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共8頁)_第1頁
2017年春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共8頁)_第2頁
2017年春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共8頁)_第3頁
2017年春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共8頁)_第4頁
2017年春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共8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2017年春期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知識點梳理13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詞語 修潤xirn生疏shng sh商酌shngzhu 懇切knqi譬如pr朦朧mnglng累贅lizhu別扭biniu拖沓tut妥帖tuti誨人不倦hurnbjun不恥下問bchxiwn顛沛流離dinpilil以身作則yshnzuz丁卯年dngmonin繁碎:fn su,繁雜瑣碎。悲哀(bi i):指傷心、難過。簡明扼要(jin mng yo):指簡單明了,抓住要點。沾溉(zhn gi):浸潤澆灌。 比喻使人受益。高文典冊(go wn din c):冊:古代帝王發出的文書。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書、詔令。

2、攙合(chn h):攙雜混合。躬行(gng xng):指身體力行;親身實行。師表(sh bio):表率,在道德或學問上的學習榜樣。謂作表率。不恥下問(b ch xi w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問題為恥。商酌(shng zhu):指反復仔細地商量。自顧不暇(z g b xi):光顧自己都沒法動了,不能幫助別人了。指沒有力量再照顧別人。顛沛流離(din pi li):顛沛:跌倒,比喻窮困,受挫折;流離:浪落。由于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nzhjinrnzhzhjinzh):仁者從仁的角度看待,智者從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

3、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大勢所趨(d sh su q):大勢:指整個局勢;趨:向、往。整個局勢發展的趨向。不即不離(b j b l):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系。修飾(xi sh):整理,裝飾。修改潤飾,使文字生動。梳妝打扮,亦指講究外表、形式。修養品德晦澀(hu s):文辭等隱晦,不流暢,不易懂朦朧(mng lng):月光不明;,看不清。 看不分明,沒有鮮明輪廓或細節;,勉強看得見。在感情或直覺的意義上微微感覺到或覺察到。二、作家作品二、作家作品張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學者、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

4、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葉圣陶(1894-1988),名紹鈞,字圣陶,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故事 。“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說,技巧日臻圓熟。葉圣陶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 三、課文內容理解1、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什么?他主要選擇了哪些材料?緣由:葉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給他寫紀念文。選材:與

5、作者相關的,不見于或不明顯見于高文典冊的。2、本文記述了葉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別用了哪些事例來進行說明。明確:待人厚,律己嚴。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3)第五自然段:復信 (4)第六自然段:會上發言律己嚴: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則,鞠躬盡瘁。3、作者用了一個什么詞來表述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這種風格具體講的是什么?(用書上的原話回答)明確:“寫話” 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致懇切,念,順口,聽,悅耳,說像話還不夠,就是話。還特別重視“簡潔”。4、為什么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作者從哪些方面進行了論述?明確:(1)從歷史來看,用白話代替文言,

6、言文一致,是大勢所趨,是從理論到實踐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說是“不成問題”。(2)從現實看,葉先生“寫話”主張是切中時癥的。(時癥:脫離口語甚至有意遠離口語的文風正在制造“新文言”)5、課文可以分五部分,請寫出每部分的段落起止,并概括層意。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談寫作本文的緣由和選材。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總寫葉圣陶先生的品德有過人之處。第三部分(第3-6段從“凡是同葉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爭取不愧于屋漏”):詳寫葉圣陶先生為人寬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7-10段從“以上說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確的分工”)從語文方面詳寫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另一面:律己嚴。第五部分(11最后

7、一個自然段):談學習和仿效葉先生品德的思考。6、下面兩句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總結了葉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開啟下文,突出葉圣陶先生律己嚴的特點。這兩句話承上啟下。7、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是什么?他在這方面是怎樣嚴格要求自己的?答案: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是“寫話”。一旦寫的不像“話”,就堅決改。8、葉圣陶先生對文風不簡潔的現象為什么這么感慨呢?答案:因為有些人寫文章出現一些廢字,但又不肯刪去,葉圣陶先生很重視文風的簡潔,當然感慨了。9、葉圣陶先生在“總的

8、用語方面”是怎樣律己嚴的?答案:葉圣陶先生非常重視語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則,鞠躬盡瘁,這是常人難以達到的。14驛路梨花一. 基礎知識及其運用:1. 給加點字注音:陡峭(qio) 著急(zho) 露宿(l ) 噴香(pn )菌子(jn) 麂子 ( j ) 攆走(nin ) 修葺(q )花叢(cng )2. 根據注音寫漢字:晶yng(瑩) b(避)風 y (驛)路 立j(即)竹mi(篾) 火tng(塘) 打ro(擾)香氣四y(溢)3. 形似字注音組詞:篾(mi)竹篾 蔑 (mi) 蔑視 瑩(yng)晶瑩 yng)軍營葺(q ) 修葺 攏(lng)聚攏茸(rng)茸毛 擾(ro )打擾4.

9、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蓋房頂。折損:因過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話。驛路:這里指過往行人所走的道路。迷茫:廣闊而看不清楚。恍惚:不真切,不清楚。簡陋:簡單粗陋不完備。延伸:延長伸展。二、作家作品彭荊風,1929年生,江西萍鄉人,作家。1952年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邊寨親人。1956年與人合寫電影文學劇本邊寨烽火與蘆笙戀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長篇小說鹿銜草,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后代愛與恨的邊界綠色的網,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等。三. 課文講解:全文從結構上可以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18)寫我們深山行,在梨樹林中發現茅屋。文章開頭描寫山的高、多、險

10、,為后文“我”和老余天黑后找不到住處的焦急心情作鋪墊。他們該怎么辦呢?讀到這里我們也不禁為他們擔心。“看,梨花! ”老余叫了起來。梨花出現說明離人家就不遠了。梨花給人帶來希望和安慰。作者對梨花林進行了詩情畫意的描寫。有人家么?這里設了第一個懸念。很快就看見了一座小茅屋,可它的主人是誰呢?作者設了第二個懸念。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第二部分:(912)我們投宿小茅屋,猜測小茅屋的主人。這部分對小茅屋的環境描寫,足見主人的熱情周到。我們在感激主人的同時自然地想到:主人是誰呢?這是第三個懸念。第三部分:(1327)寫瑤族老人述說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我們以為瑤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他卻回答不是,又一個懸

11、念產生了。老人說有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于是作者便夢見梨花在梨樹林中漫步。第四部分:()寫梨花妹妹講述小茅屋的來歷。在我們修葺小茅屋時來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原來小茅屋是解放軍叔叔為方便過路人建造的,梨花來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由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接管照料。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呢?這層層懸念我們應該解開了凡是照料過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第五部分:(37)引用詩句點題。“驛路梨花處處開”,意思是雷鋒精神處處發揚光大。結構上照應了題目,內容上深化了中心。結尾再一次寫到梨花,是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鋒精神,給人以無限美的感受。寫作特點:1. 構思新穎。作者在行文構思上巧設懸念,以“誰是小茅屋

12、的主人”為懸念,推進情節的發展,引人入勝。2. 結構巧妙。小說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線索,采用順敘方式組織材料,通過人物的敘說把十幾年的事情濃縮在一晚一晨之間,也就是順敘之中有插敘。這樣就顯得全文結構緊湊。3. 以花喻人,以花喻精神。作者三次描寫梨花,第一次描寫梨花,因為它給人以希望,同時又襯托了小茅屋的溫馨。第二次夢見梨花,是虛寫,人與花交相輝映,以梨花的潔白襯托人物美麗的心靈。第三次寫到梨花,花與人結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襯托人物精神之美,可謂新穎別致,匠心獨運,堪稱是寓情于景之妙筆。15最苦與最樂一、議論文知識1、議論文的特點:以議論為主要的表達方式,可兼用其他表達方式;以鮮明的態度表明

13、觀點或主張;以充分的材料證明其觀點或主張。2、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對所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觀點、態度。論點有中心論點、分論點兩種,有的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中心論點、分論點均有。論據對論點進行論證的材料、依據。論據有事實論據(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與史實、統計的數字等);道理論據(自然科學的定義、定理,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等)論證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3、議論文的分類:立論從正面論述其觀點、說明其觀點的正確。駁論批駁錯誤觀點,然后確立其正確觀點。議論文按論證方式分類可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論證結構基本結構:引論開頭部分,提出問題。本論主體部分,分析問題。結論結尾部分,解決問題。論證結構:并

14、列式文章的層次、段落之間、論據之間是平行的、并重的。層進式論述的層次一層比一層推進、深入。總分式先總后分先分后總先總再分后總二、作家作品(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別號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之、自由齋主人等。,人。中國近代代表人物,學者。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宣傳家、和。戊戌領袖之一。著有三、字詞解釋詞語 :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恩惠(

15、hu)如釋重負(sh)契約(q)攬(ln)悲天憫人(mn)卸卻(xi)監督(d)四、課文內容理解1、文章的中心論點。人人必須盡責任(或“人必須對生活負責”“盡責雖苦卻樂”)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2、速讀全文。 全文有幾個自然段? ( 5 ) 哪幾個自然段寫最苦? (1 2 ) 哪幾個自然段寫最樂? (3 4 ) 全文是按什么結構來寫的?(分-總 )3、試理清文章層次結構:第一部分(1.2)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3)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第三部分(4.5)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而不能逃避責任”4、議論文的論據可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本

16、文的論據是否具備這兩種類型,請舉例說明。事實論據如:A、“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B、“圣賢、豪杰,他負的責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道理論據如:A、古語說得好, “如釋重負”B、俗語亦說, “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C、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D、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五、研讀課文。1.指名讀第1段,體會:為什么說“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

17、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責備,而且無處逃躲。)2.責任有種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3.精讀第3段,領會“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士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整段中的作用。(這句話是對上文中“最苦”與“最樂”的深層的分析,點明了三者的關系:苦中有樂,苦樂循環

18、。同時又是下文中“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一論斷的前提和基礎)4.參看書下注釋,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名言,你能講講它們的含義嗎?(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5、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

19、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后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引導學生閱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系闡述得有條不紊,另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

20、句加以分析。)(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談。)6、拓展遷移1.你是怎樣看待責任的呢?中央電視臺對抗“非典”戰士鐘南山等人的采訪。當記者問他們進入疫區時怕不怕,他們的回答是“怕”,“但還是要進去因為這是醫護人員的責任”。 明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能負責任,同時對別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2.那么,責任從何而來,請說說你自己學習生活中有怎樣的責任。明確:受過最大好處的人:父母 親戚 師長 同學應該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3.品嘗人生苦與樂討論:給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還是先嘗酸的?我想這品嘗葡萄的過程大概就似于品嘗人生吧,面對果子的酸和甜,也就

21、是面對人生的得與失。那么你又會如何選擇呢?小結:學習了本文后,我想大家都應該明白,“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也是我們學習本文的收獲。在人生的旅途上,盡管人人盼望快樂,無人喜歡憂傷,但他們本是一對孿生姐妹,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為了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而嘔心瀝血;為了那另人心痛的作文而費勁心思。這些表面上看來確實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1、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2、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

22、任未了的?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4、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5、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

23、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16、短文兩篇陋室銘知識點梳理一、文學常識1、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有劉賓客集。被白居易稱為“詩豪”。早年與柳宗元齊名,世稱為“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世稱為“劉白”。2、本文體裁是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稱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來發展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3、本文主要的寫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說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韻腳是:名、靈、馨、琴、經、形、亭 韻母是:ing二、字詞積累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惟吾德馨(xn) 苔 (ti)痕 鴻儒(r) 案牘(d)2、解釋加點的字。有仙則名(出名) 有

24、龍則靈(成為靈異的水)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只)(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草色入簾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大)(讀書人) 往來無白丁(沒有學問的人)可以調素琴(調弄)(未加裝飾的) 閱金經(閱覽)(佛經)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等弦樂和蕭管等管樂,此處指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勞累) 南陽諸葛廬(草廬)3、詞類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 名詞用作動詞)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成為靈異的水 名詞用作動詞)惟吾德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名詞用作形容詞)無絲竹之亂耳(使受到擾亂 形容詞使動用法)無案牘之勞形(使感到勞累 動詞是動用法)不蔓不枝(生長枝蔓,生長枝節 名詞用

25、作動詞)4、“之”字的用法。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何陋之有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三、整體把握。1、文章主旨: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2、陋室銘開頭二十四字,實寫的是山和水;虛寫的是仙和龍。虛寫是為了引出實寫中的“德馨”二字點題,這里寫山寫水,是為了與陋室進行類比,寫仙寫龍,是為了與作者進行類比,以表現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3、陋室銘在寫法上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與“山”類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其中強調山能聞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則名”。然后與水類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強調了水能顯示靈異的原

26、因是“有龍則靈”。其中的“仙”和“龍”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將陋室與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相類比,表達了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強調自己的觀點,與前文“惟吾德馨”句呼應,把“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4、“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提及兩個歷史人物,一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蜀國的諸葛亮,一是西漢時的文學家揚雄。運用類比,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劉禹錫以因仙、龍成名的山、水來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內外的情景,襯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賢,表現出自己安貧樂道的崇高情懷。文中以“陋室

27、”二字扣題,以“德馨”二字統領全篇。5、全文分三層。開頭到“惟吾德馨”,點明全文主旨,說明“陋室”值得銘頌,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達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從“南陽諸葛廬”到“何陋之有”,總結全文,點明“陋室不陋”。四、典型題例。1、用原文語句回答:(1)、能體現陋室環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4)、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

28、:“何陋之有?”(5)、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應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描寫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賢自況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9)、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10)中運用對偶修辭的一句話: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11)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2)陋室主人居室內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13)以比喻起興,以虛襯實,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9、。水不在深,有龍則靈(14)從反面虛寫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15)從正面描寫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16)文中寫室內、外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本文運用的修辭方法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比喻、比興、類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對偶、擬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對偶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類比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問3、問答題。文章開頭運用了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答:以比興起頭,以虛襯實,類比的寫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文章

30、開頭以山水起筆,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有什么好處?答:用山水作襯托引出“陋室不陋”。這樣開頭,不落俗套,引人入勝。起到了創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么?有仙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么?答: 前二句類比陋室,后兩句暗喻自己。你認為能統領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說說你的理由。(3分)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說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則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本文對陋室從哪幾方面進行描寫的?這幾方面突出陋室怎樣的特征?答: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進行描寫的。陋室特征: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用了怎樣的修辭方法?“上”和“入”用在這里有

31、何好處,這句寫出了環境怎樣的特點?答:對偶;“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使景物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環境的特點是幽靜,雅致。陋室內外是什么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答: 綠色,青色,景色別致幽雅(幽)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答: 鴻儒 ,無白丁(雅)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點?答: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貧樂道)作者是怎樣寫“陋室不陋”的?答:居室環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脫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適“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寫室中事?寫出了室主人怎樣的情感?答: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寫的。表現了室主人

32、清雅安適的情感。作者既說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又說“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否矛盾,為什么?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說沒有俚語擾耳俗務纏身。(意思對即可)、對于陋室描寫,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上下文聯系)答:對陋室的描寫緊扣“惟吾德馨”一句來寫,既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證,又為本文結語“何陋之有”張本。、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揚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貧樂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風,高雅脫俗而才華橫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為什么要這樣寫?答:運用類比的手法。用古名賢之室類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

33、古名賢的志趣和抱負。、文章以孔子的話結尾,用意何在?答:這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再次有力的點明主題,同時說明了作者的志趣與圣人之道相符合。、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陋還是不陋呢?答:從建筑和室內布置看是簡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這小屋就不顯得簡陋了(18)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答: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凈潔無塵,以木板方磚做書架的錢鐘書的書齋。(19)首尾句有何關系?答: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20)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答: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

34、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21)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答:是一位有著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的名士。(23)寫交往人物、寫室中生活都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試具體說明。答:交往人物:實寫:談笑有鴻儒虛寫:往來無白丁.室中生活:實寫: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虛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24)本文寫法新穎別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寫法,不寫“陋室”如何“陋”,卻從“陋”的反面“不陋”來立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答:這種寫法將本來沒有必然聯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聯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時,將筆墨引向室主人,通過描寫,表現“惟吾德馨”,以此說明

35、“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25)本文是一篇銘文,多用對偶句,請你根據對本文的理解,擬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表達你對本文的看法。答:人雅無須室大;品正不在官高(26)找出本文你最喜歡的對偶句。答: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4、拓展延伸發揮題:請寫出你的居室(無論你是有自己獨居的小天地,還是和家人或親戚、同學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驕傲的地方,并說明理由。答:開放題,不設答案。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成效的典型。 這種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都應重視并學習的,這樣我們才能在物

36、質上,在精神上統一的提高,完善的發展。作者持有怎樣的生活態度?你是否贊賞這種生活態度?答: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贊同。(再談一些理由)。文中描寫的陋室環境清靜淡雅,你喜歡這樣的居室環境嗎,為什么?答:(提示:喜歡,可從此環境對人思想品質身心健康有利來談。)本文作者所結交的朋友都是“鴻儒”,你喜歡交什么樣的朋友,為什么?答:(提示:正直、善良、上進等,對自己的成長有利。)生活中側重追求精神,還是物質,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來,都被人們所爭議,你認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與他的觀點一致?答:(作者追求精神,一致)。愛蓮說知識點歸納一、 文學常識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世稱“濂

37、溪先生”,北宋朝哲學家、理學家。謚號“元公”,有太極圖說、通書、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認為理學的重要創始人,他提出的“太極”和“無極”等哲學范疇和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體裁是“說”,說,是一種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用來抒發感情,還可以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駢句,相接的兩句話,字數相同,意思相對,叫做駢句。駢句和排比句以外,統稱散句。愛蓮說的寫作特點是:托物言志,立意高遠,巧妙運用襯托和比喻;駢散相間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愛蓮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花和牡丹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

38、來寫三種人: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思想感情。二、重點字詞讀音注音甚蕃(fn) 淤泥(y) 濯(zhu) 清漣(lin) 枝蔓(mn)褻玩(xi) 隱逸(y) 頤(y) 噫(y)三、解釋重點實詞甚蕃 (很多)陶淵明獨愛菊 (惟獨) 世人盛愛牡丹(非常)余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獨)(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濯清漣而不妖(洗滌)( 清水) (美麗而不莊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凈植(聳立的樣子)( 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觀賞) (親近而不莊

39、重)余謂菊(我)( 認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鮮有聞(少) 宜乎眾矣(應當)(多)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四、成語與名句。出淤泥而不染:從污泥中生出來,卻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環境里能保持純潔,不受影響。不蔓不枝: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五、寫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為“隱士”,把牡丹比作“富貴人”,把蓮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襯托蓮花。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的喜愛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表現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慨嘆世上沒有幾個人和自己的愛好相同。六、結合文意,自擬對聯周氏愛蓮比君子 陶公喜菊勝群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

40、不妖七、填空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大名遠揚;“亭亭凈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廉行,儀態端正,令人敬重(清高)。本文寫作順序是先總后分,含蓄地說明,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體現。作者開篇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清高風度等各方面,賦予蓮花以美好的品格。晉陶淵明獨愛菊,結合所學,寫出一句其描寫菊花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曾學過桃花源記文中重在使用襯托的手法:眾多可愛的花是一般襯托,菊和牡丹是重點襯托,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作者以蓮花自況,表現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

41、生活態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文章前后照應,“予獨愛蓮”和“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照應,“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和“世人盛愛牡丹”一句照應,“宜乎眾矣”的“眾”和“獨”一詞形成反照應。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本文的線索是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為線索。短文以蓮為寫作對象,寫菊,牡丹的目的是:襯托蓮花的高潔可愛。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二段結尾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將它放在結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第二段文字從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陳述句、反問句、疑問句。從修辭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問、比喻

42、修辭手法。文中作者把“蓮”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認為君子應該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在蓮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第一段的表達方式以描寫為主,第二段的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議論,文中“謂” 能集中體現出來。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愛蓮說主要采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作用是開篇記敘引題,寫世態炎涼;繼而描寫,突出形象;卒章議論,在于贊美。抒情貫穿全篇,意在明志“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從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說愛牡丹的多而愛蓮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愛慕富貴的人多,這句話諷刺的社會世態是作者的知己少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貴人,

43、對于世人都貪慕富貴,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視”的情感。而蓮,作者則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對蓮的“贊美”的情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是對偶和比喻八、主題思想。本文通過對蓮可貴品格的贊美,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度:既不愿象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九愛蓮說分段:第一段,寫“我”愛蓮的原因和蓮的美好的品格。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十、用原文回答問題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

44、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

45、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人們甚愛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同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微斯人,吾誰與歸”意境相同一句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魯迅青年時期在蓮蓬人中寫道: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它的立意和語言受益于愛蓮說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隱寓趨炎附勢之風極盛的語句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十一、問答題1、 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蓮”?答:因為

46、菊花在秋天開放,不與百花爭艷,是花中的隱士,而陶淵明也是一位隱士,菊與陶淵明的品格相似2、“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這句話揭示了什么問題?答:揭示了自唐朝以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并賦予了蓮花哪些品格?答: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正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風度氣質:“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體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4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摹名利的

47、生活態度,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5、愛蓮說一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蓮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樣看待拜金主義者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愛”?答:“牡丹”比喻富貴的人。“蓮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對有些拜金主義者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行為表示鄙夷和厭惡,他們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風日衰的禍根,這種“牡丹之愛”要受到批評和否定。6、為什么人們對“花”的愛好不同呢?兩個“獨”字,有什么作用?答:喜愛哪一種花,表明人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氣節。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

48、比作什么?作者對陶淵明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態度是不是完全贊賞呢?他也愿意隱逸嗎?作者更多的則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隱士。不愿意,因為作者贊賞的只是陶淵明這種不茍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對于他的隱逸卻不贊賞, “惋惜”8、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不可褻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貴品質。答: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茍禮,美德廣布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9、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的品德。10、“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

49、想感情?“予獨愛蓮”的“獨”字表現了作者什么態度?答:表達了作者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獨字表現了作者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13、你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答: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慨嘆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14、“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答:這個感嘆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度的強烈諷刺。15、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答:嘆惋菊花,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超然物外,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貴,未免有些庸俗。贊美蓮花:出淤泥而不

50、染,立身污濁塵世卻能永葆高潔本色,十分難得。16、請為第2段文字作個評注。答:作者將菊花、牡丹和蓮花一一人格化,賦予他們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過人們對這三種花的不同態度,譏諷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展現了作者品性的高潔。17、“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從這句話能看出什么問題?答:揭示了陶淵明以后的社會風氣,對社會不滿的隱士少了,與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18 本文的語言運用上有何特色?這樣有什么好處?答:駢散結合.使人讀起來鏗鏘有力,頓挫有致.十二、拓展延伸發揮題:1、你喜歡哪種花?請簡要說明喜歡的原因。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為歷代文人所喜愛;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潔,

51、堅忍不拔的毅力,卓爾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動著我,激勵著我.2.作者認為“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說說理由。答: 不同意,我認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為惡勢力屈服,雖遭貶,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規律開花。嬴得花中美譽5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后有哪些收獲呢?答:從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脫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這篇文章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嘆句式的變化,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文字的洗練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們借鑒。6愛蓮說中滲透著幾種人生觀?結合現實生

52、活,談談你的人生觀。答: 三種:1隱逸的人生觀;2貪圖富貴的人生觀;3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觀。談自己的人生觀,只要積極向上,聯系實際,言之有理即可。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用來比喻什么現象?請你結合實際就”染”與不染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聯系現實生活舉例,談談感受.答:比喻人在渾濁不良的環境中能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的現象,主觀試題答案自擬.陋室銘(劉禹錫 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

53、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題) 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用比喻贊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陋室銘一文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在文中結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

54、出名 靈:成為靈異的水 2、斯是陋室:斯: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5、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二、譯句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知識淺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三、回答下列問題1、統領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點睛之筆是哪句?何陋之有。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情懷):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