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高一新教材歷史部編版必修上冊學案: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程標準學習目標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1.了解儒學發展歷程中的三教合一,認識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及兼容并蓄的特色。2整理中國詩歌、書法、繪畫、石窟藝術、數學、醫學、農學、天文學等領域的新成就,掌握雕版印刷術和火藥的發明等,認識隋唐時期科技文化的高度繁榮,培育民族自豪感。3了解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如法顯、玄奘西行取經和鑒真東渡傳播佛教文化,以及空海來華求佛法等史實,認識亞洲各國在文化交往中,逐漸形成以長安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三教并立(1)漢武帝時,儒學正統地位確立。(2)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末興起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

2、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外來的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2三教合一趨勢(1)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了“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2)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行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3反佛教斗爭(1)背景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2)概況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

3、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3)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4復興儒學(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2)概況:唐中期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二文學藝術1文學2藝術(1)書法(2)繪畫(3)石窟藝術: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的莫高窟,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三科技1魏晉南北朝2隋唐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東傳(1)高僧來華: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

4、2)西行取經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經,在佛教中心那爛陀寺鉆研多年,又到許多國家周游講學,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3)影響: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2.中國佛教的發展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2)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如日本的高僧空?;貒鴷r攜帶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3)影響:這些交流對日本等周邊國家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3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1)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2)新羅、日本向唐朝派遣

5、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有的留學生還在唐朝考中進士,兩國文化受到唐朝的巨大的影響。(3)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思考探究1 “三教合一”動搖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嗎?金版點撥:“三教合一”只是沖擊了儒學,并未動搖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的正統地位動搖是在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時期。判斷正誤 “三教合歸儒”是三教合為一教。(×)“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但不是三教合為一教。唐宋時期的儒家學者們一方面抨擊佛、道,另一方面又以儒家學說為主,融合佛、道思想精華解釋儒家義理,形成新儒家思想,為傳統儒學增加了新活力,使儒家思想重新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思考探究2 李白、

6、杜甫的詩反映了怎樣的時代風貌?金版點撥: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詩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其詩反映了唐由盛轉衰時期的戰亂、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的現實,以及作者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思考探究3 唐朝文學發展為何出現高峰?金版點撥:經濟繁榮為詩歌興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為唐詩繁榮提供了現實基礎;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推動著文人對詩歌的學習研究;中外交流的繁盛、安史之亂等為文學創作提供大量素材。知識拓展 我國石窟藝術的主要特點以佛教雕塑群像為主,而佛教造像又與人性結合;塑像內容、形象與現實緊密結合;所塑佛國世界等級森嚴,以佛為中心,形體格外高

7、大突出,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等,按等級逐漸低矮,侍立兩旁,如眾星托月等,早期塑像以彩色為主。知識拓展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唐朝時期綜合國力強盛,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科技先進;文化繁榮;對外開放包容;交通便利等。主題一 魏晉至隋唐時期儒、佛、道的沖突與交融一(抱樸子)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晉朝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二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

8、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韓愈原道史料一中和,體現了儒、道融合的現象。史料二中注意。(1)根據上述史料,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現象。金版參考:文化現象: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沖擊。(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韓愈對佛教傳播的心態如何。其反映的實質是什么?金版參考:態度:對佛教的盛行深感憂慮,極力提倡將儒家思想中孔孟仁義道德之說列為國家的正統學說,以抵制異端邪說的盛行。實質:說明當時社會上三教并行,佛、道對儒學正統地位形成沖擊。魏晉至隋唐時期儒學發展的特點(1)佛、道盛行,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2)儒學地位不獨尊,與佛、道并存,且通過援引佛、道理論來發展自

9、己,最終發展為“三教合一”。(3)儒學的生存與發展靠的是傳統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作保證,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對儒學沖擊較大,隋唐統一,復興儒學迫在眉睫。主題二 中外交流一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說,“歷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國人在首都都受到歡迎的一個時期”,在長安有八千余名外國留學生以及成千上萬的波斯、阿拉伯、歐洲商人。外國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國人通婚。他們帶來了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給傳統的華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這種局面的出現是由于唐王朝對外來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結果。摘編自魏承思論唐代文化政策與文化繁榮的關系二通過西域傳來的印度、中亞、西亞文明和通過海上絲綢之

10、路傳來的南亞文明,對唐代中國產生重大影響。在唐三彩及唐詩中,駿馬、駱駝和胡人,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號,這也是絲綢之路興盛的具體體現。而玄奘西行則自覺承擔了溝通往來、傳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對朝鮮、日本等國家的發展影響廣而深,這些影響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史料一可根據句號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結論,第二層是表現,第三層是影響。史料二可根據句號分為四層,第一層是外來文化對中國影響,第二層是唐文化代表,第三層是玄奘西行的使命,第四層是唐文化對外影響。(1)根據史料一,概括唐朝時“外國人在首都都受到歡迎”的表現,并結合所學分析原因。金版參考:表現:外國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可

11、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國人通婚。原因:唐朝推行開放和開明的對外政策;唐朝國力強盛,昂揚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夠豐富中國傳統文化。(2)根據史料二,概括唐朝文化的特征。金版參考:兼收并蓄,豐富多彩,絲綢之路推動唐文化發展,唐文化對周邊國家尤其是東亞影響深遠。唐朝對外交往出現盛況的原因(1)政治:唐朝(前期)國力強盛,政局穩定。(2)經濟:經濟繁榮。(3)文化:文化發達且實行開放政策。這三者使唐具有極強吸引力。(4)交通:交通便利,海上絲路、陸上絲路暢通,這使中外交流很方便。(5)其他:其他國家相對落后,為促進本國發展,積極學習唐文化制度。莫高窟敦煌圖案的文化價值敦煌圖案充滿異域色彩,其中融

12、合了大量外來風格圖案,既閃現著希臘建筑偉大的雕刻、犍陀羅藝術的靈光,又隱含阿拉丁神燈的神秘世界,甚至還可以觸及古埃及的文化脈搏。敦煌圖案蘊含獨特的異域風情,外來圖案題材和風格對敦煌圖案的發展有著極大影響,一些經典造型元素、組織結構及設計方法,不斷滲透到本土圖案藝術中,在新的文化環境涵養、激發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敦煌圖案在各個時代有著不同的形態,具有十分豐厚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我們要充分發掘其內在美學意義和精神,既要看到它的整體性,同時也要關注其與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等現象。敦煌隋唐時期的紋樣呈現多元姿態,動物紋飾、植物紋飾、神話佛教紋飾、幾何紋飾等自由組合,融合了大量的外來紋樣題材。陳振旺莫

13、高窟隋唐圖案的歷史演變和文化交流,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課堂跟蹤訓練1南朝道士張融臨死時遺命入殮“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這主要反映了()a儒、釋、道三教出現調合趨勢b道士集儒、釋、道三教于一身c南朝人熱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d佛教已與儒學、道教鼎足而立答案a解析孝經是儒家經典,老子是道家經典,法華經是佛家經典,材料體現出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現象,故a項正確。當時是三教合流,并不是道士集儒、釋、道三教于一身,故b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出南朝人對外國文化的熱衷,故c項錯誤;佛教不足以與當時儒家思想相抗衡,故d項錯誤。2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晉,出現了新的趨向,對

14、后世影響深遠。唐代思想“新的趨向”主要是指()a儒、佛、道始終受統治者的推崇b道教取得了獨尊的地位c儒學不斷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佛教的地位超過了儒、道答案c解析漢武帝時,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得到統治者的推崇,魏晉時期,由于社會動蕩,統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維護統治,故“始終”的說法錯誤,故a項錯誤;道教在我國未取得獨尊地位,故b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魏晉以來,儒學遭遇危機,因此儒學不斷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到宋明時期發展為理學,故c項正確;佛教的地位超過了儒、道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3(2019·天津六校聯考期中)英國大英博物館藏有一件來自中國的畫卷臨摹品,它的原作創作于東

15、晉,體現了“以形寫神”的特色。該畫卷最可能是()a禹貢地域圖 b女史箴圖c齊民要術 d送子天王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女史箴圖為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他擅長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故b項正確。a項為西晉裴秀所制地圖,排除;c項為北朝賈思勰所著農書,排除;d項為唐代吳道子所做,排除。4下面有關隋唐文化的論述,正確的是()唐朝已出現雕版印刷術僧一行測算出地球子午線長度裴秀繪制禹貢地域圖顧愷之“以形寫神”作女史箴圖a b c d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均是隋唐時期的成就;裴秀是西晉人,顧愷之是東晉畫家,故排除。故選a項。5美國學者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說

16、:“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這說明唐朝()a對外交往的活躍 b國力世界第一c控制了整個亞洲 d只與亞洲往來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及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曾經來過唐朝,故a項正確。b、c兩項材料沒有體現,d項與史實不符,均排除。課時作業1俗語“家家觀世音,人人阿彌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國民間的盛行。請問佛教傳入我國是在()a秦朝時期 b兩漢之際c魏晉時期 d隋唐時期答案b2唐朝中期,韓愈提出復興儒學,主張用儒學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反對佛教的觀念。其出發點是

17、()a調和儒佛道三者關系 b應對佛教和道教挑戰c推動理學體系的形成 d鞏固儒學的主流地位答案d3(2019·遼寧朝陽期中)李白以仙人自詡,詩作往往飄飄欲仙,人稱詩仙;杜甫的政治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人稱詩圣;王維的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人稱詩佛。這一文化現象表明當時()a文學藝術的多元 b對外交流的頻繁c社會經濟的繁榮 d三教并行的局面答案d解析“飄飄欲仙”體現的是道家的思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體現的是儒家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人稱詩佛”體現的是佛教思想,所以這一文化現象表明當時三教并行的局面,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僅僅是詩歌,并未體現出文學藝術的多元,排除a項;材

18、料不涉及對外交流的問題,也未體現出社會經濟的繁榮,排除b、c兩項。4(2019·遼寧鳳城月考)詩歌是人類心靈的窗口,它能讓我們體驗古人的喜怒哀樂,感悟不同時代風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體現出作者經歷時代變遷之后強烈的憂患意識與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的是()a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b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d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答案b解析a項體現的是詩人殺敵立功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排除;“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體現的是詩人遭遇安史之亂的凄涼心境,故選b項;c、d兩項都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均無法體現憂患意識,排除。5(2019·遼寧阜新月考

19、)據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了該城的龍沙門。由此可知()a唐末火藥已經用于軍事b唐代煉丹家發明了火藥c軍事需要促使火藥發明d宋代文獻最早記載火藥答案a解析材料“唐哀帝時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表明唐末軍事上使用火藥,a項正確。b、c兩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東晉時葛洪抱樸子中記載火藥的發明,d項錯誤。6. (2019·遼寧阜新月考)在一次鑒寶活動中,某持寶人持有下圖所示多寶塔碑書法名篇,專家鑒定組分析其特點是“肥碩健壯、雍容大度、敦厚雄渾”,如“蠶頭燕尾”。如鑒定結果是該作品為真跡,其作者是()a東晉王羲之b唐朝顏真卿c唐朝柳公

20、權d唐代吳道子答案b解析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創造了“顏體”,與材料所述特點一致,故選b項。王羲之是以行書著稱,從圖上看是楷書,a項錯誤;柳公權的字骨力勁健,與材料所述不符,c項錯誤;吳道子是畫家,d項錯誤。7(2020·北京西城期末)以下科技發明成果,屬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是()蔡倫改進造紙術,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推算出圓周率小數點以后七位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雕版印刷術發明并廣泛地使用a b c d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將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是南朝祖沖之,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正確;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錯誤。故選c項。8(2

21、019·山東煙臺期中)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是()a黃帝內經 b神農本草經c千金方 d唐本草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故選d項。9唐朝的對外開放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唐朝“開放”的表現包括()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文成公主入藏空海來華求法a bc d答案d解析西藏屬于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不屬于域外民族,錯誤;均正確。故選d項。10李慶新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寫道:“唐朝與海外發生官方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70余個?!碧瞥型饨煌霈F了盛況空前的局面,出現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b唐朝對外交通發

22、達c唐朝對外政策開放開明d唐朝經濟文化世界領先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大,是中外交往出現繁榮的根本原因,d項正確。a、b、c三項是唐朝中外交往活躍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11玄學出自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魏晉時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說:“玄,謂之深者也。”“玄”就是蘊藏于天地萬物一般規律的“道”。他們認為綱常禮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應任其發展。這表明魏晉玄學()a繼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偏離了孔孟傳統儒學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內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響答案c解析根據“玄學出自老子”“他們認為綱常禮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可知,魏晉玄學是儒道思

23、想相結合的產物,故選c項。a、d兩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材料中玄學從道家的角度解讀儒學,發展了孔孟思想,排除b項。12(2019·山東濟南期中)魏晉至隋唐時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這反映出()a儒學正統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廣泛傳播c佛教影響范圍擴大d北方經濟影響力上升答案c解析材料“魏晉至隋唐時期”“修造等石窟”反映的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修建了大量的佛教石窟,這說明了當時佛教影響擴大,故c項正確。從西漢武帝時期儒學一直占據正統地位,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傳播,故排除b項;從魏晉開始南方經濟不斷發展,北方經濟影響力有所下降,故d項錯誤。1

24、3(2019·山東濟南期中)膾炙人口的木蘭辭是北朝民歌,也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藝術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婦女的特色;從文字而言,詞兼“胡”漢,“天子”“可汗”并用。這反映了()a文學創作受民族交融影響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氣概c民族交融的趨勢開始出現d儒家思想觀念受到了佛道挑戰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從文字而言,詞兼胡漢,天子可汗并用”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并用,故木蘭辭創作受民族交融影響,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氣概,b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民族交融的趨勢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c項錯誤;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14“農圣”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既總結了漢

25、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記錄了鮮卑族的畜牧經驗。這反映了()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發展b畜牧業居于生產主導地位c鮮卑族與漢族習俗相同d賈思勰是南朝的農學家答案a解析材料“既總結了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記錄了鮮卑族的畜牧經驗”反映了民族大交融的發展,故選a項。b、c兩項是對材料的誤讀,故排除;d項與史實不符,賈思勰是北朝人,故排除。15(2019·遼寧朝陽月考)隋唐時期,玄奘、義凈西行探求佛法和以佛學為主的石窟藝術,反映了隋唐文化的特征是()a高度繁榮 b吸納、融合c世界領先 d影響巨大答案b解析“玄奘、義凈西行探求佛法”體現出其吸納異域文化的特征,“以佛學為主的石窟藝術”體現其融合外

26、來文化的特征,故選b項。a、c、d三項與材料不符,排除。16(2020·海南臨高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的譯經、抄經已達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發達,必然引起對宗教經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寫顯然已不能解決問題。無論是經濟文化的發展,還是宗教傳播和對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應大量的復本圖書。傳統的傳抄方法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了。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高效率的圖書復制技術。唐代不僅有了對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備了印刷術應用與發展的紙、墨、石刻、捶拓等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在社會迫切需要和已具備的物質條件的歷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應用,并且有了初步的發展。中華印刷

27、通史(1)根據材料,概括雕版印刷技術在唐代興起的原因。(2)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各族人民一起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很多科技領先世界,作為炎黃子孫倍感自豪榮光。請完成下列圖表。時間人物成就或地位東晉“書圣”北朝賈思勰西晉禹貢地域圖唐朝孫思邈答案(1)宗教文化發展的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需要;圖書復本需求量增加的促進;舊的手抄圖書復制技術的落后;紙、墨等物質和技術條件的進步。(2)王羲之齊民要術裴秀千金方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宗教的發達,必然引起對宗教經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寫顯然已不能解決問題”“無論是經濟文化的發展,還是宗教傳播和對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應大量的復本圖書”“傳統的傳抄方法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了”“唐代不僅有了對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備了印刷術應用與發展的紙、墨、石刻、捶拓等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概括即可。第(2)問,結合所學填寫即可。1(2019·山東濟寧期末)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