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電工手冊類_第1頁
說明電工手冊類_第2頁
說明電工手冊類_第3頁
說明電工手冊類_第4頁
說明電工手冊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DB標備案號:山東省地方準DB37/ 12282009物防雷裝置施工與驗收規(guī)范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of structure2009-05-發(fā)布2009-06-實施山東省質(zhì)量技術發(fā)布DB37/ 12282009目次前引 12345言III言 .IV范圍1規(guī)范性文件1術語和定義1物防雷類別4接地裝置施工技術要求和質(zhì)量監(jiān)督55.15.25.366.16.26.3人工接地體施工技術要求5自然接地體施工技術要求8接地裝置施工質(zhì)量監(jiān)督與驗收 .10物防雷引下線施工技術要求和質(zhì)量監(jiān)督 .

2、 引下線施工技術要求 .自然引下線施工技術要求 .111112防雷引下線施工質(zhì)量監(jiān)督與驗收 .1314141820202021247 接閃器施工技術要求和質(zhì)量監(jiān)督 .7.1 施工技術要求 .7.2 施工質(zhì)量監(jiān)督與驗收 .8 防雷擊電磁脈沖施工技術要求和質(zhì)量監(jiān)督 .8.18.28.38.4防雷電波侵入措施施工技術要求 .措施施工技術要求 .等電位連接和接地施工技術要求 .防雷擊電磁脈沖施工質(zhì)量監(jiān)督與驗收 .9 綜合布線系統(tǒng)防雷施工技術要求和質(zhì)量監(jiān)督 . 2525262627299.1 防雷施工技術要求 .9.2 施工質(zhì)量監(jiān)督與驗收 .10 電涌保護器施工技術要求和質(zhì)量監(jiān)督 .10.110.210

3、.3用于電氣系統(tǒng)的電涌保護器 .用于電子系統(tǒng)的電涌保護器 .電涌保護器施工質(zhì)量監(jiān)督與驗收 .303131323232323334363811 驗收作業(yè)要求 .11.111.211.311.411.511.6一般規(guī)定 .跟蹤檢測階段 .原始要求 .技術報告 .安全作業(yè)要求 .檢測儀器設備 .附錄 A(規(guī)范性附錄)物年預計雷擊次數(shù) .附錄 B(規(guī)范性附錄) 接地電阻的測量 .附錄 C(規(guī)范性附錄) 土壤電阻率的測量 .IDB37/ 12282009附錄 D(規(guī)范性附錄) 沖擊接地電阻與工頻接地電阻的換算41附錄 E(資料性附錄)物防雷裝置驗收業(yè)務表格式樣43參考文獻59IIDB37/ 122820

4、09前言本標準的第 5.1.1.1、5.1.2.5、5.1.2.7、5.1.2.8、5.1.4、5.2.1.1、5.2.1.4、5.2.1.5、5.2.2.2、5.2.2.5、6.1.1、6.1.2.1、6.1.2.2、6.1.2.3、6.1.3.1、6.1.3.4、6.1.3.5、6.1.3.9、6.1.4、6.2.2、6.2.3、6.2.7、7.1.1.1、7.1.1.4、7.1.1.7、7.1.2.2、7.1.3.1、7.1.3.3、7.1.3.5、7.1.4.3、7.1.5.2、7.1.6.1、7.1.6.2、8.1.1、8.1.2、8.1.3、8.1.5、8.1.7、8.3.1、8.

5、3.2、8.3.5、8.3.6、8.3.10、8.3.11.1、8.3.11.4、9.1.1.5、10.1.1.1、10.1.2.1、10.1.2.3、10.1.2.6 條(款)為強制性條文,其余為推薦性條文。本標準的附錄 A、附錄B、附錄 C、附錄 D 為規(guī)范性附錄,附錄 E 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由山東省氣象局提出。本標準由山東省氣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山東省雷電防護技術中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于振波、王鄔銘法、唐巧玲。本標準為首次發(fā)布。、馮桂力、張文、李國晉、魏超、王思群、李海騰、馬紅松、IIIDB37/ 12282009引言雷電是發(fā)生在大氣中的一種自然放電現(xiàn)象,具有高電壓、

6、大電流、時間短和強電磁輻射等特征,可引起森林火災和油庫,擊毀物,危害生命安全。尤其是伴隨雷電產(chǎn)生的強大雷擊電磁脈沖會在三對一切供配電系統(tǒng)、電子通信設備、計算機信息網(wǎng)絡系統(tǒng)等威脅,給各行各業(yè)造成破壞。雷電災害被列為十大自然災害之一,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稱為“電子化的一大公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微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和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普及,對雷電防護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雷電防護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包括接閃、分流、電波侵入以及接地等措施。這些措施很大一部分屬于隱蔽工程,與、等電位連接、合理布線、防雷施工技術要求和施工質(zhì)量緊密相連。若措施不當,監(jiān)督,一旦物建成,勢必留下隱患。為此,中民氣

7、象法和山東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均對雷電防護提出了要求,但在技術方面,尤其是對于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項目防雷裝置的施工與驗收方面卻缺乏相應的標準支撐。為規(guī)范山東省內(nèi)新建物防雷裝置的驗收行為,提高雷電防護技術水平,杜絕或減少雷擊隱患,特制訂本標準。IVDB37/ 12282009物防雷裝置施工與驗收規(guī)范1 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新、改、擴建本標準適用于新、改、擴建物防雷裝置的施工以及施工質(zhì)量跟蹤監(jiān)督和竣工驗收的技術要求。物防雷裝置的施工以及施工質(zhì)量跟蹤監(jiān)督和竣工驗收。本標準不適用于煙囪、水塔、天線塔、油罐、化工等防雷裝置的定期檢測和驗收。2 規(guī)范性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而成標準的條款。凡是

8、注日期的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nèi)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T 17949.1-2000 接地系統(tǒng)的土壤電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電位測量導則 第1部分:常規(guī)測量GB/T 21431-2008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guī)范GB GB GBGB5005750168-200650169-200650303-2002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電纜線路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電氣工程施工質(zhì)量驗收規(guī)范JGJ/T 139-2001QX/T 10.3

9、-2007幕墻工程質(zhì)量檢驗標準電涌保護器 第3部分:在電子系統(tǒng)信號網(wǎng)絡中的選擇和使用導則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接閃器 air-termination system直接截受雷擊的避雷針、避雷帶(線)、避雷網(wǎng),以及可接閃的金屬屋面和其它金屬構件等。3.2引下線 down-conductor system 連接接閃器與接地裝置的金屬導體。3.3接地裝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體和接地線的總合。3.4接地體 earth electrode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礎中作散流用的導體。3.5接地線 earth conductor從引下線斷接卡或換線處至

10、接地體的連接導體;或從接地端子、等電位連接帶至接地裝置的連接導體。3.6人工接地體 manual grounding為接地需要而埋設的接地體。一般可分為人工垂直接地體和人工水平接地體,二者可以結合使用。1DB37/ 122820093.7自然接地體 natural grounding具有兼作接地功能但不是為此目的而專門設置的金屬管道等作為接地體。3.8工頻接地電阻 power frequency ground物各種金屬構件、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埋地工頻電壓流過接地裝置時,接地極與電位為零的遠方接地極之間的歐姆律電阻。其數(shù)值等于接地裝置對地電壓與通過接地極流入地中電流的比值。3.9沖擊接地電阻

11、impulse ground沖擊電流流過接地裝置時,接地裝置對地電壓的峰值與通過接地極流入地中電流的峰值的比值。3.10等電位連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將的裝置、各導電物體用等電位連接導體或電涌保護器連接起來以減小雷電流在它們之間產(chǎn)生的電位差。3.11等電位連接帶 equipotential bonding bar將金屬裝置、外來導電物、電力線路、通信線路及其它電纜連于其上以能與防雷裝置做等電位連接的金屬帶。3.12等電位連接網(wǎng)絡 bonding network由一個系統(tǒng)的諸外露可導電部分做等電位連接的導體所組成的網(wǎng)絡。3.13雷電波侵入由于雷電對設備。3.14電涌保護器

12、lightning surge on incoming services線路或金屬管道的作用,雷電波可能沿著這些管線侵入室內(nèi),危及人身安全或損壞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用于限制瞬態(tài)過電壓和分走電涌電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線性元件。3.15電壓開關型電涌保護器 voltage switching type SPD無電涌出現(xiàn)時為高阻抗,當出現(xiàn)電涌電壓時突變?yōu)榈妥杩埂Mǔ2捎梅烹婇g隙、氣體放電管、閘流管和三端雙向可控硅元件作這類SPD的組件。有時稱這類SPD為短路開關型或克羅巴型SPD。3.16限壓型電涌保護器 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無電涌

13、出現(xiàn)時為高阻抗,隨著電涌電流和電壓的增加,阻抗跟著連續(xù)變小。通常采用壓敏電阻、抑制二極管作這類 SPD 的組件。有時稱這類 SPD 為箝壓型 SPD。3.17防雷裝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電涌保護器(SPD)及其它連接導體的總合。3.18共用接地系統(tǒng) common earthing system將物各部分防雷裝置、金屬構件、低壓配電保護線(PE)、等電位連接帶、設備保護地、屏蔽體接地、防靜電接地及接地裝置等連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統(tǒng)。3.192DB37/ 12282009防雷區(qū)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

14、PZ 需要規(guī)定和雷擊電磁環(huán)境的區(qū)域。3.20雷擊電磁脈沖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雷電流的電磁效應,它包含傳導電涌和輻射脈沖電磁場效應。3.21電氣系統(tǒng)(低壓配電系統(tǒng)) electrical system 由低壓供電組合部件的一個系統(tǒng)。3.22電子系統(tǒng) electronic system由敏感電子組合部件(例如,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儀表系統(tǒng)、無線電系統(tǒng)、電力電子裝置) 的一個系統(tǒng)。3.23電磁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用導電材料減少交變電磁場向指定區(qū)域穿透的3.24。最大持續(xù)運行電壓Ucum continuous o

15、perating voltage可連續(xù)施加在SPD端子上,且不致引起SPD傳輸性能降低的最大電壓(直流或均方根值)。3.25電壓保護水平 voltage protection levelU p表征一個SPD限制其兩端電壓的特性參數(shù)。這個電壓數(shù)值不小于浪涌電壓限制的最大實測值,是由生產(chǎn)商確定的。3.26標稱放電電流 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In流過SPD、8/20s電流波的峰值電流。3.27沖擊電流 impulse currentIimp規(guī)定包括幅值電流和電荷Q。3.28SPD的直流參考電壓 direct-current reference voltage of SPD

16、U1mA當SPD上通過規(guī)定的直流參考電流時,從其兩端測得的電壓值。一般將通過1mA直流電流時的參考電壓稱為壓敏電壓U r(es 1mA)。3.29殘壓 residual voltageUres當沖擊電流通過SPD時,在其端子處呈現(xiàn)的電壓峰值。3.30泄漏電流 leakage current3DB37/ 12282009Ie除放電間隙外,SPD在并聯(lián)接入線路后所通過的微安級電流。在測試中常用0.75倍的直流參考電壓進行。3.31耐沖擊過電壓額定值 Rated impulse withstand voltage levelU w由生產(chǎn)廠給出的設備或設備主要部件的耐受沖擊過電壓的額定值,該值規(guī)定了設

17、備或設備主要部件的絕緣對過電壓的耐受能力特性。3.32劣化 degradation當SPD長時間工作或處于惡劣環(huán)境工作時,或直接受雷擊電涌而引起其性能下降、原始性能參數(shù)改變的現(xiàn)象。也稱或老化。4物防雷類別4.14.2物應根據(jù)其重要性、使用性質(zhì)、發(fā)生雷電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按防雷要求分為三類。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a) 凡制造、物,應劃為第一類防雷物:、品等大量物質(zhì)的物,因電火花而引起,會造成巨大破壞和人身傷亡者。b) 具有 0 區(qū)或 20 區(qū)c) 具有 1 區(qū)或 21 區(qū)者。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場所的場所的物。物,因電火花而引起,會造成巨大破壞和人身傷亡4.3物,應劃為第二類防雷物:a)b)級重點文

18、物保護的物。級的會堂、辦公物、大型展覽和博覽物、大型火車站和飛機場、國賓館、級館、大型城市的重要給水水泵房等特別重要的物。c)級計算中心、國際通訊樞紐等對有重要意義的物。d) 特級和甲級體育館。e) 制造、者。f) 具有 1 區(qū)或 21 區(qū)傷亡者。g) 具有 2 區(qū)或 22 區(qū)物質(zhì)的物,且電火花不易引起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壞和人身傷亡場所的物,且電火花不易引起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壞和人身場所的物。h) 預計雷擊次數(shù)大于 0.05 次/a 的部、省級辦公物及其它重要或密集的公共物。i) 預計雷擊次數(shù)大于 0.25 次/a 的住宅、辦公樓等一般民用注: 預計雷擊次數(shù)應按本標準附錄A計算。物。4.4符合下列

19、情況之一的物,應劃為第三類防雷物:a)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物及省級館。b) 預計雷擊次數(shù)大于或等于 0.01 次/a 且小于或等于 0.05 次/a 的部、省級辦公物及其它重要或密集的公共物。c) 預計雷擊次數(shù)大于或等于 0.05 次/a 且小于或等于 0.25 次/a 的住宅、辦公樓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d) 預計雷擊次數(shù)大于或等于 0.05 次/a 的一般性工業(yè)物。e) 裝有需防雷擊電磁脈沖的電子系統(tǒng)的物。f) 通過確認過雷擊災害的物。4DB37/ 122820095 接地裝置施工技術要求和質(zhì)量監(jiān)督5.1 人工接地體施工技術要求5.1.1 人工接地體的材料和規(guī)格5.1.1.1接地體的材料、結

20、構和最小要求見表 1。表1接地體的材料、結構和最小注: 1 鍍鋅層應光滑連貫、無焊劑斑點,鍍鋅層最小厚度圓鋼為50m ,扁鋼為70m 。2 熱鍍鋅之前螺紋應先3 也可采用鍍錫。4 銅應與鋼結合良好。好。5 當完全埋在混凝土中時才采用。6 鉻16%,鎳5%,鉬2%,碳0.08%。5.1.1.2 在符合表 1 要求的條件下,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體宜采用熱鍍鋅角鋼、或圓鋼;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體宜采用熱鍍鋅扁鋼或圓鋼。在腐蝕性較強的土壤中,尚應適當加大其截面。5.1.1.3 接地線應與水平接地體的截面相同。5.1.2 人工接地體的安裝5.1.2.1 當設計文件無要求時,接地裝置頂面埋設深度不

21、應小于 0.6m,其距墻或基礎不宜小于 1m。人工垂直接地體的長度宜為 2.5m。人工垂直接地體之間的距離以及人工水平接地體之間的距離宜為 5m, 當受地方限制時可適當減小,但不能小于垂直接地體的長度。人工接地體的施工做法可參見圖集03D501-4第9、10、11、12、13頁。5.1.2.2 人工接地體可按設計文件要求分別按 A 型地或B 型地安裝,并應符合下列要求:5材料結構最小備 注垂直接地體水平接地體接地板銅銅絞線 3)50mm2每股最小直徑 1.7mm單根圓銅 3)50mm2直徑 8mm單根扁銅 3)50mm2最小厚度 2 mm單根圓銅直徑 15mm銅管直徑 20mm最小壁厚 2mm

22、整塊銅板500mm500mm最小厚度 2mm鋼單根圓鋼 1) 2)直徑 16mm直徑 10mm熱鍍鋅熱鍍鋅1) 2)直徑 25mm最小壁厚 2mm熱鍍鋅扁鋼 1)90mm2最小厚度 3mm熱鍍鋅鋼板 1)500mm500mm最小厚度 3mm鍍銅圓鋼 4)直徑 14mm徑向鍍銅層至少 250m,銅含量 99.9%圓鋼 5)直徑 10mm扁鋼 5)75mm2最小厚度 3mm熱鍍鋅鋼絞線 5)70mm2每股最小直徑 1.7mm熱鍍鋅角鋼 1)50mm50mm3mm不銹鋼 6)圓形導體直徑 16mm直徑 10mm扁形導體100mm2最小厚度 2mmDB37/ 12282009接地體。其接地體不應少于兩

23、根,可在土壤中接地線端a) A 型地為每根引下線終端所連接的頭(埋設深度不應小于 0.6m)的左右方向焊接兩根水平接地體或兩根垂直接地體或水平、垂直接地體各一根。b) 當 A 型地的沖擊接地電阻值大于本標準第 5.1.4 條規(guī)定的要求時,可采用本標準第 5.1.3 條規(guī)定的降阻方法。當該接地裝置僅用于防雷保護時,可按本標準第 5.1.2.3 條的規(guī)定通過加長接地體總長度的方法來解決。c) B 型地為物四周在散水坡外大于 1m 處埋設的環(huán)形閉合接地體,在土壤中的埋設深度不應小于 0.6m,距墻和基礎不宜小于 1m。可采用人工水平接地體或人工水平接地體與垂直接地體相結合的方式敷設。d) 當 B 型

24、地的沖擊接地電阻值大于本標準第 5.1.4 條規(guī)定的要求時,可采用本標準第 5.1.3 條規(guī)定的降阻方法。當該接地裝置僅用于防雷保護時,可按本標準第 5.1.2.4 條的規(guī)定通過加型地包圍的面積的方法來解決。5.1.2.3 當 A 型地由于土壤電阻率較高等無法實現(xiàn)沖擊接地電阻值的要求時,可通過加長接地體總長度的方法來解決,此時防雷接地的沖擊接地電阻可不計及。其方法如下:a) 對于第一類防雷物,當土壤電阻率不大于 500m 時,接地體的總長度應大于 5m;當土壤電阻率 大于 500m 且小于 3000m 時,接地體的總長度應大于11 r- 3600m。380b) 對于第二類防雷物,當土壤電阻率不

25、大于 800m 時,接地體的總長度應大于 5m;當土壤電阻率 大于 800m 且小于 3000m 時,接地體的總長度應大于 r- 550m。50c) 對于第三類防雷物,當土壤電阻率小于 3000m 時,接地體的總長度應大于 5m。5.1.2.4 當 B 型地由于土壤電阻率較高等無法實現(xiàn)沖擊接地電阻值的要求時,可通過加型地包圍(或覆蓋)面積的方法來解決,此時防雷接地的沖擊接地電阻可不計及。其方法如下:a) 對于第一類防雷物,當土壤電阻率不大于 500m 時,B 型地所包圍面積 A 的等效圓半徑應大于 5m;當土壤電阻率A大于 500m 且小于 3000m 時,B 型地所包圍面積 A 的p等效圓半

26、徑應大于11 r - 3600Apm。380物,當土壤電阻率 不大于800m 時,B 型地所包圍的面積A 應大于79m2;b) 對于第二類防雷當土壤電阻率大于 800m 且小于 3000m 時,B 型地所包圍面積 A 的等效圓半徑應pA大于 r- 550m。50物,當土壤電阻率 小于 3000m 時,B 型地所包圍的面積A 應大于 79m2。c) 對于第三類防雷5.1.2.5 接地體的連接接地體的連接應采用焊接,并宜采用放熱焊接(熱劑焊)。當采用通用的焊接方法時,應在焊接處做防腐處理,如涂防腐漆。鋼材、銅材的焊接應符合以下要求:a) 接地體為鋼材時,焊接時的搭接長度及焊接方法見表 2。表2 防

27、雷裝置鋼材焊接時的搭接長度及焊接方法6焊接材料搭接長度不應小于焊接方法扁鋼與扁鋼扁鋼寬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圓鋼與圓鋼圓鋼直徑的6倍雙面施焊圓鋼與扁鋼圓鋼直徑的6倍雙面施焊扁鋼與、扁鋼與角鋼應緊貼角鋼外側兩面或緊貼3/4 表面,上下兩側施焊,并應焊以由扁鋼彎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扁鋼本身彎成弧形(或直角形)與 或角鋼焊接。DB37/ 12282009b) 接地體為銅材與銅材或銅材與鋼材時,連接工藝應采用放熱焊接(熱劑焊),其熔接接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連接的導體必須完全包在接頭里;2) 應使連接部位的金屬完全熔化,連接牢固;3) 放熱焊接的接頭表面應平滑;4) 放熱焊接的接頭應無貫

28、穿性氣孔。5.1.2.6 從引下線斷接卡或換線處至接地體的安裝長度,即接地線的安裝長度不宜大于 2(m),r其中為土壤電阻率,m。5.1.2.7 為防止跨步電壓對出入a) 人工接地體應盡量設置在道邊沿不應小于 3m。物的造成,應采用以下一種或多種方法:不可能停留或經(jīng)過的區(qū)域。如人工接地體距物出或人行b) 在接地體 3m 范圍內(nèi)鋪設 5cm 厚的瀝青層或 15cm 厚的礫石層,使地面電阻率大于 5km。c) 使用護欄和(或)警告牌,使人進入接地體 3m 范圍內(nèi)地面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程度。5.1.2.8 當?shù)谝活惙览孜锝拥匮b置為接地時,接地裝置至被保護物及與其有的管道、電纜等金屬物之間的安全距離應

29、符合 GB50057-94小于 3m。5.1.3 降低接地電阻的方法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第 3.2.1 條的規(guī)定,并不得在高土壤電阻率地區(qū),應采取降低接地電阻的措施,可采用下列一種或多種方法: a) 采用多支線外引接地裝置,外引長度不宜大于 2。b) 接地體埋于較深的低電阻率土壤中,如采用井石式或深鉆式深埋接地體。c) 采用降阻劑,宜選用長效防腐物理性降阻劑。降阻劑的施工可參見圖集 03D501-4 第 62、63 頁。d) 換土。采用換土法時應滿足以下要求:r1) 接地體敷設完后的土溝其回填土內(nèi)不應夾有石塊和2) 外取的土壤不得有較強的腐蝕性;3) 在回填土時應分層夯實。5.1.4 接地電阻值等;

30、第一類防雷物的接地裝置的沖擊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第二類防雷物的接地裝置的沖擊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第三類防雷物的接地裝置的沖擊接地電阻不應大于30。當設備或系統(tǒng)接地有特殊要求時,應按照具體要求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可參考表3。當防雷接地與設備或系統(tǒng)的接地共用接地裝置時,共用接地系統(tǒng)的接地電阻值應按50Hz電氣裝置以人身安全所要求的阻值確定。表3 不同情況下的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7接地項目名稱值()接地項目名稱值()汽車加油加氣站防雷裝置10程控交換機接地5地球站5綜合布線系統(tǒng)接地4天氣站共用接地4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接地4微波站的天線塔防雷接地5火災自動系統(tǒng)接地4微波站、的機房防雷

31、接地1有線廣播系統(tǒng)接地4電梯設備接地4保安系統(tǒng)接地4有線電視接收天線桿4閉路電視系統(tǒng)接地4電子計算機安全保護接地4擴聲對講及同聲傳譯系統(tǒng)接地4電子計算機交流工作接地4BAS系統(tǒng)接地4DB37/ 122820095.2 自然接地體施工技術要求5.2.1 一般規(guī)定5.2.1.1 除第一類防雷物的防雷接地裝置采用接地外,應優(yōu)先利用物基礎內(nèi)的結構鋼筋作為防雷接地裝置,其接地電阻值應符合設計文件的要求。當物中的防雷接地、防靜電接地、接地、電子系統(tǒng)工作接地和電氣安全接地等均與物內(nèi)的金屬支撐物、金屬框架及鋼筋等自然構件電氣連接形成共用接地系統(tǒng)時,共用接地系統(tǒng)的接地電阻值應按 50Hz 電氣裝置以人身安全所要

32、求的阻值確定。5.2.1.2 利用物基礎內(nèi)的結構鋼筋作防雷接地裝置時,橫向主筋(地梁和承臺內(nèi)鋼筋)作為水平接地體,縱向主筋(樁體鋼筋)作為垂直接地體,并相互連接符合本標準第 6.2.4 條的規(guī)定。接地裝置。基礎內(nèi)鋼筋之間的連接應5.2.1.3 當互相的物之間有電力和通信電纜連通時,宜將其接地裝置互相連接。可采用兩條直徑不小于 10mm 的熱鍍鋅圓鋼或截面不小于 100mm2 的熱鍍鋅扁鋼進行連接,其埋深不應小于 0.6m,在出、或人行道路處不應小于 1m。對于建設在土壤電阻率較高地方上的群,宜將各個物的接地裝置相互連接,并充分利用施工施工時留下的接地極,如塔吊的接地極。5.2.1.4 距地面

33、0.5m 以下,每根引下線所連接的基礎內(nèi)鋼筋的表面積總和不應小于 0.82m2。5.2.1.5 當基礎有防水層絕緣時,應在低于-0.8m 處從引下線上預留出接地連接線,接地連接線間距應與引下線間距一致,并在使用護坡樁通過接地連接線與物基礎鋼筋相連。當實測接地電阻值達不到要求時,應增設人工接地體,人工接地體宜在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 1m 處埋設成閉合環(huán)形,并通過接地連接線與5.2.2 樁基礎接地體物基礎鋼筋相連。破壞防水層處應采取加防水膏等措施。5.2.2.1 應利用物樁基礎內(nèi)的結構鋼筋作防雷接地體。其中,樁內(nèi)主筋作為垂直接地體,承臺(樁臺板)內(nèi)鋼筋作為水平接地體。5.2.2.2 樁內(nèi)主筋應至少兩

34、根分別與承臺內(nèi)上下層配筋相連接,宜采用焊接,當工程設計要求不采用焊接法連接時,可采用螺栓緊固的卡夾器連接。5.2.2.3 利用物承臺外圈二根直徑不小于 10mm 的承臺上層配筋(樁臺板板面鋼筋)或沿樁臺板外圈敷設不小于 25mm4mm 鍍鋅扁鋼,作為環(huán)形接地連接線,環(huán)形接地連接線必須與所經(jīng)過的樁內(nèi)主筋和用做防雷引下線的構造柱內(nèi)主筋連接。5.2.2.4 利用地梁內(nèi)靠外側(或同方向)的 2 根主筋通長焊接,或者在地梁外側敷設不小于 25mm4mm 鍍鋅扁鋼,作為均壓環(huán),并與引下線和接地裝置相連。在總等電位連接端子安裝處以及電子系統(tǒng)線路進線處,從該均壓環(huán)上就近引出接地預埋件,作為總等電位連接端子和各

35、種金屬管道和金屬護管在入戶處的接地之用。具體做法可參見圖集 L04D502 第 94 頁。5.2.2.5 構造柱內(nèi)用做引下線的主筋(至少二根),應分別與承臺上下層配筋、地梁內(nèi)主筋及其樁內(nèi)主筋電氣貫通。利用物樁基礎內(nèi)鋼筋做接地體的做法參見圖1。5.2.2.6 利用樁基礎作為接地體應滿足以下技術指標:a) 利用系數(shù)(用作接地體樁數(shù)/ 體。b) 樁筋利用數(shù)不應少于 2 根。物總樁數(shù))不應小于 0.25,宜優(yōu)先利用基礎樁作為接地c) 用做接地體的樁間距宜大于 5m。當樁比較密集且基礎較小時可不受此限制。8DB37/ 12282009圖1 利用物樁基礎內(nèi)鋼筋做接地體做法9DB37/ 122820095.

36、2.3 板式或箱形基礎接地體5.2.3.1 利用物底板外圈二根直徑不小于10mm 的圓鋼或沿底板外圈敷設不小于25mm4mm 鍍鋅扁鋼,作為環(huán)形接地連接線,環(huán)形接地連接線必須與所經(jīng)過的用做防雷引下線的構造柱內(nèi)主筋連接。5.2.3.2 構造柱內(nèi)用做引下線的主筋(至少二根),應分別與底板內(nèi)上下層鋼筋電氣貫通。5.2.3.3 當?shù)装逵蟹浪畬訒r,應按本標準第 5.2.1.5 條的規(guī)定處理。板式或箱形基礎防雷接地體做法可參見圖集99D501-1第2-41頁、圖集L04D502第52、53、54頁。5.2.4 鋼柱型鋼筋混凝土基礎5.2.4.1 每個基礎中僅需一個地腳螺栓通過連接導體與鋼筋混凝土基礎內(nèi)的鋼

37、筋網(wǎng)連接,鋼柱就位后將螺母與鋼柱和地腳螺栓焊接在一起。當不能利用地腳螺栓時,應從基礎鋼筋網(wǎng)上引出連接導體(直徑不小于 10mm 鍍鋅圓鋼),連接導體引出基礎的位置應在鋼柱就位的邊線外邊,并在鋼柱就位后焊接到鋼柱底板上。連接導體與鋼柱底板焊好后,與土壤接觸的外露連接導體和鋼柱底板均用 1:2 水泥砂漿保護,其厚度不小于 50mm。5.2.4.2在鋼筋網(wǎng)5.2.4.3連接導體與地腳螺栓和鋼筋網(wǎng)的連接宜采用焊接,在施工現(xiàn)場沒有條件進行焊接時,應預先場地焊好后運往施工現(xiàn)場。對于有垂直和水平鋼筋網(wǎng)的鋼筋混凝土基礎,應將與地腳螺栓焊接或與引出連接導體連接的那一根垂直鋼筋焊接到水平鋼筋網(wǎng)上(當不能直接焊接時

38、,采用一段10 鍍鋅圓鋼跨焊),或采用螺栓緊固的卡夾器與水平鋼筋網(wǎng)連接。5.2.4.4 對于僅有水平鋼筋網(wǎng)的鋼筋混凝土基礎,應將地腳螺栓通過連接導體(如直徑不小于 10mm 鍍鋅圓鋼)與水平鋼筋網(wǎng)焊接,或直接從水平鋼筋網(wǎng)上引出連接導體。鋼柱型鋼筋混凝土基礎防雷接地體做法可參見圖集03D501-3第17頁。5.2.5 杯口型鋼筋混凝土基礎5.2.5.1 應從基礎鋼筋網(wǎng)上引出連接導體(如直徑不小于 10mm 鍍鋅圓鋼),連接導體引出基礎的位置應在杯口一角的附近,與預制的鋼筋混凝土柱上的預埋連接板相對應。連接導體與柱上預埋連接板焊好后,與土壤接觸的外露連接導體和連接板均用 1:2 水泥砂漿保護,其厚

39、度不應小于 50mm。5.2.5.2 連接導體與鋼筋網(wǎng)的連接采用焊接,在施工現(xiàn)場沒有條件進行焊接時,應預先在鋼筋網(wǎng)場地焊好后運往施工現(xiàn)場。5.2.5.3 對于有垂直和水平鋼筋網(wǎng)的鋼筋混凝土基礎,應將與引出連接導體連接的那一根垂直鋼筋焊接到水平鋼筋網(wǎng)上(當不能直接焊接時,可采用一段10 鍍鋅圓鋼跨焊),或采用螺栓緊固的卡夾器與水平鋼筋網(wǎng)連接。對于僅有水平鋼筋網(wǎng)的鋼筋混凝土基礎,應直接從水平鋼筋網(wǎng)上引出連接導體。杯口型鋼筋混凝土基礎防雷接地體做法可參見圖集03D501-3第18頁。5.3 接地裝置施工質(zhì)量監(jiān)督與驗收5.3.1 接地裝置的驗收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按人工接地體和自然接地體各分為 1 個分項

40、工程,并按本標準附錄 E 中表 E.2 和表 E.3 的內(nèi)容進行質(zhì)量監(jiān)督和驗收。5.3.2a)對人工接地體應進行以下內(nèi)容的檢測: 檢查人工接地體的形式和材料,測量其的數(shù)量、與墻或基礎的距離。規(guī)格、長度、間距、包圍面積、埋設深度、接地體b)c)d)e)檢測人工接地體間的連接情況:檢查其連接方式、焊接方法和焊接質(zhì)量,測量搭接長度。確定是否采取降低接地電阻措施,并檢查采取了何種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確、合理。檢查接地線的材料,測量其規(guī)格和長度。檢查在物出、人行道或其他可能停留或經(jīng)過區(qū)域接地裝置的防跨步電壓措施,測量人工接地體與出對于第一類防雷物之間的距離。或人行道的距離。物,尚應測量接地裝置與被保

41、護f)物及與其有的管道、電纜等金屬10DB37/ 12282009測量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當接地電阻值達不到要求時,測量土壤電阻率,確定是否補加接地體或增大接地體包圍(或覆蓋)的面積。接地電阻和土壤電阻率的測量方法見本標準附錄 B 和附錄 C。對自然接地體應進行以下內(nèi)容的檢測:測量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當接地電阻值達不到要求時,測量土壤電阻率,確定是否增設人工接地體。檢測柱內(nèi)用做引下線的主筋與接地裝置的連接情況。鋼筋間連接情況的檢測內(nèi)容和方法如下: 檢查其連接方式和連接質(zhì)量,當采用焊接法時尚應檢查其焊接方法,測量其搭接長度;測試其直流過渡電阻,其值不應大于 0.2。測量每根引下線在-0.5m 以

42、下所連接的基礎鋼筋表面積總和。g)5.3.3a)b)c)d)檢查兩相鄰物之間有無電力和通信電纜相連。當有電纜相連時,對兩相鄰接地裝置進行導通性測試,測試方法見本標準第 8.4.4 條 a)款。如測得阻值不大于 1,則斷定為電氣導通; 如測得阻值偏大,則應檢查兩接地裝置是否連接。檢查兩接地裝置相接時的連接導體的材料和規(guī)格、埋設深度。檢查基礎有無防水層,是否預留接地連接線;檢查護坡樁與基礎鋼筋的連接;確定是否增設人工接地體以及人工接地體的敷設是否正確。對于樁基礎接地體,尚應檢測樁筋與承臺配筋的連接情況;檢查環(huán)形接地連接線和均壓環(huán)的設置;檢查樁筋直徑和樁筋利用數(shù)、用做接地體的樁數(shù)和樁總數(shù),計算樁利用

43、系數(shù);測量用做接地體的樁間距,測試單樁的接地電阻,計算其平衡度。對于鋼筋混凝土基礎接地體,尚應檢測地腳螺栓、連接導體、鋼筋網(wǎng)的設置是否符合本標準第5.2.4 和第 5.2.5 條的有關要求。e)f)g)6物防雷引下線施工技術要求和質(zhì)量監(jiān)督6.16.1.1引下線施工技術要求引下線的材料和規(guī)格引下線應采用熱鍍鋅圓鋼或熱鍍鋅扁鋼,優(yōu)先采用熱鍍鋅圓鋼。圓鋼直徑不應小于8mm。扁鋼截面不應小于48mm2,其厚度不應小于4mm。在腐蝕性較強的場所,尚應加大其截面。6.1.2引下線的布置6.1.2.1 除周長不超過 25m 且高度不超過 30m 的第三類防雷物可只設一根引下線外,物防雷引下線不應少于 2 根

44、。引下線應沿物四周均勻或對稱布置,并應盡可能在靠近物拐角處布置。6.1.2.2各類防雷物引下線間距應符合表 4 的要求。表4 各類防雷物引下線的間距6.1.2.36.1.36.1.3.16.1.3.2金屬屋面的物,其金屬屋面周邊應每隔 18m24m 采用引下線接地一次。引下線的敷設引下線上端應與接閃器可靠電氣連接,下端應與接地裝置可靠電氣連接。引下線應沿物外墻明敷,并經(jīng)最短路徑接地。引下線的敷設應平正順直,如需彎曲時,應采用弧形彎曲,避免直角彎曲,且彎曲部口處的距離不得小于彎曲部分線段長度的 1/10。6.1.3.3 引下線固定支架應固定可靠,且能承受 49N(5kg)的垂直拉力。固定支架應均

45、勻,其間距應符合表 5 的要求。在古中沿廊柱引下時,不應使用釘入柱內(nèi)的固定支架,應采用圓抱箍固定。11物防雷類別引下線間距(m)第一類防雷物12第二類防雷物18第三類防雷物25DB37/ 12282009表5 明敷接閃器和引下線固定支架的間距6.1.3.4 當藝術要求較高時,引下線可暗敷在物外墻抹灰層或墻體內(nèi),其圓鋼直徑不應小于10mm,扁鋼截面不應小于 80mm2,且應有卡釘分段固定。但當墻體外保溫材料是由可燃材料且引下線的溫升對其時,引下線不得暗敷在墻體內(nèi),且必須使引下線與外墻之間的距離大于 0.1m,金屬固定支架可與墻體接觸。6.1.3.5 明敷引下線在可能停留或經(jīng)過的區(qū)域敷設時,應采取

46、下列措施之一以防止接觸電壓和(或)閃絡電壓對造成的:a) 外露引下線采用高 2.7m 的能耐受 100kV 沖擊電壓(1.2/50s 波形)的絕緣層小于 3mm 厚的交聯(lián)聚乙烯層。如使用不b) 使用護欄和(或)警告牌,使人不得靠近或進入3m。區(qū)域,護欄與引下線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6.1.3.6 在易受機械損壞之處,地面上 1.7m 至地面下 0.3m 的一段接地線應采取暗敷或采用鍍鋅角鋼、槽板、改性管或橡膠管等保護設施。施工可參見圖集 99D501-1 第 2-24 頁。6.1.3.7 當采用多根引下線時,應在各引下線上距地面 0.3m1.8m 之間裝設斷接卡。斷接卡的施工可參見圖集 99D50

47、1-1 第 2-23 頁、圖集 L04D502 第 58 頁。6.1.3.8 引下線不宜安裝在排水槽或下水管內(nèi),并與門窗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當安裝在排水槽或下水管內(nèi)時,應定期檢查其是否銹蝕,如銹蝕超過三分之一時應予以更換。6.1.3.9 第一類防雷物和本標準第 4.3 條 e)、f)、g)款規(guī)定的第二類物的引下線上不得附著任何電氣線路。其它防雷應按下述規(guī)定處理:物的引下線上不宜附著任何電氣線路。如設計文件中有電氣線路附著,裝有避雷針或避雷線的構架上的照明燈電源線,必須采用直埋于土壤中的帶金屬護層的電纜或穿入金屬管的導線。電纜的金屬護層或金屬管必須接地,且埋入土壤中的長度應大于10m,方可與配電裝置的接地網(wǎng)相連或與電源線、低壓配電裝置相連。通訊線、信號線的做法可參照執(zhí)行。6.1.3.10 在古物敷設引下線時,應從古上接閃器下端焊接牢固后沿山墻、后檐墻、墻角或塔身、檐柱順直引下。在游人較多的物正面應盡量避免明敷。當古通面闊長度大于引下線規(guī)定的間距時,可僅在正面墻角各敷設一根引下線,同時應增加山墻、后檐墻及墻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