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崇陽玉帶,山水畫廊一一武夷山市崇陽溪濱水地段概念性規劃ConceptualPlanningforWaterfrontofChongyangStream,Wuyishan武夷山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譽,更是中國第4處、世界第23處“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武夷山市一直堅持“旅游興市”的戰略,以建設“現代化國際性旅游度假城市”為目標,實施“南擴西進”,加快中心市區與風景名勝區、旅游度假區、旅游經濟開發區之間一體化進程。崇陽溪是武夷山市區的主要水體,也是市區重要的自然景觀資源。武夷山市政府希望以崇陽溪為發展走廊,通過對崇陽溪濱水地段的規劃整合與建設開發,挖掘旅游資源,拓展
2、城市發展空間,優化城市結構。(插圖:0103崇陽溪風光圖片、04崇陽溪濱水地段現狀土地利用圖)一、設計需求本次概念規劃的研究范圍北起北門花橋,南至公館大橋,包括崇陽溪沿溪兩側相關用地,長名18km,總用地面積19.54km2。通過對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發展沿革及崇陽溪濱水地段發展的SWOT分析,此次概念性規劃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方面的設計需求:1.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目前崇陽溪濱水地段缺乏一個指導其開發建設的整體規劃和相關政策、制度,使得濱水地段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及潛在的土地資源得不到整體利用。此次概念規劃創造拉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契機,確定崇陽溪濱水地段的城市功能為武夷山市城市發展的“經濟加速器、
3、文化大觀園”。通過良好的策劃與整體規劃(表1),對濱水地段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包裝與宣傳,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表1可能的產業開發活動項目內容游憩地點旅游服務業特色商業、酒店服務業、休閑娛樂沙古洲新區、站前組團、崇東橋以北崇陽溪西岸休閑觀光田園風光體驗龍安谷、公館橋段茶園、樟樹園體驗崇陽溪機場至站前橋段東岸、樟樹公園濕地生態保護、建設參觀濕地采砂場整治游樂園活動馀慶橋公園、樟樹公園濕地高爾夫球崇陽溪武夷山機場至站前橋段東岸濕地2.整合城市空間結構武夷山市城區以武夷大橋為界可分為南北兩段。南段主要為旅游度假區,北段為中心城區。伴隨著旅游度假區經濟飛速發展的是市中心城區經濟增長的乏力和城市面貌的乏善
4、可陳。崇陽溪是武夷山市區“一水一山兩軸”整體景觀結構的精華,概念規劃以崇陽溪為主線,結合沿岸建設現狀,考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融合,形成“一線兩岸五區八點”的崇陽溪沿岸總體空間結構,強化崇陽溪對城市空間的控制和整合作用,加強中心市區與旅游度假區之間的一體化聯系,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插圖:05規劃結構圖、06崇陽溪規劃總圖)3.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質崇陽溪水體潔凈,全年水文變化不大,便于濱水地段土地的開發及濱水岸線的塑造。規劃利用崇陽溪自然本底系統,保護及改善濱水地段環境,創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環境面貌,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質。二、設計理念武夷山市擁有引人入勝的山水文化、數不勝數的名人文化、獨特的飲
5、食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及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具有多元性、歷史性、民俗性的資源特征。如何將城市得天獨厚的資源要素與城市空間拓展、城市產業開發、城市生態保護相結合呢?規劃首先試圖從設計理念上尋求解決之道。1 .綜合性一一多元功能,整體開發,激發活力倡導濱水地段不同用地功能的有機混合,進行綜合規劃,激發濱水地段活力。如在小范圍內,把商業零售、娛樂飲食、辦公居住組織在一起,增加空間的“人情味”,成為人們樂于停留的,能為人們提供購物、游憩、文娛、觀光、交往和健身等多種活動的濱水場所。(1)功能拓展依托歷史資源、文化資源確定沿崇陽溪的精華景域,形成內涵一致、姿態各異的文化休閑、生態功能調節、濱水旅游觀光景
6、區。沿崇陽溪兩岸可具體分為以下功能區域(功能分區圖): 沙古洲新區:古洲浮翠,飛虹高架,偉廈傍洲I,活力新區 舊城更新區:武夷文化展示 文化休閑主題區:閩越文化展示 濕地復蘇區:演繹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濕地”主題景區休閑度假區:開展休閑體驗活動其中沙古洲新區充分體現了濱水地段功能的復合化(表2)。表2沙古洲新區功能的復合化功能區域功能細分項目特征規劃意境沙古洲1新區特色商業區設置小商品店鋪和民俗手工藝品展示,組織旅游紀念品購買樸.鬧賓館酒店區優美的濱水風光和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良好結合,提供高品質、全方位的旅游住宿接待活動雅.靜休閑公園區優美的洲景、城景、結合服務設施,提供高品質的游賞活動趣.奇.
7、靜游船碼頭區開展崇陽溪系列水上活動的起點壯.鬧文化娛樂區結合賓館酒店區發展休閑性娛樂、教育性娛樂、健身性娛樂等文化娛樂設施趣.壯.鬧(2) 土地利用布局調整為合理開發和利用濱水資源,必須對土地利用布局作適度調整,對土地的再開發實施規劃控制。城市發展的重點將向濱水地段轉移,土地利用以居住、公建、綠化用地為主。沙古洲和火車站西側濱溪用地將作為城市副中心重點發展;沙古洲以北的舊城段以建設居住及配套設施為主;沙古洲以南以生態保育為主;度假區段以建設休閑旅游設施為主。(插圖:07沙古洲新區平面圖、08沙古洲新區鳥瞰圖)2 .地方性一一承前啟后,延續文脈,形成特色“地方特色”,即“一個地方的場所感”。城市
8、濱水地段可為人們提供獨特的濱水感受。另外,“地方性”濃郁的公共空間可與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相結合,空間的設計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概念規劃結合崇陽溪濱水地段的建設,將崇陽溪塑造為展示武夷文化、傳承閩北文明的載體。規劃在崇陽溪沿線重點塑造四個景觀節點,凸顯地方性、文化性特征。(1)三溪挹翠:展現古韻涵遠的閩越文化自然要素:西溪和崇陽溪交匯人文要素:閩越王城項目策劃:閩越文化展示園一一結合濱水地段塑造象征閩越王城出土文物的抽象雕塑,如鐵器、陶器、建筑構件。也可對地形作藝術處理,塑造閩越圖騰一一蛇、鳥等圖案,展現閩越文化的博大精深。(插圖:09閩越文化展示園鳥瞰圖)(2)聚秀清源:山水相聚,人杰地靈,名
9、人與山川共生共榮自然要素:三溪(梅溪、黃柏溪、崇陽溪)交匯人文要素:宋詞“婉約派”宗師柳永,理學名儒朱熹、南宋名將劉子羽等項目策劃:大地藝術園一一草木有意,砂石含情,利用砂土、卵石與草木等自然素材,表現其材質特點,形成藝術化、生趣化的大地藝術與鄉土藝術特色。人文雕塑園一一借醇厚的歷史人文背景,建設富有歷史意蘊的建筑、名人雕塑、環境藝術寫意形象。(插圖:10聚秀清源節點平面圖)(3)思古茗香:游山品茗,緬懷先烈,展示厚重的武夷紅色文化自然要素:杜壩山、崇陽溪人文要素:赤石暴動遺址開發策略:對現狀濱水村舍進行改造,部分改造為展覽館,展覽閩北紅軍的相關圖片、書籍及物品。少部分改造為濱水休閑茶座。建筑
10、青瓦白墻面,突出質樸的民居風格。利用地方材料進行樸實簡易的裝飾,與紅軍艱苦樸素的精神風貌形成呼應。(插圖:11思古茗香節點意向圖)(4)煙雨山城:展示源流不斷的武夷文化自然要素:煙雨山城人文要素:建筑文化、朱子理學文化、巖茶文化、飲食文化及閩北地方風情文化等項目策劃(表3):表3煙雨山城節點項目策劃項目策劃項目特征規劃意境武夷義化藝術廊展示武夷山建筑藝術、橋文化、朱子理學文化、柳永婉約宋詞文化及閩北地方風情文化趣.奇.雅武夷巖茶院落制茶、品茶、展示巖茶文化靜.愜.雅民間手工技藝院落特色地方飲食制作,巖茶、釀酒工藝展示樸.愜.雅建筑特色以當地民居與江南庭院風格相結合。建筑充分利用地形,錯層、組合
11、布局,形成有顯有隱,有曲有直的傳統院落。建筑就地取材,層疊屋瓦,白色墻面,并充分利用當地的木、石、竹、麻等地方材料為素材,做出樸實簡易的裝飾,給人以自然質樸的美感。(插圖:12煙雨山城節點平面圖、13煙雨山城節點鳥瞰圖)3 .親水性利用自然,注重親水,塑造空間根據濱水地段不同區位的人工與自然景觀環境的特點,突出重點區域,區分不同溪段的景觀特色,以最佳方式利用自然條件,塑造親水空間場所。規劃沿溪由北向南開辟系列親水景觀節點,主要有:列寧公園、崇秀公園、武夷文化展示園、馀慶橋系列步行橋、樟樹公園、赤石展覽館、世紀廣場、釣魚湖公園等。這些節點力求保持人性化尺度及其親水性,使人脈、水脈、綠脈得以交相輝
12、映。(1)馀慶橋系列步行橋規劃在沙古洲北側對水道進行疏竣,連通水系,形成水巷景觀,造成回環之勢。溪岸作直立式駁岸處理,并開辟8座步行橋梁。橋梁臨水臥波,形象輕靈飄逸,界面豐富完整,進一步強化濱水界面,提高親水性。(2)樟樹公園在沙古洲北段以馀慶橋為借景建設樟樹公園,形成綠蔭匝地、碧草如茵的獨特氣勢。既可于洲上觀景,更可乘舟賞綠,或隔溪遠眺,形成翠色浮溪、城洲相映的景觀意趣。公園注重強化崇陽溪水系中重要活動節點,開辟“水與水”、“水與路”、“水與橋”的連接路徑,并提供可體驗的親水性城市活動空間。(插圖:14樟樹公園平面圖)4 .生態性一一構建網絡、強化格局、生態保育(1)構建綠色生態網絡以武夷山
13、脈為背景,南北向崇陽溪為主脈,各個城市發展組團楔型綠地為次脈伸入城市組團內部,并延伸到周邊地區形成余脈,最后通過環狀的綠色支脈聯系各片區共同構建綠色生態網絡。(2)強化山水生態格局規劃樹立人工與自然景觀大系統的觀念,確定最佳的生態大格局及一些永久性開放空間,并對關鍵性的山頭、水面、綠地和城市邊界進行保護。規劃對濱溪地段劃定“禁建”“適建”、“限建”區域,避免“移山填水”式的建設,減少對自然的無情擠壓,以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另外,對崇陽溪沿岸灘涂、濕地,采用保護及恢復濕地資源生態和生產功能的方式。重點加強濕地灘涂等自然環境特色塑造,特別注意水質、水量、水生植物等基本生態資源的合理保護與利用,以及
14、水生動物的保護。規劃采用生態型駁岸,形成一個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系統。(插圖:16濕地復蘇區平面圖)(3)采用適宜的綠化模式針對武夷山市山巒、河床、溝壑眾多的特點,建立以“生態單元一一生態綠軸一一生態軸網”為主導的綠化模式。同時,大力種植鄉土樹種,使城市生態要素之間達到良性循環,加強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維持能力。5 .可達性一一破除割裂,快捷有序,強化聯系強化城市腹地與濱水地段的步行聯系,強化城市與濱水空間的活動聯系及視覺聯系,同時濱水地段要有足夠大的容納市民活動的場所,讓全體市民共同享受濱水地段,倡導水濱公有”、親水為公共權益”等設計理念。(1)濱溪道路的梳理目前崇陽溪沿溪缺乏便捷的道路系
15、統、步行系統及水上交通聯系,導致濕地、山岳、濱水地段之間的聯系性不足,削弱了游客的串聯旅游意愿。規劃確定濱溪道路為城市游覽性道路。為了強化濱溪路與城市路網的銜接,同時開拓城市濱溪開敞空間,規劃對濱溪道路進行梳理。濱溪路的建設根據現狀條件靈活處理,或以現狀道路為主,或采用懸挑等方式避免過多的拆遷和對山體的破壞。(2)旅游路線組織規劃加強濱水地段內部交通聯系,形成良好的公共交通線路。注意多樣性的交通方式組合,保護內河水運、步行系統和自行車道的開發。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按照機非分離、人車分離的原則進行布局。公交線路結合城市道路形成“一線多環”的系統。非機動車專用道沿溪一側布置,以利于游客采用非機動車進
16、行溪岸景觀游覽。步行道結合防洪堤岸和河漫灘布置。此外,為了便于沿溪旅游觀光,規劃在沙古洲布置水上觀光碼頭,形成起點,向崇陽溪南段開展水上觀光活動。(插圖:16道路系統規劃圖、17旅游路線規劃圖)三、濱水地段空間形態控制一般來說,濱水地段應當突出水面開敞的空間形態特點,避免大量的、高密度的開發壓迫濱水地區;在實體形態上宜做跌落處理,越靠近濱水地段尺度越近人,垂直于濱水地段體現空間層次。保證濱水地段邊界的連續性;營造濱水地段邊界的韻律感。1 .濱溪城市輪廓線的控制規劃將崇陽溪濱水地段的建筑界面按以下三種類型進行劃分:跌落型:濱溪開發組團內部大都以中心公共建筑組群作為標志物,控制整個組團的高度和形象,濱溪地段建筑高度和密度由中心至水岸依次下降。退讓型:濱溪開發組團建筑紅線退水岸一定距離,一般20-50米,作為綠化開敞空間,形成過渡區域。親水型:濱溪開發組團建筑臨水臥波,或挑出水面,形成城水交融的景觀環境(插圖)。沿溪城市開發建設需要呼應山水,通溪透綠。嚴格控制濱水開發組團建筑的高度,不得超過周邊山體的最高點。通過以上三種建筑景觀界面形式的組織,使沿溪各個開發組團形成層次分明的城市輪廓線,同時也能與組團周圍的綠化和山體形成良好的過渡,保證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協調。(插圖:18濱溪建筑界面類型)2 .視線控制注重景觀視域、視廊、視點的處理,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以多領域視角看區塊鏈在提升醫療健康透明度中的作用
- 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策略
- 分布式智能合同的安全性分析報告
- 太陽能鍍膜設備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大型拖拉機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有害氣體凈化器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堿土金屬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鑒證咨詢服務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臺式電動旋蓋機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發動機啟動器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中考一模道德與法治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制造業自檢自控流程優化計劃
- 《人工智能的進展》課件
- 風濕免疫病患者結核病診治及預防實踐指南(2025版)解讀課件
- 大建安-大連市建筑工程安全檔案編制指南
- 上海2024-2025學年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聯考模擬試題含答案
- GB/T 45421-2025城市公共設施非物流用智能儲物柜服務規范
- 高中家長會 高三高考沖刺家長會課件
- 北京市豐臺區2025屆高三一模試卷語文試題(含答案)
-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測數學試卷(含答案)
- 2025-2030中國觸覺馬達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