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總結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_第1頁
工作總結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_第2頁
工作總結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章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復習提示:從古至今的哲學都要回答世界的本質和狀態是什么?這就是哲學史上的本體論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的本質和辯證發展規律的理論。本章講述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本質的理論,下一章講述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發展的理論。本章的世界本質論內容包括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實踐觀、意識觀三大觀點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兩大原理,也就是?三觀兩原理?。(1) 本章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點是學懂學會物質、運動、實踐、意識四個概念及物質和意識、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主體和客體四對關系,包括概念的依據、含義、區別、聯系及意義。一、物質及其存在形

2、式(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意義1V1.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物質觀(1) 唯心主義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錯誤觀點,雖然也承認物質的存在,但又認為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和表現,物質依賴于意識,沒有意識也就沒有物質。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包括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正確觀點,但前者把物質歸結某種具體的實物,如水、火、氣等,這是一種沒有科學依據的猜測;后者把物質歸結為近代自然科學發現的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或基本粒子,這種觀點雖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卻犯了把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的特殊概念混同于哲學的具有普遍性的物質范疇的形而上學錯誤,不僅經不起原子可以再分的自然科

3、學發展的檢驗,而且也經不起?物質消滅了?的唯心主義觀點的攻擊。2/2.恩格斯對物質概念的說明恩格斯指出:?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當我們把各種有形地存在著的事物概括在物質這一概念下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的質的差異撇開了。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物質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的東西。?恩格斯的上述論述說明: ?物質本身?或物質的概念的來源是我們對各種有形存在的物、事物也就是能感覺得到的東西的抽象; 物質概念概括的是各種實存事物的共同屬性;各種實存的物、事物是感性地存在著的東西,即我們可以感覺到的東西(客觀存在),而物質作為概念是在人的頭

4、腦中、意識中存在。3.列寧對物質的定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疇,列寧總結自然科學發展原子可分的新成果和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斗爭的經驗,在上述恩格斯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3/?晅田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這就是說作為哲學范疇的物質是指不依賴人們的意識而存在并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觀實在性。4/歹g寧對物質的科學定義說明:哲學的物質范疇是通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來界定的,物質不是意識、不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對于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意識對

5、物質的依賴性,體現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觀點,體現了世界的本原、本質是物質的唯物主義一元論觀點。列寧認為?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里,僅僅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這種對立無疑是相對的。?這是因為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反映者同被反映者是相聯系的,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毛澤東語)。(1) 物質定義的內涵是客觀實在,那么具有客觀實在屬性的自然界、社會存在以及各種事物和現象都屬于物質的范疇、具有物質的屬性,如運動、時間、空間、規律、生產方式、實踐活動及其

6、結果等,體現了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2) 物質是可以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所認識的,體現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意識的能動性和世界的可知論觀點。(3) 恩格斯的說明和列寧的定義,都體現了物質和物質形態、哲學的物質范疇和其他科學的物質概念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總之,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貫徹和體現了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進而說明它的重要意義。5V4.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的重要意義(1) 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批判了唯心主義的物質觀和二元論的物質觀;(2) 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先驗論和不可知論;(3) 堅持了物質與物質形態、哲學的物質范疇與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法,

7、克服以往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用個別、個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學的缺陷。(4) 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反對了歷史唯心主義觀點。總之,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統一,是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物質觀。(二)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物質的存在形式:運動和時間、空間。物質是運動的,運動的物質只能在空間和時間之內才能運動。1. 物質和運動V(1)運動的含義:??云動,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最一般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對恩格斯上述所述的理解是:

8、運動是指物質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屬性(根本屬性),包括宇宙間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到復雜的思維活動。思維的變化是物質運動的產物和反映。物質運動形式:從低級簡單運動形式到高級復雜運動形式,可分為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社會的五種基本形式,思維、意識的運動同物質運動形式具有同一性。V(2)物質和運動密不可分,?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一樣,是不可想象的。?它們之間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離不開運動,因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不表現為一定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因為物質是運動的載體和承擔者,精神的運動是人腦這種高度發展

9、的物質的運動的表現,客觀的物質運動的反映。運動和物質本身一樣,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在這個關系問題上,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脫離了物質談運動;形而上學的錯誤在于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脫離了運動談物質,或把運動歸結為只有機械運動一種形式。2. 運動和靜止6 /(1)!珂含義: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一是指一事物相對于某一參照系,沒有發生某種特定的運動;二是指事物處于量變階段而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2)承認靜止的意義:運動從靜止中找到量度;理解物質的多樣性;區別事物,對事物進行確定的分析。V(3)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及其意義:對立統一關

10、系、絕對和相對的關系、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相互滲透的關系。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局部的、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不顯著的變化,是運動過程中的某種穩定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所以我們要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統一的觀點,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詭辯論觀點,如說?人不能一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萬物只是一陣風,瞬息即逝,無法捉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反對只承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的形而上學不變論觀點。V(4)物質運動形式的多樣性。物質運動形式由低到高分為機械、物

11、理、化學、生物、社會等多種形式,它們之間相互區別,有不同的物質基礎和運動規律,不能相互取代,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低級運動形式是高級運動形式存在的基礎,高級運動形式包含低級運動形式并由低級運動形式演變而來,各種運動形式可以相互轉化。承認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觀點的重要意義是:提供科學分類的客觀依據;提供理解和研究物質運動多種形式相互關系的方法。3. 物質運動和時間、空間7 /(1)阿空倦含義:時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指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即一維性或不可逆性,空間是指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即三維性。(2) 時空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割的。因為物質運動是客觀的,所以時空也是客觀的。承認時空的客觀

12、性是唯物主義觀點,否認時空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觀點包括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和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承認時空的客觀性又否認時空同物質運動的聯系的牛頓的徑對時空?觀點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時空與物質運動的不可分割的現代科學證明是非歐幾何和愛因斯坦相對論。(3) 時空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時空的絕對性是指時空的客觀性,物質運動與時空的不可分離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時空的相對性是指每一具體事物的具體時空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時空的具體特性隨物質運動的狀態的變化而變化。(4) 時空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時空的無限性是指物質世界在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時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

13、時間上是有始有終、空間上有邊有際。無限性和有限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無限是絕對的永恒的,是對有限的超越,有限是相對的、暫時的;無限和有限又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二、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實踐觀問題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普遍關注的現實和理論熱點。鄧小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指導我國的改革開放,重新恢復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沿著又快又好的方向前進。與之相適應我國理論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熱烈的討論、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積極的公認的成果。從2001年開始,在考研政治理論考試大綱中,在原來的?辯證唯物論?部分加進了?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強調社會生活本質上

14、是實踐的,強調實踐的觀點不僅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而且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不僅具有認識論、歷史觀的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的意義,因為物質世界并不是純粹自然界,也還包含人類的實踐活動及其結果。但仍堅持物質本體論,反對實踐本體論。(一) 實踐的本質含義、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8 /1.實踐的本質含義(1) 實踐是人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結為精神活動,舊唯物主義把實踐理解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這一界定包括兩層相互聯系的涵義: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實踐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質性的性

15、質和形式的客觀活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是人的生命活動所特有的性質和特殊的運動形式,它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更不同于純粹自然物質形態的運動形式,實踐活動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這是由實踐在人類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礎和根本的地位決定的。首先,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其次,實踐規定和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馬克思所說,實踐7®明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實踐使人成為酒會存在物?;實踐使人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總之,實踐使人類超越動物界,規定和創造了人的一切特征。2. 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3/(1)實踐的基本特征。實踐不同于動物本能的被動的適應環境

16、的活動,也不同于人的認識的活動,不論什么形式的實踐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客觀現實性即物質性:實踐是物質的客觀的活動,這是因為構成實踐活動的要素(包括主體、對象、手段)是客觀的,實踐的結果是客觀的,實踐的水平與發展都要受到客觀條件與規律的支配,也是客觀的。這說明,實踐包含著精神活動,而不能歸結為精神活動。自覺能動性即目的性:實踐是在一定的意識或理論指導下的有目的地主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的過程和結果都要貫徹主體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認識,實踐不是同主觀活動無關的盲目的客觀活動。這說明,實踐不同于動物的無目的無思想指導的本能活動。社會歷史性即社會制約性

17、:實踐是主體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的活動,受著社會條件的制約,并隨社會的變化發展而歷史地變化發展。這說明,實踐活動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14/(2)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的基本形式有生產實踐、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由生產實踐決定并對生產實踐具有反作用,也是認識的一個重要來源。科學實驗是一種嘗試性、探索性、學習性的實踐活動,受前兩者的制約,反過來又促進生產實踐和社會關系實踐的發展。這三種基本形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15/(二)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人通過實踐把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自

18、己活動的對象、改造的對象,即變成自己的客體;與此同時,人自己相對客體就成為主體。1. 實踐的主體、客體、中介的含義實踐由主體、客體、中介構成。(1) 主體:是指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其社會結構有個人、集團、社會和人類四種形式。(2) 客體:是主體活動對象的總和,有自然、社會、精神三種形式。(3) 中介:是指把主體和客體聯系起來的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2. 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1) 從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實質看,是目的和手段、創造者和被創造者、能動者和受動者的關系。在實踐中,客體限制主體、主體超越限制的關系,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2) 從實踐的

19、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內容和結果看,包括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雙向運動的兩個方面,這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內容。 主體客體化,是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人的本質力量包括人的自然力、智力、意志、情感、創造力等的總和。 客體主體化,是指客體從客觀存在的對象形式轉化為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16V(三)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即實踐過程。實踐活動實質上是一個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統一的能動創造的動態過程。實踐過程有三個基本環節: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實踐決策必須堅持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所謂合目的性即決策必須反映實踐主體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

20、發展。所謂合規律性是指決策必須盡可能正確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內在聯系、本質特征及多種屬性。對于大規模的重大實踐活動,決策必須兼顧實踐活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對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堅持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整體利益的統一。決策時就要開始制定目標。實踐目標是對經過改造以后將要出現的東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對現存事物的認識為基礎,制定有關將要出現事物的具體目標,即制定實踐的?觀念藍圖?o實踐目標的制定也體現為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1. 主體依據實踐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體。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必須要有科學的組織管理。其中包括人員安排、物資的分配,協調、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完成

21、、檢驗和評價實踐結果,以此修正實踐目的、方案,反饋調節實踐活動本身。某一實踐過程結束形成的實踐結果,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需要進行事實與價值兩方面的檢驗,并作出評價和驗收結論。一般地說,成功與否要看實踐結果是否同預想的目標一致。這三個環節構成了人的實踐的運行機制,并通過它們實現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四)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關系17/1.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1) 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包括人的意識的一切活動過程及其產物。(2) 客觀世界:指人的意識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賴人的活動而獨立存在,社會存在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而又不以人

22、的意志為轉移。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通過實踐的中介作用,兩者是改造被改造、認識被認識的關系。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使主觀世界的東西轉化為客觀世界的現實。在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主觀世界又得到進一步的改造,獲得新的思想、意識、認識、理論等。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不斷上升、不斷擴展、不斷深入。18V2.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關系自在世界是與人類世界相對應的哲學范疇。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指人類世界產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類世界產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類尚未認識和改造過的自然界,即人類活動尚未深入

23、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窮盡的,因而總有自在世界的存在。(1) 人類世界指屬人世界,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體。人化自然是指經人的實踐改造過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類社會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類社會不能脫離自然,人類歷史無非是?自然界對人的生成過程?。人類世界是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相統一的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區別:自在世界是獨立于人的活動之外的客觀存在,其運動和變化完全是自發的、盲目的;人類世界和人的活動不可分離,人化自然體現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質力量,人的社會關系則是人的活動的對象化。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聯系:兩者都具有

24、客觀實在性。人們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礎上創造人類世界;人的實踐活動可以改變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以及其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通過實踐延伸到人類世界之中,并構成了人類世界客觀實在性的自然基礎。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相互制約,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構成了人類世界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人類世界形成之后又反過來制約自在世界,不斷地改變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實踐中,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源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 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相互轉化。實踐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內的人類世界,使?自在之物?

25、不斷轉化為?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類社會又不可避免地要參與到整個大自然的運動過程之中。三、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一)意識的產生、本質和能動作用19/1.意識的起源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第一,人類是物質世界演變進化的結果,自從有了人類,才出現了意識。第二,人類意識的產生有一個發展過程,經歷了三個決定性環節:從所有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到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動物感覺和心理,然后發展到人的意識。(列寧指出:?假定一切物質都具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這是合乎邏輯的。?)(2) 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意識的產生不僅僅是

26、純粹的自然的生理的過程,它是同人類社會一起出現的。恩格斯指出:?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質的最高產物。?在意識的產生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勞動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客觀需要,并促進人腦的最終形成;勞動產生了語言,又推動人腦的復雜化和進一步完善;勞動促使意識的內容日益豐富,形式日益多樣化。而勞動是社會性的活動,所以,意識是社會的產物。?狼孩?沒有意識從反面證明,意識永遠是社會的產物。20V2.意識的本質(1)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與屬性,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物質條件和生理基礎。(2)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因為:第一,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人腦不是意識的源泉,意識的源泉是客觀世界。意

27、識不論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確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人腦不能自己產生意識,任何意識都有其客觀的?原型?,如神鬼之類,也都有其客觀原型。第二,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表現為意識形式的主觀性、個體意識之間的差別性、意識的創造性。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是在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基礎上產生的。第三,意識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馬克思說:?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_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否認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這是唯心主義觀點

28、;否認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把意識解釋為?如同肝膽分泌的膽汁的物質的東西?是庸俗唯物主義觀點。21 /3.意識的作用(1) 意識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的含義:是指意識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就是說,它能反映客觀事物并形成觀念,從而指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事物。(2)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意識活動 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具有高度創造性,能創造出物質世界沒有的東西。 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控制與調節。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即對客觀世界改造的反作用。這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意識能動T不僅在于通過實踐形成正確思想理論,更重要的是以思想、理論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為現實,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中

29、打下人類源志的印記?。列寧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列寧所講的?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識中形成新的觀念世界,然后通過實踐,把觀念世界變為現實世界即改造過的屬于人的世界。這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觀點,強調了意識創造性、能動性的觀點,而不是唯心主義觀點。22 /4.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馬克思:初匕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毛澤東:?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有關論述,我們把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概括為三點區別、三點聯系:(1) 三點區別:物質是客觀存在,意識是主觀

30、存在;物質是根源,意識是派生;物質不能代替意識,意識不能代替物質。(2) 三點聯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物質可以變成意識,意識可以變成物質。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決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觀點,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否認物質決定作用,主張意識決定作用的觀點是唯心主義觀點,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觀點是形而上學觀點,否認意識和物質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論,主張意識就是物質是庸俗唯物主義即唯物主義的庸俗化。(二) 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23 /1.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不同哲學派別的對立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對立。一元論主張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本原

31、。笛卡兒的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否認世界的統一性,又認為物質和精神兩個實體都是上帝創造的,最終還是倒向了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對立。唯物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一于物質;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樣性統一于精神。(如統一于?心?,統一于神等)24V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1) 世界是多樣的。因為物質運動形式是多樣的,各種運動的形式之間有質的差別。大千世界,林林總總。?萬類霜天競自由?表現的就是世界的多樣性。而這種物質形態的多樣性是相對的、可變的,體現了事物的個性。(2) 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統一于物質,物質就是客觀實在。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批評杜林的世界統一于存在的折中主義觀點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