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第一學期《三字經》教學計劃與教案_第1頁
一年級第一學期《三字經》教學計劃與教案_第2頁
一年級第一學期《三字經》教學計劃與教案_第3頁
一年級第一學期《三字經》教學計劃與教案_第4頁
一年級第一學期《三字經》教學計劃與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一年級國學教學計劃與教案(第一學期)白垢學校2015年9月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一年級第一學期三字經教學計劃一、指導思想: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經典詩文,堪稱世界瑰寶。三字經是我國優秀的兒童啟蒙讀物,自宋代以來盛傳不衰。三字經作為古代蒙學教材,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社會百科、內涵豐富而極具文學性、韻律性,是中國古代知識的教科書。利用它們進行識字的同時,學生可獲得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各種能力,修習其中良好的行為規范,無形中完成了美德熏陶,建立了漢語的節奏感的韻律感,為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了傳統文化的根基。二、教學內容、思路分

2、析: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形式眾多的啟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相傳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它的成功之處在于,雖然全書只有1140字,但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而且全書均為三字韻語,讀來瑯瑯上口,便于兒童記憶。1、通過誦讀三字經,讓學生能夠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與圣賢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構建良好的校風。2、通過誦讀三字經,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識字量、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形成文章文化文明的校園環境。3、 通過誦讀三字經,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古文明,增長見識、增加涵養、吸取智慧,培養學生優雅性情和敦厚人格。4、 通過誦讀三字經,

3、用傳統中國文化的精神,對校園、家庭、社會產生潛移默化、凈化心靈、熏陶品質的作用。三、學生情況分析:一年級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對古詩詞吟誦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識字量不夠大。教學時要誦讀為主,理解為輔。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四、教學內容安排:根據學生已知導入,提出問題進行探究,得出結論拓展延伸,培養閱讀興趣。這篇課文的篇幅雖然不長,但由于是古文學生不易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簡介三字經的內容及特點。請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說說他們了解三字經的情況,會

4、背的還可以讓他們背一背,引發學習本課的興趣。五、教學進度表:周次教學內容課時2人之初貴以專13昔孟母斷機杼14竇燕山師之惰16子不學老何為17玉不琢習禮儀18香九齡所當執19融四歲識某文110一而十千而萬111三才者夫婦順112曰春夏運不窮113曰南北本乎數114曰仁義人所食115馬牛羊人所飼116曰喜怒乃八音117高曾祖人之倫1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一年級第一學期三字經教學教案三字經教學教案 (一)一、教學內容:介紹三字經二、教學目標:交流三字經的誦讀與理解,激發學生愛誦讀三字經,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三、教學過程:(一)、引入、介紹三字經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5、,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份,每一部份有一個中心。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學,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并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

6、、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了。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后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后,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二)、小結: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知道了什么呢?能給大家說說嗎?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三字經教學教案 ( 二 )一、教學內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二、教學目標:1、通過朗誦、背誦三字經

7、,體會三字經的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2、通過學習三字經,體會和理解三字經中積極的道理,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3、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4、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這4句三字經。三、教學準備:小黑板、圖片四、教學流程:(一)、導入揭題同學們,你們覺得讀書有沒有年齡的限制呀?(引出不論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學的道理。)(二)、新授感悟1.自讀三字經中從“人之初貴以專”4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并將這4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2、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讀。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4、教師講解解釋這4句三字經的含義。(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啟示】人生下來原

8、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2)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松。【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三)、小結:學了本課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繪畫,也可以用完整的話說給老

9、師和同學們聽。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三字經教案 (三)一、教學內容: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二、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積累語言。2、引導學生體會含義,受到儒學經典熏陶,弘楊民族文化。三、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四、教學難點:體會原文的含義,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子女成才的深刻意義。五、教學準備:三字經故事,原文釋義 。六、教學模式:三個版塊:(一)故事激趣 (二)誦讀感悟 (三) 小結。七、教學流程(一)、故事激趣1同學們,你們聽過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故事嗎?2那么,你們想不想聽老師講一講呢?(教師講

10、故事)3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二)、過渡新授:這個故事,就出自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三字經,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原文。(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2)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譯文】五代

11、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三)、誦讀感悟1朗讀原文,讀通讀順。(1)師范讀,要求學生認真聽,注意不認識字的發音,尤其是平翹舌的讀音。(2)跟讀,要求:及時正音,把原文讀通順讀流利。(3)小組比賽讀,看哪組讀得又準確又流利。2、誦讀原文,讀出節奏韻律。(1)讀古文不僅要讀通讀順,還要讀出節奏和韻律。你們想聽一聽嗎?(教師范讀三字經 ) (2)學生試著自己讀一讀。 (3)拍手打節奏,齊聲誦讀。(四)、小結可見,好的教育方法,對我們的成長是多么的有利啊!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將來都會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五)、作業: 回家

12、以拍手歌的方式給父母誦讀今天學的內容。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三字經教案 ( 四 )一、教學內容: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二、教學目標:1、 通過朗誦、背誦三字經,體會三字經的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感。2、 通過學習三字經,體會和理解三字經中積極的道理,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3、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這4句三字經。三、教學準備:小黑板、掛圖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揭題同學們,你們覺得讀書有沒有年齡的限制呀?(引出不論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學的道理。)(二)、新授感悟1. 自讀三字經中從“養不教,老何為。”4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并將這4

13、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2、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讀。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4、教師講解解釋這4句三字經的含義。(1)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后,終于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于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么要求,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后一面

14、。”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并且傷心地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后悔也來不及了。”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2)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后總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于是左宗棠便升了

15、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難過,于是發奮苦讀,終于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三)、討論、交流:(1)你認為哪句話對你的啟示最大?為什么?(2)要想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小時候就要怎么樣?(四)、小結:我們不能到長大才省悟到讀書的重要性。我們是兒童,早上八九點中的太陽,現在開始用功是絕對來得及的。要認識到讀書學習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堅實地知識根底,長大以后才能為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三字經教案 (五)一、教學內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

16、儀。二、授課目標1、讓學生懂得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2、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3句三字經。三、教學過程(一)、復習已學語句1、兩人為一組,以相對拍手游戲方式,自由邊拍手邊誦讀已學三字經語句。2、全班隨音樂傳球誦讀三字經。游戲規則:每人誦讀一句(6個字),接過球后,起立大聲誦讀,然后再轉身傳球。3、總結: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自然更豐富。(二)、揭題: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的故事,請小朋友們邊聽邊想: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于是他便

17、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里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三)、新授感悟1、自讀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3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

18、認識的字詞,并將這3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2、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跟讀。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4、教師講解這3句三字經的含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同樣的道理,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師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 ,習禮儀。【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師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并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

19、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四)、討論、交流:(1)你認為哪句話對你的啟示最大?為什么?(2)要想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小時候就要怎么樣?小結: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五)、擴展活動:學了本課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三字經教案 (六)一、教學內容: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二、授課目標1、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重點)2、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3句三字經。3、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了解同學之間互相謙讓可以增進團結,講謙讓是一種美德。三、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誦讀三字經

20、嗎?為什么喜歡?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肯定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引導不喜歡學習的學生了解三字經中所包含的豐富內容。適時引導學生利用已學語句舉例驗證。)(二)、揭題、新授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古代的孩子講謙讓的故事,請小朋友們邊聽邊想: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1、學文釋義、學文曉理:(1)【故事】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后,才讓父親入睡。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夸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

21、。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和黃香同一個時代,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2)【講解】東漢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才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提問:圖中誰是孔融? 孔融最先拿梨,本來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卻是怎么做的呢? 他為什

22、么要給自己選一個最小的? 孔融把大梨、好梨讓給了哥哥和弟弟,這說明了什么? 孔融吃梨時講謙讓,爸爸的表情怎樣?爸爸會怎樣夸獎孔融?孔融這樣做,他的哥哥會怎樣想?弟弟呢?他們以后也會怎樣做嗎?(2)、小結: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在好處和方便面前不搶先,能讓人,他不僅受到了全家人的稱贊,也受到了世人的贊揚。孔融也成為了小朋友學習的好榜樣。2、誦讀句子(1)、生借助拼音自讀一遍。(2)、出示新授語句: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3)、學生試讀,教師引導學生正音。(4)、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讀。(5)、指導學生朗讀經文,背誦經文。(三)、總結(1)朗讀今

23、日所學。(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對父母、對家里的長輩、對老師。也可以用完整的話說 向老師和同學們說說你的打算。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三字經教案(七)教學內容: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教學目標: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應該怎么做。2、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3、能流利地朗讀和背誦2句三字經。教學過程一、復習已學語句1、兩人為一組,以相對拍手游戲方式,自由邊拍手邊誦讀已學三字經語句。二、新授感悟1. 自讀三字經中從“首孝弟,千而萬。”2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并將這2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2

24、、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讀。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4、教師講解解釋這2句三字經的含義。shu xio t cjin wn zhmu sh shmu wn首 孝 悌, 次 見 聞, 知 某 數, 識 某 文。【解釋】一個人必須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問:從這句話中我們懂得了什么呢?)師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y r shshr bi bir qin qinr wn一 而 十,十 而 百,百 而 千

25、, 千 而 萬。【解釋】天的萬物得計算,都是從一開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數字,接著還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萬,一直變化下去,沒有止盡的時候。(問:這一句話是怎么理解的呢?請說一說。)師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5、大家大概理解了這些句子的含義了嗎?多讀書吧,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鞏固:小組比賽讀,看哪組讀得又準確又流利。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三字經教案(八)教學內容: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教學目標1.熟練誦讀

26、三字經原文。2.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3.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識, 感受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博大精深,以及浩瀚星空帶給人們的無窮想象。教學過程一、導入:通過前面的內容,三字經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教和學貴在專一和堅持,并且勸大家要從小開始學,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學起,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古時候的孩子具體要學哪些知識。為了便于當時孩子們的記述,三字經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以后,接著用數字往下串著講。第一個數字講”“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這里頭的三才和三光,都是傳統中國極其重要的文化概念。二、誦讀新句子: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

27、婦順。 (讀2遍:第1遍,請一個學生上臺領讀,第2遍,大家一起誦讀。)三、講解句子。 三才者,天地人:“才”在這里就是“最基本的東西”,古人以為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亂,晝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萬物藉以生長的地理條件和各種物產;人是萬物之靈,要順天地化育萬物。 從這一句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書:“天人合一”),現在,隨著科技智能的發展,人類逐漸喪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壞自然,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越來越盛,從而遭受自然的懲罰,因此“天人合

28、一”在現代仍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光者,日月星:三種光明的來源是指太陽,月亮和星星。提問:日月星辰有哪些重要作用?(光有什么作用?)這兩句講的是自然界的情況。三綱者,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三綱”就是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系,就是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有親情,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四、小結,并齊誦一遍句子。 讀圣賢書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三字經教案(九)教學內容: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教學目標1.熟練誦讀三字經原文。2.知道四季變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重要影響,知道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準互相對應。教學過程一、復習已學語句1、兩人為一組,

29、以相對拍手游戲方式,自由邊拍手邊誦讀已學三字經語句。二、新授感悟1、 自讀三字經中從“曰春夏,應乎中。”2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詞,并將這2句話讀正確、流利、通順。2、老師朗讀三字經,請學生一起讀。3、同桌讀、小組讀、全班齊讀。4、【故事】遠古時代的皇帝,是個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萬物的神。當時,有個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揮,皇帝決定率領軍隊攻打他。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分別掌管八十一個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們便團結起來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來對付皇帝,所以當兩方交戰時,皇帝的軍隊顯得有些招架不住。這是,碰巧起了大霧,一片白茫茫中,蚩

30、尤的軍隊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決定暫時收兵,等霧散之后,再繼續戰斗。皇帝使用新發明的指南車參與作戰,這種車子的正前方有個鐵娃娃,無論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著南方。于是,就靠著指南車,皇帝輕易的打敗了蚩尤的軍隊。 【注釋】曰:說道,提到。 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 運:循環、運轉。不窮:沒有終止的時候。 南北西東:指四方。 應:對照、相應。中:中央。5、教師講解解釋這2句三字經的含義。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環運轉,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關系。小結:四季變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重要影響,同時也讓我們的世界更豐富多彩,對于自然我們也要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