來者不能保其終也,使者來,請濂記之。

17、惟古者之建學也,雖其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導民衷、扶世防者則一也。章君有見于斯,不效于時俗封殖吝固以為肥家之計,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為功甚溥。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以助其成,自非適齋涵濡之澤,亦豈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己以自私,毋蠹蘗其間以啟爭端,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庶幾不負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傳于無窮。 (選自文憲集,有刪改)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澤成現代漢語。 (1)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 譯文:_ (2)石華、象溪二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 譯文:_ 例2(2008天津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

18、成文后的題目。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萃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茍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

19、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本文有刪改) 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澤成現代漢語。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譯文:_ (2)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 譯文:_ (3)此何難之有焉,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譯文:_ 【2009海南寧夏】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順宗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為舍人。新羅國君死,詔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費,。丹曰:“使外國,不足于資,

20、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還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劉辟反,議者欲釋不誅,丹上疏,以為“孝文世,法廢人慢,當濟以威,今不誅辟,則可使者惟兩京耳”。憲宗褒美。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封武陽郡公。閱歲,自陳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張職,為國家費,不如屬之河東,帝從之。徙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丹計口受俸,委余于官,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始,民不知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則戛而焚。丹召工教為陶,聚材于場,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人能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賦,徐取

21、其償;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身往勸督。有吏主倉十年,丹覆其糧,亡三千斛,丹曰:“吏豈自費邪?”籍其家,盡得文記,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若恃權取于倉,罪也,與若期一月還之。”皆頓首謝,及期無敢違。有卒違令當死,釋不誅,去,上書告丹不法,詔丹解官待辨。會卒,年五十八。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大和中,裴誼觀察江西,上言為丹立祠堂,刻石紀功,不報。宣宗讀元和實錄,見丹政事卓然,它日與宰相語:“元和時治民孰第一?”周墀對曰:“臣嘗守江西,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歿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詔觀察使上丹功狀,命刻功于碑。 (節選自新唐書韋丹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

22、確的一項是( )(3分) A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 孤:幼年喪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構筑城墻 C法廢人慢,當濟以威 濟:渡過難關 D與若期一月還之 期:約定時間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韋丹“助民安居”的一組是( )(3分) 民貧自鬻者,贖歸之 教種茶、麥,仁化大行 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 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 免半賦,徐取其償 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 B、 C、 D、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韋丹為人率直,敢于發表不同意見。舊例規定,凡出使外國,朝廷賜下州縣官員名額,賣出后充作資費,韋丹認為費用應有朝廷支付,不可賣官求錢。 B、韋丹認為

23、法令廢弛會導致人們對它的輕視,因而主張嚴懲謀反的劉辟;對所治三州,認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費國家錢財,不如劃歸河東管轄。 C、韋丹對貪污現象仔細核查,責之甚嚴。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下令一月之內如數補還,保住國家財產不受損失。 D、韋丹去世之后,裴誼建議為他設立祠堂,刻石記功,當朝宰相也認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觀察使上報韋丹的功績并刻碑表彰。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 【2009全國】、(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題。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也。重

24、榮有力,善騎射,為振武巡邊指揮使。雖武夫,而曉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從傍詬罵,奪其劍而逐之,問之,乃繼母也,重榮叱其母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也。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重榮憤然,以謂“屈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數以此非誚高祖。契丹使者往來過鎮州,重榮箕踞慢罵,不為之禮,或執殺之。是時,吐渾白氏役屬契丹,苦其暴虐,重榮誘之入塞。契丹數遣使責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

25、愈謹,多為好辭以自解,而姑息重榮不能詰。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過鎮,重榮侵辱之,拽剌言不遜,重榮怒,執拽剌;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皆以契丹可取為言。高祖患之,為之幸鄴,報重榮曰:“前世與虜和親,皆所以為天下計,今吾以天下臣之,爾以一鎮抗之,大小不等,無自辱焉!”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度使劉晞相結。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怒于重榮。 其冬,安從進反襄陽,重榮聞之,乃亦舉兵。是歲,鎮州大旱、蝗,重榮聚饑民數萬,驅以向鄴,聲言入覲。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臨陣卷旗以奔晉軍。重榮聞彥之降晉,大懼

26、,重榮以吐渾數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高祖御樓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新五代史) 注:藩鎮:指總領一萬的軍府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 ) A、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 訟:控告 B、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暴:突然 C、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謹:嚴格 D、姑息重榮不能詰。 詰:追問 6、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安重容“懷異志”和“非誚高祖”的一組是:( ) A、天子寧有種邪/重榮箕踞慢罵 B、兵強驪壯者為之爾/屈中國以尊夷狄 C、重榮誘之入塞/ 而充無厭之欲 D、重榮怒,執拽剌/ 此晉萬世恥也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頂是:( ) A、安重榮雖為武官,但也通曉文吏事務。在處理一起家庭糾紛時,生父不忍殺其子,繼母則提劍殺逐,重榮不滿繼母的行徑,厲聲將她斥退。 B、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