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全國18套語文試卷文言文試題匯編_第1頁
2007年高考全國18套語文試卷文言文試題匯編_第2頁
2007年高考全國18套語文試卷文言文試題匯編_第3頁
2007年高考全國18套語文試卷文言文試題匯編_第4頁
2007年高考全國18套語文試卷文言文試題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中小學教育資源站 百萬套試題免費下載!2007年高考全國18套語文試卷文言文試題匯編全國卷三、(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宋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好經書,每休沐日,輒受業博士,通詩禮,善論難。至二十余,調補辰陽長。其俗少學者而信巫鬼,均為立學校,禁絕淫祀,人皆安之。遷上蔡令,時禁人喪葬不得侈長,均曰:“夫送終逾制,失之輕者。今有不義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罰過禮,非攻之先。”競不肯施行。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為民患,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

2、恤之本也。其務退奸貪,思進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制。”其后傳言虎相與東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飛至九江界者,輒東西散去,由是名稱遠近。浚道縣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眾巫遂取百姓男女,歲歲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書日:“自今以后,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擾良民。”于是遂絕。永平元年,遷東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東海吏民思均恩化,為之作歌,詣閑乞還者數個人。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每有駁議,多合上旨。均嘗刪剪疑事,帝以為有奸, 大怒。諸尚書惶恐,皆叩頭謝罪。均顧厲色曰:“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撓,遷均司隸杜尉。數月,出為河內太守,數

3、化大行。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為民愛若此。以疾上書乞免,帝使中黃門慰問,固留養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書,恒欲叩頭爭之,以時方嚴切,故遂不敢陳。帝后聞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夫送終逾制,失之輕者 失:過錯。 B.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D.帝菩其不撓,遷均司隸校尉 撓:阻礙。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動民眾的一組是C禁人喪葬不得侈長 詣聞乞還者數千人百

4、姓耆老為禱請 其為民愛若此使中黃門慰問 后聞其言而追悲之A B C D.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項是DA.宋均早年任郎官時好讀經書,常用休息日從師學習,精通詩禮二經,長于論辯。任上蔡令時執政平穩,不做偏激之事,體現了寬厚的風格。B.宋均任九江太守時,認為虎豹黿鼉所以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們,應屏除貪欲,撤除檻阱;對于共祠唐、后二山的習俗,主張不應當因此肆擾百姓。C.宋均在尚書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績,固而深受皇帝賞識。他因病請求辭職時,皇帝給他優厚待遇,不僅派人問候,同時仍想委以重任。D.宋均認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早年任尚書令時

5、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于當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四、(23分)11.把第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譯文:現在成為百姓的禍害,是酷吏的過失,而勞民傷財并不是體恤百姓的根本辦法。(2)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譯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堅持道義,沒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嚴而不堅持正義,我即使死,也不改變我的志愿。全國卷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也。重榮有力,善騎射

6、,為振武巡邊指揮使。雖武夫,而曉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從傍詬罵,奪其劍而逐之,問之,乃繼母也,重榮叱其母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也。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重榮憤然,以謂“屈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數以此非誚高祖。契丹使者往來過鎮州,重榮箕踞慢罵,不為之禮,或執殺之。是時,吐渾白氏役屬契丹,苦其暴虐,重榮誘之入塞。契丹數遣使責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愈謹,多為好辭

7、以自解,而姑息重榮不能詰。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過鎮,重榮侵辱之,拽剌言不遜,重榮怒,執拽剌;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皆以契丹可取為言。高祖患之,為之幸鄴,報重榮曰:“前世與虜和親,皆所以為天下計,今吾以天下臣之,爾以一鎮抗之,大小不等,無自辱焉!”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度使劉晞相結。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怒于重榮。 其冬,安從進反襄陽,重榮聞之,乃亦舉兵。是歲,鎮州大旱、蝗,重榮聚饑民數萬,驅以向鄴,聲言入覲。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臨陣卷旗以奔晉軍。重榮聞彥之降晉,大懼,重榮以吐渾數

8、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高祖御樓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鎮:指總領一萬的軍府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 C )   A、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 訟:控告   B、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 暴:突然   C、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 謹:嚴格   D、姑息重榮不能詰。 詰:追問   9、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安重容“懷異志”和“非誚高祖”的一組是: ( B )   A、天子寧有種邪 B

9、、兵強驪壯者為之爾   重榮箕踞慢罵 屈中國以尊夷狄   C、重榮誘之入塞 D、重榮怒,執拽剌   而充無厭之欲 此晉萬世恥也!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頂是: ( B )   A、安重榮雖為武官,但也通曉文吏事務。在處理一起家庭糾紛時,生父不忍殺其子,繼母則提劍殺逐,重榮不滿繼母的行徑,厲聲將她斥退。   B、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已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

10、#160; C、契丹一直伺機圖謀晉朝,本應引起晉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卻表示前朝與虜和親和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現今重榮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榮肖兵起事,借口朝見,聚集數萬饑民前往鄴地。高祖派遣部隊阻擊,在雙方交戰中重榮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級后將它送給契丹。   四、(23分)   11.把第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皆以契丹可取為言。   譯文:又寫信送給朝廷大臣、四方藩鎮長官,都說契丹可以攻取。 

11、  (2) 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   譯文:契丹也認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重榮同時受損。北京卷   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

12、還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膚,鑱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誹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古者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輕,則上唱而氏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仁義。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元之而不靡。今使患教知,使不肖臨賢,雖嚴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故圣主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

13、宰豁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訓)   注釋:   镵(chán):刺、刻。熙:光明、興盛。臨:統管、治理。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確    B.死不還踵 踵:腳后跟(還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導.   D.察其黨與 察:仔細看.   7

14、.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C   A.被創流血,至難也 B.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碧水東流至此回 若風之搖草木   C.百工維時,庶績咸熙 D.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   8.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B   A.非崇善廢丑,(則)不向禮義   B.無法不可以為治也,(故)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C.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此)教之

15、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9.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的一組是C   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   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   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A. B.   C. D. &

16、#160;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D   A.禮義教化是國之大事,百姓知禮義國家才能興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歸,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會任用那些對自己唯命是從的人。   D.治國離不開嚴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11.用斜線(/)給下列短文劃直線的部分斷句。(5分)   太 宗 謂 太 子 少 師 蕭 瑀 曰 朕 少 好 號 矢 得 良 弓 十 數 自 謂 元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17、 朕  問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則 脈 理 皆 邪 弓 雖 勁 而 發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辯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資治通鑒唐紀八)   太宗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   【評分參考】   /為必斷處,對9-10處得5分,對7-8處得4分,對5-6處得3分,對3-4處得2分,對1-2處不得分。   /為可斷可不斷處,此處斷句不

18、得分,亦不減分。   錯誤的斷句,錯一處減一分,減完5分為止。天津卷三、(1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

19、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

20、聞,則得之矣。(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注樂正,樂官之長。夔,人名。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A.樂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B.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 進:進用C.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 節:關鍵D.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BA.聞而審,則為福矣 B.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聞而傳之者曰 D.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13.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本文主旨的一項是B夫傳言不可以不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

21、,不若不聞矣。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緣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A. B. C. D.1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第二段通過齊桓公、楚莊王、吳王、智伯的故事,說明對別人的話要仔細分析,認真核查。B.第三段與夔、丁氏、子夏有關的文字,說明不結合語言環境,不推究事理,就會造成誤解、誤傳。C.本文分別以生活事例、歷史事實和寓言故事作為論據,夾敘夾議,深入淺出。D.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1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此愚者之所以

22、大過也。譯文: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譯文:所以說“夔一個人足夠了”,不是“夔一只腳”(一條腿)。(3)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譯文:有讀史書的人說:“晉國軍隊三頭豬渡過黃河。”重慶卷   三、(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閱讀下文,完成第811題。   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師。四歲能作徑尺書,景帝召試之,甚喜,抱置膝上,賜果鈔。后兩召講尚書大義,稱旨,命入京學。天順八年,年十八,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   弘治五年,旱災求言。東陽條摘孟子七篇

23、大義,附以時政得失,累數千言,上之。帝稱善。   十七年,重建闕里廟成,奉命往祭。還,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適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麥已枯,秋禾未種,挽舟者無完衣,荷鋤者有菜色。盜賊縱橫,青州尤甚。南來人言,江南、浙東流亡載道,戶口消耗,軍伍空虛,庫無旬日之儲,官缺累歲之俸。東南財賦所出,一歲之饑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無積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變之生,恐不可測。臣自非經過其地,則雖久處官曹,日理章疏,猶不得其詳,況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訪之道路,皆言冗食太眾,國用無經,差役頻煩,科派重疊。京城土木繁興,供役軍士財力交殫,每遇班操,寧死不赴。勢家巨

24、族,田連郡縣,猶請乞不已。親王之藩,供億至二三十萬。游手之徒,托名皇親仆從,每于關津都會大張市肆,網羅商稅。國家建都于北,仰給東南,商賈驚散,大非細故。更有織造內官,縱群小掊擊,閘河官吏莫不奔駭,鬻販窮民所在騷然,此又臣所目擊者。   夫閭閻之情,郡縣不得而知也;郡縣之情,廟堂不得而知也;廟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隱,成于蒙蔽。容隱之端甚小,蒙蔽之禍甚深。臣在山東,伏聞陛下以災異屢見,   敕群臣盡言無諱。然詔旨頻降,章疏畢陳,而事關內廷、貴戚者,動為掣肘,累歲經時,俱見遏罷。誠恐今日所言,又為虛文。乞取從前內外條奏,詳加采擇,斷在必行。

25、0;  帝嘉嘆,悉付所司。   是時,帝數召閣臣面議政事。東陽與首輔劉健等竭心獻納,時政闕失必盡言極諫。東陽工古文,閣中疏草多屬之。疏出,天下傳誦。(節選自明史李東陽傳) 注皆窳:ziyu,疏懶。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 充:擔任 B.臣奉使遄行,適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東流亡載道 載:負載 D.始于容隱,成于蒙蔽 容:包庇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C  

26、 A.荷鋤者有菜色 B.國家建都于北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徘徊于斗牛之間   C.伏聞陛下以災異屢見,敕群臣盡言無諱 D.誠恐今日所言,又為虛文 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 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直接表明“民生維艱”和“吏治混亂”的一組是D   A.夏麥已枯,秋禾未種戶口消耗,軍伍空虛   B.庫無旬日之儲,官缺累歲之俸 差役頻煩,科派重疊C.冗食太重,國用無經 更有織造內官,縱群小掊擊D.鬻販窮民所在騷然 事關內廷、貴戚者,動為掣肘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

27、的分析和概括,不準確的一項是C   A.李東陽幼時聰明穎悟,擅書法,深得皇上喜愛。十八歲中進士后進入仕途,不斷得到升遷。   B弘治十七年,李東陽給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見所聞的嚴重災情,令人觸目驚心;同時,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C.李東陽一路上聽取了各種意見,認為產生災異的根源在于勢家巨族、親王貴戚、內廷官員互相勾結,危害百姓。   D.為了革除蒙蔽之禍,李東陽請求皇上將以前的各種建議詳細地加以整理并擇善實施。   12.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28、(1) 臣自非經過其地,則雖久處官曹,日理章疏,猶不得其詳,況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分)   我假如不是經過那些地方,那么,盡管久居官署,每天處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詳情,何況陛下深居皇宮禁地呢?   (2)游手之徒,托名皇親仆從,每于關津都會大張市肆,網羅商稅。(4分)   游蕩不務正業的人,假托皇親國戚手下之人的名義,常常在關卡渡口都市大設店鋪,并搜羅商稅。山東卷三(12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王戎,字濬沖,瑯邪臨沂人也。父渾,涼州刺史。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巖下電。

29、”年六、七歲,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眾皆奔走,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又嘗與群兒嬉于道側,見李樹多實,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或問其故,戎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與渾為友。戎年十五,隨渾在郎舍。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后出。謂渾曰:“濬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及渾卒于涼州,故吏賻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戎嘗與阮籍飲,時兗州刺史劉昶字公榮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無恨色。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惟公榮可不與飲。”戎每

30、與籍為竹林之游,戎嘗后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戎笑曰:“卿輩意亦復易敗耳!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征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茍得,正當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后遷光祿勛、吏部尚書,以母憂去職。性至孝,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而容貌毀悴,杖然后起。時和嶠亦居父喪,以禮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毀不逾于戎。帝謂劉毅曰:“和嶠毀頓過禮,使人憂之。”毅曰:“嶠雖寢苫

31、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帝遣醫療之,并賜藥物,又斷賓客。永興二年,薨于郟縣,時年七十二。(節選自晉書王戎傳)注虓(xio),怒吼。賻(fù),贈送財物助人治喪。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A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 奇:認為奇異B籍每適渾,俄頃輒去 適:往,到C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 減:不如,比不上D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 坐:犯罪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DA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B戎嘗與阮籍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C戎每與籍為竹林之游 D以母憂去職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2、不賂者以賂者喪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王戎聰明睿智的一組是B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故吏賻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ABCD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王戎小時候視力極佳,看太陽時眼睛不花,裴楷看見后稱先贊說:“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電光。”B阮籍與王渾、王戎俱為好友。阮籍每次拜訪王渾,時間都很短暫,但與王戎交談的時間卻很長,主要是阮籍認為王戎比王渾清逸可賞。C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后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D和嶠在服喪期間,用禮法約

33、束自己,吃飯限量,皇帝認為和嶠哀傷過度,并為此擔憂,但劉毅認為王戎比和嶠更讓人感到憂慮。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10分)(1)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王戎感到很奇怪,有一天問阮籍說:“他是什么樣的人?”(2)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鐘會討伐過蜀國,路過時與王戎告別,問有何對策。(3)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皇帝雖然用這樣的話解釋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謹慎的人鄙視,因此損害了名聲。寧夏、海南卷(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順宗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為舍人。

34、新羅國君死,詔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費,。丹曰:“使外國,不足于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還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劉辟反,議者欲釋不誅,丹上疏,以為“孝文世,法廢人慢,當濟以威,今不誅辟,則可使者惟兩京耳”。憲宗褒美。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封武陽郡公。閱歲,自陳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張職,為國家費,不如屬之河東,帝從之。徙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丹計口受俸,委余于官,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始,民不知為瓦屋,草茨竹椽,久

35、燥則戛而焚。丹召工教為陶,聚材于場,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人能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賦,徐取其償;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身往勸督。有吏主倉十年,丹覆其糧,亡三千斛,丹曰:“吏豈自費邪?”籍其家,盡得文記,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若恃權取于倉,罪也,與若期一月還之。”皆頓首謝,及期無敢違。有卒違令當死,釋不誅,去,上書告丹不法,詔丹解官待辨。會卒,年五十八。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大和中,裴誼觀察江西,上言為丹立祠堂,刻石紀功,不報。宣宗讀元和實錄,見丹政事卓然,它日與宰相語:“元和時治民孰第一?”周墀對曰:“臣嘗守江西,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歿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36、乃詔觀察使上丹功狀,命刻功于碑。 (節選自新唐書韋丹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3分) A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 孤:幼年喪父 B始州,周十三里 城:構筑城墻 C法廢人慢,當濟以威 濟:渡過難關 D與若一月還之 期:約定時間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韋丹“助民安居”的一組是( D )(3分) 民貧自鬻者,贖歸之 教種茶、麥,仁化大行 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 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 免半賦,徐取其償 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 B、 C、 D、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C )(3分) A、韋丹為人率直,敢于發表不同意見。舊例規定,凡

37、出使外國,朝廷賜下州縣官員名額,賣出后充作資費,韋丹認為費用應有朝廷支付,不可賣官求錢。 B、韋丹認為法令廢弛會導致人們對它的輕視,因而主張嚴懲謀反的劉辟;對所治三州,認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費國家錢財,不如劃歸河東管轄。 C、韋丹對貪污現象仔細核查,責之甚嚴。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下令一月之內如數補還,保住國家財產不受損失。 D、韋丹去世之后,裴誼建議為他設立祠堂,刻石記功,當朝宰相也認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觀察使上報韋丹的功績并刻碑表彰。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 逃

38、亡沒有回來的,官府替他們蓋房;貧窮不能蓋房的,給予他們錢財。(2)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 查驗差役告發的事,都不符合實際,韋丹成功治理的情狀越發顯明。遼寧卷三、(12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冉氏烹狗記清崔述縣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傷則主任躬詣謝罪,出財救療之。如是者數矣。冉氏以是頗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殺,故置之。劉位東謂余曰:“余嘗夜歸,去家門里許,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橫掃之,群狗皆遠立,獨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幾傷者數矣。余且斗且行,過冉氏門而東,且數十武,狗乃止。當是時,身憊甚,幸狗漸遠。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猶望

39、而吠也。既歸,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盜夜往劫之,狗拒門而噬,雖數人能入咫尺地哉!聞冉氏頗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囑之使勿殺;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數日,冉氏之鄰至,問其狗,曰:烹之矣。驚而詰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盜,主人覺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盜驚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應。遍索之,無有也。將寢,聞臥床下,若有微息者,燭之則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轉側,垂頭閉目,若惟恐人之間其聲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惡知其搏行人則勇,而見盜則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見賊者,豈獨此駒也哉!今夫市井無賴之徒,平居使氣,暴橫閭里間,或竄名縣

40、胥,或寄身營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遙避之;怒則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誰何,若壯土然。一旦有小劫盜,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數十人,忽廄馬夜驚,以為賊至,手顫顫,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猶震震相擊有聲;發火器,再四皆不然;聞將出戍地,去賊尚數百里,距家僅一二舍,輒號泣別父母妻子,恐不復相見;其震懼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又奚獨怪于狗而烹之?嘻,過矣! 雖然,畜貓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盜也,茍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殺石虎,其母曰:“快牛為犢多能破車,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滅于虎。貪牛之快而不顧車之破尚不可,況徒破車而牛實不快乎

41、!然而婦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 (本文有刪節)【注】劉位東:人名,崔述的朋友。竄名:冒領空名。石勒:人名,后趙人。石虎:石勒侄。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BA茍其職之不舉 舉:稱B再四皆不然 然:這樣C燭之則狗也 燭:照D且數十武 武:步10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D A余以柳枝橫掃之 然以其猛也 B旦若遇之于市 卒滅于虎 C過冉氏門而東 貪牛之快而不顧車之破 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若惟恐人之聞其聲息者11以下語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組是C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惡知其搏行人則勇,而見盜則怯乎哉狗拒門而噬,雖數

42、人,能入咫尺地哉獨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幾傷者數矣傷則主人躬詣謝罪,出財救療之縣人冉氏,有狗而猛A B C D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A作者對冉氏烹狗的行為雖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贊賞。B劉位東因冉氏狗雖兇猛但可“防盜”而欲勸其勿殺。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擊了那些市井無賴之徒。D石勒聽從母親的勸告未殺石虎,結果石氏反受其害。13、將第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用“/”斷句。(4分) 故 曰 勇 于 私 斗 而 怯 于 公 戰 又 奚 獨 怪 于 狗 而 烹 之 嘻 過 矣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又奚獨怪于狗而烹之/嘻/過矣!14、將第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

43、成現代漢語。(6分) (1)冉氏以是頗患苦狗。(2分) 冉氏因此很厭惡這條狗。 (2)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4分)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安徽卷 三、(9分,每小題3分) 古文閱讀選用的材料是明代許獬的古硯說。這是一篇因事說理的散文,考查的內容分別是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意、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翻譯句子、對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理解。這類文章考生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見過多次,但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出現則是在分省命題后才有的。材料看似有難度,其實很容易讀懂。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古硯說明許獬 余家有古硯,往年

44、得之友人所遺者,受而置之,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已而有識者曰:“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予聞諸言,亦從而寶之,不暇辨其為真五代、宋與否。 雖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當時人亦僅以當一硯之用耳,豈知其必不毀、必至于今而為古耶?蓋至于今,而后知其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時,所寶為周、秦、漢、魏以上物者,視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漢、魏以上物,示周、秦、漢、魏以上人,其人自視又奚如? 人見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紛華綺麗之樂,奔走于權貴要津之門,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矯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書圖畫、器物玩好自娛,命之曰好古。故凡

45、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進者,必窮極其所無,以諂事權貴要津;權貴要津亦時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為古而不知務者,亦每與世競逐,必盡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與庸俗人同好矣,而猶嘵嘵然竊好古之名,以求其自異于庸俗,不知其名則是,而其意則非。 吾之所謂好古者,學其道,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見,徘徊上下,庶幾得其手澤之所存而以玩焉,則恍然如見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厭。故夫古之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觀今世之所好,大率類是。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硯說。 注僇(lù)辱:羞辱,侮辱。 嘵(xi

46、o)嘵:吵嚷。 手澤:先人或前輩的遺墨、遺物。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遺者 遺:贈送 B示周、秦、漢、魏以上人 示:告訴 C必盡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厭 厭:滿足 答案:B。“示”是“給看”的意思。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 C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 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D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答案:B。 都是轉折連詞,“但是、可是”的意思。A項雖都是代詞,但意義不一樣,第一個

47、是“它”,指古硯;第二個是“其中”的意思。C項都是連詞,第一個表承接,“那么”;第二個表轉折,“可是”。D項都為助詞,第一個為“的”,第二個意思更虛,不要譯出。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從一方古硯起筆,圍繞人們對待古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借題發揮,聯系現實,最后點明了寫作緣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傳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只是被當作一件普通的物品來對待的。 C作者認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風雅,或諂媚權貴以逐利求進。 D文章對當時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風氣進行針砭,體現了作者直面時俗的批判精神和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

48、答案: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點,但要說“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屬無中生有。 參考譯文: 我家有方古硯,是過去因友人的贈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當作一方(普通)的硯臺使用著,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貴)的古硯。不久有能辨識古物的人告訴我:“這是五代、宋時的古董,年代很久了,應該小心的把它當作珍寶一樣收藏著,不要讓它受損和毀壞了。”我聽到了這樣的勸告后,也就依從了他的話把(這方硯)當作了寶貝。但沒時間來辨識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雖然這樣,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時的東西,當初的人也只僅僅把它當作一個硯臺來使用罷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毀壞、還一定要把它傳到現在而成為一件古物呢?傳

49、到現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時(的寶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時,那些把周、秦、漢、魏以上時期的器物當作珍寶的人,對這塊(五代、宋時的)硯臺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漢、魏以上時期的器物,拿來給周、秦、漢、魏以上時期的人看,那時期的人看這些器物有怎樣呢? 人們看到世上那些和和樂樂的人,沉醉于奢華艷麗的享樂中,在權貴和地位顯赫的人的門前來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樣子,遭受羞辱卻不知道羞恥。這時,有一個人站出來改變這種風氣,高高直立守道自重,憑淡泊的心態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書圖畫、器物愛好來娛樂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為那

50、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歡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隨并模仿著他們。于是讀書人中那些追求財利求得上進的人,一定想竭盡辦法拿出權貴們沒有的東西,來巴結侍奉那些權貴要人;權貴要人也時時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讀書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羨慕“好古”卻不知追求什么的讀書人,也每每與世人競爭角逐,一定要仿效他們所擁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罷了。既然與平庸世俗的人愛好相同,可是還要吵嚷著要擁有好古的名聲,來顯示與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樣。不知道他們的名聲是這樣,而他們真實想法卻不是這樣的。 我所說的好古的人,想學習(先人或前輩)的道義,寫他們那樣的文章,思念他們的人卻不能

51、相見,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們的遺墨、遺物來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見到他們真人一樣,因此喜好而從不滿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為他們留下的器物,而是他們的為人。 我看當今詩人所愛好的,大都像這樣。不能詳盡闡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寫了一篇古硯說。 11把第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已而有識者日:“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 譯文:不久有能辨識古物的人告訴我:“這是五代、宋時的古董,年代很久了,應該小心的把它當作珍寶一樣收藏著,不要使它毀壞。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 譯文: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平庸世

52、俗的人趣味相同罷了。湖北卷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先祖事略王士禎 山人名士禎,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諸城人。 始祖諱責遷,濟南新城著藉焉,稱瑯瑯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為某大姓傭作。一日大風晦暝,有一女子從空而墮,良久既霽,公于塵坌中得之。云即諸城縣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覺至此。時公方鰥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為天作之合,遂令諧伉儷焉。 二世祖諱伍,有善行,稱善人公。瑯瑯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謹,事父母諸兄皆得其歡心,尤好施予,歲時勤力治家,人產計口給食,余悉以賑鄉里貧乏者。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枝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諸餓者以次受糜,紡其笠于槐,累累如也。鄉

53、人呼之曰“王菩薩”,而稱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諱麟明,經官穎川王府教授,稱穎川公。穎川為善人次子,生而警穎強記,于書無所不睹。十四補博士弟子員,每試輒冠其群。數困棘闈,隨例應里選,官永平郡司訓,勸學興行,為多士式。最后遷教授穎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傳稱公內廉行修。人倫醇備。事大父瑯瑯公至孝,遇諸兄弟門以內,蒸蒸如也。 高祖諱重光,字廷宣。穎川公卒,哀毀如禮,服闕除戶部。當事以其能,晉秩僉事,守云中。強直奉法,軍民賴之。尋晉參議,守上谷。條上谷機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當事意,調貴陽。丁巳,肅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沖風瘴癘,勤事

54、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恂恂退讓,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 (選自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有刪改)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良久既霽,公于塵坌中得之 霽:明朗 B.數困棘闈,隨例應里選 數:屢次 C.勸學興行,為多士式 式:榜樣 D.當事以其能,晉秩僉事 以:憑借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先祖“講究孝道”和“樂善好施”的一組是( C )

55、 A.事父母諸兄皆得其歡心歲時勤力治家,人產計口給食 B.遇諸兄弟門以內,蒸蒸如也余悉以賑鄉里貧乏者 C.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 諸餓者以次受糜,紡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D.穎川公卒,哀毀如禮 遇事慷慨,不避艱險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瑯瑯公的婚姻頗有傳奇色彩,夫人初氏從天而降,主人認為是天賜良緣,于是令其結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簡樸,樂善好施,人稱“王菩薩”,在瑯瑯公五個兒子中排行第五,故名王伍。 C.穎川公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官即赴穎川王府任教授,剛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雙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在家鄉父老面前則溫文爾雅,恭敬而有禮貌。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4分) 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葉繁茂,(善人公)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饑民吃。 (2)公至,彞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