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 18(安徽專版) 新課標_第1頁
201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 18(安徽專版) 新課標_第2頁
201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 18(安徽專版) 新課標_第3頁
201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 18(安徽專版) 新課標_第4頁
201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 18(安徽專版) 新課標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3年新課標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安徽專版)18課時作業(十八)散文閱讀時間:45分鐘分值:50分一、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4題。(25分)夢里炊煙詩中境王民選炊煙,一種標志性符號,曾經為傳承農耕文明印在大地,為張揚勞作文化寫在長空,為印證鄉風民俗盤旋村落如今,炊煙已越來越難以見到,漸漸成為人們夢里的幻境,成為詩文中的追憶。但是,炊煙的千古繚繞,已使華夏兒女的言行舉止投射出被長期熏烤的底色,散發著特有的草木味兒,表現出火熱的鄉土情結。炊煙里,升騰著生活的希望。無論是寒露沾衣還是落霞照臉,辛勤耕作的農民每當看到升起的炊煙,對獲得好收成就會增添一份期望。饑腸轆轆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煙升起,往

2、家趕的腳步就會加快,馬上就聯想到誘人的飯菜香,對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煙一般上升!炊煙里,纏繞著游子的鄉情。炊煙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醞釀出的氣息牽腸掛肚,讓游子魂牽夢繞。莊稼人出遠門時,總喜歡抓一把煙囪下邊的泥土帶上,讓“家”這個氣場始終籠罩并護佑著自己,緊緊地牽系著飄蕩的靈魂。即使是遠隔千山萬水,言語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會借助于無處不在的炊煙,撫摸到祖先的根脈,尋找到族群的親和。我一直在想,所謂“在外游子,縱然化作一縷輕煙,也要魂歸故里”,這華夏兒女獨具的故土情結,作為一種彌足珍貴的鄉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幾人給出了權威的詮釋呢?炊煙中,綿延出時光的推移。清晨,沖破濃霧的炊煙躍過房頂,撐

3、起鄉村的天空,然后又緊貼著地平線撲向東方,撩開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個兒撓醒生命萬物,讓他們抖擻精神迎接太陽。中午,炊煙用妙曼的舞姿,嬉戲得太陽陶醉迷離、頻頻眨眼,她用花瓣一樣的碎片,由太陽拋出縷縷銀線,串連成莽莽云海,襯托得陽光絢麗多彩。日色已盡花含煙,千萬股炊煙頂梁柱一般托舉住天幕,要為趕時節的農民再爭一會兒光陰,緊接著又彼此挽起臂膀,撐持著夜幕,讓勞累的農民借一點余光洗洗臉,摸黑兒吃晚飯。炊煙中,氤氳著詩情畫意。炊煙和詩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時也需借助炊煙的帶挈;詩經曾長期飄蕩在萬家炊煙當中;陶淵明守望過的“依依墟里煙”,綿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

4、“文以氣為主”,我們從一些詩文中確能品讀到炊煙鼓蕩出的氣韻。炊煙所蘊含的那種人間情、煙火味兒,與我們靈魂的臍帶緊密交結。那種靈動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煙,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顫釀成不期而然的靈感,詩情便噴涌而出了。當今難得一見的炊煙,偶爾出現在村頭田野,讓人驀然看到時驟然之間就會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間,質感十足的水墨畫就那么傳神地寫在長天,任誰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剛好站在某個角度,看到古樹枝頭系掛幾縷或濃或淡、時動時靜的炊煙,在夕陽西下的微風中,遠望如梳了長發辮的村姑在學舞,又像宮殿垂掛的煙霞帳,一幅多么美妙古拙的風情畫,一種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先祖以炊煙為衣,以水為鏡,

5、開啟千秋萬代的脈脈情思,傳承著農耕社會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勞動者群體的美聲,熔鑄成華夏民族的集體人格,引發了廣泛的共鳴,積淀為厚重的文化彩頁,以至于中原民間把宗族延續說成煙火傳承。我們俯仰在這亙古飄溢的炊煙中,品味先民苦樂,遙想先哲情懷,探究其文化影響,條分縷析其文化內涵,應當有一種神圣的使命感啊!(有刪改)1結合全文來看,第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5分)答:_2第段中說,“炊煙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醞釀出的氣息牽腸掛肚,讓游子魂牽夢繞。”第段又說,“炊煙所蘊含的那種人間情、煙火味兒,與我們靈魂的臍帶緊密交結。”怎樣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6分)答:_3第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6

6、分)答:_4文章最后一段說,“我們俯仰在這亙古飄溢的炊煙中,品味先民苦樂,遙想先哲情懷,探究其文化影響,條分縷析其文化內涵,應當有一種神圣的使命感啊!”請結合全文內容,談談應該怎樣承擔這種“使命”。(8分)答:_二、閱讀下面的散文,完成58題。(25分)用歲月在蓮上寫詩林清玄那天路過臺南縣白河鎮,就像暑天里突然飲了一盅冰涼的蜜水,又涼又甜。白河小鎮是一個讓人吃驚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蓮花種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閑逛,都會在轉折處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蓮花。那些經過細心栽培的蓮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風好景里毫無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種欣悅的氣息。我去的時候正好是蓮子收成的季節,種蓮的人家

7、都忙碌起來了,大人小孩全到蓮田里去采蓮子,對于我們這些只看過蓮花美姿就嘆息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種蓮的人家是用怎樣的辛苦在維護一池蓮,使它開花結實。“夕陽斜,晚風飄,大家來唱采蓮謠。紅花艷,白花嬌,撲面香風暑氣消。你打槳,我撐篙,吆一聲過小橋。船行快,歌聲高,采得蓮花樂陶陶。”我們童年唱過的采蓮謠在白河好像一個夢境,因為種蓮人家采的不是觀賞的蓮花,而是用來維持一家生活的蓮子,蓮田里也沒有可以打槳撐篙的蓮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蓮田的爛泥里。采蓮的時間是清晨太陽剛出來或者黃昏日頭要落山的時分,一個個采蓮人背起了竹簍,帶上了斗笠,涉入淺淺的泥巴里,把已經成熟的蓮蓬一朵朵摘下來,放在竹簍里。采回來的蓮蓬先挖

8、出里面的蓮子,蓮子外面有一層粗殼,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剝開,晶瑩潔白的蓮子就滾了一地。蓮子剝好后,還要用細針把蓮子里的蓮心挑出來,這些靠的全是靈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懶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蓮蓬可以賣給中藥鋪,還可以掛起來裝飾;潔白的蓮子可以煮蓮子湯,做許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我在白河鎮看蓮花田里的人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為什么總是覺得種蓮的人就像蓮子一樣,表面上蓮花是美的,蓮田的景觀是所有作物中最美麗的景觀,可是他們工作的辛勞和蓮心一樣,是苦的。采蓮的季節在端午節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蓮子采收完畢,接下來就要挖土里的蓮藕了。蓮田其實是一片污泥,采蓮的人要防備田里游

9、來游去的吸血水蛙,蓮花的梗則長滿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蓮人的褲子都被這些密刺劃得千瘡百孔,有時候還被劃出一條條血痕,可見得依靠美麗的蓮花生活也不是簡單的事。小孩子把蓮葉卷成杯狀,捧著蓮子在蓮田埂上跑來跑去,才讓我感知,再辛苦的收獲也有快樂的一面。蓮花其實就是荷花,在還沒有開花前叫“荷”,開花結果后就叫“蓮”。我總覺得兩種名稱有不同的意義:荷花的感覺是天真純情,好像一個潔凈無瑕的少女,蓮花則是長相莊嚴,仿佛是即將生產的少婦。荷花是宜于觀賞的,是詩人和藝術家的朋友;蓮花帶了一點生活的辛酸,是種蓮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來我對蓮花的無知,只喜歡在遠遠的高處看蓮、想蓮,卻從來沒有走進真正的蓮花世界,看蓮田

10、背后生活的悲歡,不禁感到愧疚。誰知道一朵蓮蓬里的三十個蓮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誰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凍的蓮子湯是農民多久的辛勞?我陪著一位種蓮的人在他的蓮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蓮田邊,娓娓向我訴說一朵蓮要如何下種,如何灌溉,如何長大,如何采收,如何避過風災,等待明年的收成時,覺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許是我們永遠難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蓮子,也有一套生命的大學問。我站在蓮田上,看日光照射著蓮田,想起“留得殘荷聽雨聲”恐怕是蓮民難以享受的境界,因為荷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田中的蓮葉坐著結成一片,站著也疊成一片,在田里交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來歌頌蓮葉何田田的美,永遠也不及種蓮的人用

11、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5下列對散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A荷花是宜于觀賞的,是詩人和藝術家的朋友,因此它缺少實際的生活氣息。B荷花給人的感覺是天真純情,像一個潔凈無瑕的少女,蓮花則莊嚴,仿佛是即將生產的少婦。C荷花是詩人和藝術家的朋友,所以詩人喜歡用空虛清靈的詩歌來歌頌蓮葉何田田的美。D第四段引用采蓮的童謠,其作用是歌頌采蓮的歡樂景象和蓮農的浪漫而詩意的生活。E作者思想認識經歷了由單純欣賞到體會蓮農生活艱辛,稱贊勞動創造美的變化過程。6蓮子收獲的季節是蓮農最辛苦的時候,這種辛苦具體體現在哪些勞作中?(6分)答:_7文章題目“用歲月在蓮上寫詩”有什么深刻含意

12、?(6分)答:_8作者說“留得殘荷聽雨聲恐怕是蓮民難以享受的境界”,卻又說“種蓮人用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這兩句話是否矛盾?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8分)答:_答案1答案 開門見山,直接點題,總寫對“炊煙”文化意義的認識和理解,提挈全篇;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調,展現思想深沉、情感飽滿的特點。(答對一點給2分,兩點5分)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脈絡的能力。文章開頭段落的作用通常是點題、總領下文、引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調等。解答此題,從開頭段落的通常作用入手,結合具體的內容分析即可。2答案 繚繞的炊煙凝聚著濃郁的鄉情、鄉思、鄉韻,在游子的心靈世界中,形成了一種難以割舍的牽系,揮之不去。(

13、圍繞“游子的鄉情”進行具體闡釋,也可從“故土情結”、“鄉情文化”的角度作答。)(6分)解析 本題考查體會文中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理解第一句話的含意,必須結合整段的語境。此句為第段的中心句,要圍繞“游子的鄉情”這個中心進行具體的闡釋,亦可從“故土情結”“鄉情文化”的角度作答。理解第二句話的含意,關鍵是弄清“人間情”“煙火味兒”“靈魂的臍帶”的意思。第段圍繞炊煙中的詩情畫意展開,所以理解這三個詞語的意思要緊扣這個中心:“人間情”指炊煙中蘊含的詩情、氣韻;“煙火味兒”則重在表明生活氣息、生活趣味;而“靈魂的臍帶”則明顯涉及人們的精神領域。由此即可得出答案。3答案 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盡

14、”的時間順序,對“炊煙”展開具體的描寫,展現出一天之中“炊煙”的全貌,給讀者完整的印象和認識;運用擬人手法,通過“撓醒”“嬉戲”“挽起臂膀”等詞語,將“炊煙”人格化,賦予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特征,增強了親切感與感染力,使感情表達更充分。(每點3分)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的能力。答題時,首先要準確把握本段在寫法上的特點,即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盡”的時間順序對“炊煙”進行描繪,同時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然后結合文段具體分析,一方面要點出描寫的作用,即讓讀者形成關于“炊煙”的完整的印象,對其全貌有個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要從“撩開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個兒撓醒生命萬物”“炊煙用妙曼的

15、舞姿,嬉戲得太陽陶醉迷離、頻頻眨眼”“緊接著又彼此挽起臂膀,撐持著夜幕,讓勞累的農民借一點余光洗洗臉,摸黑兒吃晚飯”等句中找出擬人化色彩顯著的詞語,揭示出其表達效果。4答案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炊煙”作為“一種標志性符號”的意義所在;其次,“炊煙”作為農耕文明與勞作文化的載體,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我們須臾不能將其割舍;要喚醒人們的文化傳承意識,以勇敢擔當神圣使命的姿態和美好的情感,將“炊煙”所積淀的厚重文化發揚光大。(答對一點給3分,答對二點給6分,全部答正確給8分) 解析 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題目為開放性試題,作答時要立足文本內容,結合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進行

16、多層面的探究發掘。文章第段總領全文,揭示了“炊煙”的文化意義;第段至第段表現了作者對“炊煙”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美好情感;最后一段對“炊煙”的文化內涵進行概括總結,同時表達了對這種文化傳承的期盼,答題時應從“怎樣承擔”的方面考慮并組織答案。5答案 內容:寫了草原文明的滄桑巨變。(2分)意圖:和下文描寫草原的自然風光“依舊”構成對比,突出了草原風光的亙古永恒。引出下文內容,為下文寫自己面對永恒的自然風光而產生人生感悟作鋪墊。僅答對第(1)點給3分,答第(2)點時,答對一半也給3分解析 本題考查概括內容要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脈絡的能力。本段內容寫的是草原文明的變遷,結構上是個典型的過渡段,上文

17、寫作者走進草原和產生的歷史文明聯想,下文則描寫草原永恒的自然風光,抒寫人生感悟。分析語段在文中的位置,是把握語段作用的重要入口。6答案 修辭手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情緒:明寫“花枝”和“草”的殷勤相迎,暗寫“我”登上草原的喜悅之情。(每點3分)解析 此題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抓住句中的兩個關鍵詞“殷勤”“拂著”不難判斷出使用的修辭手法。第二問實則考查襯托的手法,作者明寫花草,實則借助花草傳達自己的感受。7答案 當“我”失落、疲憊、焦躁時,草原張開博大的胸襟接納了我。草原使“我”的靈魂大徹大悟,使“我”領悟了生命歡樂和痛苦的奧秘。(每點3分)解析 此題考查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主要是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屬于典型的原因概括題。回答此題,首先要把握全文的脈絡:文章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七個自然段寫“我”因疲憊走進草原;后面的段落則寫了“我”面對草原的所見所想所感,歸結一下,便可總結出答案。一定要借助文中的關鍵語段把握有效信息,比如第一段“疲憊”“蹣跚”,倒數第五自然段“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沉重”“我忽然領悟了生命的開端和終結的全部歡樂和痛苦的奧秘”等語段。8答案 “大宛汗血天馬”為歷史文明付出過血與汗,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當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