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理解性默寫(全)_第1頁
高中語文理解性默寫(全)_第2頁
高中語文理解性默寫(全)_第3頁
高中語文理解性默寫(全)_第4頁
高中語文理解性默寫(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理解性默寫勸學1.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荀子勸學篇中的:“學不可以已”印證了這句話。專心-專注-專業2.韓愈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句話與荀子勸學中的“藍,而青于藍”觀點相同。青,取之于3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個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4.勸學 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 學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5強調君子并非有何差異,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6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

2、之所學也。7. 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用心專一,并且從正面設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句子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逍遙游1.在逍遙游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并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 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

3、的句子是: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 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5.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 他們也僅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間罷了。并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6.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并列句了三類人的

4、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7面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僅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么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8.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9.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后,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10.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借助 "大鵬直上 " 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 摶扶搖而

5、上者九萬里 " 一句后來演變成了一個成語 " 扶搖直上 "11.承上啟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12.哪幾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遙游?就是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師說1.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并與那些教孩童的老師進行對比,以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2.本

6、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3.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4.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5.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6.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

7、近諛。7.荀子 ·勸學篇指出 :"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這與韓愈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 的觀點是相同的。阿房宮賦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 杜牧阿房宮賦:“嗚呼 ! 滅六國者六國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2.通過阿房宮的興毀提示秦王歷史教訓,文中說: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3.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4.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

8、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5.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的句子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得語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7.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8.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治

9、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的語句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9.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并且還揮霍無度,將剝削來的錢財像泥沙一樣的浪費掉,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揭露和控訴了秦的自私無道的語句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總結,六國和秦國的滅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的語句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赤壁賦1.寫江上水汽彌漫,江水無邊無際和遠方天際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2.概括了曹操軍隊在攻破荊州順流而下的軍容盛狀的句子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3.敘寫江水流逝卻始終長流不息,月

10、亮盈虧卻無所增減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4.用高超的手法描寫動人的音樂: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5.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6.融情景理于一爐,生發“理”的詩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7.寫清風明月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8.寫清風與明月可盡情享用,無人禁止,無窮無盡的句子:取之無禁,用之不竭。9.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句子: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10.寫月亮升起后, 對游人依依眷戀, 脈脈含情, 實則是游人

11、對明月的喜愛的句子: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11.寫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飄蕩,似乎是在浩蕩的宇宙間乘風飛行,飄飄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12.寫作者引吭高歌,吟誦古代詠月的詩歌,召喚月亮飛行的句子: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13.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體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14.寫客人簫聲之悲傷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15.用蛟龍嫠婦聽簫聲的感受來突出簫聲的悲涼與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16.以月亮作比,描寫世間萬物變

12、化的規律的句子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17.從不變的角度,描述人與萬物的關系: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18.文中告訴我們別人的東西雖小也不能占有: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19.寫作者蕩漾江中,與麋鹿為伴的句子是: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20.寫作者與友人于扁舟舉杯共飲的句子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21.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嘆我們個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22.描寫詩人行舟的感覺,像身上長上了翅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23.詩人在飲酒后,唱出對遠在天邊的女子的思念: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24.形容

13、洞簫聲 "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這都是通過音樂引起想像,運用一系列比喻描寫聽者的感受。氓1.寫女子在無奈下與男子約定婚期的句子是:將子無怒,秋以為期。2.用動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愛情的句子是:于嗟鳩兮,無食桑葚。3.寫女子家人對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4與“青梅竹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5.寫女子不愿同氓終老的句子是:及爾偕老,老使我怨。6.通過寫桑葉凋落喻指女子年華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7.寫女子在斷墻上眺望心上人,見到心上人后前后行為差異的句子是: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8.寫

14、女子回憶小時候與氓嬉戲玩耍的快樂場景的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9.寫女子為人婦后早晚辛苦勞動的句子是: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寫男子變化無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極,二三其德10.女子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的句子:“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決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熱情.溫柔的句子:既見復關,載笑載言離騷1.屈原在離騷中以飽蘸激情的筆墨,發出了長聲嘆息而掩面流淚,哀傷人民生活多災多難的感嘆,這兩句詩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1離騷 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懷,對廣大勞動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語句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15、之多艱。2.離騷中寫自己雖崇尚美德約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貶黜的兩句: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寫自己對美好德行的追求,縱然死一萬次也決不后悔。4.離騷中用香草做比喻說明自己遭貶黜是因為德行高尚的兩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5.詩人怨恨楚懷王昏聵糊涂,輕信謠言的語句是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6.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對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兩句:怨靈修之浩蕩兮, 終不察夫民心。7.表明自己因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誹謗的兩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8.表明自己所處的社會本來就是善于投機取巧,違背規矩的

16、現狀的兩句: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9.表明當時社會中的人們違背準則,把茍合取悅別人奉為信條的兩句: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10.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亂社會中煩悶失意,走投無路的兩句: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11.表明作者寧可死去,也不會和世俗小人一樣媚俗取巧的兩句: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12.用大鳥和小鳥不合群來比喻說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兩句: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13.用方圓不相合說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兩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14.表明作者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 也是以古賢為榜樣的兩句 (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賢, 寧死不失正義 ) :“伏清白

17、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5.委婉表達自己后悔選擇做官,想要歸隱的兩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16.表達趁著迷途未遠,趕緊回到正路的兩句: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17.屈原通過自己退隱后騎馬到達長滿蘭草的水邊和長滿椒樹的山崗表明自己從朝廷隱退為了修養自己的兩句: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18.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責,不如隱退的兩句: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19.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養自己的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20.表明即使沒有人了解自己也無所謂,只要自己內心美好就可以的兩句:不吾知其亦已兮, 茍余情其信芳。21.通過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帶表明要使自

18、己品格更加高潔的兩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22.表明人各有各的樂趣,而他窮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23.用反問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會改變自己志向的兩句: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24.表明自己即使佩帶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純潔的品質沒有虧損的兩句: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25.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26.表現詩人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詩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27.表現詩人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詩句: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28.表現詩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詩句:伏清白以死直兮

19、,固前圣之所厚。29.表現詩人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蜀道難1.蜀道難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2.運用夸張修辭方法,寫出秦蜀之間崇山疊嶺.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3.寫出水石相激 .山谷轟鳴的驚險場面的句子是: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4.運用夸張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的句子: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5.虛寫映襯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句子: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6.表明歷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7.詩中,開篇以蜀地方言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下雄渾感情基調的

20、句子是"噫吁嚱 !危乎高哉 !" 。8.詩中,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 運用夸張的手法表示自古以來秦 .蜀之間少有往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 "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 " ,進一步表明秦 .蜀之間為高山峻嶺所阻擋。9.詩中引用 "五丁開山 " 一神話的句子是"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10.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運用神話. 夸張 .襯托的手法來寫蜀山之高險的句子有"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21、; 真是 " 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11.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不但寫到蜀山之高峻,還描寫了人的行路之難。他借助一些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了,困危之狀如在眼前,體現這一內容的句子是 "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12.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為我們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13.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詩人先用松倒掛倚絕壁 " 托

22、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 寫出水石激蕩 .山谷空鳴的場景。14.寫出了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的句子是"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5.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 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語句的句子是 "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16.從李白蜀道難一詩中"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的長嘆中,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功業難成的

23、一聲嘆息。登高1.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 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句子是 :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2. 杜甫在登高中發出 "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的感慨,抒發了漂泊異鄉 .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3.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4.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凄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5.用落葉和江水抒發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的句子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6.情景交融 .意境曠達,極寫自己羈旅之愁

24、和孤獨之感的句子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7.道出郁積詩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國運之恨,悲涼難以排遣的句子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8.本詩的主旨句 (表現詩人憂國傷時)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9.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 古今獨步 " 的 "句中化境 " 。琵琶行1."嘈嘈切印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由琴聲想到珠玉聲,是聲音

25、的類比聯想。2.描寫琵琶女猶豫不決而出場的詩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更是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4.描寫琵琶聲的句子:"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蘊含離別之意的句子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錦瑟1.錦瑟中以錦瑟起興,引起對華年往事的追憶的句子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2.錦瑟一詩的頸聯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它表現的這種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詩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聯陰陽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現了高潔的感情.執著的愛慕和無

26、盡的哀思與悵恨。頷聯是 :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3.錦瑟用典的四句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4.錦瑟一詩中回環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惆悵苦痛,讓人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虞美人1.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一個詰句驚心動魄,把李煜的愁悶劈空傾瀉下來,這個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無常之意。2.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含蓄地表現出李煜對人生絕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3.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表現詞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時光面前感慨無限,同時放筆呼號,發出一聲深沉的浩嘆的句子是小樓昨夜

27、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4.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直接抒發亡國之恨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5.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對比手法,反襯出人生無常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6.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詞人遙望金陵想象,并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的慨嘆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7.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比喻.夸張 .設問手法寫出愁思的多與深廣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與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有異曲同工之妙。8.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9.李煜的虞美人

28、一詞中將現實與過去對比來寫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念奴嬌 ·赤壁懷古1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描繪了周瑜的英氣勃發。2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中,運用比喻修辭描寫赤壁古戰場的險要形勢的一句: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3.本文中既點題,又為周瑜出場營造聲勢的句子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4.具體描寫“江山如畫”之意的句子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5.表達詩人曠達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

29、首詞,寫登臨所見又處處關合古人古事,緊緊扣住題序中的“懷古”二字,首先想到孫權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遠,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不禁感嘆的兩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感嘆東吳那個強盛的局面,孫權那個英雄.風流余韻,都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賞憑吊而已的句子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3. 古代英雄叱咤風云 .馳騁疆場的名句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4. 用劉義隆事典的詞句是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5. 辛棄疾描寫南宋時老百姓常在宋文帝元嘉北伐失敗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追擊擊敗王

30、玄謨的軍隊后,在長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的一座行宮迎神賽會,詞人借歷史影射現實,說南宋的失敗,金人的南侵,國家的恥辱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bi) 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6.他借用廉頗的典故,表明自己顯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能夠為國立功的句子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論語1.論語十則中,闡述學習與思考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論語十則中,論述好學精神和教學態度的兩句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3.論語十則中闡述關于對待事物應保持正確態度的語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4.論語十則中闡述關于學習態度的語句是 : (1)敏而好學,不

31、恥下問 ;(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5.論語十則中,闡述關于學習方法的語句是:(1)學而時習之 ; (2) 溫故知新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 默而識之。6.論語十則中,表現個人修養的語句是:人不知而不慍。7.論語十則中,孔子評論孔文子的兩句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8.論語十則中,論述學習的三個層次的語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9.論語十則中的"逝者如斯夫 " 一句,人們常用來說明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要好好珍惜它。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

32、常引用論語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2.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3.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養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4.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5.AAPP 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16.如果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構建

33、和諧社會的愿望就能早日實現。(用論語十則中的詞句填空)1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 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或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8.論語十則中強調只要善于學習,到處都有老師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成語 “擇善而從 ”的出處是: “擇其善者而從之。 ”19.由我國民間俗語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你能聯想到論語十則中的哪一句話?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論語 >十則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人不知而不慍。 ”21.<論語 >十則中談知識的鞏固與創新的句

34、子是:“溫故而知新。 ”22.<論語 >十則中要求人們對先進和落后的態度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曾說過: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這里有借鑒的意思)。 ”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3.闡述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到也是一種樂趣的句子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學而時習之 ”內容相近的句子是:“傳不習乎? ”,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4.揭示儒家所倡導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 “仁 ”的理想

35、而奮斗的句子是: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 ”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寫)“任重而道遠。 ”25.孔子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斗的精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6.表現孔子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朝聞道,夕死可矣。27.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28.教育弟子專心求學的幾句話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29.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

36、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30.孔子對于弟子宰予言行不一,言而無信感到生氣的句子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魚我所欲也1. 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2. 文中與 " 嗟來之食 "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3. 是全篇的中心論點的句子 : 舍生而取義者也4. 表明“我”不會做“茍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5.作者說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賢者能做到堅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生于憂患,

37、死于安樂1.承上啟下的句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2.中心論點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3.表明生活 .思想 .行為上的磨難的目的的句子是: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4.分析亡國的條件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5.說明人才必須經過艱苦磨煉的作用的句子是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曹劌論戰1.曹劌沖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遠謀。2.曹劌認為 "可以一戰 " 的條件是什么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3.為什么 " 齊人三鼓 " 曹劌才同

38、意擊鼓進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4.曹劌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后才同意追擊的理由何在?夫大國,難測也。5.曹劌進見時,他的同鄉反對的理由是: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6.曹劌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的原因是 :懼有伏焉7.能體現曹劌軍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轍亂旗靡,故逐之。8.有利于反攻的時機是在彼竭我盈的時候。9.有利于追擊的時機是在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的時候。10.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 取信于民 " 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鄒忌諷齊王納諫1.文中寫鄒忌對妻認為他美的看法的語

39、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文中寫鄒忌對 "妾之美我 " 看法的語句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3.寫齊威王獎賞進諫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語句: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4.寫齊威王獎賞進諫的政令下達" 期年之后 " 的情況 : 雖欲言,無可進者5.文中與 " 王之蔽甚矣 " 相照應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6.文中寫鄒忌相貌美的句子是:鄒忌修八尺有 (y òu) 余,而形貌昳 (y ì)麗7.文中寫鄒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8.文中寫齊王納諫而達到國內大

40、治的句子是: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jin)à進 ;期(j )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9.文章中寫鄒忌從妻 .妾 .客的回答中受到啟發的句子 :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0.鄒忌分析齊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11.描述齊威王納諫后,群臣紛紛進諫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出師表1.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2.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

41、自菲薄 ;3.諸葛亮向后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4.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哪兩句一致?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5.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7.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 :誠宜開張圣聽 ;宮中府中, 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

42、 ; 親賢臣,遠小人。9.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10.在中國男子足球隊沖擊世界杯屢遭失敗的情況下, 米盧出任了國家隊主教練, 這是 :受任于敗軍之際, 奉命于危難之間。11.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2.表現作者無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1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出自己在劉備 " 三顧茅廬 " 前躬耕南陽時心態的句子是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14.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15.通過對比寫出先后漢興隆及衰敗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

43、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16.哪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創業過程中艱難險阻,也表達了作者愿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深情?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17.嚴明賞罰的句子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18.寫盡作者一生的句子: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桃花源記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甚異之。2.描寫桃源周邊草美花繁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3.點明桃源人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時亂。4.展現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語句(或 :突出桃源人和平相處.幸福生活的語句)是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5.成語 "無人問津 " 出自桃花源記 ,文中對

44、應的原句是 :南陽劉子冀,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6.突出桃源自然環境美好的語句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7.突出桃源社會生活平靜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8.表現 "村中人 " 熱情待客的語句是: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9.表現 " 村中人 " 都來關心漁人的語句是:村中聞有此人,咸來聞訊。三峽1.三峽中,描寫三峽夏季的特點的語句的是:沿溯阻絕。2.三峽中,描寫三峽春冬特點的語句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3.三峽中,描寫秋季的特點的語句的是:

45、林寒澗肅。4.描寫三峽總的特點的語句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5.用夸張的手法反映三峽水流之急之疾的語句是: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6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7三峽中描寫兩岸懸崖陡峭雄偉險峻的一句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8三峽中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9寫水勢兇險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10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11.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12.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

46、猿鳴三聲淚沾裳。13.從色彩上對三峽景物進行描寫的句子是: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14.有一句話把三峽春冬季節山水草木的秀麗景色概括無遺,這句話是:清榮峻茂.馬說1.描寫千里馬慘遭埋沒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

47、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8.有一位名人曾說過: “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9.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1.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12.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3.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為之遺

48、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14.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15.食馬者無知所造成的惡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再次從反面論證論點,揭示被埋沒的原因。陋室銘1.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虛實結合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5.陋室銘一文中起畫龍點睛作用的,為突出主旨而引

49、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作者在文中結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7.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8.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9.陋室銘中,寫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脫俗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小石潭記1小石潭記中表現溪水蜿蜒曲折的語句是:斗折蛇行,明滅可見。2寫游魚動態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3寫出小石潭源頭悠遠.兩岸彎曲的語句是: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側面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

50、下澈,影布石上。5表現地理環境使作者內心憂傷凄涼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6寫游魚自由輕靈游動的姿態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7. 寫潭中景物中樹木藤蔓的句子是: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8.小石潭記中,側面寫出潭水清澈的語句是:俶爾遠逝,往來翕忽。9.小石潭記中,借景生情,寄寓自己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的語句是: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岳陽樓記1.文中,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語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2.描寫洞庭湖廣闊浩渺氣勢的語句是(或:從空間寫洞庭湖景色的語句):銜遠山, 吞長江浩浩湯湯, 橫無際涯。3.從時間上寫盡湖山景色的語句是:朝暉夕

51、陰,氣象萬千。4.表達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警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5.與" 進亦憂,退亦憂 " 相照應的語句 (或 :表明作者以天下為已任的語句 ) 是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6.作者寫 " 遷客騷人 " 登樓之 "喜 "的語句 (或 :與"喜 " 相照應的語句)是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7.贊揚滕子京政績的語句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8.寫出作 " 岳陽樓記 " 緣由的語句是 :屬予作文以記之。9.與" 前人之述備矣 " 相照應的語句是:刻

52、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10.與" 悲"相照應的語句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11.動靜結合描寫湖光山色的語句是: 浮光躍金,靜影沉壁。12.景物描寫中最能體現" 悲.喜 "二字的語句分別是: 虎嘯猿啼,漁歌互答。13.抒寫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4.借鳥歡魚躍描繪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15.概括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16.寫出分別與“以物喜” “以己悲”相照應的句子“以物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以己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

53、然,感極而悲者矣。17.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醉翁亭記1.文中,描寫 " 山間之四時 " 景色的語句是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2.常用來表示意不在此,而在別的地方的語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3.描寫山間朝暮景色的語句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4.描寫滁人出游的: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5.描寫太守宴的是: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6.描寫眾賓歡樂的是: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7.描寫太守醉的語句是: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8.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9.體現全文核心命意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10.表達作者復雜感情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11.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