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復習專題一:文言實詞文言常用實詞的特點1、單音性單音詞占絕大多數,雙音詞主要是聯綿詞、疊音詞、象聲詞、 偏義復詞以及外來詞,為數不多。 2、多義性這和現代漢語的一詞多義原則上是一樣的,但現代漢語用幾個不同的詞來表達的意義,在古代漢語中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 3、近義性現代漢語中有不太區分的概念,古代漢語中可能分得很細,形成一系列近義詞,如關于“看”的動詞有20多個;“馬”的名詞也有20個以上。 4、 活用性可以按習慣臨時改變語法功能,用作其他詞類,名詞可用作動詞、副詞、形容詞;動詞形容詞又可以活用為名詞,又有使動、意動等特殊的動賓處置關系。 5、 通假性用語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
2、本字。(一) 古今異義1、詞義的擴大。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秦以虎狼之勢,與中國抗衡。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2、詞義的縮小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沛公居山東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之學者必有師 3、 詞義轉移:解釋下列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顏色不少變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戊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4、詞義弱化: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約束 古義:盟約。 今義:限制。吾羞,不忍為之下
3、羞 古義:羞愧、感到恥辱。 今義:害羞、不好意思。5、詞義強化:6、感情色彩變化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東家有好女,可憐體無比 可憐:這里是可愛之意,褒義詞,今意是令人憐憫之意,多含貶義。犧牲玉帛,弗敢專也 犧牲:這里是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中性詞,現在指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褒義詞。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淺,今天表示品德低下。天下云集響應 響應:這里是像回聲一樣應和,中性詞,現在指積極聽從號召,褒義詞。7、名稱說法的演變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現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愿為市鞍馬 市:這里指買
4、,現在已不用,指城鎮、集市。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謝:古義指告戒、告訴,現已不用,用于指感謝。(二)同形異義除單音詞古今異義外,要特別防止古漢語相鄰的兩個單音節詞與同形的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的混淆。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璧有瑕,請指示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 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由兩個單音的、意義相同(或相對、相反)的詞組成的,但意義卻偏于一個詞。1、語義相對的偏義復詞。指出下列句中的偏義復詞,并作解釋。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 晝夜勤作息 去來江口守空船 2、語義相近的偏義復詞。指出
5、下列句中的偏義復詞,并作解釋。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 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四)一詞多義1、詞的本義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本義:戰則請從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 范增數目項王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2、詞的引申義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本義和引申義: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碴臿以為民先免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士三日不見,當刮目相待 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勝不敢復相士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 無物以相之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王侯將相寧
6、有種乎3、詞的比喻義: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本義和比喻意義,并舉例說明。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草菅人命,縱橫鄉里 一詞多義是漢語詞匯中的普遍現象,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最多,也是較難掌握的一項。如何掌握一詞多義呢?要有所側重,要記某個詞在文章中出現頻率最多的義項。要記特殊的,自己沒有掌握的。只記多義詞的若干義項還不夠,還必須“因文定義”。(五)通假字怎樣掌握通假字?要根據通假字用同聲同韻的字代替本字的特點,遇到某個詞用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就可以從字音或聲旁方面去考慮這個詞是否是通假字。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類:A音同、形近
7、(部分的)多采用所通假字的聲旁。“列缺霹靂”,“列”通“裂”。“以白鹿皮為帶,直四十萬”,“直”通“值”。“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B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韻母或聲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聲符。“距關勿內諸侯”,“內”通“納”。“卒然邊境有急”,“卒”通“猝”。“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C音同、形不同。“手裁舉”,“裁”通“才”。“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要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問題,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與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蚤”可以通“早”,但“澡”、“棗”就不行。“縣”通“懸”
8、,但“玄”、“旋”、“璇”就不行。也有極少數的字可以有兩個以上通假字。“李廣詳死”、“箕子陽狂”中的“詳”、“陽”都通“佯”。 (六)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1)名詞用作動詞 (2)名詞作狀語練習:(3)名詞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有三種譯法:一種是補上使令性動詞“使、讓”等。如:“欲潔其身而亂大倫”,“亂”譯為使亂。一種是把使動用法的詞,譯成述補結構。如:“攻邯鄲以廣地尊名”,“廣”譯為“增廣”,“尊”譯為“提高”,即攻取邯鄲以擴展土地提高聲望。一種是將含使動詞的句子譯成把字句。如:“因以浮船”譯為“因此用(它)把船浮起來”。(4)名詞意動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是什
9、么。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就是“以為老師”的意思。投影18、2、動詞的活用(1)活用作名詞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2)使動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發出者是后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投影20、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動詞的使動用法,并加以解釋。(3)為動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
10、樣。如:“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中的“哀”,就是“為哀憐”之意。投影21、3、形容詞的活用(1)活用作名詞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將軍身披堅執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投影2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詞用作名詞的詞語,并加以解釋。(2)用作一般動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中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投影2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詞用作動詞的詞語,并加以解釋。(3)使動用法在文言
11、文中,當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于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投影2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詞用作使動用法的詞語,并加以解釋。(4)意動用法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為小的意思。投影25、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詞用作意動用法的詞語,并加以解釋。4、數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量的事物。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
12、一”,就是統一的意思。投影26、二、高考題型講解與練習1、選講資料0206高考題,特別注意江蘇題。注意:(1)高考題對文言文的考查,實詞主要在選擇題,但翻譯題都涉及到文言實詞的理解,所以可以連同翻譯題一起進行。(2)要注意短文的整體閱讀,因為離開語境,是不容易斷定文言實詞的意義的。(3)資料P.276講解了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可補充一些資料所列高考例句。如:根據上下句的邏輯關系推斷詞義。可用資料255頁05年重慶題C項“質”的理解。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位置來推斷詞義。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
13、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如: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促織中“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中“高”字上帶賓語,用如動詞,了解原文,可推斷為“抬高”。 2000年試題13題“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動詞,因此應是名詞,譯為“柴薪”。可用資料247頁04年廣東題B項“巧”的理解,259頁05年浙江題B項“除”的理解。根據對偶、排比、并列結構等句法特點來推斷詞義。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我們可據之進行
14、判斷。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半步)“追亡逐北。”(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敗)“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對應“用”,被任用)“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族”字義同“滅”字)可用資料268頁06年湖南題D項“薄”的理解。利用語境分析詞義,是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主要方法,即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節脈絡、人情事理推斷詞義,要多加注意。可用266頁06江蘇題B項“責”的理解。另外可補充:利用成語和名句中相關詞義來推斷。成語、名句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了解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如
15、: 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號內詞語加點字的意義是我們平時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詞義,就能推斷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義。又如:95年試題12題 “在官清恪,未嘗聞私”中的“恪”是“謹慎而恭敬”意,同成語“恪守不渝”中的“恪”同。資料P.244頁04年五省市題B項“敏”可借助成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來了解;P.247頁04年江蘇題B項“奪”可借助“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來理解。2、綜合模擬練習可用資料P.305的模擬測試,亦可使用印發資料。單項練習有“通假字練習”、“文言實詞復習練習”。亦可自行補充。3、高中生全程復習方略(世紀金榜)中“單元
16、知識整合”部分,要求學生利用早讀課、晚自修或其他自習時間,每天讀一個單元課文,并對照看本單元的“知識整合”,強化基礎。該項要求可提前布置學生進行。復習資料P.283“知識清單三”常見文言實詞,布置學生規定時間完成,要即使檢查,個個過堂,確保學生對課內實詞的積累。三、附錄見后。文言實詞含義推斷七法專題二:文言虛詞一、復習要點重點理解2007年高考說明(江蘇卷)中規定的12個文言虛詞的用法:而、與、乃、其、所、為、焉、以、因、于、則、之。對其他常見文言虛詞亦可附帶了解。1、立足教材,以本為本。文言文試題的段子雖然選自課文之外,但所考查的知識卻都在課外以內。這幾年來,考到的文言虛詞都能從文中找到答案
17、,許多例句都來自教材。因此,應立足教材,吃透教材,以課本為根本,提高文言虛詞的解題能力。2、以新帶舊,舉一反三。第六冊新課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自己解決閱讀中的疑難,老師加以點撥,學生加以歸納,這樣,方能舉一反三。3、梳理要點,歸納總結。虛詞的復習強調基礎性、系統性,這就要求學生將零碎雜亂的虛詞知識分類梳理,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科學合理而全面的知識網絡。可利用資料P.291“知識清單五”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幫助學生進行梳理,也可讓學生自己動手,整理一個“常用文言虛詞簡表”,列出“詞、詞類、意義、例句”幾個欄目,對照課文和世紀金榜單元知識整合認真填寫,使知識系統化,提高復習效率。4
18、、以“考試說明”為綱,適當拓展范圍。今年考試說明列出的12個虛詞,在復習時應以之為綱,作為重點來抓,但是,我們決不能對其他常見的虛詞袖手旁觀,不問不理,應當適當拓展范圍,對課文中出現的常見虛詞,要好好地“過問”一下。5、強化訓練,注重知識遷移。知識的歸納整理,目的在于正確運用,這種能力的體現只有在訓練中才能得以完成。對虛詞的訓練,可恰當地選用一些課外材料,對應考點,作適當拓展。訓練盡量安排在課堂內限時完成,每次三五分鐘即可。一方面讓學生適應高考,另一方面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訓練后要將答題情況進行分析統計,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加強復習的針對性。二、知識梳理(參見資料P.291“知識清單五”
19、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而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
20、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4、其他用法有:(1)音節助詞,不譯。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2)語氣詞,用在句尾,今譯為:啊、吧。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3)比況詞,今譯為:如、像、似。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4)通“能”,今譯為:能夠、才能。例: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
21、·原道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游)與1、介詞 (1)表介進對象,今譯為:跟、和、同、替、為,等等。例:微斯人,吾與誰歸。(岳陽樓記)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去時里正與裹頭。(兵車行)陳涉少時,嘗與人庸耕。(陳涉世家)(2)表方向、對象,今譯為:向、對。例: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孟子·公孫丑下)(3)表比較,今譯為:跟相比。例: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六國論)(4)表處所,今譯為:于、在。例:將渡江于中流,要離力微,坐與上風。(吳越春秋·闔閭列傳)2、連詞 (1)表
22、并列關系,連接名詞結構,今譯為:和、同。例: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論語)功與日月齊光兮。(后漢書)(2)表選擇,今譯為:或者、還是。例: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廢。正行而民遺乎,與持民而遺道乎?(晏子春秋)3、助詞,通“歟”,今譯為:嗎、吧、啊。例: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了吧)( 季氏將伐顓臾)4、動詞,作謂語,今譯為:(1)親附、跟隨。例:與贏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2)給予。例:與之璧,使行。左傳 與斗卮酒。(鴻門宴)(3)交往。例: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呂氏春秋) (4)對付,例:一與一,誰能懼我。(淮陰侯列傳)(5)允許、贊許。例: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23、論語)(6)幫助。例:君之謀過矣,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論語)(7)等待。例: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8)參加、參與。例:蹇叔之子與師。(左傳)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正事。(漢書)成語“咸與維新”。(9)稱譽。例:朝過夕改,君子與之。(漢書)5、名詞,作賓語,今譯為:黨羽、同盟者。例:約結以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荀子)乃1、用作副詞。(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碧。(廉頗藺相如列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2)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
24、竟(然)”“反而”“才”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3)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4)表判斷,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無傷,是乃仁術也。(齊桓晉文之事)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2、用作代詞。(1)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偶用作指示代詞
25、,譯為“這樣”。例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3、連詞(1)表順承,今譯為:于是、便。例: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以為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關見衛將軍。王夫偃列傳(2)表他轉,今譯為:至于。例: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4、有時還作助詞用,一般不譯。如“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文乃武。”(尚書) 5、復詞“無乃”(譯為“恐怕”,如“無乃不可乎?”)、“乃爾”(譯為“這樣”,如“作計乃爾立”)。其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
26、臣。(廉頗藺相如列傳)(2)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3)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我(自己)”。如: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4)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
27、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嗚呼!其信然耶,
28、其夢耶,其傳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表選擇)4、助詞。(1)附在代詞“彼”“何”后,不譯。例: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世家)何其毒也!(2)用在單音節形容詞前,加強形容的狀態,今譯為:有多么,非常。例:羊肉其鮮乎。北風其涼,雨雪其霶(png)。(3)調節音節,不譯。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所1、用作助詞。(1)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2)“
29、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
30、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為“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讀wéi。首先要分清虛實。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公為我獻之。(鴻門宴)(3)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
31、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5)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6)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2、用作語氣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
32、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焉1、代詞 (1)作賓語相當“之”,今譯為:它。例: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2)表疑問,今譯為: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2、兼詞,兼“于之”,今譯為:于是、于此。例: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3、助詞(1)表語氣,今譯為:了、呢、啊。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故錢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傳(2)詞尾,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后,今譯為:地、的樣子。例:穆穆焉,皇皇焉,濟濟焉,信天下之壯觀也。東京賦盤盤焉,囷囷焉(的樣子)阿房宮賦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
33、以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
34、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
35、,“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3)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3、
36、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牛)4、通“已”,已經。例:無以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后漢書5、動詞,作謂語,今譯為:(1)認為。例:自以壽不得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2)用、使用。 例: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于不以。漢書(3)率領、帶。例:宮之奇以其族行。左傳(4)連及。例:余一人有罪,無以萬夫。國語(5)有。例:農民以鬻子者。管子6、附名詞,作賓語。今譯為:原因 。例:古人思秉燭夜游,良
37、有以也。(良:的確)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因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2、用作連詞。(1)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2)表因果,譯為“因為”“由于”。例如: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3、動詞,作謂語。(1)今譯為:沿襲、順著。例: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批大郤,導大
38、髖 ,因其固然。庖丁解牛(2)今譯為:如同、猶。例:蔡靈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戰國策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
39、藺相如列傳跟、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良曰:“長于臣。”(鴻門宴)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開頭
40、,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2)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則1、連詞 (1)表承接,今譯為:就、便、那么。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周也無力。莊子·逍遙游(2)對比并用,不譯。例:內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荀子(3)表轉折,今譯為:然而、反倒。例:欲速則不達
41、,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4)表讓步,今譯為:倒是。例:美則美矣,而未大也。莊子·天道 難則難矣,然而未人也。墨子·魯問(5)表意外,今譯為:竟、卻。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公使陽處夫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6)表假設,今譯為:假如。例: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記·高祖本記2、副詞(1)加強判斷,今譯為:就是。例:此則寡人之罪也。孟子(2)表范圍,今譯為:僅、只。例: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勸學3、動詞,作謂語。今譯為:效法。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周本紀4、附名詞,作賓語。今譯為:準則、法則。例:合散消息,安有常則?漢書
42、·賈誼傳以身作則(成語)之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
43、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
44、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三、練習文言文虛詞復習鞏固練習專題三:文言句式一、要點講解我們談論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對于現代漢語而言的,在古代實際是一種正常的句式,這些句式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步發生了改變,在現代漢語中卻成了變式句或特殊句式。這些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判斷句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1、“者,也”式,有時單用“者”,有時單用“也”,有時都不用,有時“者也”連用。變式如下:“,也”“,者也”“者
45、,”“者,者也”“,”等。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有: 陳勝者,陽城人也。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注意:古漢語中“是”作判斷較少。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非死,則徙爾
46、。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二)被動句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1、“見”“見于”“于”表被動。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有: 臣誠恐見欺于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故內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
47、于余。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有: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為予群從所得。 恐為操所先。 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3、無表示判斷的詞語,依靠主語、謂語自身的關系表示判斷。如:“兵挫地削。”(三) 倒裝句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1、 賓語前置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忌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1)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48、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2)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 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4) 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 定語后置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1) 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2) 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3)用“唯(惟)
49、是”固定格式提前賓語。如:“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3、狀語后置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4. 主謂倒裝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投影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1.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3.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4.何由知吾可也?5.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6.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7.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8.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四)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
50、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語。(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2) 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3) 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4) 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 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4. 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5. 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6、省量詞 。如:“
51、蟹六跪而二螯。” 7、分句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二、固定結構 在了解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時,應注意其中的固定結構。這些固定結構大致可分為表示疑問、表示反問、表示感嘆、表示揣度和表示選擇五種。1、表示疑問 何以?(根據什么?憑什么?) 論浯六則: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曰:“何以知之?” 何所?(所是什么?) 木蘭詩: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 奈何?(怎么辦?為什么?) 鴻門宴:未辭也,為之奈何?
52、 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如何,奈何?(拿怎樣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孰與?(與比哪個?) 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孰與徐公美? 廉頗藺相如列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戰:然劉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 獨耶?(難道嗎?)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問 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禪山記:何可勝道也哉?(兼有感嘆) 何為?( 干什么呢?) 鴻門宴
53、:何辭為? 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傳·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 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豈(其) 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捕蛇者說:豈若我鄉鄰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嘆) 采草藥:豈可一切拘以定時哉? 鴻門宴:沛公不先入關,公豈敢入乎? 殽之戰:未報秦施而伐秦師,其為死君乎? 廉頗藺相如列傳: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安哉(乎)?(哪里呢?
54、) 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兼有感嘆) 不亦乎?(不是嗎?) 論語六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非歟?( 不是嗎?) 屈原列傳:子非三閭大夫歟? 寧耶?(哪里呢?) 祭妹文:寧知此為歸骨所耶?(兼有感嘆) 顧哉?(難道嗎?) 為學: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柳城高中2025年全國高三模擬考試(六)生物試題含解析
- 洛陽科技職業學院《專業技能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棗莊市四十一中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一輪復習基礎知識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實驗、一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第四次月考試卷化學試題含解析
- 寧夏大學《傳統人居文化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數值分析及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樂安縣2025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山東陽谷縣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一輪復習階段性考試(化學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沈陽工程學院《商務英語視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第八十二中學2025屆下學期期中考初三試卷物理試題含解析
- CJJT191-2012 浮置板軌道技術規范
- 2024年同等學力申碩-同等學力(法學)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
-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大單元整體作業設計
- 黑臭水系治理工程監理大綱
- 二年級下冊遞等式計算練習400題及答案
- 高三下學期綜評自我陳述報告
- 國際人權法與非洲人權體系的重要案例研究
- 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評估與出讓管理
- 2023年標準化工程師考試真題模擬匯編(共402題)
- 中建懸挑卸料平臺專項施工方案
- 中建總工程師的職業基本素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