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修iii蘇教版第二專題版塊二《指南錄后序》最新同步教案5_第1頁
語文必修iii蘇教版第二專題版塊二《指南錄后序》最新同步教案5_第2頁
語文必修iii蘇教版第二專題版塊二《指南錄后序》最新同步教案5_第3頁
語文必修iii蘇教版第二專題版塊二《指南錄后序》最新同步教案5_第4頁
語文必修iii蘇教版第二專題版塊二《指南錄后序》最新同步教案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文必修蘇教版第二專題版塊二指南錄后序最新同步教案指南錄后序教案5目的要求 一、接受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習作者在國難當頭時刻挺身而出、忍辱負重、九死一生的愛國思想和崇高感情。二、學習本文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了解長短句、排比句、對偶句的交錯使用的表達效果。 三、學習作者精練生動的語言;掌握古漢語的一些特點。認知和識記某些實詞的形、音、義和理解“莫”“者”“所”等幾個虛詞以及“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四、了解序言的寫法。 要點難點 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再讀本文,以便更具體更深切地領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一點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了解時勢是如何造就英雄的。 三、學習本文把

2、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的寫法。 四、學習有關疑難詞語。 寫作背景 指南錄后序有關史實述略 黃慶發 指南錄后序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篇廣為傳誦的名文。文中記述了作者出使元營、逃歸永嘉這一段歷經艱險的過程;并以充沛的感情,抒寫了作者堅貞不屈的英勇氣概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講授時,應補充介紹一些有關具體情況,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文天祥的崇高精神。現在按照課文的段落次序,補充介紹一些有關材料。 一、國難當頭,挺身而出 文章開篇點明奉命使元的時間為“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二月實為正月的誤記。當時的形勢怎樣呢? 從1234年(文天祥出生前兩年)蒙古太宗(窩闊臺)出兵攻宋以來,兵連禍結,無復寧歲。偏安一隅的南

3、宋王朝,在元軍的強大攻勢面前,節節敗退;大片疆土,相繼淪亡;眾多文武官員,紛紛投降。 到了1275年(德佑元年),剛繼位的趙顯,年僅四歲,太皇太后(宋理宗后)謝道清主持朝政。一方面,迫于形勢,皇帝下哀痛詔自責,號召各地官員起兵“勤王”;另一方面,南宋王朝又準備妥協投降,以求茍安。朝中大官僚又多屬投降派,有的逃跑,有的迎降,有的暫作觀望;真正主張抗戰并有一定實力的,唯有剛從贛州起兵的文天祥和另一將領張世杰兩人而已。而這兩支軍隊,也未得到南宋王朝應有的支持,反而多方受阻。 與此同時,元軍已攻克鄂州(今武昌),伯顏率大軍二十萬,以襄陽降將呂文煥為先導,沿江而下,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年間相繼占領了江

4、南許多軍事重鎮,最后兵分三路,直取臨安(今杭州)。到了1275年底,元軍已迫近臨安。 這時,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朝廷驚慌萬狀,投降活動日甚一日。德佑二年正月初一,朝廷便派人使元,“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后來“太皇太后命用臣禮”。堂堂的左丞相留夢炎也于年前偷偷溜走降元去了。朝廷于正月初五日匆匆任命老朽昏庸的吳堅為左丞相,“日午宣麻(唐、宋任命大臣,以黃白麻紙草詔宣布于廷)慈元殿,文班止六人”;同日,又“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幀薄攪蘇率巳眨呀嗔侔步鋈锏母尥劍牢幕酪蚜釗慫能出張貼安民告示了。南宋統治集團,更慌了手腳,趕忙“遣監察御史楊應奎

5、上傳國璽降”,自請“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圣朝(以上引文見宋史卷47,瀛國公紀)。伯顏責令右丞相陳宜中到元營辦理正式投降手續,陳宜中也就在十八日夜逃之夭夭。 文天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于正月“十九日早除樞密使,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并奉旨詣北軍講和的。 既然“北兵已迫修門”,投降氣氛彌漫朝廷,文天祥的出使談判,當然就無法“以口舌動”北軍而為國“紓禍”了。但他考慮到“國事至北,予不得愛身”,便挺身而出,擔當重任,去為國“紓禍”。這種精神,無疑是極為難能可貴的。這一舉動,說明文天祥確乎不愧為留芳千古的愛國志士。當然,文天祥對形勢的估計和認識,是不夠的;

6、從策略上講,也是錯誤的。所以,到了皋亭山之后,他便“深悔一出之誤”(以下引文均見文山先生全集)。 二、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文章第二段,記述了文天祥與伯顏面對面斗爭的情況。 文天祥正月二十日“初至北營,抗辭慷慨”,與伯顏進行談判,表現出高度的民族氣節和大無畏精神。他首先不承認前丞相陳宜中的投降條件,面強調以“議和”為名義;進而詰問伯顏對南宋王朝是“欲以求國”,還是“欲毀其社稷”;繼而提出“今兩國丞相親定盟好,宜退兵平江(今蘇州)或嘉州”,然后再談判的主張;最后曉之以利害:“能如予說,兩國成好,幸甚。不然,南北兵禍未已,非爾利也”。雖然文天祥一再申明和堅持這些條件,“與之辨難甚至”,在辭令方面是無

7、懈可擊的,但畢竟缺乏實力為后盾,當然不會為伯顏接受,反而激起“北辭漸不遜”,對他進行威脅,施加壓力。但文天祥“威武不能屈”,堂堂正正地表示:“吾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鑊,非所懼也。”文天祥這股浩然正氣,頗具威懾力,直令“大酋為之辭屈而不敢怒,請酋相顧動色”。當晚,元營準備扣留文天祥時,他更“直前責虜酋”“失信”,“辭色甚厲,不復顧死”,竟使“譯者再四失辭”,“大酋怒且愧”。 在這樣的情況下,呂文煥、呂師孟叔侄竟顏從旁勸說,&127;并為自己投降行為辯護。于是文天祥怒斥呂文煥為“罪魁”,為“亂賊”,為“萬世之賊臣”,義正辭嚴地指出:“汝叔侄皆降北,不族滅汝,是本朝之失刑也!更敢有面皮

8、來作朝士?汝叔侄能殺我,我為大宋忠臣,正是汝叔侄周全我。”這番話竟罵得呂師孟“語塞”,“諸酋皆失色動顏”,“伯顏吐舌”。 然而,盡管文天祥不畏“身為爚粉”,&127;“舌在縱橫擊可汗”,但怎奈大勢已去,國事仍是不可收拾了。文天祥從此被元營“羈縻,由忙古歹、唆都二人嚴加監視;南宋小皇帝趙顯也于二月初五日“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詔諭郡縣使降”;并于翌日派出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余慶、樞密使謝堂、參政家鉉翁、同知劉岊五人為祈請使,入元營辦理正式投降手續。 二月初九日,伯顏令祈請使北上元大都獻降表。這時,文天祥已非使臣,賈余慶唆使伯顏迫令文天祥同行,想把文天祥拘留在沙漠,剪除抗元中堅力量,便于元軍南下。面對

9、這一情況,文天祥本想“引決”,“不為偷生”,但“猶冀一日有以報國”,于是想到他所崇拜的唐朝名將張巡守睢陽時其部下南霽云的話語,而“隱忍以行”。 當日隨從文天祥北上的共十一人。其中天臺義士杜滸,在“諸客皆散”的情況下,“慨然相從”,并且一路上出力甚多,也是很可稱道的。 三、九死一生,心猶指南 文章第三、四段講述作者北上南逃過程中艱險備嘗、九死一生的情況。其“境界險惡”,確“非人世所堪”;其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尤為感人。 文天祥二月九日被驅北上,二月十八日至京口(今鎮江),次日過江至瓜洲見元將阿術。因當時揚州一帶尚在南宋手中,如由運河押解北上,甚為不便,于是文天祥又被送回京口,得住到一個叫沈頤的家

10、中,由王千戶看守。這一拖延,給了文天祥得以逃跑的大好機會。 文天祥和杜滸、余元慶謀劃逃跑辦法,并“辦匕首挾以俱”,準備萬一謀泄,用以自殺。 要想順利逃脫虎口,必須解決幾個難題:如“北船滿江,百姓無一舟可問”,弄到一只船甚為困難;沈家“去江尚有十里”,得有人引路問道而行,才能順利到達江邊;夜禁甚嚴,無“官燈提照”,就不能順利通行;最后還得巧妙地擺脫“不離頃刻”的王千戶的看守,等等。只要哪一環弄不好,不但逃脫無望,反有生命危險。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杜滸佯裝狂顛,“醉游于市,遇有言本朝而感憤追思者,即捐金與之,密告以欲遁之謀”;雖然百姓思宋,“無不愿自效”,但“皆以無船長嘆而止”。最后“余元慶遇其故舊

11、,為北管船”,愿“為宋救得一丞相回,建大功業”,才算解決了船的問題。同時他們又結識一老兵,愿為引路;杜滸又籠絡收買一個“夜禁問官”劉百戶,從他手中弄到了“官燈”;最后,于二十九日晚,把王千戶灌得大醉,文天祥一行,得以乘船逃脫。但船至江中,又遇上了元軍的巡江船,幸好巡船擱淺,才幸免于難。 三月初一日,文天祥一行逃到真州(現江蘇儀征縣),得見“中國衣冠”,“重睹天日”,“喜幸感嘆,靡所不有”。真州守將苗再成“不知朝信”已數月了,問及“京師事,慷慨激烈,不覺流涕”;于是文天祥和他共商興復大計,并由文天祥寫信給淮西制置使夏貴和淮東制置使李庭芝,“約以連兵大舉”。但事有意外,李庭芝竟中了元軍的離間計,認

12、為文天祥已降元,是前來賺城,令苗守殺害文天祥。苗守將信將疑,為了表明立場,只好騙文天祥看城池,借機把文天祥關在城外;并派張、徐二路分(義兵小頭目)引五十兵丁,佯為護送實為進一步觀察,如有可疑,半路加害。當張徐二路分確信文天祥為忠臣后,才放過文天祥并護送到揚州。 三月初三日夜里三更,文天祥一行冒著“風寒露濕”,到達揚州西門外,“聞鼓角有殺伐聲”,欲“叩揚州門,恐以矢石相加”,便聽從了杜滸的建議,準備取道高郵、通州,然后渡海歸江南,以“伸報國之志”。所以未敢入城,旋即由一樵夫引導,奔高郵而去。 在這樣奔波勞碌、危險困苦的情況下,文天祥的隨從人員中,有四人遽生叛心,帶著分藏在他們身上的銀兩悄悄逃跑了

13、。這自然又給文天祥增加了困難。文天祥也從此改名劉洙,帶著剩下的七人繼續逃亡。 三月初四日天亮后,隨時可能遭遇元軍哨兵,文天祥不得不暫時躲避在路邊半山上的一個土圍子里。這原是一座民房,現在徒有四壁,中間馬糞滿地,所幸“四山闃然,無一人影”,尚可“掃退蜣螂枕敗墻”,聊得一睡。然而無米可炊,只好令賣柴人現去揚州買米,但至晚賣柴人也未把米買回。另外,在天剛過午時,忽然“數千騎,隨山而行,正從土圍后過”,“馬足與箭筒之聲,歷落在耳”,“幸而風雨大作”,元軍未及搜索,匆匆而去。元軍過后,文天祥派二人去山下古廟中汲水,順便問廟中女丐有無米菜可買。不想這二人又被元軍抓住,拿出三百兩白銀賄賂了北兵,才保全了性命

14、。文天祥一行在土圍中饑寒難忍,眼看天黑,更無法過夜,只好下山至古廟中。幸好在古廟中遇見幾個樵夫,向人家討了一點粥喝;并請他們導往高郵,樵夫們欣然同意。就這樣,文天祥終于度過了這饑寒危難的一天。 三月初五日黎明,文天祥一行八人,在樵夫們的引導下,來到賈家莊。文天祥派樵夫進城,“糴米買肉顧馬辦干糧,以備行役”;大家也得以飽餐一頓,休息一日,準備晚上夜奔高郵。但是,他們尚未登程,南宋的“地分官五騎,咆哮而來,揮刀欲擊人,兇焰甚于北”,進行勒索敲詐,文天祥只好以“金錢買命方無語”。 文天祥他們總算離開了賈家莊,向高郵進發;剛走了四十里,又迷失道路,一夜行于“田畈中,不知東西,風露滿身,人馬饑乏”;等到

15、天明時,又遇上大霧;迨至“四山漸明,忽隱隱見北騎。道有竹林,亟入避。”這次“避哨竹林中”,結果甚慘:隨員中虜去一人,刀箭傷一人,馬踏傷一人;引路人或逃跑,或被俘;馬匹也沒有了;文天祥本人雖未被發現,也弄得“倉皇匍匐不能行”;傍晚,幸好又遇見一伙樵夫,他們弄來一只籮筐,拴上繩子,把文天祥抬到了高郵。 文天祥到高郵,已是三月初七日了。因文天祥“以籮為轎”,又因隨員有人“血流滿面,衣衫皆污”,所以高郵方面并沒有懷疑他們;但聽說李庭芝也有命令到高郵,他們便“不敢入城,急買舟去”。 文天祥準備取道泰州、海安、如皋而奔通州(今江蘇南通市)。這三百里水路,雖也常常“舟與哨相先后”,但還算順利,終于三月二十四

16、日到達了通州。通州守將楊師亮終于從諜報口中了解到文天祥并未降元,才把他接到城里,并為他料理衣服、飲食、舟楫,使文天祥得以休息將養多日。 最后,文天祥于閏三月十七日離開通州,登舟南下,四月八日至永嘉(今浙江溫州),結束了這一段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的經歷,又踏上了抗元斗爭的新的歷程。 這段經歷,確如文天祥自己所說:“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盡管經歷如此險惡,文天祥仍不忘懷抗元大業,仍不屈不撓,堅持斗爭到底,確實令人敬佩!他在航經揚子江時,寫了一首詩:“幾日隨風北海(長江北岸的內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作者又取這首詩的題旨,把這段時間寫的詩篇,命名為指南錄,

17、于閏三月寫了一篇序文,同年五月又寫了一篇序文,因時間在后,名為指南錄后序。 僅從這一段北使元營、南逃永嘉的經歷看,文天祥也不愧為留芳千古的愛國志士。孫燧在文丞相像贊中說的好:“偉哉文公,千古之士!方國脈尚存也,流離顛沛,惟恐不得其生;及國脈既絕也,慷慨從容,惟恐不得其死。百世聞風,孰不興起?”文天祥后來抗元被俘,囚禁燕京,慷慨就義的情況,已不屬本文范圍,這里就不敘述了。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學家、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宋理宗寶祐&127;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贛州(現江西贛州市)。德祐

18、元年(1275),元軍進迫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應勤王詔,捐家產作軍費,率義軍萬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使元軍議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脫,經海路轉至福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東南,終兵敗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時年僅四十七歲,遺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錄是文天祥自輯出使北營到南返福州期間的詩作。以揚子江詩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達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丹心。 段落大意 指南錄后序的段落大意 一、敘出使元軍和當時自己的想法。 二、敘到元營與元丞相伯顏抗論,被拘留,又被驅北行,說

19、明隱忍以行的意圖。 三、敘在京口逃脫,謀連兵大舉不成,展轉到永嘉的經過。 四、歷舉幾及于死的諸事,以示經歷的艱險,境界的危惡。 五、敘抄錄和編次患難中所記事詩及其用意。 六、記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命名。 主題思想 指南錄后序記述了作者出使議和與敵斗爭的情況和九死一生的艱險遭遇,表現了堅貞不屈、生死不渝的愛國精神。 寫作特點 寫作上的兩大特點 本文寫作上有兩大特點:其一融記敘、議論、抒情為一體,字里行間充滿愛國激情;其二,敘事概括簡明,用語簡練、生動。散句、排偶句交錯運用,線索清晰,感情奔放,特別是第四段所用的十八個排比句,一氣直下,不可遏止,造成強有力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作業練習 指南

20、錄后序練習 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一、字詞 1解釋加黑的詞,并注音 羈縻紓禍 翌日覘北 巡徼詆 2區別下列各組多義詞的意義 3選出與例句中加黑詞意義相同的一句 例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 A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B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C靡計不施 D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例句: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 A與向之噌祐者相應,如樂作焉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D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4解釋加黑的詞,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 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 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 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5根據句式特點和語氣、銜接的需要,為空格處選填恰當的

21、虛詞 死生,晝夜事,死而死;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堪。痛定思痛,痛如! 將藏之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 未幾,賈余慶等祈請使詣北;北驅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當引決,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 供選虛詞:也、所、矣、何、而、焉、于、以、哉、然 二、語言運用 1分別選出與例句加黑詞用法相同的項 例草行露宿() 例道海安、如皋() A北雖貌敬,實則憤怒 B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C既來之,則安之 D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E良庖歲更刀 F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G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2選出誦讀時停頓正確的一項 A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B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C眾謂予一行為可以

22、紓禍 D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3指出下列被動句表被動的方式,并依此給它們分類 A真州逐之城門外 B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C予羈縻不得還 D給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 E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 F而君幸于趙王 G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H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 I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J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 K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 4對“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127;號呼靡及”一句翻譯最正確的一句是() A(我)貧困饑餓,深感無聊,敵人懸賞捉拿又很緊急,天高地遠,&127;呼喚求救都辦不到。 B(我)困窘饑餓,無所依托,懸賞捕捉又很緊急,天高地遠,&127;呼喚求救都辦不到。 C

23、(我)貧困饑餓,無所依托,敵人又緊追不舍,天高地遠,喊(天)呼(地),(天地)也無法聽到。 D(我)困窘饑餓,無所依托,敵人又緊追不舍,天高地遠,喊誰都聽不見。 閱讀思考 課文在“悲予志焉”后面刪節了一部分現抄錄于下,請閱讀并完成后面的題目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127;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注:“正丘首”,此處指死于故國、故土。 1聯系上下文,認真體會句意,解釋加黑詞的意義 僇殆向委 2與“誠不自意,返吾衣冠”中“意”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B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C目似瞑,意暇甚 D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3與“予之生也幸”中“幸”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