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7課《土地的誓言》教案_第1頁
最新人教版(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7課《土地的誓言》教案_第2頁
最新人教版(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7課《土地的誓言》教案_第3頁
最新人教版(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7課《土地的誓言》教案_第4頁
最新人教版(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7課《土地的誓言》教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 土地的誓言教案 A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理解作者對故鄉熾痛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3感受課文的抒情方式,能說出自己的體會和認識。4揣摩本文優美而富有激情的語句,增強對語言的感受力,同時進行仿句訓練,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學重點1理解作者對故鄉熾痛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2感受課文的抒情方式,能說出自己的體會和認識。教學難點了解文中某些詞語的確切含義。教學方法1朗讀法: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學時宜采用

2、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如配樂朗讀、表情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學生練讀、學生齊讀等,在反復朗讀中,體味作者摯痛的家國情、故園情。2情境法:七年級的學生沒有失去家國之痛、民族之恨的經歷與體驗。教師宜創設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的錄像、光盤等或播放松花江上 游子吟 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 橄欖樹等歌曲,以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感染學生。3討論點撥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交流思想,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輔之以必要的點撥,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4美點尋蹤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主動進入作品的世界, 盡情賞析文章的美, 真正成為鑒賞主體。教學準備配樂朗讀音頻,

3、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 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學生跟著唱。學生聽、唱完談感受。教師:是的,歌曲再現了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占東北,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國土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騎蹂躪了十年。 1941 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 土地的誓言 。二、作者簡介端木蕻良( 1912 1996) ,原名曹京平,遼寧昌圖人?,F代作家。 1932 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 大地的海 大

4、江 曹雪芹 , 短篇小說集憎恨 風陵渡等。三、文本鏈接1寫作背景。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們東三省,“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變過去整整十周年時寫的,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深沉的愛國熱情,寫下了這篇文章。2三十年代的東北作家群與端木蕻良。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李輝英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形成于30 年代中期。 他們有的加入了“左聯”, 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聯”, 但其創作實際上構成“左聯”

5、文學的一部分。正是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攪成一團,展現出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3關東的由來。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處祖國東北方,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后又俗稱“關東”,至今仍在民間盛行。歷代對東北行政區劃不一,名稱種種,而形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卻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滄海之變,最終躋身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成為它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四、整體感知1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標記易讀錯的字。2學生自己讀一讀。3提問: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愛國之情、思鄉之情

6、和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滿腔仇恨。4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最能感動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聲地朗讀出來,并找學生談一談為什么會感動自己。5理解文章標題含義。這不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對土地所發出的誓言。五、課文精讀1面對土地,作者發出了哪些誓言?“我必須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到底是什么東西催促著作者一定要回到那個日思夜想的地方 故鄉?作者心底里有一種聲音在呼喚著,從作者的成長經歷來講,那片土地對于他來說是那樣的熟悉。3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我心里懷著摯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里埋

7、葬過我的歡笑?!?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請舉例說明。( 1)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2)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 多么豐饒”等句子。( 3)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5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

8、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6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紅熟的漿液”“燃燒的洪流”。從深層

9、看,這是虛寫。作者的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沸騰、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7.教師有感情地朗讀第1自然段中“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讓學生閉目傾聽。有人說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比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鐵蹄下的故鄉親人,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8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原野”用“她”來稱呼,而到后面卻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改用第二人稱來稱呼呢?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10、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的情緒變化、感情逐漸變得激昂,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第三人稱,而是用第二人稱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9作者把廣大的關東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這是運用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故鄉的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和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 以“她”而不是“它”相稱, 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 比如: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

11、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10 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的確切含義?“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四下泛濫奔流,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沖破一切阻隔的力量。11怎樣理解“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埋葬”這個詞的確切含義?“埋葬”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飄蕩、回響在田壟的歡笑曾經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出迷人的光澤。

12、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這里用“埋葬”,比“飄蕩” “回響”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六、文章脈絡文章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第 1 自然段主要寫 “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 2 自然段主要寫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 “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戰斗至犧牲!七、寫作特點1呼告手法,直接傾訴。文章運用呼告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和眷戀。例如:“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

13、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滿懷激情的誓言,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以及為家鄉的解放而奮斗的決心,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2 .寄情于物,波瀾起伏。作者感情的表達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寄情于物,使自己的感情表達得貼切與自 然。例如,作者選擇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的層疊的一幅幅畫面,展現在讀者面 前,給人造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力,而作者的盛情也包含在其中,那些景物里都有他火 熱的心。3 .語言凝練,飽含深情。本文飽含了對家鄉的熱愛、眷戀,以及要為之奮斗的激情。那一聲聲發自內心的召 喚與自己時時對家鄉的回憶,再加之排比、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更加 凝練,情感更加真摯

14、。教案B教學目標1 .結合時代背景,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對故鄉熾痛的 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2 .感受課文的抒情方式,能說出自己的體會和認識。3 .精讀課文,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整體感知文意,體會文章中真摯感人的 語言,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的感情。教學重點1 .理解作者對故鄉熾痛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懷。2.感受課文的抒情方式,能說出自己的體會和認識。教學難點聯系時代背景,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九 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富饒的關東平原,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他們不知何時才能回到自己可愛

15、的故鄉,才能與家人歡聚一堂。事隔十年,作為東北作家群中的一員,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面對故鄉的土地 發出了壯懷激越的誓言。二、有情朗誦,整體感知1 .有情朗誦。(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要求:認真聽老師朗讀,畫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能 夠說明喜歡的理由;通過喜歡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2)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 讀出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讀后能夠談出自己的感受。2 .整體感知。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 “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 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一一或者

16、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1 .合作探究。(1)作者運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對國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試舉例說明。討論明確:運用了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人稱的恰當運用。(2)課文分為兩段,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異同?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明確:結構相同:先抒情后回憶最后再直接抒情;內容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所選取的景物不同。(3)所選景物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的景物?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采用景物的疊加,

17、展現,表達作者的贊美和懷念之情,運用排比,則加強了情感的沖擊力。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的豐饒美麗,但沒有排比,情感沒 有前者來得熾烈,但也表達了對老鄉的懷念之情,在懷念中又暗含著憂傷與憤怒,最后 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2 .品讀賞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理解和體會。(可從思想內容、修辭表達以及詞語內涵等多角度去發現、品味)例:(1) “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突出“泛濫”)“泛濫” 一詞是貶義褒用,這里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 思鄉之情。(2)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蠕,在那沉重的鎬頭上 留著我的手印?!弊髡邽槭裁床挥谩帮h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 呢?(突出“埋葬”)(3)為什么說“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為什么說“我是土地的 族系”?四、回味賽讀,互動釋疑1 .回味賽讀:回味文章情感、語言特色等,進行朗讀比賽。再度感受課文洋溢的 情感,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2 .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1 .總結存儲。同學們,“九一八”已成過去,它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