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地質地貌_第1頁
海洋的地質地貌_第2頁
海洋的地質地貌_第3頁
海洋的地質地貌_第4頁
海洋的地質地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海洋的地質地貌海洋的地質一、海洋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學科性質、特點、學科性質、特點、任務任務u 性質性質:海洋地質學根源于地質學,所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仍屬于地質學的范疇。由于海洋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被海水所覆蓋的巖石圈部分,所以海洋地質學與海洋學及其相關學科又有著密切的聯系。 u特點:海洋地質學是隨著高新技術的出現由地質學和海洋學結合交叉衍生出的一門較新的邊緣學科,產生于上世紀初。所以,海洋地質學的特點是:學科年輕、多學科交叉、依賴于高新技術、發展前景廣闊u任務:主要是研究解決滿足人類對礦產資源和環境的需求,包括由此引發的軍事和國家權益方面的需求中的科學問題。早期,主要是軍事需求;上世紀中期后,人類

2、對礦產資源需求日益增加;目前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同時綠色國土、海洋權益、以及深海大洋的“藍色圈地”都對海洋地質學提出了新的和更為迫切的需求。海洋的地質類型大洋中脊轉換斷層大洋地殼在大洋中所存在的兩翼寬緩、傾斜對稱的海底山脊,高約13km,寬度為1500km左右,連綿延伸在各大洋中,稱為大洋中脊體系l大洋中脊l轉換斷層洋中脊為許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斷裂的斷層錯開,水平相對錯動不僅發生在兩段洋中脊之間,在洋中脊的外側,斷層兩側地塊不產生相對運動洋中脊為許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斷裂的斷層所錯開,水平相對錯動僅發生在兩段洋中脊之間,在洋中脊的外側,斷層兩側地塊不產生相對運動。這種由于海底擴張致使轉換了

3、性質的斷層,特稱為“轉換斷層”。轉換斷層規模很大,錯動距離可達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帶”。洋中脊為許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斷裂的斷層所錯開,水平相對錯動僅發生在兩段洋中脊之間,在洋中脊的外側,斷層兩側地塊不產生相對運動。這種由于海底擴張致使轉換了性質的斷層,特稱為“轉換斷層”。轉換斷層規模很大,錯動距離可達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帶”。洋中脊為許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斷裂的斷層所錯開,水平相對錯動僅發生在兩段洋中脊之間,在洋中脊的外側,斷層兩側地塊不產生相對運動。這種由于海底擴張致使轉換了性質的斷層,特稱為“轉換斷層”。轉換斷層規模很大,錯動距離可達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帶”。

4、洋中脊為許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斷裂的斷層所錯開,水平相對錯動僅發生在兩段洋中脊之間,在洋中脊的外側,斷層兩側地塊不產生相對運動。這種由于海底擴張致使轉換了性質的斷層,特稱為“轉換斷層”。轉換斷層規模很大,錯動距離可達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帶”。洋中脊為許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斷裂的斷層所錯開,水平相對錯動僅發生在兩段洋中脊之間,在洋中脊的外側,斷層兩側地塊不產生相對運動。這種由于海底擴張致使轉換了性質的斷層,特稱為“轉換斷層”。轉換斷層規模很大,錯動距離可達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帶”。大洋地殼結構沉積巖基底巖大洋層沉積物主要是由濁流搬運到深海的陸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結沉積

5、物火山巖層,是以玄武巖為主,夾有已固結的沉積巖,層面極不平坦,厚度變化較大是大洋地殼的主體,由此推測可能是輝長巖、角閃巖或蛇紋石化橄欖巖等u海洋形成的幾種學說大陸漂移學說:在天體引潮力和地球自轉離心力作用下,聯合古陸開始分裂成歐亞、北美、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極等六個大陸塊在泛大洋中漂移。這樣分離出來的大陸塊逐漸漂移到目前位置,其間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原泛大洋縮小成目前的太平洋。海地擴張: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用地幔對流機制來解釋海底的地形標志,他設想大洋中脊是熱流上升而使海底裂開的地方,熔融巖漿從這里噴出,推開兩邊的巖石形成新的海底。赫斯舍棄了早期大陸漂移模型中大陸排開洋底物質進行運動的方式

6、,而認為大陸是被動地受到地殼下部對流作用的推動,好像被放置在一條活動傳送帶上運動板塊構造學說:漂浮于軟流圈之上的剛性巖石圈并非統一的整體,被活動帶和斷裂分割成被成若干大小的球面塊體,即板塊,全名稱為巖石圈板塊。所謂板塊構造,講的就是這些堅硬的巖石板塊以及它們的運動體系。板塊內部具剛性,板塊的邊界為洋中脊、島弧-海溝系、地縫合線和轉換斷層等構造活動帶,因而板塊邊界有強烈的活動性,經常發生火山噴發、地震、巖層的擠壓岸坡坡度 根據目前的研究程度,分為 大洋中脊 洋底大地構造地貌 海嶺 大洋盆地 深海平原 海溝 成為成為艦船安全航行、海洋軍事工程艦船安全航行、海洋軍事工程建設、海底聲納站布設、水中布雷

7、和建設、海底聲納站布設、水中布雷和設置水下障礙物、海底資源開發、國設置水下障礙物、海底資源開發、國際海洋法上的海洋劃界等活動中必須際海洋法上的海洋劃界等活動中必須研究的重要內容研究的重要內容。海洋。海洋底部比外層空底部比外層空間具有更容易成為人類居住和獲取資間具有更容易成為人類居住和獲取資源的源的條件條件。海底地貌研究意義海底地貌研究意義大陸架大陸坡大洋中脊洋底大陸邊緣海嶺洋盆花崗巖花崗巖玄武巖玄武巖大洋中脊是熱地幔物質上涌的地方,當地幔物質上涌大洋中脊是熱地幔物質上涌的地方,當地幔物質上涌時,大洋中脊頂部受拉張而裂開,形成縱向裂谷。同時,大洋中脊頂部受拉張而裂開,形成縱向裂谷。同時,巖漿溢出

8、,新洋底不斷在中脊頂部時,巖漿溢出,新洋底不斷在中脊頂部形成形成(3)局部特征局部特征(1)空間分布:位于大洋中脊兩側,向)空間分布:位于大洋中脊兩側,向外與大陸邊緣(斜坡)相接。由海嶺和深外與大陸邊緣(斜坡)相接。由海嶺和深海平原組成。海平原組成。花崗巖花崗巖玄武巖玄武巖u海嶺海嶺火山海嶺和海底平頂山的形成火山海嶺火山串聯的海底山脈 主要分布在大洋周圍,成狹長槽狀洼地,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帶。日本海溝日本海溝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歐亞板塊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u海溝海溝大洋中脊又稱中央海嶺,是指貫穿世界大洋中脊又稱中央海嶺,是指貫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

9、同、特征相似的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 海底山海底山脈系列。它全長脈系列。它全長 6.5104km,頂部水,頂部水深大都在深大都在 23km,高出盆底,高出盆底 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為島嶼,寬數百至數千有的露出海面成為島嶼,寬數百至數千千米不等,面積占洋底面積的千米不等,面積占洋底面積的32.8,是世界上規模最巨大的環球山系是世界上規模最巨大的環球山系 u海嶺與大洋中脊體系的成因和海嶺與大洋中脊體系的成因和特征明顯不同特征明顯不同構成海嶺的火山只發生在洋底某一個位置上,構成海嶺的火山只發生在洋底某一個位置上,但火山的巖漿源同樣來自上地幔軟流圈,以柱但火山的巖漿源同樣來自上地幔軟流圈,以

10、柱狀地幔流的形式上涌,并穿破洋殼噴出。按威狀地幔流的形式上涌,并穿破洋殼噴出。按威爾遜(爾遜(Wilson,1965)觀點認為,在巖石圈下)觀點認為,在巖石圈下有一個提供巖漿的固定源地,稱為地幔熱點有一個提供巖漿的固定源地,稱為地幔熱點(圖(圖68),當移動的洋殼經過熱點時產生火),當移動的洋殼經過熱點時產生火山,以后火山隨著板塊移動離開了熱點,成為山,以后火山隨著板塊移動離開了熱點,成為死火山,新來的洋殼再經熱點時,又再形成新死火山,新來的洋殼再經熱點時,又再形成新的火山。就這樣沿著洋殼移動的路線上出現一的火山。就這樣沿著洋殼移動的路線上出現一連串的火山鏈,即海底山脈連串的火山鏈,即海底山脈。 海嶺又稱海脊,有時也稱海嶺又稱海脊,有時也稱“海底山海底山脈脈”。狹長延綿的大洋底部高地,。狹長延綿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兩側海底可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兩側海底可達達34km。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嶺,稱中央海嶺,或稱大洋海嶺,稱中央海嶺,或稱大洋中脊中脊幾乎沒有或很少有地震活動的海底山系。幾乎沒有或很少有地震活動的海底山系。亦稱不活動海嶺。是與有明顯地震活動的亦稱不活動海嶺。是與有明顯地震活動的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或活動海嶺或活動海嶺)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