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哲理詩鑒賞_第1頁
(完整版)哲理詩鑒賞_第2頁
(完整版)哲理詩鑒賞_第3頁
(完整版)哲理詩鑒賞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九、談禪說理詩(哲理詩)一、導入談禪說理詩,是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詩句中的詩歌。二、分說:(一)禪詩禪詩能在詩句中寫出對生活對自然的頓悟。這類詩往往有不食人間煙火之空靈境界等。禪宗的“頓悟”是一種直覺悟性體驗,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從形象中領悟某種情致意味,但又難以用語言概念表達。我們現在通過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頗含禪理妙悟機趣的小詩來加以說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鐘聲有節奏地,清脆悠揚地響著,給人的實感,這是一種感性直感反應;鐘聲是寺廟發出的信號,寺廟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鐘聲響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這是一種借助判斷推理

2、達到的抽象認識。如果詩句僅只有這樣的內涵,那就太乏味了,絕不可能使它成為千古名作。除此之外,讀者還可以從詩中獲得很多認知體驗:鐘聲使愁眠中的人進入禪悟境地,似乎有一種超脫感,像置身世外,愁緒雜念頓時消失, “鳥鳴山更幽”,夜靜鐘聲才分外清晰,所以會產生一種從寂靜中獲得的靜謐舒適感;心與佛門凈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擔,有種輕快感,鐘聲是佛的等語,名利心切的人聽到鐘聲可能產生一種警戒警覺感; 執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產生抵觸厭棄的感受體驗,如此種種都是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也許人們會反問:不是已經作了如上表述嗎?怎么還說是難以言傳呢?須知以上表述只是一個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體情境而異的主體感

3、受體驗狀態,絕非這些語言所能如實表達的。總之,常表達的感覺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縛)的超脫感,從寂靜中獲得的靜謐舒適感,卸下重擔的輕快感,愁緒雜念消失的飄逸感。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可謂是這方面的典范。他在終南別業(別業即別墅) 中寫道: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釋解】前人對其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句頗有贊譽,認為其有化機之妙。 “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似無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來。 “坐看云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云本來給人以悠閑的感覺,

4、也給人們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云無心以出岫”的話。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王維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蘇庠云: “此詩造境之妙,至與造物相表里,豈直詩中有畫哉?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 苕溪漁隱叢話)古文運動的巨匠柳宗元在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漁翁就有奇趣,有畫意。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釋解】詩作首句就題從夜寫起,還很平常;第二句寫到拂曉時分就奇了。本來,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語新奇,為讀者所未聞。事實不過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為薪而已

5、。不說汲水燃薪,而用“清湘” “楚竹”借代,詩的意蘊就不一樣,這里有超凡脫俗的感覺,象征著詩人的孤高品格。這里造語反常表現了一種特殊的情趣。三、 四兩句寫煙銷日出,綠水青山現原貌之際,忽聞櫓槳 “欸乃一聲”原來人已不見,只在山水之中。這里的造語亦甚奇, “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與“不見人”無關,而“山水綠”與“欸乃一聲”更不相干。詩句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大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領悟其傳達出一種驚異感;而于青山綠水中忽聞櫓槳之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也似乎為之綠得更可愛了。作者通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

6、是為奇趣而奇趣。(二)哲理詩:一種 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 朱熹的 觀書有感等。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注意。三、特征(意象): 宋詩議理較多。從現象到本質,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四、鑒賞方法:(一)能分析出哲理詩傳達的深刻道理。古代哲理詩,意境深遠,啟迪心扉,為人們所傳誦、稱引。這類詩有兩種情況:一是詩人在創作時,便賦予了哲

7、理的內涵。如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者以水為喻,意在說明知識能使人心澄如鏡,心胸開闊,充滿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詩,其哲理內涵是讀者賦予的,是人們在欣賞詩歌過程中領悟到的。如楊萬里的小池,原意只寫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現在人們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來說明青少年的才華初露。有些詩有多層含義。如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有兩層理解。 首先,落在一個“樓”字上,一個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須借助外部條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第二,落在一個“登”字上,世界是無限的,天外有天,要達到更高的目標,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不畏艱險,勇于攀登,努力

8、登上險峰才有無限風光。又如王安石元日 “千門萬戶瞳瞳(日初出漸漸明亮的樣子)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二句。 其詩意是說,元日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為了吉祥如意,人們總是用新桃符(新春聯)換下舊桃符(舊春聯)。這兩句詩,揭示了新事物終究要代替舊事物的客觀規律,給人以哲理的啟示。但從全詩來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對革除舊制,實行新政的堅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如何分析?分析出哲理詩傳達的深刻道理時,要將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運用到對哲理的分析中去。 中學生學過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有:對立與統一,量變與質變,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本質與現象,真理與謬誤,運動與靜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等。就

9、喻理詩詞所表現的情況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原則,如杜甫的“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或含有規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事物發展是波浪式前進,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對立統一規律,如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如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如朱熹 觀書有感(其二) 的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由量變引起質變,如:杜甫中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如劉禹錫的 “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10、”; 要全面地看問題,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對于這些哲理的歸納,對提高認識立意的深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二)能分析出詩中喻理常用的幾種方法(哲理詩的表現手法)。哲理詩對事理的體察,對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說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現。1 、首先在形象的描繪中蘊含道理。( 1)最常見的是借助描寫景物來表現。此類詩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傳達出啟人深思的哲理。如王之渙氣吞寰宇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 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1、 ”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對草的描繪的初衷是表達別情,不經意間卻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思,使人聯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無窮無盡。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人先描繪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態,再以西施為喻,寫出西湖的神韻,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給讀者以藝術 美的享受。在此基礎上闡明了一種美學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審美價值,可以說是善狀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詩中所闡明的道理絕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繹,而是通過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藝術手法來表達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說出來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

12、 2)因事見理,傳達出啟人深思的哲理。如王安石元日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二句。( 3) 通過生活中的細節加以表現。典型的例子是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總之,此類詩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見理,傳達出啟人深思的哲理。常用的詞語有:或通過寫景(記事、狀物)引發議論(寓情于景物,由景 物 悟理,因事見理),或借景(事、物)喻理,2、其次是在抒情之中蘊含道理。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秦觀的“兩情若是

13、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3、在議論之中闡明道理。必須著重指出的是,這里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合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表達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因而議論顯得比較隱晦。如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隱晦的,如張安道的漢興歌風臺: 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一曲大風辭。才如信越 猶范釀(z由百,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醬 ),安用思他猛士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說它的議論“不著色相”,便是這首絕句議論的特色,詩人寫得很含蓄,只是說像韓信、彭越這樣一代天才大將都被你劉邦殺了,你還想要什么猛士呢?詩人說的雖然只是劉邦一人,但 歷史 上有幾個帝王不是像劉邦一樣,愛惜人才只是掛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卻是殘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這就是歷史的規律,這就是古代中國人才長演不衰的悲劇!五、鞏固練習:1、閱讀杜荀鶴的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這首絕句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議論富有哲理,試對其所蘊含的哲理做簡要的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